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阅片第195部。
追看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阿尔卡拉斯》导演、1986年出生的西班牙女导演卡拉·西蒙的处女作,根据童年回忆拍摄的《九三年夏天》。
许多外国电影总是给我惊诧之感:如此小切口的题材,如此细微的表达冲动,也可以借助电影工业变成一部影像作品。
这在我的国几乎不可能。
导演善于抓住生活里的细微感受,用影像表达出来。
在这部处女作里,已经体现了导演这一擅长。
电影取材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母亲去世后到乡下舅舅和舅妈家寄养的一段生涯。
在这样一个新家庭里,她如何融入,如何克服丧母之痛,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灵阵痛。
电影在新爸爸带着两个女孩在床上蹦跃玩乐突然小女孩乐极生悲、放声哭泣时戛然而止。
这可能是荧幕史上最动人的哭声之一。
等画面关闭、字幕升起时,我才迟来地感受到小女孩复杂的内心。
电影这门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直观地记录人的情绪、刻画人的形象,给观众直击心灵的共鸣。
此片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透着鲜活、自然。
于朴实的生活画面中,抓取那点点滴滴的闪光,终于,激活与震荡了观众自己整个的童年回忆。
面对妈妈去世,以及大人们将她过继给舅舅的决定,她沉默着接受,临行前夕还和平常一样做着游戏,朋友问她“你为什么不哭?
”她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夜空里绽放的烟花出神,仿佛某种仪式一般。
望着车外挥手的外公外婆和追着车跟她道别的朋友,她紧紧抱着娃娃,表情平静的好像外人一样,不过她清楚地知道遥远之外有一段新的生活等待着她——九三年夏天。
新的环境,舅舅、舅妈、表妹妹将成为新爸爸、新妈妈、新妹妹,还有适应养鸡的邻居大叔、卖肉的胖大婶、社区医生、新朋友的妈妈以及他们夹带可怜、提防的目光……一切突如其来又无力改变。
毕竟世界上的规则都是大人订的,就好像牛奶,不喜欢喝也不能躲掉。
弗里达不喜欢从妹妹手里分爱的感觉,以前的她被宠爱着,连鞋带都不用自己系。
在这里却不自觉要靠显摆玩偶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
可是不担心缺爱的人是不需要努力证明的。
努力掩饰不开心的样子也许可以骗得过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见到新家庭亲密的舞蹈,甚至看到山野里的小牛依偎着大牛,弗里达都觉得既嫉妒又伤心。
打不通妈妈的电话,只能把给妈妈的香烟、衣服以及思念交给石龛上的圣母像,让她转递给妈妈。
新的一家其实完全不差,对弗里达有着十分包容的爱。
弗里达对猫过敏他们就把养了好久的猫送走,妹妹有份儿的弗里达也都有,无论是新爸爸脚背上的舞蹈还是新妈妈的被窝。
然而消除间隙与隔阂并不容易。
把妹妹藏在树洞、害妹妹淹水、因为睡衣颜色与妹妹不同大闹、离家出走未遂……这些因为嫉妒和误会引发的事故给弗里达贴上“危险”、“缺少家教”的标签。
这样的弗里达的确不是乖小孩的样子,可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何况是失去母亲正不断试探身边是否有爱的孩子。
“你干嘛?
”“我要回家。
”“为什么?
”“这里没有人爱我。
”“我爱你。
”弗里达和妹妹的对话一定在弗里达心中点起来一束光。
而持久的爱也终会融化所有怀疑与不确定。
当弗里达第一次问起关于妈妈去世的话题,就是她足够有爱敢于面对妈妈去世这一事实的时候。
新妈妈真诚的回答也卸下了弗里达心中的最后的遗憾。
外婆给她的妈妈第一次参加圣餐时的画像、妈妈的旧衣服、作为与妈妈联络中介的圣像,影片中那些晦暗、闪烁不清、刻意隐匿的妈妈的痕迹带来的压抑感一下子散开去。
结尾处,与家人嬉戏打闹的弗里达突然莫名大哭起来,长久压抑、隐藏的悲伤终于找到了出口。
内心充实的人才敢承认失去,被爱的人才敢在人前哭出声音,因为确信会有人来安慰,会有人来拭去眼泪。
于是此刻的感动不再只是因为弗里达的故事,而是为自己于儿时便藏在心底的委屈与孤独,突然想给自己一个拥抱,感谢自己一路勇敢地走过伤痛,无论多么焦虑、彷徨的时刻都善意地相信温暖一直在。
影片的表演痕迹很淡,甚至有一种家庭纪录片的真实感。
据说是导演的自传叙事片,对内心情感表达含蓄到位,果然充分体现了女导演的细腻,很能产生共鸣的一部佳作。
两年多后想再看一遍找了好久,原来是西班牙电影。
弗里达就算妈妈在其实根据过家家时的表现生活也不是很好,这也是她性格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如此敏感的原因。
我看讨论里有说她妈妈死于艾滋,这么看也确实有不少侧面的刻画。
比如别的家长的担心,姥姥餐桌上的话。
她关于妈妈的死可能没什么清晰的认知,毕竟是小孩子。
所以一开始就没什么特别的感触,只是简单地重复姥姥的宗教话语。
后面慢慢有感觉了,问房子的状况,向圣母祈求,这时候感觉她内心里是怀有妈妈能回来的想法的。
中间有个打电话的场景,真知道死亡的概念的话不会因为无法接通而那么失落吧。
舅舅家乡村生活平凡又简直幸福到完美,安娜的性格就是舅舅家夫妻和谐的结果,一开始就接纳弗里达为姐姐,受伤了也没有对弗里达生气,会在弗里达出走时说自己爱她,安娜从来没担心家里多一个孩子后爸妈的爱会变少。
只是这些幸福都是通过弗里达的视角来展现的,其实在侧面写弗里达的内心敏感。
弗里达见证着这些幸福但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自己和这个家庭。
看舅舅拉安娜跳舞那段眼神,快到最后一家三口跳舞的场景,她非常羡慕这种幸福,我感觉弗里达因为父母原因可能就没经历过这种关系。
同时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外人,所以面对这种幸福的家庭有点害怕有点害羞无所适从。
弗里达想去融入舅舅家的念头其实就是中间安娜受伤舅舅舅妈吵架后,她开始变得积极听话,在意舅妈的身体健康,只是一次意外让舅舅也生气了。
她担心舅舅家不接纳她成了现实,弗里达那时候居然没有哭,心理真的压抑了太多事情。
关于猫的一个场景也让我印象深刻,安娜问爸爸自己的猫去哪的时候,我感觉弗里达既感受到了舅舅家的爱又认识到了大人们的有些话就是拿来骗小孩子的,可能还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离群感和自私。
这里我甚至觉得影响了后面很多,是离家出走时给安娜玩具的原因,是出走失败的原因,也是对妈妈的死追问那么多的一个原因。
离家出走那天弗里达应该意识到了老家和新家的交替。
不信圣母还有路上的迟疑,她知道妈妈已经不会回来了。
同时安娜的话和这段时间的日子让她也知道这里有人爱她,这里已经成为家了。
之后弗里达问妈妈的事,她其实不知道病毒是什么还是说知道,问医生问妈妈有没有留下什么话,这时候她才彻底确认妈妈已经回不来的事实。
而之后床上打闹的场景就是弗里达确认这里是新家的时候,她在打闹前眼神看了好多次舅舅,看着他把安娜抱起来,然后她也被舅舅这么对待,这才感觉自己融入了这个家庭。
这时候这么久的情绪才终于压抑不住,不只是伤心也不只是幸福,压抑了太久终于能够宣泄出来。
电影对弗里达的刻画太出色了,那种敏感还有装“成熟”,即使没有经历过的人也可以感受到。
其他人物还有关系的刻画非常自然有生气,电影中好多次舅舅舅妈腻在一起的场景。
中间跳舞是舅妈使眼色给舅舅去拉弗里达跳的,还有离家出走那天舅舅直接睡沙发了。
和安娜的亲子场景也非常棒,不知道主演当时有没有娃,效果感觉不能更幸福更完美了。
还有个非常自然的小场景就是她姨顺手拿走了舅舅抽的烟。
看第二遍发现了好多电影细腻的地方。
是情绪,时间还是次数影响了观影体验,第一次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会翻出来重看,但是当时居然只给四星,现在完全找不到扣分的理由。
这部电影是作为导演的自传性叙述来讲述的,他将一切不美好带有偏见的视角都用爱来包裹着,让人只看得见温润轻柔细无声。
其实我小时候也曾在别人家里寄宿过,完全能够理解她内心的一种对未来环境的一种心底里的惧怕,所以明面上只得越发坚强,才心理安慰自己是最坚强的最棒的。
电影镜头画面表述的都非常美好,无论是大片的几个绿色调镜头还是儿童的童趣瞬间,都表达的非常缓慢让人忍不住留念;其次,在对于小女孩的人物塑造上是非常的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外表想要表达“有很多人爱我”,但是内心却积极渴望别人的关注与存在感的一个人物形象;结尾的流泪更是点睛之笔,将所有的情绪都包裹在眼泪中,我也是一瞬间有感触哇哇大哭。
那年的夏天,那年的生活,让我治愈的一部电影,让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
首先是自己观影时的感受和一些童年碎片的回溯。
看的时候在憋眼泪,回宿舍和奶奶通话然后大哭。
我完全能理解弗里达的“恶魔”特质,甚至回到她的年纪、面对同样的人与事,我大概会做出一样的行为。
因为骤然处于陌生的处境,用漠然和出格的恶意掩饰自己的无措和不安全感。
影片中独自靠车窗的画面不止一次出现,看向窗外,眼睛中没有流动的情绪。
小女孩不光要爱,还贪得无厌地索取全部的偏爱和所有的关注(戴老师:她在试探底线在哪里,边际在哪里,你们能给我什么)。
我的童年没有安娜这样的小天使,既“分走第一位的爱”又天真无私地去爱我,但我承认直到十来岁我依然排斥甚至憎恨过表亲的诞生。
我也曾在浴缸里憋气,在床上乱蹦,和爸爸玩踩脚游戏,好像爬过树但没成功,扔掉好心递给我的梳子或是其他,没敢离家出走但旅游时候喜欢一置气就甩掉所有人,开心的时候爱全世界,不开心的时候觉得世上没人爱我。
最让我动容的两处是给妈妈打电话和结尾,恰恰都是我没做过的。
前者让我想起小时候总以为电话听筒除了声音还能传递更多,比如呼吸的轻气和吹在耳畔的柔软触感,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游戏,告别时要向对方耳朵挠痒痒,后来没人陪我玩了,家里的座机也渐渐被弃置。
而结尾,是我从未问出口却在后来被多次并无恶意地反问的。
因此弗里达其实远比我勇敢也比我坦然,遑论她所面临的生活坍塌远比我惨烈。
妈妈的艾滋病是看电影时就有的猜测(回想弗里达化妆的场景,叙述实在很自然而流畅),但直到老师总结时才意识到宠爱她的城里亲戚们事实上也抛弃了她。
我的六岁有缺憾但依然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动荡的搬家也没有他人的白眼。
但我从未问出口、甚至从未主动提及那个重帐后的禁忌话题。
很多年后死亡再临至亲,我依旧惶恐无助,好像长进只是视线游移向远方和埋头钉在手机上。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我的死亡羞耻和尴尬来自哪里,是文化的忌讳还是家庭氛围的沉闷,但好像都不是。
弗里达用平静的疑问和快乐中的大哭接受了死亡,也许她尚未理解死亡的更深意味,也无法条分缕析自己的悲喜骤变,但在情感深处她跑出了横空铺盖的翳影,和舅舅、舅妈真实的爱达成了和解。
接下来是戴锦华老师导赏后,一些我之前未曾注意的点。
女孩和解与蜕变的影响便是,导演可以没有自我辩护和自我美化地揭开真实生命历程起点的伤疤,在处女作的个人化讲述中跳出自怜的窠臼。
而我没有,我至今陷入在这罗网中,可能也正因如此,才期求在电影中放任自我情感的泛滥——我这就是过度自怜嘛。
甚至上面随意的记录里也充满着这样的怨艾。
这是我听完导赏惊觉与反思的地方。
戴老师举的例子是小安娜失踪的详细刻画和弗里达离家出走的快速切过,很漂亮的详略安排。
再比如“没有人爱我”悲痛指控中可能蕴含的自我倾斜意味也迅速被安娜天使的“我爱你”消解。
想来也正是因为弗里达并非不被爱的呈现,与导演冷静的、克制的表达,才让我能够如此共情,从弗里达淡淡的神情中找寻自我投射的落点吧。
倘若是白莲花入泥淖,撇清自身干系呈现原生家庭罪行,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在九三年的加泰罗尼亚就落入俗套。
此外记录一点,对于外公外婆寥寥的刻画暗示西班牙历史,导演的另一个好处,从自己出发看到他人,电影不只是自我认知图像的千变万化,每个人都是历史的间接承载者。
导语其实早在去年柏林电影节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部片子,初看海报——家人和睦的画面再配上暖色基调,一度以为是个温暖小品式的电影,再看简介,可能还会有煽情环节?
但似乎柏林电影节并没有挑过这类影片。
于是,怀着期待和一丝怀疑,我在今年的二月份,也就是知道这部电影的一年以后,才得以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而影片开始十分钟后,就彻底打消了我之前的质疑,相反,它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看到的那类电影。
正文九三年的夏天,小女主弗里达失去了她的母亲。
烟花绽放的夜晚,同伴问她:“你为什么不哭呢?
”随后,跟随弗里达的视角,我们得知她将要搬走,与舅舅一家生活。
对于小女主的丧母之痛,导演一带而过,没有着眼于此,并且将这些信息隐藏在平淡的画面之下,在开场8分钟之后就转入了与舅舅一家的新生活,这样的设定有别于大部分同题材电影,同时也是为什么说影片带来了不少惊喜。
接着导演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平淡的日常,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样的叙事过于散漫,但我以为,正是这些细碎的小细节,才使得影片有血有肉,更显真实。
而让我真正觉得导演细致入微的是,在失去母亲之后,镜头中的弗里达会有迷茫无助的眼神,也会有天真烂漫的笑容,也会与舅母因为小事赌气。
这才是一个丰满的、真实的人物,而非一众所谓“催泪弹”中毫无生气的面具化人物。
简介中说影片是导演的自传,在弗里达与表妹玩过家家的情节中,小女主扮演了妈妈的角色,其中的对话可好像是对弗里达母亲的模仿,在镜头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烂漫,但通过这种再现,表达的,应该还有着导演对于母亲的怀念。
外公外婆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影片截止现在最快乐的弗里达,然后还有小女主撒娇的一面。
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玩着游戏,但随着外婆的一句话,一直不曾露面的成人世界的烦恼不合时宜地插了进来,不过影片并未就此急转直下,从此带上悲剧色彩,相反,弗里达新生活仍然简单美好。
不过,在这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弗里达与表妹捉迷藏的时候扔下表妹不管,欺骗舅母,害得表妹手臂受伤,还让舅母着急半天。
还有那通去往天国的电话,看到弗里达满怀期待的拿起电话,放下时的失落与迷茫,以及对于圣母未能实现她送给母亲礼物的愿望时,弗里达的怒火与失望,此时此刻,屏幕前的观众也不禁有些被弗里达的心情所感染。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弗里达赌气离家出走时,刚刚走到路口就原路返回了,面对舅舅舅母的着急寻找和看到她回来时的苦笑不得的表情时,她说:“我明天再走,今天太黑了。
”影片接近结尾时,弗里达突然问起舅母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怎么死的,此刻我们才得知,她的母亲死于艾滋病。
然而这一切好像又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失去母亲的痛苦也不再那样真实,原来的迷茫无助也在日渐融入新家庭的生活中慢慢化解。
结尾处玩闹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哭,舅母问她,是受伤了吗?
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
搬走的时候她没有哭,外公外婆走的时候她也没有哭,面对同同龄人的冷落她也没有哭,可现在,不知道怎么了,就是想大哭一场,好像这场大哭,将之前一切的烦恼都哭了出来,从而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真正重新开始,与新家庭一起生活下去。
在我看来,结尾这样的处理,完全是神来之笔。
文章开头说,这是我一直想要看到的电影,之所以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我爱这样平淡真实的剧本,散漫悠闲的叙事,还有影片恰到好处的跟随视角和微微摇晃的手持摄影,如同摄影师醉酒到微醺状态。
更是因为,影片那克制的外壳和柔软的内心。
另外,这些电影,在某些方面与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请君一赏——(排名分先后)《佛里达乐园》:一墙之隔,隔开的不仅是迪士尼乐园与佛里达乐园,还有成人世界的烦恼与悲伤。
《契克》:每个人心中都一个契克,酷到没边,随心而活,愿五十年后,他们再相见。
《小大人》:无论成人的世界有多复杂,也不能够影响我与你之间的感情。
《少年收容所》:可以看做美国独立电影的一个代表,而且你应该看到最后一个镜头。
最后,我想以这样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文章——为你祝福,可爱的小儿郎,赤裸着双足,黝黑的面庞,你两腿卷起裤角,边走边吹着欢快的口哨。
——惠蒂尔
我总有一份迷之夏日情结。
这部片子的观影体验和近半年最爱的Call Me By Your Name很像。
都是一个发生在夏日的故事,阳光和煦,树影斑驳,虫鸣起伏。
没有强行drama,亦没有耳提面命输出价值观。
观众不自觉地被镜头自带的温度和情绪引导,踏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那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聆听自己。
CMBYN讲述的不是同性,不是一个小众群体对大众社会的抗争,而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爱情本身。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也不是一个符号化脸谱化的儿童心理或家庭伦理片,它讲述的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失去与重建,最终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母亲去世后,小萝莉Frida从巴塞罗那的家搬到乡下与舅舅一家一同生活。
见到妹妹Anna的第一刻,她便施了个下马威炫耀自己的玩具,对妹妹亦是对自己强调“拥有这么多玩具是因为我拥有很多来自家人的爱”。
在羡慕嫉妒恨的驱使下,她开始了对妹妹的间歇性捉弄。
她拒绝穿外婆送的蓝裙子,而非要抢妹妹的粉裙子 —— 在那颗敏感无措的小心脏里,一切细微的差别都会被放大成“她是被爱的,而我不是”。
大概所有人在与那些熟稔温暖的人事景物失联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有些巨婴化的过程吧。
你变得敏感,易妒,多虑,乖戾,甚至自闭。
撒一些自欺的谎,逞一些无谓的强。
明明有很多话想倾诉给朋友家人和陌路人,却像刺猬一样任性地屏蔽掉来自这个世界的全部好意。
这些找不到出口无处安放的情绪,最终不是被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象中,就是被囚禁在昏暗幽闭的角落里。
它们从来都没有被健康地消化掉,一直如履薄冰,暗涌着,等待剑拔弩张的那一刻。
然而庆幸的是生命中总还是有那么些可爱的人和事,温柔地舔舐着这个世界的伤口,把那些狐假虎威的困兽渐渐驯化成温柔野兽。
如果说和Anna一样踩着舅舅的脚起舞,和Anna一起钻进舅舅舅妈的被窝是润物无声的春风,那离家出走之夜Anna的“告白”大概就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偌大的松软的棉花糖了。
—— 你为什么要回家?
—— 因为这里没人爱我。
—— 可是我爱你呀。
有谁能抵挡住Anna这句奶声奶气“我爱你呀”的杀伤力。
反正Frida是后知后觉地投降了,她先是把自己的玩具家当慷慨赠与Anna,最后在夜色中纠结片刻后开始掉头往回走。
路上遇到正好出来找自己的舅舅舅妈,那句“今天太晚了,我明早再走”的圆场把观众们都逗乐了。
那一刻好像所有悬着的心都松了口气。
哼谁还不是个宝宝了,Frida也就是个宝宝啊。
Better late than never,影片的结尾Frida终于哭了。
她穿着曾经抗拒的蓝裙子,以一个【真】宝宝的姿态嚎啕大哭了。
和CMBYN中Elio对着炉火抽噎的长镜头一样,Frida的点睛之泪同样后劲十足。
Elio的泪延续了抓不住爱情的无力感和悲恸,而Frida的泪却延续了那股无比舒缓镇静的治愈力量。
这段并不轻松的渐渐放下心结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让我想起来Alain de Botton在
你想卸掉过去的伤痛大步流星向前奔,它们虽然看似已与你分离,却始终像一只骆驼一样,步履沉重地尾随其后。
直到有一天:The camel became lighter and lighter as it walked through time, it kept shaking memories and photos off its back, scattering them over the desert floor and letting the wind bury them in the sand, and gradually the camel became so light that it could trot and even gallop in its own curious way – until one day, in a small oasis that called itself the present, the exhausted creature finally caught up with the rest of me.嚯你看,它终于赶上来了。
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片子作为导演Carla Simon Pipó的处女作着实非常惊艳,表现了她对细腻情感的捕捉能力和极高的审美品位。
Luca Guadagnino把意大利Crema的夏天变成了影迷们的朝圣之地,Carla则让我对西班牙的夏天心驰神往。
卡司选得很成功,不仅两个小萝莉的表演朴实动人,舅舅舅妈等一系列配角也都恰如其分地烘托着这个西班牙乡间小家庭的基调。
适时响起的配乐亦是亮点,每一个游走于绿叶罅隙间的音符都在游刃有余地渲染着在这个夏天中相爱相杀的忧郁与明媚。
(咦越说越觉得和CMBYN好像 (泥垢了!夏至刚过,看完电影从Clay Theatre走出来时已是晚上9点,天还微微亮着。
看着街上零星的路人,又突然想起<蓝色大门>的结尾。
青涩的桂纶镁和中二气十足的陈柏霖坐在毫无保留的阳光下追忆着这个即将逝去的夏天:—— 好不甘心呐,夏天都快过完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做。
没有赢过一场比赛,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做。
—— 但是总是会留下一些什么吧。
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或许多年以后长大了的Frida会感谢那个夏天留下的眼泪吧。
九三之夏日常之外的询问:生者如何面对死亡?
美学特征:镜头———距离之外的观察,一切在距离之外发生。
冷肃的摄像机。
观众完全与主人公同步。
视点。
害怕舅母的死亡、舅母生病后弗里达的试探。
当弗里达开始叫舅母安娜的时候,她开始害怕小魔女和一个小天使之间的故事。
安娜非常可爱天真,弗里达几乎两次杀死了安娜。
母亲死于艾滋。
舅母立刻将她拖走。
两个小姑娘的选角非常用心和认真。
弗里达是本就是父母双亡的城市女孩。
对鸡牛的恐惧、对乡村路的不知所措等。
非常细腻的层次和线索:影片最华彩之处———最后弗里达在非常温暖温馨的时刻爆哭。
家族的秘辛涂红脸蛋,把安娜当佣人。
可能暗示她生母之前的生活状态。
包括祖父祖母的讳莫如深。
·历史的讲述?
青年导演作品是自述传。
至少要达到的:向观众倾诉、和观众分享的故事。
“想为自己疗伤。
”无可厚非,但还不够。
怎样把对自己而言意义重大的主题变成可共感的、可被共情的故事。
不仅朝向自己,也是面对他人。
舅父和舅母在农村生活。
城市青年的自主选择。
———全家都是城里人,唯有夫妻俩是乡下人。
城市生活纸醉金迷、激进的、生活方式。
他们所表现出的温柔善良,祖父祖母可能是西班牙弗朗哥时代的右翼力量。
老夫妻二人的装扮、让小弗里达祈祷。
暗示着西班牙社会曾经经历过动荡、不安、过激的时代。
每一个人,都被政治社会编码,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这部片前半部非常平淡,是一个城裡小姑娘因为失去母亲跟着舅舅来到乡下的日常生活,她是个被宠溺长大任性调皮自我小女孩。
直到第一次的意外,看到这裡,如果能理解小女孩的心情,其实能猜到她想干吗!
她有没有起过坏念头,也许有的,但并不是真心希望发生。
导演很真实的把一个小女孩失去至亲的徬徨,寄人篱下的抗拒,接受善意试着去爱,感受不到自己不是家庭一份子的爱,让倔强更倔将,任性的坚强,因为害怕所以抢宠爱和关注,每个细节都处理的细腻真实。
导演的视角是温柔的,或者说那种温柔更贴近那个不懂人心的7岁孩子的世界,就算使坏也只是想得到温柔。
末尾有点意外又更真实一把的是Frida很伤心的哭了,在那麽开心的时候,就像被死亡笼罩的情绪,再经过那些日子后,慢慢的打开,哭过之后才是真正道别失去至亲。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裡说的,年轻的时候失去可以復原的很快,只要真的放开伤痛之后。
得柏林影展最佳处女作没得说
一九九三年的夏天,对其他人也许并无特别,可对女孩弗里达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母亲因病毒感染去世,外公外婆无力照看,她只能随舅舅到乡下住。
林木蓊郁、虫鸣鸟叫、鸡鸭成群,这些对出生在城里的女孩来说,不乏新鲜有趣。
她爬树摘果子、在河里游泳,可事实上,在夏夜、在乡野、在树丛,女孩感到孤独、落寞,更加思念母亲。
有时,她会走到野外,去和神像交流,因为外婆曾说,神像是弗里达和去世的妈妈联系的纽带。
虽然,对于从城里搬到乡下,她一开始是排斥的,但是,舅舅一家的关怀和爱让她慢慢融入了这个新家庭
有人恶意评价中国电影,所以外国的全给一星
第一次认识到死亡、体验到悲伤的过程,痛很真实,琐碎但细腻的作品
柏林最佳处女作当之无愧。这片子太难拍了,两个小孩不仅走位精准,情绪也非常饱满到位,整体连贯细腻、自然流畅,简直就像纪录片一样。巴赞评价《德意志零年》的优点时说,“我们对这个孩子所思所感的了解始终不是靠直接可见的面部征象,甚至不是通过他的行为,我们只是以印证和推测去理解他”。这也是《九三年之夏》的拍法。结尾也就是这样炸裂的。
导演的镜头像旁观者的凝视,静静的捕捉着孩童的一举一动,她们的笑声与哭声,内心的快乐与悲伤,都细腻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儿童不理解成人世界,而成人也总是忽视儿童的目光。影片的基调太令人舒服~
这样拍儿童裸体应该直接被ban
最后一哭,真是好。
停电之夜孤独一人,汽车上扔掉梳子;通过圣母像为母亲送礼,密林里的妒忌心;被失踪的黑猫,将牛奶倒在睡衣上;离家出走那夜独自系好鞋带,忍到最后走心哭泣……孤儿女新家记事,从大城市到乡下,从祖父母宠溺到大舅后爸妈,刻画得太细腻太好
好吧,我是通过电影简介才了解的电影梗概。说实在的,这部电影在观看过程中,让我一度坚持不下去。节奏太慢了,慢得让自己觉得备感无聊。
看起来是个温馨的家庭片,但小女孩的几个细节却相当吓人,充盈着满满的恶意。从中也可看出孩子内心并非纯洁无暇,其心中动物性的本能是高于成年人的。这是导演自传性的作品,看来这个孩子后来的道路没有走歪,挺幸运的。
新一代导演总是喜欢整活,比如拍摄方式,比如镜头语言,有两点我还是没想明白,一个是厕所不关门的带血姨妈巾的镜头,另一个是把小女孩隐私部位拍出来,想不明白能表达什么。后面那个黄红相间的旗,条纹很细,不知道是不是加泰罗尼亚搞事情一类的,又不像,因为中间又有类似于西班牙国旗上的图案和文字992
唔,不觉得这部电影比其他作品更难拍,以孩童视角行进固然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但是导演也放弃了连续叙事,而以琐碎的情绪演进作为主体呀。同样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青少年身上,加上角色对自身认知的郁结,想象空间就会大非常多,而当主角是一个还处于智识早期的孩子,情绪自身的说服力其实是不足的。
小孩子總是因為天真而格外殘忍
在很多电影中,对于戏剧矛盾的激发和高潮戏份的营造乃至于情绪的渲染都是以一种技术式的手段来完成的,但卡拉·西蒙却故意规避掉了所有戏剧性的时刻,而是用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短促的、没有叙事价值的场景组合成了这部电影,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因为所有的影像、对白都极其地私人,来自于一些极其微小却敏感的体验和记忆,小女孩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接纳暗喻着我们对于童年的建构实则是对当下自我认知的反映,家庭的概念在电影中逐渐地明确起来,刚开始是心有芥蒂的排斥,将情感寄托于圣母、他人和曾经的母亲,但渐渐地,她开始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了,这里容纳了她的自私和任性,在童年结束的这个夏天,分享冰激凌、捉迷藏的恶作剧、手与风的相遇、卷心菜是什么,她终于哭出来了,在了解了什么是死去,什么是活着的时候,
三星半。童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况且还是一个苦难与慰藉并有的童年,娓娓道来,轻轻告别,深深怀念。
有点无趣,属于不吸引我的文艺片。
倔强小女孩的乡村成长,慢慢融入领养家庭的故事。镜头带着凝视感,很像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看的时候就感觉导演是把自己的经历拍进去了。女孩最后毫无征兆的大哭快把我的心给融化了,好想生两个女儿然后看她们一起长大啊!
《西小河的夏天》→《牛仔裤的夏天》1&amp;2→《九三年夏天》,在夏天观看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人物不同的夏天电影。—— -弗里达:我亲生母亲是怎么去世的?-玛尔佳:你的妈妈感染了病毒…就像有一些小虫子在她身体里面,慢慢吃掉她的抵抗力,那些小虫子变得越强壮,她没了对抗疾病能力就去世了……
再多细节不如结局那一哭,弗里达的很多表现甚至让人厌恶,一个愕然进入新家庭的孩子内心的抗拒和反叛的表现,安娜倒是可爱得很。西班牙小镇的夏日风光和儿童视角结合也比较赏心悦目。成长与家庭,性格与环境的话题,处理得举重若轻。
全程两个小女孩玩耍,主角女童模样不讨喜,性格还不好。西班牙人卷头发多。
讨厌小孩,但是和她一起在最后哭泣,终于意识到某种程度上我讨厌小孩是因为无法与童年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