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没有离开太久,国庆档电影市场硝烟再起。
目前已经有9部题材各异的影片确定上映。
而仔细梳理这份片单,发现今年的阵容其实有点弱。
各位选手没准都觉得对方是垃圾,自己大有机会。
01 《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陈凯歌《志愿军》三部曲的最终章,这部影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边打边谈”的作战历程。
也就是说,不仅要展现前线浴血拼杀,也要着墨讲谈判桌上的外交较量。
预告片中,美方狂妄傲慢,数次炮击施压破坏谈判。
而我方代表团寸步不让,用专业和实力捍卫底线。
我猜测张子枫的谈判线应该是影片的主轴,如此一来三部曲就通过他们一家串联了起来。
影片阵容强大,除了张子枫,还有宋佳、朱亚文、陈飞宇、彭昱畅等。
因为有了前两部的打底,第三部的票房基础是有的。
但前两部口碑票房就都一般,《志愿军:存亡之战》12.06亿,《志愿军:雄兵出击》降到8.68亿。
完结篇想要大爆也很难。
主要问题是,陈凯歌还是用了求大求全的群像拍法,想要展现战场全局。
视角混乱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南京照相馆》告诉我们,讲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挣扎也许更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02 《刺杀小说家2》2021年的《刺杀小说家》口碑和票房都没有达到预期。
唯一无可争议的优点是高水准的东方奇幻特效。
续集继续由路阳执导,邓超、董子健、雷佳音主演,还有威尼斯影后辛芷蕾参演。
预告片中的质感仍旧不错,特效视效全面升级。
就是一句“天下共主”让我有些绷不住。
路阳似乎要讲一个更纯粹的异世界冒险故事。
不过现实世界与异世界的互动方式上一部就没太讲清楚,这次我也不抱太大希望。
不过纵观国庆档这份片单,个人最看好这部了。
03 《抓特务》改编自小说《无悔追踪》,讲派出所所长雷佳音怀疑小学教员胡歌的身份,展开一场近四十年的追踪。
作为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抓特务》还没有放出预告片。
再加上这是雷佳音国庆档的第二部主演的电影了。
个人认为撤档可能性比较高。
冯导在《芳华》之后拍了很多年烂片。
与崔主持人硬刚以后也低调了很久。
如今范爷在好莱坞复出,冯导也终于重返主流视野。
《向阳·花》没搞好,希望《抓特务》别再让观众失望了。
04 《浪浪人生》由黄渤、范丞丞、殷桃主演的家庭喜剧,讲的是小镇一家五口人在逆境中硬刚生活的疯癫故事。
这是监制韩寒很喜欢的小镇题材作品,也是档期内少有的纯喜剧片。
虽然看预告片感觉这故事有点无聊,笑点也有点尬。
但不排除完整电影绝地翻盘,成为票房黑马。
当然更有可能彻底翻车,毕竟观众的笑点可是越来越高了。
05 《风林火山》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案,牵扯出贩毒者与反毒者之间的激烈斗争。
由麦浚龙执导的《风林火山》有着可能是今后港片再也没法集齐的顶级配置。
金城武、刘青云、梁家辉、古天乐、高圆圆、杜德伟、任贤齐……堪称华语电影天花板组合。
如果能拍出一部港味十足的类型片应该非常多人期待。
坏就坏在麦浚龙偏要在影片中注入哲学思考与艺术表达,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
影片被积压多年,今年终于在戛纳放映,却传出诸多差评。
电影整体质量估计不会太高。
观众的抉择是,想看这些演员,却能否忍耐偏文艺的剧情。
06 其他除了上边五部关注度较高的电影外,《熊猫计划2》《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疯狂电脑城》也将在国庆上映。
《熊猫计划2》是去年国庆档《熊猫计划》的续集。
前作3.07亿票房还算可以接受,但剧情低幼,也是冲着儿童观众去的。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顶着易中天编剧+监制,配音阵容豪华。
不过画面挺有手机游戏的质感,不太让人放心。
另外两部作品要么沦为炮灰,要么大概率就是撤档。
《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是儿童向动画,有一定低龄受众基础,但难以吸引成年观众。
《疯狂电脑城》看着是更粗制滥造一点的动画,更绝的是,电影主页上竟然没有导演编剧配音的任何主创信息,是怕署名了担责吗。
07根据往年经验,国庆档虽然假期时间长,但市场容量与春节档没法比。
真正能够获得排片和观众关注的影片通常只有2-3部。
剩下的很可能成为“一日游”的炮灰作品,甚至无法收回成本。
从目前预热情况来看,《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刺杀小说家2》处于第一梯队,有希望争夺档期冠军。
《风林火山》和新增的《抓特务》处于第二梯队,有望依靠类型差异和明星阵容吸引特定受众。
但《抓特务》还没开始营销,我嗅到了撤档的味道。
《浪浪人生》《熊猫计划2》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则可能吸引家庭观众。
其余几部影片面临的市场压力较大,很可能在档期正式开始前就会有影片宣布撤档换档。
即使是第二梯队的影片,如果口碑不及预期,也可能会被快速淘汰出局。
毕竟院线排片极其现实,会快速集中拍片资源在热门影片上。
另外《震耳欲聋》《红孩儿火焰山之王》《极限城市》《穷途末路》据说都有可能国庆上,但临近档期还没有动静。
最终,这些影片的市场表现还是要看口碑质量。
宣传热度只能维持首日票房,后续排片和观众选择完全取决于影片实际质量和口碑传播。
历史上不乏前期宣传声势浩大,但上映后因为质量不佳而票房跳水的例子。
也有初期排片不高,但凭借良好口碑实现逆袭的黑马作品。
我很期待这个国庆档能带给我们多一些惊喜,而不是一片混战后的满地狼藉。
1、前两部拍的很好但请千万不要再拍第三部了!
2、以后只拍阿瑟就好了,父爱伟大光荣,参杂其他感情就不纯粹了!
3、陈导的面子很大,加之老年文艺气质深厚,期待您和文艺中年领军人物小四,强强联合!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4、风险提示:尬癌患者慎重观看,毕竟尬死人不偿命!
5、友情提示:军迷慎看!
我发现有些军迷看完老艺术家作品就开始再各大平台发表意见,这样不好谦虚点!
不要一天天的显得自己懂得多,你能有陈导对历史了解的具体透彻,行就看,不行就别看,人家又没求咱来看,别事事的。
想当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都忘了么!
这么些年过去了陈导的度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都悠着点!
6、看完前两部后劲太大,所以又忍不住重温了一遍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才缓过来一口血7、以后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就看陈导的了,脑洞再大点,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对了您这是来源于历史,至于其他什么历史宏观叙事、战斗英雄真实史料,都是细节、都不重要,艺术创作一定要高于这些,尤其是拍好阿瑟才是关键。
就说这么多吧,妄人妄语,勿念勿念……预祝陈导影片大卖
等不来和平,只有用力气用强劲有力的武器,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才有绝对的话语权。
和平从不是历史长河中偶然漂来的礼物,更不是单凭等待就能降临的恩赐。
镜头里每一帧硝烟与鲜血都在诉说:真正的和平是前线战士用胸膛堵住枪眼的决绝,是冰雕连官兵保持冲锋姿势的坚守,是用血肉之躯在长津湖筑起的钢铁长城。
那些定格在黑白照片里的年轻面孔,用生命诠释了'和平是打出来的'这句真理。
《志愿军》系列拍到第三部,这场跨越三年的银幕之约,也恰好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长相呼应,成了一场独特的家国情怀观影仪式。
经过了三部电影的磨合,导演陈凯歌和编剧张珂可谓渐入佳境,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找到了宏大叙事和人民史观的绝佳平衡。
编剧张珂,曾以《南京照相馆》(他是编剧之一)对人物的细腻勾勒历史惊艳了暑期档的观众。
他向来擅长在宏大叙事里找“小切口”,即便面对抗美援朝这样的史诗题材,也没丢了对人的关注,更守住了扎实的历史观。
而有了扎实的剧本,最擅长指导演员和用镜头语言诗意抒情的导演陈凯歌,也得以在有条不紊的叙事之外把抒情做到了极致。
两者的珠联璧合使得整部电影既有全景式的历史复现,又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点映时,从我周边观众的抽泣声和反馈看,这部片应该是国庆档毫无争议的票房冠军了。
除去票房反馈不说,这部片也应该是今年最佳的战争题材电影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就在于,这部电影在庞杂的历史脉络中,找到了清晰的故事线索。
这段历史涉及的事件人物众多,747天的谈判,多场战役,多方博弈,在叙事上难度极高,但影片完成得极其漂亮,一文一武,张弛有度,人物在文戏和武戏两条脉络中巧妙穿插,事件丝毫不乱的同时,把众多的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有人物弧光。
作为少见的详细展现“和谈”的战争片,电影从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筹备讲起,到1953年7月板门店签字结束,用两年时间跨度,串起了“边打边谈”的双线故事。
片中的两条线,一条在谈判桌,一条在战场,看似毫无交集,却处处相互支撑。
谈判桌上,747天的拉锯战被拍得张力十足:美方数次挑衅阻挠,我方寸步不让。
李克农作为幕后指挥,在对峙时递上那张写着“不动如山”的纸条,和中方一夜之间翻译校订几万页美方材料的严谨,把“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态度立得稳稳的。
电影用真实的谈判细节,展现中国既有“肯谈”的格局,也有“能打”的底气。
战场线则完全是另一种质感,每一场战役都在讲“胜利的代价”。
枫川里高地的拉锯战、美军细菌战的残忍、坦克大战的极限碰撞,尤其是上甘岭战役——3.7平方公里的土地,承受着超过二战最高水平的炮火,山头都被削低两米,“范佛里特弹药量”的恐怖,通过镜头里焦黑的土地、嵌满弹片的岩石,直直地撞进观众心里。
战争的惨烈,中美双方的军力差距之悬殊,两军的作战策略,都展现得明明白白。
其次,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导演和编剧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讲述了战场上不同的人物,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对和平的向往。
用胸膛堵住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不仅是课本里的名字,还是攒钱买墨水学写字,想给母亲寄家书,牺牲前说“别告诉我娘”的21岁小伙。
军事警察排长姚庆祥在中立区遇袭时,坚守中立区不开枪的原则,用生命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人讲信用”的坚守,与此同时,电影也展现出英雄捡起“和平鸽眼睛”红石头的童稚,他牺牲时只有23岁,也是一个想拥有一张照片的男孩。
还有那些“不穿军服”的人。
赵安南往返前线后方100趟送物资,史光明化身“人体扳手”硬扛18列火车,护士张娟毫不犹豫给战士吸痰,吴本正拿着图纸改良武器——这些后勤保障人员的生动细节和感人故事,让观众看到,胜利不只是前线冲锋的结果,而是无数人托起来的。
这些人物能立住,还靠“以物传情”的细节,而陈凯歌导演则用诗意的镜头,让这些细节有了更绵长的力量。
除了将前两部电影中的钥匙、象棋、红旗、水果糖、小花这些代表着美好事物的物件延续到了第三部外,导演还运用了新的物件来营造诗意和抒情。
贯穿全片的和平鸽,从谈判时几次被冲散,到停战协定签署后天空中飞过的真实鸽群,它既是全体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也是整个民族在战火中坚守的信念。
两张照片的对比也让人感动:一张是晚清官员签不平等条约时的低头哈腰,一张是我方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的腰杆笔直。
简单的两张照片,背后是半个世纪整个民族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
而那把象征着“回家”的钥匙,从最初战士们对故土的眷恋,到影片结尾志愿军遗骸归国时被郑重交接,跨越时空的“归家”承诺,影片结尾11位亲历战场,平均年龄90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和他们手捧着的永远年轻的战士照片,不需要一句多余的台词,就让我们意识到这份用年轻生命换来的和平,份量有多重。
整部电影最戳人的,还是藏在历史背后的家国情深。
李家三口的聚散离合是穿起三部电影的情感线。
妹妹李晓和哥哥父亲因战争分离,又在战场短暂相聚,战火夺走了父兄的生命,和平后,她又带着父亲和哥哥的遗物回家,并且一直没放弃寻找父亲遗骸的执念,这种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相互映照,构成了影片对战争的多重视角,也让观众在宏大叙事之下找到了共情点。
此外,片子多处错位的亲情描画,也直击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翻译组长林月明作为谈判桌上唯二的女性,忍受着病痛,不卑不亢地面对美方挑衅不卑不亢,支撑她看到和平的是信念和家人的牵挂;李晓从一心回战场复仇到坚守翻译工作的转变中,林月明成为了她没有血缘却有共同信仰的姐姐和母亲,两人互相陪伴一起工作的戏份,没有刻意煽情,却写尽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坚韧与温柔。
吴专家将所有的柔情都寄托在了寻找战友张孝恒的弟弟张孝文身上,两人在坦克中并肩作战发展出的兄弟手足之情,同样也无关血缘,而是由共同的信仰凝结成的,这种兄弟情同样十分动人。
作为三部曲的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部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忠实复现。
还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英雄群像,以真挚的情感连接了历史与当下。
它既是对无数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们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和平的无比珍视。
影片让观众明白,我们今天的和平,是用英雄生命浴血奋战换来的,这份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志愿军:浴血和平》,张子枫、宋佳、朱亚文、陈飞宇主演,战争史诗系列的终结篇。
影片饱含真挚浓烈的人物情感,呈现震天撼地的战争场面,通过一波三折的历史剧情串联,成就了三部曲的完美谢幕。
陈凯歌导演凭借《志愿军》三部曲对战争戏份的精细打磨,将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进一步提升。
第三部的大战场面更加恢弘,上甘岭战役是重头戏,数十万发敌军炮弹倾泻而来,整片山头都被削平,山地被燃烧的炙热。
这样的战争残酷场面,从宏观视角的俯瞰战场,到微观视角的聚焦的阵地战斗,导演不同视角的精准切换,让观众看到了战场的全局面貌。
《志愿军:浴血和平》对战争场面的处理,达到了教科书级别。
观众在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会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近距离观察战场,切身体会战场的惨烈,目睹志愿军的伟大。
同时,这部电影给未来的国产战争片做出范本,电影中的战争、战斗场面就该如此描绘呈现,这是更接近战争的电影。
影片采用双线并行叙事手法,文戏部分聚焦志愿军代表团在谈判桌上与敌方代表团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武戏部分是志愿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争取更多胜利。
敌军一开始在谈判桌上的傲慢,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而变得畏手畏脚,两条故事线齐头并进,让观众更加清晰感受和平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个人认为,经过前两部的酝酿和沉淀,《志愿军:浴血和平》无疑是三部曲中质量第一,为整个系列画上圆满的句号。
影片结尾拍到了当代北京的万家灯火,电影情节连接现实生活,这是志愿军浴血奋战而来的今天。
一直对《志愿军3》充满期待。
概因前期宣传一直都是围着林月明(宋佳)、李晓(张子枫)两人,以至于产生一种翻译团要搞大事的错觉!
谁成想,宋佳不过是一个宣传的噱头!
预告片就是她所有的高光时刻!
必须承认,抗美援朝是宏大叙事!
前后持续三年多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单参与的兵种就有步兵、炮兵、通信兵、医疗兵、工兵、装甲兵等。
每个兵种都有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的瞬间。
还发生了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很多人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上,再也没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其中可以讲述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这就对导演、编剧以及整个创作团队提出极高的要求!
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既符合真实的历史,也要凸显出艺术创作性来!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呈现哪些故事,舍弃哪些故事?
重点刻画哪些人,怎样来塑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来。
想想都觉得很难!
导演的做法是用李晓来穿起来整个故事!
她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她看着父亲和哥哥离开她去往前线,一家人在铁原重聚,短暂相见却成为最后的记忆,她先后失去了父亲李默尹和哥哥李晓!
就在电话的那头,她的哥哥流干了身体里的血,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然后,她就一直在失去!
三连副连长孙醒、排长姚庆祥、亦师亦友林月明。
当然,不独李晓,所有人都在经历着失去!
他们失去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运送物资的赵安南、舍身堵住枪眼的黄继光、不顾危险主动为战士吸痰的护士张娟,他们是英勇无敌的战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
战士们没来得及消化掉心里的悲伤,就要马上捡起掉在地上的枪,打起精神冲着敌人而去!
永远雄赳赳,永远保持热血!
感谢这群可敬可爱的人,才有今天的和平生活!
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黄继光!
虽然早早就从教科书里知道他的结局,但看着周政杰的演绎还是觉得很感动,眼眶不由湿润了!
他看着有点不打眼,尤其是在一群穿着打扮几乎一模一样的战士当中,几乎很难注意到他。
但他睁着那双黑黢黢的眼睛,直勾勾盯着敌人的碉堡,暗暗下定决心时,整个人都散发出一种不一样的气场来。
他看着碉堡里的机关枪一片又一片地扫射到他的战友,将他的战友打倒在地时,他再也无法忍受了。
这种决心给他增加了很多力量,驱使他快步向碉堡走去!
这段路不长但很难走!
但再难走也挡不住有心人!
黄继光他以身饲虎,用自己挡住了枪眼,给自己的战友争取了一点机会!
机关枪打在他身上,却痛在所有人心上!
黄继光最后躺在地上那一幕简直神了,满脸伤痕,还有充血的眼睛,止也止不住的血,所有的妆容都非常贴合此情此景!
这也是全场抽泣声最多的一幕!
眼眶红红!
心内酸涩!
为英雄黄继光!
你的名字确实被所有人记住了,写在教科书里代代相传,永志不忘!
人物弧光最完整的角色当属张孝文了!
他的成长有目共睹!
刚出场时候总是嬉皮笑脸地,没个正形儿!
就连在战场上也是偷奸耍滑,明明没有受伤却让孙醒背着他逃离炮火纷飞的战场!
但孙醒的死亡点醒了他,他的内在人格慢慢觉醒了!
当炮兵连的领导问他想干什么时,张孝文的回答非常朴实!
他说,我只想修好坏掉的坦克,只想能在战场上为我的战友贡献更多力量。
后来,他的确做到了!
虽没有如愿以偿当上驾驶员,但张孝文的维修兵也做的很好!
甚至成为了排长,在关键时候和吴本正配合着把敌人的坦克逼下水!
他真真正正意识到了战士的使命和荣誉感!
最动容的当属他领奖时的发言,一如刚进炮兵连时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感动人。
他坦诚地说了自己和张孝文的重名,诚恳地请求颁发荣誉奖章时叫两次他的名字,一个是他,一个是已经死去的张孝文,也是吴本正一直以为他是的那个人。
吴昊宸(应勤/萧元启)的演技很自然,前后的反差表现地很好!
李晓当然也有成长!
她刚来翻译队时候一直都带着情绪,想要去前线为父兄报仇,故而既不想呆在后方搞翻译工作,也不愿意配合用石头摆和平鸽的造型,言而总之就是抗拒情绪满满。
特别能理解她!
明明他们杀死了李想杀死了李默尹杀死了很多我们的战士,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罪恶付出血的代价,怎么还有脸坐在谈判桌上!
我们怎么还要摆出和平鸽来欢迎他们!
我们手里的石头应该用来捍卫自己应该用来复仇,而不是用作和平、用作欢迎的装饰品。
李晓的脸上充满倔强,满是不服气!
她不仅是李晓,还是无数个和她一样失去家人的战士!
她们期待和平,却从未忘记伤痛!
后来,她慢慢替代林月明坐在谈判桌上!
这个美方代表眼中的“little girl”却有最强硬的态度,毫不犹豫说出“no”来,沉着脸对他们说出”GET OUT”来。
从前,她观察并仰望着林月明,后来她变成了新的“林月明”!
小姑娘长大了,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了!
但李晓身上有个最大问题在于她很多次都露出笑容来。
她经历了什么,短短几个月内失去父亲,失去哥哥,又失去两个好朋友,失去林月明,一直在失去!
更别提,大环境下战争的艰苦卓绝!
大家应该总体是比较悲伤的,不是不能苦中作乐,但有些场景明明不合适,譬如李晓接到有一个连的敌人可能偷袭等等场景,不合时宜,但李晓还是轻笑出来!
有点莫名其妙,有点不理解。
私心觉得处理地很不好!
但不得不夸的是张子枫的哭戏!
妹妹的眼泪真叫人心疼啊!
一提到爸爸,一提到哥哥,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般!
小小的脸上全是眼泪,叫人肝都颤了!
与张子枫形成对比的是肖央(赵安南)!
他们俩人完全是两种演法!
如果说张子枫是外露的悲伤,那肖央作为有泪不轻弹的男儿,悲伤就更加含蓄更加深沉。
当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时,他什么都没说,只是沉着脸唱起了还乡歌!
是啊,回不去的故乡是他们的念想,是他们的支柱。
可是,他们还没回到故乡就死了!
赵安南啊赵安南,嘴上说着不干了不干了要回家养老去,结果遇到事情他冲地最快!
一瘸一拐地飞奔着去车上找扳手,解了火车轨道的燃眉之急!
有点遗憾的角色是林月明!
林月明是那种典型性中国人,隐忍而坚定!
认准了目标便坚持不懈,完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哪怕痛到直冒冷汗也坚持到谈判结束!
点燃的那只烟是她给自己设置的舒适圈。
是烟,却也是止痛药,让她可以短暂地从身体的疼痛中抽离出来。
这也是我觉得导演很进步的地方,他给了林月明和李克农他们一样的权利,坐在桌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然而然地拿起旁人递过来的烟!
唯一的问题是林月明的角色有点平,可发挥空间十分有限!
可能因为谈判桌并不是主战场吧!
没看到想象中林月明在谈判桌上大杀四方!
当然,还有很多可爱的人!
比如坚持不拔枪不反抗的“和平战士”姚庆祥,比如忍住心中怒火不在中立区开枪的孙醒,比如用手扶住扳手确保行进的火车绝不会走偏的史光明,比如主动请缨要帮战士吸去毒痰的张娟等等!
他们都叫人觉得十分感动,尤其是那种下意识之下为国为民的举动!
可敬可爱!
所以电影最后的闪回,让所有死去的人,李默尹、李想、张孝恒、孙醒、姚庆祥、赵安南、张娟等人重新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时,才这样触动!
感动当然有,但黄继光等人的事迹,我们从小听到大,真的在大屏幕上看到又怎么会不感动呢!
很难不敢动!
再铁石心肠的人看到他们的奉献主义精神,为国为家为战友牺牲自我的精神,都会感动到要流泪,都会无比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也会更加警醒,弱国无外交,以前是,现在更是!
所以更要努力,以前有你,现在有我,强国梦一直在我们心中!
但确实有不满足!
以为的谈判大场面实则有点像走过场,以为林月明要肩挑重担,结果翻译队的工作也只是草草了事!
什么一晚上翻译完6000多页的文字,即便在今天AI工具很普及的情况下,也是一大壮举,但这样的事情显然不是刻画的重点!
翻译队的灵魂人物林月明、李晓也都没表现出特别高光特别燃的一面!
所以,导演前期打出的女性主义牌也就只是打了个幌子而已!
演员表里很期待的唐国强(毛泽东)、刘劲(周恩来)等老艺术家也根本没有出场,却设置了微醺闫掌柜(闫妮)本色出演,说了句“二球”这样莫名其妙的台词!
喜欢闫妮,但她的演绎着实有点出戏!
最关键的是,一直在期待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能让我对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产生超出课本表达的那种浓烈情感!
这也是电影这种表达方式应该做到的,否则不就仅仅是沾了题材的光了么!!
THE END.国庆档电影延伸阅读||《毕正明的证明》,一部被片名耽误的电影!
《志愿军》REPO,铁原之战下的众生相
作为系列终章,《志愿军3》以“边打边谈”的双线结构,完成了对“立国之战”的终极注解。
板门店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上甘岭阵地的炮火连天交织推进,一静一动间精准诠释了“和平是打出来的”核心命题。
战争戏延续顶级工业水准,上甘岭战役中“范佛里特弹药量”将山头削低两米的焦土场景,搭配坑道战术与步炮协同的精准呈现,让银幕震颤的同时更显战术智慧。
黄继光“别告诉我娘”的绝唱,将英雄的悲壮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戏同样掷地有声,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从懵懂少女蜕变为谈判桌硬汉,宋佳塑造的翻译队长以文字筑防线,女性力量的展现温柔且坚定。
片尾烈士遗骸归国与老兵出镜的段落,让全场静默的抽噎声成为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
虽有个别配角戏份仓促的瑕疵,但仍堪称一部叩问和平重量的震撼史诗。
以血为炬,照亮和平《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边打边谈”的关键阶段,将战场硝烟与谈判桌上的博弈精准交织。
上甘岭的焦土上,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炮火中冲锋的身影震撼人心;板门店会议室里,外交人员据理力争,每一句交锋都关乎家国尊严。
黄继光的绝笔家书、年轻战士李晓的成长蜕变,让英雄形象愈发鲜活。
片尾志愿军遗骸归国的镜头,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呼应,深刻诠释了“没有浴血的牺牲,便无安宁的和平”这一厚重主题。
作为系列终章,《志愿军3》以“边打边谈”的双线结构,完成了对“立国之战”的终极注解。
板门店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上甘岭阵地的炮火连天交织推进,一静一动间精准诠释了“和平是打出来的”核心命题。
战争戏延续顶级工业水准,上甘岭战役中“范佛里特弹药量”将山头削低两米的焦土场景,搭配坑道战术与步炮协同的精准呈现,让银幕震颤的同时更显战术智慧。
黄继光“别告诉我娘”的绝唱,将英雄的悲壮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戏同样掷地有声,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从懵懂少女蜕变为谈判桌硬汉,宋佳塑造的翻译队长以文字筑防线,女性力量的展现温柔且坚定。
片尾烈士遗骸归国与老兵出镜的段落,让全场静默的抽噎声成为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
虽有个别配角戏份仓促的瑕疵,但仍堪称一部叩问和平重量的震撼史诗。
俗套无聊
无聊,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