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说是传记片也不怎么准确,因为片子有一半时间是在很严肃的讨论实验结果和人性丑恶的角力,结尾米尔格伦还来了一大段独白,大意是说,人性总有一天会打破规则,解放天性。
还硬生生把片子立意拔高了一大截。
另一半时间,《实验者》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米尔格伦个人生涯的琐事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剪辑和运镜。
剪辑上,打破时间线的穿插剪辑,给这个平淡到没有高潮的无聊故事,嫁接进了一点儿叙述上的新意。
这是加分项。
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斯坦利.米格拉姆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如果静下心来看的话,一点也不会枯燥。
人们总说电影比不上书,但影像有影像的魅力,更生动形象的呈现,通过声音、图像、剪辑,甚至氛围,去突出一件事物,这是影像特有的优势,文字是没有的。
这部电影如果以书的形式呈现,应该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是电影抓住了这部著作的精髓,将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了解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格拉姆(彼得.萨斯加德 饰)的服从性实验和他的理论——人性有非常严重的从众性。
人的意识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无形之中作出与自我意愿相悖的决定。
而这个理论,在形象化的举动面前,更清晰显著地暴露出其隐含的可怕威力,令观众不寒而栗。
影像独特的优势可见一斑。
起因是受到二战集中营惨无人道的杀戮启发,米格拉姆教授想探究人为什么会集体作出这样的举动,这些人大多不是恶人,恰恰相反,他们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人,家人、邻居、街角的鞋匠等等,有些温柔善良,有些热忱助人。
实验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是管教者,另一人是认知者,管教者须对认知者的每一次错误回答施以惩罚——电击,且电压逐次升高,不许中途停止实验。
在这过程中,管教者和认知者中间隔着一堵墙,因此管教者只能听到认知者的惨叫而看不到实际情况。
事实上,认知者并没有真的被电击,那些惨叫声都是事先录好的。
这也是这项实验在日后倍受诟病的原因。
实验结果,60%以上的管教者施以的电击都一路飙升到了450伏特,远远超过人类承受极限。
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过犹疑和挣扎,但最终都服从实验组织者的命令,没有中途终止实验。
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从来没人敢做这样的实验,这结果触目惊心,这方法也触犯禁忌。
但事实证明这些管教者除了因被欺骗而满怀愤怒,心理上未因电击他人留下阴影。
而后出现的三个从众实验,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电梯从众和仰望天空从众,当年的集中营集体屠杀背后的原因逐渐清晰,也令人不寒而栗。
从众是人类的本性,我想大概是因为,从猿猴到人类,一直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如果是老虎,也许不会如此。
从众性随处可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小到日常的一个细微举动,大到集中营屠杀这种世界性的恶性事件。
如同你已经看出来了,从众性并不是一味坏的,它只是一种普通的本性。
事实上没有一样事物是绝对的坏,只是在某些机缘下,它内部深藏的恶劣影响会成倍地爆发出来。
为何会有集中营事件?
为何居住在集中营周围的德国人、全世界各地的很多人,明明知道这种反人道的行为存在,却不去阻止?
也许软弱和良善的缺失已不是主要原因,从众性才是主导因素。
当一群人望着天空,你为什么会停下来一起仰望,甚至拍照传朋友圈里?
当电梯里其他人都是背靠出口站立,面向出口站立的你为什么会转身?
或者,这样问,难道与众人相悖给你带来的不适感就这么重要么?
答案是,是的。
这种不适感在很多情况下令我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自己的意愿,追随大众,因为这会令我们感到安全。
群居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感。
即使人类拥有了智能,登上了食物链最顶端,主宰地球,可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动物呵。
那些众人仰望并无奇特的天空的镜头,那些电梯中面向出口站立的人缓缓转身,面带尴尬和不适的镜头,甚至观看这一过程不断发笑的观众的镜头,都令观者惊心。
电影的色调是冷峻而严肃的,仿佛一本活动的著作,米格拉姆教授时而游离于事件之外对着观众缓缓诉说,又让人恍惚有哈佛公开课的感觉。
这解说让影像的表达更加清晰,算是文字的另一种形式吧。
米格拉姆教授与阿希教授会面,四人坐下来谈论,背景是灰色的画有城市景观的幕布。
这种类似话剧的形式增强了电影的严肃性,而其中的粗糙和荒诞意味某一程度上也嘲讽了对米格拉姆服从性实验加以诟病的众多学者。
阿希教授是这些学者的代表,代表了他们的自大和权威。
这里有一段渊源,米格拉姆教授早前是阿希教授的助手,被阿希教授压榨,受到权威的学院派蔑视,学院派的官僚主义使米格拉姆教授不得不放弃了很多选择,后又因服从性实验受到更多干扰。
所谓医者不自医,米格拉姆教授从未反抗过这些不公,他正是用自己的实际举动印证了他的从众性理论。
所以我们要从众吗?
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个体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从众与否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在涉及个人幸福和社会正义的事情上,比如择业、择偶,比如遵守行业道德、战争中的大屠杀这样的大事,从众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很多人抱怨没有自由,然而自由是需要人去争取的,独立思考是第一步,如果不愿意承担独立思考作出的决定带来的风险和苦难,谈何自由?
在米格尔的实验之前,服从实验已经有多人做过。
1.1924年,威尔士的landis实验:坚决要求被试者残忍地砍掉活老鼠的头,而且被试者都不是医生或医学院学生。
结果是71%的被试者被强令照做。
2.1944年,frank实验,frank发现只要自己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让被试者做各种各样的荒谬动作。
不过,米格尔没有修过心理学,所以他没有借鉴以上实验。
米格尔实验有很多奇特的情景,电影之中根本没有提及:1.逼真。
实验情景是非常逼真的,首先,被试是要被实验员要求把扮演”学生“的演员绑起来的,而不是实验员来绑,等于被试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
为了让被试者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实验者会先用机器电击被试者,让被试者更加认为机器是真的有电。
2.机器。
假电击器并非是如家用电器一般,而是非常醒目标明有危险的。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电击器,而且在危险的刻度上有伪装的骷髅符号,明确指出超过300v对人是致命的。
”非常危险!
“3.大笑。
很多被试会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有一名被试甚至笑到无法行动,实验停止。
之后的”英雄“们有65%的人选择了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伤害他人的决定,但也有35%的人选择了不伤害,这些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英雄呢?
具体人名要到2057年才能解禁。
60年代中期,米格尔对2方人士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询问其童年、亲子关系、早期记忆等问题,结果没有任何共性。
正如电影所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纳粹去屠杀犹太人,这也是这个实验广受争议的原因——美国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是美国人民的天性的想法是错误的。
一旦有类似的制度,任何人都会去做相同的事。
本片拍摄得过于简陋,很多应该说的事情没有说,所有人都像是”历史频道“纪录片的人一样简单陈述。
米格尔本人其实并不是心理学家,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光鲜、富有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萎缩在象牙塔里的学究,这也是他能发展出如此多重要实验的原因,当然也是他的实验备受争议的缘故。
在看电影之前,已对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耳熟能详,本以为是个类似《死亡实验》一般的加工剧情片,未曾想一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台一模一样的电击发生器,之后连主试的同伙都和当年实验中的那位长得如出一辙,我明白了这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
而当导演用超级还原的笔触在前半个小时讲完了服从实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其实是一部传记电影。
《实验者》,重要的不是实验,而是人。
永远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热衷于钻研人心,挑战人们敏感的神经,致力于破除似是而非的假象,不遗余力地揭开掩蔽在隐匿真相上的重重屏障,他们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人们叫他们疯狂的科学家。
他们承受着质疑和压力,对抗着圣母小清新,还要照顾人们不想直面人性阴暗面的玻璃心,着实辛苦。
然而,真理和科学之所以震撼人心,恰恰在于对习惯、常识和各种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挑战,一如房间里的大象,沉默并不会让它消失,而提醒它的存在一定会遭人非议,所以多数人噤若寒蝉,但总有些人勇于坚守使命,一如这些可敬的学者。
米尔格拉姆的同胞及同行,另一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每个人是如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的,而他们本身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这使得他们的人生对普通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使得他们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尤为浓墨重彩、特立独行。
”《实验者》是对这段话的最好阐释。
电影台词:你可以说我们都是傀儡,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差不多片长90多分钟的电影叙述的像记录片,但是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特别是喜欢心理方面的朋友,这电影值得看,更值得思考,追求宣传的国产爆米花永远达不到这个层次。
人性是善良的,无人生来从恶,只不过有时候会被大环境影响,从众心理从淘宝卖家花钱雇水军刷单都可以看出,人人都喜欢选择大家选择的因为觉得那样更有安全感毕竟他人已经体验过并且从众不会显得自己不合群,这就是国人几千年的中庸理论。
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人不是笨蛋,别人选择的肯定是经过思考不会存在问题和风险,为什么做刻意自己却去选他人不选择的事情而让自己冒险。
每个人生而不同,应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而不是整个社会都追求名利,但我想造成这样的恐怕也难脱离我们活的大背景,大中国,大统一,唯官论,无民主。
评论想说电影说着又远了,毕竟看完电影让我思考很多。
活着就该乐观,指不定哪一天,活在天朝下的我们也能有民主,自由的那一天,百花齐放,扬我中华威。
总之这部电影适合打发时间看,内容不比好莱坞科幻或者动作片,但是想静下来和思考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是没有谁有权利剥夺他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权利,因为喜欢不喜欢都是自己的事,不关别人别人也管不着
近似冷酷的观察、毫无感情的记录,人性的懦弱与盲从,让人不止一次想起热血贲张的《浪潮》和匪夷所思的《服从》。
有时我们无从解释人性中这些软弱、阴暗的部分,即便很多人之后会陷入自责和悔恨之中,但在当时,他们都是待宰的羔羊。
所谓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原来在我们内心懦弱的DNA上留有密码,无数次的实验,没有强权的威慑和暴力的胁迫,为何只有那个电气工程师会say no?
就如我们对被无比低劣骗术诈骗的受害者嗤之以鼻一样,我不知道实验最终是在追求些什么,这一切周而复始的争论、探讨、发现,最终都无法改变或许我们基因中隐藏的一些东西,就如在片中电梯里莫名跟着所有人站立的方向不自觉的调节一样,只是有时我们盲从做了琐碎无聊的举动,有时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创伤,一如将数百万犹太人送入毒气室的艾希曼。
这种近乎“低能”的“愚笨”事件,往往通过现实的报导告知我们所言非虚,无论纳粹抑或文革的狂热,还是快餐店里对店员的凌辱,难道一切都只是偶然事件,他们不过是被上帝之手选中的不幸者?
回到电影的本身,沉闷、枯燥、欠缺高潮与冲击,也没有纪录片的写实感,导演竭力想制造冷静客观的视角去描绘当时轰动一时的实验,却反倒剥削了人物应有的灵气、挣扎甚至疯狂, 薇诺娜·瑞德除了不断显示老去的红颜,连微笑都如此格格不入,或许电影里,所有演员都在展示自己是如何不“服从”导演。
电击与惨叫令人如坐针毡,明日过后,或许我们依旧无法改变自身的弱点。
或许太想把一切都变成近乎纪录片的真实,反而失去对人物立体的塑造,一切如此单薄,形同花瓶的云露娜赖得,躲藏在胡须面具后的彼得·萨斯加德,反高潮被压抑的情感里,我们看不见他们真实的内心,或许在知晓人性黑暗之前,他们已经坚硬如石了。
电影里面伦理委员会争论的那些,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博士应该算是欺骗了被实验者。
他告诉“老师”,这些电击完全不会对“学生”的肌体造成任何损害。
那么如果“老师”信以为真,认为即使450伏的电压也电不死人,认为即使“学生”痛苦地喊叫,电击也不会实质上对他造成什么伤害的话,“老师”的罪名,可否洗脱一些?
“我按下这个按钮,只是让他痛一下而已,并不会真正伤害到他,他是安全的,实验结束他仍将健康地生活着。
”“老师”如果始终相信博士的无害保证,抱着这样想法的话,是否就与真正意义上执行伤害命令的屠杀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为什么电气工程师会站起来拒绝,因为他知道450伏绝对会电死人,所以他不相信博士说的无害论,他不想伤害别人,他很坚决的走了,离开了这个实验。
而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个专业知识,再加上博士的保证,即使听到撕心裂肺的喊声他们也在犹豫,犹豫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
我相信,一定有坚信着电击无害,因而才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里博士搞了个玩笑。
他的电击因为没有实际执行,所以的确是对“学生”没有任何伤害。
因此你没法说他欺骗。
但这是一个我认为可以左右实验结果的很重要的点。
当时的情形现在已无从知晓,电影当然也是选择性呈现,我只是觉得,结论是人下的,用结论去检验过程肯定没问题,但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在没下结论之前。
拍的不难懂,但是很奇特。
导演讲了个并不难懂的故事,但手法却奇特,明显是纪录片加故事片,效果很一般。
斯坦福大学实验探讨人性本身的服从性和趋同性所导致的对暴力熟视无睹并默认的态度如何形成。
就像前几天有人在大街上实验模拟对女性性骚扰,周边的人会怎样一样,结果让人胆寒,这就是所谓掌权者和绝对实力派所想见的,人的麻木就是这样的可怕。
趋同性 英文名称:convergence 定义:不同种昆虫生活环境相似而逐渐形成相似特征的现象
感觉和《黄金时代》的手法类似,《黄金时代》更多的是其他人的叙述。
常说中国人有奴性,奴性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权利的屈服。
但这个实验是以角色扮演为基础。
很多情况下我们潜意识里知道那是错的,但容易被赶着继续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是乱了心智、失去理智的。
关于大众心理,我们主要是受环境的压迫。
当你的行为异于常人时,你很容易被隔离。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为了加入群里不得不抛弃心中真实的想法,而认为大众是对的。
就像皇帝的新衣。
又想到了思想统治的威力,洗脑的强大功效。
影评《实验者》文/梅飞朔舞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冷血的暴力事件,其背后的发生机理时什么,这部电影也许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
一个人类学服从实验的分析结果证实,65%以上的人愿意服从指令、游戏规则、权威人士或是自己周边人的意见,继续做看是不合理、不道德、不愉快等等的事情,在那一刻,人们放弃独立思考,放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由,选择服从!
身边这样的人越多,构成的环境形成一种气场,不自觉地引导人们从众,尽管看似荒谬,这种事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地发生着,这个结论令人吃惊!
不得不接受,的确即便文明发展到信息智能时代,人类没有摆脱这种潜在和隐蔽的人性!
这部影片抛出的问题深刻和富有哲理,引人思考: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思维缺陷,人类所标榜的道德观也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人类自诩自己是这个地球上做聪明的生物,其实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行为!
这部影片警醒观众,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失去了自由,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我们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名字的代理状态,思想和行为都被规训而不自知,成为这个世界的看客、任何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他们都茫然不知所云,浑浑噩噩,丧失自我是极其可怕的!
愿这部电影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智慧,走出自我欺骗的迷雾,拥有不受控的人生!
女神老了 唏嘘
比较严谨
很学术的骗子,拍摄手法也很另类。
我觉得还是直接看实验结论比较方便
人太容易被环境和周边的人影响了,就是这样。。。
看过~
不太懂作为电影拍出来的意义何在。如果是用电影方式重现实验,那么实验的内容体量和丰富性是不足以撑起电影时长的,从影片中插入了许多个实验也可以看出。如果是想讲述社会学家的一生,那么他个人的思考,实验引起的思考,思维方式对他的个人生活的影响,又几乎没有展现。最终结果就是这部片子变成一部乏善可陈的科普片。
特别喜欢一层一层剖析人类心理行为的感觉,男主演技很好啊,相比斯坦福监狱测试两者表达的主题并不一样,都很好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作为电影,其实非常无趣。但是,生活现在似乎在做一个具大的实验,fuck it
你姐夫大胡子还挺好看……
这么有名的实验,你要么把它拍的有趣进一步揭露人性,要么索性拍成纪录片。。
题材挺好,拍的没劲。技巧运用的生硬,专门为了参评拍的吧
略枯燥。不要盲目,要有独立思考。
感觉好像上了一节课。。。
是我喜欢的题材,涉及到不少经典社会实验,大学里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实验经济学」,也算是入过门。主角多次打破第四面墙向观众对话,意不在讨论实验本身背后社会哲学,作为传记电影,足够。
一直都很爱这个实验,它告诉你人性的残忍可以到哪里。/ 派对前在电梯陌生相遇的桥段,很有趣。/ 美术风格让人想起美剧《性学大师》。/ 薇诺娜瑞德老去太多,但演技还是很精准、微妙。/ 虚虚实实的景,和冲镜头讲话让人烦得抓狂。/ 整片很像流水账
观感着实很特别,几乎是最后一刻才意识到是传记片,比起纪录片更像是被上了堂高度统一的概论课,连引入真实人物境况也藏在了叙述。Winona的角色没什么发挥,大部分时间单薄的只是布景板,但Peter Sarsgaard我的妈,他任何时候我都可以。
花哨有余,有趣不足。
对不起。类型片无感六十分钟后开始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