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豆瓣喷的人怎么这么多,这部比饥饿游戏好多了,我看完饥饿1觉得太烂了浪费时间,所以点了分歧者1,设定挺好的,虽然世界背景没有完全交代清楚,但是感觉是伏笔,感情线发展也顺理成章,不像饥饿游戏看得我一脸懵逼直到结局都觉得男女主是在演戏,女主的成长是有轨迹的,这叫苏?
那饥饿游戏得是超级玛丽苏了,走哪在哪受欢迎,前期基本靠脸来获得各种人帮忙,好歹分歧者女主一路走都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还有现在设定女主武力值高的就被说女权,我也是呵呵。
好多人说分歧抄袭饥饿,我也没查多少资料,但是就凭观后感,我就站分歧者
不知道为什么,开始看这部电影时,一直热血沸腾,自己似乎和女主一样羡慕和向往无畏派的生活。
可是,作为情感内容最为复杂的人类,不可能只拥有一种绝对性格,绝对服从只能是不完美的制度体系下脆弱的伪装,拥有知识的人认为人性是死敌,而自己却往往陷入贪婪,自私,其实并不是人性使得制度崩溃,而是附属于人性的欲望在作祟。
诚实,博学,友好,无私,无畏,与其说是人性,不如说是人类所能拥有最美好的品格,因为很难全都拥有,所以人性阴暗面自动选择抵触,博学派与其说是怕分歧者威胁到制度的稳定,不如说是嫉妒分歧者可以拥有自己所无法拥有的美德,因为聪明,所以堕落。
而有这么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改革,进步,消亡,更替,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不服从于陈旧的分歧者。
分歧者:异类觉醒 (2014)6.62014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尼尔·博格 / 谢琳·伍德蕾 西奥·詹姆斯😄😄😄😄😄😄😄😄😄😄😄😄😄😄😄😄😄😄😄😄😄😄😄😄😄😄😄😄😄😄😄😄😄😄😄😄😄😄😄😄😄😄😄😄😄😄😄😄😄😄😄😄😄😄😄😄😄😄😄😄😄😄😄😄😄😄😄😄😄😄😄😄😄😄😄😄😄😄😄😄😄😄😄😄😄😄😄😄😄😄😄😄😄😄😄😄😄😄😄😄😄😄😄😄😄😄😄😄😄😄😄😄😄😄😄😄😄😄😄😄😄😄😄😄😄😄😄😄😄😄😄😄😄😄😄😄😄😄😄😄😄😄😄😄😄😄😄😄😄😄😄😄😄😄😄😄😄😄😄😄😄😄😄😄😄😄😄😄😄😄😄😄😄😄😄😄😄😄😄😄😄😄😄😄😄😄
不知道是不是美帝如今的生活太过压抑,还是我看片出现了偏颇,只是感觉近几年像分歧者之类的披着科幻外衣的超能战士加时间旅行加控制论加外星入侵加家园毁灭加制度压抑的片子似乎太多了。
举例如下,分歧者、时间规划局、超体、遗落战境、命运规划局、饥饿游戏、全面回忆翻拍版、人类毁灭计划等等,稍微上等的包括源代码、明日边缘等等。
这类片子有个共同的特点,立意新颖,原著虽然存在诸多雷同,但是还是很有想法;动作画面较为华丽,剧情在意料之中发展的极为吻合,作为商业片,好莱坞拍类型片的底子可不是盖得,片子要么在剧情上扣人心弦、煽人泪水,要么就在特效上扣人眼弦、煽人肾上腺,可是,然而,这真的没有什么卵用。
在剧情上,新颖的立意被无处不在的煽情点淹没,科幻故事所建立的危险世界不是全部人参与的和谐舞台,而变成男女主角肆意秀恩爱的宝地,详见分歧者、饥饿游戏、时间规划局、命运规划局等。
在特效上,这些片子还是比较专业的,为了避免被人说成变形金刚、超凡蜘蛛侠之类的逗比动作巨制,因而在特效使用上相当节俭,爆炸、机器人、人兽撕逼、激烈而持久的巷战、飞机散花,一概没有,(当然明日边缘在特效上还是具有可看性,跟环太平洋一个画面级别)。
然后,对于电影本身而言,在选角、摄影、对白、配音、编剧方面,我觉得说多了也是黑,也就别说了。
综上所述,抛去商业因素,这些片拍出来的意义除了迎合一下原著小说的名气以及畅销度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呢。
美帝当然没有那么傻,美帝已经未雨绸缭的开始的上电影史课了:背景设置中的家园毁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额,银翼杀手、十二猴子、巴西、未来水世界、攻壳机动队;外星人趁虚而入,与人类撕逼大战:独立日、星球大战、铁血战士;不对,那不是外星人,那是人工智能造反:黑客帝国、我机器人、终结者;大战过后,制度压抑,**制度下人类渴求革命:V字仇杀队、巴西;不光制度压抑,原来还有控制论:世界旦夕之间、第十三层、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这些其实还不够,还要玩时间旅行呢:所以还有回到未来、死亡幻觉、索拉里斯。
而本部佳片不仅批上了科幻的外衣,还努力想进行人心的探讨呢,但是这玩意迷雾、银翼杀手、发条橙子、潜行者、奇爱博士玩的还少吗。
那么问题来了,美帝的科幻片导演已经在未雨绸缭得翻看教科书一般的影史资料时,**在干什么。
ps:其实大闹天宫拍的挺好的
谢琳·伍德蕾在《分歧者》中的很多画面像极了《饥饿游戏》里的詹尼佛·劳伦斯,派系选择大典上她忐忑纠结的表情几乎与《饥饿游戏》里凯特尼斯等待抽签决定时如出一撤,加之同样都是青春对抗强权,也难怪两部电影要放在一起比较。
《饥饿游戏》所要表现的是大制度背景下个人的反抗精神,颇有些《大逃杀》版《暮光之城》的味道,每一部都好像是下一部的前奏曲,塑造的是一个时势需要的“英雄”;《分歧者》则更像是《哈利波特》版的《进击的巨人》,以派系选择来明确人物内心冲突,据说下一部也已经开始投拍,看来是以连贯的方式表现主角的成长。
更倾向于塑造起一个完整的“人”。
★电影架空在未来世界的美国,经过战争等不可知因素的洗礼,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得以生活在“城市”之中,为了便于管理,人们将人细分为五个派系——“友好”、“诚实”、“博学”、“无畏”和“无私”,每个派系有自己的生活,除了16岁的大典一生都没有选择的机会。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九型人格”,其中包括的“全爱型、智慧型、忠诚型、活跃型和和平型”几乎可以被看做是电影几大派系的翻版。
当然,“九大人格”尚且不能准确地区分一个人,那么五大派系显然也不会严谨。
人是不能被简单区分的,这就从一开始决定了有可能发生变故的基础。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分歧者》所构建的“五大派系”可以算作是“软科幻”的一种设定,其背景存在的合理性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一旦建立起了这种方式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才是。
《分歧者》和《饥饿游戏》很像,在腐化的既定模式下加入了勇敢叛逆的灵魂,年轻人想要突破自身的壁垒,完成在青春期对于个人身份认证的困惑,就势必会挑战权威。
青春电影基本都以此为矛盾点,人物的纠结决定了戏剧的魅力——《歌舞青春》系列里男主角特洛伊对于自己是否能唱歌的困惑也是建立在固有形象的重塑之上的。
在类似《分歧者》式的“幻想乌托邦”电影中,这样的困惑则更多的与革新相结合。
是《分歧者》作为成长电影重要的一个标志。
☆个人形象投射的反复出现象征着Tris对个人身份的确定。
作为“无私者”她没有资格照镜子正暗合了她无法面对真实自己的窘境。
而实战演习成功时高空滑翔她凝视着玻璃中反光的自己,也真正意义上接受了自己的形象。
在恐惧考验中,Tris对反射影子的确认是她认定幻觉的重要标志,这也成为决定她“分歧者”的标志——从“无私者”跨越到“无畏者”再到“分歧者”的过程,就是Tris自我成长的重要过程。
“个性”是美式教育中一个独特的环节。
曾经有人以职场畅销书来分析社会,中国多是人脉培养,日本多是企业忠诚,而美国则是寻求个性。
青春电影市场所展示出的这种敢于冲破牢笼表达自我的价值观,是美国社会对于“个性”追逐的结果。
因此在《超凡蜘蛛侠》中,年轻的蜘蛛侠会反复的追问“who am I”,在《饥饿游戏》中凯特尼斯会和皮特一起挑战游戏规则,而《分歧者》中的Tris则无法受困于“派系大于血缘”,也无法隐藏自己作为“分歧者”的身份,她的差异造就了她的困惑,也使她不断成长。
爱情则永远是成长的催化剂,有趣的是如今天朝也开始拍摄15、16岁情窦初开的爱情电影,但大多只能是“亲下去,爱下去,就是不能好下去”,而好莱坞式的青春之爱则要复杂的多——《分歧者》没有选择延续《暮光之城》式的三角关系,Four担任的不像是情人而更是导师。
Four可以被看做是Tris的进阶版,是度过了青春迷惘期的Tris。
他也有自己的恐惧,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恐惧是他能教给Tris的最重要的课程。
★在《分歧者》中,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博学派领袖认为,维系城市和平最大的敌人就是“人性”,而她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抹去人性,抹去对于派系的忠诚,把人都变成可以操控的傀儡,分歧者却恰恰因为不能选择固定的派系而免受洗脑。
只可惜无论是控制电脑的博学派还是留守下来的“无畏派”战士徒手战斗力都几乎为渣,大决战最大的看点竟然是来自来自于Tris和Four这对情侣的互殴。
当Tris正面对抗凯特大声说出自己是“分歧者”的时候,整部电影则好像完成了任务般迅速地滑向结局。
这对于前半程漫长的铺垫来说实在是有些虎头蛇尾。
而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最大的看点可能在于我们终于看到不是每个16岁都注定为爱情流泪,16岁同样也面临着对人生、对信仰的抉择。
有种说法是国内从不拍摄未来题材电影,是因为无法确定未来是否还是由我dang正确领导全民走向繁荣富强。
对未来设想一片虚妄,国内如今的青春电影还依旧停留在“你伤害了我一笑而过”的儿女情长上,即使是如《分歧者》这样非常典型的爆米花电影,概念上依旧是超前的,这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了。
不知道是我观影水平有限,还是两部影片本就是照方抓药套拍出来的?
我总觉得《分歧者》和《饥饿游戏》有莫名的相似感。
首先故事都选择了将人类进行分类管理 《饥饿游戏》将人们分为十二个行政区。
《分歧者》则将人们分为诚实派、博学派、友好派、无畏派、无私派五个派系。
《饥饿游戏》尝试将人们按社会阶层区分,在这一点上和人类发展史很相似,都是先从阶级开展,相对合理也有出处可询。
而《分歧者》则直接跨过阶级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从复杂多样的人性中总结推出五个派系,说真的确实感觉太简单粗暴了,这样草率的将人们进行划分,出现分歧者也不足为奇了。
其次就是全部以青年的厮杀来展开故事 《饥饿游戏》按区选出代表进行厮杀。
《分歧者》则以派系内生存厮杀,派系间争斗展开。
《饥饿游戏》中的厮杀更像是一种政治手段,维持统治阶级的专断独权的手段;《分歧者》则更像是为了夺得生存和主宰权进行的斗争。
话聊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到莫名的熟悉啦。
还有连男女主角设定都大致相仿《饥饿游戏》女主是大名鼎鼎的詹妮弗·劳伦斯,应该算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美女,看着甚至有些像五大三粗的女汉子,但大妹子演技不俗,年纪轻轻就拿了小金人。
她的加盟应该也为该片吸引了不少粉丝走进影院吧。
男主选的不是高大威猛的型男,甚至是看着有点弱的男主,也许这样更能衬托出大女主的光环吧。
《分歧者》女主是谢琳·伍德蕾,是不是看着和劳伦斯感觉蛮像的,当然了这位妹子盘靓条顺,应该在颜值上略胜劳伦斯些许吧。
表演就是见仁见智,我感觉中规中矩也算是顺利完成了角色塑造。
不过该片胜在男主颜值颇高,身材健硕和女主帅哥美女组CP很是养眼登对。
剧情在此暂不展开比较了,以免有剧透之嫌,针对《分歧者》自身再吐吐槽大家也帮着分析分析:故事将人们分为五大派系,但其各自承担的的社会功能诠释的并不清晰。
感觉诚实派和友好派的存在感很低,似乎只是为了来凑数。
碧翠丝的爱情故事也更无逻辑可循,想爱就爱啦就这么任性。
无畏派的生存训练,看着就是跑酷与打斗,是不是更像是体能训练和打群架。
博学派和无私派的派系争斗,目的何在,结果又如何了?
反正我没看明白。
故事的高潮应该就是碧翠丝带头反抗主权层,按常理应该就是推翻旧派主权阶层,成就新的管理秩序,但恰恰是这最精彩的部分却好像是刚刚开始它就结束了。
感觉导演将大段篇幅都给了派系的介绍(社会现状)和女主如何发现真我的心路转变,而并没有对故事的核心矛盾进行展开。
所以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从他们连拍三部就可以看出,是真赚了钱,才会一部部接着拍吧),卖个题材噱头,其实故事也不见得有多扎实,观众呢就是看个热闹,指望从影片中得到所谓的思想升华或是精神救赎那就免了吧。
对于热衷于各种反乌托邦的我来说,最大的乐趣之一在于欣赏作者对社会体制的设定和细节。
比如《1984》里的电幕和老大哥、《美丽新世界》里的社会等级细分、《我们》里的姓名编号以及凭票性交,还有V字仇杀队、黑镜选秀以及最新的《雪国列车》等等……仔细琢磨其中隐喻和现实映射,是思维上的一个乐趣。
这回看了《分歧者》,主要原因是风闻它在社会体制设定上有野心,让我很有期待。
我在看之前冒着被剧透的风险查了一下,有原著,在原著世界里的纽约,社会结构不是纵向,而是横向的,分成了五大派系:诚实、智慧、和平、无畏、无私……等等,这听起来像是骑士的五大信条或者英雄的五大美德什么的,看起来很神秘很有内涵的样子。
等到看了电影,我终于明白了。
这五大派系简单地可以归纳为五种职业取向——诚实派的律师或政客、(听起来是讽刺)智慧派的科学家、和平派的农民、无畏派的军人和无私派的,呃,志愿者?
大概是志愿者吧?
反正从电影里来看,这个派系除了超善良超有爱心以外,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善良得像是一群小白兔。
他们的特点是去帮助别人,所以大家很信任这些活雷锋,让他们来执政——结局你们大概能猜到。
类似的设定我也看过,职业固化嘛,每个人从出生就被注射啥啥药物或者打上啥啥标签,这辈子只能走这条道路什么的。
分歧者的世界有这么点意思,但没那么狠,小孩子们可以自由成长,最多是被爹妈影响——爹妈所在的派系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只记得无私派是素食,让我对他们的好感度狂降。
不过当每个孩子长了十八岁还是十六岁,就必须要做出选择,决定自己的派系归属。
政府会给你提供一次测试,跟哈利波特里的分院帽差不多的测试,不过你仍旧有最后的选择权。
有些孩子愿意跟爹妈呆在同一派系,有些反叛的熊孩子就跑去别处了。
真的,在所有的反乌托邦电影里,这种设定真可以算是仁至义尽了。
然后女主角出场了,五个派系她一个都选不出来——她一定是天平座,选择障碍症严重——这种人在那个社会叫做分歧者,被认定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必须要干掉。
于是……好吧,剧透就到这里,剩下的我就不说了。
总之《分歧者》是一部比较省心的有趣电影,里面虽充满对现实的隐喻,但它们都潜显直白,毫不晦涩——你要知道,这是一部给美国青少年看的片子——五大派系的风格成了天然的分段提示。
随着主角前进的步伐,你可以很轻松地取下一块块镶嵌在剧情里的隐喻和象征碎片,并在最终把它们拼凑成一个完整的中心思想。
难得的是整个世界观不算太压抑,故事轻而流畅,女主角也是个爽快人,该打就打,该反就反,没那么多纠结劲儿,更偏向青春片,不像其他大部分反乌托邦片子一样气氛凝重色彩暗淡让人透不过气来,可惜这一部里没有对整个社会体系做深入探讨,也没解释为啥非要把幸存者分成有点蛋疼的五派,核心主题最终还是落实到了女主的选择和自我认知上,搁到中国现实,就是青少年填志愿选专业的迷茫和困惑。
所以这片只能算是反乌托邦里的轻反,稍嫌不够过瘾,希望后两部能给点详细解释,把旧世界砸得再碎一点。
对了,说到这个给美国青少年看的片子,里面有个细节特别棒。
男女主角恋奸情热准备合卺双修时,女主角突然按住男主角向上摸索的手,说我们不能这么快。
生硬的男主角立刻生硬地悬崖勒马,说:好!
然后俩人就各自分开睡了!
分开睡了!
三观正到生硬……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后半段的心理战攻防很精彩,心理活动的具象化对抗比前半段一群傻老爷们儿女汉子们对打更好玩。
男主角在给女主角做心理挑战测试时说,当你进入心理空间时,将会看到你最害怕的东西。
能够成功克服它,你就能变得无畏。
他们到底看见什么,我不剧透,不过我看到那段时会抑制不住地想,如果是我的话,内心深处最怕的是什么,戴上那个仪器以后看到的会是啥?
别那么着急回答,因为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是漫天的蚂蚱?
是满屋子热气腾腾的鸡汤?
漆黑的暗室还是镜子里的长发女鬼?
电影结束以后,我跟一起观影的人交流了一下意见,最后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
我们最害怕见到的东西莫过于——穷。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
”性格伴随我们的一生,左右着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决定着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不同的人由于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也就不同。
不同的性格形成不同的人群,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就形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性格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以前虽然听过无数遍,但一直没有切身的体会。
直到读完《分歧者》,我才觉得这性格关键时候真是可以决定生死。
不得不承认,外国人的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
《分歧者》不仅具有浓厚的科幻意味,而且基本上就是把一个人的多重性格想象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按照人类最美好的特质划分成了五派:无私派、无畏派、诚实派、友好派和博学派。
抵制冲突与战争者组成友好派;抵制无知与愚昧者组成博学派;抵制隐瞒与包庇者创建诚实派;抵制自私与漠然者建立无私派;抵制胆小与懦弱者是无畏派。
这五个派别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标志,表面看来应该是互不侵犯,可以创建出一个美好和谐的幸福世界来。
实际的情况是,五个派别之间依然有冲突有战争,欲望依然是派别和人类跨越不过去的鸿沟。
消灭别的派别,一派独大,甚至是一人独大,这种想法虽然听上去很愚蠢,但总有人为了实现这个愚蠢的想法牺牲大量无辜的生命。
有征服就有反抗,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时候总会有人脱颖而出,成为救世的英雄。
十六岁的少女翠丝作为派别中的“分歧者”,为了躲避未知的危险,为了查找谜团,从无私派中转到无畏派,克服了迷茫、恐惧、胆怯,经历了追寻、成长、恋爱的过程,历经新生训练的血雨腥风,蜕变成一个强悍、理智、超越了派别的性格丰富的少女!
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到底什么是分歧者,分歧者到底有什么危险?
为什么不能对别人说?
这样一环套一环地看下去,你会发现谜团越来越多,老四是谁?
派别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性格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情节越发展,你就越是欲罢不能。
看这本书就像剥卷心菜,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没一层你都觉得快要接近中心,打开一看,还有一层。
而在这剥卷心菜的过程中,人物的性格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按照小说一开始的思路,每个派别的人,性格特点分明。
如果的事情都能按照预设的希望走,那么世上就没有那么多故事了。
比如,出身于“无畏派”的托莉深爱着弟弟,关心着翠丝,具有友好派的特征;皮特出身于诚实派,却最善于撒谎;无私派首领马库斯却非常冷酷暴戾;无畏派的尤莱亚身上也有友好派的性格成分。
性格成分最多的“分歧者”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兼具好几种性格,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
就像老四”虽然他出身无私派,却具有无畏、友好派的特征;就像翠丝出身无私派,她喜欢无私派的善良和平和,却受不了无原则的无私。
这种多重的性格让分歧者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也更有智慧,所以才让派别领导有了威胁感。
这样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本身并不新颖。
新颖的是作者把性格之间的冲突扩展到一个完整的世界,这里面有神奇的个性测试,也有复杂的基地深坑,还有让人生畏的“恐惧空间”,每个场景,每一章故事都很吸引人。
你可以把这本书看做是一个科幻冒险故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生动形象的人性寓言故事。
作者在书中写出了人性的残忍、暴戾、贪婪;也写出了人性中善良、友好、平和的一面。
人不仅在和外界作斗争,也在和自己作斗争,和自己的性格作斗争。
单一的性格注定无法生存。
在小说的结尾,虽然很多事情水落石出(比如,什么是分歧者,制造战争的是什么人,有什么目的),人物命运也相对明显(翠丝的父母为了救翠丝先后死去),翠丝和托比亚斯也彼此表白,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整个世界依然处于无序中。
无私派和无畏派将何去何从,马库斯到底会不会对翠丝和托比亚斯不利,作者却没有交代,结尾仍然是一个大大的谜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有欲望,就会有各种性格。
为了生存,为了适应,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都要做自己的分歧者!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现成可以对应的词汇,何必再用累赘的方式翻译电影显得呆板刻意,作为寓言式的故事看也勉强可以前面可能不停快进,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主角叫什么名字。
当中一段耐心看了一下,没有什么好的特效场面,和美剧一样简陋情节方面其实还是有些难以自圆其说,既然进入勇派后的测试可以视频展示出来那为什么分派之前的能力测试不公开展示,那样不是照旧可以揭示女主角是分歧者的事实,何必后面费周折?
电影全篇的主旨也显得混乱是要表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么?
里面的智派的行动显得混乱,最后居然被这么简单的干掉了,这也能叫智?
小时候我有篇周记定的题目叫《积极向下》,自认为立意很独特,文字内容都属上等,结果是被语文老师批了个等第“下”,当时费解,一度视作嘲讽并以此为自讽而诞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有如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飘飘然,后来才渐渐明白。
并不是所有的特立独行都等于别具一格,创新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收获,创造出来的很有可能是一堆令人反胃的腐肉。
“分歧者”相同,从电影开始我就一直在疏导自己接受这样的一个主观设定,即将人性明确的分类。
可是已经临近结尾了我依然说服不了自己,甚至为我曾经试图说服自己接受这样一个荒谬而无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样的行为而开始鄙视自己: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需要你来迎合它的,并不需要一味的追求中庸,总去追逐事物的两面性——电影的一些场景还是很漂亮的,太虚伪。
电影里的很多设定都是我无法接受的——不明不白的测试决定自己的命运、生死;突然遇到一个武将系(无畏派)的美女考官,思及女主与其同病相怜的哥哥而开挂作弊、关键时刻保驾护航,更扯淡的是这个能来这种命运时刻做主审的武将系考官在武将系统里只是个负责纹身的;女主哥哥扯B淡的直接站队且灵魂轻易遭腐蚀,后又戏剧性的先知先觉再度成为墙头草,是适合我D发展的优秀潜质分子;一个个分歧者不要钱一样的随便出现,随便击杀,只有男女主手握屠龙宝刀、一路碾压各级BOSS;女主爆发——网文一般:妈死、爹死、亲爱的被如何如何待拯救(欧巴桑,HELP ME 思密达)——终于爆发小宇宙——拯救世界——从此这个世界留下姐的传说;“妞,告诉哥怎么能快速客服恐惧,第二阶段不被淘汰啊”——"这妞干不过她,得下黑手弄死她"——“卧槽,干不过这妞,男票武力值太高”——“不原谅我,那跳崖死了算了”结果就是跳崖死了,麻痹的编剧你写剧本太困随便应付我用屁股想都能把你的逻辑一个屁直接给嘣塌了;…… ……不举栗子了,反正看过的人总有自己的意见;没看过的人,看了才有发言权嘛。
这年头啊,时间规划局啊、源代码啊、盗梦空间啊、超验骇客啊、雪国列车啊、命运规划局啊、等等等等啊啊啊啊,反正什么样的设定都有,有的让人惊艳,有的让人胃里难受随便哪儿顺着个尿点就遁厕所了。
分歧者的三观最是让我不忍直视,不忍直,不忍——不能忍!
i can't take it.
都只看了电影,我却觉得这部比饥饿一完成度高。槽点,既视感和便当确实很多,首先这个不能算乌托邦吧那要怎么反?体系的缺陷本来就太严重。但是如果作为一本独立的小说来看,这样的叙述节奏也算合格了。至少我没看得打瞌睡(而HG确实是催眠……
好看诶,就是结尾拖沓了,另外测试太重复的感觉看到后面有点腻。
如今的YA小说不加个反乌托邦背景都不好意思跟制片方说要拍三部(哦不,是四部……)第二阶段的噩梦测试是致敬1984里的101恐怖房间吧。先看的女主和她哥在另一部电影里演绝症情侣,于是奇怪的违和感……
总的来讲,概括性的说,潮流还是人民说了算。中国人民太穷了,很想做一场手持优乐美枕边白富美的纸醉金迷梦,所以《小时代》火了。美国人民太闲了,很想过一把饱受压迫顶制度个肺的革命瘾,所以《分歧者》火了。
满带感的,就是女主没特色也不好看。。。
还不错,没有传说的那么差,女主长得不漂亮,甚至有点大妈脸,不过演得还不错,男主阳刚帅气,加分。
「I want you to choose who you truly are and where you truly belong. Not on a whim. Not because you wish you were someone you're not. But because you honestly konw yourself.」
男主好帅 赏心悦目
好莱坞雷剧,完全无法直视
你是哪一派?还是分歧者?面对自己的内心 你敢于去承认和接受吗?成为真正的自己!
真是顶峰备胎的备胎的备胎,能不这么遭禁肥温吗
和饥饿游戏,maze runner,很像。
设定就是硬伤
后半段太难了啊
男主快点红吧
为这么个说教片冒大雾夜奔回家,深感不值。。
影片的世界观设定还是很有趣的,将人类分成无私派、诚实派、无畏派、友好派和博学派各司其职,但其实这是反人类的,女主这样既勇敢又善良充满各类特质的非常符合现实人类个性的融合者在这个世界成为了异类。当一个构想极端化其优胜劣弊体现的就很明显了:1.我们自身不会只有一种特质,也不会一生不能改变。2.我们除了可以选择他人的给定,更可以自由地选择更灵活多变多元的思维方式。3.选择爱人不一定需要门当户对但需要本质相似且势均力敌齐头并进。影片有点饥饿游戏盗梦空间的影子,当然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类自由意志的影片,期待下一部。
连这种片都看了,The things I do for love...
像饥饿游戏的电影,太沉闷
非找个像罗伦斯的当女主啊。哭声有点恐怖。节奏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