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天氣很熱,要坐的士去電影院看這部戲,它的日文片名是「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你的鳥兒會唱歌。
英文名則立即讓人連結到披頭四60年代的同名歌曲。
這是一首在講述「交換伴侶」的歌,雖然歌詞看起來好像很單純,但其實bird在英文的意思就是「女性伴侶」,歌詞中的「and your birds can swing」更是直指那個bird正在經歷「情感的流動」。
電影剛好在講這樣一個故事。
第一人稱的男主角「僕」(日文中的自我謙稱),自在逍遙,什麼也不在乎。
無論是工作漫不經心、跟老闆說「不然你就炒了我吧」,還是與同事的女主角佐知子拍拖的過程中,放任她覬覦自己的室友。
他的室友靜雄做事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又負責打掃家務,總是關心和照顧身邊人的小細節,這與男主角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第一次邂逅後,就令佐知子戀上,她完全不顧「僕」怎麼看,大方的親近靜雄,而靜雄似乎對女主角漫不經心,但又不拒絕她的邀約。
這些,僕看在眼裡,明白,但卻一直視若無睹,任由佐知子「我們也是朋友嗎」的靈魂拷問,在三人中營造一場亦幻亦真、若即若離的夢。
「大家都不說謊」的信條,在三人中形成默契。
他們真的可以貫徹始終嗎?
電影的中段,在被佐知子私下問及為何跟對方住在一起時,似乎沒有任何欲望的僕,只說為了省錢。
靜雄卻不諱言,因為很快樂,說「僕」是個很樂觀的人,「他幾乎什麼也不思考」——這讓觀眾恍然大悟,僕看似對生活不抱有期待、漫不經心,卻抱有為人們帶來「舒服感受」的良好初衷。
那麼,即使把喜歡的人相讓,也無關緊要嗎?
直到電影的最後段,隨著僕的突然轉變,以及與開篇的互文,塑造一個優美、殘酷、溫柔並立的,看似開放的封閉結局,並再次將問題拋給觀眾。
電影裡有非常多的細節,刻畫日本一代的青年臉譜,他們如何用「躺平」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他們也要進入社會,但卻同時剝離和對抗社會,用更直覺的方式。
職場倫理、家庭關係、情慾流動,以及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這些疑問,在北海道動人的景色中隨冰雪消融了。
節奏雖然偏慢,但卻讓人回味。
昨天看了香港最近加場的修復版《感官世界》,我認為感官世界的觀影,實在太獵奇太震撼,但也伴隨了一些不適。
大量的三級鏡頭,卻是以一種過度極端的方式呈現,不可否認導演隱藏了許多控訴,但我想許多老電影,在今天去觀賞,還是要儲備許多議題認識,才能更好地體會跟理解這些畫面的意圖。
而新一代的作品,對現實的銜接,容易讓人們在觀影當下得到解析。
人物是有没有被表述出来的内心世界的。
在表现恋爱两人的镜头中,习惯用单人的特写镜头取代关系镜头(多全景),或许意在冥冥之中的草灰蛇线,或许在表达每个个体的独立。
此外,因为不受学院派影响,所以有了更多新颖、自由的镜头表达。
他很明白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事、去什么地方。
最后在女主纠结又双眼泛红的画面中结束了,配合结尾反拍的鼓点。
男主演技很好,很喜欢女主在舞池中央跳舞的自由——‘mysterious charming though inexperienced ’(非经验性的神秘魅力。
导演是对日本纯爱电影的反叛吗?
联想牯岭街。
后劲好足,戛然而止那刻好想哭。
最后的声音叙事,好像翻完了一部200页的小说。
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出离场方式。
如果没有转身争取的一刹或许会更坦然And Your Bird Can Sing 奇怪 歌曲和电影风格完全是不同的两个类型 导演说:“是同名小说的名字,也是披头士的歌名。
电影里的年轻人,没有工作,还是可以相爱、玩、喝酒、欢乐。
”客观上我不鼓励这样寄居在别人经济资助下行自己之乐的生活方式,但我很庆幸它出现在电影中。
这是一部对灰色地带容忍度低的人可能喜欢不来的电影,换言之,这是一部许多男性可能不会喜欢的电影。
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甚至文字形成的剧本说出来的东西也是很有限的影评里大多是一种浸入电影的内在体验,可是如果我们非要从理性层面理解呢?
主人公让我想起《局外人》里的默尔索,他和默尔索一样,没有遵守任何一个应遵循的路线,但与默尔索不同,他没有怀疑常规或是非常规。
当佐知子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时,静雄说“他也许什么都没想。
”就像影片展示的一样 无论是他的行为情感 都是自由流动的 他让潜意识变成了意识 甚至他用潜意识去思考。
这种自由流动可以诠释片中他大部分的行为 包括数数,放掉小偷,不去郊游,情感宣泄但不能解释最后的不到120个数,这是他唯一一次人为打破自由流动 这个一会儿再说再来说他提到的换位体验 影片后期 当他提出 自己又可以自由的 轻快的 透过静雄体验佐知子,这是什么意思,到底人的侧面有几个侧面对我的含义就是 一个角色对应一个侧面 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你展现给对象的侧面 即使是自由流动的男主 他也扮演了社会角色 这个侧面可能在于他发短信 可能在于佐知子和静雄对话,他观察着二人的表情 也在于他在店长面前闭口不提他本应提问的事情 多个侧面构成了一个人 当男主发现 他想发现佐知子更多侧面组成完整的她 而不是作为亲密关系的佐知子的时候 出现了一个悖论他需要通过消除与佐知子的亲密来体验第二侧面,但因为他想体验第二侧面从而发现了自己对佐知子的喜欢。
大概就是,对于喜欢的人,本来是体验不到多个侧面的。
所以数没查完 他就跑过去了至于佐知子呢?
我觉得她不会应允男主后面的要求 但这是个开放性故事 不要急 因为当她开始与静雄交往 她就开始体验通过静雄体验男主了 这中间导致的关系就又开始自由流动了 而静雄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节制的自我流动 男主莫比乌斯环的另一面而女主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也不知道 不过大概能在自由流动间流动 大概也是流体一类原谅我夜晚的胡言乱语 但大概没有什么确切的语言能说出我大概的理解了。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And Your Bird Can Sing》,披头士的一首歌。
你可能听过。
不过电影始终没有让主人公唱上这么一首同名曲——大概是,买不起版权?
拿歌曲来做文章,《你的鸟儿会唱歌》很容易让人想到同样有披头士的《金色梦乡》、有鲍勃迪伦的《鸭子和野鸭子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或者同样由石桥静河主演的《东京的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港译:《东京夜空最深蓝》),诗人歌者,各留其名。
这一次,石桥静河在《你的鸟儿会唱歌》里头,又是闪闪发亮。
所以香港国际电影节索性译名,《函馆夜空更深蓝》。
这么一通介绍,一堆书名号、长片名,对理解电影可有帮助?
可能没多少。
就像我不曾去过函馆、多摩川、江之岛,却总觉得它们一直在电影里,远远召唤过我。
我只是想说,《你的鸟儿会唱歌》是一部日本青春片,发生在夏天,靠近着当下,还有不时映入脑海的熟悉感。
某些瞬间,它会让我想到拥抱了文学梦的《苦役列车》,主人公有一个朋友,有一个喜欢的女孩。
还有就像看着石桥静河的额头,额下的清秀眉目,总会想起年轻的原田美枝子(石桥静河的母亲),还有当你瞅着柄本佑(他夫人是安藤樱),也会掠过他父亲柄本明的凡琐神色。
影片并不是关于三人行的刺激故事。
这倒不是因为,石桥静河表现得像一名女收藏家。
她好像对男女感情不是那么有所谓,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睡着也好,醒来也罢。
具体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你的鸟儿会唱歌》是一个身处人生和爱情的空窗期,带有青春摇摆背景音,不管不顾意味的日常故事。
偶然邂逅,意外开始,突然结束,感伤告别。
也有更加别致的故事简介:这是一个石桥静河跟柄本佑,还有一只名为染谷将太的猫的故事。
染谷将太的悄无声息,不影响舍友寻欢,及至突然离开,以及让人很难不想撸一把的可爱外形,倒确实跟柄本佑蹲街边发呆放空,背景深处的大橘猫气质很像。
从电影情绪上,本片和《东京夜空最深蓝》的致郁down相比,完全是在传递“生活是美好的”这件事。
再用《横道世之介》的一句台词来呼应,就是“趁着年轻什么都别管,起舞吧”。
你可以把生活替换成青春,爱情,夏天,反正,都是大词。
越大的词,越好。
词越大,指代的东西就越多,越不可名状,就像电影要讲的事。
其实,不外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白天书店上班,夜晚酒吧唱歌——能有什么事情,是非要在106分钟内解决不可的呢。
放在日本社会,《你的鸟儿会唱歌》的主人公,显然不是什么有成就的人,大概相当中国的月薪三千以下。
与那些朝九晚五,埋头苦干的都市精英相比,只有函馆这样的小城,才能提供他们生活的舒适节奏。
无怪乎,整出电影,最有感觉的,都是那些跟节奏、拍子、默数、步伐和韵脚有关的章节。
像石桥静河一个人跳舞、唱歌,三个人撑伞、撞球,还有在房间里啪啪啪、背身反穿bra的状态,真实美好,美好到你会想起来,仿佛曾在记忆里也出现过这么一幕。
那种快乐甚至不止于恋爱朋友,也有点像亲人,或者陪伴过你的,已经记不得名字的家伙。
有一些时候,电影还让我想到了《燃烧》,它们都在讲底层年轻人的生活,都有表现买单结账时的金钱窘迫。
只是日本这边,片子与丧、灰色和没心没肺离得更远,甚至有点过于美好了——因为他们相遇,还住在一起,有一把时间可浪费,以至于不需要想着尝试去改变,而宁可在心里默数,每分钟120下。
他们都知道,青春和夏天,都会在某一天就过去。
只是他们不去想那一天。
正如柄本佑,始终没有跟石桥静河示爱,也不想去承担爱人同志的责任。
这肯定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呀。
可就在对方消失远走的时候,他还数不到 15,就冲了出去。
石桥静河在电影里有朴素、舒适和日常的美,不会过分夺目,也没有引发男人的占有欲和竞争感。
特别喜欢她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肢体随着音乐舞动的样子,就像函馆夏夜的雨。
结尾有点错愕的表情特写,已经想好答案但又不能脱口而出的揣摩变化,同样真实、细腻到不行。
对了,披头士的歌里,鸟儿是指女孩。
平成年最后的青春
[cp]《你的鸟儿会唱歌》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视线延伸到画面之外的某处,对话者只以声音的形式出现——三宅唱导演往往以这样的单人镜头开启一场戏,双人关系则在下一个镜头展现。
这样一来,中间的剪辑会在视觉及情感的体验上“敲一下”,类似音乐的重拍。
此类设计在整部电影中并不多见,散落于不同的节点,其中运用得最妙的是书店-男主家的那场戏(P1、2),看过的朋友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三位卡司的组合太棒了,演员魅力非常加分,染谷将太永远的少年气,石桥静河的美与歌声,柄本佑甘草却发光的气质,在不着痕迹的剧本中共同成就了一段美妙时光。
爱里的勇与怯,闪亮而深情的注视,带泪的眼眶;慢慢靠近,心生情愫,口是心非,暧昧而不狗血的三角;以及跳舞喝酒,肆意挥霍的青春日常。
缓缓流淌,暧暧内含光。
回想起喜欢日影的所有理由。
纵观今年的北影节,从影片的总量来看,在新片中日语作品当属除华语电影外,体量最大的单元。
当中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影片结束后连丁点掌声都没给,有的作品从柏林到香港再到北京都受到不同人群的追捧。
在所有人高呼日影日渐式微的今天,让人惊喜的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导演展露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才华,比如《夜以继日》的滨口龙介、《你的鸟儿会唱歌》的三宅唱等等。
他们不同于和式古典,甚至与新浪潮无关,而是叙述着属于当下世界的状态。
滨口龙介
三宅唱有趣的是,日本旬报评选2017年日本十佳影片时,夺得头魁的是《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香港的译名为《东京夜空最深蓝》,挪到2018年日本新锐导演三宅唱的新片《你的鸟儿会唱歌》,在香港译名则是《函馆夜空更深蓝》。
《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你的鸟儿会唱歌》又名“函馆夜空更深蓝“虽然港版译名更显趣味,但从影片整体寓意看来,明显“你的鸟儿会唱歌”更贴近于表达。
影片改编自已逝作家佐藤泰志的同名小说,名字来源于披头士的单曲“And Your Bird Can Sing”。
歌曲本身与小说和电影的关系不大,能够说得上的共通点也许是在于三者都是两男一女三角关系的游离。
1. 三个人生活的气味说起描述两男一女三人行的影片,影史上赫赫留名的有《祖与占》《戏梦巴黎》《天堂陌影》《法外之徒》,近的也有张律导演的《春梦》。
这种游离在是与不是之外的三人行关系,既不是单纯的朋友情谊,更不是带有价值观念的三角恋关系。
《祖与占》
《戏梦巴黎》
《春梦》两男一女之间情感的暧昧与暗涌,使得这一类影片拥有不一样的迷人光芒,发于心动止于爱情,却是最不稳定最容易游移的关系。
正如粤语中“两男一女”的表意字“嬲”,三人行关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两人相对的稳定关系,无论结局如何,终究还是要剩下一人独自失落。
影片《你的鸟儿会唱歌》从“我”与佐知子的男女关系开始,碰巧遇见店长与佐知子约会的“我”,在佐知子轻抚的暗示下,等待一个并不熟悉的女孩儿。
三宅导演在“我”倒数120秒的过程中用非常有意思的镜头剪接出,略带期待却又有些无所谓的气质,当特写镜头慢慢松开,佐知子脚步接近时,所有人都知道,交往正式开始。
相较于佐藤泰志其他被改编成的电影的小说,三宅唱选择将视角对准日常,夜店中随音乐起舞、喝着酒、打台球、射飞镖。
导演并没有刻意地渲染三人的关系,但也就像是静雄第一次撞见“我”与佐知子做爱,悄悄关上门并离开时那样。
三个人从那时开始已成为那条缠在一起、难以解开的耳机线。
从剧作上来看,影片没有太多剧情上的起伏,整个三人关系模型的外部因素几乎减到最弱,甚至可以说这个模型的简单和纯粹几乎置身真空中,没有单相思的纠结,没有干柴烈火的冲动,甚至没有甜得发腻的恋爱。
影片带着理想化的天真感,任由情节发展随着关系和情绪而流动。
吊儿郎当的“我”,自由奔放的佐知子,细腻敏感的静雄,与焦虑压力无关的三人关系,无所事事地嬉笑玩乐,毫无干劲地工作,自由随性的男女关系,和大多数年轻世代没有区别。
正是抓住了这种随性的现代关系,镜头靠纯粹的情感勾勒出新世代日本年轻人的素描。
不同于经典日本电影史上猛烈燃烧的情感、彷徨无助的年少、物欲横流下的扭曲。
《你的鸟儿会唱歌》轻盈得让人只需享受,无需思考。
就像片中的年轻人,在夏日炎炎的浑身汗津津的傍晚,大口大口地喝下一罐冰啤酒。
没有什么别的意义,只是在习以为常的无聊中寻找快感。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名字,甚至在片尾字幕表中也只有“僕”(日文中的“我”)。
也就是说在这部影片中不仅是以“我”为主要的叙事对象,更是以我所视所感而作为影片节奏的流动。
在“本我”与外界之间发散出与佐知子和静雄的关系,也就是说影片并非纯粹男女间的三角恋,而是以“我”的感官为出发点而衍生出与静雄的友情,与佐知子的男女之情,以及三人间在平衡之外游弋的关系。
吊儿郎当表面上什么都无所谓的“我”,与心思细密处处替人着想的静雄之间,佐知子无疑是这个三人关系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当同事问佐知子“恋爱到底是什么?
”时,佐知子的回答是“我们做爱很合拍。
”什么是恋爱,其实三人都没有答案。
对于“我”而言,恋爱不应该麻烦,交往就是数到120秒后遇见的那一句“太好了,你明白我在做什么。
”对于静雄而言,爱情是在默默中的注视,在共鸣处暗生的情愫。
佐知子与“我”的关系,起于合拍至于安全感。
暗自较劲不仅存在于爱情,也存在于友情之中,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恋人,也许就是生命中最大的“竞争对手”。
当静雄和佐知子谈起“我”时,佐知子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到静雄口中,“也许他什么都没想吧”。
但往往无所谓,才越是最有所谓,柄本佑用眼神告诉观众,他在动着什么样的小心思。
与静雄的小心翼翼不同的是,“我”一向是用满不在乎来掩饰“废青”微妙的自尊心。
无独有偶的是,“我”之所以没能带给佐知子安全感,也正是因为这副“无所谓”的掩饰。
所谓的“不麻烦的恋爱”不过是浅尝辄止时的敷衍,真正投入时没有哪段关系是不麻烦的。
当静雄妈妈病重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时,静雄对于生活的透彻,让佐知子在沉默中明白无聊的快感之外,她的生活还缺少什么。
相对于前半部分热烈的青春,影片从佐知子与静雄露营回来之后,就透着一股现实的冰冷感。
当安稳与笃定的生活追求,代替了原来的不羁与放纵时,才惊觉,原来已经没有多少年轻可以再挥霍。
片尾的“我”得知佐知子与静雄的关系确立时,才猛然大梦初醒,即便终于从被动中学会主动争取,却已然无济于事。
在片尾还没等倒数120秒结束,他就忍不住冲向佐知子表白,却再也等不来对方肯定的答复。
“年轻真的会一去不回吗?
”“年轻真的会一去不回。
”
2. 两人太宽,三人太挤影片《你的鸟儿会唱歌》的出色在于其情绪表达上既紧密又松弛,像是喝得微醺时漂浮在半空冒泡的心情。
正如导演三宅唱所说,他希望呈现的是人们在无业无钱无追求中,仍然有机会去感受年轻的快乐,还能拥有相爱的可能。
在函馆湿漉漉的夏夜中,三人行的关系酣畅淋漓得醉人,而他们的选择又离不开各自的生存处境。
有酒、有歌,还有情爱,影片完美地捕捉情感的流动。
三人行的故事,没有呼天抢地的死去活来,也没有干柴烈火的肆意纵欲,有的只是眉稍之间的相互吸引。
那些飞扬的画面,彷佛把所有情绪——喜悦、失落、迟疑、婉惜……全部融入流动的夜的深蓝中,年轻的荷尔蒙在不眠不休中挥霍着。
数到一百二十下,如果你还没有出现我就离开。
影片前后呼应的开场与收尾,是被动向主动变化的时间轴,同时也是踏出下一步的开始,三宅唱在两者之间做了极佳的诠释,不管是调度或是光影、声效的呈现,充满质感的镜头足以支撑起影片的格局,以放弃剧情来保证情绪上的连贯性。
片段式的剧情将三人情绪中的完满徜徉在屏幕上,没有过多的对白作为补充说明,紧随着镜头的引领,就能够感觉到人物间的感觉在萌发、流动。
几乎所有室内戏,都是用低角度机位拍摄,色调浓郁得在夏夜的热气中会发出极致的性感,而近景拍摄时呈现的状态都能看得人心猿意马,大量近景镜头几乎让人感觉到,角色皮肤上汗液蒸发出的热气。
当“我”与佐知子在书店以目光交换着彼此心动的喜悦。
随即而入的全片唯一的床戏简直美得不真实,在狭小的上下铺空间内,一伸腰就会碰到上铺的床板,两人躬身热吻彼此逗趣缠绕的肢体。
没有令人垂涎的肉体,但窗外暖橙色的阳光温柔铺洒在二人身上时,没有任何情色的血脉喷张,开着窗户亲热,落落大方的性,反而多了夏日微风的轻快舒爽。
当静雄介入“我”与佐知子二人之间,自然而然地变成三人行后,影片用更为复杂的空头语言去表达人物间游离的关系。
利用便利店回形针板的S形走位,流动的镜头时而三人同框,时而是静雄与佐知子,时而是我与“佐知子”。
三人间游离且接近的关系,彼此试探似的慢慢接近。
雨中三人同伞的奔跑,犹如《祖与占》桥上奔跑时的命运缠绕。
在夜店的节奏中,飞扬的年轻与洋溢的情愫在深蓝中轻盈地随身体舞动。
镜头的动与静,“我”与静雄交替出现在佐知子身边时的暧昧,与冷暖光交互漂浮在佐知子脸上的模糊,最终溶解在三人搂在一起的快乐中。
三宅唱擅用室内空间的切割去表现人物关系,尤其是在公寓中的室内戏。
两个男人独处时,各人一个角落,孤独的两角灯光间横着空旷的蓝;而在佐知子出现在公寓时,无论三人位置所切割出的构图是三份等分,还是“我”在后景变成景深处的虚焦,画面构图总是满满当当。
同一空间不同切割下的构图,无需多费一言一语,保持影片在叙事上的干净。
同样的还有佐知子与静雄第一次单独约会,依旧明媚温暖的午后阳光,二人同行在如梦如幻的廊桥。
佐知子同样的眼光,出现在第一次与“我”在咖啡厅的午餐,以及和静雄在卡拉OK房中高歌《聆听奥莉微亚》,同样的画面构图与二人角度重复出现两次,预示着佐知子心中同样燃起的感觉。
不同的是,在更为“拥挤”的卡拉OK中,静雄默默凝视在佐知子的高歌中,静静地跟着佐知子的歌声轻唱,喜悦随佐知子的快乐而跳动。
如果说爱情在“我”与佐知子的关系中,是雨夜下两人打闹时的“你明白我做甚么”,那么对静雄而言,大概是这种从心底蔓延的默默的共鸣。
这一对比剪辑,简直是神来之笔。
影片《你的鸟儿会唱歌》暧昧关系中微妙的小细节,使得这段三人行几乎是日本电影近年来最为动人的组合。
属于当下的角色中,自然而然地相遇,在函馆纯粹地生存着、相爱着。
佐知子不喜欢复杂的感情,其实影片中的关系一点都不复杂,一切都在自然流动。
真正复杂的是感情流动后必须面对的抉择,而电影也适时地在抉择前戛然而止。
感情的选择也许并不需要这么多理由,电影不是为答疑而存在,而观众也不是为了合理解惑而看电影。
让人专注的每个瞬间,都是现实的、日常的。
即便不少室内镜头的后景全部过曝,影片依然流畅得就像油面下流动的水,波澜不惊下的暗流涌动,欢喜、忧伤、无聊、冲动都在不经意间化学转化,在暧昧流动的夏季空气中一一变化、落空。
3. 一个人的文学,一座城的电影除《你的鸟儿会唱歌》之外,作家佐藤泰志最为人熟知的,当数同被改编成电影的“函馆三部曲“——《海炭市叙景》《只在那里发光》和《爱情,突如其来》。
《海炭市叙景》的沧桑、《只在那里发光》的劫后余生、《爱情,突如其来》的颓丧,改编自佐藤泰志的“函馆三部曲“,皆是不得志的男女,在函馆这座城市载浮载沉。
《海炭市叙景》
《只在那里发光》
《爱情,突如其来》但“函馆三部曲“并没有用名胜去美化这座城市,尤其是前面两部,更是毫不避讳地将晦暗的、破败的、脏乱的、衰颓的函馆呈现在众人面前,写实捕捉了函馆市市民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日常,而这也正是其迷人之处。
而《你的鸟儿会唱歌》不同于佐藤泰志笔下其他故事,“我”、静雄、佐知子就是日本大多数年轻世代的缩影,只是放在时间更为缓慢的函馆。
海城之美与夏夜之深,映照出的是三人生命轨迹上,无自觉地偶然相遇。
影片中前后出现的两次俯瞰函馆夜景的画面,是笔者心中属于函馆的最美的画面。
笔者八年前在函馆山顶有幸得见同样梦幻的星星灯点作为北海道的第三大城,函馆当然不止电影中展现的酒馆和小公寓。
函馆城中满布充满异国风情的街景和建筑,教堂、海港、彩灯、有轨电车、石板坡道……虽然影片没有过多展现函馆美好的一面。
但是影片在全城取景时,还是有不少场景勾起笔者的各种回忆。
虽然《你的鸟儿会唱歌》同样是在勾勒一幅幅函馆日常的图像,但无论是当中出现的津轻海峡、八幡坂,或是夜店外的电车站,现实都要比电影中可爱得多。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八幡坂
“我”送佐知子去坐电车时,曾经相拥相吻的街道
第一次傻乎乎地站在店外为佐知子倒数120秒
被岛田撞破的店长与佐知子的约会
凌晨三点半,笔者在渔港边等第一批渔获上岸时,仿佛看到几年后两个无所事事的男人半夜睡不着,跑到这儿来喝着啤酒到天亮。
佐知子和静雄第一次在廊桥漫步时,对岸望出来的轻津海峡
当然了,单纯的观光而没有美食是留不住笔者的。
在码头从凌晨三点等到六点,没等来渔获,却在函馆早市等来了“它”。
还有马上宰杀,肌肉还在口腔弹跳的鱿鱼刺身
如果你穷得像笔者一样,不妨也去买一张日本火车通票,彻夜在火车旅途上醒着睡着,睡着醒着。
也可以在快到破晓时,跳上一趟小火车。
在一个叫母恋的地方下车
到地球岬,这个北纬42度18分3秒的海角,看北海道最温柔的日出
如果你也到了这儿,别忘了跟着《你的鸟儿会唱歌》漫游函馆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自杀的作家有很多,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多少人会提到佐藤泰志。
大多数的人,认识他都是从电影开始。
自杀的17年后《佐藤泰志作品集》出版了,函馆市民电影院「CINEMA IRIS」的负责人菅原和博读完之后,对文字中函馆生活产生了某种共鸣,于是便有了将他的作品电影化的念头。
随后10年里,《海炭市叙景》《只在那里发光》《跨越栅栏》直至本作《你的鸟儿会唱歌》都被搬上大荧幕。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化的顺序基本上和佐藤泰志的书出版顺序相反,1982年「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出版,得到了芥川龙之介奖提名,1985年「オーバー・フェンス」,即「跨越栅栏」再次芥川龙之介奖提名,1989年「そこのみにて光輝く」出版,三岛由纪夫奖提名,而「海炭市叙景」则约等于遗作。
这四部电影在情绪上给我带来的感觉都很强烈,但是质感是慢慢变轻的,从《海炭市叙景》那种绝望到死的感觉,《只在那里发光》的游离和消解语言的沉重,再到《跨越栅栏》慢慢有救赎,最后《你的鸟儿会唱歌》里那种青春的忧伤。
在并不知道原作的情况下,这种感觉是令人舒畅的。
但是知道了电影在时间顺序上的倒置之后,仿佛又受到了重击,你基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慢慢的变绝望直至死去。
我在网上看到11年高雄电影节对《海炭市续景》的介绍,说什么成为3·11东日本大地震后市民疗伤,重建信心的精神支柱,真的吐血,只要是看过电影,任何正常人都能感受到电影透露出来那种接近死的绝望,也没有人会想过用绝望去疗伤吧。
看过《海炭市续景》之后我便想起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也不知道胡波是否看过此片,气质非常相符。
佐藤泰志在1976年开始便受自主神经紊乱困扰,1981年曾经想放弃写作从东京回了函馆,在函馆高等职业训练学校建筑科入学,学习工匠。
这件事也被写入了《跨越栅栏》作品中,小田切让饰演的男主便是回到了函馆在职业学校学习木匠,包括他在内的学习班上的所有人,我想多多少少都有作者自身扭曲的映射。
虽然有电影作者论,但纯文学作品的改编,我还是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原作者身上。
这四部作品由四位不同的导演执导,我们以电影的顺序来说,熊切和嘉,吴美保,山下敦弘,以及三宅唱,电影一定带不同程度的改编,以及带有导演独有的不同性格,但值得一说的是,四部中我最喜欢的两部可能就是《海炭市续景》以及此作《你的鸟儿会唱歌》。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我感觉熊切和嘉可能是最契合原著风格的作品,当然这也可能和电影的筹划和制作相关,之后再谈。
三宅唱是把作者的故事搬到了现代,有一种流动的青春印记,但也可以感受到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或是《寻羊冒险记》里那种感觉。
巧的是,这两位导演都是北海道出身,而我一直对日本的“出身文化”抱有一定的兴趣,日本相比中国来说很小,地域之间也更为接近,但是他们似乎对出身地带来的那种印记非常重视,几乎所有日本人都会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加上出身。
虽然我的直觉不一定准确,但是四部中的这两部所关切的命题,与北方给我这位来自异域的人的感受所相同。
当然吴美保和山下敦弘的影像也各有特色。
更巧的是,前三部的导演,即熊切和嘉,吴美保和山下敦弘都毕业自大阪艺术大学映像学科。
而文字的作者佐藤泰志和促成这系列电影的菅原和博则都毕业自函馆西高,并且是同期生。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对菅原和博的采访,再讲讲菅原和博和「函馆三部曲」的故事,现在是「函馆四部曲」。
他在08年有把《海炭市叙景》电影化的想法后,通过在函馆举办读书会,音乐会筹集到了一千多万日元。
电影也真正做成了一部函馆人的电影,电影里的许多角色都是函馆市民素人出演。
所以《你的鸟儿会唱歌》另外叫做《函馆夜空更深蓝》也并没有问题。
函馆系列电影甚至为函馆带来了观光效益,而佐藤的作品也成为了函馆文化馆常展作品。
菅原和博这个老头也是非常迷人,他原本是一个著名咖啡店的老板,开「CINEMA IRIS」的契机是市内经济不景气电影院接连倒闭,他反倒是逆市而行,后来又从一个电影院老板成了电影制作人,《海炭市续景》被评为当年旬报第九,《只在那里发光》甚至被评为旬报第一,并代表日本追逐奥斯卡。
「函馆三部曲」的成功也催生了第四部即《你的鸟儿会唱歌》,同时他也在考虑为其他艺术家制作电影。
回到作家和电影,川本三郎评价佐藤泰志「反叛时代的热烈气氛催生了佐藤泰志明快的文体,让人深刻体会在社会阶级受压迫的生命情境」,福间健二评价「佐藤泰志一生用文学抚慰受伤和落败的底层人民,这些不安恐惧的故事,无奈地体现了当前世界的荒谬无理」,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也无法评价,但是作为电影四部曲而言,我认为电影中倒也没什么「阶级压迫」和「荒谬无理」,以我对四部电影的了解「用受伤和落败落败的故事,来审视私人的生命情境」可能更为准确。
前面的「函馆三部曲」讲述的都是或多或少孤独的绝望的,行尸走肉的,甚至变态的生活故事,但按电影的制作顺序,在最后的跨越栅栏中还是有了希望。
我想这也是三宅唱的作品少了一点阴暗面,得以那么单纯的,青春的原因。
佐藤泰志的文学并没有在国内出版,在台湾有一些译本,有机会是定要拿来读一读的。
海炭市叙景 (2010)8.02010 / 日本 / 剧情 / 熊切和嘉 / 谷村美月 竹原皮斯托
只在那里发光 (2014)7.32014 / 日本 / 剧情 / 吴美保 / 绫野刚 池胁千鹤
跨越栅栏 (2016)6.82016 / 日本 / 剧情 爱情 / 山下敦弘 / 小田切让 苍井优
是的请不要这样,我们说好的不要有麻烦的感情,你也承诺过的不会让我麻烦。
至于我要和别人开始一段麻烦的感情,那是因为很喜欢很值得,我愿意付出。
你一把19.9的透明雨伞,要什么爱情。
电影剧情可以说比较简单,书店工作的男主与同事小佐暧昧在一起,又因为男主与上一份工作的同时静雄同住一间出租屋的双层床,最后三人厮混,小佐最后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静雄。
这个故事的感情线可以说是有点乱,而且编剧并没有什么铺垫,以至于开始的有点突兀,比如没心没肺的男主突兀地被小佐主动勾搭自己都无法相信,第一次约会就放鸽子但马上又滚上了床单;比如舍友静雄刚认识小佐一起喝了次酒后就迷糊地说要下次要和她一起看电影;再比如小佐说起自己和书店店长的感情,男主和小佐的聊天语气简直像是多年朋友。
但男主和小佐是朋友吗?
电影里小佐很明确地问过,男主含糊过去了。
他们是恋人吗?很明显男主和小佐都不会这么认为。
那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估计谁也说不好,按照小佐的话来说,不想要麻烦的关系,男主承诺说不会麻烦的,于是两人很坦然地做爱(TT还是男主问小佐的包里拿的),很坦然的面对舍友静雄明显越界的行为(邀请看电影以及后来与小佐去野营数天),还有很坦然的面对小佐和店长的感情还没有实质结束。
用电影里男主的话来说,小佐有选择和谁一起看电影的权利。
下雨了就需要打伞,空虚了就需要陪伴这样的关系真的很不麻烦,就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那把透明雨伞一样简单到了极致,工业化的高效率生产和遍及大城市犄角旮旯的便利店,让这种伞又便宜又随处可见,于是购买和抛弃都成了不需要经历太多思考的事情。
所以小佐和男主勾搭在一起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空虚也好、欲望也好,需要这样一个可以用的人,就像这个冬天上海阴雨连绵经常没有带伞,于是就到公司对面的罗森买过两次透明雨伞,19.9一把,随买随用,随用随扔。
舍友静雄和小佐互相看上眼呢,可能也是这个样子,毕竟作为一个失业青年,静雄的日常生活除了偶尔找大哥借钱就是和男主一起喝酒,他在镜头前也总是一副迷糊的样子,而两个男人挤一个双层床也并没有太多真情实感,只是彼此都觉得对方人品尚可且能减少花销,但两人除了在一起喝酒也都是小心把自己对对方的影响减到最低的,比如房间里很少亮起大灯,两人都是开着台灯做自己的事情,台灯的方向都是朝向墙壁,尽量别干扰到对方。
两人无聊沉闷的生活里,一个有着成熟鲜活肉体与大方奔放性格的女人到来了,不需要高估人的感情门槛,身处此境,大部分人都会像静雄那样对小佐说“我喜欢你的衬衫”。
但感情毕竟不是像下雨天有把雨伞就可以了,感情永远需要被鉴别和分类,人们对待不同的程度的感情有着自己的诉求,就像男主说小佐说,和店长分开就好了,小佐马上反驳了一句,你以为一段感情是可以那么容易结束?
就像男主认为自己和小佐只是不麻烦的相处不需要在意太多,结果同事嘲问他难道他也喜欢小佐然后恼羞成怒揍了同事一顿。
故事最后小佐说自己想认真和静雄在一起,也就是说她准备好了迎接一段可能麻烦但毕竟真挚的感情,就像曾经和店长的感情一样,便宜的透明雨伞随处可以获得也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扔掉,也能遮风挡雨,有时候还很好看就像男主与小佐在双层床上很合拍,可真正觉得自己并不需要买一把常用的伞的人屈指可数,即使挑选保存携带一把伞可能是很麻烦的。
故事里男主曾经也认为小佐对自己来说就是一把进便利店买到的透明雨伞,可以毫无芥蒂地放弃,但真正要分手的时候,他先是准备和开始一样默数120s不行就离开,但又马上意识到自己浓烈的在乎,于是跑去追上了小佐说出了全片唯一一句“我喜欢你”,但小佐的回答却是“请不要这样”,是的请不要这样,我们说好的不要有麻烦的感情,你也承诺过的不会让我麻烦。
至于我要和别人开始一段麻烦的感情,那是因为很喜欢很值得,我愿意付出。
“我喜欢你的衬衫”其实才是全片的第一句“我喜欢你”你一把19.9的透明雨伞,要什么爱情。
PS: 今天在上海日本电影展买票看完的,第一次觉得必须要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也不是这部电影怎么好,只是恰好在我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这个电影将的故事恰好有些过分贴切的真实,于是想写一些东西吧。。
说一说给两星的原因,一是镜头切换实在太过生硬了,过多的大头特写令人烦躁,而且描写三人酒吧蹦迪的那段镜头足有十分钟,真的很没有必要;第二个就是觉得剧本还是显得太过生硬、粗糙了,片中所有的暧昧自然不需要解释,但小佐真正爱上静雄还是需要有更合理的剧情铺垫的。
电影标题来自披头士,And Your Bird Can Sing,但这首歌没有出现在电影中。
电影改编自英年早逝的作家佐藤泰志的同名小说。
佐藤泰志生于1949年,擅长写作青春题材小说,1992年的一天,他在离家不远处的树林里上吊自杀,享年41岁。
以他出生地函馆为背景的三部改编电影被称为“函馆三部曲”:《海炭市叙景》(2010)、《只在那里发光》(2014)和《跨越栅栏》。
这些信息与这部电影的内容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我们能从背景的只言片语的中,嗅到这个放在21世纪的故事里轻轻浅浅的20世纪的味道,曾热烈,曾失落,曾迷惘。
或者说,这个世界本质上一直都没有变过。
“我”一看上去就是个混日子的穷小子,精神萎靡,表情愚钝,在打工的书店里经常被同事嫌弃,但我也毫不在乎。
与“我”同住的静雄同样一文不名。
但大家活得都很潇洒,快乐。
没酒就买酒,没钱就借钱,手机屏幕裂了没关系,能打字就好。
“我”与书店同事佐知子的约会也很随意,第一次就因为睡懒觉而爽约。
但佐知子也并不生气,她好像也很享受松弛的关系。
第一次上床前,“我”说我不想把事情搞复杂,佐知子一笑了之。
“我”,静雄,佐知子,三个人就这样认识了。
并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大事件,大家只是做着年轻人该做的事。
约会,看电影,逛超市,打台球,打乒乓球,酒吧喝酒,跳舞,唱歌。
“我”向佐知子借钱,逛超市会让佐知子付钱。
佐知子跟“我”说,静雄约她看电影。
“我”说去吧。
“我”跟静雄说,佐知子问能不能和你一起看电影。
静雄说,为什么。
“我”说佐知子有权利和任何人看电影。
跳舞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音符跳跃,酒杯摇曳,灯光闪烁,目光交错。
佐知子与静雄不知不觉靠在一起。
“我”一边舞动身体,一边趁势把佐知子揽在臂弯里。
佐知子想和店长做个了断,“我”觉得放着别管也好,自然而然就断了。
佐知子很坚决。
静雄和佐知子出去唱歌,很晚才回来,“我”假装睡觉,没打扰他们。
但其实佐知子察觉到了。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潦倒,平淡,偶尔在酒精中放纵下身体,不为过去烦忧,不为将来筹谋。
“死了就一了百了。
”“喝喝玩玩有什么错吗?
”佐知子和店长发生了什么?
静雄的妈妈遭遇了什么?
无须询问。
“我”的过去,佐知子的过去,静雄的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没有未来,或者说,没想到有未来。
“我们”拥有最多的就是空白。
但还是有些事不一样了。
空白也会藏下很多白。
藏着“我”因为同事背后议论佐知子的愤怒。
藏着静雄在KTV凝视佐知子的眼神。
这是电影厉害的地方。
导演用慵懒的故事和松散的剧情,缓缓伸展着时空,而时空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力量。
没有听懂的沉默,没有看到的闪躲,没有达成的约定,没有回头的背影。
有些事做了,但没说。
有些事说了,但没做。
只有少年才会把洒脱挂在嘴上,把委屈咽在肚子里。
佐知子决定去静雄老家找他,她要和静雄在一起。
“我”点了点头,送上祝福,主动付了账。
第一次见面时,我在计数,打算数到一百二,人还没到就离开。
最后一次见面,我在计数,刚开始就飞奔而去,追上她,“我”说:“我刚刚说谎了!
全都是骗你的!
我喜欢你!
”留在大银幕上的是佐知子不知该如何的脸。
长大了就要学会做选择,而“我”还没有做好成人必修课。
日本电影里有一类非常不像电影。
没有重点,没有刺激,没有俊男靓女。
它仿佛是自己心血来潮写的日记,看似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其实没啥。
这倒不是说它不好,实际上是在称赞它非常生活。
与佐知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在寂静的夜里数到了120秒。
与佐知子分离的时候,我数了13秒就按耐不住脚步追了上去。
我是真的喜欢你吗?
可能是吧,要不然我也不会说出口。
但是也不见得有多真吧,否则以我的性格绝对不会说出违心的话。
你还记得在酒吧里跳舞的模样吗?
所有人因为你变成了背景,你在静谧而聒噪的蓝色里随着音乐扭动,忘我的,自由的。
所以我是看到静熊加入你之后才肯走近的。
一个变成三个,又再变成一个。
何为青春啊,何为生活啊。
不应该只是看年纪,看周遭吧。
把视线从外转移到里,窥视内心,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可是我没有。
我以前一直觉得北海道函馆要冬天去,现在我想夏天去。
谁给染谷这设计个发型…出来受死吧。这女的也真是…还有长发男主,不防三人行就不要介意三角恋啊,这也是对友情的保护啊,小狗摇头。喜欢他们在酒吧跳舞那段(dj的音乐好听能跳舞又不吵),ktv的唱歌和酒吧的rap也录了好几分钟的设计也喜欢。染谷带气泡的奶音好好听,像撒娇一样。喜欢结尾女主角的长镜头表演,在那里结束得很精彩。
感觉是《南瓜与蛋黄酱》续集,而且还可以拍很多很多集,内容无非是新新时代的工作、爱情、性、分分合合……悬置判断,铺陈细节。胜在新鲜,输在浅薄。女主最后一脸茫然,堪称新时代的《怎么办》?石桥静河和染谷将太都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柄本就差点意思。
有点怕喷,剧情有一些松散,男主角(两个)表现力缺一点点,女主真的又漂亮表现力又强,场景经常戳进我心脏,所以两分一分给女主,一分给在线的背景。这个故事整体没什么好说的,摘出某几个场景又很灵性……旁边女生睡了很久吧……
#日本新片展# @大光明,这算不算也是一种“低欲望”社会的形态,上一辈人看不惯的“吊儿郎当”,无欲无求,安于庸常日子,没有大抱负,安心在书店工作,对于结婚或者至少是一份比较亲密的关系持疏离态度,更愿意选择开放的情感状态,面对生活这样的状态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是主动选择的也没什么不好的,可是作为电影未免太散淡了,你可以叙事上的散,但若缺乏电影情绪上的凝聚,要如何对应开头所说的这个绵长仿佛永恒的夏天
故事不经意间展开,懒洋洋地发展,又不知所终地结束,犹如随意撷取一段路人甲与乙的生活。不过这样的生活并不寻常,三个年轻人丧气人生,两男一女之间的暧昧关系。拍得很真实,犹如真实人生。拍得太丧气,最后一番对话又显得太刻意。其实这样随性的生活叙述,可看出导演还未更深刻地洞察人性。
真的,单身男最好不要看了。你可能分分钟被石桥静河的女友感所虐杀。虽然很喜欢片子中表达的那种暧昧的东西,但镜头还是有些拖沓。剧情也稍显单调。很像我在的上海,算是当代社会年轻人的写照。
是豆瓣er会偏爱的片子,但我只会打两星,毫无特别的文艺片
日本版《最好的时光》+《法外之徒》现代篇,which means 非常无聊(他妈的热评里的新浪潮原来是这个意思),而且三位主演还真是一个赛一个的丑…
观感十分舒服。虽然拍摄并没有多高级但是剧本非常好,演员表演都很细腻,情绪的传达也很到位。它说的是一种生活状态,一段感情共鸣,是每个你想放手却又想挽留的瞬间,每个你心潮澎湃却说不出爱的日夜。
低度酒精,高度醉迷。内在的与外部的荒芜自我就这样吧~
最多打5分的程度。
90/100,啊好喜欢这样的三人行小品!肆意的运镜与越轴是自由的气息,冰块声,咀嚼声,呼吸声等则是欲望的外化。燥热的夏日就流淌于年轻人的暧昧与疏离之间。抛开俗世的枷锁生活在自建的乌托邦里,迷人的轻盈感氤氲于影像。但母亲的闯入击溃了空间,世俗的力量源源不断的涌入,幽暗之感渐渐逝去,在蒙太奇中年轻人彼此告别。于是神撒下了光,万物死去,万物复苏。
这么小的透明伞还是足够我们避雨,那么窄的上下铺仍能容纳我们缠绵。我以为这个夏天一直不会结束,直到冰箱柜门小心关上,不再渗出冷气。直到开业花篮尽数枯萎,不再飘出香味。直到远离了我们三个人的房间,直到你通知我结束这段感情。原来三个人躲不进一把伞,挤不下一张床,穿成爱斯基摩还是会伤心。
可能缺少这种两男一女一起度过一个夏天的生活体验和想象,没有看进去。这个“我”是让人讨厌的家伙,总一副自以为是牛逼哄哄吊儿郎当的样子,他就是初中的小混混、高中的恶霸、大学里目中无人的同学。在书店要是遇到这样子的店员,我扭头就走。但是就是这样子的人,也会有他自己希望一直不会过去的不可复制的夏天,这个我倒是能共情。
夏天,太阳遥挂星球之上,让人睁不开眼,迈出步子都是摇摇晃晃。于是开始习惯昼伏夜出,长时间的休眠换来的是黑暗中时而染上蓝色、时而染上橘色的白T,和格外清醒的瞳孔,在无人的街道上喝醉,在停业的橱窗前等待,熬过长夜。夏天可能是一年之中最短的季节了吧,虽然全球变暖,好像季节也变成了地区限定的物品,但在大多数地方,夏天也只有两个月。于是直到夏天过去,终于想起树影溅上阳光洒在床单上的样子,终于想起黑夜中的霓虹晕染上肌肤的样子,终于想起在带自助餐KTV里谁唱歌的样子,终于想起,哦,这个夏天已经结束了,我很怀念它。夏天应该还会来的,而且也一样还是会比往年燥热,只是那等待后的无数个120秒,不知是与谁共度。
完美的呈现了一种生命的状态,是那样随性,那样漫不经心,对事物那样的不确信。更好的是它只是单纯描摹了这种状态,没有预设任何立场。石桥静河对我来说具有谜一般的吸引力——是开场不就的吻,是那段舞蹈,是结尾的不言说。
佐藤泰志的作品里总充斥着小镇青年的迷茫,在看似无所事事的行为中涌动着的小情绪才是影片最动人的地方,柄本佑若无其事的表情,染谷超越年龄的成熟演技,石桥静河洒脱的舞蹈,这个三人行的组合让人恍如在看新浪潮时期的法国男女。
二十分钟左右才进入三人行的状态,观看这种碎片散文情绪好累。柄本佑咋长得既性冷淡又性瘾。
终于想起来了,年轻时候的夏天晚上是属于喝酒撸串唱K,不需要睡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