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错会半生

Lara,不爱钢琴师(台),拉腊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汤姆·希林,希尔德加德·斯罗德,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斯特芬·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错会半生》剧照

错会半生 剧照 NO.1错会半生 剧照 NO.2错会半生 剧照 NO.3错会半生 剧照 NO.4错会半生 剧照 NO.5错会半生 剧照 NO.6错会半生 剧照 NO.13错会半生 剧照 NO.14错会半生 剧照 NO.15错会半生 剧照 NO.16错会半生 剧照 NO.17错会半生 剧照 NO.18错会半生 剧照 NO.19错会半生 剧照 NO.20

《错会半生》剧情介绍

错会半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漫长的黑夜遗弃之地信长的主厨2玛克辛被诅咒的人小时代别巡检世界的尽头欢爱小屋轩辕战纪最好的我们追龙恶魔山峰七只乌鸦恋爱沙尘暴宝宝进城在某人受伤害之前鲁邦三世TheFirstF调的宝石蓝绝色锦衣卫煎饼侠侠义神捕之对弈莱茵金七品钦差刘罗锅不可思议的教室中华小当家奇葩住客热血勇士我的生存之道让他们说吧

《错会半生》长篇影评

 1 ) 追寻道路上的自我怀疑

《错会半生》是一个自我怀疑并且被怀疑击败的故事,除此之外它还有着艺术教育与批评、隔代关系这样的主题。

剧情至于剧情,则不像豆瓣的简介中所说,lara为了相夫教子而放弃大好前程,果真如此讲述,恐怕故事又俗套沦为女性婚姻觉醒的故事。

恰巧让影片拔高的是,lara真正放弃钢琴的原因在于她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正如与儿子讨论儿子作品时,前一句是批评,后一句是问他的儿子自己喜不喜欢。

这种套娃结构如她老师所说,自己当前的批评,无非是一种测试,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能过批评这关。

显然lara是不相信自己具备天赋,把老师所说的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会让父母丢脸。

可惜lara太在意后半句,反而连半句登台演出的机会都没有实现。

当然,lara自始至终仍处于自我怀疑中,或者说没有完全放弃钢琴。

从钢琴座椅的变化可以看出lara的自我犹豫及怀疑

影片开头,lara醒后第一眼望向书架,虽然没有看到家中摆放钢琴,但是有钢琴座椅

在演奏厅前,钢琴座椅后停留

散场归来,独坐钢琴座椅

钢琴座椅被遮住:当然,她最后在邻居家中的演奏,则又让自己陷入犹豫或者疯狂的状态。

这部电影自我能力怀疑的主题,非常适合仍在追寻艺术造诣的人,多少人努力后意识到自己并无天赋而放弃,或是受到自己认同的人的批评而失落怀疑,然而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不够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

批评是严重的心理打击,但如若不能承受批评,后续受到其他打击或吹擂的马屁,就能够承受了吗?

音乐在lara与儿子谈话,一个正反打看得出来,lara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问到儿子表达的主题,儿子迟疑。

然后通过后续演奏出音乐,起初责备的重音,与反抗的低音(没错这里重音与低音正代表着母亲与儿子的交锋),儿子做作曲表达的内容便是与母亲的反抗与隔离,所以lara才会在半途离场,借助烟酒镇定情绪。

母子关系lara出发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一部分大概就是演奏结束后lara说的一段话,中途被几个人打断过,而且都是熟知儿子的人,从此可以推测出,儿子没少向友人诉苦,关于母亲的坏话,以至于了解他的人都来救场。

想要再靠近,最终被其父亲拉开。

据采访中导演自述,下一部作品会基于 Christian Kracht 的小说《Imperium》,一个关于现代拯救的故事。

 2 ) 她和天才

这个影片讲了一个年轻时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女人,在她60岁生日那天的经历。

她极其好强,所以孤独。

对自己的儿子很难夸奖,总觉得他天分不够,打击儿子对自己的信心。

以至于,儿子最后在酒吧开庆功宴拒绝邀请她,在酒吧碰见她时,把她视作最熟悉的陌生人经过,明知她很难过,却一句话也不说。

好强,容不得别人批评她,所以当教授嘲讽她后,她干脆放弃了钢琴。

好强,容不得别人忤逆她,所以在工作场合惹人厌恶,在儿子女朋友去卫生间时出于报复把对方的琴弓折断。

好强,唯我独尊的自私,所以没有一点同理心,打断别人说话,听母亲说自己的缺点时直接扇耳光……太好强了,又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她一生都在挣扎之中。

她最爱的是自己,最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被人捧着,所以电影开端儿子不理她似乎成了她即将选择了断生命的理由,但当教授告诉60岁的她,其实当年她很有天分时,她辗转难眠,迷惑,沉思,焦虑,但没有给儿子打电话,因为让她心事重重的,是教授的一番话。

是啊,她有理由好强,因为她有天分,但容不得一点批评也导致了她最后没有守护好自己的钢琴天分。

拿着一瓶酒来到邻居家,并非要找人聊天,因为她拒绝了喝酒的提议。

趁邻居泡茶,她坐在了钢琴前,一曲独奏中看到了她的忘乎所以,听到了她内心的怒吼,我想,她要开始跟年轻时候的自己和解了。

余生,即使儿子很难再靠近她,她也会在钢琴的陪伴下,重拾生活的信心。

影片探讨了天才与认可的命题。

天才可以人为地定义吗?

假如一个大咖说这个人是天才,那这个人日后就一定是天才吗?

她的儿子被她定义为缺少天分,永远不会成为天才。

但她又禁不住因为儿子而感到骄傲,矛盾的心态正如她对自己的认知。

可当儿子成功时,很多人说她的儿子是天才。

可是,她把目光看向教授,那说明她的心底还在认可权威。

这部影片于我的意义是,让我理解了不小心折断了翅膀的一些人,让我明白了就算天才被另一个天才认可,也不能保证天才创作。

权威多半是装出来的,所以,何必要别人认可呢?

另外,平庸也不见得很糟糕啊。

她本可以成为天才,但年少不更事时错付了一份信任,与天才渐行渐远,花甲之年解开了心结,惟愿不在计较功名,珍惜钢琴的陪伴。

ps: 女主的演技不能更棒了,妥妥地光芒万丈,以至于Schilling在本片近乎黯淡无光。

 3 ) 天才没人能阻挡

很反感现在什么事都扯原生家庭,试问把失败归咎原生家庭的人,这世上有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有资格做完美原生家庭的父母吗?

60岁以前Lara失败的原因不是老师的苛刻,也不是母亲刻薄,而是Lara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的缺失,就像老师最后说的,有天赋的人很多,但与我无关。

天赋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过不了心理的关,注定你只是平凡的人。

儿子最后会因为父亲的鼓励,还有普通陌生人的赞赏而成为成功的音乐家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祝愿60岁以后的Lara除去不切实际的愿望,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4 ) 克服内心的恐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一些人在生活中慢慢觉醒克服了,一些却深陷其中,再也无法自拔。

来自外部的评价,特别是周围亲密的,在乎信任的人的评价,是很难跨越的。

就像剧中的儿子克服母亲的评价,母亲克服老师的评价。

一切过后,不过一句,我的话,又有什么重要呢?

是啊,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5 ) 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

安哲的《永恒和一日》中主人公亚历山大孤独地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在不停追问时间和生命的意义...镜头跟随他最后的生活,来展现他的人生境遇,类似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结构,以小见大,更易引人思考,让人喜欢。

导演扬·奥勒·格斯特在他的处女作《啊,男孩》中采用了这个框架,讲述了柏林男孩尼克·菲舍(汤姆·希林 饰)对生活存在迷惘和困惑,不惜辍学思考人生,透过他无所事事的一天,却仿佛看到了几段人生:一个男孩想要喝一杯咖啡却总是不能如愿,接下来他的一天就像他的生活一样,无奈和困境不断,他三分清醒三分迷惘三分孤独...一个中年男子和妻子尝试要孩子却多年未果,在妻子患有乳腺癌后将自己困在地下室度日;一个曾经的表演天才拒绝过看不上眼的机会,如今却染上了大麻并在片场跑龙套;一个童年遭受心灵摧残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貌美苗条的戏剧演员,却忘不掉自己肥胖的过去;一个老人在幼年时最爱骑着自行车在街头晃荡,离开家乡六十年后他再度归来,听不懂年轻人所说的话...

在扬·奥勒·格斯特的最新作《拉腊》(又名《不爱钢琴师》/《拉哈)中,延续了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方式,镜头对准一个迎来60岁生日的女人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饰),她一大早就试图自杀,却被门铃声打断了...或许是还挂念儿子,她取走了银行卡里所有的钱,来到剧院买走了儿子演奏会所剩不多的票,想要送人却没有送完,而在与前同事的会面中我们发现了她并不受欢迎。

之后,拉娜遇见一个女孩,原来对方是她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饰)的「女友 」,女孩两个月没有联系到维特了,她希望拉娜帮助她,事实上,维特从拉娜家搬到了外婆家住,她今天也没有联系上他。

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得知维特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对人有种疏离感;拉娜则怀疑儿子的天分,不相信他在钢琴创作上能有所建树。

拉娜试图去剧院见维特,可被自己的前夫阻止了,她黯然离开。

接着,她又买了一个蛋糕来到了母亲家,母亲对她态度冷淡,甚至是不太欢迎她,她们爆发了争执。

母亲拒绝今晚破例去看维特的表演(母亲不懂古典音乐并认为其虚假),她埋怨母亲太以自我为中心。

母亲反击,她只爱她自己,跟她爸一样。

最后,她忍不住打了母亲一个巴掌。

这个行为很出格很罕见,我们可以推测出,拉娜心里一定是对母亲忍受了多年,这个反击远比母亲对她的「摧残 」要痛,这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终于,这对母子终于相见了,儿子是母亲一手培养的音乐上的知音,维特自然看重拉娜对他新音乐的评价,母亲在肯定他的优点后则指出他的主旋律平庸,让他深受打击...拉娜在遇见以前的钢琴老师后,极力邀请他去听维特的演唱会,可老师却记不起她了,收下了票但没有给明确答复。

表演开始前,她将剩余的票送给了陌生人,维特心情无法平复取消了本该在开始表演的新曲目,转而在下半场表演,拉娜却在表演中途忍不住离场了,最后,儿子表演大获成功,拉娜的心情却异常复杂。

在酒吧聚会上,拉娜身边除了老师外是一群无关的人,而维特在另个包厢庆祝,这更显她的辛酸。

期间,老师的一席话,引出了拉娜对人刻薄也不受人欢迎的原因。

在年轻时,拉娜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成为佼佼者,于是,放弃了钢琴梦。

今天,老师却告诉她:「我对任何人都说过他天赋不够。

我说这话是想测试,有谁会真正挺过去。

你的左手不是理由,只是个借口,其实你很有天赋。

」她仍然不肯相信:「你要我别丢父母的脸。

你说过,拉娜,我能预想到你的第一次公演,我已经为你父母蒙羞感到难过。

」老师则回答说:「有天赋的人不少,但跟我不相干。

这一段发人深思:可以这么理解,切莫迷信专家,因为别人说什么根本不重要,我们不会因为别人夸了一句「了不起」就成为了艺术家。

事实上,只有你自己能最终决定你会怎么做。

成功了是自己不放弃长期坚持的结果,失败了也只是常态,而放弃了就不要找借口,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内心先怕了...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有时候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对他人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尤其是父母或是教育工作者。

通过拉娜与母亲的接触,我们可以推测出母亲对她学钢琴不理解也不支持,父亲可能对她同样要求过高且给她极大的压力,老师又给了她致命的打击,这些都推动她放弃了钢琴。

可以说,缺少关爱和理解,让拉娜放弃了梦想,步入社会从事自己不爱的体制内工作可能进一步扼杀了她自由的灵魂,这些共同促使她对身边的人刻薄,所以造就了如今的她。

拉娜对儿子维特的爱,夹杂着许多自己的人生印记和太多的掌控欲。

她将自己未完成的钢琴梦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又像当年质疑自己那样质疑他的天赋,她内心希望儿子能有所成,但她骨子里又是个骄傲和挑剔的人,她无法忽视儿子创作中的缺点,或许也有点害怕儿子的成功,所以她在儿子演奏时内心的情绪无法抚平而逃离了现场。

最后,他们在酒吧卫生间的走廊上相遇,彼此相识却无言,楞了一下就各自走开了,这一幕颇有寓意。

应该是维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控诉和反抗等),拉娜也接受到了这个信息。

影片结尾,拉娜不再像过去一样一直偏执自己的内心:不肯放过别人,也不肯放过自己。

她终于弹起了心爱的钢琴,宣泄着自己内心的诸多的情绪,仿佛也结束了伴随她一生的自我怀疑和纠结,迎来了对自我的新发现...如果你也看过本片,相信你也会欣赏科琳娜.哈弗奇的冷静表演,她成功演绎了一个外表平静内心丰富复杂的女人,会让人想起于佩尔。

如果你也对人的内心呈现或家庭关系感兴趣,这部影片你应该会喜欢。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从自我放弃开始,中途经历了各种情绪的变化,最终在深夜收获了新的开始。

生活也是这般,有起承转合,有悲欢离合,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全世界都在嘲笑你的梦想,你自己快乐就好,毕竟,梦想不该那么功利,能够伴随我们发现自我,抵达内心的宁静就好。

 6 ) 莱茵霍弗尔教授:要么行,要么不行.要是听见我这么说,那么我是想要确认,这个人是否真的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1教授:劳拉,能给我也来一根香烟吗?劳拉:当然,我都不知道你也抽烟.P:我平时不抽,只是瞎吸几口.周围女1:对了,你儿子刚才说这场音乐会是专门献给你的.周围女2:没错,不过可惜你那会出去了.P:献礼,致辞,..一切都毫无意义.L:我也这么认为.对了这位是莱茵霍弗尔教授.他教钢琴.周围女1:维克托师从于您吗?P:间接地.L:这位教授是一个传奇.周围女2老公:那您觉得这场音乐会如何?P:非常好,尤其是上半部分,(儿子和一群人出现在酒吧,尴尬.也没打招呼.)2..教授:.知道吗,我非常尊敬我们的这位劳拉.她觉得自己不够好,就直接终止了弹钢琴.劳拉:对,难道这不是个好理由吗?我知道自己绝不可能提升到做好层面了,你也确认了这一点.P:我对所有人都这么说.要么行,要么不行.要是听见我这么说,那么我是想要确认,这个人是否真的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L:但那并不是我放弃的唯一原因.我的左手(像个直肠.).P:你的左手并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借口.事实上,你是非常有天赋的,劳拉.L:你这话是什么意思?P:就是我说的意思.L:不是的,您当时说,我应该少让自己的父母那么难难堪,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您说,劳拉,当我想到你以后第一公开表演的那一天,就会因为你洋相百出而同情你父母.P:哼.(弹烟灰)L:我不相信您的话,您认为我是有天赋的?P:嗯,没错,你有天赋,或是曾有天赋.许多人都有天赋,但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起身戴帽子.)感谢这美好的夜晚.Good night.

 7 ) 一个母亲的哀歌

维特:我作曲是因为我相信,那会比单纯演奏更能表达我自己教授:拉娜•詹金斯,我好像有印象了,你满怀抱负,野心勃勃的,然后,你就没来上课了教授:拉娜,你儿子很棒,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技巧纯熟,但怎么回事,他不是要表演自创曲?

我记起你了拉娜,记忆犹新维特:最糟的是被她说中了,她说的没错,只有她敢说出真相,这是很庸俗的作品,毫无新意,没人要听维特:这对我意义重大,但这个夜晚不只属于我,我想把这场音乐会献给我母亲,她今天60岁生日,我对音乐所知的一切,都来自她的谆谆教诲,没有她,我不会有今天,妈,祝您一切顺心!

拉娜:亲爱的,维特,今晚谢谢,送我这么美好的生日礼物🎁是儿子送给母亲最棒的礼物🎁了一个母亲的哀歌!

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第八届北京德国电影节,继续德国电影之旅!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永远的瓦尔辛湖》《错会半生》《温蒂妮》《迷失的脸》《完美黑色》《日灼》

 8 ) 只是一点儿自己的内心感受

影片于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因为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我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时开始师从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J教授学习钢琴。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虽然作为小孩子也是不愿意练琴,但是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有天赋,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钢琴八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琴考级可不像现如今这般“泛滥”,学钢琴的都没有几个),也曾跟郎朗同时参加过比赛。

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练琴,童年都是伴随着音乐和没完没了的比赛、演出度过的。

后来那位J教授出国了,他的妹妹小J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也是很喜欢我,可惜家人觉得她的教学可能有限,没学多久就又给我换了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B老师。

后来爸妈还跟我说,跟小J老师说不学了的时候,她还哭了……这位新的B老师,在音乐学院向来以严厉苛刻著称。

自从跟他学琴以后,每次回琴都是被骂,骂得很大声很疯狂。

我父亲也越来越严厉,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在我耳边谩骂,还经常打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那个时候,我家也从部队文工团的大院,搬到了地方上一个很破的院落。

周围每天不再是各种管弦乐器抑扬顿挫的旋律以及大院里满园的鲜花青草和旧时的欧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灰不溜秋的一座5层老楼(我家还在一楼)以及周围低矮的一串平房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每日里喊叫搓麻的人们。

从我家窗户传出的琴声、父亲的打骂、院落里的混乱,组成了一部极不协调的交响乐。

老师无情地否定,以及父亲疯狂地陪伴,让我由最初单纯地惰于练琴,转变成对音乐的极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无暇管我练琴而最终放弃了对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培养的时候,我竟因此而万般庆幸这家庭的变故。

时至今日,偶尔同父亲聊起,他却反倒称赞我小时候的天赋,并啧啧可惜我的放弃学琴……时至今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大部分时间是我夫人陪他练琴,夫人忙的时候我也会陪他练,有的时候竟然也会像父亲一样发疯般地责骂儿子。

好在这个时候,老妈都会劝我不要太过分;好在我经常出差,陪他的时候不多,自然骂他的时候也不多。

影片中那个老教授,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毁了主人公的音乐之路,却在多年以后轻描淡写地夸赞主人公当年的天赋。

而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的这段受挫,形成了内心阴影,习惯于严苛和否定别人,特别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眼中却只有儿子的缺点以及对其的否定。

影片中她陪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儿练琴的片段,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合页”。

之前观众们可能不知所以,只是觉得沉默的主人公似乎与外界格格不入,有点儿怪,但从这儿以及后面的叙事,大家知道了问题来源于哪里。

影片映射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只想说,艺术是需要枯燥的磨练,但本身一定要来源于热爱。

中国运动员的金牌战略和郎朗的成才之路,都是突出强调艰苦的磨练,相比之下,可能我更加推崇外国运动员和艺术家,对于磨练本身来源于骨子里的热爱罢。

 9 ) 只注重事业而忽视感情的家庭注定是悲剧

如题,只注重事业而忽视感情的家庭注定是悲剧的结局,即使你有很多理由阐述自己的无情,也不能洗白自己缺失人味、忽略人伦、不知孰重孰轻的过错。

剧中的女主就是这种不知孰重孰轻的人,明知自己都遭遇过刻薄批判带来的心理伤痛,——自己的教师伦霍夫刻薄无情批判她的左手像龟爪,首场演奏会注定是家人蒙羞的耻辱,——还不知轻重地将这种无情刻薄的教育又施加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说你无情、缺失人味冤枉吗?

事业前途再重要,也强不过家人之间的亲密感情、人伦温情;若家人之间感情都没了,那事业前途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这跟丧失了灵魂、只剩肉体空壳活在世上有什么区别?

剧中的女主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丈夫离其而去,接着儿子也离其而去…… 以下剧情简介: 天才钢琴手的拉娜·詹金斯因为当年老师伦霍夫教授的激励讽刺的话语而丧失信心放弃演奏生涯。

结婚生子后,拉娜用自己的天赋教导儿子维特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教导方式是严厉无情,导致做建筑师的丈夫不理解而最终离婚;儿子也因此而与拉娜感情淡薄,最终不愿与其生活而躲着她。

拉娜不仅对儿子严厉无情,在其任职的市政部门,拉娜对其下属也严厉无情,在其退休去该部门送儿子的演奏门票时,接管该部门的卡塔利娜就说部门很多人对她恨之入骨,如玛丽恩拿到赠送的票却不去。

离婚后,邻居切尼老头一直设法追求拉娜,但拉娜高傲而不愿理他,还故意向警方举报切尼的儿子在其家藏匿违禁物而使切尼家遭搜查,但切尼毫不在意,一如既往的追求拉娜…… 维特为了报复无情的母亲,故意选择在母亲拉娜60生日当天举办首场演奏会,但却不给母亲送门票,反而给邻居切尼、父亲及其女友乔安娜等都送门票;即使拉娜与维特电话联系,维特也不接电话,让其母亲拉娜倍感伤心……拉娜一度在60岁生日当天的早晨想跳楼自杀…… 最终,拉娜决定放手一搏……她先从银行把账号里的钱全部取出,再把演奏会场剩余的票全部买下,然后去找自己熟悉的人一一赠送门票,如自己退休前任职的市政部门职员、自己的曾经钢琴教师伦霍夫等…… 拉娜最后来到母亲家,母亲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拉娜的痛处“丈夫离开了你,现在儿子也开始离开你”……儿子回来,试着与母亲拉娜聊天,并询问自己创作的新曲如何,希望母亲不再刻薄无情的批评;但拉娜赞扬几句后,一如既往地又无情批判这曲子很俗套。

维特听到母亲的批判,几近崩溃…… 演奏会开始,由于母亲的批判使维特丧失信心,取消了首场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改由演奏肖邦的曲子;接着,中场休息,在父亲的鼓励下,维特终于鼓起勇气成功演奏了自己的创作,赢得会场的掌声和赞誉…… 演奏结束,维特与母亲拉娜简聊几句后,就躲避拉娜不再交谈,母亲的批判声早已在使耳朵都生茧了……即使在酒吧同事向拉娜庆祝时,维特见到母亲也没去打招呼,在相识的同事面前,使拉娜倍感难堪……酒桌上,当年的老师伦霍夫向拉娜道出自己当年刻薄的讽刺话的真意,——只是激励天赋的拉娜要有勇气扛得住打击……拉娜在洗手间与维特相遇,母子两人也形同路人擦肩而过…… 最后,拉娜似乎看透了人生,改变了轻生念头,拿着香槟酒走进邻居切尼的家……

 10 ) 拉腊 钢琴家浓缩在24小时内的戏剧冲突

60岁生日清晨,沮丧的Lara醒来,眼睛空虚,悲伤的Lara起身,缓慢的走向到窗户跟前,打开窗户,踩在椅子上,有纵身一跃的冲动。

接着门铃响了,警察需要她作证,关于Lara的过去一点点的展开。

她住在柏林的一家饭店,之前是一名公务员,现在已经退休,她的儿子维特是一名钢琴家,晚上将要举行重要的音乐会,还会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但是音乐会没有邀请Lara,她打给儿子的两次电话都没有人接,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到维特。

60岁的Lara过的并不好,生日这天身边没有人祝贺,和老同事的关系也不好,或者说大家对她忍无可忍、恨之入骨。

以为自己不够好的Lara尽管已经停止演奏,曾经亲自教儿子弹钢琴,培养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但是依然觉得儿子弹奏的不够好,维特被打击的毫无信心,非常介意母亲的看法,因为母亲一句有点流俗,差点临时换掉自己创作的曲目。

钢琴老师伦霍夫对Lara说,我能预想你的第一次公演是给你的父母蒙羞。

受到打击的Lara再也没有练琴。

这种苛刻,Lara把它带入对儿子的钢琴教育中,永远觉得儿子的表现不够好。

Lara的妈妈对她说,你折磨维特这么多年,一下比赛,一下奖学金,每次快成功你就就打击他。

你只爱你自己,现在大家都远离你,先是你老公,现在是你儿子。

60岁生日Lara开始补救,她取出所有钱,购下儿子音乐会所有的余票。

她把票赠送给维特的女友,女友直接拒绝,说你应该对你儿子有信心。

出租车司机说,已经买了票,得知Lara是演奏者母亲的时候,钢琴老师伦霍夫露出了鄙视的神情。

因为一句评价,差点毁了儿子的音乐会。

Lara做的越多,越来越多的事情越失去了控制。

伦霍夫对Lara讲,他对所有人都说,不成功便成仁,让所有人觉得自己不能够成为佼佼者,就是测试看看谁能够挺过去。

而Lara也把这种屈辱教育赋予了自己的儿子,打击的儿子觉得自己没有天赋。

编剧巧妙的把所有冲突安排进一天之中,关系破裂的女儿和儿子,自己和丈夫,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都支离破碎。

Lara给人一种傲慢和苦涩的感觉,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却断绝了和她的联系。

Lara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采取行动,不停的抽烟排解压力。

Lara最后才意识到,她可能只是偶然的错过了自己的机会,她不能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当她带着香槟到了出租车家中,疯狂的弹琴,她开始找回自己。

(文中图片来源《拉腊》,侵删。

《错会半生》短评

这导演的作品我还想继续看。

7分钟前
  • ww
  • 推荐

感觉导演/编剧也不咋懂音乐,就在那瞎拍。演出完了连个喊bravo的都没有,说明很失败了。

8分钟前
  • 个别人
  • 较差

德国人这种完美强迫症也是顽症啊

12分钟前
  • UniQueen
  • 推荐

影片的情感如抽丝剥茧般细腻。

15分钟前
  • 啾啾K
  • 推荐

正因为恶意无处不在,才要捍卫自己。他们把全世界的负担给到你,要求你为地球变暖负责,幸灾乐祸看你挣扎又失败,再告诉你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根本不重要

19分钟前
  • 墨玉
  • 力荐

人生里一些转折,有时竟然全屏一句话。

24分钟前
  • 冁然-
  • 还行

如果在咱们这,可以拍一部40集的电视剧。

29分钟前
  • 汉隆剃刀
  • 推荐

喜欢结尾的处理。求而不得又得而不求,真的是人生中最大的失望啊

30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今天看完春节档来洗洗眼睛,汤姆希林真好看。演啥都好看。看看人家这情节起承转合看看人家这人物心理塑造,看看人家这主题思想。我原来误解了这个片子的故事,以为是儿子备受母亲控制而一事无成,最深的受害者是母亲。儿子反而跳出来了。(天啊,我今天为什么要浪费4个小时看刺杀小说家,哪怕看双雪涛文本也好啊。)

33分钟前
  • 阙如
  • 力荐

有感触,女主很强势,很自信,热爱钢琴,因年幼时老师说她没有天赋就不再弹琴,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苛地逼迫儿子学钢琴,搞得儿子很不自信,最后落得个夫离子散的下场,60岁一个人过生日。她母亲不留情面、尖刻啰嗦的批评挖苦她却被她打了个大耳光却无话可说让我很震惊。所幸她最后似乎释怀了,去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35分钟前
  • 龙皇
  • 推荐

片尾曲好听 以前没发现 德国很喜欢用法语歌吗

38分钟前
  • 咖其蕯的徒弟
  • 推荐

城市风景不错

40分钟前
  • 美版monster
  • 较差

剧情的设计感比较强,对人性的描摹欠缺了一点想象力吧。(3.5星)

43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后半段不错。情绪处理上,比哈内克好。

46分钟前
  • Spring
  • 推荐

3.5 闷死我算了~

47分钟前
  • 其实不叫大怪兽
  • 还行

可惜未明 Lara 的这一天,究竟想怎么样。想和儿子推心置腹说一次话?如果想,为何之前没说就去死呢,如果可有可无,那这一天,又算什么呢?

48分钟前
  • 小馁诺娃
  • 还行

她确实错过了许多。但人生不错过这个,就是错过那个,哪里有对的呢。等着吧,所有人最后都后悔,趴在地上那些个,都是挣扎过的人才。角色设计太妙了,根本用不着解释,每一个人走到每一步的原因都看得一清二楚了。我不觉得女主做的事是所谓的没情商,一个人对自己的才能足够忠实,是一种天分,那些围绕着一些小成功的人大多只是蚊子,蚊子只会吸血而已。

51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影片整体的画面色调与人物的行动轨迹配合地很好,像是再看他们这些人的生活。

55分钟前
  • 小耳朵
  • 还行

这个母亲不会教就别教了

58分钟前
  • 暗处的Hamlet
  • 较差

拉腊

1小时前
  • 濒临过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