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所有的电影记忆,都像被《我的野蛮女友》冲淡了,但还是有一部电影,在我脑海最深处,时时牵动着我的心。
昨晚,再次邂逅此片,心终有归宿,泪水再次释放。
不知道如何提起这支沉重的笔,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位朴实的婆婆。
影片没有惯有煽情的生死离别,一切都是那么平实,却比所有做作的煽情更催人雨下,真实,唯美,都是心灵上久违的鸡汤。
影片中那张慈祥的脸,我永远也忘不了,是张刻满沧桑,是张已落尽枯叶的亲情树枝网。
好想抚摸着那张脸,说一声:“对不起!
”——《爱·回家》故事起因于暑假无人照顾的7岁小孩成佑,被妈妈送到了乡下的77岁的婆婆家。
那位哑婆婆,总是用粗糙的手掌在胸口比划着“对不起”。
那个婆婆的小外孙,典型的城市小孩成佑,任性,无理,顽劣。
成佑眼中,婆婆是个没有活力的人,只会呆坐在门口木台阶上望着夕阳;婆婆连买电动电池的銭都不能给他;婆婆连什么是肯德基都不知道;婆婆总是用脏脏的手给他夹菜;婆婆甚至连竹席上的昆虫都要放生;婆婆总是走路太慢;婆婆连穿针这点小事都要不断地麻烦我;婆婆脏死了,光脚上都还粘着山路边的废纸;婆婆什么都不懂,像个低B+白痴婆婆总是只会用那双苍老的手,在胸口比划着“对不起,对不起。
”......婆婆心里,成佑不喜欢我睡在床上,我可以睡在旁边的地上也行;成佑真聪明,他的木块玩具,我都不懂得玩;成佑不喜欢在脏脏的坛盂上大便,我可以每天用手在河边擦洗;鞋子突然不见了,我可以光着脚背着东西走在山路上;发簪突然不见了,我可以用生锈的铁勺子;成佑喜欢吃“鸡”,我可以卖了种的东西,然后换回一整只鸡,尽管我需要花一天一夜的时间走路;然后,我可以用磨刀石把已经生锈的菜刀磨好,尽管,这又要花上整个晚上的时间;成佑电动没电了,我可以剩下坐车回来的銭,买两块电池,尽管我需要走上一天的时间;成佑喜欢吃餐馆的汤面,那我可以只喝一杯茶就可以了;成佑害怕一个人晚上大便,我可以蹲在旁边守着,尽管风很大;......影片由于婆婆是哑巴,台词很少,拍的每个细节都是淳朴的,那些已被遗忘,被忽视的种种生活。
婆婆只是默默的,用她简单朴实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当成佑妈妈从汉城来信了,小成佑要走了。
走前的这个晚上,小成佑教婆婆写字。
“婆婆,你要学会写字,那样你生病了就写“我生病了”,你想我就写“我思念你””。
第一次看到了婆婆哽咽的双肩,可是婆婆眼睛看不清了,长满厚茧的手也握不住笔了。
小成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画好了很多的明信片。
上面写着自己在汉城的地址和教婆婆写的那些字。
稚嫩的笔画,画上生病的婆婆都是那么可爱,想念的婆婆更加可爱,泪水是一串一串的。
直到要上车的前一刻,成佑才把画好的明信片给了婆婆,却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车开走了,小成佑在车尾玻璃窗,学着婆婆那样,把手放在胸口,向婆婆比划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如此结局,淡淡的让我泪凝。
结束了,却没有字幕,长时间的黑屏等待后,又出现了婆婆那苍老的身影,送走小外孙后,婆婆依然腰脊弯曲的杵着拐棍,在山间小路上孤苦无依的走着。
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影片时,灯亮起,所有的人都在默默的凝视着黑白字幕的升起,像是看到自己过去的零碎记忆,拾起那已经忘却的感动,然而,像成佑一样,我们大部分人,即使已经泪流满面,却只能在远离的途中,比划着胸口的“对不起”,甚至连亲口说出来都没有勇气,而婆婆也还是一个人蹒跚在回家的山路上。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婆婆,一语不发悉心的照顾着你,容忍着你,呵护着你,爱惜着你。
于是,我默默的在回忆中忏悔。
也默默的祝福我的婆婆,安好!
祝福天下所有的婆婆,安好!
高中时候和班上同学看的,今天因为推荐同学,再看了一遍,基本已经忘了高中看的时候的感觉,也许当时在太多同学的面前没哭吧,或者是当时还没能理解这么多。
外婆是08年3月份出车祸死的,当时的我是不知道我外婆走没有走,只是静静的躺在那里,反正现在对当时的记忆也就是泪人一个。
记得小时候外婆有那么一点重男轻女,每次我过生日活着过节都安排的特别丰富,我妈嫌我外婆太惯着我,我小时候的第一辆车是外婆给的,第一个摇摇床也是外婆给的,外婆还去给别人买过熊的皮来给我织成帽子,怕我冬天的时候冻着......记得在我6岁生日的时候,瞒着我妈给我买了一架钢琴(我妈后来给我说,那架钢琴8万块,外婆是省下多少钱给我买的啊),也开启了我的音乐之路。
每次我最想去的就是外婆家,在那里我可以肆无忌惮的玩。
每次我和外婆外公三个人吃饭,外婆可以做一桌子的菜,具体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就是每家人过年的时候请客人的那种“一桌子的菜”还不带重样的,每次外婆笑嘻嘻的看着我吃,特别高兴,我现在都还记得外婆看我吃饭的样子,结果就是每次都是拉了肚子,我妈来接我,无奈的叫我外婆下次少弄一点。
小时候在外婆家都是我最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也最期待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直到08年的那场车祸带走了外婆,之后再也没有了那种“拉肚子”的待遇,也没有为了一个生日礼物可以提前激动一个月。
小时候外婆就经常给我说“多吃点哈,以后要长的高高帅帅的”如果外婆还在,现在能看见已经长到185的我该有多高兴。
对外婆的爱,不加半点杂质,无论我在哪儿,外婆的爱都是永远不能替代的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马上就要到来。
在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里,最适合看温暖动人的电影。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部十分质朴,但口碑极佳的温情好片。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唤醒一些儿时的回忆。
爱·回家 (2002)9.02002 / 韩国 / 剧情 家庭 / 李廷香 / 金艺芬 俞承豪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整部影片拍摄得十分朴素,没有华丽的技巧与表演,但是却收获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影片上映后,连续四周蝉联票房冠军,最终成为韩国2002年度票房亚军。
在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aver上,获得了9.39的高分(满分10分)。
豆瓣上,近9万人打分,超过六成观众打出五星,评分9.1。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影片中的故事,围绕着海报上的祖孙俩展开。
电影一开始,妈妈带着7岁的儿子相宇坐在开往乡下的汽车上。
由于工作不顺,妈妈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处理繁杂的债务,只能把相宇暂时安置在外婆家。
7岁正是一个小男孩最好动、最调皮的年纪,相宇在嘈杂的汽车上坐立难安。
看着身边坐的全是农村的乘客,相宇露出了嫌弃的眼神。
山路崎岖坎坷,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外婆家中。
妈妈给外婆带了衣物和保健品,向外婆解释此行的目的,随后坐车离开了这里。
就这样,相宇和外婆开始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
乡下的房子破败不堪,墙角布满蜘蛛网,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没有床铺,只能睡在草席上。
没有厕所,只能用痰盂来应急。
这些变化让相宇难以适应。
或许是为了表达对妈妈的埋怨,也或许是为了表示对现状的不满,相宇做了许多捣蛋的事情。
他把尿撒在外婆的鞋子上,不愿意吃外婆做的饭,还在墙上写下责备外婆的坏话。
外婆年事已高,不能说话也不会写字,永远佝偻着半个身子,行动缓慢。
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外孙,为他洗衣做饭,给他拿出箱子里珍藏的点心,但依旧不能满足外孙的要求。
每当面对生气的相宇,她只能用手在胸口画上一个圈,表示自己的抱歉。
不同于城市里的热闹繁华,乡下的生活总是安静而枯燥。
相宇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玩从城里带来的游戏机。
从早到晚,不亦乐乎。
几天后,游戏机的电池耗尽,相宇焦急万分。
他想找外婆要钱买电池,但外婆只是心酸地掏了掏空空如也的口袋,表示无能为力。
相宇一气之下推了正在洗衣服的外婆,然后愤然离去。
回到家中,相宇翻遍了外婆的储物盒,把里面的物品乱扔一地,依旧没找到钱。
相宇怒气冲冲的走出房间,正好看到从河边盥洗衣物回来的外婆。
他一脚把外婆刚洗干净的痰盂踢到在地,瞬间摔得四分五裂。
失去了游戏机的日子,对于相宇来说相当难熬。
他趁外婆午休的时候,偷走了外婆头上的簪子,想拿去卖钱换电池。
在乡间走了一段又一段山路,相宇终于来到了开店的地方。
他四处打听卖电池的商店,但遗憾的是这里并没有游戏机需要的纽扣电池。
悻悻然回家的路上,相宇在田野间绕来绕去,最后却迷了路。
一位老人看到正在哭泣的相宇,骑着自行车把他送回了家。
午觉醒来的外婆已经发现相宇不见,早早就在家附近等候,最后带着相宇回到了家中。
在没有电子产品和娱乐设备的乡下,日子变得尤其漫长。
相宇只能看自己带来的漫画,玩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发时间。
有时候,他也会帮外婆收衣服,帮做针线活的外婆穿针,但态度依旧很不耐烦。
即便如此,相宇的一举一动都被外婆看在眼里,并对他加倍疼爱。
外婆看出了相宇在乡下生活的不开心,只好问他想吃什么。
相宇说想吃披萨、汉堡、肯德基,可外婆似乎听不懂这些从未见过的东西。
相宇费劲地向外婆解释,外婆终于理解到相宇想要吃鸡。
外婆带着晒干的野菜,拄着一根木头做的拐杖,走在去往集市的路上。
她想把野菜卖了换钱,然后给相宇买他最想吃的鸡。
山路颠簸,外婆的步履走得艰难而缓慢。
山间天气变幻莫测,瞬间就下起了大雨。
一来一回,外婆终于赶在天黑之前,淋着雨、提着鸡,回到了家中。
外婆精心为相宇做了一份炖鸡汤,但换来的却是相宇的抱怨和哭闹,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炸鸡。
他一把将饭碗推在地上,外婆只能默默地将碗捡起来,把掉在地上的饭粒吃干净。
到了半夜,相宇从睡梦中饿醒。
看着眼前纹丝未动的鸡汤,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当相宇终于吃下第一口之后,才发现外婆做的鸡汤是如此美味。
第二天,外婆并未像往常一样早起。
相宇走到外婆身边,发现外婆昨天淋了雨,所以才卧病在床。
他细心地为外婆盖上更大的被子,还把昨天吃剩的鸡汤端在外婆面前。
他还趁外婆不注意时,将之前偷走的簪子还了回去。
或许正是从此刻开始,相宇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开始受到触动。
外婆病好之后,带着相宇来到了集市。
她把自己种的蔬菜卖掉,然后用换来的钱给相宇买了一双新鞋子,还带相宇去吃了集市上的美食。
回家的时候,外婆把相宇送上汽车,自己却走了下来。
她告诉相宇自己还有事情要做,让相宇先坐车回家。
在出发之前,外婆给相宇买了巧克力派。
但相宇却因为在车上遇到了乡间的小伙伴,嫌弃外婆在小伙伴面前给自己丢脸,而没有帮外婆拿沉重的包裹。
等相宇坐到站之后,蹲在站牌下等待回来的外婆。
可一辆又一辆的汽车到站,依旧没有看到外婆的身影。
漫长的一段时间过去,相宇终于看见外婆从远处走来。
原来外婆并不是有事要办,而是不愿为自己花坐车的钱,才一步一步从市集走了回来。
相宇感到自责,他接过了外婆手里的包裹。
在回家的路上,他还偷偷放了一块巧克力派到外婆的包裹中,脸上露出笑容。
这天,相宇想要去拜访乡间的小伙伴。
他打包好了自己的玩具,做了一个精致的造型,愉快地走在山路上。
当他出发前,发现外婆放了一个用纸包好的盒子在行李上。
相宇嫌弃这个盒子不好看,默默地从行李中拿了出来,放在裤兜里。
走到半路,相宇已经累得不行。
他看见一个斜坡,想要坐在行李上滑下去。
但地面十分崎岖,相宇一下子从坡上摔了下去。
祸不单行,相宇还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追他的疯牛。
由于摔伤了膝盖,限制了相宇的步伐,眼见疯牛就要追上来。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男孩替相宇解围,帮他引走了疯牛。
这个男孩此前被相宇戏弄,现在却反过来帮助相宇,这让相宇深感愧疚。
他给小男孩道歉,但小男孩却只是对他笑了笑,对之前发生的事并不在意。
经历了这一天的各种倒霉事,相宇负伤狼狈地走在回家路上。
他突然感觉到裤兜里有东西,掏出来一看,正是外婆临走前放的物品。
他拆开包装纸,发现里面装的是他的游戏机,以及外婆给他准备的买电池的钱。
一瞬间,相宇泪流不止。
他感受到了外婆在有限的条件下对自己无限的爱,也为之前犯的错感到愧疚和自责。
等他走到家门口时,发现外婆亦是早早就在门口等候。
伴着夕阳西下,懂事的相宇和外婆回到了家。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相宇即将和外婆分别。
他担心外婆在家生病没人照顾,于是帮外婆提前写好了“我生病了”和“我想你”的卡片,这样外婆有需要时就可以直接寄出。
他还给外婆穿好了足够多的针线,这样外婆就能够留着慢慢使用。
离别的这一天,外婆把相宇送到车站。
妈妈让相宇和外婆道别,相宇却不发一言。
等到汽车启动,一直沉默的相宇再也坐不住了。
他走到汽车的末尾,隔着车窗,泪眼婆娑地看着路边的外婆。
他把手放在胸口,不断画着圆圈,就像外婆一直对他做的那样。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抱歉,也是一份对亲人难以言表,亦无需言表的爱……
《外婆的家》上映于2002年,当时饰演相宇的俞承豪和饰演外婆的金艺芬都是没有演艺经历的素人。
后来的俞承豪陆续出演了《善德女王》《朝鲜魔术师》《想你》等作品,并多次提名百想艺术大赏最佳人气男演员。
俞承豪而金艺芬从此再未涉猎演艺圈,《爱·回家》成为她唯一出演的作品。
她在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却通过最朴实无华的表演,成就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的金艺芬也是一名和外婆这个角色一样坚强的女性,她在老伴去世后,靠着院子里的100多棵胡桃抚育了1男2女。
她在只有8户人家的山里(电影拍摄地)生活了一辈子。
2021年4月,95岁的金艺芬因病去世。
长大后的俞承豪去看望金艺芬无论从剧情、表演、服化道、摄影等任何层面来看,《外婆的家》都算不上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
它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恰恰是因为它呈现出的那种朴实无华、未经修饰的亲情。
在相宇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个曾经对长辈调皮胡闹,让长辈伤心失望的自己。
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懂事,学会拥抱之后,他们却只能佝偻地站在时间的路口,目送着我们的背影渐渐远去。
亲情是一道无解的题,但也正因为其中的无能为力,我们才更加懂得珍惜的意义。
喜欢陈珊妮那首《来不及》,没有做过考证,觉得这是唱给某位长辈的歌: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甚至来不及哭出声来不及陪你一阵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为你尽点责任你的皮肤都穿松了来不及为你抹点粉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就是来不及送你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不想再对这部电影做过多的评价了,真情永远动人,它让我记忆的影子在萤幕上呈现得越来越清晰。
我不知道把被唤起的思念说给谁听,只好把它写下来,给自己看吧。
下午看了《外婆的家》,电影最后字幕上有一行字是“献给天下所有的外婆”。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妈妈因为生活艰难,将儿子送回外婆家过暑假。
而这个年轻的妈妈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自己山里的家。
外婆不能说话,弯腰驼背,拄着拐棍走在山路上。
两个月的时间,外孙对外婆的感情由拒绝到接近,到依依不舍,所有情愫在细节中蕴藏。
汽车慢慢开走了,外孙跑到车的后窗跟自己的外婆招手,而外婆踽踽而行返回家中,外孙留下的卡片,背后幼稚的图画和文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我没有足够的能力评论这部电影,只是想到了自己的外婆和许多往事。
和许多朋友不一样,我祖父辈的亲人大部分都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那一辈的亲人,我只见过外婆,而她如今也还活着,即使身体大不如前,但每次返家,第一个想见的还是她。
这种习惯大概出来上高中的时候就养成了,每次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
那是十年前了吧,她的身体比现在好很多,每次都是跟我讲许多家长里短。
外婆姊妹九个,排行老四,我有三个姨姥姥,五个舅姥姥。
然后表舅表姨加起来大约有二十几个,人多事杂,说起来就停不下来。
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婆家度过。
父亲这边没有老人照顾我,母亲是长女,我是外婆那边儿最大的小孩,所以表弟表妹们出生之前我是独享一家人的关照的。
我还记得小舅结婚的时候,小舅长我十四岁,他结婚的时候我已经上一年级了。
他结婚前夜,母亲、表姨都在张罗着帮忙,晚饭时候,外婆坚持要把养了很多年的那只鹅宰掉,说是要感谢这些帮忙的亲戚朋友。
那只鹅不是纯白色的,翅膀上都大片的黑灰色羽毛,除了下蛋,还会看家,一直是外婆钟爱的。
平时的鹅蛋也大部分给我吃了,她自己却舍不得。
那个时侯电视机还没有电视机。
五舅老爷家买了彩电,外婆每天晚饭后去他家看电视剧,印象最深的是《渴望》。
外婆家到五舅老爷家也就一百多米的路,一个窄窄的小巷子,路过四户人家的大门就到了。
五舅老爷跟邻居在正屋打麻将,五舅姥姥跟姥姥还有三舅姥姥在里屋看电视。
经常是他们看着,我就睡着了。
然后看完电视剧,外婆就背我回家,月亮好的时候,外婆手电筒都不用,我现在还能想起月光投下来,路边的树枝在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冬天的时候天黑的早,学校离外婆家比我自己家近,我就一直住在外婆家。
特别是考初中前期,学校了添加了晚自习,每天外婆给我留门。
因为外婆邻居有个同学跟我同路,都是他看我进门再回自己的家。
他只大我三岁,却大我一辈,我管他叫舅舅。
表弟小我三岁,后来也到外婆家住。
我们三个睡一个炕,我在最里面,表弟在中间。
还是升学前夕,母亲说要给我加营养,买了很多鸡蛋给外婆,说一起吃。
每天早上表弟还没有醒的时候,外婆就会先把我叫醒,让我吃完鸡蛋再跟表弟一起吃正常的早饭。
那个时侯还不明白,后来才大约知道,外婆对于子女看的都很公平,不想谁沾了谁的光,尽管现在看来这是好小的一件事。
上大学走的时候,外婆从自己的箱子里拿出一双袜子给我,说:“这是你小舅结婚的时候我买的。
”想想那个时候,小舅结婚已经十年过去,姥姥还放着一双袜子给我。
那种袜子如今很难买到了,质量很好也很舒服,大学的时候晾在外面,不知道是不是被风吹走了,现在想想还有点遗憾。
大二暑假回家,发现表弟被传销组织骗走了。
全家集合在一起想办法,外婆在一边本来只是难过,可突然之间就哭起来。
我跑过去安慰,她总是往坏的方面想,猜是不是表弟被人杀了之类。
我赶紧电话广州的同学,大舅和舅妈日夜兼程过去,万般巧合把表弟弄了回来。
外婆这才放心。
那是我第一次见外婆掉眼泪。
算是家族病史吧,外婆有高血压,胃里也不太好。
每年冬天血脂稠的时候都需要打吊瓶冲血管。
去年买了一台血压仪给她,可以随时在家自己测量血压的那种。
后来听妈妈说,她会叫邻居过去都一起用,还很骄傲地说是外甥买的之类的话。
我一直都觉得外婆做的馒头和粥是最好吃的,到现在都是。
去年十一,二姨姥姥身体不适,我蹬三轮车带姥姥去看她的姐姐。
路上我买了牛奶和水果,外婆却坚持在一个食品店停下,买了一些点心和麻花,说,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我知道姥姥的脾气,这也不是跟我见外。
两个老人家见面也没有什么喜悦或者惊奇,只是那么平淡地说话,各自的子女、儿媳、孙辈,还有共同认识的人里面谁又没了之类。
临分别的时候,外婆对二姨姥姥说过段时间我再来看你。
可是我知道,要是母亲或者舅舅们不送姥姥过来,她自己已经不能走这么远的路了,即使那只是骑车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
我们长大了,外婆也老了。
所以,电影中的外婆跟那个开杂货铺的朋友说话的时候,另一位老人“死之前再见一面”的说法,让我很动容,这才是生命的大智慧吧。
电影中的外婆拿了母亲带过来的补品去看另一位独居的老人,那位老人也感叹,我没事,就是老了。
他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生命的尊重,是我这一辈子都要去学习的。
我很庆幸我有自己的外婆,每半个月都会跟她打电话——即使每次她都怕我花太多的电话费而匆匆挂机——有她在,我的心里就很踏实。
我从来不敢想,要是哪一天外婆没了,我们这些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还在等着我带一个姑娘回去,给她生一个重外孙,可是,这真的可能要让她失望了。
家里老人今年一月份去世,走了快半年。
她是我的曾祖母。
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她要五毛钱零花钱,每次她都能给我;后来家里出了点变故,晚上跟老人睡一床,她怕我无聊天天想法子给我猜土谜语,冬天还帮我捂脚;后来年纪上去了腿脚不利索,就坐屋子里喜欢给我讲奇闻异事,我还经常嫌她啰嗦;最后村上平时能聊聊天的老人相继去世,我在外上大学,家人白天上班,她只能坐在窗口晒晒太阳,看看小小的世界。
每次学校放假我回家她经常会跟我说,能老死前吃到我的一杯喜酒她就安心了。
最早我当是玩笑,心想哪有这么不吉利的,结果没能如愿,不孝。
今年一月寒假放假回家老人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后一面都只能在病房中见到。
我没像小男主一样会跟老人说我想她,说生病了要告诉我,不孝。
病房里看到她最后一面的时候,已经说不了话身体无法动弹。
我背着家人眼泪流不停。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眼泪依然没停过,“外婆”跟老人一样从小包容晚辈的错误,我记得老人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做人”,不要求我们光宗耀祖,要的只是老老实实做人。
老人跟“外婆”一样,都是苦大的,拉扯大一群儿女,不曾想过回报,只是竭尽全力希望后辈能够安安心心地生活。
这个外婆,满眼都是我家老人走前的样子;如果老人还在世,我希望我能多回几趟家。
在电脑特技和暴力横行的电影市场里,关于外婆的故事可以算是一种另类,并且有点像童话故事。
但是,在电影里童话是可以存在的。
《爱,回家》这部片子娓娓讲述平凡、朴素、单纯的生活,没有虚构的痕迹,同时也不陷入幼稚的煽情,它奉献的是爽朗的笑声和温馨的感动,这就是该片所追求的效果。
李贞香导演意在拍摄能充分体现生命意义的电影。
该片仅88分钟,故事简单,不太多的对白,却令人感动。
其实,观众亦预知男孩最后必然被外婆感化,但导演拍得毫不煽情,亦不大放催泪弹,反而拍出真实的细节感,如做家乡鸡、等巴士、剪头发、穿针线等朴素的情节,让新时代的都市人看到刻苦的纯朴、真情,实在令不少观众感动。
正如电影结束时屏幕上打出的字,献给所有的外婆!
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话,献给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有关冷暖温情的韩国生活片总能在我心底留下有形有状的印迹,看过要回味,回味时又会沉浸其中。
我一直是电影画面里生活细节的忠实粉丝,不仅在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连瓶瓶罐罐儿的小道具都能激起我心底无限遐想。
尤其在无法张扬青春,设法要隐藏鱼尾纹的当下回首。
像《爱.回家》这样的生活艺术片,在日韩电影界已作为颂扬民族文化的一股通俗叙事风存在于主流或非主流的映画环境中,其性格忽略票房的压力,无视电影语言的实验目的,也不在乎得奖与否,单纯为叙述清楚电影人的思想,映照观看者的记忆而作。
也有着孜孜不倦探索并继承其风格的影视人,充满热情地不断呈现着一部部只为记录努力生活的人们的影视作品。
韩国女导演李廷香应属这类影视人,从银幕长篇处女作《爱情倒后镜》到《爱.回家》,再到今年将要上映的《今天》,作品并不太多,但从她选材与拍摄角度都可明显感受到她迷恋生活寄情于普通人的执导风格。
又稍区别于凛冽残酷的电影新浪潮,无论温暖,还是冰冷,力求客观贴近现实的原则决定了她的电影画面多了更多自然随和的韵味。
可以说,电影《爱.回家》传达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亲情,其实也不够确切,就像总结一段生活,很难说它是成长中一堂教育课,还是记忆库里刻录下的甜蜜,总归包含着各色各异的酸甜苦辣。
就像坐上火车,再换成公共汽车,最后盘绕一圈圈的山路,与妈妈一同走向外婆家的记忆。
那回外婆家的路,被踩进去的是妈妈感受到安全的甜蜜,又一定是妈妈被生活折腰需疗伤的复杂心情。
而在妈妈露头现尾的短少镜头中,不考虑外婆与外孙之间的故事,完全展现了韩国同样存在的社会问题,十七岁离家,成家又离婚,饱尝单身妈妈的艰难,又失业无力带孩子,甚至连给老母亲买双鞋子的能力都没有。
看到这些,无法不长吁短叹。
幸好这些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可是在罗列外婆无私亲情的点滴故事中,时刻刺激眼球的依然是“贫穷”与“老无所依的悲戚”。
当然,我是放大了故事的灰色色彩。
若放松心情体会祖孙两代人的温情,这部电影又调转车头,驶向了充满幽默与平凡的快乐生活。
有些细节简直像住在我童年回忆中的秘密,长了翅膀,飞进了编导李廷香敏感的耳朵里,又从她的笔下生花,成形。
我倒没有相宇那么调皮任性,相反还很会察言观色对大人拍马屁。
但一样视奶奶、外婆为敌人,若爱唠叨,就多加一分讨厌;视爷爷、外公为银行,不给钱买冰棒,就往酒瓶子里灌水。
总总矛盾与斗争,却从未做过输家,欺负他们的招数也在不断成熟。
而在入学,或不得不离开他们的时候,心存无限依恋。
像相宇留给外婆的那两张贺卡所诉说的稚嫩亲情,外婆要捎信来,记住“我生病了!
”“我想你!”这几个字。
因为要离别,把生命中最脆弱的两份情“爱”与“死亡”,放进了刚刚滋生的牵挂中,生动地演绎了出来。
其他的细节,如小相宇帮外婆认针穿线;相宇上厕所,外婆在旁等他免害怕;外婆帮他剪发,到底惹他不痛快(小时剪发,很少能让孩子满意高兴的);偷外婆的发簪,想换钱买电池;外婆炖整鸡,蘸盐吃法等等,太多让人一眼便能认出回忆之路的画面。
虽然平淡,不说出来,却有一种未完全分享快乐的遗憾。
而在电影开头至结尾的平凡生活中,相宇令人讨厌的行为举止,非但没有削弱角色的魅力,反而突破了一些做作粉饰的“和谐”刻画方式。
无论生活多么困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论调同样影响着韩国的家庭。
相宇的妈妈为生活奔波,没有精力教育孩子,但她却要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电子游戏机、旱冰鞋、匹萨汉堡等等对照着孩子粗鲁自私的行为,最为深刻的表现在相宇常挂嘴上的脏脏的口头禅,从不对外婆与妈妈用敬语的无教养状,整个拍摄风格传递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毫无疑问,外婆的形象是全剧最大的亮点。
在本片拍摄地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婆婆金艺芬,在自家院子里被导演发现时,她不过是位正安享晚年的普通老人,据说老人一辈子只看过一部电影,便是自己演绎的《爱.回家》。
对于她真实生动的演绎只能归功于岁月留在老婆婆人生路上的痕迹。
而剧中,外婆聋哑却肩负大爱无言的文化精魂,恰也是岁月流逝的背影中,留在韩国人心中越来越珍视的瑰宝。
2002年,“韩国国民弟弟”俞承浩在拍摄《爱.回家》时八九岁,岁月如梭,一晃已成美少年,且在2010年被韩国影迷推举为最有潜力的明星。
话说凭借《爱.回家》闯荡出平坦星路,亦无异议。
当年电影无意一鸣惊人,结果票房口碑皆大欢喜。
除了剧本感动观众,导演拍摄风格得到认同,老婆婆与小俞承浩的精彩表演绝对是大功臣。
或许记不清太多的故事剧情,却很难忘记聋哑的外婆与调皮捣蛋的小相宇。
今天终于看了那部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外婆什么都不懂不识字不会讲话只会点头孙子急了她也只会在胸口画圈圈表示对不起好怜悯她可是她的世界格外单纯我又极度羡慕她大家总是夸赞她的菜种的最好邻居家的小孩总是拿来水果给他尝她会将女儿拿给她的补品拿给生病的邻居她背伛偻着拄着拐杖艰难的走过崎岖的小路去镇上卖掉蔬菜换来孙子想吃的鸡让孙子坐车自己拐杖回家镇上的老太见到她时说我们要经常互相看看在死前还要见上一面......七岁的外孙淘气顽皮把外婆补了一个晚上的破鞋扔掉把外婆的银簪偷来去换游戏机的电池因为害怕半夜要外婆守在寒风中等他上厕所责怪外婆因为外婆大早去集市换来的鸡只做了普通的水煮鸡给他而不是自己爱吃的肯德基生气外婆给自己剪了个锅盖头无理地舀掉外婆夹给她的菜戏弄乡下的孩子并没有被责怪反而在关键时刻被那孩子救了童年总是有好多的回忆小孩的童趣全是本性的流露真实让你对他做的错事没法愤怒在即将离开外婆家的前一个晚上孙子一遍又一遍得教外婆写字“我想念你”“我生病了”外婆年老眼花怎么都写不出来孙子急得边哭边说你不能说话又不能打电话所以你要给我写信阿外婆你要是生病了就寄一张白纸来我知道是你会马上来看你的外婆哭孙子也哭那个晚上孙子认真地把所有的针都穿好睡觉了又打开灯为外婆准备了写好了地址和收件人的明信片第二天孙子要回汉城了路上没有和外婆说一句话上了车又下来递给外婆自己最钟爱的明信片背面用蜡笔画了各种生病和思念的小人每张上面都公正地写好“相宇收”......总是能在戏里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仿佛看到外婆在身边轻轻地扇着蒲扇替我赶着蚊虫站在屋檐下唤我回家吃饭从菜地里摘来新鲜的瓜果塞进我手里
按语:很久没有被感动了,有一部电影,我看过后真的被感动了,一部很朴实的电影,但又很容易让人动容的电影,也是一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儿童该看的电影。
这就是《爱*回家》。
我想念你(……)你好!
今天我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门课的考试——影视艺术欣赏。
考试内容就是看完电影《爱*回家》,后写影评。
我哭着看完了电影。
下课了,同学打开了灯,刺痛了眼睛,其实是哭痛了眼睛,我掩住眼睛,走出教室,到角落里大哭一场。
返回教室,开始给你写信。
之所以不写收信人,因为我也不知道把信写给谁,究竟是写给你,还是写给外婆。
外婆不识字,突然把这样的一封信寄给她老人家,由小姨念出来,肯定会变味的。
老师太不该放映这样煽情的作品来做为考试内容,我不去“百度”和“GOOGLE”别人的影评。
而这学期讲述的色彩,节奏,亮度,声响,音乐,对白等专业内容都统统让开,全不在我的影评范围,因为。
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我完全忘记了课程和考试。
我只知道我在哭,在不停的哭。
第一感觉就是,今年我要回外婆家过年,不和父母一起过年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她在乎的不是等到我功成名就后去孝敬她,普天下的父辈,祖辈,需要的是我们的爱*回家。
影片中的哑,聋,驼背的的外婆和外孙相差70岁,我和外婆相差近60岁,。
当然我没有小男孩儿那样调皮和霸王,因为,当我送过去的时候还不到两岁,现在设想,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照顾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和一个一直生病的外公是什么概念。
小男孩儿成佑其实和我很相像,我家在县城,当然有电视和电灯用,外婆家在乡下,用的还是自制的煤油灯。
当然,由于家教甚严,我不可能放肆的跟成佑一样做个霸王,感受生活境况的落差,都化为抠枕边墙纸的动力,或是用指头一次次“不小心”戳得到处是洞洞。
里面有几段是让人心颤的,另我咬住手背才没有哭出声音的几段。
(一)穿针成佑由不耐烦至最后深夜将线团上所有的针穿满线,长长的线穿不尽期间的爱。
外婆的眼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清的,虽然换了N个眼镜,但还是无济于事,我也曾和成佑一样,不耐烦的去帮外婆穿针,因着自己的眼睛好,体味不到穿针的困难,也因着嫌麻烦,同样把针线穿的长长的,,以至于超过了我的身高,虽然我也知道这样使用级易打结。
(二)新鞋和旧鞋乡下商店里的鞋子自然没有汉城里的漂亮。
但汉城准备的鞋子赶不上孩子日渐增大的脚掌。
不合脚的鞋和路是永远都有的。
于我,从每年的夏天到冬天都住在外婆家,我就年复一年的穿着外婆亲手做的鞋子,至今在我大学寝室里的床下还有外婆亲手做的棉拖鞋,能够有一双81岁的外婆亲手做的鞋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三)思念成佑终于体味到婆婆的爱了。
当意识到自己要返回汉城时,他教会了不会说话的的婆婆识字和写字。
“我病了”,“我想念你”《爱*回家》在此处升华,成佑用涂鸦的图片表述他的爱和思念。
尽管婆婆最后还是孤独的生活在乡下,她收到了孙孙的信:我想念你。
大脑一片空白,我很想现在回家,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也许世界就是这样,我们长大了,我们得到了青春,但我们同时也在失去着他们,令人痛心的规律。
还是头痛,我只清晰的感觉到,我想念你。
感動到哭...裏面的外婆啊小男孩啊雖然沒有很多的臺詞.甚至也很少有所謂的談話.但就是感動...看著外婆最後追逐著小男孩離開的眼神..哭了
用光,剧作的蓄力,单一场景的故事叙事技巧
无限包容的爱并不需要和变形计相较仍相差甚远的对象进行愚蠢的煽情对比。
这么可爱的孩子有没有人要 没人要我就打死啦
不能说烂片,但是对于这个评分实在太惊讶了。。。==
她手忙脚乱地满足你所有不懂事的要求,心甘情愿把她所拥有最宝贵的东西给你,而等你开始学会拥抱他人的时候,她却只能佝偻地站在时间的路口,目送长大的你远去。有些人给你的,你知道你用一辈子都偿还不起了。
在生活中,你看到一个不会表达的人,就会猜想她有什么样的故事。学生时代的我,肯定会觉得韩国电影除了让你哭,什么也没有,但顺着导演的思路去看,看她如何构建一个大多数时候没有人会关心的人的故事,用几句台词,几个动作,就可以让观众联想起生活中的画面。这样的电影或许刻意,但并不廉价。
“当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去乡下玩,和一个小男孩形影不离地玩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分开的时候非常舍不得。那种惶急的哭出来的舍不得。你懂得吗。我只有过两次这种感觉。这次是第二次。”
看似简单朴素,其实从表演到情节设计感挺强的。小男孩的角色做得太单薄了,从熊孩子到乖孙子的转换也不够有说服力,唯有金艺芬老奶奶恰如其分地演好了自己,全程驼背的她让我想起了《我们俩》里的金雅琴。
这种纯粹秀亲情的影片就像炒青椒土豆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最难的,最考验厨师的。就本片而言,有些地方稍显刻意,比如无言、驼背、异常显老的外婆,我今年都30了,我的外婆都没有她这么老……就好像土豆丝里加了些番茄酱,有特色,但并不是很好吃。
真的好讨厌这种小孩。凭什么让别人一直用爱去包容你啊。生活习惯不同,经济上有落差这些都ok的,但是没教养没礼貌素质差蛮横这些不用惯着你啊???
对于童年到奶奶家的回忆总是充满了田间小路、破败的房子、傍晚的河和大堆的淤泥,还有可以时不时的让奶奶买的零食,跟主人公一样的不懂事,一样的捣蛋,影片的最后小男孩给姥姥把家里的针都穿了线的镜头令人动容,姥姥自己步行回家更是老人家疼爱小孩的方式,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却不舍得给自己~~
不管对你多好,终究是要离开。
一直没敢看 最后还是下决心看了 外婆 看了实在是难过,刚开始的时候 简直就像把那个小孩的头拧下来,但是后来有一个哭点就是因为那个孩子,人类的感情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吧。
看到气死,这就是城市里被惯大的孩子。
好刻意的“摆拍”,一堆毫无剧情推进作用的情节堆砌,感动不了一点。
小孩子被教育成这样对待长辈,如果觉得这样可以理解我也没话好说。要不是外婆那个角色这片一星都不值
雖然是戳淚點的電影但配樂卻非常輕快活潑 這讓這部電影和一般意義上的韓國傷感電影從本質上就區分開來。沒有大製作也沒有一線演員 技術上出眾的也就是幾個為數不多的長鏡頭。這是一部獻給外婆的電影 屬於你的、我的、我們的外婆。
我想起了已经故去的爷爷奶奶,然后哭的一塌糊涂。
熊孩子烦人自私没礼貌,后期转变得莫名其妙,没有说服力,奶奶单方面辛劳疼爱孙子感动不起来,评分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