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钟起床,从外地坐动车组列车直冲上海,源于这些天太忙没时间做电影节攻略,昨晚意外发现帕纳西导演的这部电影有放映,非常惊喜。
可以说是这次电影节在影院刚到的最棒的一部(有些因为没收到票只能在电脑看,还有些没出的看不了)。
关于这部电影我真的可以讲很多很多,但可能也是因为有熊吧,我不敢讲,怕我的标记与短评被吃掉。
(就算现在这样干巴巴,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来吃,哦,只有很多水分的时候才能让他不爱吃,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的他或许也爱吃?
)真是一只怪bear啊!
题外话1:有一个在夜晚拍轿车头的镜头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很多噪点也是挺……题外话2:一男子在厅内大喊前面的人不要看手机了,喊叫声实在很影响他人观影,主要是看手机的行为虽然不好但不同于屏摄之错,而前面人看手机影响的是他与他边上的人,他影响了整个厅,要提醒也应该在不影响他人观影的情况下轻声提醒吧题外话3:cinity厅双机只开了单机,亮度稍弱
自由还是艺术?
对于伊朗电影老炮贾法·帕纳希而言,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
作为大导阿巴斯的副导演出道的他一直是一门火炮,从不在妇女歧视、言论压制、保守传统的议题上闭嘴,历经软禁与监禁,被限制拍摄、接受采访和离境,所以,不断突围,坚持拍摄就成了他和团队的创作标志。
在这部新片中,他扮演一个虚构的自己,租住在伊土边境的村子里,遥控剧组拍摄一对伊朗夫妇希望从土耳其逃往巴黎的电影。
村子很小,wifi很糟,但阳光炽烈、村民淳朴,然而帕纳希的快乐采风意外地引发了一场不断升级和失控的危机,这场起初还有点俏皮的乡村闹剧一步步走向黑暗的转折。
这一次帕纳希把自己放在故事的深渊之中:一方面,他成为受传统习俗压迫的贱民,受到大众私刑,这微缩复制了他所遭受的国家迫害;另一方面,乡村是一个特权的隐蔽所,导演通过视频通话来行使权力,而他的任何决定都可能以艺术的名义背叛现实。
在这张阳光灿烂但阴风呼啸的乡村风情画中,没有图像是无辜的。
尽管世人又一次感叹这位叛逆导演在黑暗中坚持创作是个奇迹,但这部新作是帕纳希作品中最残酷的,可以依稀感到审查似乎在压倒他的坚持,并开始在其中留下非常深的创伤(050)。
可能是因为研二选修了一门多文化建筑的课,接触到伊朗的建筑和文化,所以一直对伊朗非常感兴趣。
看过一次别离和我在伊朗长大,被种草了很久随风而逝却一直没机会看,阴差阳错在上影节看了这部无熊之境。
导演被政府禁止拍摄+禁止出境,或许只有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才能在世界被看到,但依旧是部不错的电影。
有两个点非常触动我。
一是誓言厅里村长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是村中长者 青年,对面是孩子们,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来学习传统仪式,未来将由他们守护。
影片中村民数次说过,传统对他们非常重要。
在稳定不变的环境里,传统由世世代代言传身教,这种维系稳定又强大。
这些曾身处高位、西化的精英们在这种有庞大群众基础且坚固的力量面前显得不解且无力。
有趣的是,他没有按传统对着古兰经发誓,而是要求用自己的方式:用摄影机录下来,给每个人一份拷贝,从而达到誓言的真实性和不可推翻性。
并且还安排了当事人对誓言与处理结果不满,公然反抗传统权威的情节。
他作为从大城市来到边境山村的入侵者,动摇了传统的力量。
但终究入侵者被驱逐,反叛者在穿越边境时被枪杀。
第二个是Why should I leave?
借由Zara之口说出,实则是导演自己的呐喊。
为什么不能在我出生、父母朋友亲人都在的地方得到合理的权力和自由的发展,而不得不选择出走呢?
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灯火,得知自己已经踩在边境线上,又马上退回去的那几步让我好难过。
故土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离开就意味着永远成为一个异乡人。
故土难离,纵使自由却孤独若浮萍。
最好玩的是点题的那段对话。
被村民吓唬说前面有熊出没,进来喝杯茶稍后结伴一起走。
在茶馆被好言相劝,“在我们这里,你只要发个誓,所有的矛盾都会平息。
”又悄悄附耳道:就算发的誓是谎言也没关系!
在传统的高压下,是形式主义的一场表演罢了。
既被传统驯服,又玩弄传统于股掌之上!
Our fear empowers others,No bears! 熊不会出没,而恐惧会。
ps 以安全带提示音为结尾真的绝了啊,伴随着片尾字幕出现,让人不安的滴声仍在继续。
#SIFF25th# 目前为止看到的电影节片子中的最佳。
导演因为真实的政治原因无法出国,也不能在伊朗境内拍摄任何东西。
所以他只身前往边境小村,远程指导剧组在境外的土耳其拍摄两个伊朗的一对知识分子要逃离这个国家的故事。
最后,戏中导演的纪录片偏离初衷,因此被拍摄的女主无法忍受两人分隔选择了投海自杀。
戏中导演的环境也较为恶劣。
在这个边境小村,女生降生后剪断她脐带的人就会成为她以后的丈夫即使两个人并无感情。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对没有感情但因为这样的传统必须结婚的夫妇,但女生有位相好,为了逃离这个国家决定在一周后私奔。
村里的人希望导演交出他们一起私会的照片并对着《古兰经》发誓。
熊在影片中寓意一种恐怖和压迫,即使你我没有看到过熊,但只要相信熊的存在,做什么事情都会小心翼翼。
就像村民说的,“我们的恐惧就是他们的力量”。
导演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也知道如何将戏剧推上高潮。
在影片最后,因为导演身份的敏感特殊性会引来警察,而村子的收入来源都靠走私,如果警察来势必会惹上麻烦,因此导演被迫离开村庄。
出城的时候发现私会的情侣在试图越过边境时被枪杀,影片结束。
看过《出租车》之后很喜欢导演的风格,所以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今天看完真的受到了新的震撼与冲击。
当影片随着导演的刹车声戛然而止时,我的思绪反而开始飞扬。
这又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有我最爱的戏中戏,可它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却远不止于光影世界。
影片呈现的现实与虚构、真实世界中的现实与影片中的虚构,多层次的虚与实嵌套在一起,混而不乱,针砭时弊的政治意味更加浓厚,也引发出人们对于电影本身真实性与欺骗性、镜头本身的价值判断和正义与否的伦理思考。
“离开”与“留下”首先针对影片所呈现的这一虚构故事,我最想说的是我发现不论是影片中的导演、演员还是之前看的《我在伊朗长大》或其他关于伊朗的电影,“离开”这一概念是如此深刻而重大,仿佛融入了人的骨血里一样——不论是想要离开这个国度的那对城市情侣,还是想要私奔逃出村庄的那对亡命鸳鸯,以及想要踏出边境线而不得的导演自己,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挣脱禁锢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可现实的结局却往往十分惨烈。
能够奋力飞出牢笼的鸟、或是努力挣脱渔网的鱼,是无比幸运的,却总是少数。
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逃出生天,永远被困在那片无熊之境。
当然,我想这不仅仅只存在于一时一地,更不只限于伊朗这一个国家。
任何被束缚被压迫的人们都在不懈追求着真正的“离开”。
但总有人选择“留下”,总有人会选择固守着流传下来的所谓传统,捍卫着令人不解又似乎无可辩驳的历史习俗,就像是影片中那个边境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
“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我们有个传统,你要当着村民的面发誓,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我们有一个忏悔室,你向真////主发誓你说的是实话”“我们和城里人不一样,你只需要发个誓就好”——这些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正是“留下”的人们所“留下”并代代相传的至高无上的信条。
由于宗教与历史知识背景的匮乏和见识的短浅,我没有资格去评判某个国家或民族的任何东西,所以不明白的地方只能“尊重祝福”。
所幸影片通过一位村民之口说出了在其中的生存之道——“只要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就算是在发誓时撒谎也是可以接受的。
”啊,原来他们的虔诚和也是弹性制的,原来他们要的不是绝对的真相,他们只需要你遵守他们所留下的传统。
只要你不打破既定的游戏规则,过程中耍点小手段也是可以的,即使这个规则是否正确本身就存在争议。
他们不在乎,他们只要你听话的遵从就好。
而这又让我想起另一处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有村民偷偷告诉导演,就算撒谎也没关系,他还是在忏悔仪式上找了借口逃避了对《古兰经》发誓这件事,因为他自己内心也一定在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传统”,因为他的确拍了那张照片、因为他面对村民的声讨时的确撒了谎,所以对《古兰经》发誓将会违背他的良心与信仰。
就如同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他的助手要带他深夜跨过边境线偷渡出去,他明明已经踩在边境线上了却由转身离开,回到那个小村庄里。
他逃离了德黑兰,却没有逃离伊朗。
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有些画地为牢的意味,却恰恰表现了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而不论是哪种选择,我们最终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提起发誓的时候能不能撒谎这段,就让我又想对片子里所呈现的“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说道两句。
其实主要就是两个谎言——一个是关于假护照的谎言,一个是关于照片的谎言。
前者是导演和团队为了让素人演员把纪录片拍好而制造的谎言,用假护照来骗女演员让她以为男的能和她一起走,实际上只有她能够离开。
似乎是非正义的。
而后者则是导演为了保护一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不被拆散,拯救一个受到愚昧传统迫害的少女而做出的谎言。
似乎是正义的。
可两个谎言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死亡”这一结局。
尤其是后者这个看似正义的谎言,却间接地引发了这对年轻情侣的死亡。
最终他们倒在血泊里,倒在私奔的路上,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幕,所以带来的冲击更为强烈。
我作为导演镜头的忠实跟随者,跟着他拍下那张照片、跟着他与村民对峙、跟着他撒下了正义的谎言、跟着他驱车离开村庄、也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对年轻人的死亡,所以也跟着他一起陷入了错愕与迷茫。
然后再反思:我们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们所坚持的正义,真的是正确的吗?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好心办坏事”,而是对于“真实/谎言”和“正义/非正义”之间关系的朴素思考。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村民找导演要照片的时候,找来了一个当时同样在现场并被拍过照片的小孩来做证人,一群人在“案发地点”还还原了当时的经过,小孩子有些怯懦却又认真老实地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
小男孩无疑是诚实的,而导演这样的大人却撒了谎,这场对峙对于这个小孩子未来的人生是否会有深刻而绵长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在侧面和细节上再次点题、再次呼应导演自己对于电影影像的欺骗性和对现实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伦理反思与拷问。
最后还有什么没写到的地方,就以下图的台词代表了吧——其实我想我们或许都活在无熊之境。
(最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一句:关于前文提到过的“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这个事,毫不夸张的说,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球都要爆出来,我还点了暂停反复读了几遍确认我没看错。
虽然说了我没资格审判别人什么,但我还是要骂一句这是什么鬼东西啊??????????????????
算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懒得写了。
)
有时候我在想,导演踏在边境线上的那一刻,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他说:踏上边境线这么容易的话,离开为什么这么难?
我猜想我意会到了他的矛盾。
他是伊朗人,伊朗是他的创作土壤。
纵使被有关当局制裁,被关进监狱,被限制出境和拍摄,他也不愿选择离开。
只有在这个地方,他能深深地感受到伊朗的气息、情绪和思维。
那人问他为什么不跨过边境,一线之隔,亲临拍摄地,又或者回到首都德黑兰,安安全全地指导拍摄?
他当然不能。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感受到那种不安,那种逃离的挣扎,那种守旧和恐惧的交锋。
那是一个真实的剧情,男人和女人,也许是偷渡来了那儿,十年间饱受苦难和刑罚,梦想着彻底逃离。
可是只有女人的一本,他们的积蓄不多,男人的心看不清,联合摄影机编造了谎言,假装能和女人共同离开。
女人自杀了,她不怕苦难,怕的是谎言,怕的是虚假的希望,怕的是他要离开她,她要丢下他。
她答应拍摄是因为真实。
她为了真实为了自由不断逃亡,为了她的爱,可是现在她将独自离去,没有爱,被装进别人的壳子。
一切都是假的了。
男人松手了,她的追求面目全非。
导演拍照时拍到一对私会的情侣。
婆婆说,不要拍她,也不要拍村里的人。
房东说,我怕您找信号上去,会让村里的人误会您在看他们。
为什么那么害怕被拍摄,被看到?
人们讨厌确定的,无法撒谎的事物。
讨厌外面世界的眼睛。
只要没有记录,他们可以随意修改一切,记忆,理念,随意解释,迷信权威。
相机,科学,真实的记录,让这种虚幻变得无理。
这对这个传统的地方意味着恐怖。
蒙昧的时候人们还愿意在屋子里呆着,可看见光,他们又恐惧又不安,甚至要关起门来,回到过去。
但这大概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见过光后就算装瞎也不会自然。
他们靠脐带而不是靠爱情,靠不真心的起誓而不是科学道理。
思考让他们害怕——“我又能知道什么呢?
”于是选择了权威。
可是,照片的科学,明晃晃地冲击了他们的信仰:要导演交出照片,谁都抢着要照片作证,谁也知道真凭实据的好,可宁可要违心地起誓。
讽刺的是反倒是从外面来拍照的导演,对着本心不敢起誓。
摄影机录下来,呈堂证供,看似说出的话永远不能否认或遗忘,也因它只是个记录的死物,说话的人可以无顾忌地撒谎。
闯入的照片破坏了原始,更自由平等的思想是对旧棺材的伤害。
世界在交流,不管是否是为了多挣点钱,闭关锁国的孤岛又能坚持多久?
“没有熊。
是我们的恐惧让对手变得强大。
”男人和女人逃亡十年,仍未稳妥地离开边境;年轻的情侣翻阅边境,被打死在那里。
于是警察说:导演怎么可能毫发无伤地从边境回来?
边境的距离,在人们心中越来越远,像无可翻越的高山。
情侣的死亡加重了对传统的维护,对边境的恐惧。
买通了走私犯,有人保护导演,我却在想,是不是有一双眼睛悄悄看着他,希望他早些离开,再也不要拿起相机对准这片土壤?
想去哪就去哪吧,别再关注这儿,别招来政治和警察的注意,别再影响这片国土的人——“赶快走吧。
”房东催促他,他开着车,安全带的声音滴滴不停,最终他还是停了车。
他才不能走,他打定主意要把无熊的事实说出来,拍出来,要让人们看到真相,对敌人的威慑去魅,虚弱敌人的力量。
变革是会产生阵痛的。
对于我们有些也是一样——因为恐惧未来无路可走的下场,我们封死了自己所有的路。
我们的恐惧养大了一只不存在的熊。
电影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到底是我们看到的,还是导演让我们看到的?
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还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如果你觉得有人给你洗脑,对立的另一方有没有也在给你洗脑?
我们都是在被暗示中长大,我们认同的暗示,被认为是好的、关心的、有爱的,无论做什么好像都是对的。
我们不认同的暗示,被认为是坏的、恶意的、有害的,无论做什么我们看着都是错的。
这里面有传统和当代的冲突,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能简单以好坏来分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边缘的夹缝里生存。
不同的人,会投射出不同的熊。
在村民看来,导演是个偷窥者、侵入者,在导演看来,他觉得自己是个拯救者,甚至可能是神。
就像在中国,当年改革开放,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传统的坏,如今回头看,西方的好未必好,传统也不见得坏。
传统和改革不是对立的。
电影的结尾,导演刹车了,但并没有告诉我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这个停顿在说什么,也会引起人们投射出不同的结果和愿望。
我也有一个投射,在这传统和当代的边缘,要三思而行。
你认为的对和好,带来的也可能是伤害,就像网络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暴力一样。
心理咨询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原生家庭存在困难的人来求助,咨询师怎么办?
站在原生家庭对面支持来访者反抗?
还是站在原生家庭的立场劝说来访者?
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强化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并不能帮助到来访者。
如果站在原生家庭的立场,来访者就更加孤独无助,更加受伤。
这有点像那个跳海的女演员,真正伤害她的,是感到爱人背叛。
独自离开、陌生的国度对她来说并不意味着自由。
如果站在原生家庭的对立面,来访者可能一时兴奋,但是并没有足够支撑他离开原生家庭的心理结构。
这时候,你让他把过去的(传统)的心理结构拆掉,他并没有办法在现实中生存下来,结果可能二次创伤。
这就像那一对私奔的年轻人,被现实杀死。
25#SIFF第二部。
一部关于电影拍摄的电影。
戏里戏外,虚实交错,看过很多这种被束缚要挣脱的主题,但这部多线并举相互呼应的结构确实精妙而有力。
导演被限制出境,在靠近边境的村子里遥控执导在边境另一边的小镇现场拍摄的电影,在能够且即将越过边境时返身而归。
电影的主角是一对不堪政治迫害逃出国境的情侣,被困在异国小镇,回不去也走不掉,女主绝望之下投海。
村子里一对相爱的情侣,要被传统习俗拆散(因为女孩出生时脐带因另一个男孩的名字而剪断,所以她必须嫁给那个男孩),毅然决然冒险跨境出走,却被双双射杀在边境线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里煎熬,或忍耐或放弃或突围,也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此外,身为城市精英的导演,与村民之间无法沟通理解的隔阂,因一张照片升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和矛盾,又卷入了一场凸显都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困境……困境像俄罗斯套娃,一层一层,但并不相通
视角确实比较生活化,感觉和观众的距离很近。
即使有矛盾吵架的环节,有危险边境法外之徒,但总体仍然是一部节奏慢,相对安静的片子。
故事比碎片化。
因为几条线同时进行,刚开始有些迷惑。
到最后虽然是能够完全理解的,但是故事没有明确的高潮。
看完不会有明显的完结感,反而会有种怅然的感觉,有很多情节逻辑和背景还可以深挖思考。
尤其是知道这样的事情是在真实存在在现实中的,甚至基本就是事实,没有太多所谓的艺术创作加工,就更感到震撼。
是一种对无法掌控的人生的无力感和恐惧感。
有感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如此不同,而无论在怎样黑暗、压迫的土壤下,都能成长出追求自由的灵魂。
尽管美好的愿景最终还是染上鲜血,但有导演这样的人在,就感到也许还有希望。
说到国产影视为什么总是创作乏力的时候,总有人提及更受压制的伊朗电影在重压之下反而更加频出佳作。
但这“更加”明显是强加的,谁也算不来,如果伊朗电影不受抑制是不是会出产更多的影史佳作。
怎么在重压之下钻出续命的气孔,伊朗电影确实值得认真学习。
被禁言后的《出租车》让贾法尝到了另一种“公路片”的甜头。
宗教的问题,制度的问题,人心的问题贾法举重若轻一带而过。
《出租车》以现实包裹现实的真实饱满让贾尔法成功拿下了金熊奖。
但更大的国际声誉,更多的被关注了让贾法作为了“伊朗问题”的罪人。
创作自由连及人生自由都被不容抗议的剥夺了。
电影开篇,导演用视频远程监督电影拍摄是贾法又一次的猛烈回击。
虽然电影的锐气减掉了,重复的方法论也让大部分观众不再有深观细部的“好奇心”。
但贾法所提示的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贾法不屈服的个人气魄依然值得赞赏。
阿巴斯是伊朗电影的最高峰。
贾法帕西纳是大师衣袍的继承者。
如果强力限制依然持续,伊朗电影就将真的止于阿巴斯。
“穷途末路”的贾法就永远不能像恩师阿巴斯一样抵达关照生命的上界。
但贾法如果能继续扛住压制抵达更高阶的感知境地,精神胜利的高歌又将多添欢悦。
看过后细想才发现本片不仅以城市中产和农村人口两条线交叉展示了导演、演员、村民、传统和自由的无路可走,更是直接以导演本人身份混淆剧情和纪录的边界。破除地域文本,该片是所有类似体制的国家独立制片人应当学习的对象乃至殉道者。人生而不平等,在威尼斯和在上海观看本片的观众各自抱的又是什么心态呢?
伊朗电影一入围三大主竞赛基本就是开挂模式,像帕纳西这种情况更是不可能捞不到奖的,这是来自西方世界的政治声援,影片质量才不是被考虑的首要条件,尽管这片并不算糟。@
无熊之地,暗箭林立
现实电影戏中戏互文 去留困境有一些觸動
平行悲剧。
忍了一个钟头寂寞 镇上形形色色的人 终于摩擦出了一副还算像样的故事 最后半小时 借由村民之口 明白了题目“no bears”的寓意——“没有熊!这些都是被编织出来吓唬我们的故事,而我们的恐惧会让对方更强大。没有熊,都是纸老虎!”真正有能力的人 被禁言了都能找到法子出来唠唠嗑~结局略显乏力……
7.8 对自我的处境、电影人或是疆域内国民的处境作出很漂亮的戏剧化处理,将现实写成剧本并时刻提醒摄影机的存在的功力还是很明显。当然境界还是与阿巴斯作品有明显差距。
今年SIFF目前为止最打动我的一部。多的不能说,看了就知道。/ SIFF2023第5部@美琪
透过电影看态度,导演真是不遗余力地在黑同胞的信仰。
戏里戏外都是压抑,上层的强权和底层的无知,每个不幸的人和每个不幸的国家其实都是相似的,不是吗?
开篇的long take以及两个场景的衔接做得真精彩,漂亮漂亮;后来就没什么意思,节奏太慢了。18分钟弃剧。
#FNC# 某种对于“房间里大象”的正反双向指射,关于莫须有的罪名与荒诞的审判,片中片双线结构让我们更进一步感受着作者的呼吸;事实上,帕纳西的叙述语气中不乏诙谐,但还是越看越难过,就仿佛听见他说:“我们也许能用电影创造美好的结局,可现实呢?”
2023上影节
评论都是学院派的吧,我是指电影学院的老师要求看的电影,然后学生把写影评的作业直接发在这里了。我直接说吧,不好看!拍点反自己国家反社会的内容,舔一下西方观众的屁眼在西方放映,西方评委给点名誉就觉得自己有多牛逼了,那不是靠出卖民族和宗教尊严来换取的吗?一部电影好不好,难道不是首先本国本民族的观众认可才是可以的吗?作为西方培植的文化打手,在伊朗拍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波斯国家穆斯林文化的糟粕证据呈现给敌对国家,这不就是波奸吗?包括给本片打高分的人,也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难怪国产片都是垃圾,学校培育的都是什么人渣~
这是纪录片吗?
“熊”的无形恐惧控制着所有“村民”,这招适用于剥削任何边境内的P民。纪录片式的平行故事,导演自己嵌套其中,无论是城是乡不同因由都想逃亡。被“剪下女孩脐带的男人就将成为她丈夫”的风俗恶心坏。
太自恋了,不如写篇演讲稿在镜头前念好了。
D+/ emmmmm挺密实的。
如果没有现实的互文这部电影没太多叙事重点,比较沉闷,感觉如果一部电影看之前要先了解现实背景还是不太成功的
7.0 帕法西的强项在于其对于正治语境的敏感捕捉,对陈腐习俗的嘲弄,以及以自由创作的姿态击破强权的桎梏;然而文本上所设置的对照并不是很有效,本应作为真实的虚构和虚构的真实的这两个平行故事终究滑翔了虚构的结局,镜头中的导演本人也只能作为另一个被写作的角色而存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