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逆袭的心理路程非常赞,屌丝只有在高压的时候才会放弃温床和幻想。
巴拉姆在预感到主人要辞退他之前,勇敢的迈出创业的一步、冒险尝试的一步。
正如人到中年35岁被辞退时,或者家庭变故时,哪怕有一线希望,80%的人依旧会选择换份稳定的工作继续打工。
这也是为什么巴拉姆开设的白虎出租车公司在遇到员工撞人的时候勇于给员工承担。
有人觉得这是人性化,其实这是聪明的剥削方式。
作为老板应该让员工承担风险压力,但必须保障最后一丝权益,不能让意外的压力压垮员工,否则老板就会像阿肖克那样死在荒野。
不是很欣赏杀害主人的行为,毕竟这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影响影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阿肖克是个可怜的人,他出生富贵但缺乏贵人相助,原生家庭还一直帮倒忙。
平姬本来想帮助,可看到这家人已经无药可救,即便自己帮助他们一家摆脱税务问题,他们家里人也会像对待巴拉姆那样对待自己。
所以平姬气愤的离开,希望阿肖克和她一起去美国生活,离开他的家庭。
而巴拉姆却是幸运的,阿肖克是他的贵人,他启迪了巴拉姆富人阶层的生存之道,平姬更是他的贵人,她引导巴拉姆做自己的主人。
最后巴拉姆却是可悲的,他的逆袭方式让他彻底失去两位贵人,人这辈子路还很长,恐怕以后只有靠神来保佑他下次迷茫时不再迷失方向。
他反杀主人,其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欣赏自然法则、弱肉强食、不择手段,却缺乏人情味。
当公司运营最困难的时候,不会有人帮他,因此他的结局会极其凄惨。
美国妞,出生就是西方式民主的洗礼。
一切的观念和起点都是制度配套的。
她的男人,美国留学生,学了点民主皮毛,回到老家仍无用武之地。
制度留给你的操作空间,不是个人能力能够颠覆的。
你再想翻身,也得在制度之下。
有些东西,不是你学一下就能学到位的。
我们确实要承认特色。
送给所有人,共勉。
ps,电影与书存在一定的内容和差距。
就译本而言,二儿子的前女友风流史没讲,男主角的嫖娼经历没讲,这两段都比较有意思。
不知道译本是否有删减,电影对很多自由民主的东西有深化。
电影和书都得看。
白老虎8.3[印度] 阿拉文德·阿迪加 / 201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虎 (2021)7.62021 / 印度 美国 / 剧情 犯罪 / 拉敏·巴哈尼 / 阿达什·古拉夫 佩丽冉卡·曹帕拉
久违看的一部好电影。
对印度和种姓的差异更有所了解。
动物隐喻在片中算是蛮重要的一个故事架构线索:“鸡笼法则”的提出,白虎的觉醒刺激。
印度的奴隶很多,就像鸡笼中拥挤着的鸡,被毫不留情的割断脖子,而像巴拉姆这样翻身的却只有少数,正如繁衍几代才出一只的宝物白虎。
阶级问题横亘在眼前,“穷人要想翻身只有从政和犯罪”。
巴拉姆是犯罪,另一个超越阶级的人就是那位女政客,我想她的故事如果拍出来应该也很有意思,而最后出场的小侄子,依托巴拉姆也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如果故事止步于阶级觉醒,就少了点什么。
巴拉姆开了租车公司后也没有忘本,尽自己的能力好好对待别人,算是对过去憋屈的自己做了弥补。
巴拉姆的成功考得不光是运气,他自身的能力占了百分之九十。
他从最初选择给阿肖克做司机,到选择了抢劫第二次的贿赂金,再到对那笔钱的妥善运用,每一步在成功之路上都至关重要。
除了巴拉姆,阿肖克的角色也很有层次。
他不是那种扁平的好人,从整个故事的转折点开车撞人逃逸那里,阿肖克就表现出了人格的另一面,自私、伪善、冷漠,还有刻在骨子里的富人的高高在上。
他这种一点一点的转变,让人更加为巴拉姆感到难过。
整个影片以主角回忆叙述展开,我们的温爷爷也一直出现在巴拉姆的口中。
可能那时中印关系比较好,导致人民对中国颇为向往。
另一个应该是为了凸显巴拉姆的成功,他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交流。
影片最后巴拉姆说的很好,不仅是他的也是我的希望“白人已经不行了,未来是棕色人种和黄种人施展手脚的天下。
”
前面的情节比较好,结束的太仓促了,让我觉得很莫名其妙,好像刚到高潮下一秒就直接到谷底,观感层面欠缺了。
整体的情节很令人唏嘘,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比如说他帮主人开车门动作的变化等等。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个主人他是代表着一种新思想的变革,他确实接受了美国很好的教育,跟平姬一样认识到种姓制度的不公平,但是在平姬走之后,他失去了和新思想新文化连接的桥梁,他不肯放下家人,印度的一切,那他只能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禁锢他的环境里面生活下去,可能他自己并没有发现,但是我们的主人公他意识觉醒了。
他意识到种姓制度是那么的不公平,印度很多人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已经深入骨血,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包括他奶奶对他的一个背叛,他原本是自信积极的,他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当上主人的司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本来求的也不多。
可是在主人家里要求他替平姬顶罪后,他明白了如果自己不实现阶级跨越他就永远没有办法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个理想不光是局限在他个人的生活品质上,作品中更多想要反映的展现的是更多生下来就被打上第一种性烙印的人他们该为自己争取一个怎样的权利。
另外还想说一点,从电影的开头我就注意到这部作品是奈飞——美国的一个是公司出版的,所以他揭露出来的问题既是深刻的,让人能够瞥见种姓制度的一隅,同时他必定没有办法触动到印度人自己的心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是很难去真实判定印度的社会现状。
【海报&基础信息】🎬
【主观评分:8分】【剧情概述】💊讲述一个印度青年小伙,从自己的小山沟里通过当保安,学驾照,当司机,然后再通过犯罪截获自己第一桶金,最终成为一个租车行老板,完成印度式荒诞阶级跃迁的故事,与《印度青年狂想曲》里面讲的故事背景很像。
【评价感受】🤨低种姓贱民的生活实在太压抑了,还有可怕的家族母性制度一直在吸年轻人的血,所有挣得血汗钱还得用来赡养家里的老人和不停在新生的年轻一代,任谁都会被拖垮。
本来以为是讲述留美归国新思想的高种姓印度青年与低种姓仆人抛弃身份成见打成一片亲如一家的阖家欢乐的故事,结果最后反转成为了白眼狼一口咬死主人的结局。
看来印度政府官方还是想要整个主流尽量别碰这些贱民,各自安好就行,瞎融入交友反而容易被啄瞎眼,人人平等并不是观念到位了就OK了的,还得社会认知,人民素质都跟上同一水平了上一张桌子吃饭了才有资格谈吧,不然都是会扯到蛋的大步子。
【印象深刻】💾
从贫民窟开始的男主,父亲死了,他和哥哥还赡养一大家人
印度有豪华酒店,但是司机作为仆人是只能睡在地下车库满是蟑螂的板床上
仆人自己开车的时候不允许开空调,不允许私自用车所有公里数都会记录美帝自由主义光辉照耀过的少爷和少夫人充满友善,让男主过的更加矛盾和煎熬
真好,印度的民营老板还能雇佣员工到50、55岁,比我国的35还多了20年
最后男主成立的白虎租车公司,用了少爷调侃可以给他的名字当自己名字(伪装成了高种姓)
印度电影《白虎》,这个电影感觉讲的就是一个没有经过土地改革的中国,农村的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辛苦劳动所得的三分之一要上交给地主,家族里面年迈的老奶奶拥有家族里最大的权利,负责如何分配财产。
农民和地主家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而农民拼了命的向上爬也不过是成为地主家的仆人。
在这个没有土改的平行时空里,贪污受贿依然盛行,地主虽然在农民眼里高高在上,可是在大小官员面前依然是个奴隶。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224.html那只锋利的破酒瓶,终于刺向了阿肖克的身体,终于割破了阿肖克的喉咙,当主人仆倒在地上,当大雨冲掉了血色,这一个杀人计划对于巴拉姆来说,是一次抹掉自己身份的机会,甚至于颠倒秩序的开始,在完成杀人之后,他仰天而望,仿佛在对着天上的佛陀说话,仿佛最后一次为自己的罪恶赎罪,而仰头之后,他完成了一次自我命名:我已经成为了可以俯视别人的神——在实施杀人计划之前,他擦干净了车,他为自己熏香,他告诉了坐在后座的阿肖克一句佛陀说的话:“我只是醒来了,其他人还在睡着。
”醒来就是不再做关在鸡笼里的鸡,不再被困于没有自由的“鸡笼法则”中,不再是一个卑劣的低种族仆人,甚至醒来就意味着自己成为了主人,成为了神。
雨夜的暗杀,刺中的是被压制数年的种姓制度,是从出生开始无法翻身的主仆关系,但这仅仅是开始,在第一步完成杀人之后,巴拉姆也有不安,也有恐惧,他拿着阿肖克本来贿赂官员的那一袋子钱,带着侄子达拉姆,坐上了火车,开始了逃亡,他甚至住在房间里四个星期也不敢出门,从行动上杀死主人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巴拉姆来说,重要的不是杀死主人,而是自己要成为主人,而从他走进理发店理去头发开始,他就开始为“主人哲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他去了警察局,用钱贿赂了警察,另一个司机被抓走,他成了无辜的人;他用剩下的钱开了“白虎出租车公司”,招募了更多的司机加入;他给自己取名叫阿肖克,身价涨到了阿肖克生前的15倍;他不再关心乡下家人的命运,他千方百计帮助自己的员工,让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他以企业代表身份被来印度访问的中国总理接见,他说的一句话是:“白人的时代要过去了,将来是黄种人和棕色种人的天下。
”他给公司里的员工讲了自己做的一个噩梦,一个仆人杀死了主人,当他杀死了主人,便不再是噩梦,“我成功了,我逃离了鸡笼。
”杀死了主人,然后自己成为了主人,对于巴拉姆来说,他是用此后的一系列动作丰富了“主人哲学”,对下属的关系达到了极致,对未来的预判颠覆了秩序,对金钱的把控超越了企业家的身份,比起曾经压在他身上的主人,巴拉姆无疑加入了更多现实的成分,也使得自己的主人身份不再只是天生种姓制度的一个产物,他在颠覆,他在创造,当逃离了鸡笼,他也终于成为“一代只有一个生物”的白虎,在噩梦醒来之后真正成为了众人仰视的神——从鸡笼法则到丛林法则,巴拉姆改变了秩序,他似乎就是在这种醒来的状态中走向了人生的辉煌,但是,在丛林法则中的“白虎”是不是永远不存在那只笼子?
巴拉姆的主人哲学是不是最后依然是一个轮回?
从关在鸡笼里的鸡,到“一代只有一个生物”的白虎,巴拉姆无疑解构了压在他身上的种姓制度,颠覆了从来没有人反抗的等级生活——从仆人到主人,是一次从不自觉到自发,又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艰难的,甚至是一种冒险。
出生于低种姓家庭的巴拉姆,他生活的拉奇芒格阿尔是一个“处于黑暗之地”的村子,家里有着众多的孩子,他称之为“蜈蚣”生活,当父亲患上肺结核而终于没钱治病死去的时候,他看到在火葬之前父亲的脚趾一直在动,“他即使死了也还在反抗。
”死了还在反抗,其实是即使反抗也还是死了,所以巴拉姆对世事的悲哀在于:“要在印度赢得只有是多么困难。
”而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成为了囚于鸡笼的鸡,“这个国家创造出来的最伟大东西便是鸡笼。
”鸡笼的存在是为了关住那些鸡,而长久生活在鸡笼里,鸡便失去了逃离的欲望,即使当同伴被拔毛、被放血、被剁头,鸡笼里的鸡也不会意识到这种命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它们是麻木的,从来不知道醒来。
出生于“黑暗之地”,生活在“蜈蚣之家”,命运是鸡笼里的鸡,所以他们就是仆人,就是被鸡笼法则束缚住的仆人。
而仆人的存在永远为主人留着一个位置,阿鹳是这个村子里的主人,他掌管着村子,掠走了村子三分之一的收入,他的大儿子猫鼬也是和阿鹳一样欺压村民。
但是对于巴拉姆来说,他对于主人并不盲从,当阿鹳的小儿子阿肖克从美国回来出现在巴拉姆面前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才是我的主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印度男人,是可能改变现有秩序的,这正是巴拉姆选择他作为自己真正主人的原因。
这是巴拉姆改变自我命运的第一步,他拒绝了奶奶为他安排结婚的想法,这是对于鸡笼法则颠覆的主动行动,他开始学习开车,认为有了这一项技能就能在阿肖克身边找到工作;他还学习了电脑,接触了互联网,以备和阿肖克有对话的资本。
在这一系列准备之后,他终于成为了阿肖克的司机,从此走出了离开村子离开原先生活的第一步,他穿上了干净的制服,他有了自己的工作,他甚至暗中揭露了一号司机是穆斯林的真相,最后他成了一号司机,开上了豪华的帕杰罗,去了繁华的德里——他第一次见识了高档酒店,打开了自己的眼界,尽管作为司机只能住在阴暗的地下室,身边都是爬行和飞翔的蟑螂。
巴拉姆选中了主人,而阿肖克也渐渐把他当做朋友,在车上他会亲切地将手放在巴拉姆的肩上,他不让巴拉姆叫他“主人”而以名字称呼他,他和巴拉姆一起练网球一起打游戏,他甚至还会和妻子平姬学着他对神祈祷,而从纽约来的平姬在巴拉姆面前还诅咒该死的种姓制度,她告诉巴拉姆的是人必须通过学习改变自己。
阿肖克的宽容、亲切,以及对创业的自信,平姬的现代仪式,都让巴拉姆感受到他们是不一样的主人,而在他们的启发下,巴拉姆也开始刷牙,开始买新皮鞋,他一遍一遍刷着自己发黄的牙齿,希望将旧有的东西都吐掉——只有去除以前刻印在身上的等级符号,自己才能慢慢逃离鸡笼拥有自由。
但是,“接下来的故事会变得阴暗”,这对于巴拉姆来说,是理念革新的重要一步,是从仆人到主人走出的最关键一步。
在平姬生日那天,喝多了酒的平姬在兴奋中自己开车,而巴拉姆坐在了后座,这是位置的置换,似乎也是身份置换的一种暗示。
但是在行驶过程中,躲开了路中央一头牛之后,车子猛地撞到了走在路上的一个孩子,惊魂未定的他们停下车看到了倒在地上的孩子,这时平姬想要送孩子去医院,但是出面拦住她的却是巴拉姆,在没有他人目击、孩子已经昏迷的情况下,逃离是正确的选择——终于他们成了逃逸者,巴拉姆为主人做出的这个选择,在最后却让他彻底醒悟。
撞车的是主人,巴拉姆为主人考虑逃离现场,但是他并没有得到主人的认可,之后他被阿鹳和猫鼬叫去,猫鼬感谢他那晚做出的选择,然后递给他一份合同,上面清楚地说明当时开车的是巴拉姆,猫鼬让他在上面签字,这是一个顶包的合约,那一刻巴拉姆才知道自己还是仆人,还是关在鸡笼里没有自由的鸡,主人可以随时将自己剁掉头,他眼中含着泪签下了字,而猫鼬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现在是我的兄弟了。
”当自己重新回到鸡笼,对于巴拉姆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打击,无法改变命运不仅仅在于自己永远是仆人,更在于阿肖克也露出了主人的嘴脸:他依然是印度富家子弟,依然在骨子里看不起巴拉姆——巴拉姆跑到外面,对着空旷的世界大喊,但是他感觉到的是强烈的无力感——也正是从这一次开始,巴拉姆不再是用寻找主人的办法来改变生活,而是开始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超越。
“我们对主人是表面是爱而内省恨之入骨,还是表面是很内心却是满满的爱?
”巴拉姆的疑问是为了确定自己对阿肖克到底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感情,他在阿肖克喝醉了酒睡着的时候,穿上他的衣服,喝着他的酒,那一刻巴拉姆有了某种主人的感觉;他学会了撒谎,偷偷卖掉了汽油,也用那辆车去接不同的客人赚钱;当平姬无法忍受这里的生活离开了印度,巴拉姆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阿肖克,他还都阿肖克说谎,说平姬还会回来的,平姬希望他会越来越好——没过多久,阿肖克便接到了平姬的离婚申请;巴拉姆读出了猫鼬的唇语,是“换人”,他于是变得更加疯狂,在看到阿肖克拎着红色行李包去贿赂官员时,他脑海中的一个声音传来:“他的这些钱是为了贿赂官员,这是穷人的钱,偷去不算是偷。
”起先他不敢下手,是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家人,如果猫鼬和阿鹳知道这是他干的,他的家人就会死在他们手里。
但是,当他去看了动物园的白虎之后,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你认识到世界美好的那一刻起,你就不是奴隶了。
”白虎就是巴拉姆的人生理想,就是美好的存在,只有白虎才能改变鸡笼命运,才能适应丛林法则,于是巴拉姆开始了最具革命意义的复仇,开始了如佛陀一样的“醒来”——当他用锋利的酒瓶杀死了曾经的主人阿肖克,他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这一复仇能够顺利实施,能够成全自己,关键在于传统的主人哲学已经被改变了,或者说巴拉姆幸运地遇到了阿肖克这个不像主人的主人,正是他的宽容和开放使得巴拉姆感觉到一种平等,感觉到主仆之间并不存在那一条鸿沟,甚至巴拉姆从他身上学到了贿赂这样的行为,即使在阿肖克的骨子里还有着主人意识。
当巴拉姆杀死了主人,当巴拉姆改头换面,当巴拉姆开始了另一套更加隐秘也更加阴暗的“主人哲学”,或者,他也可能成为另一个阿肖克。
鸡笼里的鸡不会逃离命运,“一代只有一个”的白虎站在丛林中,巴拉姆成为了白虎,甚至是自己建造了丛林法则,但是当他对下属说起自己噩梦,说起只有杀了主人才能逃离鸡笼,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一种暗示?
那些司机是不是也是鸡笼里的鸡?
他们是不是有朝一日也会刺向自己的主人?
而另一个隐喻是:当巴拉姆看见白虎发现世界的美好而不再是奴隶的那一刻,那只白虎其实就关在牢笼里——一样是牢笼,它里面是鸡也可能是虎,它可以让一个仆人翻身成为主人,也可能让主人倒下再次沦落为奴隶。
一个印度低种姓穷小子,得到了一份给地主老爷家从美国回来的小儿子开车的体面工作。
跟随地主儿子在德里待了一阵,见了些世面,因为怨恨和见财起意,杀了地主儿子。
跑到班加罗尔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成了体面的成功企业家。
如果就是这么一个底层不择手段逆袭的老套故事,不可能成为轰动获奖的纽约畅销书。
世界各阶层读者喜欢它,一定有别的原因。
看完影片,内心确实有震动,原来这是一个逃出鸡笼的指南,原来我们内心深处也是奴性斑斑。
震撼到我的是两处细节。
一个是地主儿媳酒后开车撞死人,主人公立刻把主子两口子带离现场、清洗车辆、守口如瓶,甚至还签了顶包声明。
这时候主人公内心是替主子帮了大忙的满满幸福感。
这种渗入骨髓的奴性实在是太真实了。
我忽然觉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和主人公基本是一样的。
替老板挡了个雷、给领导排了个忧,看到上级的满意微笑,我们也是立刻满满幸福感爆棚,这不就是主人公一样的奴性嘛!
另一个细节是地主儿子在老婆离开后的低谷时期,主人公细心照顾地主儿子,也满心以为有了患难与共之后,地主儿子会把他当成平等的朋友。
结果地主儿子的哥哥一来,地主儿子立刻恢复了主子的嘴脸。
主人公也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奴仆身份。
我们很多时候在职场上的争表现、争赏识,搞得自己压力很大烦恼很多,原来和一个奴仆幻想做主子的平等朋友一样荒谬可笑。
阶层差异、主奴关系、奴隶的觉醒才是影片的主题和灵魂。
影片用了大半篇幅展示了主人公渗入骨髓的奴性是怎么练成的,除了地主,他奶奶的奴役和掌控对他的奴性养成也是功不可没。
主人公的觉醒很艰难,但是最终成功了,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我们在现实中实际也被各种各样的他奶奶掌控着。
给中国官员写信、印度政客腐败、种姓制度的罪恶、先修路还是先民主,这些都不是影片主题。
试问哪里没有等级阶层?
哪里没有鸡笼?
哪里没有习惯了等待下锅的鸡?
影片提供了一点启示:你能不能成为一只觉醒的鸡?
你能不能成为一只白虎?
导演准确把握住了故事精髓,最难的是主人公内心变化的过程,拍的行云流水,令人信服,主演也是演技爆棚,奴隶的谦卑懦弱和白虎的霸气外露都演得极其到位。
看完这部片感觉自己就像被舞蛇人的笛耍弄的蛇,没有尊严可言。
最奇怪的点是他要向中国的总理喊话,这个剧情设计的用意是什么?
也许中印有相似之处,但这样直白的表现手法,就算不令人发笑,也未免有些自视过高。
难道是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这样的问题再次摆出来吗?
教育我们向印度学习?
还是表示印度已经追赶上中国了,也发现了自己的奴性,正在变革之中?
当我们夺回属于我们的土豪家财之后,能够做的也只是再次剥削其他的底层人民吗?
当然这可能是作者或者导演在暗示:我们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承认并且反抗自己的奴性,认清身为底层的现实,选择与无良的剥削者对抗。
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灭亡。
种性制度也好,中产阶级的幻梦也好,归根结底是一种奴化压迫,能够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去反抗他改变他,而不是做精神资本家,是很正确的寓意。
结尾的镜头语言,打破了第四面墙。
就像是《杀人回忆》的结尾,演员望向镜头也在直视观众,就像在询问:我逃出了鸡舍,那你呢?
那么电影中有一个点还没有太看懂,可能是我看的还不够仔细。
白虎这个意象,也是电影的名称,应该是有攻击力的危险而且珍惜的异兽是,好几个世代才会出现一次。
是陈胜吴广现身的寓意呢?
还是社会规则,丛林里新兴的统治阶级?
男主角在看到他的父亲被火化的时候晕倒过一次。
第二次看到动物园里的白虎再次晕倒。
第一次应该是面对着他父亲的亡,认识到被压迫的底层百姓只有灭亡这一个命运,所以反抗精神死去了一次。
第二次用的是看到白虎,回忆起童年错过的改变命运的机会,翻叛精神又再次复活。
也许是过度解读了
这部获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白老虎》,此书曾在2008年登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畅销书排行榜,并获第40届英语小说最高奖布克奖。
可以说全赖有原著小说,为影片奠定了坚实的剧本基础。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从贫穷村民成为成功企业家的史诗般、充满黑色幽默的人生历程。
他出生于小村庄里的低种姓人家,他是全班最聪明的孩子,却为了生计被迫辍学去打工。
他一心想着离开家乡,摆脱黑暗和贫穷,追逐精彩生活。
最终成为了富人家的司机,以及主人的得力助手,却在一桩交通意外之后,被主人陷害和抛弃。
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反抗这个不平等的制度,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种离奇曲折的电视剧风格一看就知道是Netflix的拿手制作,影片时长两个多小时,时间跨度大,急速的节奏与戏剧化的情节从头到尾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令人欲罢不能。
伊朗裔导演拉敏·巴哈尼早年以新现实主义风格拍摄美国底层社会的作品而获得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高度赞赏,他擅长于描绘小人物的生存窘况与表达清晰的社会批判意识,这些统统在这部新作里找到合适的落脚点。
影片大胆揭露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和阶级对立的问题,而对于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政治选举腐败现象,也不留情面地猛烈抨击。
这个用黑色幽默口吻讲述的故事有别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童话色彩,主人公的亲身经历令观众感受到印度阶级和种姓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无疑,创作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但同时这种社会制度也激发着无数底层向上爬的动力,后半段主人公采用谋财害命的手段获取成功,应验了那句话——在印度只有两条路可以上到顶层:要么犯罪,要么从政。
对于这种暗黑的成功学,创作者批判的矛头却意外地收起锋芒,这种有失偏颇的态度没能突破原著的局限,从而提升立意。
另一个缺点是,影片过于依赖原著小说的丰富细节以及突出的批判主题,影像风格被削弱至最不起眼的位置。
感觉导演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按部就班地将原著里的人物和情节排列组装,制作出一件内容精美却欠缺个性化的产品,实在有点遗憾。
还是对题材不太感兴趣啊
干掉一个人,就可以获利千万,你干吗?坏人没有穷富之分,在穷人眼里,富人的坏是本性,这叫仇富;在富人眼里,穷人的坏也是本性,这叫歧视。所以,男主到底是好还是坏呢?也许不好业不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白虎》沿袭了拉敏·巴哈尼在《99个家》中对于阶层关系的关注,并意味着终于转向A级制作,令其免于“好莱坞肯·洛奇”这个称呼的是,《白虎》以一种黑色幽默如丹尼·博伊尔的张力展现印度的阶级关系。不同于《雄狮》的谷歌广告,来自西方的救赎姿态过早离开,或者说根本没有到来,只有画外音中对于贫困者心理,阶层关系的自我剖析,作为影片的反励志,反改良。《白虎》在一个风格化的复仇中走向高潮,主人公的侧脸在车窗外的暴雨之下如同一头动物。但它不是“弱者的武器”或马克思的胜利,巴拉姆将自身装配为新自由主义者,一个没有过往的原子化存在,然后在那一时刻弑杀掉代表过去的乡绅关系,通向印度的另外首都,作为跨国资本主义赛博工厂的班加罗尔。西方的没落,Sinofuturism和Indifuturism开始汇合。
与其说印度的寄生虫,不如说是印度版红与黑,于连式主角。很多地方挺深刻的,印度底层人民的“鸡笼”理论相当一针见血了。印度还是民国式社会,地主豪强不但把持基层对村民生杀予夺,还勾结政府高官沆瀣一气。司机男主的黑化逆袭是明线,地主少爷是暗线 从一个接受完整美式民主平等教育熏陶的人堕落到典型的印度式横暴奴隶主。
印度《寄生虫》,毕生只被教育做仆人的穷人乡巴佬和试图改变国家的富二代海归,因为司机的雇佣关系生活被捆绑在一起,乡巴佬从农村到班加罗尔再到德里,逐渐意识到世界的广播,声色犬马的滚滚红尘让本就热衷底层互害的他变本加厉;受美国教育熏陶的富二代骨子仍然信仰封建那一套,看准互联网市场妄图做一番事业,但是脱离社会现实傻白甜只能处处受挫。底层和上层的互为映照,两个人都不是坏人,但在根深蒂固的阶级信仰中不断施暴,最终在暴力的怂恿下互换角色。阶级的跨越来源于贪污、暴力、背叛、戕害原生家庭,这是印度或者说是全球经济饱和的今天最大现实。除了小说伟大之外,美国出生伊朗裔导演拉敏作为一个局外人,对于印度社会奇观的呈现和阶级矛盾的洞察叹为观止。
预告片比较燃
男主的内心戏若能再丰富些就完美了。Jonas的老婆真的好大个子啊!
我多年来一直在找寻那把钥匙,而那道门原来一直开着找到这道门需要两点——认识世界和认清自己
对印度新旧思想的全盘否定,真是简单粗暴。
我感觉影帝应该没那耐心看完这种印度裹脚布。
本来想说狗尾续貂的,但其实前段也不咋地。故事差不多是印度版杭州保姆纵火案;节奏是最大的问题:前面拖沓得令人昏昏欲睡,最后又像开了2倍速般草草了事。PS. ①很意外#DevPatel# 竟然在好莱坞失宠了!②Priyanka和小乔婚后应该很幸福吧胖了这么多…③所以我们温爷爷的片酬怎么算哦?
老美一定爱死这个故事了。
主角的觉悟真高,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强大。但你们国家的人民的思想好像和你不太一样。他们好像都觉得孟买或是德里是超越上海的国际性大都市,自满的认为我们国家很强。不管是本片还是《孟买酒店》,其实都对印度的城市进行了面貌的展现,富人的豪宅、商厦和穷人的房子、混乱的商业街和肮脏的街道。孟买还拥有一个巨大的贫民窟。贫富差距如此严重,一个城市要看人均GDP,孟买是比不上的。不知道印度的自满是哪来的,可能他们觉得他们人多吧。都知道班加罗尔是印度硅谷,印度的外包贸易仅此于美国,世界第二,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但就像我之前说的一个城市要看人均GDP高不高才能决定这座城市是否发达,一个国家的强大也是相同的道理,一个外包世界领先印度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中国的腾飞世界瞩目,决不只是某项技术发达,而是全方面的领先。
黑暗啊。
一般
忘记是在谁的书里提到过这本小说。本来似乎应该很激烈的电影,但拍得后面竟然觉得有点拖沓,但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在现实世界里,无论是“社会”还是“制度”“文化”等等都是太复杂的东西,最好不要自以为是地觉得懂了很多。
他的主人对他也没有很差啊,靠杀人发的家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白眼狼的故事,最后开个出租车公司就飘了啊?
畅销书改编,拍得不错,但总觉得片子有些怪。主人公给中国总理写信是第一怪,啥思潮、社会心理会让作者想象出这么个假设?还在世的中国当代领导人,被“扮演着”出现在外国的电影中,可能还是第一次。片中极力丑化的印度社会主义政党代表,又是一怪。我知道印度南部的克拉拉邦经常是由印度共产党竞选成功执政,但没听说像影片中那样腐败。影片主线编演得还可以。有兴趣者可以看看。听说原著小说也翻译出版了。
女主跑得快 侄子真聪明 有一瞬间看到了寄生虫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