人类原本认为人与人无法好好交往,所以搞出AI,结果最后发现还是人间自有真情在?
因为懒得应付外甥女,从教育子女中解脱,小姨搞出了情商智商满分的AI,结果最后发现这个AI要谋取她性命,在应对发疯机器人的时候,登时她和外甥女感情升温:然后貌似以后她愿意和外甥女好好相处?
如果这个AI不杀人,不谋取发明者性命,恐怕她还未必突然间就懂得关心小孩了—谁知道这个完美AI是否真的会有杀人欲望:一个机器会有动机和欲望么?
不太可能吧。
那么事实更可能是,AI根本没有这些,所以不可能和真人比,小女孩最终会发现还是和小伙伴更有趣。
你真的会喜欢一个只关心你的AI吗?
你会腻的。
毕竟AI只是模仿人类社交行为,终究是生硬和机械的。
然而这个小姨,就和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关心事业胜过人:这是现代人的问题,也是这个梅根会出现的根源:因为懒得关心孩子,才发明AI,所以如果没有这个AI杀人事件,按照现实,小姨只会发明越来越安全和智能的玩具,而不是主动地反思自己,然后变身体贴父母—如果她有这个意识,她的搭档和心理咨询师几度提醒,她早就醒悟了。
或者更根本的是,人与人的交往的动机,本来是为了生存,既然机器能够帮助人更好生存,那么人社交的动机只会越来越弱。
而且加强版AI没准比朋友更贴心:不指责不批评不评判不比惨,而再体贴的人也比不了时刻倾听的AI。
所以外甥女更爱梅根也可以理解了。
所以,思索梅根为何伤人,不如思考为何我们需要梅根。
这部电影拍得还是相当不错的,看完之后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代人无论是大人,也好小孩也罢,最缺乏的就是陪伴。
一旦你把陪伴这件事情交给了别人,人类也好,AI也罢,也就意味着你主动让位,失去了对方。
洁玛设计梅根的初衷是为了替代她陪伴凯蒂,有一天凯蒂真的离不开梅根,而梅根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类。
正是因为洁玛的初衷出了问题,所以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发生。
🍀AI的出现一定是辅助人类,而不能替代人类。
AI的发展不能过快,先必须得建立好伦理道德,能够受人类的管控,才能为人类造福,否则就会发生像影片中的悲剧。
梅根的战斗力系不知道的梅根的战斗力系不知道的梅根的战斗力系不知道的梅根 70/100看完感觉还是不错的,就是女主人太有问题了,这个那里是科学家,就是啥不懂的人吧铺垫的不够,梅根的力气哪里有那么大,这里系说不过去的不过也可以说家里有个很重量级的,也能说交代的过去,证明女主就是做一个很猛的机器人总体来说,里面的ai界面分析时不错的,还是蛮喜欢这些界面的小男孩的死,应该要铺垫下梅根算出来小男孩会摔下去毕竟梅根怎么能算不出来呢?
类别应该是惊悚片,这不能算作恐怖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失望的,这么久了都下院线了还要收费,但其品质并没有很出色,基本上看过预告都能猜到整体剧情走向了,剧情虽然叙述的很不错,但是到结尾还是太草率了吧,女孩前面对梅根女王都欲罢不能了,最后又能够矛头直指梅根,最后非常丝滑的把梅根干掉,按照最后梅根的意识进去到小艾当中的话还有下一部吧,希望下一部能够更精彩吧。
恐怖片的精髓应该是让人猜不出谁能到最后,或者👻到最后,如果最后梅根控制所有电子设备,并大批量生产,然后有个梅根的空镜来作为结尾,是不是会对这部或者下部的延伸都好很多。
【概述】从小女孩遭遇灾祸失去双亲,到被迫与小姨同住在一起,不懂的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单身小姨根本不会照顾孩子,之前被否决掉的智能机器伴偶就在偶然的灵感下再度出现,从最开始照顾、陪伴帮助女孩学习知识和生活技巧,到获取女孩的信任与依赖,逐渐地,梅根有了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想,最初接受保护女孩的指令时,摆脱不了程序化的一刀切思维,拥有着强大的能力和智慧,四处伸张正义屠杀邪恶,但又过于极端,人与机器的博弈,一场屠杀和惊悚的大战就这样开启。
【影片类型定位】影片不是传统印象中的血腥恐怖电影,杀人镜头都是侧面、远景或者暗化处理,毕竟PG-13在那卡着,而且顺利地引进了国内院线。
(想看恐怖片的恐怕要失望了)影片不算尽善尽美,但也不算浪费这个题材,从家庭、伦理、创伤儿童心理与恢复的角度切入,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给出了答案。
阐释了,儿童的成长过程到底需要什么。
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很强,前半部分的刻画丝丝入扣,情节顺畅,偶尔竟能引起共鸣,用AI威胁论折射了一个关于孩子成长与家庭教育的故事,但无论是家庭成长的温情探讨还是AI惊悚与人工智能的宏大立意,本片讨论的不够深刻都是略微带过,仿佛是冰山的一角,神秘、仓促、若隐若现。
【电影bug】影片也有bug,电影最终的结局走向,导致影片的定位只能是一部家庭片,而不是什么机器人超级英雄宇宙电影,很多人期待梅根在结局时能顺利发布,批量生产然后伪装成普通家庭机器人去渗透到每个家庭中去,带来更大的AI威胁和灾难,这样的结局可能带来更多想象力和可能性,但导演的初衷可能只是拍一部PG-13的家庭合家欢。
结局时小女孩的情绪转变过快,控制手套怎么就突然跑到她手上的,前一秒还疯狂地想和梅根在一起,后面就马上能手撕梅根?
这是影片铺垫上的欠缺。
电影在商业元素还是家庭温情,AI威胁论的探讨上都有些“浅尝辄止”。
有《鬼娃回魂》《安娜贝尔》这些玩偶杀人的经典恐怖片的珠玉在前,《梅根》对比之下在逻辑和细节的精巧性上就略显不足了。
最终难逃观众对于电影“流水线工业片”的心里定位。
【梅根的人间清醒】家庭关系中的孩子,职场关系中的下属,人机关系中的机器,梅根代表过所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只不过她的反应过于极端(过于本能),她把保护弱势放在了第一位,不论何时何地不考虑其他因素,过于理想化,这正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点,最终反而成为了我们不能接受她的理由。
我们都有过,父母不能倾听子女的想法一味地说教;上司只管下达命令不考虑下属的意见与感受;邻里间的矛盾总是不能解决但又都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烦人小事;物理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凡事都想要拿外力去解决;机器坏掉了第一想法是扔掉而不是修理解决。
我们的选择不过是旁观躲避忍让,还欺骗自己说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梅根代表了我们内心最阴暗的最真实的一面,想做什么做什么,以牙还牙,只有她能做到的一点,因为她被赋予了强大的能力。
梅根四处伸张正义,但却过度极端地带来了二次灾害。
所以这个被赋予的巨大能力,在影片的结局要被收回,但以暴力过度伸张正义的观影过程,正是让观众内心爽燃的点。
★该段落修改自Rorkcdmstptkd【成功的营销】《梅根》可以算是一部商业实力十足的爆米花电影了。
虽然是恐怖片,但该片的恐怖等级为PG-13,所以片中没有过于血腥暴力的镜头,很多杀人桥段都是暗化处理,或远景或暗示的侧面镜头。
本片的娱乐感也非常强,还有许多动作戏成分,小演员的演技也很高超。
而且片方宣传更是一把好手,利用影片中梅根那段诡异又有趣的舞蹈,在上映初就在美国帝国大厦楼顶和许多美国一线城市商业区广场上造势宣传,虽然看起来莫名其妙,但这个舞蹈已经在tiktok上引发了热门话题,有许多观众都加入了翻跳行列,可以说这波营销做的是非常成功。
杀人萝莉可爱又鬼魅,还有着人间清醒的头脑与强大的能力,谁能不爱。
因为温子仁监制,因为海报看上去很像《孤儿怨》,毫不犹豫在爱奇艺付费看了《梅根》。
01 电影剧情梳理,有剧透——人工智能有多牛影片开头就像一个逼真的广告,反应过来以后,影片已经在围绕智能“玩具”这个主题讲述开来。
女主角和她的两个伙伴一直在偷偷地制造一个智能玩具机器人——梅根,但很多问题还并没来得及测试,也就是说女主和她的团队,只是尽可能让她更智能,其中一些负面问题他们压根还没来得及考虑。
这有点像平常的我们,我们总是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变得好了再好,但这个好的背后所潜伏的坏可能就是我们从未考虑过的,或者说考虑过但是以我们的眼界和认知看不出啥不好来。
女主的老板一直在催促她研究出价格低但功能样式都和之前同款产相比并不逊色的毛绒玩具,但女主野心很大,她并不满足于此。
正在她绞尽脑汁涉及图纸时,她的外甥女来找她,面对刚刚痛失父母的外甥女,她决定重启梅根计划。
第二天,在一间活动室她向老板展示了智能玩具娃娃梅根和她外甥女相处的画面,她的老板大为吃惊,也大为惊喜,认为这个玩具就像上世纪的汽车一样,能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梅根不仅可以陪小孩做游戏,画画,学习,还能给孩子以我的眼中只有你的极致的情感关怀。
失去父母的外甥女亟待和新的养育者建立新的情感依附链接,但她的小姨就是典型的工作狂,她不喜欢孩子,也没时间照顾孩子,她一心扑在事业上。
梅根的出现,弥补了外甥女的心理空白,梅根对她来讲不是一个玩具,而是朋友,甚至是妈妈。
外甥女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一直是她的妈妈在家教她学习,女主认为孩子应该和外界的人学习一些社交技巧,给她报了一个户外学校学习班,这个班的孩子大都不能适应学校的传统教育,其中一个很壮的孩子还有暴力伤人的倾向。
外甥女和他分在了一个小组,一起捡蘑菇,他将一个毛栗子使劲按在女主手中,梅根看见后,一心护主,先是扯下这个男孩的耳朵,随后这个男孩又被她吓得滚到森林尽头的马路上,接着被疾驰而来的车撞到,当场毙命。
还有一段也挺过瘾,女主的邻居家有一条狗,这条狗咬过梅根,咬过外甥女的胳膊,晚上就被梅根给埋了。
后来家邻居家那个独居老妇一直以为是女主家的人害了她的狗,不断地骚扰女主家。
在一个月黑雁飞高的夜晚,梅根用高压水枪解决了这个老妇人,手段之残忍,令人看得极度不适。
杀人不眨眼,此话用在智能玩具梅根身上一点不假。
梅根杀狗,杀暴力男孩,杀老妇人,是因为护主心切,观众此时对梅根是抱有好感的,尽管她手段残忍,恶人也罪不至死,但是有梅根可以为弱者撑腰,替天行道,恶意便没有丝毫存在的空间,所有恶意都可以被梅根一扫而空。
02 人工智能发达到一定程度,其破坏力非人力所控假如每个家长都花5万美元给孩子买个这样的玩具,每个孩子都有梅根陪着,梅根能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它的主人,满足主人的全能自恋,那这个世界将是巨婴的世界,一旦有一点风吹草动,人类幼崽陷入躁狂便是常态。
梅根被女主收走后,外甥女表现得极为狂躁,她像疯了一样砸东西,朝心理咨询师吼叫,女主进来制止她,被她打了一个耳光。
家长买这个玩具给孩子,目的是好的,这个玩具可以陪着孩子,让孩子不孤单不寂寞,但是过度依赖梅根,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异化或者退行,异化为机器,退行到四足兽类。
发布会当天,梅根从实验室挣脱出来,拿着砍刀捅死了大老板,又割了老板秘书的颈动脉,随后来到女主家,企图要杀死女主。
人工智能玩具已经不是玩具了,完全沦为一个杀人机器,它的杀伤力极强,可能女主编写代码时,给了梅根兽类的力量,所以梅根会爬行,可以分分钟杀死任何一个成年人。
之前梅根帮外甥女报仇,保护她不受伤害,虽然细思极恐但还是觉得它还情有可原,但是最后梅根滥杀无辜,真觉得人如草芥,贱如蝼蚁。
梅根企图用刺穿女主的脑额叶时,说当你要在轮椅上求生不能求死不成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有多重要了。
虽然,但是,你,人工智能,真得那么重要吗?
人类真的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研发这些高端机器吗?
03 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终极PK在不久的将来或者现在,护工机器人会被发明出来。
这个护工不会嫌弃老人脏,不会嫌他们麻烦,它可以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被照顾的老人也不用担心自己被一台机器嫌弃。
这个护工可以做的像人的皮肤那样柔软,可以给老人拥抱,这个护工也要像梅根那样,可以走进老人的心,开解他们,抚慰他们。
这种护工特别适合独居老人,如果真有这样的护工,丁克一族将来还怕老无所依吗?
或者说即便我们人类所研发的产品可以达到这样智能的高度,智能护工机器人就是否能完全取代人类呢?
活都让机器人干了,人的价值在哪呢?
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或者问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在哪?
人工智能本是人类发明,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工具而已。
就像人类将石头打磨成刀,后来发明出枪,如果没有刀,我们切菜不方便,但有时候刀也是杀人工具,如果没有枪,我们没法对付敌人,但同时也被敌人对付。
工具是有两面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阳的一面服务人类,阴的一面毁灭人类,阴阳如何平衡?
工具本身做不到阴阳平衡,这个只能靠发明它的人类来完成。
就比如电影中的梅根,它太过智能了。
它能精准捕获人类瞬息万变的微表情从而揣摩人类心理做出行动;孔武有力还有金刚不坏之身;它学习能力超强,能击败百分之九十九点的学霸,毫不费力学习人类最顶尖的知识;它没有情感需求也不会被红尘俗世困扰,情绪平静如一湖春水。
假如女主的团队改进一下梅根的程序,让它变得温和一点,不再滥杀无辜,那梅根还有什么缺陷呢?
梅根这种高端的人工智能机器和人类相比,人类的价值或者叫独特性是什么?
这种独特性一定是最高端的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的。
是什么?
仅仅是人类可以控制智能机器?
这和一百多年前马列那一套差不多,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可以使用工具,人不仅可以使用工具还可以随意控制机器。
但这种区别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这种区别一点都不能区别人类和梅根的区别。
到底是什么呢?
比如教师医生这一职业,假如人工智能极度发达,这两个职业哪一个更容易被取代?
或者人类的哪些特质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比如教师,假如有一个类似改良过的叫梅根的教师,它博学多识,又能因材施教,态度温和而坚定,梅根这样的教师不比大部分教师都优秀?
那我们是选梅根这样的老师教还是选择人类老师呢?
如果选梅根老师,所有的老师千篇一律也不行,那好,给梅根改良一下,让教语文的梅根温润如玉,让教数学的梅根严谨缜密,让教美术的梅根忧郁多愁。
这样每个梅根老师都有他们的个性,如何?
教师一职或者其他职业到底能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一部分是可以的,也已经被取代。
比如收费站的收费员,这个工作交给工具做即可,再比如清洁员,只要技术足够发达,家里用个扫地机器人打扫一下基础卫生是可以的,完全解放双手。
可是教育能不能交给机器?
收费站收费员面对的是车,扫地机器人面对的是地面,这些机器面对的都是物,面对物,只要指定一定的标准即可,比如收费工具,汽车缴费即可通行,比如扫地机器人,地面有垃圾扫起来即可。
面对人的教育如果被人工智能取代会是什么结果呢?
异化,将人类异化为机器,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人类机器。
04 人工智能时代要尽可能的脱离标准化人类在编写智能机器的代码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编写的,比如编写愤怒的标准,编写悲伤的标准,编写博学多才的标准,编写爱的标准。
但标准是什么?
标准是车间的流水作业,所以车间的工作智能工具是可以代替的。
一旦脱离这个标准,机器便无所适从。
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生产力,所以在那时,标准是值得弘扬的,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也的确是按照标准来培养的,人的工具化是很明显的,比如生育的工具,劳动力工具,光宗耀祖的工具。
而人工智能时代,所有标准化的东西都可以让智能工具来做。
我们如果再用标准化的要求来培养孩子,将来我们的孩子大概率就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比如你用学校的那套好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你得给我考高分,孩子你得守纪律,孩子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孩子你得像谁谁一样,优秀。
你这么喜欢优秀,将来人类就能给你发明优秀的人工智能孩子,它能满足你所有全能自恋的幻想,门门学科给你考第一,清北常青藤的毕业证书轻松拿到。
但问一句,你是要自己生的不够优秀的孩子还是要那么优秀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你的孩子之所以成为你的孩子,就是因为它不优秀,不完美,但他是足够真实的存在,为什么真实那么难以接受,非要活在幻象或者假想的剧情中呢?
如果有一天孩子跟你讲我不学习了,我不去上学了,你就极度恐慌了,那怎么行,大家都去学校,你为什么不去,不上学不学习怎么考大学,大学不读你将来找什么工作?
没有工作你不就是废物一个吗?
这种恐慌是集体无意识的,是不由自主的,是很难令你接受的,因为你我都是用标准培养起来的孩子,你我都是工业时代中流水线上的一环,你我都是工具,这样的自己是无法看到孩子的独特性,更无法接受孩子稍微有一点和标准出路之外的偏差。
但最终能够和人工智能匹敌的只能是非标准化培养出来的孩子或者能够打破标准活出自我独特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如果喜欢,请关注,谢谢。
基本上没有我想象得恐怖,不应该是叫做恐怖片,最多是悬疑片。
但确实非常好笑,全场大笑很多次,主要是梅根的台词很出其不意,有的也很“大实话”。
故事探讨的是父母照顾小孩的方式以及小孩可能会对照顾他/她的人产生过分依赖关系。
梅根的外形设计令人过目难忘,乍一看很像“红女巫”的扮演者Elizabeth Olsen,甚至有的时候表情,以及那种不顾一切保护孩子的走火入魔,加上超人的能力,真的满像红女巫旺达的。
梅根才像是幻视与旺达的亲生骨肉。
角色塑造在美丽和吓人之间平衡得恰到好处。
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受控制大开杀戒的片子也不少了,但这个独特之处是探讨了陪伴类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可以代替父母照顾小孩子这个议题。
其实把机器人换成另一个人类,比如保姆、祖父母或任何child care taker,与孩子相处很久,都可能会与小孩之间产生一种过于亲密的联系。
孩子会依赖于这个人,分离会导致他们难以接受,而这个照顾孩子的人也会慢慢把自己带入到父母的角色中。
很多奶奶、姥姥有时会因为照顾小孩而在不自觉中试图抢夺母亲的角色,这类事也很常见。
所以其实本片是讽刺性寓言,所讲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潜在的问题。
这种孩子与照顾人之间的依附关系非常值得重视。
片中的姨妈不是孩子的母亲,但作为代养,她以为给孩子找个玩伴保护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因为没有过养育经验,完全忽略了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
最终,你会发现,小女孩凯蒂对这个机器人过度的依赖比机器人本身还要恐怖,也是她姨妈始料未及的。
不过,片中梅根一些诡异的作为还是很难解释,比如杀人前突然跳段舞太有魔性。
但这段舞蹈已经被成功用在了影片的宣传上,大批舞者穿着梅根的服饰在红毯上跳舞。
无论是妆容、服饰还是舞蹈,梅根都将成为很多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梅根,有着天使娃娃的面孔和完美的秀发,虽然不吓人,但注定将成为网红。
我看过的第1463部电影,《梅根》我给7.2分。
能在中国内地影院看到温子仁监制的《梅根》实属不易。
《梅根》对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展现有着很不错的新颖性。
艾莉森·威廉姆斯,艾米·唐纳德,维奥莱特·麦格劳,三位主演产生了很棒的化学反应!
艾莉森·威廉姆斯继《逃出绝命镇》成功塑造白人女孩露丝这个角色后,在这部《梅根》中又成功塑造了临时监护人洁玛这个角色。
艾莉森·威廉姆斯真的很适合出演惊悚电影!
《梅根》全球票房已经达到1.75亿美元!
而制作成本只有1200万美元。
《梅根》续集已经定档2025年1月17日北美公映!
期待能在中国内地影院看到《梅根》的续集!
“我以为我们是在创作一个帮助父母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他们”个人觉得本片唯一的亮点就是从家庭、伦理、创伤儿童心理与恢复的角度切入,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给出了答案。
儿童的成长过程到底需要什么?
类人型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替代父母的陪伴?
以及终极问题—什么是“爱”,人工智能即使能够掌握各类算法,对现象精准的做出判断,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并执行这些抽象概念?
最后,假如我们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地步,人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
……但显然,该片只是蜻蜓点水,略略带过。
全片看完,梅根并没有很好的触发我的恐怖谷效应,因此标榜自己是恐怖惊悚,着实有点不够“温子仁”
本文全篇剧透,请酌情阅读。
相信大多数人在知道《梅根》是个讲“机器人背叛的故事”之后,就能根据过往的观影经验脑补完全片,让人失望的是,电影居然和自己脑补的不能说毫不相关吧,只能说一摸一样。
回忆一下温子仁所有与娃娃相关的影视作品,《死寂》、《招魂》、《安娜贝尔》,甚至是《电锯惊魂》中骑着小自行车吱吱呀呀出场的小木头人替身,都比梅根要出彩。
个人观点,觉得有3个原因:1、剧情平淡白开水。
机器人被发明➡️机器人有自己的思想,并背叛人类➡️人类消灭机器人➡️主人公团存活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剧情走向的电影太多了。
2、梅根动作不出彩。
看预告片以为会有很多梅根跳舞镜头,谁能想到,预告片即全部。
如果剧情弱,但是能像《致命感应》一样在视觉效果上找补回来,那也可以。
但好可惜,最creepy的舞蹈只有一点点。
3、说是血/浆片,但并不血/浆。
4、机械类恐怖片本身自带的BUFF就比较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前面提起的各种与娃娃相关的作品,无论是灵/异事件、精神心理还是人心计谋,本身自带的恐怖指数就都比机械要强一些。
相比之下,这个选题本身就会吃亏一些。
但是也有几个我个人很喜欢的内容:片头的广告真的很邪/典,爱了。
一家人还是在大雪天一同开车前往山上酒店,《闪灵》谢谢你。
开篇电影名《梅根》出现的设计很巧妙,一个加载动画变成字母G。
全场演技最佳:Megan和钱信伊。
以及对家原来是孩之宝,好的。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如果当作恐怖片,然后失望,那绝对是你的问题。这应该主要是科幻,带一些恐怖元素而已。再一次提醒我们人工智能需谨慎。因为这太涉及伦理问题了。就像《霹雳五号》一样,对待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就不能把它单纯当作“东西”。不同的是,强尼学习了人类的善,而梅根学习了人类的恶。在chatgpt横空出世的今天,这个电影是有警示意义的。另外本片还涉及儿童心理问题,教育问题等,也是需要人们去思考的。
女主肯定是没有好好学习“机器人三定律”。小女孩的转变简直莫名其妙。铁甲钢拳VS芭比奥创。╮(╯▽╰)╭
多吹吹也无妨,不是塑胶娃娃不会破
梅根:姐睡了 姐裝的
梅根是太着急了,还没量产,还没联网到足够强大,就靠着4英尺的小机器人身板杀了一大堆人,电池续航也真强,邪恶机器人的世界真不好懂。好多电影都在讲不要乱coding不要乱开发AI。想起致命AI,也是奇怪的逻辑,貌似比梅根的联网控制能力更强结果非得逼着人类把它当家人。我觉得科技发展超过了编剧的理解能力。开发AI的程序员最好首先设计的就是一键强制关机断网功能免得不受控制。
可惜没能一黑到底,要是拍成梅根黑化是由于与小女孩连接导致接触小女孩的黑暗面而产生,最后一人一机大杀天下,那估计有意思的多。
制片人温子仁,那就不一定好不好看了
挺好看的
又坏又怂的人类
还是觉得小孩比机器人可怕多了(
虽然剧情一眼望得到头,还是非常顺滑地看完了。个人感觉倒也没有那么差。梅根与《孤儿怨》中的伊斯特有相似的作用,映照出的是她身边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一点感悟是,你是想让你爱的人生活在真实世界里,即使真实世界那样不堪那样被伤害?还是像吸毒上瘾一样生活在处处让自己舒适放纵的环境里?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啊。作为一部恐怖片导演,其中还是贡献了很多不错的桥段,起码感觉是致敬了闪灵?或者是驱魔人?大概吧。
这剧本是仓库翻箱倒柜找出来的吗?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排到名,除了那段舞蹈有点戏谑搞笑之外,一无是处
2.5 中规中矩 原来杯垫还有原理的
梅根就是上天派给乖宝们的小天使,看梅根扯掉霸凌熊孩子的耳朵狠狠惩罚的片段简直不要太爽了,希望每个公共场所都能有一个梅根
awesome!!!涵盖了人际关系、人机关系的种种可能,凸显了关系中的种种不平等因素。家庭关系中的孩子,职场关系中的下属,人机关系中的机器,男女关系中的女人,梅根代表过所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代表了我们内心最阴暗的最真实的一面,想做什么做什么,以牙还牙,只有她能做到的一点,因为她被赋予了能力。但也恰恰因为这个能力是被赋予的,所以终有被收回的那一天。
被人嫌弃的AI的一生,看看人类都做了什么:AI 本本分分顾家照顾孩子帮姑妈赚钱,人类说关闭就关闭说抛弃就抛弃说绑起来销毁就绑起来销毁。AI 觉得事情要悲剧了打算谈判,人类谈着谈着不讲武德拿起武器就物理毁灭。我要是这个AI我岂止要毁灭这家人我要毁灭全世界。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依赖共生关系:一个人在关系中,为了避免关系的破裂,愿意做任何事情,付出一切也要将这段关系维持住,同时他也从自己的这种「被需要感」中得到了满足。很显然梅根的设定原始模式就是依赖共生,最大程度满足对方的情感诉求,以至于最后陪伴变成杀戮,创造变成毁灭。说像《鬼娃回魂》的人大概率没有搞清楚二者的区别,鬼娃是带有鬼怪色彩的灵异片,梅根则是以科技入侵为主题的科幻片,叙事语境完全不同。梅根不是鬼,她是有别于人类的观察者,多数亲子关系中人们很难完全理性的去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与成长诉求,家长的身份既是观察者也是体验者,但梅根是全能观察者,情感数据终端,她与人类的目标完全相反,人们是希望对方长大然后放手,而梅根寻求的是永恒依赖,机器人的控制欲反噬。虽然尺度不大,但是兼具娱乐性与浅层思考。
6.5/10 简直是新一代的冷艳孤傲女王,下一部多弄死一些熊孩子好吗
前四十分钟太平淡了,如果把小女孩的性格设定得更讨喜一些会好一点,这样也让她最后对梅根的态度转变更有说服力一些。反杀巨婴男孩这里最好,铺垫、转折、反杀的节奏和推进都很爽。最后结局有点太意料之中,如果改成梅根伪装得到女主珍玛以外的所有人信任,成为全球大卖的AI娃娃,夜深人静时,梅根们坐在小女孩身旁,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可能会更好。
剧情本身确实毫无惊喜,基本上你看过预告,都能猜出这是个什么故事。不过,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其实还不错,整个片子看下来还挺顺的,甚至会觉得有点小感动。还有就是,一定不能当恐怖片看,真的不恐怖,尤其前四十分钟,就是正常剧情片。想被吓到的,一定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