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Where I'm Coming From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情介绍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警察锅哥目标欺诈计划无医可靠婚前救急太阳月亮一条河步步倾心油菜花开的季节俩王四个2我开始自慰的那一年维兰德第三季开心超人2:启源星之战怒火街头足球流氓亚美尼亚大地震青春正步走龙石密码跳芭蕾舞的男孩与魔鬼缔结契约之女美好的一天寒蝉鸣泣之时·礼单亲妈妈的苦涩浪漫索密娅的抉择速度与激情8间谍看到他们就会明白体操公主第一季一团乱麻撒玛利亚时尚王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联接历史,解读人性

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

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跌宕起伏。

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的展现出来。

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

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着最重要。

邓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

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

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碎片化的还原几段家族的历史,已经能够震慑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可见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缺课是多么明显。

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先祖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伤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选择了这么残忍的方式?

答案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略窥一二。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我们不去睁开眼看这段历史,如果我们还是选择简单的立场,盲目的赞扬或是厌恶的排斥自己的一部分人性历史,而不能平静的和自己好好谈谈,那么也没有能力好好展开我们的未来生活。

这个纪录片拍的很专业,从策划、选材、构架、剪切、视效和配乐都达到了很精益的水平,不过从观者的视角,忍不住稍微吐槽一下,央视那种倪萍大姐的煽情情怀还有舌尖的人文卖弄冲动还是需要再收敛一下,几位学者跟易老师的对话每次都跟说相声猜灯谜似的,动不动就卖关子,能不那么矫情吗?

我也觉得易老师那段可以放到最后压轴,从阿丘的那段历史入手更合理,也更能体现我们探寻百姓家族史的精神。

我们的主流历史中脸谱化的王侯将相英雄,恶匪奸佞小人这些脸谱化的东西听得太多了,是时候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人的历史了。

 2 ) 剧眼。一些摘录

1.“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

”——易中天2.“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是一家人。

”——阿丘堂兄边看边记,未完待续。

竟然还要满140字才能发布…太不科学了吧TT默默凑字数………………………………………………………………………………………

 3 ) 历史是先写在血液里,然后再流淌到纸上成为文字。

易中天 马未都 曾宝仪 阿丘都看了,周六一上午没干别的,停不下来。

每个人的家族都在历史片段中有深度的参与,感谢央视发掘了这么棒的题材,寻根的故事虽然是国外引进,但是家族情怀在中华文化圈非常深厚,而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家庭,在近二百年又承受了太多的割裂和尘土。

马未都 父亲一脉抗日脉络 和当时一个进步青年的献身精神,比太多抗战电影来的更加真实;母亲一脉祖辈晚清基层官员的士绅的民生情怀。

易中天 的大家庭的起起伏伏。

曾宝仪 外公心里的一湾海峡和灯带三年自己没见过面未婚夫的姑娘。

阿丘外公 外婆下南阳的苦难人生,和大女儿的担当并独自一人在异乡曲折人生。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大历史碾过的痕迹。

 4 ) 被下架的意难平,客从何处来

看了两集撒贝宁和钮承泽的<客从何处来>,太感慨了。

节目没有以现在的价值观评判前人的作为以消费先人,只是一点点在断壁残垣遗书家谱中拼凑前人努力挣扎生活的真实模样。

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每个平民的故事大到仕途家国,小到爱恨离愁,或唏嘘或惊异或不齿或欣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小人物被历史洪流裹挟,无谓被后人贴上"叛国投敌""鱼肉香民"或是"造福后人"这样的标签,所有的抉择和行为在当时看来都有深刻的原因。

历史和基因的力量很伟大,以客观的历史作为明鉴,以相同血脉先人的行迹经历反思自己,真好。

然而也许我们还缺乏直面和接纳曾经不光彩的的勇气吧,听说谢娜和金士杰,佟丽娅的部分都因某些原因砍掉了,遗憾。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些已经剪好但没有播出的内容[伤心]2017.4.6

 5 ) 属于这个时代的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是一套只能诞生在这个年代的片子。

“寻根”的意义是在于探寻大历史下每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命运。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写满这些故事的历史。

今天,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让我们这个时代有意识和精力,有那个时代的丰富视听史料可查,最重要的是尚有在世的那些历史的经历者。

口述历史,给了这部片子最大的震撼。

大时代下,人,是极卑微、极无奈的。

时代的洪流裹挟下,平凡人的命运已完全由不得自己。

马未都的先祖、阿丘的姨妈、曾宝仪的外公、谢娜的曾祖父,坠上他们后代人的名字甚至有些让人错愕,这些人原本都是世间最普通的人,但只因身处于动荡,一个偶然,命运就被完全地改变。

这个时候,骨肉分离、天人永隔、家道没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奈、苍凉、沉重的底色。

传奇,就上演在大历史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身上。

这远胜过任何电影或小说,因为当那些实实在在的主角真的出现在眼前,无论是不在人世者零零碎碎的资料,还是在世者欲言又止的沉默,这些跨越历史的深沉里,这些说不出的人生滋味里,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情感。

 6 ) 客从何处来

2018.01.08看完《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易中天Part1。

最动人的部分,是在易中天收到堂哥易君乾的那封信之后。

易君乾三岁到此,在逃难的五车堂生活了七年,在他的信中,恬淡美好的童年历历在目。

这个家族在此开荒种地、织布染衣、研制蜡烛办企业、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易家在战争后方有苦有乐的生活了七年。

易君乾写道:“最近深夜,我脑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在五车堂门前一口塘,塘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翠鸟低着头,紧盯着塘中的鱼,宁静,温馨,却不屈,坚韧。

”这几句深沉朴素的白描,莫名戳中我的泪点。

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老人,时时忆起的,并非遭受过的苦难痛苦,而是儿时简单宁静的美好,有这么多的时间可用来回忆儿时的家,他为此感到幸福。

走到最后时,满怀的是美好和知足当然幸福。

易竹漪说:“抗战八年,既有抗战前方的历史,也有战争后方的生存史。

”四十年代初期,生活在抗战烽火后方的易家一无所有,却仍然保有知识分子的坚韧与责任,在苦难之中又多了几分名士的淡然和宁静,实为大家风范了。

易君乾将太爷爷的欧米伽怀表交予易中天,让易中天带着这块表去寻找家族的源头和灵魂。

至此,寻根的意义也就这样被揭开。

(不得不说央视真的很会点题扣题诶!!!

)没时间了,只能等考完试再看了😭2018.03.06《客从何处来》易中天篇终于看完啦!

看完之后深感家学渊源,真是太重要了,易家整个家族树上几乎都刻有“气节”二字——为师,利他博爱;为儒,持平用中;为将,忠肝义胆;为官,清廉持节。

易中天之前并不太清楚祖上是如何优秀和显赫,但他成为易中天,简直是基因里就写好的;他若没成,可算辱没家门,不过还好他也算是实现了那句“蔚为名儒”的期许了。

牛逼!

最后,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得到的那份“死亡名单”,里面有他们家族不幸遇难族人的名字,真心是文儒之家取的名啊!

易竹漪,易晴薰,易海晏,易冬生,易瑞林,易燕甫,易仲庚,易璇初,易钟玉,易梓溪,易世溪,易云溪,易怡兴,易凤起,易隆周,易鸿成,易笏煌,易季修,易桐生,易怡青,易应煌,易萼秋,易琴秋,易咏棠,易近生,易庭源,易树奇,易翰鼎,易冕章,易文穆,易焕藻,易我城,易邦谟,易甲鹇,易君乾。

真的美哭😭

 7 ) 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为历史的细枝末节震惊。

血脉的延续与大历史的交汇,上至百年,各类小人物的选择,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如果说随历史沉浮的大多数中唯有一点不变,大约就是“但凡发生过,必定有迹可循”这一点。

背马哲时尚且机械地重复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句,看完这部纪录片,这种认知就变得清晰多了。

观影优质的纪录片只会带来美的享受,我欢喜这种状态,只觉得每一篇章节都分外亲切。

*易中天的寻祖之旅是从一份“死亡名单”开始的,祖上400余人一夜之间惨遭灭口,上至百岁,下至襁褓中的幼童,他从传真机上接过这份文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诡异。

台灯的光昏暗,窗外漆黑一片。

故事,就从他口中的“渗人”开始。

对这份死亡名单的追溯,要到1939年。

这一年,日军夜袭湖南营田,空投的炸弹,让易家占地20公顷的大宅在火光中化为灰烬。

而他这一支血脉之所以能够存在,多亏了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二爷爷。

信号弹划过夜空,二爷爷易甲鹇发动言馨堂的家属连夜撤离,在离家不过十里的地方,眼见大火焚烧旧宅。

没人能预料到这一次离家就是诀别,而事实上,的确如此。

讽刺的是,这场战役的日方指挥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总司令冈村宁次,他还是二爷爷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的同门师弟。

营田惨案发生的当晚,前者在指挥战役,后者忙于逃命。

大时代的洪流为他们营造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却为他们安排了这样残酷的相遇方式。

这一期寻根的结束地选在了越南,追溯到了易中天先生的十八世祖,易先将军。

在镇压越南起义军的一次攻城战役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他死守谅山,最终自缢而死。

易先死前,命令部下开门投降,换取城中百姓性命。

追随他的易家部下也纷纷投井自缢,可谓忠义两全。

研究学者在还原那段历史的过程中,在史料中找到证据表明,他的牺牲本可避免,可惜伴君如伴虎,忠臣往往是皇权政治的牺牲品。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让人很有感触——“时代轻轻曲折,却足够绞碎任何伟大个体的全部人生。

”这一刻翻过历史的片段,暗自感慨所有的巧合,怎神奇二字可囊括。

*《客从何处来》的选角中,除了这些能追溯出赫赫战功的杰出历史人物,更多的是平凡却让人共情的小人物。

主人公阿丘的寻根之旅终于马来西亚,他从广西出发,辗转多地,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外公客死异乡的真相。

这个亲戚们口中不愿提起的男人究竟是否为那个时代的坏人——所谓的“汉奸”?

母亲和姨母的回忆出现的偏差,让外公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寻找的过程中临时加入的表哥,也成为这次寻根之旅意外的收获。

故事的谜底,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当年外公可能客死异乡的真相,即作为普通的割胶工人成为两方阵营斗争的牺牲品。

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是否让他们满意,但二人最后在橡胶林的落泪,和不约而同的祭拜举动实在让旁观者动容。

我很喜欢表哥最后手写的那一封信件,这种由陌生到熟悉的娓娓道来让人充满了真实感。

他说,“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或许一切亲情,缘于血浓于水,都是情难自禁。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更新到第二季,因某些不可知原因停更。

B站尚有部分主人公的记录,如撒贝宁、萧敬腾、谢娜等。

传承了第一季的风格,节目仍旧精致,于我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关雨神萧敬腾的故事。

他回忆与阿嫲相处的点滴,童年的时光永远快乐,只因有她的纵容。

时隔多年回到阿嫲当初经营的店铺,从邻居阿姨那边接过保存了近十年的旧物,他在一堆杂物中放声大哭,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心痛。

那个时候尚有胃病的阿嫲,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全家人。

好像所有真正的离别都不是从死亡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某一刻的触景生情,然后突然就崩塌了。

还有一个片段让人记忆犹新,萧敬腾回到泉州的老家寻祖,在无人认领的庙宇间捧一杯骨灰,不知在那里寄宿多久的流浪老人卧在一旁,四目相对,好似窥到不可言喻的旧日时光。

不敢发声,怕惊扰这一室的静谧。

故事的结尾,萧敬腾站在小舟上,飘荡于碧波间。

他的一席话倒是应景——

喜欢这种对过去的探寻,许知远在《十三邀》中说:“每一代人如果对上一代人缺乏足够的好奇心,这一代人绝对不会有特别大的可能性。

”深以为然,只希望这样的节目越多越好。

观影的最后,在心里默念这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倒也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8 ) 大历史裹挟的小人物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钟磬音(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9371525/看的最后一期是曾宝仪的那一期,看的我好感动,尤其是曾宝仪会外公老家淮安和亲戚们见面的场景,和四外婆聊天的场景,看哭了。

外公王悦善十七岁离家(1992年62岁才回家)去南京谋生活,在当时的总统府印刷厂当印刷工,印刷当时的党政机关报纸,在1949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在本应该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晚上,被迫收拾行李乘坐火车南下广州,然后乘坐了一艘运输香蕉的小货船(三百多箱货物外加三百多逃亡的人)两天两夜漂洋过海到台湾,开始了只身一人的异乡漂泊。

而此时在老家定下的娃娃亲的女娃还在家等王悦善回来,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浓厚,被定亲的女娃也不好找其他婆家,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二十一岁时怕闲言碎语多,就住到了婆家,一等就是三年,还是没有等到王悦善的归来。

然后被定亲的女娃应该是在老家也待不下去了,便离开老家去了王悦善曾经谋生过的南京当保姆,也是是想再打听打听王的下落吧,最后遇到了现任的丈夫,才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觉得那个女娃娃被耽误了好久。

王悦善离开大陆后,他的兄弟相继去世,只剩下四弟和弟妹与父母相依为命。

曾宝仪回到淮安后,外公那辈只有四外婆还在世,四外婆提到了一些当年的往事,听了让人泪目。

说当年还出去讨饭,因为曾宝仪的曾祖母裹小脚走路不方便,四叔又没出息(当年四叔留在家里陪父母就是因为没出息不能外出做事),四外婆就只身出去讨饭养一家子。

听到这段时,突然想到杨显惠写的《定西孤儿院》提到的那三年饥荒的故事,知道那段时间四外婆是有多不容易。

最后四外婆还嘱咐曾宝仪回去不要和外公提起这些,不然外公会伤心。

好感人,写到这我又不禁满眶泪。

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的祖上就很有本事。

易中天的祖上建了言馨堂,外婆是接受新式教育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听过外婆说英语曾爷爷是两湖书院第一批学生,二爷爷是第一批公费留日的......陈冲的外公张昌绍好优秀,有智慧有情怀,成绩非常优秀,能思善辩,还是共青团成员(那时的共青团是很危险的)公费留学,两年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毅然拒绝美国来到抗日前线,给中国的医学发展做贡献。

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文革前期受不了污蔑选择了自杀。

陈冲的祖父也非常优秀,和哥哥一起考上了湘雅医学院(这所学校是非常难考的),后因为热血青年比较激进,无法继续升学,跟着哥哥来到抗战一线救死扶伤。

陈冲知道这些历史后都不敢相信,跟自己认识的外公完全不一样。

马未都的父亲是长孙,全家供他上学,是全家的希望,在1944年自己偷偷跑出来当兵,母亲祖上是盐商,出身富贵。

令我感动的还有阿丘的大姨妈。

当年阿丘的外公外婆下南洋谋生,在马来西亚割胶为生,当时政治时局混乱,外公外婆都被误杀,丢下四个待哺的孩子。

当时阿丘的姑奶奶把三个孩子带回了中国,为什么只有三个?

因为路费不够,阿丘11岁的大姨把自己卖给别人做佣人,卖身的钱才够弟弟妹妹回中国。

大姨一个人在被雇佣的家庭受尽欺负,没受过好脸色,后来被当地的福利院监护,期间被高级官员占有,有七年的时间都是在时候高级官员的一家(就像书中的故事一样),因为身世太惨,得过抑郁症。

后来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努力工作,供子女出国读书,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幸福的家庭。

看到那些照片,大姨年轻的时候真的挺漂亮的。

第二季从谢娜的那期就停播了,好可惜,好想看,好希望有资源流出来......

 9 ) 家族

看完了易中天老师和主持人阿丘的剧集,真正的让我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对家族,对家庭有那么深沉的爱与信仰。

易中天老师的家族,家大业大,一代一代人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在冥冥之中完成祖宗对自己的期待;阿丘的家庭充满了血泪,阿丘的姑妈作为长女,放弃了回国的机会,将自己卖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作为女佣,而到最后自己被这一家人折磨出了抑郁症,但是她直到现在依然无怨无悔,她依然认为这是她这辈子做的很正确的事。

这就是家庭,这就是家族,为了自己的家族,哪怕放弃自己也要将它传承下去,将一代一代的希望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将一切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家族,为了这个家族无私奉献。

 10 ) 家族历史的力量

高中的时候看过,后来上大学在英语课上偷偷重温了好几遍。

尽管我很讨厌写历史卷子,但我很喜欢看历史故事。

倒也不是为了什么获得教训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想了解一下过去发生了什么。

这部纪录片是我有限的纪录片观赏名单里让我流泪最多次的。

对每个人物家族历史的喜欢程度大概是:曾宝仪>阿丘=易中天>陈冲(马未都老师的故事一直看不下去)易中天的家族史实在是厚重到让人感叹“不愧是名门望族”。

尤其是看到他二爷爷曾经赴日留学之后赋闲在家,结果中日开战乡亲们在河边把信号弹看成烟火还在看热闹的时候,他二爷爷连忙把全家喊醒什么都不要马上出走营田,救活了一家子人。

我每次看到这里都会起鸡皮疙瘩,感慨有时候知识可以挽救不止一代人的命运。

曾宝仪那期每次看我都会流泪。

两岸的那些故事太深重又太苦痛,一次告别,也许就是再也不见。

家庭最艰苦的时候奶奶出去要饭养活一家子人,她还和曾宝仪说不要和爸爸讲,他也很辛苦,知道了会难过。

我当时和曾宝仪一样静静地流泪。

中国女性一直都是这样伟大又坚韧地为家庭付出,坚强地扛起生活的重担,过后又从不要求回报什么,还在不断为他人着想。

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阿丘的家族故事和曾宝仪类似。

阿丘和他的兄弟看到外祖父母在南洋的旧居时静默无言,摘掉眼镜擦眼泪这个镜头一下子让我特别共情。

无法想象身边的亲人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下南洋,做最苦的“猪仔”,寄钱回家养活一家子人。

让我想起《暗香》的程大也是如此。

纪录片的配乐很好听。

记得这部还有第二季,金士杰还说“男人就是要吃苦,要被放逐”(这句话我莫名其妙记了好多年),可惜不知道为什么停播了。

唉,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这片子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真的很喜欢很喜欢。

有时候也会好奇我家的历史。

外公在世的时候我还和他聊过那些敏感时期的日子,聊到他年轻的时候和同伴坐火车上北京,那天他絮絮叨叨特别兴奋地和我说了好多。

我外公是沉默寡言的人,一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胆小怕事的人。

我们家孩子不多,也没人主动去问过他。

我当时忘了是因为什么理由偶然问了一句,才知晓了这段往事。

我没有办法想象他年轻的时候可以和同伴一路坐火车跑到北京去,之后又是怎么样回到乡下教书,和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相识,结婚,生儿育女,打打闹闹一辈子。

这些我都无从知晓了。

在外公过世后的没几天,我妈妈翻出他当年上北京的黑白照片发给我看,看着照片上意气风发的外公,我突然感觉好遗憾好遗憾,很多故事细节我再也听不到他告诉我了。

我其实直到今天都不太能接受他已经离开的现实,我现在也不怎么回家,总觉得他还在那个小房间里戴个老花眼镜佝偻着身子刷视频,看电视购物,然后给我们分享那些科普鸡汤文。

但现在我的手机微信已经收不到他发的消息了,中秋的时候回到外婆家,和外婆坐在一起吃饭看见餐桌少了双筷子的时候才回过神来我真的永远失去了一个亲人。

这种感觉是钝感的痛,不致命,但心里会难过。

我真的很想这个小老头。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短评

他们可以不知道我们是谁,但我们必须知道他们是谁,看下来,最喜欢的,是马未都这集,没有太对刻意的矫饰

5分钟前
  • 吴地越人
  • 推荐

是看了第二季老萧又去看的第一季,第一季也就是曾宝仪还好点,易中天的阵势太大了~其他的也是做作的不行了。不过这种题材确实是好的,做人不能忘本,现在的我们越来越浮躁,光鲜的背后是虚空,EDC在脚腕处刺了一个生命树的tattoo树根延伸到脚底他说他不会忘了他的根,有本有实才有势。

7分钟前
  • 游方eli
  • 还行

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一家人。如果再自然些会更好,其实观者期望的不是完美的节目,更重要的是真实平凡。

11分钟前
  • 和清
  • 还行

噱头

15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还行

看了一期 我的俗气侦测仪💥了

20分钟前
  • 溜号中
  • 很差

找寻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会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人生?就像马未都说的那样:我们的先人不知道我们,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

25分钟前
  • muran
  • 力荐

正在看~

28分钟前
  • Zzzz&#34;
  • 还行

可能因为年纪尚浅,思想高度上还没有达到渴望追本溯源寻找自己来源的高度

33分钟前
  • 西西
  • 还行

做的真好,特别喜欢阿丘和曾宝仪那期

36分钟前
  • 奶茶给我我不喝
  • 力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yes

40分钟前
  • 吴佬三
  • 力荐

多年以前看的,这两年易氏大家族的🍉让人又想起来易中天参与过这个节目。。果然是“大家族”的后代,特别在乎族谱之类的东西。

43分钟前
  • momomo不是momo
  • 还行

深挖历史,承受得了吗?

48分钟前
  • 推荐

过于纪实吧,只看了易中天寻祖

51分钟前
  • Santa Monica
  • 很差

看看嘉宾的成绩和他们的家族历史,不得不感慨“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55分钟前
  • Roland_L
  • 推荐

太慢

60分钟前
  • Mia
  • 还行

央视的这版叫《客从何处来》,契合国人的乡愁情结,在原版略微沉重的调性上,多了几分怀乡、柔情,这是亮点。可惜的是侧重煽情,少了走访的解密性质。

1小时前
  • 还行

题材是好题材,我之前就想到了,只是不喜欢风格

1小时前
  • 还行

每个人的家族都可以写一本厚厚的家族史。

1小时前
  • 衣商
  • 力荐

还可以

1小时前
  • 束片白樱学芦锁
  • 较差

趁着国庆长假 从头看了一遍

1小时前
  • 給嘴上貼塊膠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