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24日报道,波士顿爆炸案两名嫌犯18日所劫持汽车的车主是一名华人,这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日前向媒体叙述了惊险逃过一劫的恐怖经历,并连称自己“幸运之极”。
该车主至今对被劫经历惊魂未定,甚至在嫌犯焦哈尔身受重伤、处于严密监视之下,仍对自己的安全担忧不已而不愿透露身份。
这位车主回忆说,18日晚11点左右,自己已从广播中得知麻省理工一名校警被射杀。
这时一名男子走近他正停在路边的车,敲打前排乘客座位的玻璃,并掏出手枪问他说,“听说波士顿的爆炸了吗?
是我干的。
”男子上车后,逼迫他开车到另一地点接上第二人,两人随后将当局认为此后被用于同警方交火时使用的自制炸弹和弹药等物品塞进汽车后备箱。
这两名男子就是塔梅尔兰和焦哈尔兄弟。
凶嫌之一坐到驾驶员位置上,让车主坐到旁边的乘客座,便一路开去。
途中,两名嫌犯互相之间用俄语交谈,但与车主用英语吹嘘如何一手炮制了爆炸袭击,同时还询问司机为何方人士。
该司机回答说是中国人,并胆战心惊地问两兄弟是否会伤害他。
《纽约每日新闻》报道说,这两人告诉车主不会拿他怎么样,因为他“不是美国人”。
然而即便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车主仍坚信自己必死无疑。
萨纳耶夫兄弟随后向他索要现金,他将身上仅有的45美元悉数交出,但嫌犯仍不满足,迫使其交出银行卡和密码,焦哈尔用此卡在一处提款机提取800美元现金。
然而再次上路后不久,汽车就显示快没有汽油了,于是三人驶入一个加油站。
头脑灵活的车主抓住这个机会,趁两名劫车者一人在加油站内付钱、一人在加油之时,跃身跳出汽车,火速逃至街对面。
正在加油的那名男子企图将他拦下,但“他飞快地逃跑了”。
当他逃到对面的加油站后,要求店员立即报警。
这名店员事后接受专访时回忆说,极度惊慌的被劫司机跑进店中对他说,“有人要杀我,他们有枪有炸弹!
”艾哈迈德描述说,司机害怕得连站都站不稳,一下子瘫倒在地。
而他自己也怕得要死,担心凶犯一路追来,自己也性命难保。
有幸大难不死的车主,因此成为该案的重要证人。
由于他的英语能力非常有限,当局当晚在问话时,要求他尽力回想两名嫌犯对话中的只字词组。
该司机称,两兄弟全程用俄语交谈,但只有一个字他能听得出,那就是“曼哈顿”。
3.5 整体偏纪实风格,用了大量的真实录像和图片,末尾照常来一段真实人物采访。
如果始终保持这个风格还好,但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影片后半主角警察与同事关于爱的对话配上慢放的配角画面实在太刻意和浪漫化了,又回到了老套的爱可以解决一切,与之前以及之后的纪实风实在格格不入。
影片切入的角度也就是角色很多,几乎涉及到事件的方方面面,节奏控制的还好但深度十分浅薄。
属于不错,但仅仅是不错的片子。
另外,欧美很多恐袭的直接实施者都不是来自那些敏感地区,有的甚至不是原生穆斯林,而是出生成长在当地后来才入教的白人,他们如何成为恐组人员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我也算老阴谋论了,美国自己炸自己诬陷穆这种论调还是第一次见到。
还有,都这这么久了,中国人数学好的梗还没玩够吗?
再另,对于在这种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中受伤的人而言,真正难过的不是一开始和最初的那几年,而是等到人们渐渐遗忘灾难,社会不再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帮助和包容后,那时,才是最难过的。
现在谁还会记得512中截肢,失去亲人的人呢?
我们多久没在媒体上见过他们了?
但他们所受到的伤害却不像人们的记忆那般容易逝去。
【以下有非常多的剧透!
】从电影本身来看,从第一秒开始就有非常多的细节在给后面的剧情埋线了。
电影的每一部分好像都有一个关键词。
一开始是“腿”,男主因为破门而受伤的腿,情侣伸出被子的交缠的腿,MIT学生研究的可以自主行走跳跃的机器人的腿,残疾马拉松选手的滑轮。
爆炸发生后,就是受伤的腿,离开了躯干的腿。
然后关键词从腿变成了“眼睛”,手术室里正在截肢的病人紧闭的眼睛,年轻妻子Jessica在病床上乌紫的眼眶,盯监控的fbi小哥非常疲惫但又继续坚持的眼睛,男主因为长时间工作一直揉眼睛、捏鼻梁。
然后就是“车”,男主大半夜开警车一家一家巡逻,学校的保安小哥从白天到晚上都一直在车里值班,华裔小哥被劫车,小镇里的枪战炸车,炸弹弟弟弃车。
然后,就是亿点点的前后呼应了。
华裔小哥Dun Meng在前头提了奔驰新车,通过视频通话来与在国内的家人分享,并多次提到了车很贵等信息。
但在被劫持后,却多次提出“我不要车了,你放我走吧”炸弹弟弟非常眼馋这个车,多次赞叹这个车,提出要开车,但炸弹大哥拒绝让他开车,他最后也如愿以偿地开上了:他哥牺牲自己让他开车跑,他跑路还顺便把他哥给碾了(不碾这下可能还不用死,不过估计大哥的目标就是找死)fbi老大和市长在关于公不公布疑犯照片的问题吵架的时候,市长说的话是“波士顿人会为了波士顿而帮助警察,提供线索”,这是一个归属感的问题。
可惜的就是,知道线索的人刚好就是几个留学生,而且他们发现线索的时候又刚好在🍃,归属感是没有的。
如果没有这个空子,如果不是fox电视台的逼迫,学校保安小哥肖恩可能就活下来了。
同样是归属感的问题,(希望我没记错名字)watertown的小镇警察们在面对炸弹兄弟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归属感。
哪怕警车已经被打成筛子,炸弹一个又一个地往身边扔,警察也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退缩情绪,什么借车掩护去拿机枪的,年纪大了还连翻几家围墙去侧面包抄的,还有那个给警察扔了一个锤子让警察去干翻坏蛋的房主,屋顶上混在一堆装备齐全狙击手中间打猎枪的姐姐。
“我的小镇就由我来守护,谁都别想代替我”还有就是,上面那位翻围墙侧面包抄老爷爷有老烟瘾,进早餐店前却把烟放在了门口没带进去;在经历枪战和爆炸之后发出了感叹“看来我要戒烟了” (在我看来大概是意识到生命可贵了吧)。
这部电影的很多场景就像男主角和警察大白天emo的时候说的:“这些可以预防吗?
”。
就像上文提到的很多前后呼应,好像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有迹可寻,但在它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无迹可寻。
就像在公布疑犯照片之前也没有人会知道这是会让事情走向明朗亦或是带来更多伤亡,但你还是得往前走。
人活着的目标不是“不死”,所以很多事情都无法预防。
那意外发生了之后要怎么办,如果让我在影评里写“爱能拯救一切”感觉又太矫情了,但的确是,在意外发生之后,那些冒着浓烟奔向你的身影,那些奔走在黑夜之中保护家园的身影,来自陌生人、家人的支持和爱会成为推动人们走出阴影的第一动力。
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真实事件改编💔只看了一遍也只打算看一遍,可能有一些人名和地名会记不清楚,记错了就算了…
爱国者日如果问什么叫一部真诚的电影,爱国者日如是。
真诚直至真实。
本片根据13年波士顿爆炸案真事儿改编。
要问改哪儿了,没亲身经历过的人从头至尾都瞧不出来。
全片的氛围均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主角没有自带光环,反派没有秀智商下限,FBI没有一味犯二,政府没有一路伟光正,路人青年(见图)也没有负责作死。
然而人物的真实行为呈现出来的精彩程度,远胜浮夸的艺术渲染。
先看一条线,通过路人青年的角度来侧写爆炸事件: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爆炸事件发生时就在十几个街区之外,此刻他毫不知情,心里念着的是在中国的父母,自己在美国的事业,以及外卖店里美好的邂逅。
买了好车,不料被爆炸事件的始作俑者盯上,被抢了车,被劫持。
一个普通人,遇见此事会做何反应,会智斗歹徒,化身正义英雄吗?
显然不会。
会怯懦吞声,任由持枪歹徒作福作威吗?
也不甘心。
他选择的,是一个普通人都会的,跑。
如何跑,如何与歹徒周旋,此片的精彩之处,从这里可窥得一二:演员细微的肢体语言,微表情,充分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真实的恐惧;游离又若有所思的眼神,一气呵成的展示了从懵逼到略微镇定的心态;逃脱后慌忙又不失冷静的报警求救,便是一个心思慎密的普通路人对求生本能最好的诠释。
远比张牙舞爪大吼大叫的演绎来的精彩,节奏把控堪称一流。
本片最可贵的,不是主旋律精神的盲目宣扬,也不分门别派,不阐论谁是谁非。
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警察、受害者、犯罪者,以及这些普通人的家人。
真实的展现他们在面对沉重伤痛下的种种。。。
(不剧透,观者自知)由此可见,何为一部真诚的电影。
恐袭波士顿 (2016)8.02016 / 美国 / 剧情 惊悚 历史 / 彼得·博格 / 马克·沃尔伯格 凯文·贝肯
这一部电影的经典之处在于,不仅仅这部电影是真实事件发生的,而且还是特别让人感到猝不禁心和感动的,而且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也是土生土长的波士顿人,感觉这部电影完完全全的突出了波士顿这个城市他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永远不会放弃,我感觉就是特别凸显出这种精神吧,无论有再大的敌人,波士顿永远不会屈服。
观看过程中不断和评审团主席说笑,“引进这个片子是为了第二个任期献礼,宏森属实别有用心。
”好在国内观众反映还不错,没让阴谋得逞。
团主还打趣道“此片简直就是在文化上一次对于美国的恐怖袭击。
”的确,客观一点说,此片在类型感上勉勉强强,而在类型上一塌糊图。
所谓类型要义——棋逢对手瑜亮之争,此片在视角选择上:多线并行警匪对弈,本是寻常做法,但是在波马时间的历史文本中就丧失了炮制主旋律合格品的第一零件——professional adversary—恐袭二人组并非塔利班科班出身,而是达茅学生,如此一来,虽然情节恶劣却是两光笨贼,根本没有反侦技巧。
这就形成了警匪双方势力职业性上的不对等,众所周知,和德尼罗做对的一定是帕西诺,和超级警察硬刚的一定是狂野悍匪,再不济也要和哈利系列一样是神经病人。
此片在真实事件取材上,就不利于传统好莱坞双雄二元模型的展开,更难以硬造“表现型放大”。
你总不能让美国吴京沃尔伯格去跟一学生打对台,谁看不起谁呢?
最起码也得是汉纳姆啊。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此片问题——囿于事件中反派真实战斗力的限制,二元里就出现了活力不均,这会导致两个纰漏:一、官方兴师动众围堵二笨贼着实会压抑不住地流出黑色幽默内涵政府战斗力的气象;二、Hooper对于amateur的瓮中捉鳖和弱势一方的困兽犹斗会让观众在本能心理上不自觉的同情被围猎者,即便其恶贯满盈。
再一来,类型片最基础的表面行动(暴力)的造型性处理与感性化营造是不可或缺的,主旋律更要在场面活上大开大合,总不可能全片只在波马现场爆炸一次。
于是便在影片中段添加了一段二贼逃亡过程中与警察火并桥段,为了做场面效果让二贼以惊人的战斗力应对,二人街口巷战力敌一个分队警察,并且有大威力手制炸药,顷刻间将波市化为的黎波里。
的确在效果上,此段堪称看点,但在剧作上无疑是自反的:首先违背了原型事件和前半段对于真实事件一五一十的平稳叙述;其次,突兀地拔高了匪徒业务水平,与影片前段文本讲述相违背。
最重要的一点失败则在于,(应该是出于无意)此片在各种桥段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波士顿警察或美国体制的优势,反而将缺点显露无疑:分权导致的掣肘,调查一个事件中央地方两层三机构的互相不负责:谁接管谁与谁指挥谁几乎全无安排自说自话,极低的效率导致了能被两个大学生耍得团团转还折了兵力。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美国警察势如劈竹,而不是因为互相不领导运转不灵。
当然,汤姆·克兰西大师对此体制性弊病有经典破解方法,在类型片中屡试不爽,已成固定套路,那就是汤姆大法后前两招:“局外人”和“下克上”。
而此片竟然全把这些东西抖出来,还不拆招解围,真是不漂亮。
影片最终结尾不落到默哀死者,而落到感谢警察和官僚的领导,或许会有被误解为官僚主义之嫌,不够稳健,也对死者和伤者毫无尊重。
所以啊,牛逼如史东能把斯诺登拍成主旋律,可又些导演却又把主旋律拍成斯诺登,但是好在,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看出来。
结尾处山呼“自由万岁,保护我们的社群!
”,叫得响亮一点,手舞足蹈者多安排一些,或许能救一下。
Boston strong👍看的时候总觉得进展好慢,原来导演是想让我们看到每个人幸福的生活,当被恐怖袭击影响下的众生百态,就像里面的一个中国男子,在马拉松爆炸案之后他依旧过着他的生活,但意外总会在不知道的时刻来临就像男主说的,这种事情没有办法预防,我们只能做到用爱来感化,抚慰我们自己,帮助他人,在某个时刻来临的时候,有我们想象中的勇敢其实说实话,我感觉恐袭波士顿不太好,一看剧名会以为又是烂大街的美国英雄主义剧情,一看剧名我想的是估计又要显示FBI多厉害,但其实不是,警察和波士顿人民的互帮互助,男主对波士顿每条街道的熟悉,难得看到美国电影会宣扬这种团结的力量👍
2023.07.05
波士顿警局凶杀组的汤米·桑德斯是个机智果敢的好刑警,但是常常因为鲁莽冲动行事而把事情搞砸,还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
他和同事打架,被罚去当交警,被同事们戏称世上工资最高的交通协管员,他烦透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波士顿警局艾德·戴维斯局长却一语中的说他是咎由自取,活该倒霉,汤米想想也是。
就说刚刚发生的事,警察在嫌疑犯家敲了半天门不开,汤米来到后一脚跺开门,让自己受伤未愈的膝盖再次受伤,他自己都后悔冲动个什么劲,没有办法,个性使然,好在局长很欣赏他,“躁脾气出活”,所以经常罩着他。
2013年第117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这一天戴维斯局长安排他到马拉松终点现场负责安保工作,就在人们为率先跑到终点的选手欢呼雀跃时,人群中发生了恐怖爆炸,巨大的爆炸声一瞬间吞没了人群的欢呼声,连续的爆炸产生的烟雾和碎片弥漫在半空中,遮天蔽日,惊恐的人们四处逃散,现场一片狼藉,幸运的人只是被震晕或者受到皮外轻伤,不幸的人当场死亡或者残肢断臂,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
汤米和他的警察同事们第一时间展开了营救,很多民众也自愿帮忙参加了救助。
47分钟后马萨诸塞州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和联邦调查局特殊案件部门主管里克·德斯劳列尔带领大批联邦探员驱车赶到,让现场气氛更紧张起来。
联邦调查局首先定性为有预谋的连环爆炸案,因此案子应该由联邦调查局接手负责。
里克因为一个已殉难的男孩尸体被移动而指责警察,汤米又搂不住火的出言不逊要和他理论一番,被人拉开,要说汤米这个不畏权贵的脾气还真是让人头大。
不过现在汤米也没有心情去关心其他事,他一直联系不上妻子卡罗伊让他很担心,终于卡罗伊回电话了,这让他一颗悬着的心可以落地了。
最让人动容的一幕,是一个警员,默默陪伴在死去的8岁儿童的身边,直到夕阳西下,所有人群都散去,他沉默无语,面对着盖着白布的孩子。
救护车最后一次开来,带走孩子那早已冷去的尸体,他面无表情的对着孩子敬礼,救护车斑斓的红蓝灯合着夕阳在他的脸上闪耀。
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哪怕你已死去,也要让你有尊严的离开这个让你生而为人的世界。
FBI在黑鹰码头的一间宽大的仓库建立了指挥中心,然后高速运转起来,不到1分钟,联邦服务器就拦截了12000封可疑邮件,结果导致服务器崩溃了。
第一时间收缴手机,摄像机,监控录像,视频资料和现场血迹斑斑的证物摆满了指挥中心。
千头万绪都需要一点一点的去做,可是时间不等人,贻误战机就前功尽弃了,而一群人还在那里夸夸其谈,肆意猜想,没有一点实际行动。
汤米实在忍不住了,以他凶杀组的办案经验上前大胆直言,破案的关键是目击证人,当务之急是去医院给受害者做笔录,一定有人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
此时真正的犯罪分子查纳耶夫和焦哈尔兄弟俩正逍遥自在的在家里通过电视欣赏他们的杰作,媒体的误导,警察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手忙脚乱,让他们很开心。
汤米忍受着膝盖疼痛,在医院找受害者做笔录。
当连续工作了一夜的汤米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迎接他的除了妻子的关心,还有等待他打探内幕消息的左邻右舍邻居,汤米精神崩溃的大吼着轰走他们,然后倒在妻子怀里痛哭流涕,哭得像个大男孩,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不在人前弹而已。
哭述过后的汤米恢复了平静和自信,洗漱一番又可以披挂上阵。
监控录像发现爆炸前现场观众都在向选手欢呼,有一个戴白色帽子的年轻人匆忙离开,具有重大嫌疑。
里克找来熟悉这条街区的汤米协助,汤米准确的推测出疑犯的走向,终于很快锁定嫌犯是两个人,并获取了两个人的清晰图像。
现在就等面部识别系统来比对筛选了,这期间州长、FBI和警察至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考虑的是民意,民众想尽快知道案子的进展情况,因此建议公布嫌犯照片,警察局长艾德·戴维斯也主张尽快公布照片,让人民群众来指认,这样可以尽快破案,FBI主管里克则一心等结果出来十拿九稳后再行动,总之是都从各自的部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表态让办案人员压力山大,紧迫感倍增。
可是该死的面部识别系统来比对筛选像蜗牛一样就是出不来结果,这时候福克斯新闻给州长打来电话,他们已经获取了两个嫌犯的照片,他们想了解更多细节情况,否则20分钟后公布照片。
里克气的暴跳如雷,发誓事后追查泄密者。
爆炸案发生74小时后警方向民众公布了两个嫌犯的照片,请求市民协助警方破案。
嫌犯焦哈尔的同学发现警方公布的嫌犯照片中的非常像他的同学,就发短信给他,在焦哈尔的衣柜里发现烟花爆竹等,他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该干嘛干嘛,致使焦哈尔可以继续行凶作恶。
两个嫌犯在麻省理工学院门口袭击了校警肖恩,夺走了他的配枪。
接着嫌犯查纳耶夫鬼使神差的打劫了在路边停车发短信的孟丹,接着搬上车两箱自制高压锅炸弹,劫持孟丹的车直奔纽约而去,看来两人亡命徒还要继续作恶,这个时候孟丹知道大祸临头开始害怕了,但是已经晚了,两个亡命之徒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的陪葬品。
在美孚加油站停车加油,焦哈尔去超市买东西,孟丹决定自救,他突然打开车门逃跑,躲进加油站打电话报警。
汤米最先赶到加油站,了解了疑犯劫持的奔驰车号和纽约的去向。
沃克敦警局的乔伊·雷诺兹警官发现了嫌犯的车辆,很快约翰·麦克利兰警长也赶到。
发现警察跟踪的查纳耶夫把车停了下来,他先发制人开枪射击,接着不断扔出自制炸弹,炸的警察人仰马翻,好在增援的警察源源不断的到来,嫌犯已经是穷途末路,无处可逃了。
查纳耶夫掩护焦哈尔开车逃走,自己重伤被送去医院,FBI迅速提取了他的指纹,很快确认他是查纳耶夫·察尔纳耶夫,警察迅速去嫌犯家带走了嫌犯的妻子,在另一个嫌犯焦哈尔的大学宿舍里带走了他的同学。
看着嫌犯妻子凯瑟琳那姣好的面容,让人无法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咋就藏着一颗如此冷漠歹毒的心?
圣战分子牺牲无辜人的生命来对抗他们认为的邪恶势力,这一点让人无法理解,至于视异族都是邪恶的人更是极端恐怖的行为。
终于发现了焦哈尔的藏身之处,汤米第一个赶到现场,接着大批警察迅速赶来团团包围起来,一顿闪光弹让焦哈尔认怂举手投降,至此波士顿恐怖袭击爆炸案疑犯全部抓获。
这篇与其说是影评,更多是属于反思,以往国人对恐袭的印象就是这是外国的事情,和我们无关,离的很远。
由于我们国家对枪支的严格管控,不说恐袭连枪击案件都是甚少的,像7、80年代香港那样发生凶徒与警方枪战的场景,对国人而言简直是奇闻。
于是我们近年发生的恐袭案件,变成凶徒持刀当街行凶。
加上奥运等大型活动的影响,国家收窄刀具的流通,地铁、高铁、火车等交通运输的安检,进一步减低持刀行凶的可能性。
到这里大家认为安全了吗?
我们还是低估了人性的恶,国外出现犯人开着车在节日活动的大街上,横冲直撞。
据说当时在街上的行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站着的都有可能被凶手盯上,哪怕已经倒地不起,也可能遭遇凶徒车子的来回辗轧。
而车子以外,国外还有一种非常防不胜防的袭击方式,对仇人、厌恶的人,甚至只是看不顺眼的陌生人泼硫酸。
是的,就是硫酸,对方不会死,犯人被抓到以后,甚至不会面临重罚,因为在法律意义上受害人就是轻伤,连重伤都算不上。
但是硫酸的伤害真的只是轻伤吗?
轻则毁容,重则致盲,遇上大面积皮肤受伤,哪怕最后植皮成功,那一辈子身上都有一块好不了的疤,谁能轻易接受?
因此,我国不少城市的安检,会有针对乘客携带液体时,要求对方少量的试喝,以证明该液体的安全性。
广州前阵子就有一个事件,说是一男子携带工作用的硫酸搭乘地铁,过程中他的硫酸意外泄漏。
事后他没有告知工作人员,就这样离去。
一小孩跌倒以后,刚好被地上的硫酸灼伤,送院救治。
国外的硫酸案件虽然说不上是有组织的恐袭,国内的这起案件也肯定不是。
但是它反映了一个事实,无论对方是什么想法,故意的,无意的,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可以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刀具不说,就说到处都有的车子,地上一滩不明液体,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出入口。。。。。。
回到主题,恐袭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不是只有有组织的才叫恐袭,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一个发疯的精神病人,他提着一把菜刀,在街上、巷子里、楼道间挥舞,就已经是一场恐袭了。
所以不论男女,在外面活动的时候,习惯性看一下建筑的出入口,多一点方向感,留心一下身边的人事。
不说其他,就万一真的有事件在自己身边发生,能快速逃离现场,或者最快速度躲起来,也是一件好事吧。
2017年1月15号观影完毕,来豆瓣分享一下影片的详细知识与部分细节。
1. 这是马克沃尔伯格与导演Peter Berg的第三次合作了,前两次分别是Lone Survivor (2013)和 deepwater Horizon (2016)。
爱国者日和前两部合作的电影一样,也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
2. 影片题目爱国者日是马萨诸塞州州立节日,是为了纪念发现在1775年4月19日的列星顿战役和康科德战役。
爱国者日在每年的星期一,有名的波士顿马拉松就在那天举行。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的嫌疑犯Tamerlane Tsarnaev死于前一天晚上与警察的枪战中,弟弟Dzokhar在2013年4月19日被抓,也是第238个纪念日。
3. 影片在奥斯顿市招募群众演员时导致了排长队的现象,队伍有将近四分之一条布伦特里街那么长。
4. 影片与《Stronger》(2017) 同期拍摄,这是另一部同样讲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的电影。
5. 这是Kevin Bacon第二次扮演波士顿联邦调查局局长。
第一次是在Black Mass(2015) 里。
6. 影片和深海浩劫(2016)一样,在AFI电影节上获得了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7. 麻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不允许影片在校园里拍摄。
8. 马克沃尔伯格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拒绝拍摄这部电影的。
后来他在读完剧本后改变了主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最合适这部电影的人选。
9. 马克沃尔伯格出生在波士顿的多切斯特。
10. 可以在影片爆裂鼓手中找到Melissa Benoist和J.K. Simmons的第一次合作,而电影爱国者日是他们的第二次合作。
11. Patriots Day是缅因的一个节日,缅因一直属于马萨诸塞州直到1820年缅因独立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每次波士顿红袜队都会在Patriots Day那天进行比赛。
转自IMDB
3.75
过分失望和恶心以至于赶紧看了一下导演是不是老斯;纯粹的浪费题材浪费卡司浪费投资,来做阶级矛盾大保健裤子都脱了就来一套真善美意识形态鸡汤的按摩,还足足两个多小时,味同嚼蜡,作为艺术的价值几乎无限趋近于0
3.5 难得在美国片里听到正宗的中文以及地道的中式英文,中国小哥真心牛逼啊,夜景那段不错,比大片里那些枪战真实太多,至于非要升华一下爱能战胜一切,能怎么办呢,翻个白眼继续看呗。
这个题材不太适合拍电影。
美式主旋律,各种政治正确一股脑倾倒而来,简直让人消化不良。各种平民英雄的形象被无限拔高,连哭带说教,就怕你不被煽到。整个片子就想告诉你,美国真是全世界的“首善之区”啊。
工整,但也不过尔尔。
片里头凶手被抓跟警方没多大关系,稀巴烂
这种片我都给1星。自作孽,不可活。
中东日常
最后看到安上假肢的受害者穿过终点线时 还是挺触动的
这场恐袭是推我跑马的动力之一。私人情绪太浓,爆炸场面一到就眼泪哗哗。本片没走反恐套路,通过BPD的视角,将现场救护,拼死守枪,绑架逃脱,小巷激战,全城戒严,这些大片的元素拍出了一座城市最普通的人最朴实却动人的情感。成就了一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好人”vs“坏人”的战斗。
(7.0)其实这片最能展现成熟电影体系的工业能力,如何把一个谁都能感动的弘扬正气的主旋律题材真正拍到谁都能感动。过界的反思、炫耀式的电影语言通通要丢弃,需要的只是严格的执行力。仿纪录片风格的摄影可以关注一下,尤其在马拉松那里比较明显。
看完纪录片回来打一星
1. 爱国主旋律,街头巷战的时候,感觉恐怖分子火力非常强劲,警察有些跟不上。2. 奔驰车主,中国小伙子,有勇有谋,非常关键。
比较写实所以不怎么刺激
4k,HDR蓝光碟画质一般,一般般不是很好看,就交火的时候枪战有点刺激外,其它都没有什么看点了
还可以
好看在哪了我感觉特别无聊,节奏非常慢
被劫持的中国车主逃跑那里我真的心悬到嗓子眼……太有代入感了。
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米国把这种困难时期的人性刻画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