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所有为了独立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致敬。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在我现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爱沙尼亚进入了最佳外语片在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但它并没有入围。
这部电影于 1944 年 7 月在爱沙尼亚的坦能堡防线上映,在那里,武装党卫队的爱沙尼亚士兵正在与前进的红军作战。
一名纳粹官员的访问,他分发了希特勒的签名照片,引起了嘲笑。
苏联军队在坦克和步兵数量上占优势,而德国军队不得不通过平民难民潮撤退。
经过激烈的战斗,胜利者是红军爱沙尼亚部队。
当他们将双方的死者埋在万人坑中时,一名名叫尤里的红军爱沙尼亚人搜查了德军中一名名叫卡尔的爱沙尼亚人的尸体,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给卡尔姐姐艾诺的信。
俄国人攻占这座城市后,他亲自送信,他和艾诺变得友好,这招致了他所在部队的政治官员的敌意。
Sõrve半岛的回击11 月,他的部队抓获了一群身着德国制服的 16 岁爱沙尼亚男孩。
政治官员命令 Jüri 将他们全部杀死,当他质疑决定时,将 Jüri 射死。
几秒钟后,这名军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战友处决。
在 Jüri 的尸体上,一位战友发现了一封未寄给 Aino 的信,当他休假时,他亲自送来了这封信。
爱沙尼亚,很少有国人知道他在欧洲版图的那个地方,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独立于1991年苏联解体。
上一次独立还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
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
很小,对于中国人来说。
历史上的爱沙尼亚,一直被北欧各国轮番统治,简称轮奸。
一战之后他终于第一次独立了。
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 苏维埃承认了他的独立。
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再一次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刚过一个星期,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
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队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苏联再度占领爱沙尼亚。
本片诉说的就是1944年爱沙尼亚人和德国并肩作战抗苏的战争。
在爱沙尼亚人的眼中,俄罗斯人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被占领后的爱沙尼亚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直到苏联解体再次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欧。
二战后爱沙尼亚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
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
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
历史原来就是如此,这让我又想到了苏芬战争。
1940年,苏联吞并爱沙尼亚,55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征入苏联红军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72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征入德军1944年,苏军打到了爱沙尼亚边境三年半前,卡尔忽略了“大搜捕”的消息,亲眼看见父母和妹妹被苏军带走、驱逐到了西伯利亚,心里的内疚使他走向战场,反抗苏军入境卡尔和他的战友并不相信纳粹,也不支持所谓的“撤退”到德国,但是对希特勒口中“战争结束后让爱沙尼亚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抱有一丝希望卡尔为掩护平民撤退,留在前线作战,最终被苏军中的“老乡”尤里打死尤里把卡尔写的信交到他妹妹手中,期间暗生情愫,却被战争拉回现实尤里的长官用“信仰”、“入党”、“发展”等词拉拢尤里,又却逼着尤里杀死“被纳粹化了”爱沙尼亚人德军俘虏,并称之为“解放爱沙尼亚”,最终尤里因违抗军令而被杀死满口都是苏军和德军、“独立”和“解放”,却满眼只见爱沙尼亚人、以及突如其来的死亡和炮火,纪实的拍摄手法把战争的残酷赤裸裸展现在屏幕上“一等国家是旗手,二等国家是旗子,三等国家作棋盘”,而三等国家的国民,顶多是这场战争的“耗材”,被“消耗”、被“补充”,好像跟石油和子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石油和子弹更加“听话”,而士兵需要有人灌输一些“思想”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也是乌克兰人的2022也是百年前欧洲战场上的“大清苦力”……
不敢相信爱沙尼亚能把二战片拍得这么好。
1. 非常喜欢影片通过一场战斗,自然的从前半段的德军视角转成了苏军视角,而又通过一些细节人物的联系来穿插结合,比如最后那个妹妹收养的孤女正好就是哥哥在撤退行动中救下的女孩。
2. 虽然用了两段视角和两批主角,但片子的主题丝毫没有脱离,一直围绕着大国争战中的悲哀的小国命运展开,这种双方阵营的同族人的战争还不同于内战,比如朝鲜战争双方的厮杀,完全受外部势力的主导,让人更感悲凉。
3. 片子的插曲都非常棒,不管是片子一半时德军步行撤退时的歌声还是战斗结束埋葬的音乐,不仅好听,而且烘托气氛恰到好处。
4. 具体说到战斗细节,不管是堑壕防守,还是步坦协同进攻,都拍的很有质感,比爱尔兰的泽多维尔围城战强太多了。
而且拍得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
5. 可以看看德军的政工干部和苏军的政工干部的表现对比,以及实际的效果。
非常喜欢,值得一看。
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往往拥有这样的共性:能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有《静静的顿河》《雪国·古都·千只鹤》《百年孤独》等等,那些文字都鲜活的再现了某个曾经出现过的时代,通过白纸黑字,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几乎就在我们的眼前。
所谓立体表现一个时代,我的定义时代横截面和时间的流动共同体现。
这不是一个加法,而是一个乘法。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动,时代中的所有人和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变化。
能将这种大趋势的变化表现出来,才能称作为立体表现。
而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电影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是《霸王别姬》,时代跨度极大而每个时代的众生相全都表露无遗。
要知道任何作品都不能包罗万有,能选取到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个例来表现一个时代,就已经足够让人拍案叫绝了。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逐一罗列了。
这部《1944》也足够做到了。
只是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却把二战前后在爱沙尼亚这片土地发生的种种事端一一娓娓道来。
——·——·——·——·—— 分割线下是剧透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爱沙尼亚被苏联和德国反复争夺,而爱沙尼亚平民则成为了双方的炮灰。
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亲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兵戎相见”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将代表德国战斗的爱沙尼亚人们称做蓝方,为苏联效力的爱沙尼亚人称为红方,这样易于区分。
首先出现的是蓝方。
在战火纷飞下他们一个个死去,但是补给给他们的新兵却只有两个人。
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送死,德国军方派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还给他们发希特勒的照片。
可惜这招并没有卵用,每个蓝方军士都会对希特勒照片狠狠啐一口:“老逼养的!
”前一秒众人还在喝酒干杯强颜欢笑,后一秒他们的战友就死在了对方狙击手的枪下。
情绪急转直下,我们突然看到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每个人都是一枚棋子,随时可能被对方吃掉。
很快红方与蓝方相遇,然后交火后彼此离去。
红方同样有苏联军官前来洗脑,恐怖的红色铁幕绝不亚于纳粹的疯狂。
红方上士把蓝方阵亡将士的信送到其妹妹手里,却无意间爱上了对方。
直到他自己死在苏联长官的枪下,他都没有勇气告诉她一切:是上士本人害得她家破人亡,还亲手杀死了她的哥哥。
实际上,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杀害了那么多人,破坏了那么多家庭。
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我相信,爱沙尼亚人永远忘不了得来不易的国家独立,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所以我相信爱沙尼亚人会明白,他们如今的和平生活绝不是靠手撕苏联人和德国人所得来的。
片头文字说明: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一周后“二战”爆发。
1940年苏联并吞爱沙尼亚,55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苏联红军。
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72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德国军队。
1944年苏联红军重返爱沙尼亚边界。
在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同一个民族在无可奈何被划入两个敌对阵营,遭受从肉体到心灵的撕扯、撕裂、厮杀……,除了爱沙尼亚还有波兰、芬兰等,想起波兰电影《卡廷惨案》(波兰著名安杰伊·瓦依达执导,《下水道》的导演)、《沃伦》(波兰导演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执导)前南斯拉夫电影《地下》(前南斯拉夫最知名的导演、“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
前半段加入德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视角,后半段是“赤化”的爱沙尼亚人视角,两者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巧妙又合理地实现了视角的转化。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
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
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
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先说感受,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完全可以坐稳豆瓣top250的水准。
//再谈叙述方式,两段“接力棒”式叙事手法在多个故事串联和三幕剧结构的电影中偶有见闻,但两段大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线各为前后还是第一次见,相比大多数手法花哨但对作品本身意义甚微的电影,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更能表现战争愚蠢、悲凉与残忍,属于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音乐,全片音乐除却正常的弦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钢琴曲,一类合唱,左手抒情,右手激昂,左手散发对和平岁月的追忆,右手带有对自由最终获胜的渴望。
钢琴曲出现两次,一是教堂,二是失眠,这曲子音符可能不过10个,且两两间隔较长,但却代入感极强,让我想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是音符间的寂静”。
此外,爱沙尼亚摇篮曲的那段结合草场风光,意境尤甚//最后我想说这样的二战视角确也珍贵//用创伤疗愈创伤,用向死而生去赎罪,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模式尸体拍摄留长发确实更悲悯,随风摆动,形成了一种生命黯去,灵魂尚在飘零的感觉“无辜的人内疚自责,而有罪的人心安理得”这句话后的一滴泪就值一颗星真好,影评以后再洗写吧
爱沙尼亚独立了24年了,终于诞生了自己视角的二战电影这不是最优秀的战争片,但是属于民族自己的声音。
去年旅行到爱沙尼亚,那里的人们温婉,沉默,有些害羞,一路绿绿的草原山林,美丽,安静,祥和。
现在已经是欧盟,申根区,欧元区,目前是西方的胜利,也是爱沙尼亚自己的。
他们希望这次的独立与和平能够永恒。
回家翻阅历史书,才了解波罗的海小国数个世纪以来的挣扎,波罗的海地区的文明来自于条顿骑士团12世纪的征服,一直以来地区统治者都是德语系贵族,俄罗斯崛起之后,这道狭缝,连同波兰,就成了东西争夺的战场。
为什么是瓦尔纳?
1700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以一流的战术大败沙皇彼得大帝,1944,红军势不可挡的杀回来了。
德军中有想要争取独立的爱沙尼亚人,在赤化的同胞那里叫法西斯。
而‘’法西斯‘’似乎更恐惧赤化法西斯。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时期是经济生活水平最好的地区,可是他们对毛子的憎恨似乎并没有减少,立陶宛就是最早宣布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今天他们宁愿做炮灰也要站在反俄前线,这究竟是什么血海深仇?
我不理解,苏维埃,俄罗斯人于爱沙尼亚人,不止是个政治符号,不只是斯大林和党支部,也是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是他们工作中的朋友或办公室政治中的敌人。
他们真能区分如此复杂的感情吗?
这部片子里多少可以看到爱沙尼亚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对恐怖的苏维埃权威的反抗。
祝福爱沙尼亚
1944年,整个地球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最为艰苦的阶段:英美联军走出当年敦刻尔克失败的阴影,成功登陆法国西海岸;太平洋上,从瓜达尔卡纳尔到菲律宾群岛,美海军和陆战队组合正艰难地拔除日本驻守的岛屿据点;东方战场上的中国人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
战争是残酷的,被动接受战争的国家和人们最是苦不堪言,一个处在波罗的海边缘的浪漫小国,在这个年头正是如此,它就是爱沙尼亚。
若不是地理爱好者,真没几个人说得清爱沙尼亚在什么位置,翻开地图才知道,这个纬度上典型的北欧国家,正好处在苏联大军反击德国的前哨站上,夹在苏德大国之间的感受,看来不只是波兰人懂得流眼泪。
1944年,苏军打破列宁格勒封锁,开始了向西的全面反攻,德国人节节败退,主要兵力相继退出爱沙尼亚,这个真空地带很快便面临着“新”的威胁——苏联军队。
面对希特勒为了巩固东线战场,此时也顾不上什么大日耳曼“优良”血统了,相继招募了数个外籍兵团,组建武装党卫军部队。
在爱沙尼亚,大批爱国志士加入了这个纳粹军队(在爱沙尼亚,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效忠于希特勒,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亲人)抵抗苏军,一个编号第20的掷弹兵师——爱沙尼亚师成立了,而他们的对手,竟然是苏军在当地征募组建的爱沙尼亚兵团。
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苦难,被动接受战争的人们,举起他国武装的枪炮,面对自己的骨肉弟兄。
影片从德军视角切入,通过中场时的一次两军冲突,转而进入苏军的视角,如此情节布局尚属少见,然而,两位男主先后在各自的场景中逝去,更是令人唏嘘。
影片似乎并不想落入战争片的固有模式,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战争的残酷与面对逝去的无奈。
【关于对认识德国武装党卫军的一点交流】 1、德国武装党卫军并不等于党卫队,跟盖世太保更是没有关系,武装党卫军是在党卫队(起初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不是军人)基础上根据战争需要发展而来的有别于国防军的军事化部队。
说起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国防军当然还是更胜一筹,常听到的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国防军高级将领。
2、武装党卫军大多臭名昭著、手段残忍、作战勇猛、结局惨烈,但二战期间也涌现出不少王牌部队:第1警卫旗队师(希特勒警卫部队组建,血统“正宗”)、第2帝国师(党卫队机动部队组建,二战救火队)、第3骷髅师(纳粹集中营警卫人员组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第5维京师(著名的北欧师,早些年都是彪悍的维京海盗)。
第20爱沙尼亚师,呵呵,二战史书上基本没有。。。
(解说)
【The innocent ones feel guilty. The guilty ones do not feel anything.】戰場上沒有主角光環,只有死亡和倖存
通过这样的影片,不一样的战争人群,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形态,起码增加了对爱沙尼亚的一丝了解
很无聊的一部电影,还不如我去看看纪录片
@2020-07-10 20:57:25
一前一后双男主,视角转变水到渠成,同胞在共同的国土上自相残杀,愿悲剧不再重演。
算是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小国大制作了。爱沙尼亚视角的二战。夹在纳粹和苏联之间的弱势民族,并不是德国有多好,而是真的仇恨苏联。真实的战争场面,二战末期SS没有装甲坦克了,苏联T34钢铁洪流只能靠步兵炮和铁拳抗击,德军爱沙尼亚士兵训练有素。 导演是《金橘》的农场主。前半段精彩,后半段略狗血
海报不错
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的电影,才知道二战中爱沙尼亚人的这段历史。影片的战争场面拍得非常真实,故事结构也很独特,前后的连结很巧妙,两封信的照应很有意味。影片让观众看到同一民族的人在两个对立阵营中互相残杀的悲催现实,这类手法在韩国电影中用得较多,如《太极旗飘扬》、《JSA》、《生死谍变》等,都展现了同为鲜族的同胞在朝韩对立中产生的爱恨情仇。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历史也很不错,身为普通人,总要在历史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虽然残酷,但也无奈,这就是所谓命运。
战争的立场只有胜利或失败 决定视角是仰视还是俯视
专业德棍,二战爱好者,我只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了,不会步坦协同只会平地冲锋、拿着波波莎只会跑步不会开枪更别提扔手榴弹的苏军步兵,只会立定射击的苏军坦克,这样素质的兵员能在卫国战争中打到1944年简直是奇迹,要黑苏也不是个这样的黑法
小國的歷史容易被淹沒,不做功課都不知道前因後果。殺毛子的戲真太少了。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立意很好,但做得太散了些
爱沙尼亚人不打爱沙尼亚人
电影中的面孔太多 时长太短 内容毫无新意 换句话说我找不出这电影有什么值得赞许的地方 连精彩的对话都找不出几句(就像一个学生被老师叫起来毫无情感的朗读课文一样)
还可以
看惯各种大场面的二战电影,很容易忽略以小国视角为主的战争题材,反而要为本片加一颗星。相较过往明确的对敌双方,爱沙尼亚这段被苏联和德国分别影响控制的战争历史,让人无比难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尾虽十分克制,但两位【男主】的两封信件和他们各自的牺牲,却足以令人倍感动容,潸然泪下。
然而现在的爱沙尼亚,不做评论
洪晃说一切战争都不值得歌颂,因为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双输行为。
反人类德棍已经占领评论区。还前一半好于后一半,看到最后民族主义是怎么战胜了战争的吗?兄弟之情如何弥合?德棍赶紧滚去德国看看你新纳粹爹要不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