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的基调怀旧,淡淡的,里面的光晕我很喜欢。
但是谢婷婷真的不适合作为两位少年追逐的对象,没有少女唯美的感觉,她有点像梅艳芳。
贡米倒不错,很自然舒服。
可能片子太过追求怀旧的风格,少了些高潮,让人觉得有些拖拉,要拖到续集的样子。。
【待我淡定,咳咳……】片子早于第一天上映时和母亲大人看过,而周六豆瓣小站又把上次活动票子赠与我一张,我给大陶去看,她也同我和我老母一样喜欢这部片子。
前天无意在ccav看到了《李小龙我的兄弟》的首映礼,李小龙的弟弟李振辉也来了,他的小说拍成了这部电影,镜头take到他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会被一震进而打动到,我觉得他很真诚,他那双眼睛有些憨直,于是我脑内了一番李小龙要是还活着会变得怎样。
《李小龙我的兄弟》是唯2一部我看了想哭的片子,唯1的那部是《死亡游戏》,看着那些他的替身演员拍的场景,我tmd眼角泛泪啊,敢不敢不带墨镜?
敢不敢上特写?
你为什么走啊!
这样轻易地离开好不负责任。
【这绝对是一部被预告糟蹋的片子】预告真心剪得烂,片商以后做预告一定要找对人,像《让子弹飞》那个预告我一定会在12月16日冲过去买票的。
【这是一部李小龙少年时代百度百科】故事开头是李振辉和李家大姐坐于桌前徐徐道来,然后帘幕拉开,故事来到了三藩市,李妈顺利产下李振藩,他就是日后吓死洋鬼子的李小龙,李爸带着还未卸的戏剧妆,阴错阳差报了个英文名给护士,有了以后的Bruce lee这个英文名,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片中类似这种的桥段都很有意思,观众会惊讶,原来他少年时是这样那样的各种有意思事件。
导演叶伟民选角十分用心,一个个演员都似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串起了这部略显文艺的电影,角色虽多,但他把握不错,镜头从容稳定。
做过副导演的《十月围城》《投名状》,听说他还拍过《古惑仔》系列,哇哦,题外话了。
李爸爸是梁家辉扮演的,我还记得中学读书那会看的《情人》,对于懵懂的我来说,其中一个镜头印象太深了,就是他全裸的躺床上那个镜头,曲线性感这一个镜头一记就是7年。
钟丽缇扮演李妈妈纯粹是一个偶尔收获的惊讶,我想说,她很适合这个角色,富家女,相夫教子(听来不可思议=。
=),于是我也只能说,真的是看了才知道,否则你当我吹牛哈勒吧。
谢婷婷扮演的令李小龙魂牵梦萦的敏儿好有味,那是种骨子里散发的自信,一种洋味,不知道是我审美非主流还是怎样,男人们都觉得她不好看,或许他们真不懂得欣赏女人。
小孩子时期的李小龙扮演者演得比李治廷好,大家会不会都有种感觉,李治廷演的再好都没有他演的那人好?
不过他还是个好演员啦,很适合演哥哥,《岁月神偷》里演的哥哥和弟弟的催泪亲情,以及本片中和弟弟跳的恰恰舞都好出色。
香港新生代里可以看好的一位,遗憾的点是长得太像王力宏和蒲巴甲(黑线三条=。
=)还有期间出现了各个香港当代演员,他们穿梭时空扮演旧时的影画戏演员。
张兆辉、杨恭如、万梓良(演了个导演,惊鸿一瞥)、钱嘉乐(演得奸人坚非常有意思)等等,那种古早味的场景片场,就如同“电影”的旧称“影画戏”一般,令人好奇新鲜又怀念。
张一山出现和国语配音是我感觉跳戏的地方,张真心不像英国海归,只有最后演吸毒犯的时候加了点分,国语对白少了好多港味,生活味。
片子很长,129分钟,所以有些桥段略显冗长。
看打斗戏的话有最后两场打斗戏,其中一场有只猫出来,我妈说:你看呀,这只猫都怕得抖成这样了,后来看资料才知道这是像经典片致敬的。
片尾的字幕上场,原来剧中很多剧照都和一张张老照片相同,叶伟民有诚意!
我是快出门站着看完那些照片的,内牛!
【这是一部被影院哈7生化4挤掉的港片】今日去换团购券时,看到永华电影院周末排片满屏幕的《哈利波特7上》和《生化危机4战神》,而《李小龙》只排到了角落几个小厅几个差时段,感到很心酸,唉,国内的电影市场到底是怎么了?
李爷面前哪里轮得到你们自称战神?!
有人评论说这部片子主角不是李小龙换谁都可以,哦是吗?
那么谁可以做到从小在片场做演员长大,同时又风流潇洒,同时又可以做到叶问的徒弟,同时又可以舞跳那么棒?
很感动可以出这么一部片子纪念心里崇拜的一个人。
……如果李小龙还在,成龙李连杰永远是小弟;如果李小龙还在,他儿子的死就不会让迷们那么难过;如果李小龙还在,他一定是最帅的功夫爷爷……ps:好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讨论下,电影本身也好,李小龙也好。
(悲痛欲绝,之前打的洋洋洒洒一大篇都消失了,于是又写了一遍,本来是想写在11月27日他70冥诞的当天的,可是现在是28日凌晨1点!!!
tnnd直接错过了!!!
我恨豆瓣!
)
李小龙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
这部电影可以算是李小龙的回忆录,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冲着这一点来观看此片的。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怀旧风格,古旧的家具,严厉的家教,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开始笑自己才二十露头儿,怎么就这么怀旧啦,呵呵。
看这部电影,我同时想到了一部《岁月神偷》。
巧的是,主要演员都是李治延扮演的。
《岁月神偷》曾经赚过我大把眼泪,李治延的表演也是无可置疑的。
刚看到李治延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像王力宏,当时跟朋友说了这个想法后,喜欢王力宏的她也很赞同。
所以一开始我们对他的印象很好。
我觉得他的演技不错,但是还不是我心目中的李小龙。
不过,他跟查理欧文的两场比赛还是看得人很过瘾的,但是镜头太晃,效果不怎么好。
还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没看到李小龙一些经典的看家本领,比如双节棍。
另外,看到李治延戴着眼镜的时候,文质彬彬的,真的感觉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李小龙的气场。
饰演父亲李海泉的梁家辉和母亲何爱愉的钟丽缇,他们这种级别的人驾驭这种角色我觉得会是很轻松的。
其实我觉得这两个角色也可以由出演《岁月神偷》的任达华和吴君如扮演,我觉得他们两位也完全可以成功地诠释出李海泉夫妇这两位人物。
戏中让我很难忘的一句话是李海泉说过: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够整整齐齐,开开心心。
李家是个有名望的大家族,能够在动乱的年代一家人完整地幸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李家就曾遭过三次家族危机,所以这句话真的是李爸爸发自肺腑的希望。
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人真的是很不容易。
另外说一个无关本剧主流的话题。
个人觉得奀仔的造型真的很像《多啦A梦》中大雄和胖虎的组合啊。
昨晚去看了《李小龙》,比预料之中的要好一些。
我本以为这是一部《叶问3》,没想到居然还是《岁月神偷前传》。
整部电影里只有两场正儿八经的打斗,大多数时间都在用一种很怀旧很LOMO的镜头来描绘这位武术家在年少时那颗萌动的青春之心。
得,又成了一部港版《11度青春之老男孩》。
整个观影过程还算舒服,没有无聊的笑点,没有泛滥的伤感,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做作的表演。
导演在互动时提到,如果要把一个人的生平拍成电影,最好而且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拆分成几个片段,然后用百分之二十的加工去组合百分之八十的往事,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称得上是足以忠于事实。
所以,这部电影就按照导演的意愿变成了一部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文艺片,那帮卯足了劲来看李小龙打外国人的爱国愤青们这次要大失所望了。
正因为如此,对于李小龙的忠实粉丝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周末窝在家里,浪费不了多少时间。
还得提一下《岁月神偷》里面那位大明星冯宝宝,她在这部片中以一位乖巧可爱小萝莉的形象出现了。
事实上,这部片中的所有小朋友都非常惹人喜爱,连饰演李小龙的坏小子也是。
由此看来,人跟宠物是没什么差别的,都是小的时候才好玩,长大之后就不那么好玩了,或者说不好再那么玩了。
可惜观众们一定不甘心只看“少年李小龙”,所以“青年李小龙”便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在我看来,“少年李小龙”才是演得最好的人,完胜梁家辉与钟丽缇以及“戏精”(来自导演的称赞)张一山。
正好今天随身带着录音笔,就顺便把导演兼编剧文隽老师与影迷们的一些互动完整的录了下来,另一位导演叶伟民也想淡淡的谈两句,可惜都被文老师粗暴的打断了。
我觉得,这几段话比电影要有意思的多,虽然有些自吹自擂的成分,却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分上升了一些,因为对话里解答了一些比较诡异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找北京孩子演香港海归。
录音地址:http://freewu915.blogbus.com/logs/84472529.html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颇具建设性的问题——假如,我是说假如啊,李小龙能活到现在的话,他在华人心中的地位还会如此之牛逼么?
我估摸着……应该就没成龙大哥什么事儿了吧?
一、怀旧怀旧是香港电影今年的大主题,这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还原五六十年代生活气息的《岁月神偷》,怀念上世纪正宗港产古惑仔的功夫片《飞砂风中转》和《打擂台》,还是写给香港电影的情书《人间喜剧》,讲述发生在港岛湾仔的清新故事《月满轩尼诗》,重现港岛老字号中药店的《东风破》,甚至已经拍到烂的“叶问”系列和齐家欢的贺岁片《72家租客》,无一不和“怀旧”这个主题搭上点关系,《李小龙》当然也不例外。
怀旧原本只是一种个人情绪,或许也是一种哲学,但现在却渐渐变为一种时尚,一种吸引观众的商业手段。
香港涌现的大量怀旧电影,也许只是一种追寻自我历史的做法,把只寄存于个人记忆或大众文化影像上的风格和形象,通过呈现在大屏幕上,唤起一种过去的感觉。
怀旧电影首先在画面色调上呈现复古的暖黄色,像那泛黄的老照片,视觉上为观众营造怀旧气氛。
而最近的怀旧电影又似乎特别喜欢将镜头对准明媚的阳光,《东风破》如此,《李小龙》亦如此。
阳光下跳跃的镜头感,投射在人物脸上多彩的光斑,除展现少年李小龙活泼灵动、无忧无虑的性格特征外,亦在告诉观众一切不过是电影中的梦幻场面,似乎永远都没法再回到那个年代了。
其次,充满怀旧意义的道具亦不可或缺。
这一点《李小龙》做得比较到位,木质家具、全套茶具、镂空桌布,乃至小孩骑的木马、小三轮车,看得出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配乐也是一大亮点,纯粹的香港故事,配上怀旧的英文音乐,殖民的意味便蕴含其中,这和《岁月神偷》里主题曲的运用何其相像。
此片最巧妙的一点是戏中戏的运用,虽然未曾经历那个年代,无缘切身体验,我也可以想象得到老一辈们看到那些存在记忆中的电影片段的重现会是怎样的心情。
李小龙和朋友们在拍戏片场的嬉戏喧闹,似乎也已成为了只属于过去的美好时光。
但遗憾的是戏中戏还是由现在的演员扮演,只是将画面变成了黑白而已,如果能像关锦鹏电影《阮玲玉》那样直接用旧电影的画面也许效果会更好。
说到底,怀旧情绪很普遍,普遍到现在90后都开始怀旧了。
而香港的怀旧情绪似乎更为复杂,只因如今的香港电影届里合拍片盛行,依旧坚守本土创作的导演可谓屈指可数,而他们更被视作不主动寻求机遇的人,就连以前一直坚持小成本独立电影创作的彭浩翔也在北京正式落户,彻底放弃了香港的一切。
怀旧电影的诞生和掀起的潮流,似乎是那些导演的自我提醒和反思,提醒港人香港精神和情怀。
但香港精神和情怀究竟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怀旧也就成了港人心中隐隐的痛。
二、传记期待在《李小龙》中看到大量打斗场面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因为这部电影在类型上看首先是一部传记片,其次才是功夫片,甚至是不合格的功夫片,因为片中真正的打斗场面加起来可能不足四分之一。
拍传记片的一大难处在于内容太多而难以筛选,这正是此片的最大缺点,虽然导演只选取了李小龙前半生作为题材,可以说是一部“青年版李小龙”,但内容还是太多了,因此导致看完之后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留下来。
且此片节奏太快,毫无让人缓口气的时间,令观者觉得好像是在赶着拍完整部片,导演只是匆匆忙忙地把李小龙生平每一件事都拍了出来,但每一件事又都不详细,整部电影看下来,只是泛泛而谈的平庸传记片,毫无细节和突出的情节。
之前我对李小龙认识不多,只因他时常出现在大众文化影像上的形象总是那么阳刚——肌肉、汗水、凶狠的眼神、奇怪的叫声、身着黄色紧身服、手舞双节棍。
一直以来我对他印象可以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形容,当然,我看到的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是我根据常情推断出来的罢了。
然而看了此片之后,我对他的印象完全改观,变成一个“重情重义,对自己充满自信,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的阳光男生。
比起前者,我倒是更愿意相信这才是李小龙的本来面目。
导演通过李小龙弟弟和其他家人提供的资料尽可能真实得还原了李小龙的青年时代,这种认真的考据做法让人尊重,相比起来,内地前两年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毫无考据,绝大部分内容为瞎编乱造,正如文隽所说“除了李小龙的名字外一切都是瞎编的”。
这不仅是对李小龙本人和其家人极不尊重的做法,更为普通观众刻画了一个“除了打老外什么都不知道”的空洞毫无内涵的李小龙形象。
而此片着力讲述李小龙青年时期的懵懂爱情和深厚友情,更重要的是刻画他所成长的家庭。
身为一家之长,李小龙父亲李海泉德高望重的品行和对李小龙养性武道的教诲对小龙一生影响颇大。
身为李小龙最好的朋友,刘连光最后的自甘堕落让李小龙痛心,包括李小龙和三人组成的“龙城四虎”,这些深厚的兄弟情丰富了人物性格,比起单纯的打斗,这些简单的故事为观众解剖李小龙这个“传奇”的本质——他不再是只存在于影像中的传奇,而是一个可以真真正正生活在身边的平凡人。
恰恰舞和打斗分别都有两场主要情节,而这两场都是我所喜爱的。
我从未想过李小龙竟然在舞蹈上也有这么高的造诣,尤其是最后比赛的那一场,和弟弟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精彩绝伦,也体现了李小龙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而两场打斗也各有特点,第一场与英国拳王的比赛好似叶问附身,还是“先被对方打到半死不活再突然发力出手狠打对方到其无力还击赢得比赛和欢呼”那老一套模式,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然而第二场单独打斗明显精彩很多,从开始那鬼佬就处于劣势,如果说让李小龙就这样轻松地打败对手也不免落入俗套,于是“鬼佬着火而李小龙拼命救他”的一场意外为这场戏加分不少,最后两人竟然变成了朋友,这不免让人觉得似乎在嘲笑之前的“叶问”系列。
但功夫片能不能彻底走出“民族英雄打败老外”这样俗套的模式,现在下定论也许还太早,但起码让人看到了导演对改变这一模式的探索。
三、结语也许大多数人对李小龙的印象依旧是他厉害的武功、拍过的精彩电影、离奇的死亡之谜,有些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太文艺太清新,没有拍出李小龙应有的阳刚之气,而我却认为导演从李小龙青年时期入手,从另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形象,一个平凡中带点自信、有一身好功夫也有情调、重视兄弟之情的丰富形象,打破其作为“传奇”的神秘色彩,让人更觉亲切,而这也是对李小龙家人最大的尊重。
背景:对这部电影的咨询了解不是很多,是在一个宅的周末的下午,无意看到电视频道,电视剧李小龙,我就看了一会,其实我满喜欢的他的精神的,我也是在我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的。
电视剧中间有广告,正好就是这部电影的广告,想想,去看看啊 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啊。
在那个宅的下午,我也百度了关于功夫的一些百科,我觉得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一种武的精神,相对于孔孟之道来讲的话。
我是有点迂腐啊,我还百度了,武,百科,我喜欢的话是孔武有力,文武兼备。
假如东西方相比较的话就是,斯巴达的一种勇气的代表吧。
扯远了,不过我觉得武是李小龙的一种精髓。
对于李小龙的理解,就是还在中学时光的时候的那些影碟,黄色的运动衫,被打倒的坏人。
我有一个表哥叫小龙,他是小龙迷,我记得99年左右的时候他就买了一本好厚的书,传记什么的,貌似也有一些招数什么的。
再有的咨询就是,周星驰也很喜欢李小龙什么的啊。
也有看别人讨论,只是觉得自己不是很感兴趣,也不能理解他到底有伟大。
08年的时候央视放了一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自己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觉得他很神奇。
我了解的李小龙:太阳射手月亮天蝎,据说很强大40年出生,属龙,后来发现和我爷爷是一年出生的,相对于李小龙的气势磅礴,我爷爷平凡很多,不过我还是很敬重我爷爷的。
我也有理想想要一个12年的宝宝,肖龙的很强大。
主修哲学,这是我从电视看来的,这对他习武很有帮助,他的性格也适合修炼哲学。
争强好胜,一部机器,身上没有一丁点的脂肪。
他没有英年早逝就好了。
晚上看老罗的演讲发现 john lennon也是40年的。
伟大的人。
我喜欢伟大的人。
即使是伟大的人我们也需要去了解他,也许对我们混沌的生活状态有所帮助,所以我就是在2010年11月27日这天,他70岁生日的这一天看了他传记的电影,我很崇拜他,一个人要影响世界很不容易,李小龙做到了,很出色。
看完电影本人还哭了,呵呵,电影么,放出来总是需要点什么感动别人。
上海的光明电影院是乌达克设计的,空间处理巧妙,我有幸在最大的厅观看了李小龙,我很开心,我不是看什么哈7,我看的是李小龙,我觉得,一些核心的精神是需要从本族,本民族的一些出色的人身上发现的。
电影开始于70年前的三番市,那个早晨,李小龙出生了。
出生也没有什么迹象,伟大的人出生了什么的。
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小龙一家还是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香港大家庭里,一大家子整整齐齐。
虽然有屈辱,虽然有艰难我活过来了。
电影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放过来的。
长大,读书,拍电影,交女友,交朋友,猛龙过江。
完整的交代了李小龙成长的过程。
美满的家庭,快乐的童年,一帮一起长大的死党。
其实伟人也是有平凡的家庭的。
看完了虽然也感觉不对劲,自己刚才百度了一下,导演编剧,电影只是一个弟弟,姐姐的角度来叙述的,我觉得这样才好,有些事情就是慢慢的品味的吧。
跟电视剧感觉就很不一样。
家人:温暖的一家,恩爱团结。
朋友:李爸爸的朋友都够意思。
小龙的奀仔,刘连光,文女,谢婷婷,谢的脸真是长啊。
一个人的坚定,强大,从小龙和刘连光比较就看得出来。
张一山演的很好。
爱情:爱情史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理想:理想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说的。
功夫:功夫就是不断进步,打败别人的,或者说以强制暴。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李小龙,因为他够伟大,杰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使中国功夫扬眉吐气,名扬四海。
至于对我的影响,耐心的生活吧,活出来一点滋味。
在一种欢乐的开局下迎来了push李的出生,一段往事的回忆,一段清新的故事,一些属于李,亮,文,敏之间的爱恨情与汉奸的仇,一个光鲜亮丽的家庭,一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一个最不像李小龙电影的push李的电影,他是李家最珍贵的回忆。
说实话我是抱着看看到底又要怎么打的心态去看的,没有抱有什么期待,结果李小龙用一种文艺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到意外。
原来李小龙也可以演岁月神偷。
很喜欢这种清新的感觉,他没有那么矫情的文艺,但是有着一种情怀,一种只有珍惜过,在乎才会有的情怀。
或许没有和美国人打得那段,根本就已经忘记了,这原来是李小龙啊,李小龙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那个哥哥,弟弟,顽皮的孩子,一个永远都不会普通的家庭成员,一个永远想要在一起的兄弟。
在一个香港电影黄金的年代,展现着细凤坚韧的亲情,青涩的爱情,真挚的友情。
可能打得部分完全没必要,可能张一山的死很狗血,可能出动了那么多香港大大小小的明星还是让人不满意,但是淡淡的旋律,伴随的那句I LOVE YOU可以让人平静的看待这普通的一家人。
这是一部普普通通的传记,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回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李小龙,一个最让我意外,让我喜欢的李小龙,这就够了。
这部电影应该叫我的兄弟 至于李小龙 只是其中虚构的角色 谢婷婷的演技还真是一般 至于张一山 到最后的那一幕 我才觉得他有提高 否则 完全就是一“家有儿女”成人版……由于最近一周去看了三部片子 之于前面的《哈七》和《危情时速》来说 这一部基本上不给力 还差点把我弄睡着了
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年轻时候的故事似乎很少被大众所熟知,本片选取了李小龙一生当中从出生到出国留美这一段的故事。
整体上感觉本片所选择的小故事都非常琐碎,前后的关联性一点都不强,甚至感觉一点也没有特色。
因为全片所讲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内都适用,一点也没能够体现“李小龙童年”的特色,仅仅依靠几处平庸枯燥的武打戏份真的无法展现传奇人物李小龙的人物特征。
另外,李治廷对于李小龙人物的演绎也算是全片的一大败笔,他的表演仅仅是浮于表面,而且看着较为油腻,很难真正演出李小龙的气质,让人看着觉得特别出戏。
个人认为这是部垃圾电影,我基本上是看完了,但完全是冲着小龙本人的经历去看的,但是看完以后完全搞不懂在演什么,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主线,所以也,没有感觉到高潮。
故事情节繁杂,2个小时几乎准备完全说出小龙的20年,简直是在搞笑!
这部电影如果压缩到85分钟,然后再抓住一个主题给予突出小龙的性格和爱情,才应该有看头!
最关键的是李治廷太不适合演李小龙了,一个伪娘腔突然竖起一根食指,哥不由虎躯大震,菊花立紧!
全部电影看完够我只记的:小龙,快躲小龙,快跑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色调
剧情结构实在很一般。。张一山真的长大了。。。
只是因为去的人。
演技方面这几个主角。。。我实在不好意思说了,不过张一山现在怎么长这么烟鬼。。。演毒瘾连妆都不用画
比想象中好看
明星倒是挺多的。
李治廷演的还算从另一个层面去解读李小龙,不过很多人并不买账!因为一身肌肉的“李小龙”一会卖萌一会装傻,就有点跳戏了!后面感觉有点像《叶问》里面的情节,可否有点新意~
很温馨的片子
童年文女(李昕童)好可愛。
打着功夫片的旗号,其实还是文艺片的路数。文隽看准了叶问咏春系与岁月神偷的怀旧抓人,借这两点凑成一部50年代电影传奇。可惜只是借李小龙说事。想看动作的失望,想看文艺的也失望。剧本太差,你也赖不了别人。只是遗憾残片的场景为什么不能像《阮玲玉》一样用原片段呢,起码也是原汁原味
难得一见的文艺李小龙,看得出导演的真诚
为电影里的音乐、舞蹈、古着衣,李治廷,以及那些可爱的演老明星的配角们。
bruce lee!woo~~~
smilence
一切都会过去
我被画面俘虏了。
学校组织去看的,闹哄哄的,但是还是觉得不错,温情吧。
雷声大雨点小,拍得很没营养。
只是部家族回忆录的影画版,外人只能飘过。
由李小龙弟弟讲述的二哥赴美之前在香港的友情爱情惹是生非,涉及的旧片场老人物,是有一些意思的,后来纠结于兄弟与爱情的抉择,便显得稀松平常,对传奇没有丝毫衬托作用,像是流水线上哪个人物都会经历的不痛不痒的事,砸了场跑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