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超級無敵喜歡這首主題曲。。
聽這樣的歌,讓人心里柔軟同時又充滿力量。。。
愿意合上眼才能美梦无边别让悔 熏乌了从前也许碎片 才能让回忆展颜何妨瓷花拼凑明天谁带我寻获幸福的模却自己谜中困锁谁为我留下缱绻的天涯信物是抹晚霞思念如燕 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意念婆娑时间里推磨追随到何处才结果燕如针线在青空缝编几幅女红将以泪缀点誓言斑驳 情雾只是经过风雨中且让我盈步婀娜
•对新加坡的困惑•一直都对新加坡有着困惑,小的时候看过一定数量的新加坡剧。
看的基本上都是潘玲玲,范文芳主演的,那时候觉得潘玲玲好漂亮,当然现在也很漂亮。
他们是新加坡人,可是看新加坡剧,会觉得那不是中国人么?
说普通话(当然新加坡音的普通话),风俗什么的也都是差不多的,也就困惑了,会想那么新加坡人到底是什么人?
该都是当初很早的时候移民过去的吧。
既然是当初很早之前移民过去的,那怎么他们用的中文是简体字呢?
不解不解。
香港澳门台湾的用的都是繁体字的,新加坡居然是用简体字的。
新加坡人对于自己的根会不会也很困惑?
觉得自己是没有根的?
前段时间上海台播小娘惹,见到潘玲玲(这也算是小时候的情结之一),便想要看了,很久很久都没有看过新加坡剧了。
前一个还是范文芳的步步为赢吧。
•追远•按照字面意识,或许会解释为“追求远大的理想”之类的,高高地挂在祠堂上面的追远二字。
追远,月娘说,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从哪里来,不能忘了我们的源头。
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那么才能坚定地往下走,不然就一直漂泊,没有归属感。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是美籍华人写的,也在追寻着自己的根,思索着为什么自己的祖先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修铁路。
觉得这部剧的某个主旨该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然那个安淇出现的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了的。
话说最后一集的后半部很废。
巴巴•娘惹这部戏是打着介绍巴巴文化的旗子的。
凤凰,在很多上面都可以看到的图案,茶具餐具衣服都可以看到凤凰的影子。
凤凰代表着吉祥,好像对于巴巴来说,就仅仅只是吉祥吧。
中国一般都是凤求凰这样联系在一起的娘惹装的扣子还蛮特别的舂香料,说是娘惹菜,香料非常重要,经常就是舂香料舂香料的。
对于某些糕点有些困惑,都该是用糯米做的,有的完全就是一粒一粒的很分明(大傻吃掉在地上的糕点,很明显撒在地上一粒一粒的),那样怎么吃?
看他们吃饭,都是用手抓着吃的,当初移民过去的中国人没有把筷子带过去么?
还是那时候还没有筷子?
可是他们都有用调羹的,用调羹夹菜,最终又还是用手抓结婚的时候很意外,黑白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很不吉利的东西,在巴巴文化上却都应用到了。
要穿白的衣服,然后收好,到死的时候再穿那白的衣服,那么就会在一起了。
戴黑纱,驱走那些妖魔鬼怪。
红白汤圆装在感情中,红色喜庆,白色纯洁,算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也蛮有趣的。
生孩子的时候,要打开所有抽屉门窗,这样便会生产顺利。
痰盂,也都用的比较多,是说那种小的痰盂,他们吃东西什么的都往那里面吐的。
那些老太太边打Ceki牌(某种程度上我理解为桥牌,当然桥牌具体我也不知道是怎样的,感觉),边嚼槟榔往那里面吐。
演桂花的林美娇,小时候看的新加坡剧记得都是属于那种很善良隐忍被人欺负刻薄的,现在她成了那个欺负刻薄人的。
长桌宴(会想到流水席),这也就是大户人家才有钱来办的,也可以说是在拉拢生意伙伴的同时也用来显摆下的。
娘惹平时穿的鞋子觉得有些奇怪,算是坡跟拖鞋吧,觉得有些像日本的木屐。
作为娘惹除了要烧好娘惹菜,还有不能少的珠绣(想到十字绣,但是应该是和刺绣有关联的),珠绣鞋确实很漂亮,我们勾鞋子都是用毛线的。
Pantun(理解为山歌,男女求爱嘛),主要也就是用来男女求爱的吧。
妈姐,梳起不嫁,一辈子当工人,这个也算是中国的一特色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觉得这个故事在巴巴中还是影响蛮大的,好几次都拿这个来说。
香火,香火,香火,在华人的世界,男丁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婚姻是用来繁衍生息的。
在第五集的时候,他们在吃面,听到粤曲“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算是粤曲吧?
)•不断在重复的历史•历史总是不断地在重复的,二代人的故事,总有着些交错点。
说是新加坡版“大长今”的,但是我想到的是TVB的凤凰四重奏,都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女人的故事。
云姨说女人的命是无法自己控制的!
月娘说小娘惹不是好惹的!
在那个时代,女人的一生就是在一个屋子中,她所有的一切就是她的丈夫和她的孩子,不然她就一无所有。
女人不能和男人斗,所以女人就和女人斗,为了争男人不断地斗。
这个理论解释了下某些困惑我很久的东西故事的发展都还是要从长桌宴说起。
陈黄两家是世交(该是缘于两个老太太是好姐妹),20岁的男子该是要选媳妇了。
陈盛钟情于菊香,无奈菊香又聋又哑,迫于长辈的压力只能选择了黄美玉。
陈盛对于菊香的感情,是一见钟情,那一见便也是后悔了一生。
而陈锡和月娘,本是两情相悦,却未能相守,最多也是在铁轨上的那一个拥抱,拥抱过后,月娘还强调两次“你不要再来找我”。
在病重时娶了黄珍珠,最后和巴贝丽在一起,也算是另一种幸福吧。
长桌宴上,上一辈的主要人物也都出现了。
查理张,一个不认祖宗的商人。
查理张的每一次出场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在酒店房把少女弄的全身是伤,第二次依附日本人,第三次从旁人之口中说他现在是全新加坡最有势力的人。
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手段却是令人不耻。
对于菊香也是迷恋,色迷迷地一直盯着看,“漂亮漂亮真漂亮!
”若干年后,他的儿子透过窗户看见月娘,表情语气可说是一摸一样。
山本洋介,热爱照相,热爱巴巴文化的日本人。
在当时的环境下,日本人在华人的社会中是受到唾弃的。
这是一个理想的青年,6,7年在中国的战场上的生活,他该是怎样熬过来的?
日军的飞机空袭新加坡,都还对着天空说“混蛋,走开走开!
”当时的日本该是侵占了多少的地方?
他们派了多少的男子上战场?
是不是全日本的男人都出来打仗了?
战乱中,人的生命变得卑贱。
躲起来的洋介一家最终还是被日军发现了,月娘煮娘惹菜给日军吃。
而十几年后,被绑架在刘一刀家的月娘也都煮娘惹菜给刘一刀的娘吃。
又是长桌宴,是世交的两家,20岁的男子也该要选媳妇了。
这次的长桌宴比较凶险,月娘被黄珍珠不小心推入井中,黄美玉心狠地把井口给封起来。
十几年前在轮船上,是桂花把菊香和月娘扔下船,那时的黄美玉还吓的胆颤心惊,不知如何是好,而十几年后她却扮演起了桂花的角色,黄珍珠成了当初那个颤颤惊惊的黄美玉。
黄珍珠,算是集合了黄家女人的特质,但是她没有学会心机没有学会骂人不吐骨头。
只要不和自己心意,便发脾气,总是把眼睛瞪着大大的,说是这个欺负她那个欺负她的大吵大闹!
陈锡和月娘之间的感情,比起陈盛和菊香的,该是深厚很多。
从“还我鸡汤和臭人”的遇见,到救落井的月娘,再到绑架的患难,他们一起经历很多。
他有危险,她想尽办法通知他。
她被骗,他帮助她。
Chor Chor病重,他们一起唱Pantun。
在大火中,她骗他自己死了。
有情人本该终成眷属,但是有些事情,在某一瞬间,一改变,便是一辈子了。
但是他们也留在了彼此的心里一辈子……在雷电交加的晚上总是会发生不太好的事情。
那晚是月娘要嫁给刘一刀的前一晚,是刘锡在火车站等月娘私奔的晚上,是玉珠被罗伯张强奸的晚上。
那一晚,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也是那晚,月娘也背负起了对玉珠的愧疚。
而玉珠的可怜,还由于她的父亲和哥哥。
这也算是一个重复的历史吧,懦弱的黄金成,没有本事,只能委屈自己的女儿。
女儿被欺负了,也都不说半句话,“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当初喜欢的是秀娟,而对于婚事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
爱情这种东西对那时的男人也没什么重要的吧,反正女人娶回家生孩子打理家就好,其他的也都不是很重要,女人不过是附属品而已。
没有任何的主见,大头家也是,出了事,一屋子的男人都来问秀娟可怎么办好。
秀娟多年后回来说是不甘心,对于黄金成的不甘心?
算来那也是她的初恋吧选商会主席的时候,黄金成对父亲说支持查理张,结果被痛骂改了口风。
选的时候,黄天宝跟自己的父亲说支持查理张,两父子都一样额黄天宝,这人真的是蠢额,你想要靠罗伯张赚钱,想要黄家有钱,没错,但是拜托你有些脑子好么?
当初罗伯张说拿到了银行牌照,便让你做银行的副经理,银行的牌照都没有拿到,那么你的副经理不就也是没有了的么?
居然还跑去买凶杀人,唉自作孽不可活!
还有不可不提的刘一刀,出场充满了气场,旁人介绍说“杀猪是一刀,打人是一拳”,总是瞪着大大的眼睛,莽夫的形象。
只想说一直那样瞪着眼睛,不累么?
•觉得有那么些狗血•菊香也好,月娘也好,有那么漂亮么?
为了突出主人公也用不着这样吧,只要一出场,那么就有人不断地赞说漂亮漂亮桃姐被打瘸的脚,绑了多少年的布还在绑啊?
那时候月娘都多大了的小小的女孩在日军面前不断地叫嚣着“还我爸爸”,日军归还了尸体还帮忙拖拉,接着还帮忙埋,完了之后还拜了下才离开。
这是日本军人么?
这么有同情心的日本军人?
还是侵占新加坡的日军是那么有同情心的?
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从抗日影片再到历史书,没见过那样的日本军人,难得好心的日本军人全被月娘给碰着了?
接着月娘去投靠黄家,从新加坡到马六甲,一个10岁不到的小孩子就那么去?
给点合理的说法吧钦差大臣?!月娘让陈锡帮忙去吓吓那2个小混混,说是钦差大臣的。
借问声您那是什么时候了,推算起来应该是1952年之后了,钦差大臣?!
哪里来的钦差大臣的?
月娘掉下水井后,黄美玉在井上放了那么多的东西,居然没有一个人觉得奇怪,井水是经常要用的东西吧?
盆子什么的也都是要用的东西吧?
全部都在忙长桌宴,所以没有空暇去理会的?!
•传统•关于传统的东西都越来越少了吧,和国际接轨,慢慢地也都丢失了许多我们自己的东西,城市建设变成了一个样子,什么都一样一样了的。
关于传统,还剩下多少,还记得多少?
这部剧包含了所有所谓大片的元素,大家族,战争,商战,诡计,强奸,绑架,火烧屋,枪杀……Olivia Ong的声音还是不错的
1.那些懂事的孩子——叫我怎么心疼你们才好呢?
当小月娘撅着小嘴说:“你不要叫我小姐小姐的,你说我是小姐,为什么我不能睡小姐的床,不能动少爷的东西?
”时,我的心被震动了。
这样一针见血的话,你要我们怎么回答呢,我的孩子?
你要我怎么像你解释“庶出”这样的词语呢?
正如《双双与小猫》中,小猫通红着脸蛋儿说的那句:“她没只手,我没只脚,我俩挺像的”一样,这两个孩子都活在这个社会的最下层,他们仰望上空,看到的,是读洋书的大小姐和穿绒毛裙的富孩子。
他们低头,是青草地,是和他们一样卑微的蚂蚁,蜘蛛,臭虫。
然而,她们的心里不只这些,她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是谁,她们了解自己的卑微,正视自己的卑微。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突然想到了这样的句子。
因为正视,所以变得刚毅坚强,变得富有梦想。
就像512地震后的几个月,有个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女孩在做演讲把讲稿中的“我们少年儿童……”改成了“我们残疾的少年儿童……”那样,孩子超强的适应力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懂事的孩子早已经在别人的目光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只是,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该怎么回答你们的问题,我们的世界该怎么回答你们的问题?
我们除了告诉你们“因为你们是庶出、是穷人、是残疾人”还能做什么?
2.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的话——请别叫我文艺女青年或者语病青年:她睡着,模样安生。
而那个车站,人流量很大。
要么,她很天真,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
要么就是——她的身边,有让她不再害怕这个世界的人。
《小娘惹》里有这样的镜头,喧嚣的车厢,人来人往的脚步声里,她靠着窗,安静地睡着,嘴角带笑。
让人丝毫不怀疑她的幸福。
她梦里的那个人,给了她不害怕的勇气,她不再挣扎,不再逃跑。
只想,永远地睡下去。
3.被这样的爱情感动,并如杜丽娘读《关雎》一般地,羡慕这样的爱情。
《小娘惹》中,小TOKTOK这样对洋介形容菊香:她一直在等你,怀着月娘在等,抱着月娘在等;月娘会走了还在等;别人说你不回来了,她还在等。
天天等,刮风也等,下雨也等……她没有说话,只是笑,笑给洋介看。
她抿着嘴甜甜地笑,要把他对她的愧疚笑灭,把她受的苦笑去。
她不让他知道她受过那么多那么多的苦。
因为相信那个人会回来,所以才能够在无数的寂寞里忍气吞声地活下去。
一辈子,遇到一个可以等、值得等、应该等的人,该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吧。
被相信和相信着,也都是一种延绵不断的幸福吧!
这让我想起琼瑶的《望夫崖》,记得小梦凡对小夏磊说:“如果你不回来,我就坐在这里,一直等一直等,直到变成一块石头。
”她把自己站成了一块有血有肉的岩石,在任何的风雨里,屹立着同样的姿势。
小女孩时候,讨厌这样的情节。
凭什么是我们做女人的等?
等到了又怎样?
等不到又怎样?
如果等到的是个陈世美,那么也只有交个“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的诉状,况且还不一定见得到黑脸包公。
如今,像是有些懵懂地懂得了。
4. 关于命。
佛说过,神说过,玛尼堆上的老人说过。
正如,“气、理”一般,命,也是那么一种东西,恰如一抹烟花的绚烂,恰如一只孤鸿的远行。
当月娘抱怨黄家的种种,祖母叹气说:“你这样是要吃苦的呀!
”月娘铮铮有声地一句话可以作为回应:“我妈妈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命运不也是那样?
我要把握自己的命运。
”谁对谁错呢?
老人的话没有对。
如果没有反抗,只做任人欺压的小鸡仔,那么菊香不会逃开查理张的魔爪,单凭内心开出的一张空支票,跟着洋介逃跑。
姑娘的话也没有对。
月娘逃开那因为一桌娘惹菜错定的姻缘,但最后的结局却不像故事。
没有《西厢》的花下人月两圆,命运依旧喜欢把有情人天各一方,以示意他是个为这个世界抒写跌宕起伏剧情的好编剧。
月娘的命不算太差,被莫名其妙地嫁了个洋人。
《金粉世家》里有个冷清秋,从她背着不受祝福的爱情进入金粉世家开始,她的反抗就开始了,而她最终收获的却是一段很短的爱情和一段很长的需要独自行走的人生旅途。
不是什么事情都有对错,现在我们看着电视可以说,哦,当初如果他们……然而,没有当初了。
如果还有什么要说的,那就是:反抗命运是必要的,但你也必须接受反抗给你的不够有童话色彩的结局。
这才是命。
5.如果你不了解你的过去,就像树叶不知道它是树的一部分。
其实一整部《小娘惹》都在传达这样的一种声音。
从匾额上的“追远”二字,到陈盛收集的“班顿”(马来民歌),再到月娘收集的娘惹器物,最后以修文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想要了解这段历史。
我们明白了,原来,历史是这样传下来的。
尽管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可我们还记得我们来自那一个树干吗?有时候,我觉得,我好像不记得了。
对于新来的文化,我们趋之若鹜地接受。
在日式的奇特发型和欧美的性感理念下,我们甚至忘记了,我们还有过自己的,我们也曾是衣襟飘飞的民族,也曾经感染过整个世界。
初中时候,在报社组织的拜师会上,一个唱评话(福州的非遗项目)的大师教我怎么单手拿锣,还教我唱了几句评话(最终她被我福州话中浓烈的普通话味呛到……)。
我记得她发言时热泪盈眶地说:“恳求大家,如果家里或者亲戚有适合的孩子,麻烦你们把她带来,我甚至……甚至可以免费地带她。
”我知道,那位大师是想把树的经络展开给我们看,可是,没有人愿意看上一眼。
我们不了解那棵大树,我们忘记了它,也就忘记了根在哪里。
【小娘惹系列END】我BLOG: http://blog.sina.com.cn/maoyetong520QQ:942011400{不常上豆瓣,希望遇到有缘分的相似的人.^-^}
愿意合上眼才能美梦无边别让悔熏乌了从前 也许碎片才能让回忆展颜 何妨瓷花拼凑明天 谁带我寻获幸福的模 却自己谜中困锁 谁为我留下缱绻的天涯 信物是抹晚霞 思念如燕 它飞舞舌尖 若是真爱 配尝几分苦甜 意念婆娑 时间里推磨 追随到何处才结果 燕如针线 在青空缝编 几幅女红将以泪缀点 誓言斑驳 情雾只是经过 风雨中且让我盈步婀娜——主题曲《如燕》在这特殊的马来文化里,所有的爱情,都是一曲牺牲,然后,在逆境中,茁长成长。
若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部片子,其实就是一个“虐”。
幸好,还有这首曲子,在悲歌中缓缓流淌,解释宿命与注定。
片头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xMDU1OTQw.html近似于云南剪裁的服饰、缅甸风格的建筑、闽南韵味的曲风,一开始,我就是被这独具特色的文化所吸引,一直追下去。
剧中展现的是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这个纷繁复杂时期的恩怨情仇,是一部表现峇峇(念“搭”)娘惹文化的历史剧。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
男性称为峇峇(亦称“巴巴”),女性称为娘惹。
娘惹文化既被马来族文化影响,也有华人传统,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
”(摘自百度百科) 娘惹装、珠绣鞋、娘惹菜是很重要的三个文化符号。
传统的小娘惹都要从小学习缝制娘惹装、制作珠绣鞋、学做娘惹菜,将来老娘惹挑选媳妇时也是以这三个方面为参考的。
娘惹装结合了客家人与马来人的服装,很能显示出女性的温柔惠美,但看起来不像旗袍那么妖艳,将女性的线条显露得恰到好处,上衣的前襟有刺绣,与衣服图案呼应,裙子的图案则古典大气,一般为大朵花卉,而上衣则相对清淡,一般为碎花、淡格或波点;珠绣鞋的样式很像越南那边卖的拖鞋,但做工极其精细,一个个小珠要先抛光,这样看起来会闪闪发亮,然后再一针一线地穿在鞋上,没有点能力很容易弄得歪歪扭扭而不平整;娘惹菜在我看起来,则更为神秘。
要论起剧情,其实很大陆、很通俗--坏人坏到极致,好人好到离谱。
人物的塑造都过于脸谱化,缺乏立体感,剧情跌宕得好似小孩玩过家家,或者就是因为这种不需要经大脑思考的故事,反而更容易陷进去。
剧情过于纷繁冗杂,主题也企图面面俱到,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商战中的你死我活、大长今式的坚韧不屈、善良延伸出的宽容大度、铭记祖源的落叶归根……刨去最最令我入迷的娘惹文化之外,我只想谈谈剧中有情人的“相见不如怀念”。
聪颖、耐性、钟情、能撇开世俗看到一个女人的本质,是人,都不会抗拒,或许这就是亚洲男人的终极魅力所在。
也许相貌并不出众,但是那种淡淡的贴心和不张扬的优秀绝对令人念念不忘。
月娘和玉珠,就碰上了同一个男人,两个人都想谦让,结果两个人最后都错过了,各自在心中刻骨。
陈锡和月娘之间的感情,比起陈盛和菊香的,该是深厚很多。
从“还我鸡汤”的偶然遇见,到落井的奋勇相救,再到绑架的患难与共,他们一起经历很多磨难。
他有危险,她想尽办法通知他;她被骗,他绞尽脑汁帮助她;Chor Chor病重,他们一起唱Pantun。
在大火中,她骗他自己死了。
有情人本该终成眷属,但是有些事情,在某一瞬间,一改变,便是一辈子,但是他们,也留在了彼此的心里,一辈子…… 或许是因为月娘性格上的自我独立,感情上的懦弱谦让,才无法和陈锡在一起。
父母的悲惨早逝,外婆家的受虐欺凌,塑成了她复杂的性格。
她最爱的当然是陈锡,可就是因为他们的感情很纯粹,反而会特别的脆弱,容不进半点沙子,又怎能容进家族的压力、亲人的妒恨以及同样喜欢陈锡的好姐妹?
更何况,如果和陈锡在一起,就一定会被拿住,被吃牢,她个性中的自我和不安全感使她畏惧于走出这一步。
由于太恐惧于感情的付出,她只能选择逃避。
当时的情况是,“牛仔就是大少爷”这个消息太突然,月娘并没有做好任何准备,脑子很乱,她一路的狂奔就是最好的证明。
回到房间,还一直喃喃自语,“自己的命运,不能就这么被套牢”。
一接到变数,很多人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拒绝,并为自己找下各种借口,失去冷静。
当借口被一遍遍地重复之后,不论是出自谁的口,听的人都会信以为真。
月娘认为嫁入陈家就意味着被束缚,虽然我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我并不像她那样想,并不是所有被安排好的命运都是厄运,黄家有明理的ZuoZuo,理智的大哥,有前车之鉴而醒悟的盛叔叔,最重要的,有爱自己也是自己最爱的陈锡大少爷,他在家族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是个为人正直、勤奋能干、不可多得的新兴人才,才子佳人,岂不般配?
她常说不要被别人操纵自己的命运,可她的谦让退出,亦可是被认为在操纵陈锡和玉珠的命运!
难道就因为陈锡爱她,所以她有这个权利,任性地用自己的决定改变3个人的命运?
爱情和婚姻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并不可以一个人说了算。
当你们彼此相爱时,任何决定,难道不该是在尊重对方意愿、考虑对方感受并与对方商量的前提下,才做出来的吗?
她凭什么拿陈锡对她的爱,当东西一样的送人?
她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陈锡的婚姻?
这个男人,难道就是用来被她牺牲的吗?
她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爱情和命运来赌气?
编剧和导演在前半部,把一切人间美德尽数都给了她,聪明、美丽、善良、孝顺、坚毅、勇敢、顽强、勤劳……但当我正希冀着后半部,她能和陈锡在一起,继续发挥这两个人的聪明才智开创美好新生活时,剧情斗转直下,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去。
或许真的是我太年轻了,鲁莽轻狂,体会不到月娘的苦心。
但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去争取属于我自己的幸福。
年轻,本就属于鲁莽,人生,也难得鲁莽,为何不放手去好好享受呢?
我想要的幸福就很简单,我爱的人,爱我的人,与我一生一世的人,是同一个。
我的梦想也很简单,带着我的闲适,伴着我的爱人,周游世界,此生不渝。
又或许,离开是因为,对于月娘这样善良的人来说,守着一段即使是间接意外地伤害到自己的亲人(对月娘来说就是玉珠)的爱情,会比放手,更痛苦。
其实,结局已经很完美,月娘有了一个深爱自己的品性正直的PAUL,并收养了玉珠的孩子并且让他成为正直有为的人。
而陈锡,把月娘收藏在心中,和丽贝儿成家立室,开枝散叶,虽然丽贝儿不会是一个传统的娘惹,但是她会是一个好太太。
两个人都因此拥有了失去彼此之后的幸福。
抉择是困难的,你爱的人不一定对你好,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你所爱,但是,你还是要做出,你认为对的抉择。
有人说,人临死之前,她那一生几十年的画面,就会像快进的电影一样播放着。
我想月娘一定会看到年轻时的她,对着臭人大叫“还我鸡汤”;会看到她和他斗嘴时的情景;会看到在那间黑暗的小木屋里,他对她说“我一定要娶你”;会看到在树林里他背着她,对她说“我不想他们碰你”;会看到她送他请帖时,他泪盈于睫的样子.......最后一个镜头,我想会是那个夜晚的车站,她看到他的侧影,这一次,她没有转身,而是朝那个男人径直走去,那个在她最美好的年华里,带给她最美丽回忆的陈锡。
她转身离开,咫尺的距离,已经是天涯。
但是即便如此,有这么一次心动,记忆终生,足以。
亦舒说过“如果爱一个人,就维持一个辽阔的距离,偶遇,以爱慕的目光互相致敬,轻俏温柔,不着边际地问:‘你还好吗?
’,一年一次已经足够。
” 并不是真爱就会有美好收场,说它美,是因为这个结局符合我们对于悲剧式爱情的审美取向,得不到的,才是最爱。
在心里记住对方,留下遗憾,却也是另一种完美。
相爱,而被命运分离,才能够拥有永恒的爱情,也许可以说,只有这样的爱情才确定存在着。
人生中太浓烈的感情,有时,未必会带来幸福。
幸福,应该是一种知足和放下。
世界上最难做的两个字不是“选择”“忘记”“坚持”“放弃”,而是真真正正的“放下”。
放下未必不代表拥有。
在人潮中间和众人一起分享,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那么遥相守望,也将会有着,别样的精彩。
月娘这个傻女人,无厘头,无逻辑,自作聪明呀不知道这个编剧是怎么想的,把个剧情居然能编成这个样子?
昨晚看到月娘出嫁刘一刀那一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我的忍耐真的是到了极限!
看到陈锡为她被打得鼻青脸肿,她还说:我是个不祥的女人,我是不会和你在一起的!
——简直莫名奇妙郁闷地不行被彻底雷倒!!
她不是说不要被别人操纵自己的命运吗,可她这么做,分明就是在操纵陈锡和玉珠的命运嘛!
就因为陈爱她,所以她有这个权利,滥用、任性地用自己的决定改变3个人的命运??
爱情和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一个人说了算。
当你们彼此相爱,做出任何决定不应该尊重对方,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对方商量才做出来吗?
她凭什么拿陈锡对她的爱做好人,当东西一样的送人?
她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陈锡的婚姻?
这个男人,难道就是用来被她牺牲的吗?
编剧是不是脑子短路啊?!
月娘这个人物我觉得是失败的,树不起来,也活不起来,她让我想起《渴望》里的刘慧芳,编剧和导演在前半部把一切人间美德尽数都给了她,聪明、美丽、善良、孝顺、坚毅、勇敢、顽强、勤劳。。。。。。
但当我正希翼着后半部,她能和陈锡在一起继续发挥这两个人的聪明才智开创美好新生活时,剧情突然之间来了个720度的大转弯,这个女人一下子就不灵了,居然从要妇女独立回归到了传统迷信这人什么逻辑啊?
真是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太完美的人物,未免让人觉得假大空,如果你能善始善终倒还好,姑且让我相信还真有那么个妇女偶像、精神领袖在;但有了这么一个事儿插进来,我反而觉得跑偶像幻灭了,一下子失了重,从天堂往下坠,觉得特不靠谱,这是人能理解得了的吗?
这还是个正常人嘛?
所以,我醒了,从这里打住,从此心里再也没有月娘这号人物。
跳出来看,才觉得整部片子人物都挺片面化的,不够立体,主要的责任在编剧,其次,演员的演技也没有很好地弥补编剧的缺陷,所以虽然片子拍得很精致,演员很养眼、服装很美、道具很美,娘惹文化更是精彩夺目,但我也只能打3颗星,并且,再没有吃过胃药之前,我是不打算再看下去了,怕消化不了
这部电视剧在片头曲一个画面就已经把主线表达出来了。
陈盛和陈锡叔侄俩在同一背景下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坐在木椅的左右,流露出来的表情很感伤;很无奈。
两代人为心爱的女人付出真感情,但都没如所愿的真正拥有她们。
菊香和月娘母女俩虽然被陈盛和陈锡叔侄俩深爱着,但在自己内心深处却是很独立,坚强,智慧的。
美玉和珍珠姑侄俩如愿的嫁进了陈家但是从来就没得到过丈夫的爱,因为她们嫁的陈家不是陈盛和陈锡。
山本和保罗两个异乡人在合适的时候出现,成了菊香和月娘了丈夫,一直爱护着对方直到最后一刻。
这部电视剧让我觉得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无缘啊!
……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这是学者蔡宜文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所作书评里的表述。
难道不是吗?
有多少受到了侵犯的女生,被以保全“名声”为由,主动或被动地陷入致郁沉默?
被指责“穿得太少““主动勾引“?
被质疑“没有拒绝”?
《小娘惹》虽说是肥皂剧,但最悲剧的人物黄玉珠,却代表性地再现了部分亚洲女性曾经被践踏的尊严。
那个时空里,一个女孩若是被强暴,生命基本就已走到尽头,整个社会逼迫她加速毁灭。
何为毁灭?
马六甲名门闺秀被强暴,家人不报警不说,还强迫她嫁给强奸犯,婚后被软禁在家成为失联人口,又被送去性贿赂洋人权贵,终于精神失常疯狂自残,此时却不幸怀孕,最后被丢弃荒郊野外。
这样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之所以刻骨铭心,除了善良天真的玉珠“好人无好报”,更因为它映照了部分现实。
强奸案发生后的和稀泥、忍气吞声,当下依然存在,这跟压在强奸案上的三座大山——贞操观念、受害者有罪论、取证之难脱不了干系。
我们很快就可以对号入座——最近某大厂性侵事件中,当事人爆料显示,上级称不开除肇事者的原因是”保护女孩的名声“;成都一14岁女孩被强奸8次致孕自杀,施害人起初曾威胁公开其私密照片,就这样得到了侵犯的机会。
前者,领导有把握女人会“顾忌”,所以敢这样“解释”他们的决策;后者,那个犯罪的中年男人昨日被判了无期,两年前他利用一个14岁女孩已能理解的的“顾忌”,屡次施暴成功。
无论是所谓“女性的顾忌”,还是部分男人把性暴力看作是惯常的事并一再以身试法,这种强奸文化是什么提供的土壤呢?
首先,时代之殇。
玉珠遭遇的强暴案发生于二战后的马六甲,几位主角的成长经历横跨二战。
当时亚洲地区二战后百废待兴,不少女孩没学上、不识字。
而玉珠在从小在英国念书,参加过红十字会做志愿者,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即便如此优秀,在传统父母的眼中,她的归宿依旧是娘热菜、珠绣鞋与一位门当户对的丈夫。
从本剧情节来看,当时马六甲地区虽由英国统治,但女性的弱势地位却与某些亚洲社会如出一辙,比如妻子并没有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当玉珠精神、身体状况濒临崩溃,好不容易被朋友送去医院后,“丈夫”可凭借身份宣誓主权,把妻子抢回家让她等死。
与女性弱势地位相对的,还有时代对男人的极度纵容。
在今天,理论上就凭非法拘禁、强奸、行贿等多项罪名的叠加,他还能在人间这么早结婚?
可惜在当时的马六甲,他可以每天吃香喝辣搞虐待。
其次,家庭之“耻”。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也是缩影。
父母、祖父母作为南洋有名望的峇峇娘惹家庭之核心成员,虽已融入马来文化,但更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糟)统(粕)。
得知小女儿被强奸,首先确定的是一定别报警,否则全家无法做人;获悉强奸犯愿意娶女儿为妻后,每一个毛孔都在喜出望外——那男的家里有矿,结亲之后不但女儿名声保住了,“亲上加亲”还能拓展家族生意,祖先显灵啊!
这就是黄家的“追远”。
女儿只有贞操没有尊严,嫁给强奸犯后不但贞操没白浪费,还搭上权贵亲家。
他们从来没想过,女儿嫁给强奸犯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人间故事,女人的幸福与不幸又意味着什么。
这个所谓望族,心甘情愿地用小女儿的尊严与身体,交换一纸商业合约、保全家族脸面。
更可怕的是,他们才是那个社会主流、掌握话语权的人群,否则玉珠为何无法反抗,施暴者反倒占据主动?
最后,个人意志。
假设那晚是月娘睡在院子里?
事实上,黄家的废材长子黄天宝曾溜进那间房试图侵犯她,但月娘反杀成功,次日还带着杀伤性武器——菜刀威胁他:再有下次直接剁了你,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的危机应对。
退一步说,即便在没有主角光环的情况下自卫失败,玉珠仍有抗争的的选项,就像聋哑人菊香为逃婚都离家出走了。
虽说在女人被当作男人附属品的年代,出走的风险很大,但在离婚不自由的年代,嫁给强奸自己的人渣风险显然更大。
可惜了玉珠,她始终在顾全父母的利益与感受,服从他们的命令与哀求,却不管不顾自己的感受,直到受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个世界。
孝顺父母没有错,但是父母首先得是人吧。
面对这样自私自利的父母,也恨不起来,直到最终沦为时代的悲剧、家人的祭品,这又是什么在作祟?
一个电视儿童的碎碎念
《小娘惹》,是一部由新加坡新传媒电视制播的华语电视剧,也是新传媒电视45周年台庆剧。
此剧由新加坡政府的媒体发展管理局赞助拍摄,并且使用了约两年时间计划和拍摄。
制作期间动用了约150名员工,是新加坡电视史上一大制作。
其中的几个特色的名词贯穿整个剧情:追逺在剧中挂在每一家华人的祠堂。
出自《陈书·南康愍王昙郎传》:“夫追远慎终,抑闻前诰。
”宋·苏轼《母蒲氏王氏秦国太天人外制》:“谨终追远,仁也;显亲扬名,孝也。
释义一” 宋儒的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释义二 慎,害怕; 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
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
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
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
现在的《论语》都是宋儒的解释,不能代表全意,甚至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
于丹与南怀瑾老先生论道,高下立判,如果大家想真正了解国学,可以去参考南怀瑾老先生的选集在剧中的意义表达了,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自己的祖先,连自己的祖先都不祭拜,怎么可以放心委托,家族又怎么可能得以生生不息。
三个家族,陈家,黄家,张家,代表了三个方向。
黄家,表面恪守中国传统,实质上缺乏对中国传统的真正理解,反而走入了自造的风箱;张家:完全西化,甚至可以烧掉祖宗牌位,否定自己的文化,当自认为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反而却只能是穷途末路。
陈家,代表的是张之洞面对西学的理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东西方的文化交融的时候,东方的伦理道德的基础,西方的东西才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那个就是世界的希望:东方遇到西方,我们仍然要知道,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将要何处去?
娘惹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就是baba nyonya,也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新加坡都比较多。
他们的文化就是介于中国和马来文化之间,所以很特别。
娘惹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明国后裔,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他们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峇峇和娘惹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娘惹在新加坡拥有较高的地位,通常是家财万贯。
他们的穿着打扮遗留了中国的古风,十分讲究。
此外,娘惹更是一种饮食文化,主要是中国菜与东南亚菜式风味的混合体。
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
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香蕉叶、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足着呢。
[娘惹装] 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
多为轻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点缀的图案多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珠绣鞋] 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kasut manek)。
许多娘惹喜欢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manek potong)来缝制,因为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体感,让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
[娘惹糕] 饮食在娘惹文化也占据相当的分量。
其中,娘惹糕是女人必须会做的食物,以椰浆、树薯粉、玉米粉、巴兰叶汁为原料,加以细砂糖、水蒸煮而成。
因制作过程中粉浆要分段倒入,因此娘惹糕会显得层次分明。
在祖母生日的宴会中,看见人们富有情感的吟唱班顿。
那种节奏的优美和抒发情绪的伤感,可以感受到渊源悠长的历史文化。
班顿是那样的美妙,简洁且富有情感,那就是多元的马来文化Pantun (班顿)又名“马来民歌”,是一种四行体的诗歌,广泛流行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具有悠久的历史,为马来民族固有的诗歌形式。
班顿多为四言一句,隔句押韵;每句由8至12个音节组成,格式齐整,韵律严谨,重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感,可合乐歌唱。
班顿的前两句是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后两句才是意之所在。
但二者之间并无意义上的必然连贯,有时只是为了从韵脚上引出下文。
班顿取材广泛,以抒发恋情者居多,由青年男女求爱时唱和而成。
此外,感于哀乐、谏事而发的也不少,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马来民族还喜用板顿进行讽谏,不少具有讽喻意义的班顿诗句后来成为历代相传的格言和谚语。
班顿诗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诗歌里,仍经常可以看到班顿的旋律和节奏。
另外一種班頓,是由數組班頓連環配合起來的,稱為連環班頓(Pantun Berkait),是馬來班頓中最難的一種。
馬來班頓最初是以口傳流布於民間,據傳在二千年前已有。
文字書寫的班頓可從西元十六世紀成書的馬來紀年裏找到證據;其書收錄許多優美動聽的班頓。
現在班頓仍在蓬勃地發展,在馬來人的言談中,宴會慶典上,或者在歌唱舞蹈和朗誦會上,都缺少不了班頓。
班顿诗前两行主要的是以自然界的景物,过去的史实,日常琐事或处事格言等作为描写对象,用意在乎衬托出本人心里所要倾吐的说话;所以一般有相当经验的班顿迷,往往由首两行的韵脚即可猜出後两行之真情实意。
套用同学写博的题目。
花了三天时间把电视看完了,看电视剧也是相当的累的。
听到这个电视还是婶婶他们看的,由于从中间开始看的,开始不感兴趣。
后来朋友也说了电视,后来遂下来看。
喜欢上了,很喜欢,可能看的新加坡的电视剧不多,感觉很新鲜。
看电视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原来自己喜欢单个的人,不喜欢看故事,嘿嘿。
其实剧集还是很宏大的,因为我觉得涉及的角色还是蛮多的,三家三四代人的故事。
第一代菊香和她娘的故事,黄元占有了他娘的侍女水兰,然后就有了菊香,菊香是一个漂亮聪明善良坚强的女人,可惜却是聋哑,所以就有了陈家不娶的理由,而陈家的陈盛却深深的迷恋菊香,却也没有坚持到娶菊香进门。
水兰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传统女人,认为自己的命运就由别人来安排的,软弱的人永远很失败,记得我在PPS上看到,说26集水兰终于死了,月娘的人生枷锁终于解除了,很好玩。
菊香为了逃婚,与日本人山本杨介相爱并且结婚了,虽然菊香聋哑,我却觉得她很幸福,生活人际关系简单,虽然陈盛还深深的爱着她,我觉得这一段时间很奇怪,菊香一直坚持等她回日本的丈夫,陈盛还自私的爱着她,这种爱情方式也很奇怪,不过却感觉很和谐,呵呵。
菊香和杨介在一天之内都死掉了。
简单介绍一下杨介,很好玩的一个人,拍照片的,我心里发笑,原来气质男都是拿照相机的。
接下来就是月娘的故事了,月娘与陈家下一代陈锡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冗长了。
菊香与杨介的女儿月娘登场了。
月娘在爹娘死后投靠了外婆水兰,后来外公一家也从国外逃亡归来。
黄元的正房照样刻薄水兰和月娘爷孙,其实剧集宣扬一个传统,待人不能刻薄,宅心仁厚,其实我也不懂什么意思,因为你不知道哪天你就落魄了,还有啊不要斤斤计较,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
水兰的外孙女月娘和黄元正房两个孙女的故事,月娘和陈锡深深的相爱着,不过最后却没有走到一起,月娘死里逃生被陈锡从水井里救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动了,救了你的命你还不嫁他,就是小老婆也要嫁啊,呵呵,可能人的想法不一样的,月娘后来嫁了一个律师。
我后来想,就算世界上有最最相爱的人,他们有第二种选择也会过的很好,爱情有多重,生活是也一个很玩味的东西。
陈锡后来和英商的女儿结婚貌似也很幸福,月娘收养了玉珠的儿子后来也过的很好,爱情又怎么样呢,也许百年之后重来。
生活是过出来的。
其实我满喜欢玉珠的,陈锡也很不错,貌不惊人,却很有神采。
然后呢,黄元的正房,秀风,秀娟,美玉,珍珠,简直活了就是笑话,然后天宝,金城,真的很笑话,白活了,做人不好好做人。
我看完电视,却为没有美满的结局而遗憾。
我自私的有一个想法,这可能与马来文化有关,一直都是旅居,没有根文化,菊香为了避难嫁了日本人,日本那时候是强势的表现,二战他们逃往英国,中国不强大,种族不强大,我觉得是这样的,就算菊香陈锡相爱也没有办法走到一起,这是一种文化自卑感吧,没有能力有一种美满的感觉,我这样想太坏了。
不过总体上来说,电视还是美好的,有时候我们不管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曾经活过就很OK了。
写文还是不强大啊,努力
八年,菊香每天晚上背着孩子在门口张望。
即使陈盛(这更让我感动)的男人出现,她还是依然每晚等待。
为何相处了一年的男人,她这么相信他。
并只他不爱。
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相信他,对着在人群中等待的菊香问一声。
还有为什么这么爱他,明明他是个很普通的男人在《英国病人》中,女主角受了重伤,男主角让她待在在山洞里等他,不要出去,他会找救兵回来的。
于是,女主角直到死也死在了山洞里,即使快要死了,她都没有想过到山洞外面找其它求生方法。
死前,她都坚信男主角会回来找她的。
这是怎样一种相信—————男女之间,无法相信,感情也就很快没了吧。
这是什么狗屁剧啊 全场压榨女性 一群傻逼男人除了陈锡和刘一刀没一个有种 脑子有坑
童年滤镜真的可怕
史上最佳新加坡剧
剧情奇葩,但主题曲好听
其实祖孙三代,我最爱菊香,她很强大,对,温柔中的女性的强大。
看不下去
节奏太慢,好几次睡着,快进看完。两代女猪脚都被厨神庇护,做出来的菜让人"盲吃"时都会千遍一律的惊讶、发呆然后称好(这个桥段是不是有些熟悉?)有意思的是两代人嫁的都是洋人,这是对日本和米国(月娘的老公国籍需确认)谄媚的表现?或是传统的娘惹文化在本土并不待见反而是外来者才会欣赏?
女主太老,与戴向宇站在一起像他妈,弃剧了!
我想要一双珠绣鞋
女主角很美
剧情太恶心了,玉珠的遭遇是我小时候的阴影,这个剧的结局恶心得我吃不下饭
🆘🆘充满了刻板印象,狗血泼天
亚洲人的含蓄、忍让、遥望的爱情。
拍的太小气了......我居然赖着性子看完......剧情漏洞太多了......
真的是看个味道 洋介年轻时候真是帅啊
看了一集就不想看了,画面调色怪怪的。
月娘难道不是白莲花?
琼瑶局,救人的钱去盖几个学校不是更好,,,
女主=傻白甜
主题歌真好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