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也是鱼》最早在52suda上面看,但那上面卡的厉害,也没有看完。
最后,下载下来慢慢看,知道那是一个展现农民工的片子。
在家时,记得山东齐鲁频道播放《生存民工》也没有看过很多,我总觉得影像里面难以活现那些悲惨的剧目,弄不好还有成拙的危险。
后来,在《疯狂的石头》里看到了原班人马,最近又在《新街口》碰见各个家伙了,看来是如夏雨者,红了。
韩雪者,还在姑苏晚报开了一个专栏,我看了看,不说什么了,省得吃不下饭去,因为我怀疑是倩人捉刀,现在应说捉键盘。
还有很多人的博客文章,那些影视圈人员真的有时间自己去写?
假如真如此,我就很佩服了。
所以,相对而言,我倒愿意看些明标“转载”的文章,或者作者以前发表在传统媒介上的,然后转上的,因为有些真实性在内。
影片中有两人都叫做泥鳅,一个是包工头,男的;还有一个女的,是倪萍饰演。
不知道怎么了,一提到包工头三个字,我就会想到阿杜,现在也消失掉了,倒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他转行后的成功一段。
再者,一看到倪萍,我就想到了尚俊华,那天我见了,分明没有很多相似之处,就算是我胡乱的联系吧,无罪。
俩泥鳅在火车上遇见,又在工地上遇见,一系列的遇见联结成了这部影片,女泥鳅自己一个人出来打工就算了,偏偏带着两个女儿;可见,其中之艰难了。
发展之中,男泥鳅不时地照顾她以及俩孩子,发烧之中,他有药片;女泥鳅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被一个人强抱(非暴),被男泥鳅报警。
此前看《扬子晚报》上说到了,最近在宁城,有多起杀人案,死者多是卖淫女,而施暴者却多是民工。
我乍看到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后来,我想原来那动物的本能总是要发泄的。
就要看是不是时候,是不是对象,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无错的。
农工,首先是人,而是人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排挤到一个角落里面。
因为缺乏跟强者谈判的组织性和资本支撑,他们竟成忍受着压迫,或者他们的生存空间是那么的小,于是,他们才把性发泄对象找在了卖淫女身上,在她们眼里,他们也是肮脏的,都是最底层的人,却报以仇恨的情绪。
当然,我不是说应该互相提携之类,源自于轻视,他们才对她们使用了暴力。
我想起李敖在写国民党军中乐园时,这样写道:人肉市场真堪怜,老兵雏妓互相残。
买卖双方皆弱者,如此军中一乐园。
联系上面的新闻,我觉得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昨天,在网上浏览新闻,看到了一篇:小姐的灰色生活。
报道的是赵铁林的《她们》中记录的一些镜头,历经十年,赵铁林在祖国那个开放的前沿,用摄像机记录下了那一幕幕。
可能,赵在书中描述的都很相似,也又不同。
她们的来源一般都是贫穷的地方,农村。
她们也曾结过婚,也曾经为人母过,她们同样怀揣的是一个梦,那就是有朝一日再回去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但谁都知道,小姐这个工作,是极具腐蚀性的,估计比毒瘾稍逊。
最近也看到了《失语者的呼声》和《都市里的农家女》,都是关于打工妹生活的描述,还有高耀洁〈中国艾滋病调查〉也已经出版了。
看来,并不缺乏对失语者的关注者。
但对于现状的改变,即使失语者本身也是缺乏自信的。
在《她们之中,她们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毫无计划的混迹着。
但他们也渴望着能有一个真正疼爱自己的男人,她们并不是没有爱的一个分子存在。
我觉得,无论是她们,还是那些民工(当然,我说着两个字的时候就觉得很难受,本身词义上的歧视。
)都首先是一个人,既然前提搞清楚了,他们就应该具有应该具有的权利,简单至极,那就是活下去。
这部电影是2006年的,比较老,但当初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奋斗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 还有对家的思念、对当下的孤独的感受,也都是一样的。
这部片子,可以算是我们父辈(四五十岁的人群)的一段纪录—— 倪萍饰演女主泥鳅,是一个刚刚离婚的农村女人,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
她本想投靠朋友,无奈朋友的处境也不太好,她便只能自力更生—— 她找了一份工地的活,把两个孩子藏在工地上一个小木屋里; 每到饭点,她便挤在工人当中打馒头: 然后一路小跑到小木屋,给孩子送馒头吃,自己什么也没吃就赶回工地上干活:
直到那个小木屋被起吊机吊走,幸运的是孩子没有受伤。
另一边,这部电影的男主也叫泥鳅,他是工地的包工头。
因为名字相同,男女泥鳅觉得很有缘,男泥鳅便把女泥鳅母女仨留下,给了她们一个落脚的地方。
毕竟离乡在外困难众多,大家互相也可以有个照应。
男泥鳅对女泥鳅母女是真上心,孩子不见了,他比谁都着急; 孩子发烧,他拿药照顾: 这两泥鳅也因为互相依偎照顾,渐渐便学会了去爱,产生了感情。
哪怕男泥鳅欠下了工人的工钱,女泥鳅也主动提出帮他还债…… 他们互相挣扎在北京生活,做着粗活,过着生活。
整部电影排除男女泥鳅的感情线,便是实打实的“父辈打工者的纪录片”, 可以在片中看到很多小时候的影子—— 比如母亲在工作的时候,会把我藏在一个工厂老板看不见的地方(当时的工厂不能带孩子进去); 或者我会待在家里,中午饭点的时候,母亲便会拿着饭盒给我送饭来…… 当然这都是十几年前才会有的现象。
如今时过境迁,我们这年轻一代更像是微信官方的那个短片一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疲惫与孤独。
我们比起父辈相对懒散一些,不会像父辈们那样拼命,因为父辈们的理想是赚到钱以后能够回老家养老,就像电影中的男泥鳅说的:
偶尔在什么地方看倒《泥鳅也是鱼》的推荐,说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民工生活的影片,于是满怀期待地找来看看,看完后,有些失望。
好些地方搞得跟张艺谋一样,喜欢煽情,煽得还没张那么挠心。
他还喜欢配钢琴声,以示抒情、把感情拔高。
杨亚洲的电视剧比电影好。
整个故事主要是为了阐述女泥鳅说的那句话:泥鳅怎么了?
泥鳅也是鱼啊!
导演费尽心机想要把道德上的尊严感都赋予底层人,尤其是女泥鳅。
女泥鳅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要个脸儿!
导演想塑造她是自尊自爱的(她训男泥鳅说:别人不把咱当鱼,咱也跟着不看重自己啊?
),民工也是人,也有尊严,有温暖的爱情,有对未来的追求,等等。
我就不喜欢这种调调。
能不能不要这么道德崇高感一些?
真正现实中的大部分民工,有这种觉悟吗?
真觉悟到这个份儿上,他/她会成为民工吗?
民工,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镜子,只有真实了,才会有情感的力量,光在道德上感化人,毕竟干瘪一些。
反映底层的东西,就得俗,就得往低处看,别让倪萍一有机会就泪眼婆娑,也别见缝插针似的老配钢琴声,台词也没必要搞得跟吟诗一样,没那么多幻想。
民工的生活根本就不需要歌颂,也不用拔高。
有一点我是赞同的,导演并没有试图通过泥鳅去控诉什么、谴责什么。
虽然如此,影片还是给人一种当代中国依然还在万恶的旧社会之感。
这一点做得不露声色。
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第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底层民众的片子,有这种态度,就值得期许。
喜欢杨亚洲的每一部片子。
说几点杂感。
1 镜头感非常好,开始就是一群民工,不停的忙忙碌碌,跑来跑去,一直在奔跑,就像一篇影评说的那样,凸现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在我而言,感觉很像是渺小的人,被命运所追逐,身不由己的努力想挣出名堂来。
特别是一开始大家懵懵懂懂的,头让干啥就干啥,一起齐齐的去抽血。
一个小民工还一脸无知的问,咋检查身体还给咱钱。
唉,又可怜又无奈。
2 配乐混音也好,常常是嘎然而止,随后响起空灵冷冽的钢琴声,就转向下一个镜头。
甚至那个踏方的镜头也是这样,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
3 其实最后看完了,细琢磨剧情,真的是好惨啊。
但是你看了却不觉得,电影里的那些民工,虽然没有钱,虽然都生活在最底层,可是都高高兴兴的活着,并不压抑,经常自己穷乐和。
这就是生活。
人什么都可以习惯吧,然后苦中作乐,甚至都不觉苦。
4 很细腻,很多情节非常有深意,而且前后呼应,比如那个北京我平趟,男泥鳅吹牛,可其实怎么平趟呢,就是带着大伙坐公车不买票,真的遇到事了,比如别人欠钱不给,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5 小演员选的也很可爱,两个双胞胎,整天唧唧喳喳,真是好想掐一把小脸蛋。
HOHO。
6 男泥鳅并不坏,其实也不色,呵呵。
怎么说呢,这片子其实轻轻的点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话题:民工的性需求。
7 倪萍演的很一般。
8 这是一部好片子,应该去看影院看看。
寒假很是无聊,没有了儿时的疯狂,只得藏在家里看看书,电视。
电视也看烦了,到对面的影碟铺租了十个片子回来看。
说起来也没劲,卖的大多数是些香港片子,我很无奈的问了句,‘有没有别的’,‘有,我们这里什么碟都有’,跟着在柜子下面掏出一些有几斤土的东西。
无聊嘛,将就点咯。
然后回家煲碟。
全部片子大概看了片,没啥意思,就有点印象的就得说《泥鳅也是鱼》了: 一、两条泥鳅 在通向北京的混杂的火车里,两条泥鳅(名字都叫泥鳅的人)相遇了。
一条是离了魂带着两个孩子的母泥鳅,一条是失去了爱人急着性子想“亲一个”公泥鳅。
在偌大的北京城里,他们再次相遇,公泥鳅说,“这是缘分。
”公泥鳅在里做工头(说是工头,其实跟一般的民工没什么两样,只是负责追工钱的事罢了),母泥鳅为了生计,只能先做民工。
人山人海的民工,每天吃饭都得抢着吃,哪一个晚点肚子也得跟着受罪了。
所以母泥鳅每天都得跑得飞快,还为了能挤到几个馒头给她的两个孩子吃。
哪天忽然跑到孩子带着的木阁前,发现木阁不见了,吓了一跳,抬头才发现给吊车给吊了起来,连忙跑着跳了上木阁,忙叫孩子‘别怕,别怕……妈妈在这呢,别乱动……”。
吊车的一头,司机在聊着电话,哪里会知道废弃的阁楼里藏着两个小孩呢……机车松开了‘手’,“嘣”的一声,尘埃四起,阁楼像玻璃杯掉在地上一样脆弱,散落一地,还好,阁楼离地面不高,三口子都没大碍…… 二、两条小馒鱼。
但是两条小泥鳅发烧了,不对,她们名字叫‘小蔓’和‘大蔓’,是两条小馒鱼。
母泥鳅找公泥鳅要了两片用来引诱自己亲一口的神仙药(其实是红霉素罢了,问我妈说那玩意可以解毒,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睡醒,奇了……两条小馒鱼精神抖擞的,还把老妈子楞了好一会,大声的叫“小馒!
”,回“妈!
” “大馒!
”,又回“妈!
”……然后三口子相拥大笑。
公泥鳅哪里弄了辆三轮车,载着母泥鳅和两条小馒。
自言自语的说,等咱有钱了……我买辆四个轮的……闯完红灯,闯绿灯,闯完绿灯,闯警察……次日早上,两条小馒重复着这些话在空地上嬉戏……(看来公泥鳅等成了他们的偶像了) 三、不要脸的。
民工们拿不到工钱,只能拿工头(公泥鳅)出气,母泥鳅很有义气地把事情扛了下来,亲自一个人去找工地负责人要钱去了。
钱最后还是没拿到,还给人蹂躏了一翻。
回来后,公泥鳅没叫她去做搬运工,叫人吩咐她把民工棚收拾一下(其实就是叫她休息一下)。
正当泥鳅拖累了地板的时候,不知道后面哪个不要脸的扑了上来,搂着泥鳅死死不放。
后来公泥鳅知道后报了警,公安来了,母泥鳅却当没事把“不要脸的”给放了,公泥鳅赌气说,以后有事别找我!
跟着母泥鳅象慈母的把‘不要脸的’教育了一翻‘我们乡下人出来打工……钱多钱少的……吃多吃少的……都无所谓……但不能不要个脸!
’,‘不要脸的’跪在了地上,嫂子,我知道错了……最后,不知道是他自己自首还是怎样的,公安把他真捉了去,母泥鳅看着渐渐远去的警车叹,‘他还是个孩子’!
四、泥鳅与老人 公泥鳅可怜母泥鳅,为她找了份好差事,在一个有钱人家当保姆。
按主妇的吩咐,照顾将死的老头。
主妇要求母泥鳅要令她父亲笑,工钱按项目似的计算,做家务时还得唱歌……等等,简直象个变态的教练。
母泥鳅按照规定,不怕脏的为老人洗澡,诚心地侍侯着老人,老人终于笑了,手脚也开始灵活起来,连关节都可以动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没意,在母泥鳅累得满头汗正在脱衣服的时候,老人摸了她的胸部,“不要脸的”,母泥鳅破口而出。
后来,老人死了,主妇(女儿)带着丈夫参加丧礼。
丧礼还没完,丈夫说,‘我要走了,下午还得开会……’同时,母泥鳅哽咽着,抽泣着,终于大声的哭了出来,所有人愕然(这疯婆子是谁啊,她女儿都没哭,她怎么哭了),女人嗤之以鼻,“他们相处也没多久啊,怎么发生感情了……” 五、再见了,泥鳅。
民工的钱是讨不到了,公泥鳅感叹说“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只是泥鳅啊!
”“泥鳅咋咧?!
泥鳅也是鱼啊!
”(好象在说,民工咋咧?!
民工也是人啊!
)。
为了躲避民工们,两条泥鳅干起了地下水道清洁工。
一次清洁中,母泥鳅丢了只耳环,公泥鳅立刻过来帮忙找,最后还是找不着,公的连忙到外头弄了只来(也不知道哪里借的),说找到了。
母泥鳅喜出望外,过来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那只,但心里还是由衷的感激…… 一次意外,下水道倒塌了,公泥鳅送完工友到医院后,自己躺在了外头的长椅上,母泥鳅闻讯带着两小馒赶到医院,公泥鳅手里拿着的神仙药散落一地……她们还以为他睡觉了,还在一边闲聊着等叔叔醒了,我们去吃……他们哪里知道,公泥鳅已经悄悄的离开了她们,离开了这个好比地狱的世界…… 母泥鳅和两小馒回工地把钱还了,然后无声的离开……民工们同情似的挽留,“大嫂有空多回来看看我们啊……我们这帮不要脸的,找不到活回来这里……”没能留住她们,最后还是选择离开,离开这个让人窒息的地方……(民工们在楼顶撒下帽子,作为对大嫂最后的致意) 六,曲终人散。
公泥鳅答应过母泥鳅和两小蔓,‘有钱了,要买间大房子,上一层,下一层的……”母泥鳅截住了他的话,“你不懂,有房子有什么用,不一定有家!
” 公泥鳅死了,应了母泥鳅的话,家离它们仿佛越来越远了…… PS:我们为了所谓的美好生活而不惜牺牲我们的一切,亲人、朋友一个个的在名利面前众叛亲离,我们到底要什么?
家?
我们不是有了吗…… 原创影评http://blog.sina.com.cn/u/1281729593
这是我21年来看得最好的电影了 它比一切爱情片与大片都好 不是故事感人 而是贴近我的心灵 贴近上帝的灵魂 我高兴中国能出来如此伟大导演 我从心里佩服 上帝也是如此 导演说了上帝的想法 把人类的苦难并坚强着的告诉了人类 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 一个离婚女人与一个包工头朴素的爱情 一个老人与一个保母的误解 一个母亲与一对双胞胎的生活 为什么精神境界很高老人在那时会勉强露出微笑 为什么一个农村女人会在老人的蓦地里流下眼泪 而他女儿竟没有眼泪 建筑工地上渺小的人们渺小的故事 聊落着生活的意义 我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沉重 一个人去了遥远地地方 深刻思考了人类的一些问题 故事是完美的 生活是美丽的 无论主人公多艰辛 我认为那不悲哀 那里有人真正的意义 看了《泥鳅是条鱼》心情都宽阔到彼岸 同时我一直注意着的问题---民工问题 被关注了 我感到微微高兴 我要去那里 我去想过办法 找到最深的答案 天慢慢亮了 路灯泛黄地照在空中 一切静而动的开始 这一天要来了 这样的故事会在我们身边吗?
看看路边的草 看看远去人类 一时找到了方向
一个叫泥鳅的女人带上一双女儿——大曼小曼跟随“进城大军”到北京谋求生路。
和众多农村人一样,他们都认为到城市里才能找到“金元宝”,城市里有“人间天堂”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去的是首都北京!
路上泥鳅(倪萍饰)遇到另外一个也叫泥鳅的男人。
男泥鳅一直想和女泥鳅“睡觉做个伴”,他是包工头,说可以给女泥鳅一栋大房子。
女泥鳅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与不屈,用青岛话骂了很多次“不要个脸”。
阴差阳错地,男女泥鳅一次次地在各种找工场合相遇。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真实地被再现,女泥鳅在工地上奔跑着干活,在寒冬里求得用筷子串起来的大馒头喂养大曼小曼。
女泥鳅的命运是现实的,是社会的悲痛。
当有人想对女泥鳅计划不规不得逞时,男泥鳅教训她为什么不告诉警察真相要不规人赔钱,女泥鳅的朴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是农村人都不容易。
当倪萍喊出“泥鳅也是鱼”时,喊出了在城市底层辛苦挣扎的农民工的心声:我们也是人啊!
女泥鳅做保姆时,自己已经吃饱了,但为了让已经奄奄一息的男主人吃点包子,装作包子很好吃自己很饿的样子,狼吞虎咽地接连咽下四五个包子。
这是令我们最感触的一幕。
女泥鳅边咽包子边流泪,吞下的是什么样的苦果?
农民工们最知道。
男泥鳅躺在医院的大厅里离开了人世,他或许是解脱了,不用再被这个社会的不公、欺诈所压迫,他走得很安详,是悲壮之后的幸福。
女泥鳅还得带着大曼小曼奔走于城市之间。
看着男泥鳅的尸体,她无言,难道底层生活的人只有死后才能获得安详吗?
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其中一点,就是个体并非是抽象的,非历史的理性个体,而是受着大大小小的共同体,各种各样的次文化圈所影响和形塑的历史中的个体,因此,罗尔斯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就未必都能够成为指导每一个共同体发展的唯一准则,或者说在,某些共同体里面,既存的某些价值和传统,比纯粹个人理性推理出的逻辑要更发挥作用。
这种讨论将会持续下去,因为经验的个体与理性的个体,这两个逻辑起点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前者无限放大,地球村将不复存在,因为难以形成一个只有通过和解、协商和友爱才能达成的基本共存规则;后者无限放大,人类多样性将会彻底消灭,个人从历史中主体的位置最终会蜕变成为理性的奴隶,个人独特性也将泯灭,因此一种好的价值可能是经验和理性两者的混合。
但不得不提一个问题,康德之前,什么是善呢?
而这种善,对今日社会还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吗?
以上皆为题外话。
但不管怎么样,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至少让今天每一个标榜个体独立自主的个人多了几份清醒:在标榜个体权利至上社会里面,其实是无法忽视共同体的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每个个体所作出的选择,既会被共同体所影响,也会增加或减少共同体的整体福利,并会影响到共同体中其他个体的选择和行动。
《泥鳅也是鱼》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倪萍饰演的角色“泥鳅”离婚后,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从乡下去到北京打工,在打工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小部分有趣但大部分令人伤感的事情,几乎是当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所能经历到缩影:以检查身体为名的卖血,老板欠薪,包工头逃走,乡下人做保姆伺候老人到头来比城市人对老人还要有感情,工伤丧命,无处发泄的性苦闷和思家情节,最终,倪萍饰演的角色带着两个女儿,抱着发财买房的梦想来到北京,却不带走一分一毫,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离开北京。
或许电影想表达的是,城市是一个“泥鳅”想钻哪儿都可以钻哪儿的地,却不是一个能够停留下来并让他们拥有一个家的地。
套用社群主义的逻辑去解释这个故事,最大的教益恐怕是城市人行动选择的背后是无数这批无法进入主流话语权的农民工所付出的辛劳,城市人读书搞科研的背后是农民工帮我们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城市人和外国人参观美轮美奂的历史建筑背后是农民工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为我们修葺这些老旧建筑,总之,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社群里面,生活在一个巨大共同体当中,个体选择背后是无数其他人的选择。
在剧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泥鳅”做保姆要照顾的那位老头快要死了,他躺在床上看到“泥鳅”在脱衣服,突然伸手触碰了一下她的胸部,“泥鳅”骂了他几句不要脸,接着却又把这位老头的头深深地埋进她的胸部里面,紧紧地抱着他。
这一幕可以作很多解读,可能是这位老头临死前想起他过世的妻子,或回忆一生时想起喂奶的妈妈,或者纯粹就是就是好色,但不管怎样,对“泥鳅”来说,在城市务工的过程中,她已经付出了身体性的代价,已经突破了“工资多与少”、“社会保障有和无”、“个体成就与尊重”等形而上问题,而直接触及肉体的本身,相同的例子可能还有工伤中被砸断的双腿,可能还有被模具切掉的手指,可能还有为谋生卖掉的血液,可能还有喂养别人家孩子的奶水,可能还有在床上做着各种淫荡动作的赤裸肉体。
遗憾的是,城市人用金钱支付了以上发生的一切,然后堂而皇之继续各种形而上,各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生活。
小时候,常听老师讲五星红旗的故事,说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成的,这当然没有错,也值得尊重;最近,据说韩寒讲了另一个表述,似乎也没错;现在,我想关于五星红旗的解释空间还可以扩大,也应该留一些地方给为我们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当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想起别人,想起与别人一起生活的共同体,想起共同体的整体福利,想起别人的福利。
这不也是社群主义的一种教益吗?
本片特别地文艺,又特别富有现实主义气息,主要讲述了一位叫泥鳅的乡下女人带着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去北京想找份工作,遇到了同样叫泥鳅的男包工头,两个同名的人一块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故事。
本片非常能反映那个年代下,一群来自农村的人去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背景。
而与此同时,在大城市里,很多工作岗位因为人员的多且杂而变得混乱不堪,这群打工人也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从这些方面的表达和阐述来看,本片确实非常写实,也确实能真正触动广大底层劳动者们的内心。
片中由倪萍饰演的女泥鳅是个非常憨厚保守的农村妇女,她无法接受没有爱情的性。
但同时,女泥鳅又是个淳朴善良之人,她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懂得有尊严地活着,同时也时刻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在身为包工头的男泥鳅不幸逝世后,女泥鳅想尽一切办法将包工头拖欠工友们的工资结清,让所有工友们对她感激不尽。
影片的最后是一段长镜头,却又是画面静止的,那是女泥鳅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北京时的背影,工友们都很舍不得她,也象征着她走出了煎熬的环境,奔向了全新的自由的生活。
片中老戏骨倪萍以及倪大红的演技都是影后影帝级别的,让观众们大为称赞。
这部电影讲述了陕西一群农民工到北京务工的故事,女泥鳅和男泥鳅在这个过程中相知、相爱,但最后男泥鳅却因工伤去世了。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学到女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用、知廉耻、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但更重要的,我们也能从中透视出中国在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个尖锐的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及社会融入问题。
为了挣钱,为了生活,或者处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的安土重迁的一群人迁移到大城市,面对未知的与之前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卑微又努力的生存。
第一代迁移者或者说进城农民工会形成社会网络而拥有了基于此的社会资本,比如说他们有特定的聚居区或者特定的工作职业,而后来的同乡农民工就可以依赖第一代农民工的进城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暂时落脚在城市中,比如说花姐为女泥鳅刚进城时提供了一些帮助。
同乡的社会网络在迁移农民工群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互相扶持、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这个社会网络的中心或者说结构洞比如男泥鳅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更多的权利,扮演者领导者或组织者的角色。
通过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样态观摩,我们可以说这并不是农村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而是城市文化生活对农村来的人及其文化的单方面的排斥和冲撞。
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雇主大叔去世葬礼上,所有人穿着黑色衣服,庄严而又肃穆,但却没有情感,甚至有亲人说“林林,我下午两点之前必须走”,没有留恋,没有哀伤,仿佛这不是一场送别葬礼而是一次工作。
相反,和大叔相处了不久的女泥鳅放声哭了出来,却遭到了大叔女儿的嘲讽,“你才和爸爸相处了多长时间,能有多少感情”,由此城里人的冷漠无情、理性、遵守规则与农村重情重义、感性、规则意识弱的极致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出来。
城市社会是工业文明,人们高度紧张、刺激,社会分工细致,个体责任多,每个人进行理性计算,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在压制性的环境下,每个人自我封闭、自我保护,于是城市人大多冷漠无情;而农村的人生活在一个关系维持的情感社会中,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中,每个人都相互熟悉,没有独立的空间,人们都重情重感;农业生活与工业生活也不同,不需严格遵守时间与规则,而是靠关系中的信任订立契约,城市生活遵循的契约精神和理性交往原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制,也不为他们所理解,他们遵循的是来自骨子里的传统生活的行为逻辑。
迁移过程中,迁移主体面临的困扰还有社会融入问题,包括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两个方面。
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是他们的生活场域仅仅局限于工作的地方,且大多为建筑工人、保姆、下水道清理工、小商贩,危险又低薪,变动大而又没有保障,他们没有与城市主流社会交往,即便因为工作而交往,也进不到城市人的视野和内心,这是城乡文化差异导致的,他们见不到正式组织和制度的影子,也享受不到城市人的福利和权利,比如片中的男泥鳅最后因工伤去世,工作没有安全保障也享受不到工商保险。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女泥鳅的两个女儿到北京后一直没有上学,教育仅限于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继承,她们学到了女泥鳅善良的品质,但男泥鳅蹲在门口吃饭以及“等我有钱了,就回家买个大宅子,前半夜住这屋,后半夜住那屋”言论也被孩子在模仿中继承了,她们没有与其他的人交往,也没有进行学校教育,长大后似乎也只能步父母的后尘,继续从事底层的工作,永远是城市的边缘人物,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于是阶层就在这样的文化再生产中又一次固化了。
男泥鳅最终去世,女泥鳅两个女儿也看不到出路,这是否是民工群体的宿命,是否是社会建设和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个人无法对抗命运、时代和历史的背景,我们的社会、政府和国家是否应该出面帮助他们?
还是在享受了他们对城市的建设成果,榨干他们后又放弃他们,“驱逐低端人口”呢?
我想答案显而易见。
ps:女泥鳅经历了来自三个人的性骚扰,真的太难了。
感觉这个电影拍摄就没出老西城,最后医院居然租的北展,倪大姐年轻时还是拍摄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
不能再烂了..
三星半,泥鳅也是鱼,泥鳅浑身泥巴,人浑身为生存而沾满的脏污,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工也是人。。
很多年前看的。。。情节已经模糊,只记得倪萍演的很不错。
蝼蚁而有做人的尊严,诚信。
好苦啊生活
导演又以为自己拍出了现实,扯蛋,滚蛋。
不管怎么樣,還是要生活下去。
不太喜欢,总感觉是女性对家庭付出比较多,更苦命,现实也形成一种循环,大家觉得女性做的那些理所当然,却得不到认可。
揪心
过于真实,令人不适
底层人物的艰辛,喜怒哀乐为生活奔波劳碌为子女,也为自己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自由生活百般无奈
额
杨亚洲功力很好。拍摄本片需要官方极大的支持。笑中含泪的革命浪漫化表达。讴歌了底层人民的纯朴、善良,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倪大红表现最好的一次。
很黄很暴力,还有点吵,编剧到底是怎么构思的?
人命八尺難求一丈
部分剧情过于夸张,农民工是经常着急麻花地跑,但是也不能像电影上这样上哪儿去都得跑,中午打饭的场面,也不至于夸张成那样,导演还是去建筑工地实地看看吧
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情节很不连贯 倪萍咋老演这种丧夫的苦命女人呢 还要面对各种人的性骚扰 带俩娃真不容易
很朴实的影片,一个女人生活的不易
2006;大学究竟看过多少电影啊。。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