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女王

The Queen,英女皇(港),黛妃与女皇(台)

主演:海伦·米伦,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麦克·辛,罗杰·阿拉姆,西尔维娅·西姆斯,蒂姆·迈克穆兰,罗宾·索恩斯,道格拉斯·瑞斯,帕特·拉法恩,格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06

《女王》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女王》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原则一爱到底未来总统日记第一季踢出一片天BLUETHERMAL-青凪大学体育会航空部-战寇庆余年第一季爱没离开过特务亲家金装律师天泪传奇之凤凰无双爱之目光狩猎杀手虚情假意格式化少女幸福的国家流星蝴蝶剑安德里亚离婚记松香波尔达克第四季尊重嘻哈翻转人生道别派对您说了算诡影迷情网络杀机中二病也要谈恋爱!Lite窗子里的女巫艾登堡恋爱禁止的世界OAD

《女王》长篇影评

 1 ) GOD SAVE THE QUEEN

肤浅的我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能够震撼我的电影就是好电影那么《The Queen》无疑是合乎好电影标准的它震撼我之处绝不在少数仅此择一二述之一、女主角的精准表演喜欢她走路的样子,风风火火地大踏步前进喜欢她很自信地说:“别忘了我战时当过机械工”喜欢她对狗狗下命令,说现在不许吃还有她啜泣的背影,隐忍的坚强,压抑的悲伤流泪过后,擦拭眼角,抹抹鼻子,然后,深吸口气,目光坚定她说:“他们的悲痛?

如果你认为我会放下两个失去母亲的王子和这里所有的事务赶往伦敦,你就大错特错了!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摒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悼念,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全世界都知道。

”她还说:“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我喜欢压抑自己的情感我愚蠢地认为民众就是想要这样的女王而不是那种小题大做类型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我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我只会这么做。

”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除了戴安娜和14角鹿其他都是演员演绎的近乎真实让我曾恍惚地提醒自己别把它当成纪录片看还有14角鹿这个编剧铺设的情节线索可以说是对戴妃的影射它那么的美丽,优雅女王都为之欣赏当远处传来依稀的枪响女王对着14角鹿挥手对它轻轻催促“走,快走”……可是竭力想保护却无法抵御命运的不设防人民的王妃死于别国他乡14角鹿也终究逃不过猎枪当女王匆匆赶来的时候摸着冰冷的异处身首她的神情,她隐匿的情感原谅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似乎明白了面对人民的不满和舆论的压力她再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样默默地悼念和缅怀失去的亲人只能面无表情地走向镜头在电视里向人们说那些他们想听的话三、传媒的可怕力量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政治通过传媒已经渐渐演变为“娱乐”“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因为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是传媒从业人员间接使可怜的戴妃致死;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将经过加工、编码的信息——这些未必真实的“真相”传递给毫无防范意识的大众;而这部电影本身(当然同样也是一种媒介)则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女王是被误解的,整件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怎样……当然,我们无从考证。

虽然所有人都宣扬“地球是平的”我们早已不像过去可以无所不能地通过媒介得到各种信息可是别忘了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还说“媒介即讯息”我们所认识的大多是经过媒介转述的信息是非真实面目的信息只是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而“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需要声明的是我无意彻头彻尾去指责传媒的荼毒和教化我还是不可避免、满足且享受地生活在它的包围圈下起码这部电影还是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礼仪常识——见女王陛下的时候,永远不能背对她,不能在她之前转身~~不是吗?

好吧,撇开那些理性的辨析和逻辑的思考,也不再去争辩孰真孰假孰对孰错,只是单就这部电影单就这部电影里所塑造的女王形象还是深深感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说一声GOD SAVE THE QUEEN愿美好常在~

 2 ) 人亦天择

和想象中一样,这是一部不闷的片子。

如果用架空的眼光看这个故事,我甚至觉得,这个故事表达的是和罗马假日一样的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有选择么?

如何处理戴安娜王妃的逝世,在我们看来,无非是人家的家务事。

可贵为九五之尊的英国女王,却也不得不在民众面前表达自己对家务事的看法和退让。

她兢兢业业终其一生为了“女王”这个职业而生存,她高贵,安静并带着自己的骄傲发表对世界的看法。

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无论是从女王,还是从一个祖母……但是最后她仍然得屈服于她的人民,那些为了一个根本无法了解的美丽女人的逝世就打算不再拥护她的人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在罗马遇见了自己的心上人,可是很快她就回到了自己的王位,带着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人民的爱。

国家也好,人民也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真的能比亲人、爱情、朋友和自由更重要么?

可是她们没有选择,她们生来就是为了做王。

就如同以前我们自己的国家有一位不快乐的君主所默默写下的词句:我本西方一袈裟,不幸生在帝王家。

她们没有选择,她们不能换工作,她们不能去酒吧买醉,她们不能随心所欲挑选自己的爱人或者分开,她们甚至连表达自己的愤怒、不安、疑惑和寻求安慰的对象也没有。

其实平心而论,我们自己,又有多少的选择性在呢?

我们似乎可以选择工作,选择爱人,选择晚上能否去夜店买醉……可其实,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活的健康,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深爱的人是否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我们无法选择能否真正得到一份发挥自己才华的工作而不是拍老板马P……许多时候,当生命开个玩笑似的让我们的公司破产,让我们的爱人离去,让我们的健康为难时,我们也只能目瞪口呆地接受下来。

谁都希望自己可以快乐而有尊严地活着……但其实,无论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权利,有多么富裕的金钱,我们仍然要接受命运对我们的造化,我们只有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

所以我想,这样的片子,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而存在的。

这一个被塑造得高贵,骄傲,安静却又不失可爱气息的女人,用她纯真的英国腔语言演示做人的原则:我们无法选择永远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有在做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选择自己的态度。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学会妥协,学会哭泣但同时学会擦干眼泪……也许我们的努力无法挽救我们想拯救的生命,我们的沟通无法被我们所爱的人了解,也许他们会误会我们,看低我们,责骂我们,甚至离开我们。

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我还爱你,我就会用我的方式来适应你,适应这个世界,适应所有善良而美丽的生命。

适应,不是因为担心失去,而是为了执行自己的职责——无论生命长短。

人活着亦有自己的职责,也许这个职责并非我自己的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并不孤独,虽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无法互相认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这么一种生命:勇敢,善良,勇于妥协并永不放弃完善自我,执行自己使命的高贵生命。

 3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互联网海纳百川,但大脑却远远没有那个容量。

于是有了emule和BT以来,只觉得翻电影比翻书还快,留在心里的影像却一年少似一年,有多少东西涌进来,又照样涌出去。

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还有过多如今过于迷恋技术效果的风气,以及编剧对于人性先入为主的“伪挖掘”,看了这么些年,不疲沓才怪。

昨晚看了《The Queen》,只觉得影片风格正像摄影师对于英国平原的处理,不是《理智与情感》中那种绿得逼眼的精致,而就是阴郁的天空下苍茫的绿,有种纪录片的写实态度。

编剧无疑是很下心力的,以女王与新任首相布莱尔的关系为主线,中心事件戴安娜王妃之死只不过是考验两人关系的试链。

1997年5月30日,新任的工党首相托尼·布莱尔带着夫人切丽拜见女王。

女王对以改革派面貌出现的布莱尔毫无好感,礼貌却傲慢地坚持称呼他为“MR BLAIR”而不是tony。

在宫廷礼仪上,布莱尔被她摆布得很是有些“下马威”了,然而一切不过是女王为了掩饰她的不安。

布莱尔的改革口号、切丽明确的反君主制态度,都让这位在位2500个星期(小布在做女王工作的时候恭维的用语)、历任十位首相的女王感到了宝座的威胁。

时代不同了,君主制的废立成为掌权者一念之间的事,而可悲的是如今掌权者不是她。

女王不掩饰对丘吉尔为王室尽心尽力的怀念,与布莱尔抢夺“任命”还是“请求任命”的主动权,嗤笑切丽笨拙得摇摇欲坠的屈膝礼,她无非是借此提点布莱尔她所拥有的传统——当然,她唯一的依靠也只不过是传统而已。

然后时间就来到了1997年8月30日,三个老人家(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亲王)对戴妃的死表现得相当漠然,布莱尔坐不住了。

一周之内,首相与女王之间三个电话,将英国这个古怪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力分配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王开始是打定主意不回应,她的理由很正当,Diana已经不是王室成员,不需要王室有任何反应,于是布莱尔开始补白,发表了“人民的王妃”的谈话。

然而正像布莱尔所说,人民希望听到的是他作为首相所不能给予的,铺天盖地的媒体质问“女王在哪里”,即便是代表女王的张伯伦也在众人压力下被迫决定为戴妃举行国葬,王太后愤怒“这本是为我准备的”,女王呢?

忍了。

她带着一家人去温刹堡避风头,也不想看见白金汉宫门口越堆越多、多到要迫使卫兵从北门换岗的悼念鲜花。

然而对于群情激愤的民众来说,这还不够。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小布最后一个具有压力的电话中以命令式口吻宣告的,一面四百年中从来没有为任何王室成员逝世而降落的旗帜降半旗,女王发表电视讲话并亲自出席戴妃的葬礼。

不是如此,英国将有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废除君主制;不是如此,女王所希望尊崇的传统将被连根拔起——她所执着的不过是作为女王的自尊与脸面;然而不放弃自尊,连女王的位置也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女王在温莎的日子绝不可谓轻松,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自己将吉普车开到爆胎,心情差到极点。

看到女王在河边哭泣,对比到王太后关心的葬礼,菲力浦亲王关心的麋鹿,还有查尔斯王子并不高明的首鼠两端——原来女王的同盟者,还真只有首相而已。

布莱尔当然有私心,虽然影片中他的政客面貌更多由智囊团的热衷来表现出来,唐宁街刚开始对女王的冷漠倒是袖手旁观的,因为两相对比唐宁街会赢得更多尊重。

然而之后,当人民开始置疑君主的存在,权力真空造成的动荡也并不是这一届守成的政府图谋之中的事,布莱尔的态度堪称鞠躬尽瘁了。

小布在影片中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尤其是切丽不以为然的手,小布说“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赋予的荣誉和地位扔在她脸上”,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他是真心的。

切丽很迷惑,责问他十个月前的改革者面目何在,为什么所有的首相最后都站在了女王的一边?

——很容易解释,因为他们相同的都是政客,他们都号称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彼此理解在这个口号背后的风险和牺牲,所以他们彼此理解,最容易合作。

政治生态中每个人都是奇怪的,影片中最两面的角色是查尔斯王子。

在戴妃死的问题上,他倒是表现出了与我们印象中的负心汉截然相反的悲伤,而且是第一时间,——应当是真心的吧?

然而说到戴妃的葬礼,绝不是像他所宣称的“为未来英国国王的母亲举行国葬”那样堂皇,那场戏相当讽刺,查尔斯王子坐在一旁,秘书看着他的脸色挤牙膏似的与布莱尔通电话,暗示两相合作——很明显,他也想通过戴妃的死从母亲的阴影后面走出来——她不是一个一贯为人民爱戴的女王吗?

这一次,他们不喜欢她了。

我与她不同,应该会喜欢我吧。

——何其笨拙与无奈的政治空间啊!

历史给予了他的舞台这样狭小,如果他死硬到底至少可以赢得尊严,然而他却要笨拙地玩弄权术,难怪连小布都要鄙视他了。

影片带来的反思实在太多,除了权力,还有身为女王的哀伤。

菲利浦亲王是个死硬到底的家伙,他穿着苏格兰短裙,活脱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

他不能成为女王在政治上的参赞,但起码是一个同盟者,他有着老一辈的政治智慧,例如他对媒体的煽风点火表示愤怒。

女王要面对属于历史的母亲和丈夫,还有表情闪烁的儿子,以及只手操纵存废的首相,还有她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的“人民”。

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爱戴他们的,她“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他们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感到了被抛弃的惶惑。

媒体,人民,反而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立面。

他们口口声声要废除王室,殊不知Diana所有的荣耀都来自于王室的存在。

他们作为普通民众蝇营狗苟地生活,唯一的乐趣是通过爱戴传奇来体现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民主,是不是类似于如今的草根英雄?

十年前还没有“捧杀”一词,Diana如此善用传媒提高声望,却不得不以与保守的婆家鸿沟渐深为代价;她赢得人民的爱戴,同样的人民悼念她却也为女王献花。

还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王室的存在,伊丽莎白女王照样可以凭产业养尊处优,Diana却将不为人知,又怎么可能成为大众的偶像。

至于“人民”,在一片悲惨的人生道路上,又何来八卦的乐趣,何来是非的争辩呢?

看透了五光十色之后,也不过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女王经此一役,大概真的是看透了一切吧,旗子可以降,恶言可以听,为什么不能让卡米拉嫁进来呢?

怪只怪自己卖与帝王家,打着一份世间最特别的工……好久没有这么罗嗦了,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容量丰富的电影了。

 4 ) 这是娱乐,不是悲伤

黛安娜死了,布莱尔说,她虽然已经不是英国皇室的王妃了,但她是人民的王妃,我们将永远记得她然后事情就开始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各国领导人们纷纷致辞各种组织蠢蠢欲动人民涌向街道,露宿街头只为了向一个 仅仅在电视上看过的人 表示哀悼人们攻击皇室,攻击女王仅仅因为女王没有向前王妃的死公开表示哀悼,,,女王说,我难道没有独自哀悼的权力么?

难道黛安娜没有和我儿子离婚么?

难道我就非得哭给你们看么民众说,对你得搞个直播秀否则谁知道你有没有伤心过女王说,我已经不明白我的国民了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不怎么检点的前王妃的死会变得如此重要,如此夸张,如此莫名奇妙即使她人再美,功绩再大,心灵再崇高也没有这么夸张吧我想她不明白的是,在这个时代,悲伤也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对着镜头老泪纵横,指责皇室是多么没有同情心,居然不肯为黛安娜降半旗,我很阴暗的揣摩,她回家后第一件事是不是问老公“有没有看到我上电视?

”那个悲伤的一边哭一边用标准动作把花放在墙边的中年男子,是不在是一边暗爽“老子终于出名拉”《乌合之众》的作者能活到今天,黛安娜的死将是个多么完美的例子: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即使女王也不能幸免群众的智力远远低于个人,感情用事,不可理喻黛安娜死又关女王什么事了,你们以为是看8点档么?

婆婆与小姑升级版?

黛安娜不是已经与皇室脱离关系了么?

皇室为什么要公开哀悼?

你们不是在花圈上写着“they don't deserve you”为什么又逼着they给她办葬礼?

女王就不能不喜欢黛安娜么,世界上讨厌媳妇的婆婆她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民众不关心事实真相,民众不需要沉闷,民众要的只有一个,就是娱乐。

民众要阴谋,要戏剧,要冲击性民众要一个最终BOSS,把这个8点档演完李志在歌里唱,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我能理解各种各样的悲伤,毕竟生活充满着不如意但我不能理解为一个“仅在电视和花边小报上看过的女人的死”而成群结队的,作秀似的悲伤我坚持认为真正的悲伤,是个人的,私密的,不可言说的不是群体的,电视直播的,叫嚣喧天的后者是娱乐,不是悲伤

 5 ) 女王:尴尬的平民女王

《女王》不同于美式传记类型片,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奇,更不同于传记片全景展现人的一生的剧作模式,它所截取的只是十多年前伊丽莎白二世面临戴安娜王妃之死这一公众事件,凸显女王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个人隐私藏匿与大众传媒曝光的矛盾,反映大众所认知的王权概念,塑造了一个后工业时代努力维护王权权威,又不得不向时代妥协的平民女王的形象,在本片中无疑,女王是尴尬的。

非典型的女王影片的主角是哪位走过二战烽火狼烟,见证日不落帝国余晖渐尽君主立宪在西方民主自由浪潮中风云飘摇的伊丽莎白二世。

在片中,她再也不能高高在上统帅子民,在英国民众眼中,他所代表的英国皇室只不过是承担符号化义务,享受特殊权利,受到特殊价值观和职业束缚的平常人,这样被定为的王权大众化的女王在影片开场就可见一斑。

女王向画师抱怨自己没有像平民一样的投票选举权,尽管名义上这个国家还受到女王的管辖,但她心里清楚,她所拥有的不过是仪式化的人事任免权而已。

尔后镜头升起,女王逐渐转向镜头,面对观众定格,无疑是导演有意让观众与女王的视线保持一致,极好的表现了女王直视现实,与现实对话的含义。

可见,女王已经被请下神坛,而且由于王妃之死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影片以客观纪实的影调揭示了女王面对危机时宠辱不惊,沉着从容,但又稍显无奈,略感悲戚的双重人物形象。

因此女王已经被高度提纯了,这里的提纯不是指被塑造为圣人,而是展现人物身份与人性本身杂糅在一起形成的真实美,作为一个祖母,她尽量安抚两位失去母亲的小王子,所以她决定搬走儿童房里的电视,作为皇室内的一家之长,她要协调对于葬礼不同的噪源,公众的还是私人的,维护皇权还是顺从民意,作为国家的象征性的元首,他拒绝查尔斯使用私人飞机以免遭人诟病奢侈,她和布莱尔进行斡旋不惜纡尊降贵他要在国家实权掌握者布莱尔集团,民众,大众传媒间寻找平衡点。

伊丽莎白女王的多重身份与不同对象间的矛盾成为使其形象丰满的利器,更重要的她是一位有喜怒哀乐的平凡人,山间高地与麋鹿对视相望,女王被麋鹿优雅神秘的形象深深感动了,特写镜头里看到她挂着泪水的面庞,那是她真情流露,勾勒出任务无与伦比高贵的孤独感,心力憔悴,可以说这场戏是全片的戏眼所在。

当女王经过白金汉宫门前,主观镜头里记录下那些记录王妃的花圈,卡片,标语,她面带微笑与臣民示意,隐忍住内心的绞痛与悲伤,小女孩将花圈送给伊丽莎白,这是影片中少有的动人与煽情,民众用行动表明他们对风光不再的象征元首与制度的依赖,尊重。

但女王的平民形象并没有让威严,肃穆的元首形象大打折扣,一方面,影片摄影上突出白金汉宫的华贵与典雅,巴尔莫庄园的朴素与沉稳,空间上衬托出王室风范。

另一方面,面对不同话语的步步紧逼,尽管白金汉宫破天荒的降了半旗,女王发表了悼词演说,但我们会为女王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信念鼓掌,为一个将美好的五十年青春献给国家的女王致敬,影片中通过一场布莱尔与同僚们争辩,表现了布莱尔对那些不明事理随意指手画脚势力的嗤之以鼻,对君主立宪制度的认可,其实影片矛盾根源不在于变层的政治制度的对抗,而是大众传媒的煽动与宣传。

被绑架的沉默的螺旋影片使用了真是新闻段落与图片,而这主要集中在戴安娜事件上, 导演通过这种直观的新闻回顾的手段,一方面将观众拉进了影片的叙事情景,形成自觉的写实功力,另外,影片试图传达在大众传媒胁迫下,皇家的隐私暴露在公众视线之内,与那些狂热的反君主立宪的支持者相比,大众传媒才是洪水猛兽。

首先,作为承担本片叙事的媒介的电影,本身就将皇宫秘事展现在管着眼前,只不过影片的处理很克制,女王读报,庄园度假,争论,汽车抛锚等生活细节并不能满足观众对王室生活窥探的猎奇与欲望,反而平添几分幽默与平实,与被矮化的女王形象相得益彰。

其次,各种媒介在影片中粉墨登场,将王妃葬礼变成众矢之的的公众事件,《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媒介不是没有意志的躯壳,媒介的更新换代几乎会重新浇灌当代人话语的内涵与外延,影片编剧将真实与想象通过电视报纸编织成一段可信的历史同时,也发出了对大众传媒的质疑,特别是电视媒体在当时网络方兴未艾的时代兴风作浪,各种新闻画面,首相人民王妃的演讲,公众的反应都传达给世界各地的观众,电视成为王妃死后直至葬礼结束一段时间内事件的催化剂,媒介串联不同阶层声音与女王内心层面的冲突进行对抗,反讽的是,王妃遭遇车祸,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次,那些受到舆论左右的沉默的螺旋大众们自发走上街头,并与媒介口径保持一致,对上层建筑的王室口诛笔伐,引发了一场政治制度合理与否的讨论,居然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废除君主立宪,而被媒介操纵的大众全然不知,他们为绑匪媒介摇旗呐喊,怪哉怪哉,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媒介主动与王室进行沟通的场景出现,造成王室陷入公关危机的始作俑者却自鸣得意,夸夸其谈,带有预设立场根本不愿倾听王室的声音,只能说,大众传媒是这场危机的导演,民众是极好的演员,王室沦为跳梁的无奈小丑,影片只有一个人没入戏;布莱尔。

影片中布莱尔成为协调女王与媒介之间的润滑剂,他与女王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也是剧作的核心之一,在生活空间上,略显凌乱不乏温馨的家庭使得他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创造条件,作为实权拥有者,他通过电视发表演说,向皇室施压,但又巧妙表现了对于大众,媒体不理智的批评,可以说布莱尔成为影片的独立力量存在,难怪有人认为《女王》有为英国政府歌功颂德的嫌疑。

结语:女王最终还是豁达的走向公众前台,对着镜头演说,这一幕以王妃的特写镜头收尾象征着不同话语的和解,对于落寞束手无策的王室来说,他们自身必须变革,但变革不等于放弃象征皇权,而是保住大英帝国的尊严与气度,变革不是退缩,而是时代洪流面前的明智之选,更好的履行自己职责的手段,《女王》并没有提供太多新颖的审美观念,并没有具体给出王室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社会的生存之道,电影中那位尴尬的平民女王也许是四平八稳的叙事体中最大的亮点,但这就足以让这部电影熠熠生辉。

因为那是一个多面的人,而不是全能的神。

 6 ) 民曰不便

  徐老师走马上任山大校长,适逢05级童鞋毕业之际,关于新扎校长是否一如展校长与每个毕业生握手并合影的猜测在坊间四起。

种种迹象都充分暗示,徐校长为毕业生送上握手+合影温情套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于是那些很受伤的童鞋纷纷追思亲奈的展校长,那阵势,十足追悼会的派头,小桥头,池塘边,大树下,展哥他在丛中笑…展校的个人魅力是有几分--年轻有为,担任校长的时候才30多点儿,会上发言不打稿,出口成章,关注童鞋课里课外等等,尤其是毕业典礼上的温情套餐,更十足收买了人心。

展校确实还成,但是总校分校加起来上万人,近距离见过展校的人应该不多吧?

跟展校说过话的童鞋应该更少了吧?

能称得上了解展校的人更寥寥了吧?

---那我问一句,你们瞎遗憾个屁?

你们瞎腹诽个屁?

  前阵儿到学校某科室办手续。

跟一老师闲扯,那老师很困惑地问,校长过来握个手就那么重要么?

我说,就那样,证儿赶紧领到手才是王道。

君不见,每逢毕业大典,人山人海,拿个证儿就像领救济粮,童鞋们苦等的艰辛估计早就超过抓住展校小肥爪儿那一瞬的兴奋了,此为活罪;展哥那边也不好受--济南仨校区外加威海一分校,掰脚趾头算都算不过来--你就想吧,要握多少人的手?

再碰上那种色情狂抓着展校不肯放手的主儿,这得多少时间?

鄙人时常悲天悯人的想,脸笑僵了事小,握这么一圈儿下来,展哥的手怎么也得握掉两层皮,顺便还能染上手癣,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至少这种群p式的握手带来的健康隐患就挺让人担忧的。

更不要提握手带来的少得可怜的意义--没啥意义,就个形式而已。

  握手这种煽情的事儿,以我愚见,不应成为一校之长的义务。

说白了,就是给咱点儿实惠的--创造更宽松合理的学习娱乐环境,多谈妥几个交流项目,忽悠更多的科研基金,引进几个更像老师的人类等等。

至于握手这档事儿,充其量点缀了某些蠢蛋失败的大学生涯而已,其激励作用,微乎其微。

成本如此巨大,效用如此渺小,to握or not to握,这应该不是个问题。

  至少,这样一个无聊的事情,学校犯不上讨好学生。

    然后说说这部《the queen》。

  说实在的,我一直挺不待见戴安娜的。

不为别的,《触龙说赵太后》里有言,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尊戴妃之位,而授之以美誉,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查尔斯休妻,戴妃何以自托于不列颠?

所谓时尚icon这样的头衔儿其实都言过其实,随便翻翻图像资料,你也不难发现早年的戴妃脸上的两坨高原红还没退去…时尚界都好犯贱,喜欢所谓“血统”“身份”这些个莫名奇妙的东东。

按王朔的说法,贵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穷人,当然,戴妃的家谱也不禁翻。

慈善大使这样的虚名更是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富则兼济天下其实是很多人在饱暖之后实现淫逸的手段--马斯洛老师会告诉你这是渴望尊严与声望的体现,说白了,让世人都知道你在慈善,那你基本是在伪善。

据说其故友布朗在戴安娜走了以后,专门写了本书揭短儿,几分真几分假不得而知,布朗明显不是个省油的,但话说能跟这种人交往过密以至留下许多话柄,想必戴妃也无辜不到哪儿去。

反观卡米拉,更像个正室,热情奔放,即使深陷电话风波亦不失一友--这才牛逼,而戴妃更像是误闯皇宫的小麻雀,自命不凡却不招人喜欢。

片中女王和密友电话聊天时有一段儿挺有意思,女王的友人说,戴安娜死后比生前还让人讨厌--我私下揣测,这恐怕也是导演的心声,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当作一部探讨君主立宪制兴废问题的电影来看。

  傻姐儿陈鲁豫似乎很向往英王室,至少在陈同学那档臭名昭著的掏口臭里就不只两次提到了伊利啥白拧灯泡式的招手,小布尔乔亚式的对权力与地位的谄媚溢于言表。

本片的导演似乎就戴妃与皇室的纠葛,更偏袒女王,但是十分中肯,全无那种对皇权的奴相。

电影假借布莱尔之口,说出了女王很受伤的事实--她也很悲伤,但她犯不着在旁人面前重复表演一遍悲伤,她tm也是个正常人也tm有不喜欢一个人的自由。

我也困惑那些在采访中表达愤怒的群众,戴安娜你了解几分,“不过电视上看过几眼的人”吧?

于是你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愤怒了傻逼了发作了要挟人了?!

戴妃走得也没多荣耀--和她姘头在一起,而且已被皇室扫地出门,又不是捐躯赴国难,降半旗这样的呼声实在是有点无理取闹--你暗恋十年的同村儿翠花嗝屁了你是不是也要闹腾降个半旗?

不过暗恋这个翠花的人太多,你们于是就组团搭伙耍起了流氓……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特可怕,扎堆儿的时候更骇人,队伍一壮大就开始扮演正义,绑架你没商量。

片中女王做电视声明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个人意志向集体意识低头感到悲伤--就那么轻易地、被一句“我们不爽”给欺负了,而且竟然是这样的一件,破事儿。

  其实我们很多群众也这样,把正事儿当逼,把逼当正事儿。

也难怪,要不他们怎么叫事儿逼呢。

  (外八卦一则,饰Blair的sheen后来出现在《Frost/Nixon》中,效果很惊悚,有点儿布莱尔穿越时空跟尼克松谈心的意思…)

 7 ) 屈膝,还是学乖?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中香消玉陨,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尚未开窍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赏传奇,更不要说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呵,做什么,我又不认识她。

不过1997年在英伦三岛,却着实有一个人因为不肯为之当众哭泣而身处险境,落得千夫所指,横遭诟病。

这个人就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当是时,英国王室对戴妃之死反应冷淡,举家避居行宫巴尔莫罗堡。

这一做法激起民愤,媒体火上浇油趁势抨击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仅三月的首相布莱尔斡旋其中,终于说服女王“与民众共同悲伤”,平息了这场风波。

电影《女王》围绕这一事件展开。

但我没料到这部片子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女王有银灰鬈发,细薄嘴唇,讲一口矜持的伦敦音,戴低调柔润的珍珠饰物。

她那么尊贵乃是由于她的权威来自久远的岁月,根基深厚,一千年来,曾称霸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布莱尔在她面前单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来女王貌似漫不经心地同他讲起,“你已经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

听起来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举国大恸,白金汉宫门前祭成花海,面对镜头,民众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称王室为“一群憎恶自由、感情迟钝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尔士王子,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抛弃他的母亲,叛逃向大众的怀抱。

实在讲,他甚至还不如首相布莱尔来得忠诚。

但女王极力维持贵族的格调,隐忍的感情方式。

对于民众的误解,她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摈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哀悼,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

不过你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奔跑过甚,一切崩溃得太快。

老罗素早已说过,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热衷于使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须要有相同的悲伤,而表达悲伤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样。

真的讲不好,1997年那个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众通过媒体强制了女王,抑或是媒体借由民众对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胀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凉。

影片中有一头寓意深远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个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雾中好似神明,高贵典雅。

这头鹿出现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当中,镜头里只看到她抖动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头,见到雄鹿,被它的美击中,连眼泪也忘记抹。

这鹿好像专程来同她打个照面,容她向它道别。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杀,驱车赶往猎场,看见鹿倒挂的身躯和砍下的头颅,她知道,旧时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贵族统统走错时光隧道。

他们是豹,卓尔不群,但不幸得很,这个时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人们为一篇煽情的悼词鼓掌、起立、流下热泪。

而女王寂然不动,临了,她举起手,揉了揉眉心。

你看,女王并没有屈膝,她只是学乖。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8 ) 刑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放弃和坚持当鹿吊起的时候,当女王走上圆形的讲台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相似

 9 ) 永远的女王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

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

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

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

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10 ) 不懂民心,恪守陈规

还记得当年戴安娜去世,人们的焦点一开始在绯闻,然后在于她是否已经再怀孩子,另外猜测王室是幕后黑手。

随着时间推移,王室无动于衷与冷漠,令所有人的愤怒与日俱增,终于明白戴妃生前在王室受到了什么样的冷遇。

真心的,好歹是自己孙子的妈妈,她死了,你们立刻出去度假是几个意思?

不让用专机又是几个意思?

当年戴妃威望可以说大过女王。

因为她走到很多王室怕弄脏衣服的地方,去拥抱非洲的灾民,去关心当时人们恐惧歧视得艾滋病人,真的王室其他成员,谁在乎过这些人呢?

他们只是高高在上罢了。

你们自己远离人民,还奇怪为什么没有民心?

还觉得戴妃做秀?

什么思想啊?

这里面提起电影明星和设计师都一种不配给自己提鞋的表情,真心的,新世界,谁还要这样的王室啊?

好在威廉和凯特都不负众望,近几年女王的形象也算亲民多了,查尔斯卡米拉?

呵呵哒吧……这个片子看过去,我只觉得王室的脑回路真是一直飞在天上,跟百姓想的真心不是一套。

戴妃就是平民的王妃,永远。

《女王》短评

有点儿看不下去… ==…

2分钟前
  • 冰糖木耳
  • 较差

无感。。。

5分钟前
  • 臭鸡蛋君
  • 还行

化妆师真厉害!

8分钟前
  • 有多远走多远
  • 推荐

Bend over to Helen Mirren!

11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都浅层地表现出来了~没什么回味的

14分钟前
  • 打少
  • 还行

还以为是英女皇的个人传记,结果仅仅是围绕英国皇室与新首相布莱尔政府面对戴妃在巴黎突然离世面对公众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以此引出皇室最终低头妥协,整个国家也进入改制。失望!

17分钟前
  • 紫松
  • 还行

寡然无趣。可能是因为我自身对君主立宪持反对态度

20分钟前
  • Elephant
  • 较差

从国王的演讲,到The Queen,英国人的内敛气质一如既往。

24分钟前
  • Rick
  • 力荐

看似在说女王,其实呢,意识形态腹语术啊,笑~

28分钟前
  • 瑷小麟
  • 还行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30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对我来讲,略微有点教科书+演wiki词条了(传记片容易犯的毛病)。不过还是很惊讶于在戴妃之死这么多年后,我有看到整个事件中的另一个视角。Helen Mirren的演技占去了一大半的好(小女孩献花那里让人动容),另外我也好喜欢Michael Sheen演的Tony Blair啊!

31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此片之好,就在于对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没有评价,只是冷静地展现众生相,正是如此冷静,才显得众生更盲目,庸俗,“随时准备被感动”。他们才是本片主角。

36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这份懂得弥足珍贵。

39分钟前
  • zero
  • 力荐

太政治化了··政治的太假了··演得还不错吧

44分钟前
  • July
  • 还行

这老太太,戏路真是广啊

48分钟前
  • 无相
  • 还行

原谅我看得国语配音版。那个幻灭...!

53分钟前
  • 银蛋伴小猫
  • 还行

把女王当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保守老太太来看,确实没必要为了不伤心的事情表演伤心,不过、还是对她前儿媳死亡之后的冷漠表示无好感

57分钟前
  • 安娜
  • 较差

那段历史多了天花乱坠 从女王的眼里看到神鹿

1小时前
  • 九九
  • 还行

看过没印象的片子,不过海伦米伦让人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瑶瑶
  • 还行

看戏看演技 女王气势够顶门的

1小时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