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过《冰冻星球》的第一集,前往地球的尽头。
不由感叹极地景色的壮丽,那是一个世界,有着纯净的蓝,或是纯净的白。
曾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着迷,但只是片刻,我明白有时,一些发自内心的赞叹是不需要理由的,用言语或是词汇表达会嫌其变味。
我为什么看着这些景象会心生感动?
或许,光是形容冰面是如何晶莹剔透,天空是如何一瑕不染,又或是企鹅如何呆笨可爱,这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而更真切的感受是自己向往着那种景象,或者说是幻想着。
对于影片本身,无论音效或是画质,都可以说无可挑剔。
虎鲸搅起涡流让冰山碰撞,那声巨响伴随着隆隆的尾音;每一片雪花用极慢的速度播放,并听到冰晶凝集的清脆银铃般声响;北极熊在雪地奔跑,最后搏击,那一声声低沉但浑厚之音……至今在耳中难以消散。
而解说员大卫•艾登堡略带沙哑英式口音的解说,让人又感到熟悉亲切,似乎那便是标志性的纪录片所该有的解说。
而画面带来的是一波波视觉震撼,融化的冰川灌入深海。
而那入口处的汹涌水流诠释着大自然的力量;通往火山内部的洞穴中,天然的结晶保持着菱角分明,晶莹夺目,诉说着一种纯净;那海鸟挥动翅膀的细微动作被捕捉,那羽毛的轻盈质感与挥动翅膀时力量,完美的展现了舒展自由……或许,我们要感谢超高速摄像机和航拍技术,让我们能感受如此逼真的画面,而更应该感谢的是,摄影组人员不辞日夜的坚守。
真如我之前所说,词汇的表达毕竟显得太过苍白,而我只能初略的介绍,更真切的感受来自于欣赏时眼前的景象与你脑海中回味的景象。
影片给我最深的记忆来自于一次的微妙心理变化。
当时摄影组人员已经有潜入冰冷的极低海水中拍摄,有在直升机上航拍,还有深入不断移动的冰层底部拍摄,难不成这帮疯狂地人想把这片土地里里外外拍个遍?
而这也只是调侃,因为我想这毕竟是不可能的。
于是到拍摄那神秘的活火山时,不禁心生调侃,还能下火山里面去拍景象么?
当时也没注意,多早的就下了否定的结论。
而恰恰在影片的结果,给播放了拍摄的花絮时,一开始就介绍了拍摄组如何深入火山岩洞,以及在里面过圣诞节的场景。
当时心理由当初的戏谑变为感叹,又有几分敬意。
当初不经意间被否定掉的,认为不可能的事,被他们一个个变为现实,那种冲击仿佛是告诉人们,只要是能拍的地方,我们就会里里外外都拍摄下来,而不管多危险,也不管多么劳累,不管圣诞节,也不管其他任何重要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力量与信念在支撑着他们,我知道那一定不会是money。
或许,正如解说员大卫•艾登堡爵士称,这可能是人类在地球气候产生剧烈变化前欣赏到这一景象的最后的机会了。
这部纪录片捕捉了此前从未记录下来的很多行为和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影像将会变得越来越珍贵,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去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场景。
那是一种责任感,也是使命感,将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即将逝去的景象做一个备份,而不求其他。
在这之后,我重新思考BBC的公共价值观,斥巨资拍摄而只求能为世界做一见证。
这一价值观已经深入到了每个拍摄者的骨髓里。
最后想说的是,一部纯粹介绍自然景观的纪录片同样能给你带来感动,有些时候,赞叹会在不经意间流露,而我们也不必刻意去追寻赞叹的理由。
光凭文字毕竟描述得透彻,希望大家能有机会静下心欣赏。
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最喜欢看企鹅,胖嘟嘟,每次看到它们用肚皮在冰上滑行,或从海里跳回岸上,以及身子扭扭晃晃走路的样子,就忍不住笑,超级萌萌哒还有同样肥胖的海豹,相互打架,让人没看到残暴,只看到他们笨笨的动作😂 发现动物的忍耐力和毅力也是惊人的,为了食物和生存,会飞行/游行/行走数万公里,漂洋过海来到目的地,每年如此往返迁徙过冬或迎接夏季。
虽然对毛毛虫毫无好感,但看到它居然需要等待14年才能变成蝴蝶,期间需要年复一年汲取和积累能量,心里还是默默的惊叹。
通过团体合作来获取食物(最大利益),貌似在动物界也是很常见。
1、过程灯蛾毛虫一种生活在南极的毛毛虫,它的一生可以经过数十年的休眠,在生命的第十四年完成化茧成蝶,成为史上最长寿的蛾子。
我们常说夏中不可语冰,说的就是毛毛虫,它们的寿命极短,很难活到冬天。
普通的蛾子从毛毛虫到花蝶,整个生命时间短的几个星期,长的也不到一年,灯蛾毛虫的一生却能贯穿14年,这活了同类型生物的十几、二十倍,如果与人类类比,那就是活了800年的彭祖。
每年春天,灯蛾毛虫从冰冻状态中苏醒过来,它们开始采集食物,拼命的进食积攒能量,为铸茧化蝶做准备,可是南极的春天太短,灯蛾毛虫并不能储存好化蝶所需要的能量,于是当冬天来临之时,它们会躲到岩石下面,可是南极的冬天太冷了,岩石只能让它们遮风挡雨,但寒气会深入地下。
很快,灯蛾毛虫的心脏会停止跳动,血液连同内脏都会彻底被冰冻,在四个月的黑暗过后,南极的冰雪才会慢慢的消融,等到来年的春天,灯蛾毛虫会在冬眠中醒过来,它继续上一次未完成的事业,拼命的吃、拼命的长大,可是即便如此它的储备依旧不够,当冬天来临时,它又一次被冰冻。
如此循环往复,在它长到14岁的时候,它终于完成了积累,在这个春天它会吐出细丝给自己编织一个茧,在里面完成变态发育,它终于变成了有翅膀的蛾子,但是它剩下来的时间却只有几天,这几天它会拼命找寻伴侣,完成终身大事,这就是灯蛾毛虫的一生。
它们是世界上最耐寒的生物,可以在零下70度的环境中生存,尽管它们的生命跨越14年之久,但大部分时间,它们在冰冻中度过,如果将它们可以活动的时间算在一起,它们并不比其它毛毛虫活的长多久。
对于灯蛾毛虫而言,到底是一只毛毛虫活了14年,还是算作毛毛虫的14次人生更合适,毛毛虫大概是没有长时间记忆能力的,也许它们根本记不得上一世发生了什么,它们只是靠本能行动,每一次解冻,它都变成了一只全新的灯蛾毛虫,以同一身躯历经14次的轮回。
2、原因学过生物的朋友应该都还能记得,组成动物身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细胞的最外边是细胞膜,里边包裹着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质是以水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它负责与外界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存。
如果环境温度达到冰点以下,细胞里的水也会结冰,冰晶刺破细胞膜,细胞就废掉了。
绝大多数的动物不能暴露在冰点以下,除非它的细胞里有些特别的东西,可以防止结冰。
北极毛毛虫有一个“绝招”可以捱过严冬,并且在它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冰冻的状态。
北极毛虫的血液里含有糖类,糖的作用类似于防冻剂,可以在低于零度的环境下保护细胞。
3、拓展(1)北美洲木蛙能在70%冰冻下复苏生活在北美洲森林里的木蛙也能耐严寒。
木蛙体内有一种成核蛋白,当感到凛冬将至,它的肝脏会产生葡萄糖填充细胞。
木蛙会在土壤洞穴或厚厚的枯叶底下度过严冬,它体内的尿素和细胞组织中浓浓的葡萄糖浆充当着防冻剂,即便被冻得梆硬,木蛙体内的冰量也不至于损伤细胞。
(2)蛇和金鱼不具备这种能力在冬天来临前,蛇会进入洞穴冬眠,它的心跳和呼吸频率会下降,以满足身体最低限度的代谢需求。
蛇的身体不能长时间处于冰点以下,它不具备木蛙那种产生大量葡萄糖的能力,一旦被冻透,蛇就不可能再醒来。
我们有时候能在春天发现池塘里的小金鱼居然还活着,原因是它像蛇那样在冰面以下处于类似于蛇的冬眠状态,事实上金鱼的身体并没有被冻住。
除了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应该还要有极地的壮丽与动物们为生存所做的厮杀,这些都是能让人跳脱自己身为人的桎梏,去思考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我们,究竟是如何的存在,我们的文明及其附加,是否是在为这个星球锦上添花,亦或只是我们想当然尔?
看到猎猎寒风从冰原上吹过,时速甚至高达100米/h,一望无际的荒凉之地,很想亲身站在那边去感受这种极限气候;南极的黑夜,光怪陆离的极光,以及一望无际的星空,里面的每一颗闪亮的星,很想用自己的双眼,亲自去捕获如此的无言之美。
尤其是看到皑皑白雪中,为了生存还有嗷嗷待哺的六只小狼,母狼博尽性命和比自己大几倍的野牛搏斗,雪白的毛皮上是自己的鲜血,但是为了生存,不能止息!
同样为了自己的生存,野牛也在努力的用角顶母狼。
食肉动物最终战胜了吃素的。
生活在极限环境,连生存都是在生死边缘的狼,只会埋头吃草撒蹄狂奔的野牛怎么敌得过。
不论谁赢谁输,身为看客的我只觉得背脊发凉,充满伤感。
与动物为了生存,每一天的生死搏斗相比,人类如何不渺小?
天天蛋疼的多愁善感,都只是杞人忧天,无病呻吟了团队协作的虎鲸,北极熊的交配,企鹅的迁徙,深海里的情形,无一不是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琐碎无聊痛苦烦闷充满欲望和失望的人类世界之外,还有着如此精彩也如此漠不相关的其他生物,在为它们的生存,做着血肉之争。
万物有灵且美,我们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也不应有权利,去伤害以及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存环境。
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类很渺小,里面的个体,也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
「关于自然」格陵兰岛中央的冰层厚达2英里,当北极变暖时,岛中央会形成冻冰湖,几天后满溢的湖水会在冰面上雕凿出一条条水道,雪水润滑冰面和岩层的交界处,导致冰层移动滑向海洋。
雅各布港冰川每天可移动40多米,是地球上移动最快速的冰川,其巨大的冲击力,可以削平高山或夷平大地。
当冰川上出现巨大裂缝延伸到冰川深处,冰块失去岩石的支撑,将产生崩塌,冰瀑布是冰川内部即将崩裂的征兆,一旦崩裂,巨大的漂浮的冰川诞生了。
随着春天来临,冰封的水面逐渐消融,整个冰层开始移动,数百万吨的冰块冲击着岸边的巨石和树木,它们包含着地球上10%的淡水资源,汇入海洋后会加速冰层破碎。
涡流型的水流是冬季海水中暗藏的危险,它们由浓度很高的咸水构成,海面上不断形成的新冰层使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升高,比重大的盐水迅速下沉。
随着盐水的下降,周围的海水迅速结冰并形成冰梯,“死亡冰手指”逐渐向海底延伸,冰层上的寒冬通过这个特殊通道流向海底,当它在海底着陆时,所有被触碰的生物都会葬身其中。
尽管温度已经远低于冰点,深海中巨大的压力仍能使海水保持液态。
洋流带来冰冷的海水,将一切冻结成冰。
由于冰的密度比海水小,它会带着冻结在上面的一切物体浮向海面。
即使是那些移动速度很快的动物也不能逃脱。
冰块把海底的生物碎片带到了浮于水面上方的冰层下。
「关于动物」一角鲸为了抵达冰封海湾里的新渔场,必须穿越冰层中随时可能闭合的临时裂缝,道路窄得连单向通行都很费劲,这时候与对面过来的一角鲸狭路相逢,双方比划着锋利的长牙,最终一方让步,又一起游了回去。
依靠触手捕食的侧腕水母,通过挥舞纤毛把阳光变成闪耀的彩灯。
灯蛾毛虫被冰冻住后,会停止心跳呼吸,身体里的内脏血液都被冻结,而当几个月后冰雪消融,它们又会起死回生。
这个过程会重复几年,它们才能化作飞蛾。
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夏天,一年中海冰面积最小的时候,白鲸沿着既定路线,开始一年一度的旅行,成千上万只白鲸在退潮时游入河口浅滩,激烈地扑腾身体,让沙粒摩擦去除身上的死皮,让它们身体保持清洁舒服和流线型态。
「关于人类生活」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地球上最冷的城市,气温通常在零下50℃以下,卡车油箱里的油冻住了,必须用火将他们烤化。
一年之中有九个月船舶都冻结在河里,必须将附在船身上的冰除掉,否则钢会被越来越厚的冰层破坏。
北极地区最冷的多尔甘人村落,在一年的六个月里取水的唯一办法,是将结冰的河水融化,孩子们会被缝在鹿皮里防止冻伤,多尔甘人会用鹿皮给他们的小屋做保温层,他们大约每周都要迁徙一次,为鹿群寻找新的觅食地,他们搬家是由鹿群拉着雪橇上的家整个迁走,整个多尔甘村落,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搬迁。
在俄罗斯东北角的楚科奇地区,居民驾驶小船穿梭在数百吨重的浮冰中,出海觅食,他们寻找着海象呼吸产生的蒸汽,发现猎物后将它赶往开阔海域,用拴着浮子的鱼叉刺进海象皮肤防止它下沉,再开枪射杀。
他们会花几个小时处理两吨重的海象肉,足够每个家庭吃上几个星期。
当夏天来临,浮冰和海象都离开后,他们会去到岛屿100米高的绝壁悬崖上取海鸠蛋,有无数人因此丧生。
在阿拉斯加,人们发射火箭来研究极光。
在100英里外的外太空边缘,火箭释放出一大团在地球上可以看见的烟雾,烟雾被极光产生的强风吹走。
绘制烟雾的移动路径,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极光如何影响大气。
「素材存档」
EP01哈哈哈哈哈哈哈动物们超级可爱好吗虽然狩猎和生存一直发生,但人间值得
兴奋的公熊.jpg
愉快的踩脚印的熊说母熊的体重只有公熊的一半
海狮捕猎企鹅这一段,它们在岸上的追逐好有趣
海狮捕食企鹅第一次知道虎鲸是合作捕猎景色很美
冰层之下的美景
喵呜,因为正文得140字才让发,之后会更新剩下的集中我喜欢的图片所以要用点别的凑字数了--
1、寿命在自然状态下,企鹅的寿命一般为15年到20年,目前已知最长寿的企鹅是丹麦奥登塞动物园内的一只巴布亚企鹅,到2020年已经41岁,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2、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南极到北极距离过于遥远,以企鹅的迁徙能力不足以从南极走到北极;南极与北极之间必经南温带、热带及北温带,企鹅无法承受这三个温度带的温度。
17世纪的北极曾经是有企鹅存在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存在过大海雀。
大海雀是一种非常像现在企鹅的一种动物,它们是现在企鹅的祖先,但是它们没能逃过灭绝的命运。
大海雀自身不会飞翔也不会游泳,而且走路还十分的慢。
人类发现这种动物肉质鲜美而且它的蛋也好吃,再加上它容易捕捉,很快大海雀就遭受大量的捕杀,最后走向灭绝。
3、夫妻制度绝大多数企鹅的婚姻都会非常牢固,只有其中一方死亡,或无法成功孵化雏鸟,才会解体。
曾有人用了10多年时间对近千只企鹅进行观察,发现82%的企鹅还始终维持原配。
帝企鹅属于严苛的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之所以保持一夫一妻制,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抚养后代。
这其实是因为帝企鹅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导致它们难以同时抚养多个后代,即使雌企鹅会产下两枚蛋,它们也会只选择其中一只蛋孵化,抛弃另外一只。
由于每次只能抚养一枚蛋,而且必须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养大,这就使得即使出轨也不会提升后代的数量,所以帝企鹅才不会出轨。
而且仅依靠企鹅妈妈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孵化幼崽,更无法养活幼崽。
以至于如果雄性不参与抚养后代,那么该种群就会走向灭绝。
该种群之所以没有灭绝,恰恰是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雄性回归家庭,与雌性共同承担抚养后代的重任。
所以,帝企鹅对伴侣保持忠诚,其实是因为它们的交配目的是为了繁衍,如果环境不允许同时孕育多个后代,它们只能集中有限的力量,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虽然帝企鹅在繁殖期内会对伴侣保持忠诚,但当繁殖期结束之后,它们就会各奔东西,等到来年时,它们往往会更换配偶,然后继续繁衍下一代大多数帝企鹅的伴侣都和上一年不一样,只有极少数保持着固定的夫妻关系,这样做其实也符合动物的优生学,因为更换伴侣能够使得自己的后代基因更加多样化,后代的基因越多样化,存活下去的概率就越高,由此可见,帝企鹅的繁殖和婚姻政策,都是为了后代做准备。
如果帝企鹅在交配季节配偶不幸离世,对于还有机会更换配偶的帝企鹅,它们会尽快寻找伴侣,重新组成家庭。
但如果错过了产卵季,它们就会重返大海,独自觅食,等到来年交配期到来时在寻找伴侣。
其实不只是帝企鹅如此,许多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都是如此,比如:狼,狼虽然对爱情比较忠诚,但如果阿尔法狼失去伴侣后,种群中的次级狼就会上位,成为阿尔法狼的配偶,而自身也成为了阿尔法狼。
但近来人们研究发现,企鹅中也有纸婚现象。
2006年,在重庆兴澳海底世界爆出了一则关于极地企鹅的绯闻。
舆论对此可谓是“一片哗然”。
据极地企鹅饲养员讲,名叫 “滨滨” 的雄企鹅在名叫“璐璐”的妻子的“生产”期间,竟与名叫 “清清”的雌企鹅发生了“婚外恋”。
具体情况是这一年的3月底,璐璐产下了两枚蛋,然后与夫君滨滨轮流开始孵蛋。
不料,4月中旬,滨滨开始三心二意,孵蛋时间从每次8小时减少到3小时。
到后来干脆24小时也不见踪影。
那么滨滨放弃父亲的责任,去忙什么了呢?饲养员发现,此时的滨滨已经开始与雌企鹅清清出双入对,并开始出现了相互“鞠躬”的亲密行为,因为正常的企鹅夫妻配对,首先从相互鞠躬开始,然后逐渐相恋,这显然是与清清发生了“婚外恋”。
更有力的证据是,此前一旦有其他企鹅靠近滨滨和璐璐的房间,滨滨就会非常凶狠地啄它,以此保护自己的家园。
但发生了“婚外恋”以后,清清就可以自由进出它们家了。
更有甚者,这对情人甚至公然当着璐璐的面亲热。
而此时的璐璐,为了下一代,不得不含悲忍泪,每天24小时孵宝宝,连续一周都无暇进食,让饲养员不得不采取其他救护措施。
滨滨的“婚外恋”和对下一代的弃养行为,无疑意味着它们婚姻的解体,而这个婚姻才持续了仅仅一年时间。
相对于人类来说,一年的婚姻算是纸婚,而这例企鹅纸婚的出现,很可能是史上人类发现的企鹅中最短暂的婚姻,这显然是对企鹅大家族美誉的一种亵渎。
但科学家认为,这只能算是企鹅婚姻的一个特例,很可能与重庆的气候及环境影响有关。
当然,其中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企鹅的纸婚究竟有多大代表性,这有待于考证,但大多数企鹅的婚姻都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根据阿根廷国家研究委员会2012年的一项长达30年的企鹅研究,发现一对麦哲伦企鹅的婚姻已经维持了16年,这对于寿命最长有20年的它们来说,几乎是它们整个的繁殖年限。
16年的婚姻已经相当于人类的钻石婚了。
研究人员给生活在阿根廷南部塔哥尼亚海岸的5万只麦哲伦企鹅分别戴上了金属标识环,并使用卫星跟踪它们的行踪,研究它们的生活规律。
结果显示,麦哲伦企鹅通常是在阿根廷南部塔哥尼亚海岸度过夏季的繁殖季,然后它们集体迁徙到巴西海域。
这漫长的迁徙时间要长达6个月,它们在海上生活、睡觉、进食,在来年的春天再返回旧巢与同一个伴侣团聚,繁殖下一代。
迁徙往返一次各自要跋涉1.6万千米,其夫妻团聚一次,可谓是历尽了千辛万苦。
即便如此辛苦,其中有一对夫妻,婚姻竟然持续了16年。
它们每年春天,无论是夫妻一方谁先回到自己的老巢穴,都会在巢穴附近发出“爱的呼唤”,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唯一的另一半。
团聚后,又共同孕育新一窝雏鸟。
在16年中,它们夫妻双方单独经历的行程,已累计达到32万千米,其忠贞不渝的代价非常高,也因此非常感人。
到目前为止,这对大约有18岁的麦哲伦企鹅的钻石婚,应该算是迄今人们发现的企鹅家族婚姻持续最长的真实例子了。
研究它们的婚史,不但有助于揭秘它们的生理特性,还有助于了解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历史。
北极熊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肉食动物,它们强大的掠食者并主宰着整个北极领土。
北极熊是独居的,每年3月到5月的交配季节才会聚集到一起。
在交配季节, 公熊要争夺配偶,在交配后,公熊独立生活,母熊来照顾幼崽。
北极熊是属于雌雄二性态的,什么是北极熊的二性态?
简而言之,雄性的体积是雌性的两倍。
它们前腿上的毛也比雌性长。
这些毛到底有什么作用还在研究中。
科学家们觉得雄性的长毛让雄性更有魅力,在竞争中更占据优势。
但是为了能够跟雌性进行交配仅仅是个头大腿毛长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要参与激烈的争斗,这会让它们得到新伤口甚至永久的伤疤,通常斗争最后的胜利者会驱逐所有雄性对手。
在春天里,雄性北极熊只是到处闲逛并挑选雌性。
这些动物有着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用来追踪异性的气味,所以给雌性定位很方便。
雄性一般不会对雌性进行长达几英里的追踪,而是试图将雌性逼迫到偏远地区罕无熊迹的岛屿、海湾或者高崖,以减少竞争对手。
但实际上无论怎么做,要取得雌性的交配权都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在茫茫北极,一只熊要在对的时间遇上一只对的熊,谈何容易!
母熊的发情期只有半个月,过了发情期它们就拒绝交配,留给公北极熊的时间显然不多。
北极地广熊稀,而且呈现越来越稀的局面。
小北极熊要到3岁才能离开母熊独立生活,在此期间母熊拒绝一切交配活动。
也就是说,母熊4年才交配一次,公熊遇到的75%的成年母熊都是拒绝交配的状态。
一旦雌性进入发情状态,雄性会爬上它的后背与其进行交配。
研究表明北极熊的交配时间长达半小时以上。
《Polar Research》杂志记载一对雌雄北极熊的交配时间多达65分钟。
接下来的10天里雄性会保持高度警惕,并与雌性反复交配以确保受精成功,幼崽在适宜的时间出生。
雌性北极熊将会接受胚胎延迟植入,这就是说它们的受精卵直到秋天都不会植入,当它们变成准妈妈的时候体重会大幅增加。
无论过程多久雄性都会坚持到底,因为保护雌性在北极熊的眼中是义不容辞的。
大约两个月后的一月初,幼崽会降临。
在幼崽断奶后的两年半到三年之内雌性不会再交配。
如果幼崽过早夭折,无论是自然环境因素还是成年雄性所致,它们都会提前进入发情期,如果错过了春天的繁殖季节,它们甚至在整个夏天都会交配。
动物生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北极熊显然不会放过到手的繁殖的机会,使用暴力也是可以预料的。
有人拍摄到公北极熊吃未成年北极熊的画面,推测:北极熊饿了,找不到食物,才食用同类。
其实,每年死亡的小北极熊,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公北极熊之手。
至于原因?
为了交配!
带娃期间的母北极熊是不会发情的,处于“拒绝交配”的状态。
而公北极熊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只成年母熊,竟然告诉自己:因为要带娃,没时间交配!
公北极熊一看反正不是自己的娃,再次使用暴力,趁母熊不注意杀了小熊一了百了。
北极熊很暴力公北极熊杀了小熊,既能快速让母熊进入发情期,方便和自己交配,还能为自己未来的后代减少竞争对手,最后自己还能得到一顿食物。
当一对配偶分开后,它们会继续寻找其它的异性北极熊。
在一个繁殖季内,北极熊会有多个伴侣,北极熊的社会关系极其复杂。
北极熊是哺乳动物吗?
区分哺乳与非哺乳动物的一大标志就是是否为蛋生动物,例如鸡鸭鹅等这些动物都是生蛋的,不是哺乳动物,而像猪狗牛等这些,直接生育幼崽的,则为哺乳动物。
北极熊是哺乳动物吗?
是。
雌性北极熊不会在其婴儿年幼时离开其居住的洞穴,它们会留在洞穴里以转换其身体内储存的皮下脂肪来分泌乳液来喂哺其婴儿及为自己提供需要的营养。
雄性和雌性均为5-6岁性成熟。
寿命为25-30年。
北极熊为一夫多妻制,在春天交配,即每年的35月,发情期约为3天,雄性和雌性的北极熊会短暂配对,其目的只是传宗接代而非永久结合。
妊娠期为195-265天,每胎通常为两只,偶有1、3或4只,幼崽的死亡率约为10%30%。
刚出生的北极熊大约长30厘米,重700克,在出生时无人协助,双目紧闭,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1-2个月时,可以行走;出生3-4个月后,母熊便携子离开洞口,让其外出见世面,长见识,晚上领着它们回洞过夜;出生4-5个月后断奶,2-3岁后独立,在此期间,幼崽要学习捕食和如何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
一旦长成,它们很少找同类做伴,整天风里来,雪里去,辗转于浮冰和陆地间,由于其特殊的摄食方式和相当大的食量(北极熊的胃可容纳50~70公斤的食物),因此它总是独来独往。
一般说来,北极熊在每年的35月非常活跃,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
在严冬,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几乎可以长时间不吃东西,此时它们寻找避风的地方卧地而睡。
呼吸频率降低进入局部冬眠。
牛与狼牛群在广袤的荒芜平原上集结,即冰雪的衣角尚未完全褪去的草原上,那几分显扬的灵动莹白则是这个荒原的捕食者——雪狼,厚厚的白色毛皮在寒风里泠然抖动,清澈的眼珠毫不掩饰饥饿的本能,牛群众探出的小角让他们觉得终于有机可图了追逐,离间,捕获,两匹狼撕咬着小牛脖颈处厚厚的毛皮,剩下的牛群在十米外远观一头成年公牛猛然冲向了受困的小牛,犹豫者跟随距离已经逼近了三米,雪狼颓然松开到口的美食,夹着尾巴逃跑了,小牛重回牛群中间食草者有着庞大的身躯应对食肉者拥有的尖利爪牙,群居的习性应对迅捷的速度微妙的生与死在十米的距离里却能繁衍生息放债者距离欠债人一米不到,轻信的人落入糖衣炮弹的轰炸,有人拯救还是概率问题贼鸥与企鹅这个海滩在夏季有着最高的哺乳动物密度——多亏了这些成年企鹅和嗷嗷待哺的小家伙们,当然了,还有狡猾强壮的贼鸥敏捷的俯冲与谨慎的环视,一只无人监护的小企鹅就被带上了天,待到了安全区域,拆分和饕餮再次上演企鹅的片区里,企鹅夫妇们有了更多的精力来照料剩下的一个孩子,毕竟整个沙滩的这些小家伙在成年期里可得吃掉一百五十吨的磷虾有机可乘被席卷而去的价值,有时候给失去者带来了更好的选择——因为选择变少了逆戟鲸与海狮春季姗姗来迟,但是冰与雪的联盟已经不再紧密如凛冬,四散的浮冰在深蓝的海洋里飘荡,一只海狮趴在一块浮冰上享受着久违的升温,逆戟鲸小分队找到了新目标逆戟鲸通过一致的潜行和摆尾在琉璃样的水面激起了波浪,把握得当的距离和力度,海狮像是融化了的巧克力划入了泱泱海水海狮有着锋利的牙齿,或许那也是为什么逆戟鲸在这块可口的巧克力落入了水里之后依然谨慎,可是别忘了,还是有着脆弱的尾部一个耗不起我上两个,两个耗不起我上小分队,当然,一致而有效的战术也是一击毙命的关键PS:企鹅会偷盗、北极熊养育幼崽、雪鸮结尾伴侣……这些事情到底是本能还是学习的天性,或者它们的智商和XX岁的人类差不多?
要是能听懂每一种动物的语言,世界一定倍加有趣这个世界总是同时上演各种情节,感兴趣的人无暇顾及各个方面;戏剧与影片难道不就是消费现在的时间,欣赏某个时间某个空间、以编剧的意念为转移的可能与不可能的总和么纪录片是一倍浓缩咖啡,自然之景的纪录片让人觉得美景易达只是众人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环境污染的纪录片让人觉得垃圾无处不在而人类自己丝毫没有发现这一点,列国美食的纪录片有时候在当地人看来甚至也是美食无处不在让一隅的人看到最精彩的世界,是纪录片的初衷,但是这个初衷似乎忘记了时间Things are not so accessible在漫无目的的寻求之后发现的新奇才是人生啊,坐观时间的流失才是人生啊,感同身受的体验和真实才是人生啊PS: 啊,人生啊,妈蛋
全球生物质量(biomass)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和区域的生物质量分布概况:热带雨林: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包括亚马逊盆地、中非刚果盆地和东南亚。
生物质量: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这里植被繁茂,生物质量极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温带森林: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温带地区。
生物质量:生物质量较高,主要由落叶林和针叶林组成,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草原和稀树草原:地理位置:包括北美的大平原、南美的潘帕斯草原、非洲的萨瓦纳草原和欧亚大陆的草原。
生物质量: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生物质量中等,但这些地区常有大量的草食性动物。
沙漠:地理位置: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澳大利亚的沙漠等。
生物质量:由于极端干旱条件,植被稀少,生物质量低,但某些区域仍有耐旱的植物和动物。
湿地:地理位置:遍布全球,包括三角洲、沼泽、泥炭地等。
生物质量:湿地具有高生产力,生物质量高,支持大量的水生植物和鸟类。
极地地区:地理位置:南极洲和北极圈内的地区。
生物质量:由于寒冷气候,植被稀少,生物质量低,但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海洋生态系统:地理位置:覆盖地球表面的70%以上,包括各种海洋、海岸和珊瑚礁。
生物质量:海洋的生物质量分布不均匀,沿海地区和珊瑚礁的生物质量较高,深海区域生物质量较低。
总结来说,热带雨林和温带森林是全球生物质量最高的区域,而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质量较低。
草原和湿地虽然生物质量中等,但也支持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质量依赖于区域特性,沿海和浅海区域通常生物质量较高。
想看些關於雪的片子,有無推薦呢
壮观美丽。看哭。感谢导演和摄影师。
面对这样耗时5年的沥血之作,你在一再赞叹极地那难以言表的造物极致之美,以及那些极地生物顽强的生命力时,也该为那些背后艰辛付出的摄制人员鼓掌致敬。我们的世界无比璀璨,我们的生命无比精彩。
接近梦想
挺震撼的
2012最好看的纪录片 极地人生活太艰辛了
心都化了。
普通话版本配的不大好
花絮比正片好看多了啊
BBC地球系列再开播!牛逼的画面、配音和David Attenborough性感的解说是这个系列不得不看的原因。
明珠台在播,一如既往的精致与用心,尤其是看幕后片段才明白到每一个画面都是诚意制作。
越看越冷
bbc靠谱
都是国营电视台,BBC既能拍JA名著,又能拍这样的纪录片。。。CCTV真是。。。。。。
这个片子看得我心潮澎湃,就很想跟着BBC的摄制组去走一趟,觉得那样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看了野牛和狼打架那集之后就梦到中日开战了。电视里没有789集了?
神作
再牛逼的电影特技也赶不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Awesome!
相较BBC其它同等评分纪录片差得多,就贼企鹅有点意思,一角鲸有点奇特,时速50公里汽车撞击力量的麝牛有点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