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能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真实的不一样,我就觉得很好很好。
我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去评论一个电影的好坏,我只是从一个平凡观众的角度去记录我的所观所感。
生活中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开好车住豪宅的有钱人。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他们运气好,而不会知道他背后的艰辛与重担。
他们是成功了,还有一些失败的再也站不起来的,我们又怎会去知道。
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当你真真切切去感受时才能明白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职位与责任是成正比的,有时我们会说我也可以,但你真的可以吗?
在大会上说个话都要脸红,一出什么事想的不是怎么解决,是怎么撇清关系,一个任何责任都不想承担的人,又何必去想高就呢?
又何必去说你能行呢?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成功也有很都种的定义。
在我看来有一份自己可以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有所收获的工作,钱不必挣很多,买一般的车一般的房,年收入50W就是成功了
很老的片子,刚在电影频道看了一半,从外商检查开始。
看完后,我想到两个关键词:规矩和底线!
先说林大林老板及其老板朋友们(其实就三个?
):一个有梦想的中国企业家!
一个承受不住压力自杀的(没看到前面,具体不了解)?
一个为利益放弃底线的!
我相信每个创业者在成为老板前,都是比任何打工者更努力的,否则他们也不会脱颖而出,然而他们得到了很多,付出的绝对要比基层员工更多!
也包括风险和压力,第二个老板不就受不了压力自杀了吗?
或者是像第三个,屈服与压力,变得黑心了?
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只是唯利是图!
这难道只怪老板吗?
同样的事,在官场也是一样,贪官和黑老板一样,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心变了,梦想不在了!
其次,说说那几百名欠薪员工。
我没当过老板,我一直是底层员工,我没有太大的梦想,没想过中国创造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关心的只是食堂中午什么菜,五险一金,几号休息?
当我的这些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被严重剥削的时候,我也不会理解老板怎么想?
第三,中层管理,记者,律师,官员等各方面“正义人士”?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着自己的正义,或者说“规矩”他们谁都没有错!
或者说什么是错?
厂长为了通过检查,给员工发改口费,记者报道真相,律师为员工维权,官员为平息民怨。
每个人都在尽职尽责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却成为掀翻工厂这条大船的一波波巨浪!
第四,外商!
在这场风波里,唯一盈利的恐怕就是外商了?
400元的销售价,工厂仅有几毛钱的利润?
正如黑人助理说的“在这么低的利润下,每个工厂都不得不违规”最后,回到关键词:规矩和底线!
林老板为了自己的梦想,也可能有一部分是为了员工,违反了规矩,放弃了底线,低价抢订单,不断加班,提速机器!
他一定是有错的!
可他也有良心,他给得病员工偷偷送钱,不让外传!
他没有跳楼,没有捐款跑路!
这都是良心!
但是,即便有人能理解,也无法改变事态发展。
而更多的是不理解,只为自己利益或者自己的正义?
忘了说,少给一星,我觉得结尾很无奈,编剧也只能这样了,在林老板一番法庭陈词后淡然结束,正如林老板所说的,1000家工厂到不到100家,现实就是没有完美结局,正如最后两个引起事件的员工离开工厂,我想他们抬头看厂门的时候,心里也是酸的……
快要过年的时候的时候,一家外国健身器材经销商找到我,希望帮忙催催一家中国厂家赶紧发货。
外国经销商说自己20年初就下了单,已经被排在了后面,可遇到疫情,健身器材的需求量暴涨,经销商早就断货了,为了能让中国厂家提前发货,又赶紧再追加了一货柜,可中国企业一直没发货,现在还说已经涨价了20%,要外国商家补足货款再说,这下,一直望眼欲穿等发货的外国经销商也不干了。
联系到中国企业,这厂家经理倒是门清,电话里张口就说,这单呀,知道知道,可是我们没办法呀,订单太多了,实在是做不完。
澳大利亚铁矿石涨价了,我们也只能跟着涨。
赶紧发货?
工人们都要回家过年啦,没工人也做不出来啊。
退钱?
我们愿意啊,可是买家不愿意,他们拿着这钱现在市场上还是定不到,还得再重新排队。
没有契约精神?
违约?
等等,我们合同里就写了价格和交货时间双方可协商修改。
最终,外国的经销商还是只能无奈得接受继续排队,而厂家“够意思”地只涨了15%的价格。
这是今天真实的中国制造,而《打工老板》也曾是真实的中国制造。
只是境遇完全不同。
真实让人感叹,时也,命也。
现在的中国制造早已不是躲在外国资本后的血汗工厂,在全球市场议价权大大提升,上下游完备供应链,机械化生产大规模应用,数字化厂房物流无缝衔接,全球领先的物流配备,带来了疫情间外贸超预期增长。
工人工资越来越高,招工倒也是越来越难。
最最不济,若是这事晚几年爆发,就算一样要卖房抵债,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大房子也绝不只卖800万。
从付出和收获来说,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额外收益出让给资方来获得稳定的收入,资方通过承担经营风险来获得额外收益。
劳动者:出让劳动的额外收益来规避风险,从而获得稳定收入。
资本家:承担经营风险来获取劳动者的额外收益,从而获得高风险、高收益。
从头到尾,压根不存在所谓的“资本家养活劳动者”。
资本家的靠海别墅、奔驰轿车是你承担经营风险,来从获取工人的劳动额外收益的。
双方就是一个平等的利益交换,所以出现经营风险时你活该自己承受。
今天你风险出现时却要求劳方共度时艰、把风险转移给工人,那请问昨天你风险还没出现时你住大别墅时有给工人住吗?
你的大奔有给工人开吗?
你女儿出国留学时有给工人的孩子平等教育的权利了吗?
工人说到底要的不过是双方一开始达成的公平协议,要的不过是一份公平的基本的稳定的工资收入。
要是连经营风险都要劳动者来承担,那还要你资本家承担风险来干嘛?
那你资本家凭什么获取劳动者的额外利润?
真以为你比工人高贵?
所以林大林们,得了便宜、就少来卖乖。
要倒闭、要跳楼,按合同法履行完你的义务后,请自便。
毕竟说到底,制造业之难,就是因为太多无底线的企业内卷竞争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
倒了一家不守规则的企业,那么它出让的市场份额自然有别的遵循劳动法的企业来填补,工人自然会转移到新的企业。
所有林大林们,别以为自己是天,你们和工人一样,没了一个工人自然有别的工人填上,没了一个林大林也同样有别的林大林来填上。
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今天,让不守规则的企业倒闭了,其他守规则的企业才能活得更好,才会有更多的利润来制造升级,从而提高产业链地位、提高国家竞争力来避免被洋人剥削,市场才能更完善。
不然,中国制造永远是血汗工厂,永远无法蜕变为中国智造。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二战电影最伟大杰作,亦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
他是罗西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的重要作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源远流长对后期国际电影纪实美学影响深远,《打工老板》是纪实美学独立存在的深刻证明,影片诠释了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新高度。
《打工老板》为工业题材电影,以中国30年来深圳特区的企业状态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位工厂老板林大林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惊险历程。
影片中没有过多使用夸张的表现美学,以纪实为主,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富裕了其纪实的本性,真实地再现生活。
《打工老板》冷静而客观地的表现了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的生存现状,用朴实的影像刻画了中国制造业的打工者和老板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让观众能够去感受创业者的艰辛,打工者的辛劳,管理者的无奈,记录者的困惑。
在人物关系的选择和处理上,《打工老板》更尊重真实,不论是打工老板林大林的心理刻画,厂长的表情及动作,卧底记者良知纠结等都毫无浮夸,透露出这一年代制造业的味道。
电影取景于深圳,还原了当时深圳工厂原貌,其中林大林的办公室即为当时工厂老板办公室的真实还原。
如林大林为代表的一代创业型企业家,很多人不会追求奢华。
办公室的装潢,老板的着装,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品味,简朴和实用是工厂老板们的主要需求。
影片中可以看到的上千人流水线,腰间挂着饭盒和水壶的工人都是纪实的细节处理,这些特殊的细节表现更加奠定了影片纪实美学的根基。
他的存在不能说是美的那么虚幻,不接地气,影片的美源自生活,生活即艺术。
电影所用演员注重合适而非光环,在造型要求上,更倾向日常而非装饰。
摄影指导 卢茨▪赖特迈尔擅长纪录片的拍摄,而剪辑指导卡尔•里德尔的剪辑风格以唯美、细腻、写实为特色,常常能够在平实的影像中塑造出非同一般的人物情感。
这些都预示着影片将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属于中国制造业的30年变幻缩影。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打工老板》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
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
但是《打工老板》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去集中表现中国制造业的困境,身陷制造业怪圈中老板,工人等各种角色的酸楚不幸,艰辛纠葛。
他力求场景的逼真感。
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不试图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最大努力表现,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
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 《打工老板》不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制造业的童话故事,非常严谨的态度使这部影片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记录一个行业的兴衰,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记录一代创业的人的故事。
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打工老板》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打工老板》表现出一种创作者追求真实地再现人类存在状况的艺术表现特征。
它尽力避免一些人工的雕琢,力图给人一种自然和朴实的感觉,使这种风格有了更多的真实性。
电影表现方式很少有意地反复一些镜头,即使在象征、隐喻的运用上,也要有由实景中的"物"自然体现出来。
不像蒙太奇,以镜头组接来体现人们的理性世界、表达人们的主观意念或解释客观世界。
他的表现更依赖于直接地以画面内容和自然的镜头来连接。
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蕴含的诗情和哲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以《打工老板》为主的中国现代制造业纪实美学将对其产生了深远形象。
我是通过短视频了解到这部电影,又从头到尾到了整个电影,不谈剧情,就谈这句话:“路越走越亮” 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迷茫、仿徨、痛苦、退缩、担心、害怕的体会吧,这个时候有的人会选择逃避,有的人也会振作起来,但是你如何振作起来总得有个信念吧,讲一下个人目前现状,上班好几年,现在合伙开了外卖店,合伙人原因店铺关闭了,正犹豫下一步打算,再做外卖怕赔钱,上班吧,年龄稍微有点大了,并且35岁基本上会被裁员,岗位高一些有可能多干几年,但终究逃脱不了目前社会规律,这时候看到了这句话,心中立即燃起来了一把火,一把熊熊烈火,一把不论我往哪个方向走,路都会被照的越来越亮一把火,哪个选择都会有得失,只是多少而已,主要的是已经走在路上,并且越来越亮!
这部电影是我在CCTV6观看的,它描述了一个工人工资被拖欠,加班情况严重,甚至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护的深圳玩具厂,为了极低的利润,拿到了国外公司的订单。
过程中,报社记者卧底厂中,曝光了一系列事实真相,工厂工人得病住院,工人罢工,订单告吹,工厂老板举步维艰,最后被工人告上法庭,变卖家产。
其中描写了无数个真实故事的缩影,很写实,让人对工人和玩具厂老板不住的同情。
影片中的玩具厂本质是一个血汗工厂,工资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基本的通风(硬件)都做不好,利润率也不高,甚至还拖欠了工人两个月工资没发,说明本身就是很低端的产业。
厂长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得到了豪宅,女儿也送到了美国,但工人呢?
他们那边微薄的工资都被拖欠,有些还落下一身的病痛。
落后的产能,只能通过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才能续命,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工厂早点倒闭也好。
影片通过大量的场景、台词来体现出资本家的无奈。
甚至那位老板还表示,是为了工人们保住饭碗才坚持下来,不然早就把场地皮卖了搞房地产。
这也说明经济病态,过度依靠房地产产业而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造成了挤压。
情至深处,厂长还上升到了中国制造和爱国情怀。
马克思说过,资本家们喜欢扯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大旗,对工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片中他甚至还说:"工厂倒了工人去哪里打工?
"真是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相信这句话真是说出了不少资本家的心声,他们真的认为自己是工人的衣食父母,工人没了他们便没有工作,便没有收入养活家庭。
影片的最后,老板被员工告上了法庭,他卖掉了自己一处别墅,得到了800万元,还掉了大部分欠款,而女儿还在美国留学。
影片的后半部分,好似卧底记者倒成了企业倒闭的诱因,帮工人们索要赔偿的律师成了讲工厂老板压倒的最后一根稻草,把矛盾的主要源头抛给了外企,让观众感觉好像是外企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代工厂工人的权益保障要求压死了这个工厂。
但形成这样的情况,是企业主对自身水平认识不清,当地对企业的管理不到位,对资本增殖没有做好控制,才会造成行业混乱,形成无序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是资本过度发展造成的。
但毕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要发挥体质优势,控制资本合理发展。
这个问题,电影内没有什么体现,也没有描写,估计是怕无法过审。
这部影片深刻体现了资本和工人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与身俱来的,但影片却话里话外的让我们理解资本的难处,令人难以接受。
至于资本家们所说的诸如:"没了我们工人去哪打工?
"以及"工人要靠我们吃饭"之类的言论,我由衷觉得可笑,那不是资本家们该操心的,没了资本家们,无产阶级可以过得更好。
如果资本家的工厂都倒闭了,恰好能证明此路不通,我们还有更加光明的大道可以选。
这部电影居然是在德国柏林话语电影节的活动看到的,写实的让人心碎,相比这些工人,我想老板的那些无奈更感同身受。
身边见过的企业好多是这样的结局,原因多种多样,经济形势,订单量,政策变化,媒体偏颇的报道,银行贷款说不借就不借,企业为了维持运转甚至不惜高利贷...任何一项都够慢慢拖死一个企业,何况要同时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
作为中国人谁不想有良知,谁受的教育是剥削别人?
谁不想靠自己的能力自己富了也给别人更好的生活?
可这险恶的社会,任何一方都只能或者说必须站在自己的角度,最终逼死一个又一个企业,这里面有外国资本家,媒体,政府官员关键时刻的乌纱帽,还有底层易被蒙骗易被煽动的群众...最终,做实业的都凄惨收场。
这部电影本身来说,比那些什商业电影强上一百倍,至少让我觉得中国还是有人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血泪,进步前的黑暗,有思考才会往前走的更稳。
很写实的电影,但是到最后为什么是那样的结果,或许是为了通过审核,或许是为了给喜欢happy ending的观众一个希望,不管是因为什么,这样的结局都很打脸。
前面也提到过了要淘汰落后的产业,引进高新科技,怎么可能会扔钱进去一个要负债的玩具厂。
现实中,有自主品牌的玩具厂也是面临很多的困境,一个产品经过多年的研发,一出来可能就被别人盗版了,销量问题暂且先不说。
而像林大林那样,最后做起了自己的“喜禾”也不一定就等于走向了好的轨道。
最好的出路是把工厂搬到原材料价格更低,人工更低的东南亚去。
至于说国内的工人怎么办。
那已经是老板无法处理的事情了。
像林大林一样虽然他觉得自己很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但是他连自己都救不了还怎么去救别人。
勉强维持工厂,可是工资还是不能准时发,工人的休息得不到保障,这样子算什么英雄啊。
还不如在东南亚赚一笔,回来做做慈善也就名利双收。
不然呢,现实到底,跳!
同步于 公众号 阿蛮杂谈http://weixin.qq.com/r/ExwaAufEtrrJraNh90kB (二维码自动识别)从《子夜》到《打工老板》我大约是在高中从CCTV6上看了这部电影,那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抨击世间所有不合理的事情。
这部影片中记者所起的作用令我深思良久,常常社会新闻会发挥难以预料的作用,人民的喉舌是一柄双刃剑,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作为一名记者应当拥有广泛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能大约预测自己的报道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及至看《子夜》时,不禁将两本书呼应起来思考。
吴荪甫的思想比封建业主进步/开明得多,整顿工厂的手腕狠辣而几乎不讲仁慈,但他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更是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否则他不防将资产投入到地产业中去。
“荪甫,我就不懂你为什么定要办工厂?
发财的门道岂不是很多?
” “中国的实业能挽回金钱外溢的,就只有丝!
” ---茅盾《子夜》 林大林与吴荪甫都是在黎明前挣扎一代企业家,吴荪甫的黎明是中国掌握了关口能自主制定关税,而林大林的黎明是中国做好原创的文化产业,完成产业升级,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两个作品中的工人也有着相似的境遇,他们的工资深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他国家要倾销,工人工资就降低;维爱乐要压价,工人工资就降低。
而他们反抗的方法是简单粗暴的罢工,罢工在工厂有结余时有用,但是当工厂本身就危机重重时,罢工只会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深渊。
倘若达林玩具厂完成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创造再加上政府和林大林能够做到合理分配收益,那么工人的待遇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个人感觉在以往的“中国创造”宣传中,大多数讲的是“创新”如何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很少将和“一线工人”的待遇联系起来,而这才是上亿农民工们的切身利益。
如何保证创新的成果不被少数人截留,这是个问题。
近两年来,国产“泡泡玛特”玩偶盲盒甚嚣尘上,单个价格可达几十元,不知在中方把握了定价权的情况下,工人的工作环境是否得到了有效改善呢?
将来当中国掌握了芯片生产技术,电子厂一线工人的工人的工作环境是否能得到有效改善呢?
我们应当持续关注这些问题。
影评 资方:在改革开放以来,外资进入中国,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获取最大利益,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累积资本和技术,争取实现产业升级。
他们是我们的合作者,有时也是剥削者。
在电影中维爱乐的形象是绝对负面的,它的“薇薇安”玩偶在美国的售价为几百美元,却只愿意给加工厂几元钱,并且设定了非常短的工期。
无疑地,他知道在如此低的价格下,工厂无法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如此短的工期下,工人必定会长时间加班。
但当工人晕倒在车间,舆论哗然时,它又要立一个正面形象:即时解除和工厂的合作关系。
并且事后将产品转交给可能更加“血汗”的菲律宾工厂。
老板:相较于众多社会新闻中大腹便便压迫工人的老板,林大林在影片中的形象带着悲情色彩。
他坚韧不拔,从一无所有的农村小伙走来,成为千万公司的老总,拥有了海边大房子;他有抱负,希望能做出一款“中国创造”的产品,把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有责任感,担心工厂倒闭之后工人无处可去;他有手腕,为工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海边度假,提高加班积极性;他也狠辣,压低工资,强迫工人加班;他希望达到和工人双赢的局面:既能够干实业赚大钱,又能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但这在制造业成本/风险等等上升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为此他不得不做出许多残忍的决定。
压低工资是因为维爱乐给的钱少,强迫加班是因为维爱乐给的工期短。
工人:在影片中工人基本可分为三种,以厂长为首的管理者,老一辈懦弱的工人,和新一辈勇敢的工人。
在许多作品中管理者被描述为“狗腿子”,他们拿着比普通工人高的多的工资,剥削工人从而贯彻落实老板的决定。
而在本片中,管理者处于左右为难的地位,老板的要求过于苛刻,又是降工资又是加班,一方面工人会罢工,工作难以执行;一方面良知也使他们无法执行如此严苛的工作决定。
林大林多次和管理者说“你的心往那偏的?
别忘了,我每年开给你十几万!
” 老工人是进城务工的第一代,相较于农村来说,进城务工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因此他们对老板是心怀感激的。
同时他们信息闭塞,不知道不同厂之间的区别,不会轻易辞职。
而年轻工人,在他们眼里老板就是压迫者剥削者,为了自己的权益他们会奋起反抗,如烧车抗议/拉横幅等。
影片的开头给了工人的保温壶和保温壶上的两个搪瓷牙杯一个特写镜头,最后导演又给了它们一个长镜头,钉钉当当的敲击声伴随工人拎着家什离开厂子 —— 一无所有而茫然无助。
记者:记者作为人民喉舌,主要任务是揭露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实际上记者关于农民工的种种报道也确实促使政府改善劳工权益。
而本片则展现了记者另一面的作用。
记者艾晶潜入玩具加工厂,调查工厂的生产状况,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尽管艾晶有一腔热血但并不急于揭露“血汗工厂”,而是将文章定位在了中方制造业和外资收益 不对等上。
可惜后期被另一位记者截胡,报道工人在流水线上晕倒,舆论哗然直接促使了工厂倒闭。
作为知识分子,记者对工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同时这种同情又有点浮在云端。
一次,工人向记者炫耀自己做的工件是工厂最好的,而记者问工人“你知道在做的玩偶是什么吗?
”,工人摇摇头,记者说“是薇薇安”,工人握着手里的玩偶念叨了几次“薇薇”。
对于记者来说,劳动者不了解自己生产物品的全貌是十分可怜的,这可能意味着劳动者没有创造力,无法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同时有的记者对于事情结果的考量不充分,推倒一家工厂固然伸张了正义,但是谁来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呢?
政府:影片中政府但是忙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而几乎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不肯投资林大林,平息不了工人抗议,在工人下岗之后也没有提供妥善的安置。
政府的无作为可能是由于政府没有三头六臂,顾及不了多方产业。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这正是自由经济下政府应有的表现,让市场淘汰落后产能。
但如果政府能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承担起资源调配的作用,或许这个故事的结尾会有所不同。
(不排除该影片弱化了政府的作用)···林大林与吴荪甫都是在黎明前挣扎一代企业家,吴荪甫的黎明是中国掌握了关口能自主制定关税,而林大林的黎明是中国做好原创的文化产业,完成产业升级,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倘若达林玩具厂能完成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创造,再加上政府和林大林能够做到合理分配收益,那么工人的待遇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个人感觉以往的“中国创造”宣传大多数讲的是“创新”如何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很少将其和“一线工人”的待遇联系起来,而这才是上亿农民工们的切身利益。
如何保证创新的成果不被少数人截留,这是个问题。
···
影片简介金融危机余波未了,2010年深圳上千家玩具工厂倒闭,剩下的百来家玩具工厂也在压低价格价格竞争仅有的定单中苟延残喘。
林大林老板所经营的达林玩具厂已经停工数月,拖欠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此时林大林以极低的价格争取下美国维爱乐玩具公司价值上亿的“薇薇安”玩偶订单,希望能以此度过难关。
由于玩具公司不支付预付款,林大林只能抵押工厂支付部分拖欠工资让工人开工。
林大林加班加点希望能够赶工完成订单,但现实却总是与他作对,石油涨价挤压仅有的几百万利润,记者潜入他的工厂揭发“血汗工厂”的险恶,在高强度的加工和恶劣工作环境的作用下工人晕倒在流水线上,律师带领工人开始停工抗议,林大林和他的工人们一起站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记者曝光“血汗工厂”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美国玩具公司在舆论压力下,宣布因达林玩具厂的不合法经营行为,如超时加班/拖欠工资/损害工人健康等,停止与林大林的合作。
达林公司宣告破产,林大林变卖海边大房子赔偿工人,而工人也失去工作,不知去往何方。
全身而退的只有美国玩具公司,它将“薇薇安”玩偶的生产以更低的价格交给了一家菲律宾的工厂。
在与工人的调解庭上,林大林这样说:(视频源于B站,拉到6:35观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Z4y1s7hM?share_source=copy_web)“我接受裁决,不过我现在没钱,过些天,我先还800万吧,那是我卖房子的钱,剩下的,只要我林大林还活着,这钱我一定还。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一个黑心老板,我的工厂成了血汗工厂。
去年一年,这个城市原来有一千多家玩具工厂,现在剩下的100家都不到。
这时候维爱乐来了,一个亿,这哪是单子,这是救命稻草,工厂抢,维爱乐就压价,工人平均挣五分钱,我挣五分钱。
后来原材料涨了,美元跌了,我一分钱都没得挣了。
我把自己的厂子都抵押了,后来把房子卖了。
为了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我不得已采取了一些措施。
劳动法,确实保护了工人的权利,可我们拿什么来保护自己,要是工厂都倒闭了,那工人去哪里打工啊。
我本来想,做完维爱乐这个单子,缓过这口气,我就可以开创自己的未来了。
(林大林拿出了一个玩偶)她叫喜禾,是我和我的朋友,我们一起注册的一个品牌。
我的这个朋友已经不在了(工厂倒闭而自杀),过去三十年,我们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里面一个大旗就是“made in china”,是谁支起了这面大旗?
是国企吗?
是跨国公司吗?
是垄断企业吗?
还是千千万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
我不知道,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一个局
勉强及格。比较扎实的中式现实主义题材。陷入经营困境的深圳玩具厂老板,要靠一单美国生意挽回败局。素材准备充分,如何应付ICTI认证;对生产质量的关切;老板和厂长间、厂长和工人间传导性的软硬兼施的情感式管理;新老两代工人的观念差异;政商、中外之间打交道的立场……都有所涉猎,当然还借一个卧底记者角色传达朴素的乌托邦理想。电影主要用姚安澜带点争议性的老总形象,展示企业家与法律&道德环境冲突的困境,有点为企业家立言的意思,毕竟他没有把工厂迁到缅甸牟利,还有个明确的把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的理想。美国订单的紧迫性给叙事提供了压迫感,但在后半段工人罢工后随着姚安澜的放弃就失效了,剧本跟剪辑还是不该放弃这点,另外全片制作上也有股粗糙感,全片多次提及的“喜禾”品牌似乎有经济利益输送。片尾戛然而止,倒也不失写实感
我特么看的眼泪都出来了。能感受到他心情,画面太过于真实
主题和角度都不错,但镜头切得一般
做商人之艰,做个有情怀的商人更难,官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表现还是蛮客观的
看过
打工人不懂资本家的难,但是还是打工人被压榨的多。
工资都发不出,不就是老板裹挟着工人冒险么,还怪工人不理解.这的确是血汗工厂呐.
不止表面。
论证企业主的占有剩余价值时的合理性时拿老板经营风险当论据,当工人索取应得的劳动报酬时又将风险摊给工人,14年的剧基本奠定了接下来十年,十五年乃至二十年的基调。
快标:改开最大的增量和变量来源于非公经济,当非公经济增量耗尽,当……做大做强,这个时代就结束了——而这些,底层不懂,失业之后也还是不太懂。
三星半。世人只知工人惨,难知老板(中小企业)苦,该片为打工老板发声,却并不偏袒之,血汗工厂仍是事实。扎实有力的写实之作,让人感慨。当然,电影只呈现问题,中国制造转型期的致命难题,无解。
意识形态还不够中立
给个体户洗地的
no absolute truth; AAIFF 2015
中国制造的血泪史,非常写实。
这一整部剧唯一获利的只有那个记者
人的悲欢离合是不相通的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NzA0ODY3NA==&mid=2247486683&idx=1&sn=9637d4e7bf658c165d44c1951898e3f6&chksm=cf29aad6f85e23c0a4c04147d950007dc340c511fd8c3ab536528ee511e1111d1081bba056e4&scene=21#wechat_redirect“但只要分配机制和大众价值观仍然处于错误方向,那选对了门,也无非是拉大了贫富差距、膨胀了债务泡沫、实质降低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拍的还可以,影视四要素俱全。要是我不生活在这,我可能就真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