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Sacrifice

主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赵文浩,王翰,赵文卓,鲍国安,张丰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赵氏孤儿》剧照

赵氏孤儿 剧照 NO.1赵氏孤儿 剧照 NO.2赵氏孤儿 剧照 NO.3赵氏孤儿 剧照 NO.4赵氏孤儿 剧照 NO.5赵氏孤儿 剧照 NO.6赵氏孤儿 剧照 NO.13赵氏孤儿 剧照 NO.14赵氏孤儿 剧照 NO.15赵氏孤儿 剧照 NO.16赵氏孤儿 剧照 NO.17赵氏孤儿 剧照 NO.18赵氏孤儿 剧照 NO.19赵氏孤儿 剧照 NO.20

《赵氏孤儿》剧情介绍

赵氏孤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赵氏孤儿》豆瓣官方小站:http://site.douban/107923/ 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王学圻 饰)当道,且厌丞相赵盾(鲍国安 饰)专横。赵盾之子赵朔(赵文卓 饰)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范冰冰 饰)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 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 庄姬在大夫程婴(葛优 饰)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此时,屠岸贾手下韩厥(黄晓明 饰)前来灭种。临危之际,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公孙杵臼(张丰毅 饰),后拔剑自刎。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情急之下,程妻(海清 饰)把赵孤交上。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结局终将壮烈灵异女仆第三季刘易斯探案第一季恶灵古堡进化危机刿心剑爆裂追凶兵法乡村雨果佛顶山下鸳鸯湖爱人的最后一封情书亲爱的小孩傻瓜妈妈钟馗传说犬吠AI电子基因湄公河大案N世代之青春降临王子富愁记坠落JK与废人老师分手法则克莱拉于氏王后成功路上星空暗后无脸追逐繁星的孩子我的第一次婚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精灵宝可梦破坏之茧与蒂安希

《赵氏孤儿》长篇影评

 1 ) 从《赵氏》再看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说的就是马。

古代男人没马就如同现代人没车。

不过话说车是谁都可以学,但是马却不是谁都能骑的。

所以古装电影里少不了马戏,但是谁又知道马戏也是有历史观的,下面我就来小吐槽一下。

我国在春秋时代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作战以车战为主。

就是以马拉的战车作战,步兵作为协同兵种。

当时,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故有一词“万乘之国”。

战国时期,骑兵才作为一只独立兵种出现,贡献最大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

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

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

两汉是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时期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

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

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

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

汉武帝时期特别重视发展骑兵以对抗北方的匈奴,攻打大宛国就是为了掠夺其优良马种——大宛马。

大宛马也被成为“天马”,也有人称传说中的“汗血宝马”即是此马。

此时期还有一项重大发明是马蹄铁,从此中原的战马配上铁掌,使得骑兵可以在各种路面上长途奔袭而不至于磨坏马蹄的角质层,从而使战斗力大大领先于没有铁掌的匈奴。

不过也有一说马蹄铁是罗马人发明的,公元3-4世纪才传入中国。

魏晋时期,马镫的出现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給马鞍配上脚镫后改变了骑兵的骑乘方式,大大增强了人员在马上的稳定性,使得骑兵在马背上挥舞马刀大力劈杀而不至于坠马成为了可能,从而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

隋、唐、五代时代,这一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在这一时代骑步并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较大的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

随后的朝代里骑兵基本没有重大的发明和发展,但依旧是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兵种。

近代随着火器的发明与出现,和冷兵器一样,骑兵这一兵种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所以当你看见翻踢亮掌的骑兵在城里溜达,大小将军踩着脚蹬翻身上马,骑兵们放着开阔地不走偏要在树林里对冲,Boss老大在战场上挥舞着佩剑左劈右砍的时候... 你只需要明白这是一场戏,戏里的神马都是浮云。

PS:对于有人认为马鞍没有脚蹬不能骑、不好看、没法拍...等等意见的,我也不解释什么,大家可以参看这个视频http://static1.mtime.cn/static/flash/outplayer.swf?vid=16185&mid=15225---------分割线---------再加一吐槽:剧中有场戏是屠岸贾带着赵孤骑马出城玩耍,两人躺在遍地盛开金莲花的草地上....那是相当的萌啊!

但是!

金莲花属于高海拔地区植物,野生金莲花只生长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草原和中俄边境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

我见过的离北京最近的金莲花是河北与内蒙接壤的丰宁坝上草原,今年夏天我就亲自骑马30公里去山谷深处摘了很多。

从地貌和植被来看,这场戏很显然也应该是在此地附近拍摄的。

但是晋国是今天山西省所在地域,看来屠岸贾又穿越了...我承认,我又无聊了...

 2 ) 忘了时间忘了你

偶然看到一部重映的电影,带孩子去看,给孩子讲诉了一遍那段历史故事。

自己也是感动了,感动古人一诺千金 往往付出一生!

而今诚几何?

信几何?

总会在以后的时间忘了你,反正不是心里的男一号,忘了就能忘了。

先忘了你的样子,再忘了你说话的声音,随后忘了你擅长笑,或是喜爱笑,忘了你穿过灯光慢慢由浑浊变清晰,忘了你在我心目中变换反复的样子,忘了你说过的话.。

像飞鸟忘记曾经栖息的沼泽,犀牛忘记夏天的味道,失去双腿的人忘记曾经健

 3 ) 凱子哥,真的,程嬰到底怎麼你了,你要這樣作踐他?

同志們!

第二頁出現了一個很厲害的回帖!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03971/?start=100第三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03971/?start=200看了幾篇宏論,即使給這電影三星兩星的,也都覺得凱子哥對程嬰的改編不過分!!

到底什麽毛病這是!!

——題記《史記》千把字的《趙世家·趙氏孤兒》。。

雖有兩段筆墨稍嫌煩絮。。

仍寫得精彩絕倫。。

司馬遷筆下。。

程嬰的身份是趙盾的“朋友”,並沒說是醫生;而公孫杵臼只是個“門客”。。

但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們拿出去頂包的小孩。。

並非程嬰兒子這麼狗血。。

而是隨便找了個孩子(“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必須說一下百度百科“趙氏孤兒”詞條的這個地方是錯的,淨是錯兒也敢叫百科,大概是這個時代的特色)。。

這樣寫其實有兩個很大的疏漏(導致後來元曲作者纪君祥要著墨於此?

):第一,屠岸賈既有心殺掉趙氏全家(《史記》倒沒說有三百多口這麼多),怎麼會輕信隨便一個孩子就是趙孤?

儘管後面程嬰跟公孫杵臼為此設了個非常棒的圈套,但我們有理由期待或者說預設屠岸賈是個像曹操一樣的極端多疑之人。。

第二,人家家裡新生的小兒,爲什麽會甘心拿出來讓你去摔死?

(《史記》也沒說是摔死的)程嬰跟趙盾的關係有多親密。。

《史記》沒直說。。

而是側寫——趙家慘遭滅門后。。

公孫杵臼邂逅程嬰,他看到程嬰后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反應:“咦?

你怎麼沒死?

”(“胡不死?

”)看到了么?

近到什麽程度?

趙盾死了,程嬰沒被株連一起掛掉,這在趙家門客眼中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趙程兩人就是好到這種程度。

程嬰當時答道:趙朔的老婆這就生了,我想看看是男是女,男的我就把他養大,女的嘛,我再死不遲。

可見在當時的情境下,他是應該“自殺”的。。

現代社會里已經沒有這種倫理,賴昌星全鍋端了,賴昌星的朋友也應該跟著自殺——沒這種事了。

但那時候顯而易見是有的,太史公寫到這裡完全沒有大驚小怪,可見死酬知己的行為在當時並不怪異。

(凱子哥,不理解了吧?

)程嬰和公孫杵臼弄到一個孩子頂替趙孤后。。

迎來了這個故事的“戲眼”。。

怎麼做個扣兒讓屠岸賈相信這孩子是趙孤呢?

司馬遷大人是吃干飯的嗎混蛋!

司馬大人是這樣設計的(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採風採來的)。。

頗具幽默感(從他問程嬰咋還不死可以看出)的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先生再幽一默,問程嬰:胖子,你說(好吧這兩句是我加的),死難呢,還是把小趙帶大難?

程嬰說:死容易啊!

帶大這孩子,難!

公孫杵臼先生說:程嬰啊,人老趙盾對你是太好了,那麼你來干這件難事兒,把小趙帶大;我來搗鼓容易的,我先去死,咋樣?

咋樣啊同志們,嫩說這段精不精彩?

——凱子哥全給刪了。

沒完哦,怎麼實施呢?

你們以為程嬰貪圖的就是個“操你媽我要讓世人都知道我程嬰義薄雲天牛逼大大的!

”嗎?

嗯?

凱子哥!

程嬰從山中出來,“謬謂”(注意謬字的傳神用法)追兵說:我不成材!

我怕死!

我不是東西!

你們誰給我一千兩黃金!

我就告訴你們趙孤在哪!

這是太史公給屠岸賈中計所設計的合理性——已經非常棒了吧?

沒完。

找到懷抱假趙孤的公孫杵臼后——公孫杵臼在元曲里已經被設計成個垂暮老人,我看他在《史記》里頗活力四射,一點兒不老——公孫杵臼啥反應?

他第一反應不是罵追兵,而是破口大駡帶來追兵的程嬰:“程嬰你這個王八羔子害人精!

當初趙家蒙難你就好意思腆著臉苟活!

(再次暗示程嬰跟趙家關係之親密)現在又出賣我你這個喪良心的狗東西!

”然後抱著孩子哀求追兵:孩子是無罪的!

你們殺了我吧!

別動孩子!

看這場面了嗎?

合不合理你說!

厲不厲害你說!!

然後在元曲里。。

接下來就是程嬰帶著趙孤。。

忍受周遭的白眼兒(暗示了趙家人緣兒好,屠岸賈暴行不得人心。

這又是給程嬰仗義的行為增加合理性——既是酬知己,又是抒正義。

不過《史記》倒沒提白眼兒的事兒)。。

苟活了十五年又。。

完了大家稀裡嘩啦把仇報了。。

《史記》這段寫得蠻沉悶。。

過程也悶。。

總之就是復仇成功了。。

這時候!

你以為程嬰要坐享其成了嗎?

又一個高潮到來了——小趙武20歲的時候。。

弱冠了嘛這不。。

正式長大成人了。。

程嬰跟各位老同事(韓厥們,韓厥這人自始至終是個很有意思的存在,提醒過趙盾趕緊走,趙盾沒聽,又承諾幫忙保護趙孤其實初期也沒干啥,後來還真幫上忙了,是個多嘴不多事的“好人”吧算是,絕不是黃曉明之欲奸葛優不得因愛生恨小雜種型)告別。。

跟趙孤說:孩子啊,當年下宮之難(就是趙家滅門案),人家都能死,我不能死嗎?

我當然能!

我為啥不死?

我想趙家有個後(我擦為啥瞬間覺得這語氣很趙忠祥呢?

)。。

孩子你今天長大成人了,仇也報了,位也復了,我吶,終於可以下去找你爺爺(也許是你爸爸這個地方沒說清)和公孫杵臼啦。

趙孤就哭了,說:我願意受各種苦報答您直到我死為止啊,你忍心離我而去嗎?

程嬰說:不行啊孩子,他們都以為我能辦成這事兒,所以才都放心先死了,今天我不下去跟他們說說,他們以為我沒辦成呢。

於是——自。

殺。

了!

趙孤按照親侄子給親叔叔戴孝的禮節,“齊衰”三年,劃地建了祠堂,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各位看官啊,嫩們說,這個故事咋樣?

如今被禍害。。

嫩能不生氣??

 4 ) 这是一个卑微的时代——论《赵氏孤儿》的改编

我无意评说影片的优劣,只把如今的电影版与七百年前的杂剧版做一个对照和比较,籍此来探究不同时代的中国剧作家对这些命题的思考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因为每一次对于经典的重新诠释,都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通过人物形象以及情节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下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故事的开端《赵氏孤儿》是一部“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王国维语)的经典剧目。

这个故事太有名了,有名到连法国的伏尔泰老先生都忍不住手痒,把它改编成了法国版的《中国孤儿》。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有着强烈古典悲剧情怀的陈凯歌导演会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一来故事本身曲折动人,二来又涉及到牺牲、复仇、忠义、生死这样一些伟大的命题,这都很对陈导的胃口(只是他常常阴差阳错地将悲剧拍成喜剧,不知道以后他改拍喜剧的话,会不会反而更像悲剧呢?

)。

当然,世界上优秀的悲剧作品很多,但鉴于《雷雨》、《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都已经被张艺谋、冯小刚和黑泽明这些人捷足先登了,《窦娥冤》、《桃花扇》、《美狄亚》这种以女性为主角的戏又不可能引起他的兴趣,那么剩下可供挑选的余地已经不多,所以《赵氏孤儿》对陈凯歌来讲,真可谓不二之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凯歌谈过自己对这个戏的一些看法,例如“它集合了复仇类型和悬疑类型的故事,中国戏曲里很少有超出它水准的剧本,我很喜欢”,但同时他又表示,自己完全不接受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那个故事,“完全是样板戏那样的主题先行,人物脸谱化,强调所谓的大忠大义。

……别让那些高调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毒害观众”。

所以,这次他决定讲一个全新的故事,要通过电影阐述他自己对生命与大义、平凡与高尚这些主题的理解。

于是,经过深入思考之后,陈导带来了一个全新版本的《赵氏孤儿》。

在此,我无意评说影片的优劣,只把如今的电影版与七百年前的杂剧版做一个对照和比较,籍此来探究不同时代的中国剧作家对这些命题的思考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因为每一次对于经典的重新诠释,都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通过人物形象以及情节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下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注:本文仅做故事文本对比,在文艺的范畴内讨论问题,与所涉及的历史史实无关。

为了便于理解,在此先陈述一下元杂剧的剧情:春秋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想方设法除掉对手。

他派刺客暗杀不成,又假托自己训练的神獒能辨忠奸,诬陷赵是谗臣,并暗中锯断了赵盾的车轴。

最终,灵公听信了屠的话,将赵氏全家三百余口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妻子庄姬公主在王府中得以幸免。

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送赵朔药酒、短刀逼他自杀。

公主于囚禁期间生下一子,托付赵家门客程婴放在药箱里带出,然后自缢。

负责看守的韩厥将军同情赵氏,在放走程婴后也自刎身亡。

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欲斩草除根,要将全国半岁以下的婴儿杀绝。

程婴与公孙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

后程婴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孤,屠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刺了几剑。

公孙杵臼大骂屠氏无良,触阶而死。

屠岸贾心事已了,认定举报者程婴是心腹,收他为门客,将其子程勃收为义子,取名屠成。

二十年后,孤儿长大,程婴决定告诉他真相。

一日他故意在书房遗落自己多年来所绘的手卷,赵孤拾到后十分好奇,程婴便借机告诉他上面所绘的就是他的身世。

赵孤听说真相,悲痛晕厥,决心复仇。

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赵孤设法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国君,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处死。

赵家大仇得报,赵孤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无关善恶的争斗在元杂剧中,赵盾父子是忠良之臣,屠岸贾为了专权才设计陷害他们,所谓“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但电影版刻意淡化了赵氏的正面形象。

影片中的赵氏父子,一个是手握重权的相国,朝堂之上盛气凌人;一个是将军兼驸马,不仅在出征前带着即将临盆的妻子招摇过市,凯旋后还要求国君亲自出城迎接。

他们气焰嚣张,无论对国君还是同僚都蛮横无礼,不分青红皂白就认为定屠岸贾打瞎了赵朔的马眼,逼他吃下石头(这样专横跋扈、又喜欢凌驾于君王之上的大臣,被人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再说屠岸贾,他是一个战功赫赫的老臣,却一直被白痴国君和无良相国欺负,不仅蒙受了吃石头的冤屈,更与赵朔有夺妻之恨——影片特意展示了屠岸贾的幻觉,假想自己取代了赵朔而与美貌的庄姬同车共乘。

所以,一石两鸟之计的出台也就顺理成章:他需要把欺负自己的人全都除去,包括晋王与赵家父子。

总结影片中赵氏与屠岸贾的矛盾,一是为了争权夺利,二是为了抢女人(这好像是现在导演都很热衷的一个理由,例如他们认为曹操出兵赤壁也是为了一个女人)。

由此,影片成功将杂剧中忠臣与奸臣的斗争,转化为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这里面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狗咬狗”。

人们甚至可以推断,赵氏与屠氏其实是一丘之貉,如果逮着机会,说不定赵氏父子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付自己的政敌,只不过现在被屠岸贾先发制人了而已。

这样处理的结果,当然是大大削弱了观众对于赵氏的同情。

赵盾之死那一节固然拍得惊心动魄,尤其是副将以身当车的桥段,颇具震撼力,但那充其量只是为了保全性命而做的垂死挣扎,这与看到一个善良好人蒙冤而死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还记得小时候听评书《岳飞传》,听到岳飞于除夕夜在风波亭遇害,临死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那一刻真是人神共愤。

相比之下,电影中赵氏父子的死状虽惨,但委实轻如鸿毛。

小结:对赵盾、赵朔父子的塑造,消解了中国传统戏曲中“忠良与奸佞”的二元对立。

可没有“善”,也就无所谓“坏”,既然没有了对善良者的同情,那么也就不会有对施暴者的憎恨。

没有血性的男儿除了赵氏父子,杂剧与电影对韩厥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有很大的不同。

元杂剧中的韩厥是一个很爷们儿的人物,他是屠岸贾的手下,负责看守临产的庄姬公主,但却同情赵氏一家的遭遇,有“忠孝的在市曹中斩首,奸佞的在帅府内安身”这样的唱词。

在剧中,他搜出了程婴药箱中夹带的婴儿,然后主动放了他们。

可程婴不相信他,怕他事后后悔,仍会向屠岸贾禀报。

为了证明自己的忠义和决心,让程婴安心离去,韩厥干脆自刎身亡。

在剧中他有不少慷慨的告白:程婴,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

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

你为赵氏存遗胤,我于屠贼有何亲?

……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

能可在我身儿上讨明白,怎肯向贼子行捱推问!

猛拚着撞阶基图个自尽,便留不得香名万古闻,也好伴锄麑共做忠魂。

而电影版中,黄晓明扮演的韩厥是影片中备受争议的一个角色。

电影中的韩厥没有强烈的是非观,至少片中他对于赵氏一族的死没有表现出任何态度;其次,他没有主动放走程婴和孤儿,是庄姬用自己的死保全了他,在这种情况下,他才顺水推舟做了一回好人。

影片中的韩厥是有点良心的,但这种同情心只建立在保全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他不会舍己为人,更不会为了要做一个好人而牺牲自己。

至于后来被屠岸贾砍了一剑那纯属意外,可无论如何,毁容总比丢性命要好多了。

不过,离奇的是,这一剑居然构成了韩厥与屠岸贾之间的深仇大恨!

电影中,韩厥之所以要处心积虑地杀掉屠岸贾,就是为了报这一剑之仇(因为你让我破相了、瞎眼了,所以,我恨你!

我要杀掉你!

这种思维逻辑还真像一个怨妇,呵呵),这里面,根本没有赵家什么事。

又或者说,韩厥与屠岸贾之间的纠纷就是一个受到老板不公平对待的员工和老板之间的矛盾,他不是为了替赵家出头,他报复屠岸贾纯粹是出于私人恩怨。

这样一来,杂剧中韩厥高大光辉的形象立刻就低落了很多。

(但屠岸贾的那一剑是必需要砍的,否则屠、韩两人的矛盾哪里来?

韩厥又凭什么要参与程婴的报复计划?

这样电影就没法拍下去了)但更让人郁闷的是,电影中韩厥的报复是那样窝囊:他既没有扮成刺客半夜潜进屠府去偷偷行刺,也没有下战书和屠岸贾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开对决;既没有趁着屠岸贾出行时冷不妨扔个大铁锤把马车砸烂,也没有发动兵变来一次三军夺帅,而是寄希望于程婴偷偷在屠的药里下药,又或者是15年后莫名其妙地混到战场上在屠岸贾后背射冷箭(其实这15年里,他有无数的机会可以这样做)。

片中,韩厥质问程婴说:“你有那么多次机会可以杀了屠岸贾,为什么不做?

”我倒觉得这句话更适合送给他自己。

韩厥啊韩厥,你是个将军,是个年轻力壮的男人,你可以用各种光明的、卑鄙的手段来一场快意恩仇的报复,但现在却要把报仇希望寄托在老弱幼雏身上,这算哪门子事儿啊!

小结:很多评论都说,片中韩厥和程婴之间有断背情愫,这一点我没看出来,但韩厥太娘,却是不争的事实。

别说什么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个角色简直都不能算是个男人(这里仅指电影版中韩厥这个人物,和演员黄晓明没有任何关系)。

没有友谊的暧昧韩厥与程婴的关系是电影对于杂剧的拓展,但很可惜却饱受诟病,什么半夜约会之类的情节,也真亏陈凯歌想得出来(或许是受了《剧院魅影》的启发?

)。

细究之下,程婴投奔屠岸贾后,韩厥这个人物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他对于赵孤的成长毫无帮助,并且在程婴的复仇计划中实际也没起到什么作用。

也许陈凯歌试图想让他成为一个与程婴并肩作战的战友,但从目前呈现的效果来看,他充其量只是一个陪程婴喝酒、聊天、解闷的人物。

所以韩厥这个人物后期的设置压根儿就是败笔(片中败笔太多,不胜枚举,例如程婴辛辛苦苦画的那些画,后来居然不知去向,压根没有派上用场,真是浪费)。

其实要把韩、程两人的关系描绘得正常一点,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陈凯歌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情感叫做“友谊”的话。

作为一个女性,我虽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历史是由男人缔造的,基本上没有女人什么事。

虽然地球上的男人经常和动物一样互相撕杀,争抢财富与异性,但人类毕竟不同于丛林野兽,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男人们创造出了一种可以超越动物本能的情感——友谊,这种感情可以让世界趋向光明,而不致走向毁灭。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男性之间的友谊是推动人类历史向正面前进的重要力量。

古往今来,人们都不遗余力地讴歌男性之间的这种了不起的感情:“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情谊;伯牙子斯高山流水的琴瑟合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壮志“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金兰结义;…………在自传《少年凯歌》里,陈凯歌说自己自幼在母亲的教导下熟读中国文学典籍,那么,想来他对上述这些典故都应该相当熟悉。

但鉴于“友谊”这种伟大的情感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严重缺乏,人们只能从古老的文学作品中才得以窥见它的风姿,所以在2010年的电影里,陈凯歌已经不知道两个男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了。

剧中的韩厥与程婴,他们的关系既非知音又非知己,既非手足也非师徒,更不是什么笔友、棋友,那么剩下的可能大概就只有两种:要么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要么就是相亲相爱的恩爱同志。

从这一点看来,网友们的调侃也并非没有道理。

小结:也许陈凯歌想让韩、程结成“受共同利益目标趋动而进行合作的战略同盟伙伴”,但鉴于爷们儿气概的缺失,导致这两人成了一对没事凑在一起互相倾诉生活烦恼的小媳妇。

充满心机的高尚最后要谈的是程婴,影片对这个角色的改动甚至比韩厥更大。

个人以为,杂剧中程婴的壮举有两件:一是牺牲亲生儿子以保全赵氏血脉;二是顶着“告密者”的骂名忍辱偷生,在仇人的身边生活了20年。

剧中,程婴主动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窝藏了赵氏孤儿,但生性多疑的屠岸贾并不相信,他让程婴亲自杖责年迈的公孙杵臼,拷问婴儿下落。

直到公孙破口大骂撞阶而死,屠才确信程婴真是“帮”自己除掉了心头大患,决定善待程婴父子,收他们为门客和义子。

在外人看来,程婴出卖朋友、出卖恩人(赵氏一家对他有恩)、贪图富贵、投靠奸臣,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混蛋。

此时程婴眼见亲儿惨死,已经极为悲痛,还这样被人误解,真真情何以堪?

但这样一个忠义之士却令陈凯歌十分反感。

这世上竟会有人舍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去救别人的孩子吗?

整部影片中,陈凯歌反复质疑这一点,他通过韩厥、屠岸贾以及程勃的嘴,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了这个疑问。

陈凯歌对这个命题的关注是如此强烈,甚至忽视了整个故事起因原本是赵氏一族的死。

最典型的表现,是程勃在得知身世真相后冲回老家,发现程婴正收拾包袱准备离开,这时他冲口问出一句:“你怎么证明你有儿子?!

”于是程婴带他去了已被尘封多年的房间,那里悬挂着一个摇篮。

这一段煽情是做足了,但其实极不合常理。

基本上,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追问自己的身世,例如我的父母是什么人?

他们是怎么死的?

赵氏为什么要被灭门?

在那种的情势下,居然首先冒出“你怎么舍得用自己的儿子替我去死”这种问题,实在太有跳跃性。

赵家上下三百余口的惨死,在影片的后半段被彻底遗忘了,没有人打算为他们复仇,程婴、韩厥各怀目的,他们想除掉屠岸贾都是为了报一已私仇。

程勃幼年第一次对屠岸贾产生不满,是因为听说母亲死在义父士兵的剑下,显然,这里的母亲不是自刎身亡的庄姬。

也就是说,这个赵家的孩子已经彻底成为了程勃的替身,他替死去的程勃活着,也肩负起了替程勃母亲复仇的责任,相反,他自己的亲生父母倒显得十分次要,至于“复兴赵氏”的使命则压根儿没人提起。

影片还假借庄姬的嘴,对“家族复兴、替父报仇”做了完全的否定,说希望儿子将来做个普通人(这是典型的现代人逻辑,古人讲“父仇不共戴天”,否则也不会有《眉间尺》那样的故事了)。

但奇怪的地方又出现了,程婴为什么要违背庄姬的遗愿,处心积虑进入屠府,然后揭出真相,让赵孤去刺杀屠岸贾呢?

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令人胆寒的结论:程婴救这个孩子本来就不是诚心的,他只是一不小心、误打误撞成了一个“好人”,他对于妻儿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心有不甘,所以下决心要利用赵孤替自己报仇,这个叫程勃的孩子,说到底只是他的复仇工具。

当然,程婴自己也可以杀了屠岸贾,但他需要从心理上狠狠打击敌人,直接在药里下毒这种太不刺激了。

15年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个孩子,其实并非出于爱,而只是在精心培育一个杀人工具!!

“让他知道这孩子是谁,让他知道我是谁!

”这就是程婴的心理(或者说是陈凯歌的心理),而后一句才是真正的重点,揭出这孩子是赵氏后裔,并不是为了赵家扬眉吐气,而是要证明屠岸贾的失败!

“屠岸贾,你被耍了!

15年前就被我骗过,后来居然还把仇人的孩子养了15年,现在,你将死在自己亲手养大的人的手里!!

”令人不寒而栗的计谋。

一个心机如此歹毒的人,在影片最后居然如英雄一般死去,实在匪夷所思。

而电影的最后三分钟更是惨不忍睹:屠岸贾是久经沙场的大将,被少年刺中后就立刻死去,程婴风烛残年,中剑后居然还能颤颤巍巍漫步于街市,然后在万丈霞光中缓缓仰面倒地,生命力委实顽强!

小结:杂剧中的程婴,是忍辱负重、品德高洁的义士,却蒙受冤屈,被误解为小人;电影中的程婴,只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就阴差阳错做了件好事,于是被描绘成高尚的革命烈士。

两厢对照,极富戏剧性。

结局和尾声上周采访了一位国内当红的青年戏剧导演,其中有个问题是请他谈对“剧本原创和改编经典”这两种行为的看法。

他回答:“如果我重排经典剧目,就一定要找出它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意义。

我们不应该在舞台上简单机械地复制一个过去的故事,而一定要使用今天的语汇和思想去重新塑造经典,这样才有价值。

”这个观点我颇为赞同。

在1933年演出《雷雨》,和在1980年、2010年再次演这出戏,肯定应该有所不同,否则今天的观众凭什么要掏钱来看一个已经烂熟于心的故事?

现在,电影版《赵氏孤儿》就是陈凯歌对经典剧目的一次重新演绎,其中已然蕴含和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风貌。

只是我在想,如果陈版的《赵氏孤儿》能够传世,那么多年之后,后人将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呢?

也许,他们会说,这是一个多么卑微的时代啊!

没有忠义只有倾轧、没有恩情只有煽情、没有顶天立地的男儿只有如花似玉的皮囊、没有舍已为人的英雄只有“被高尚”了的狗熊,甚至连痛快淋漓的报仇血恨也没有,剩下的只是处心积虑的阴谋诡计。

这就是那些没有被“高调毒害”的艺术家为今天这个时代所刻下的塑像,从这个角度讲,我不得不承认陈凯歌是对的,甚至是深刻的,因为他为这个时代做了最恰当的注脚!

 5 ) 《陳氏孤兒》腦殘?陳凱歌腦殘?

京劇《趙氏孤兒》中,程嬰和公孫杵臼有一段對話:公孫:這撫孤捨命,何難何易?

程嬰:自然是捨命容易,撫孤難哪。

公孫:著哇!

愚兄已是風燭殘年,倒不如你將捨命之事讓與愚兄了吧。

田沁鑫版話劇《趙氏孤兒》中,韓厥得知程嬰救孤真相后說完下面這句話,然後自刎:韓厥:在這濁亂的世上,得見一真正的信義君子,韓厥無愧在這亂世行走一遭。

每次演到這裡,眼淚都會忍不住流出來。

這是這個故事中幾個角色所表現出來的,古代中國人對友誼、對正義的態度,也是他們把忠義和誠信放在生命之上的高貴精神。

但是陳凱歌完全沒有理解這點。

在他的電影裏面,1、 生性雲淡風輕的草澤醫生程婴被塑造成了猥瑣維諾的市井之徒,救孤的義舉成了被动的行为。

2、 仙風道骨的老人公孫杵臼在陳片中和程嬰年齡相仿,說話比屠岸賈還霸道,卻自不量力。

原本爲了成就大義,自己去送死,被改成了武功不敵,被劍刺穿。

3、 原本程嬰和公孫二人協力策劃救孤被徹底刪除,整個過程變成了二人素不相識,無奈之中,手足無措,不得不將孤兒救下。

4、 無論京劇、話劇中,韓厥都是一個戲極少,但極其光芒四射的動人角色,尤其是田版話劇的大力渲染。

但陳凱歌將此角從死改活,而且莫名其妙地在影片後半段反復出現,擔負搞笑的責任。

原劇中,韓厥寧可死,也要成就程嬰救孤。

而鬧太套版韓厥則說“我不是不想放你走,我放了你,我就活不了”。

二者的精神境界相差是多么的大啊。

5、 原劇中程嬰頂著“出賣”公孫杵臼,害得趙氏孤兒被殺的罪名,生活在世人唾駡之中,爲了趙武能順利成長,不得已投靠屠岸賈。

而陳片中,換嬰之後,程嬰立刻去屠岸家做了門生。

編導對這個決定沒有做任何解釋,顯得非常莫名其妙。

但是,卻反復渲染了莊姬托孤時,叮囑程嬰“將來不要告訴他父母是誰,也不要告訴他仇人是誰,讓他過老百姓的日子”。

那麼,程嬰顯然是沒有遵照莊姬的囑託,讓趙武遠離仇恨,而是選擇了進一步接近仇人,似乎是在策劃一場長遠的復仇。

這個程嬰不僅沒有誠信,他的內心世界時多么可怕。

6、陳凱歌直接從王雁為馬連良寫的劇本中照搬了程嬰用畫記述往事這一橋段。

京劇中趙武是從畫中瞭解的事實真相,但電影中這畫到了後來就忽然消失了,電腦動畫動半天,一點作用都沒起,實在不知道陳凱歌的腦子是怎麼長的。

當然有些失敗並非陳凱歌直接導致,跟演員表演功力、文化水平有限有關,譬如:1、 葛優在片中氣質猥瑣、目光遲滯,加上一如既往刻意放平語調的臺詞,容易讓你想到葛優以往的很多角色,尤其是《夜宴》,但惟獨不像程嬰。

2、 王學圻完全沒有演出屠岸賈的乖戾和陰險,臺詞念得毫無力度,除去服裝和髮套,和他以往的任何一個角色都能連貫起來,怎麼看怎麼像共黨幹部。

3、 鬧太套就不談了,丫本來就是一諧星,在悶劇中負責搞笑。

和程嬰開會時那輕佻曖昧的小眼神,真讓人好奇開完會後,丫是不是直接上了程大夫的床。

4、 范冰冰版莊姬的體質太驚人了,臨盆前還能筆挺挺站在顛簸的木輪馬車上遊行,臨盆後立即行動自如不說,還能奔跑。

這哪裡是羸弱的貴族?

大破天門的穆桂英未必有這個體力。

5、 陳凱歌大概對學舞蹈的小男孩情有獨鍾,上次選了學跳舞的小梅蘭芳,還好那孩子身體條件不好,舞蹈特徵看不太出來。

這次的趙武小腦袋、長脖子,走路八字外開,一看就是扶著把杆長大的,讓人直接懷疑這孩子跟屠岸賈學的根本不是劍術,而是芭蕾。

陳凱歌難道想借此表現屠岸賈的陰毒?

6、 張豐毅完全不會演戲,只會甕聲甕氣使勁裝、裝、裝。

全片的臺詞真他媽比口水還水,毫無文采,毫無氣質,看片時,俺就不停對自己說: “這編劇可以去死了”,那幾次關於敵人和仇人的對白,顯然是想玩點兒深刻,但無奈腦力有限,實際效果只能是又生硬,又雷人。

真不是俺嘴毒咒人,後來看字幕方知編劇是陳凱歌本人,那麼顯然丫死不足惜。

該劇的服裝設計基本上可以去死。

程嬰的服裝顯然是抄襲田沁鑫話劇,其他角色服裝的材質幾乎全部抄襲三宅一生副品牌Pleats Please。

最搞笑的是屠岸賈的某幾套行頭的色彩居然還是五彩漸變,且不去討論春秋戰國時代有沒有這樣的紡織及染色技術,滿身皺褶的五彩衣服從視覺角度來說,也著實缺少些美感。

化妝造型也可以去死了。

十五年過去,葛優的外形從四十多一下子變成了八十多,這個暫且寬容地理解為忍辱負重,容易蒼老,那麼十五年後,鬧太套和王學圻的外形一丁點兒變化都沒有,是不是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有了肉毒桿菌,抑或La Mer?

……美工、攝影啥的都極不講究,俺也懶得挨著罵了。

《趙氏孤兒》應該是非常容易拍的題材,那麼好的故事基礎,還有那麼多個近乎完善的舞台劇版本可以借鑒。

可以說基本上不需要多少大腦都能把這個故事拍得能看。

但陳凱歌還是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大腦這種東西跟丫沒什麽關係。

 6 ) 粗制滥造的烂片之集大成者——《赵氏孤儿》

如果说张艺谋拍《三枪》透支了他的信誉和口碑,那么陈凯歌又一次透支了自己的一切,貌似有文化处处显得很反思很哲学很文化的陈凯歌,用一部赵氏孤儿来说明了自己的贫乏和日薄西山。

我们的大陆的导演,一边羡慕推崇着欧美大片导演的构思的严谨、制作的精良、画面的唯美、故事的新颖和高科技的应用,一边高山仰止一边自己照样忽悠,用烂片来告诉观众,真正的烂片在中国,真正的烂片导演在中国,中国的电影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赵氏孤儿这部电影要故事没故事,要画面没画面,要反思没反思,既不娱乐也不文艺,既不商业也不文化,这样一部电影还号称大片,真是糟蹋了这个档期,糟蹋了演员,糟蹋了这个故事。

影片硬伤比比皆是,如果要说对电影的不讲究和糊弄观众,这部片子是集大成者:一开始吃面,那个时代人们吃面条吗?

那个时代的人能做那么细那么均匀的面条吗?

我们知道即使到了汉朝,那个时候的面,人们还只是将面做成饼放入水中煮,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人们吃什么,怎么吃,是需要考证的,不能这么草率这么糊弄。

还有辣椒,这么大的青椒,先不说那个时代中国大地根本没有辣椒,就是有,也不会那么大,那明显就是转基因技术之后的转基因大辣椒啊。

导演,你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马战,居然有马战,打仗就是骑着马在树林里短兵相接,这水平,直接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在基本上全国人民都知道,那个时代的战争没有这种不宣而战的混战,那个时代要先礼后兵的,那个时代是讲究阵法的,那个时代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早着呢,那个时代的马还没有马镫,那个时代不可能骑着马用剑砍杀,这是糟蹋剑。

整部片子90%都是在室内完成,成本节约到了极致。

为了弥补画面的干枯,到处用黄杨做着绿色的点缀,这种植物那个时代就有了吗,而且,那个时代就用黄杨做盆景了吗?

还有院子里的草地,那时候人们用草地来装饰院子,那时候有那么精致的小草?

导演,用用脑子吧。

这部片子为什么提前上映,估计导演也知道确实很烂,如果和姜文的子弹和冯小刚王朔搭档的非诚2同期竞技,估计会输的很惨很惨。

其实我们真正要反思的是:那些貌似很大牌的导演,为什么会无耻到这个地步。

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去直面人们的唾骂?

 7 ) 《赵氏孤儿》:暗涌的人性悲歌

文/家钥在褪去《霸王别姬》的光环,经历了《无极》的前车之鉴,与《梅兰芳》的回归后,陈凯歌显然知晓一部好电影所具备的要素,如何合理使用才能得到认可。

作为今年贺岁档唯一的一部悲剧题材大片,《赵氏孤儿》的整体诚意可嘉,拥有雄厚的剧力,演员的表演更是惊喜不断,而陈凯歌之于古装大片的这次强势回归也没有再让自己成为全中国的笑柄。

这部电影贵在讲述了一个令人揪心不已的好故事,进而让剧本成为了影片成败的关键。

在故事的最初,陈凯歌便沉稳地引出了多位主要人物,在波澜不惊的氛围下营造出强大的戏剧冲突,展示出其宝刀不老的场面调度能力。

而且,在揭开最后的底牌之前,陈凯歌很好地保留了这个故事的悬念,步步为营却出其不意,借助老戏骨们的强大气场与相互之间的对手戏,最终让影片显得极具戏剧张力。

所以,较之《梅兰芳》的只有“三分之一好戏”来说,《赵氏孤儿》的剧情完全没有了《梅兰芳》某些片段的过分沉闷与缓慢,而是被陈凯歌讲得甚为精彩,部分情节甚至紧凑到有些急促,却是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不变的是陈凯歌的贵族气质依旧,骨子里保留着其一贯对于电影的高傲的创作态度,并没有完全放下身段。

虽然影片以小人物的视角为出发点,但《赵氏孤儿》的故事重心仍然围绕于宫廷斗争,看似与以往的国产古装大片别无二致。

后半段“父子”三人之间的猜疑与复仇,从而形成持久的拉锯战,导致文艺范儿过于浓重,甚至有些冗长,则是陈凯歌难以绕开的魔咒了。

也就是说,陈凯歌在开篇“救孤”段落的力道很足,展现其出难得一见的爆发力。

但是到了“复仇”一段,他却故意不发力,而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以达到其作品一贯“反思”的效果。

而这种“深藏不露”却又“暗潮汹涌”的观感几乎一直延续到了全片结束。

可以说,《赵氏孤儿》在如今这个山寨遍地改编乏力的华语电影“不良”环境中,能够将一个历史故事讲得细致入微且引人入胜,并起到了一定的娱乐效果,对人性的反思相对具备一定的深度,也属不易。

除却影片后半段文绉绉、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有些令人遗憾外,影片整体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上的考量和面向市场的定位较为准确。

虽然《赵氏孤儿》的瑕疵尚存,但却不失为一部打动人心的佳作。

因此,与其说《赵氏孤儿》是陈凯歌的一次故态复萌,不如将之归结为其打的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虽然近年来的华语大制作从《梅兰芳》、《赵氏孤儿》起开始变得“正常”,认真探讨着历史洪流下的人性变迁,但陈凯歌仍然无法凭借此片达到《霸王别姬》的高度,而中国式大片的悲剧命运也不会因此而终结。

这般懵懂前行,究竟是福是祸,尚待时间检验。

一句话:这就是命。

 8 ) 《赵氏孤儿》:高雅的恶趣味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的,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诠释忠义,实在是离我所理解的人性太远——人可以大义灭亲,却不能以子谋义,这是一个人性的底线。

之前对电影《赵氏孤儿》最担心的也是这一点,尽管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情感绑架力量,但其中的善恶忠奸实在是很妖魔化,历史的惯性让我们接受了这种一根筋的表述,但如果真要以全新的形式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其中创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却很可能成为一个人道陷阱。

好在陈凯歌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前半段的血雨腥风中他一直在为人物动机铺垫能被现在的观众所接受的理由。

屠岸贾虽非善类,但将其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还是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和目中无人。

老来得子的天伦渴望让程婴这个人物有了血肉,其最终的选择也增加了很多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一个在乱世中被裹挟到风口浪尖上的老好人,他并非是要为了保全忠义而选择了家破人亡,而是在不可逆转的命运拨弄下被迫去面对了他本不想接受的一个结果,而这样的纠结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他的余生,后来他到底是要让程勃为赵氏满门报仇,还是为他的妻儿报仇呢?

这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了。

归根结底,《赵氏孤儿》是将一个讲述忠义的故事转化为一个诠释仇恨的故事,从而让影片在当今现实语境下的可接受程度得以提高。

葛优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充分发挥他喜剧之外表演天赋的角色,在程婴这个从委曲求全到忍辱负重、被大时代所碾压而“宁弯不折”的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活着》中的福贵所代表的民族韧性。

但是《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故事在前奏部分就早早地进入了高潮,灭门、易子等精彩的戏码全部发生在前半段,陈凯歌在把握这部分情节时还是很有水准的,除了上文所说对人物动机的刻画十分精到以外,叙事节奏和场面营造上都可圈可点。

用屠岸贾和手下的密谋串联起交代前史背景的闪回,然后迅速进入弑君嫁祸的情节,叙事效率极高。

本片的动作戏并不多,但赵盾的义仆舍命救主的场面还是拍得有声有色,用血肉之躯代替车轮的情节可谓是神来之笔,令人动容。

但在影片所营造的绝望气氛中,韩厥夺子这场没有什么花哨的动作设计的动作戏也显得惊心动魄。

而且在诸如被程婴放在庄姬院门口的两条鱼这样的隐喻性细节的关照下,整段情节就显得有里有面了。

其实前半段故事的主题就是杀戮,而陈凯歌将这场杀戮拍得如此有快感是我没想到的。

当厄运的多米诺骨牌一旦被推倒,生死就已经被注定,于是各种覆巢之下的死状纷至沓来,而更可贵的是他们死得是如此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如果观摩死亡是一种恶趣味,那么《赵氏孤儿》的前半段是可以充分满足这种恶趣味的。

陈凯歌的上一部作品《梅兰芳》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只拍出了三分之一的好戏,虽然我并认同这一观点,《梅兰芳》少年部分的段落中语焉不详的地方太多,但到了《赵氏孤儿》,我只能说陈凯歌确实只拍出来半场好戏。

其实《赵氏孤儿》的后半段本来是个卧薪尝胆封侯拜相大登殿的故事,陈凯歌舍弃这个故事原型是正确的,因为那太符合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维定势,也太浅薄太没有人性高度了,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更加个人化的复仇故事,并最终用两把分别刺出的剑演绎了仇恨是一把双刃剑的终极主题。

这本来是很具有悲剧力量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悲剧力量被极大地消解了,这要归咎于(如果这是导演的刻意设计,那也可以说是归功于)黄晓明扮演的韩厥,影片所赋予这一人物的怨妇气质让他与程婴之间的交流充满了喜感,以至于围绕着赵氏孤儿的整个的人物关系和走向都发生了偏差,程婴是单身父亲,屠岸贾成了溺爱孩子的爷爷,韩厥则是试图进入这个家庭的后妈,这似乎变成了一个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故事。

而程婴与韩厥之间的对话所引发的暧昧联想,让观众席中充满了恶趣味的笑场,一出悲情大戏,情绪被破坏殆尽,这难道是一向以高雅自诩的陈凯歌导演想要的风格?

 9 ) 《赵孤》:可以给陈凯歌颁发终身成就奖了

听闻圈内的朋友说,因为经历了《梅兰芳》的郁郁苦闷,在整个拍摄《赵氏孤儿》的过程中,陈凯歌一直憋着一口气,试图凭借这个片子,吐一口压抑在胸中的恶气,同时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单从《赵氏孤儿》的故事来看,确实是陈凯歌最为擅长的题材,古典美学、人物命运颠沛流离、父子之间的伦理纠葛……同时,又不会像前作那样受外界杂音的影响,大可以放心大胆地拍。

所以在拍摄之前很多业内人士便谈论,这片子可能是陈凯歌翻身的最合适的契机,甚至可能是最后一次——如果这次要成不了,那他应该没什么借口可说了。

所以,作为一个对陈凯歌还抱有期待的影迷来说,看《赵氏孤儿》从坐在椅子上的那一刻,手心里就捏着一把汗。

陈凯歌一开始果然显示出很强劲的爆发力,前50分钟,从最开始的矛盾生成,谋杀,政变,救孤,环环相扣中不乏娓娓道来,惊心动魄中点缀人情冷暖。

陈凯歌一直以来令人称道的古典美学功底再次得到印证,与《刺秦》相比,这次他似乎没有采用极致的历史还原风格,无论人物的服饰造型还是室内设计,都非常华丽。

再配以及老道娴熟的镜头语言,让影片层层递进,愈发引人入胜,几乎都忘记手心捏的那一把汗。

但是,从五十分钟往后,救孤完毕,婴儿长大成小孩儿,开始交代孩子的成长过程,影片逐渐放慢了节奏,这种放慢节奏不是一开始的那种娓娓道来,似乎水流一般自然的缓缓流淌,看起来让人感觉到一丝刻意的纠结和强硬的说服意味,尤其是面对程婴和屠岸贾对这孩子来回几次的争夺战,开始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果不其然,等到孩子长成少年,整个讲述面对自己身份真相的过程里,先前的铺垫和陈述不力造成的后果,终于蔓延开来。

很多当天一道看片的同行都有类似感受,这片子前一半很好,很紧凑,也很有力量,但后一半,就逐渐变得没那么有劲。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曲目,就是因为每次改编,作者都能从“程婴救孤”这个主线里挖掘出表现人性挣扎的戏剧冲突,很显然,陈凯歌将着眼点放在了对这一事件的道德审问上,再说简单一点,就是程婴救孤以及之后的报复行为“对不对”的问题——这样一个小人物,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到底是有何意义?

这类矛盾重重的伦理亲情,也是陈凯歌电影里一贯以来暗藏的重点篇幅。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身,从伦理冲突上来讲,要远远超过陈凯歌以往的同类作品。

而影片后半部分的节奏混乱无趣,细想其中原因,很大程度可能是因为陈凯歌对于他自己想要阐述的重点产生疑虑,或者说,他自己最终也没怎么想清楚。

在整个后半部,影片倾尽笔墨来叙述赵氏孤儿知晓真相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层峦叠嶂,但问题是,这些波折显得过于重复,说服力也不强。

在表现程婴和屠岸贾对赵氏孤儿“争宠”的部分,所采取的手法大都像是一个个段子连接而成,欠缺统一和连贯风格,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

导致最后赵氏孤儿短时间内反目屠岸贾,说服力不够。

我们也可以猜测一下演员方面的原因。

在以往的各类《赵氏孤儿》版本中,几乎都是以赵氏孤儿为主角,其余无论是程婴还是屠岸贾,都是在这孩子的视线里活动。

但可能是因为陈凯歌太爱葛优了,或者说葛优实在太无法回避了,电影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主角是葛优扮演的程婴,这样一来,故事的叙事角度也便彻底被改变。

我们从电影的预告片里就能看到,程婴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

”提炼一下,便是“我告诉他”。

陈凯歌由此抛出的一条线,织出一张大网,最终也因此没能完成一个漂亮的收尾。

尤其是结尾处的激战段落,真的能看到陈凯歌的力不从心,屠岸贾一开始没拔剑,徒手面对扑上来的赵氏孤儿,两次轻易将其制服。

可等到拉下脸拔了剑,却打得不可开交,甚至落了下风,最终以一种蹊跷的方式送了性命。

要是这孩子像《剑雨》里杨紫琼一样最后得了点化也行,偏偏就是无缘无故。

而戏份颇重的韩厥,最后居然没了交待,空气一般消失得了无痕迹……这样的结局,甚至显得有些潦草。

陈凯歌可能实在是想完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故事脉络了,包括韩厥后期频繁出现,似乎陈凯歌这种心态的表现。

其实只要再稍作调整,这片子可能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局面——关于程婴复仇正确与否的问题,让陈凯歌来回答确实勉为其难,但可以转而去质问复仇的意义。

在曾经的一部《赵氏孤儿》话剧中,反复强调的重点是赵氏孤儿的“我是谁?

”,而在这部电影里,则没有赵氏孤儿深刻的质问声音留在观者的脑海。

其实也不必重复,哪怕是把强调重点放在“为什么?

”上,也可能让观众在离开影院后留有一许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

记得看完之后有朋友问我感受,我想了想回答:“如果你真正爱电影,你应该去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我说的这个“真正爱电影”,其实有一些个人情绪在里面,说直白一点,就是作为一个资深影迷,你想了解陈凯歌的话,那这个电影,你实在是应该去看。

从这个片子里,你能看到《霸王别姬》以后,最真实的陈凯歌。

记得片中有一句台词,是最后屠岸贾面对知晓真相的赵氏孤儿时说的,大意是:“一个能抛弃自己亲生儿子的父亲,他值得你信赖吗?

”这让我想起《刺秦》陈凯歌借吕不韦之口说出的那句:“天下不定,你就没有父亲了吗?

”两者相较,位置换了个个,颇为值得玩味。

纵观整部《赵氏孤儿》,你能看到陈凯歌那时刻紧握的拳头,他确实是在很努力很认真地想拍出一部杰作,但同时也能看出他的力不从心。

影片薄弱的后半部,并不像《梅兰芳》那样如同泄了气的皮球,眼巴巴地看着它彻底干瘪,它只是有点软绵绵,触摸上去不那么给力。

在条件充分,陈凯歌最终交出了一部这样的《赵氏孤儿》,不由得去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意味着陈凯歌的能力真就此探底了呢?

是不是已经到了可以给陈凯歌颁发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呢?

不管你给出的是什么答案,最后必须要加一句——无论如何,陈凯歌都是中国目前最具人文历史情怀的导演;无论如何,他都是拍出过《霸王别姬》的导演。

就像姜文,无论《让子弹飞》怎样,他都已经有了一个《鬼子来了》。

(搜狐娱乐稿件)

 10 ) 干爹亲,还是亲爹亲?

年前看的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很不喜欢,觉得陈大导演毛病更大了,电影的外壳毫无问题,装裱一新,色彩,摄影,构图,演员,都像模像样,但是内部却透露出腐烂的气息,臭不可闻。

但是我一直没想清楚问题在哪,不好在哪?

前几天读了武志红的心理学文章,说到“边界”的问题,大意是说,中国的家庭成员过分亲密了,缺乏边界感,所以大多数事情上,我们不讲理,讲情。

在过分粘稠的情感面前,理变得不重要。

小孩享受了父母过分多的付出,所以,也不得不承担本不该承担的压力。

回头再看《赵氏孤儿》,我突然明白了那种不舒服从何而来:第一个不舒服是程婴将赵氏孤儿送入屠岸贾的府中,要利用孩子与屠岸贾的亲密,来捅仇人一刀。

这里头其实有一种不合理,反人性。

先不说屠岸贾是否会对一个陌生小孩亲如己出,这个举动,是超越边界的,对孩子人生的强硬安排。

从这里开始,观众对弱者程婴刚刚建立的同情和认同开始崩解。

最后一个不舒服,是故事的高潮,赵氏孤儿在两个父亲之间摇摆不定,不知该听信谁的版本。

在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是揭晓真相,晓之以理,昭显大义的吗?

不,这个时候,成为了一场“干爹亲,还是亲爹亲?

”的感情大拉锯。

理性不重要,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白发苍苍的亲爹的嚎哭,是感情争夺,是“我是你爹啊!

我怎么会骗你!

”的煽情戏码。

在感情面前,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小孩抽出了钢刀,冲向了不够亲的干爹。

越来越觉得,故事的逻辑虽然重要,但是有一个东西在故事之上,就是人性。

最被人记住的电影,是充满了人性光辉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十二怒汉》,是《杀死一只知更鸟》。

华语电影导演里,清楚的反思中国家庭,反思这种过分沉重的亲情,没有边界的痛苦,既为之挣扎,折磨,妥协,又感到伤怀,心痛,难舍,是李安。

似乎也只有李安。

另外,看了一堂网易公开课《公正》,我明白了绝对主义道德和结果主义道德的区别,也明白了为何《英雄》的价值观总被人诟病。

因为西方社会认同,哪怕为了救天下,也不可杀一人,一人就是天下;而我们的大导认为,为了天下,可以杀千万人,天下就是一人。

前者的一人,是一个平民,后者的一人,是一个君王。

前者虽太理想,但是后者太危险。

我们大导的电影反人性,怎么能冲奥。

《赵氏孤儿》短评

这两颗星给前半部

4分钟前
  • 杀了仙人掌
  • 较差

不喜欢现在的陈凯歌!

6分钟前
  • 周一小姐
  • 还行

开头还有点感觉,等到公孙死了故事就结束了……在一本一开头就死光女人的电影里不卖腐还卖什么,只是葛大爷跟谁都搭不起来好不好!这腐卖得不激情不专业不给力。话说“晨勃”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时,影院里最先响起的是几个姑娘的淫笑~看的首映,海清尖长脸比银幕上好看,陈红是方脸,陈导整一个嫩牛五方

8分钟前
  • 貓十三
  • 还行

虎头蛇尾 但真比想象的好看。。- -

12分钟前
  • 老鸭
  • 推荐

片还不错,但结局怎么那么糟呢

13分钟前
  • Rainelf
  • 还行

除去黄晓明那刻意耍帅不自然的演技,该片还不错

15分钟前
  • 灿小烈
  • 推荐

一部三国杀教育电影,内奸郭嘉死忠、反贼张辽错牵华佗手牌的悲剧。

19分钟前
  • 王福
  • 较差

葛优真是神了!!!又想起他的那部《活着》。一个真正的演员应当如此。

2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半部好片

25分钟前
  • 卡兹
  • 还行

陈凯歌又拍了半部好片。问题还是出在编剧上。片尾字幕编剧落的是陈凯歌,难怪!

28分钟前
  • 且听风吟
  • 还行

我就知道陈导的片不适合去电影院,果然,我真英明神武

33分钟前
  • 冬至
  • 较差

细节不错

36分钟前
  • jameswoo127
  • 推荐

凯歌同学现在只会拍两种片,一种是被骂的片,另一种是被骂惨的片。失败在于主角配角都没分清楚,故事讲什么是重点都没搞清楚。

37分钟前
  • 皓宇
  • 较差

还行。。挺极致的。。。就是打斗场面微假啊。。。葛优不错

38分钟前
  • 或许
  • 推荐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里面陈凯歌有过一段<深藏的百花>,让我喜欢,遗憾美是一条钢丝,总有人在上面走着走着,就会掉下来,正如<赵氏孤儿>的开篇,曾一度令我产生这是美满一晚的幻觉,而之后的落笔却像泼洒的墨,不知所谓得淋漓尽致.

39分钟前
  • 较差

60/100。能吐槽的地方实在太多,就懒得吐了。不过这个冒充角斗士的配乐真的是忍不了。为什么眼下肯老老实实拍古装戏而且不会自己往里乱加剧情的导演都不见了呢。。为葛优加一星,感觉他被浪费了。

41分钟前
  • 猪大腿
  • 还行

我觉得这个本子编的很西方化,就是没有中国片子特有的浮夸脸谱化。每个人都没演过。葛优太强。张丰毅还是帅。

44分钟前
  • MZ
  • 推荐

看完没什么太大的感受…为了陈凯歌和陈红的不容易给四星对的起他们了…

49分钟前
  • 洛洛(洛如花)
  • 推荐

我都无法压抑自己的愤怒了,黄晓明,你是个演员吗?

52分钟前
  • 蓝人
  • 很差

中国又出了一部各大牌跑龙套的悲壮故事啊! 其中涵盖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成长小故事 良心再次发现的故事 xxx的故事

56分钟前
  • lotus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