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段,为张静初的装天真犯了几口恶心。
哦天,实在是太令人恶心了,那一笑一颦(请原谅我用褒义词)、发痴式的念白、假装小孩一样的笨手笨脚地夸张奔跑。。。。
天真啊,是多么难能可贵,导演却允许她这样玷污。
后半段,为故事的了无生趣犯了几次困顿。
哦天,实在是太无趣了,那些密密麻麻的信和日记和一场小小的冲突,就交待了两个人的一生的走向。
没有更多可信的、可感的纽带。
我是该怀疑自己太不容易被打动了吗?
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潦草地说故事,为什么我们的怀旧只能这样敷衍于形式主义。
《芳香之旅》本可以是很有趣的,《美人草》里面尚且有莫扎特和毛主席,《向日葵》里至少有个鲜明的76年地震背景,《青红》对流氓罪的处置让人触目惊心,但这个the road实在是只有一辆空架子的向阳号,让人觉得可惜。
我记得当年看《巫山云雨》得到了非常真切的感受,关于年代(非文革,而是长江三江工程期间,但那里保留着非常朴素的生活场景)、关于平凡处境中的人之情爱乃至争取。
第六代导演诸如贾樟柯在《小武》里表达的愤懑其实也有一番傲气。
《盲井》则有一种扎实的面对残酷的态度。
而到了最近这几年,似乎这些态度、勇气、乃至愤懑都不存在了。
这比什么都令人失望。
我们不能因为美丽的油菜花田、古董玩具一般的胖胖公车被拍得很好看,就原谅了这种态度上的懒惰。
最后,张静初茫然地开着刷上“废”字的向阳号,被围在同样茫然的人群里,我感到,被刷上废字的,岂止一辆车一对婚姻一场刚点燃就熄火的恋爱呢。
我这不是在赞,而是在憾。
不错的海报图景,仅此而已,缺失整部电影来看,也成立这张海报。
植物人已经出现在多少文艺作品中了?
所以,亲爱的编剧们,让一个主角成为植物人难道这样不可避免吗?
因为被多次滥用(懒用),而变成最难用的情节。
这让我想到当年和几个小说作者聊天,我们信誓旦旦地说,不能再把主人公写成自杀或是车祸了,太不高级了。
我们的大部分壮年导演都容易落入对文革青春的怀旧陷阱。
但在我看来,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外,别的都很失败。
失败在于,电影对背景的滥用已经彻头彻尾成了懒惰的借口。
曾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无异于一次全体性的行为艺术,毛主席形象的种种衍伸符号都累加着这种模式化。
所以,哦天啊,拿来一用,就成了三十年后的中国电影之模式化。
而且,若以前是政治性的,今天的这种行为趋势只能是蹩脚的商业性(不蹩脚的商业性,我宁可更期待一些)。
今天的《生活周刊》上有一篇影评文章,题目是《别没完没了的怀旧》,说的几个电影大致我们都可以想得到。
大抵也就是无极不是怀旧的了。
我在这些个镜头里面,看得到时代对个人命运的痛拧,也就是说,看得到结论,但我看不到某一个个体的魅力,甚至某一个演员的魅力。
(梁朝伟的演技好,并不是因为他会抽烟,对吧?
同样,不说话不代表你就有演技上的进步了。
)再来说沉默和隐忍。
太多这些怀旧的电影都用同样的结尾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充满感伤的爱情思乡病。
但这些人为了爱情做了什么,我们并没有看到。
时光荏苒,没错,荏苒,但在一个短至90分钟的电影里,你让每一个人以日记、以沉默、以逃避、以装傻来对付时光荏苒,这显然是给自己找麻烦:要知道,拍挣扎是容易的,拍忍耐是难的。
冯小刚说他拍夜宴,就是想说:拍庄严肃穆的大片比拍喜剧片难多了去了。
正因为我们有了对隐忍的宽容,我们才越来越无法表达挣扎。
表达力量。
今天陪德国人拍片时,遇到一个重大的难题,我们的拍摄对象太过无趣,以至于没有任何内容可以拍。
导演很无奈地说,拍纪录片,你无法去谋划。
但事实上,潜台词是这样的:因为纪录片的观众还是希望看到有趣、不同、刺激、有启发性的内容,所以你以不谋划的诚实作业态度就无法完成这次的任务。
是悖论式的纪录。
可我感到无趣的是,影像美术可以很棒的电影,被给予谋划的特权,演绎的特权,甚至拥有对那个时代远观和创作的自由特权,却终于还是落到了同样的下场。
从源头上说,公路电影是跟美国西部题材影片极其相似的一种类型片,多讲述发生在旅途中的故事,注重矛盾冲突的激烈和场面的紧张刺激、悬念迭出,往往靠暴力血腥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但另外一条线索——人物命运的悄然改变以及对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的探索则是这类电影的精神内核,带有一种质问的力量,与热闹紧张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视觉享受之外,总是让人不自觉地思考某些严肃的生存命题,或者至少通过电影对某些不合理的制度、成规有了更深入一点的认识,由此开始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因此有人认为,公路电影在催生愤青上也是“功”不可没。
其实,我们大可以把“旅行”推而广之,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就是一场旅行,诸如英国电影《红色之路》、韩国电影《路》、中国内地电影《芳香之旅》便是对“公路电影”含义的一种拓展,它们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平凡人的一生(或者是一生中的某个短小片段),多了一种人性的温情,少了偏激的控诉,艺术性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红色之路》曾一度让我产生错觉,一开始便是长镜头和特写交替,并无台词,画面中心也只出现一个女人,法国电影的味道很浓。
再加上女主角的表演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压抑、隐忍,又特别契合大多数从银幕上看到的法国女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当杰姬开口第一句台词用英语讲出来的时候,我感到很奇怪。
后来注意到影片的相关资料说,这是英国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执导的第一部长片,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没有更多的功利目的,对纯粹的电影艺术尚且有执着的追求,自然能拍出有内涵的作品来。
在《红色之路》的观影过程中,有一段会感到有些厌烦。
台词极少,画面又直接对准粗砺的生活场景,空旷湿润的街道、废弃的建筑工地、杂乱地涂着石灰和某些意义不明的字母的围墙……,找不到留白,没有机会在镜头游移的间隙停下来喘息;但又不是被画面拖着走,因为悬念足够,故事线索和场景都相对很单一,会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下一秒到底将发生什么。
杰姬的生活细节填满了电影画面,我们逐渐进入她的生活:她是一个闭路电视监控器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主控室看着几十个电视监控画面。
有一天,监控器里出现的一名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把关于这名男子的监控录象带悄悄地带回自己家,很认真地回放,好像非要从中找到什么线索;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她一个人生活,丈夫、孩子因为一场变故而不在了,她和父母的关系有些紧张,虽然自己也希望努力地维系这唯一的亲属关系,但紧绷的神经使得她与父母老是矛盾不断;那名引起她特别注意的男子叫托尼·克莱恩,确实就是她要找的人,她跟他有仇,她要寻找一个报复的机会;她也出现在了监控器镜头下,成为被监控的对象,但是她很清楚,即便在监控器镜头下面,也同样可以制造假象,并且由此将克莱恩投入牢房。
这就是杰姬的复仇,在那栋“红色之路”公寓里与克莱恩发生性关系后,她将避孕套里的精液涂进自己的阴道,再用从路边拣来原本打算袭击克莱恩的石头在自己的额头上砸出一个窟窿,扯破自己的衣服,从公寓里冲出来,像逃命一样从那只监控镜头下跑过……。
报复的念头占据了她的全部,怎样的代价对她来说都不算什么。
我们在看杰姬极端的报复方式的同时,也看到一个弱者的生存哲学——对他们来说,怎样的痛苦都可以承受,怎样卑微的诉求都不会讲出来,一切靠自己设计,靠自己完成。
他们从来不会考虑无谓的求助和可耻的怜悯,而是通过“自力更生”式的复仇来完成自我救赎。
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底线,报复之后常常是宽恕,从来不会真的把对方置于死地。
所以杰姬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起诉克莱恩,而仅仅是上前向他要了一个已经毫无意义的回答。
种种痛苦她都已经尝试过了,生活的各种状态对她来说都不过是在困难中再坚持一下而已,有自己遭受过这一切就够了,何必再把痛苦加到别人头上去?
如果说《红色之路》尚且带些残忍地撕破美好事物的悲剧色彩的话,那么韩国影片《路》则显得温情许多。
《路》是曾拍摄著名的《贫民窟的人们》、《捕鲸》等影片的导演裴昶浩在2004年完成的一部“公路电影”,但直到2006年末才在韩国本土上映。
影片从一爿嘈杂的集市进入,不同角度的掠影,最后在铁匠泰石的身上停顿下来,只三两分钟,泰石那大嗓门、脾气粗暴但执着地喜欢打铁这门古老手艺的形象已经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中,泰石的一段辛酸苦涩的生活经历通过一条条不同的路连接起来。
他被最好的朋友德洙欺骗,又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在监狱里度过了四年,出狱的那天,没有人到监狱门口接他,从监狱回到家的那一刻,却看见德洙正和自己的妻子偷情,他转过身走开,瘫软地跪在家门前那条泥泞的路上掩面流泪……一场接一场的打击没有令他感到绝望,他总会坚强地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背着自己打铁的工具从一个集市到另一个集市,打铁从此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最能让他借以忘记过去的事情。
一个从汉城返回乡下的女工申英与他相遇,原本不相识的两个人,一起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
看上去不太明白人情世故的申英,好像跟他有着同样不堪回首的过去,出于习惯性,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助她。
办理申英父亲的丧事时他才知道,申英竟是那个骗光自己钱的德洙的女儿。
德洙在遗信中向他道歉和澄清那些被误解的片段,但其实在看到那些信以前,泰石就已经原谅他了。
他相信只要自己的双手尚可劳动,便没有理由怪罪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他坚持要帮助申英,只是因为自己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没办法改变。
当泰石又踏上熟悉的山路,去赶下一个集市的时候,那些自己年轻时每次赶集和妻子儿子道别的温情画面又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他于是面带微笑,踏着大步走向前去。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不同道路的镜头,并不借助语言的表达作为补充,仅画面的美感就足以抓住每个观众。
泰石这个角色所代表的那类坚强面对苦难、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生活状态的人们,用最朴实的情感和最安静的生存方式给我们以感动。
《芳香之旅》因为年代跨度更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司机和售票员的大半辈子光阴,带给我们的感慨也更多。
但这片子嫁接的成分有点多,春芬(张静初饰)去石灰场见刘奋斗的那一段,很容易就让人想起了《美人草》,就算是拿整部片子来看,“刘奋斗”跟《美人草》里刘烨的那一角色也都如出一辙;到后半段,人到中年的春芬在公交车上教训售票员英子、训斥在“向阳号”里钻来钻去的孩子们、把报废的“向阳号”公交车从废品站里开出来的这些情节,又不由得不让人想到《长恨歌》里的程仕路(梁家辉饰),沧桑感太重了点,反而有些冲淡了主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范伟和张静初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确实都很出色,范伟的驾轻就熟尚不足为奇,张静初能掌控好年代跨度这么大的一个角色,就很是难得了,与郑秀文在《长恨歌》里的表现相比,张要优秀得多。
耗在一条路、一辆车上的一辈子,有着怎样一种平淡的美好在里边呢,又有着怎样一种悲凉?
春芬坐在公交车最后一排去给崔师傅上坟,想起自己当售票员的那段时光,不觉就笑起来了。
就是那笑容,把我弄哭了。
2007-7-18 星期三(Wednesday) 晴《首席市场官》2007年第7期。
现代人再拍中国这个时期的电影充溢着大男子主义,所有人的愚昧仿佛都要让女人来扛,才显得我们的导演和编剧们有多么多的关怀。
正是男子的大男子主义,所以喜欢一个人第一就是想要得到她,不管她爱不爱自己,更何况像老崔这样一个男人。
这算一部女性电影,且不说春芬的命运是否合理,但若是有个人真的经历了这么多,变成了一个怪胎,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我是先从春芬和刘奋斗的那个雨夜开始看的,看完之后才从头开始看春芬年轻的时候,所以没觉得张静初演得有多夸张,我能理解那种干劲十足、善良坚持的人应该有的这种状态,而且颇为感慨:大马路上开着废车的老太婆,年轻时候竟然是这样的,那些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她年轻的时候单纯、善良、爱生活。
传说范伟的母亲看了这部电影说,把苦日子当做好日子过的,就是幸福的日子。
看完电影,我现在还感觉不到春芬的后半辈子那种幸福。
昨天看了《芳香之旅》这部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由范伟和张静初来扮演。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片名一样,你会从中感受到男主人公朴实善良人的人品。
男主人公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公共汽车司机,每天在开车两座小城镇之间路上往来,平淡地度过自己的生命岁月,没有勇斗歹徒,也没有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但是他正直善良、朴实的性格像盛开的茉莉花一样,发出淡淡幽香。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叫龙泽的小城镇的汽车站中,劳模老崔(范伟饰)是被上级派到这来开“向阳号”汽车的司机,春芬(张静初饰)是该车的售票员--一个本地女孩。
春芬在和老崔出车的过程认识了刘奋斗--一个被下放的知青。
青春的冲动加上她不安分、好气的心使她爱上了刘奋斗,可是老天不随人愿,他们在偷情时由于力度过大导致矿场一间棚子倒塌,恋情被暴露。
刘奋斗被带走,春芬被劳模老崔保了下来,并继续和他一起出车,后经车站组织领导撮合,面对命运,无奈的春芬与老崔结婚了。
婚后,春芬发现老崔是个性无能,在性方面不能满足春芬一个正值妙龄女孩的需求。
就这样生活也平静而又缓慢的继续着,无奈的她一天接到已回上海的刘奋斗的信,她内心又开始不平静起来。
但是面对生活的现实和无奈,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老崔偷偷的看到刘奋斗给春芬的信,为了让春芬和刘奋斗见上一面,开车去接刘奋斗,途中遭遇车祸,变成了植物人。
春芬从此担起生活上照顾老崔,工作上接替老崔继续开“向阳号”的双重重任。
退休后,春芬偶然开了老崔的日记,发现老崔是因为让她和刘奋斗见面而遭遇的车祸时,痛哭不已,并从中感受到了老崔平凡、善良、朴实的人格。
老崔在日记说他不能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男人,但是在精神上他要做一个完整的男人。
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善良朴实的人品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音。
范伟在影片对片中人物的塑造比较成功,一改他以前在小品中的形象,成功表现一个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张静初表现也可圈可点,春芬的这个人物有些象她在《孔雀》中塑造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小姑娘,都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
《芳香之旅》中她演的人物年龄跨度大,从十七八岁到退休,可以说比较成功。
虽然电影平铺直叙,只有人物间朴实的对白,动作和表情,但是恰恰是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色。
现代生活的发展给人心灵上蒙上了层层阴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我们正是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探寻,生活本没有那么多颜色,其本质就是三原色,平淡中章显出美丽。
在《芳香之旅》放映的中途,主人公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观看了一部影片,该影片放映了一部令人泪流满面的朝鲜情节剧。
观众以最不受控制的方式哭泣和尖叫。
这一幕似乎强化了导演章家瑞将自己的电影拍成情节剧(melodrama)的意图。
但是这种类型是极其困难的,很少有电影人能够在不越过导致过度操纵观众情绪的细线中掌握极限,从而引起像电影中的(那部朝鲜)电影一样的夸张,不成比例的大惊小怪和歇斯底里。
从《芳香之旅》中可以了解到,张家瑞肯定不在这支电影人的队伍中。
影片从1960年代初开始,讲述了一辆公共汽车在中国农村的道路上行驶的旅程。
它的司机,现在已经成熟的崔师傅,和还是个少年的售票员春芬将是主角,他们的生活将被描绘出此后的三十多年。
导演一开始就明确了用简单的资源来吸引观众的意图:巴士穿行在色彩鲜艳的田园风光中,春芬被呈现为一个开朗、友好、微笑的人。
问题是,这种夸张的同情很快就让人感到不舒服,让人想起最近电影中描绘的最大怪物:Amélie Poulain(天使爱美丽)。
影片的另一条指导线也具有特点:毛泽东政权固有的笔墨肖像,几乎融入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旅途中,春芬开始对年轻的医生产生了浪漫的兴趣,但文革来了,他被带到了再教育营。
电影继续,这种对政权的反思性观点的最初方面,带有幽默的浅色调,设法对角色所服从的公认的一系列的轨迹保持了一些兴趣。
令人好奇的是,在这方面,这部电影仍然保留了相关手法的痕迹,因为屈服于政权预定的套路会导致角色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感知太慢。
几年过去了,浪漫的吸引力被认为是这样的。
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合作,崔师傅和春芬走到了他们的婚礼上。
这段婚姻发生在电影的中段,之前和之后是电影的两个最佳序列,其中讽刺和幽默克服了大惊小怪。
其中之一是已经评论的电影院的那段对话。
另一个是新婚之夜。
在其中,我们看到新娘被带到司机家,总是被党奉为模范公民。
房子里摆满了毛的图像和小雕像,这些都是崔师傅多年来获得的奖项,即使是在做爱的时候,它们仍然困扰着这对夫妇。
在那一刻,这部电影沐浴在一种撕裂的喜剧基调中,暗示着它通往新的方向。
之后,《芳香之旅》就像一辆失控的公共汽车,开始下坡。
失望和悲剧开始在主角的生活中爆发,从与文革结束相吻合的历史时刻开始,这部电影以格洛里娅·佩雷斯(巴西的一个电视剧编剧,豆瓣上唯一有评分的条目是《双面身份》)的模式呈现出一部糟糕的肥皂剧。
章家瑞的叙述速度太快了,岁月一眨眼就过去了。
因此,跟上电影的剧情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是因为剧情省略在没有太多解释的情况下开始相互接续的方式,要么是因为剧本中呈现的情况所施加的吸引人的悲剧基调。
导演肯定会失去对电影的控制,甚至对他的提议感到困惑或犹豫不决,因为如果电影开始公开暗示对党强加的生活模式的批评,它将以苍老、悲伤和幻想破灭的春芬告终,在一个坦率地说,她不认识自己的当代世界里。
矛盾的是,《芳香之旅》最后提出了在共产主义政权下重视生活的积极的建议——有点像德国的《再见,列宁》——进入了一种“我很快乐,但我不知道”的气氛。
这只会在电影结束时导致人们对电影负面方面的记忆永久存在,而那些可以被描述为其少数快乐时刻的内容会被短暂遗忘。
翻译自letterboxd的一则影评,巴西的一个杂志的评论,署名是Gilberto Silva Jr.https://letterboxd.com/film/the-road-2006/不懂葡萄牙语,主要靠机器翻译,勉强做了一些矫正。
給三顆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演員演技,而非劇情。
劇情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三角戀:司機,售票員,乘客之間的三角戀只不過這戀情在那樣的背景下,讓人有一絲感慨和不解。
背景:60年代開始 直至 21世紀張靜初-李春芬李春芬是三角戀的關鍵人物,向陽號的女售票員,對勞模司機崔師傅佩服有加,對上海來的醫生劉奮鬥春心萌動。
劉奮鬥家庭出身不好,在文革后,他被下放到採石場,春芬去看他,雨夜,兩人相擁而吻,被人發現,劉奮鬥懦弱地與她劃清界限,斷絕關係。
崔師傅對他不離不棄,繼續照顧她。
後來,她嫁了師傅,師傅卻因為常年開車,不能滿足她作為女人的慾望。
改革開放后,劉奮鬥回來了,給她寫信,她撕掉。
通過其他人約見她,她不忍拒絕,卻被崔師傅阻止。
她和崔師傅吵了架,第二天,崔師傅就出車禍,成為植物人。
她默默承擔了一切,做了一名女司機,日復一日地照顧老崔,直至多年後,她發現老崔那天出車禍的原因是要去接劉奮鬥來見她。
另一個疼惜她的男子老田想要娶她, 她拒絕了。
老崔在做了很多年植物人后,死了。
原來的標兵車向陽號,也被當做廢鐵,賣掉了。
她衝進廢品回收站,把已經成為廢鐵的向陽號開上大街,車卻最終拋錨在路上,蜂擁的路人,喧鬧的汽車鳴笛聲,她無助的臉。
其實絕望和無助,都只是片刻,生活再怎樣也會繼續。
那天,她一個人坐在去祭奠老崔的公車上,淺淺地笑著,明媚的陽光中,她看到從前,那年的陽光中,他們的笑臉,一如既往。
張靜初是個會演戲的演員,在這部戲裡,她出演的角色,年齡跨度很大,從年輕的十幾歲演到六十幾歲,表演功力很棒,尤其是演年邁時的春芬,可以看出她的積澱。
可是,不知爲什麽,我厭惡她在這部電影扮演小姑娘時的里吃相,基本上看過她的所有電影《孔雀》、《花腰新娘》、《紅河》、《門徒》、《七劍》,唯獨討厭她在這部電影里的吃相,咀嚼,貪婪的過於赤裸,或許是因為飢餓?
可是這樣表演過度的鏡頭,讓我莫名的心生噁心。。。
或許,她對於十七歲少女的塑造,沒有她對於年長女性的扮演來的得心應手的,畢竟已經經歷過太多。
范偉-崔師傅崔師傅司機崔師傅是個鰥夫,北方人,被毛主席接見過,一個光榮的勞模。
他愛春芬,卻不能給她一切。
只有默默地把碗裡的僅有的魚肉給她吃,在她落魄時繼續照顧她,娶了她。
把被她撕掉的劉奮鬥的信粘好后,得知她的喜好,買她喜歡的紅圍巾給她,帶著她去乘坐年輕時她想要坐的火車。
因為愛她,開車去接劉奮鬥和她見面,卻出了車禍,成了植物人,從此變成她的拖累。
范老師是個好演員,只是被本山大叔影響到讓眾人都以為他只是個小品或喜劇演員。
其實范老師的長相,本是個主旋律的忠厚老實人。
電影的後半段,范老師對植物人的塑造,也是比較贊的。
聶遠-劉奮鬥他是個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而來到小鎮的上海男人,醫生,知識豐富。
愛上了活潑的春芬,卻因為懦弱到沒有擔當而分開。
其實即使在多年后,他也沒有能力為自己犯下的過錯進行任何的彌補,還只是他,雪上加霜地以自己的夢想去擾亂別人的生活,還天真地以為這就能改變些什麽 在那個環境下,懦弱也只是一種生存之道,僅此而已。
從來就不喜歡長相過於清秀的男人,他在這片中的表現,沒有出色到讓人不能忘懷。
本色演出麼?
好吧,我偏見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時常會有窒息到胸悶的感覺,尤其是看到電影里,眾人振臂高呼: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個人崇拜和英雄情結,那個時候的人,就是這麼單純到相信一個人就可以拯救世界。
那樣的狂熱激進,甚至偏執到讓人羡慕的程度了,至少,他們曾有過信仰。
只是信仰破滅后,巨大的虛空和失落,玩弄權術的陰謀家們真實的嘴臉,還有飛速的變革,遠遠超出信仰本身,種種後果,也超出了民眾們的期望。
於是當下:群魔亂舞&瞎折騰 算了,莫談這些,這畢竟是部愛情片。
章家瑞的電影,從來與愛情有關,發生在各種地方各種時代的愛情。
愛情這東西,向來很難解讀對女人來講,什麽是愛情?
一個激情的雨夜,可以幾十年都在記憶中。
身邊人的溫情照顧,一生的責任。
那個時候的女人,爲什麽,有些事,執著地堅持。
例如,丈夫已經成為植物人,丈夫已經死掉,還是不能接受另一個疼惜自己的男子。
例如,看見毛主席相,還是會買回家,工工整整地貼在牆上。
即使這些執著,有時,那麼蒼白。
那些對往昔的回憶,有時,那麼美好。
我想我可以理解爲什麽我的寡居十餘年,年邁的祖母每年清明都要我們燒紙,然後在旁邊默不作聲地看著,還有她每次訴說起他和祖父年輕的時候,父輩們小時候的事情,臉上的表情就開心的像個孩子。
那個時候的女人,爲什麽,可以承受一切,堅強而獨立?
丈夫已經成為植物人,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他,去醫院天天替他按摩,為他清潔。
瘦弱的身軀,開啟巨大的公共汽車,面對疼惜她的另一個男人,平靜而斷然地拒絕。
也曾片刻無助過,卻在經歷種種后,繼續生活。
我想我可以猜測,我的姑婆,在她的丈夫死後,一個人帶著四個女兒,如何在上海這個地方生存下來,最終,四個女兒各有各的生活,我見她的時候,她已身在老人院,不記得一切了。
那時的女人,旅途至今,芳香與否,冷暖自知
芳香之旅喜欢这个片里的张静初,坚强,隐忍。
她的师傅和丈夫则是憨厚老实,――那个时代的人。
影片讲了一个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的大半生故事,时代从她身边过去而她懵然不觉。
退休后的她已落后于时代,而扫墓的举动则是对过去时代,对那时候的他与她,对曾经幸福美满生活的一次回望与复归。
――那时代才是她的时代,而今活着的她只是那时代的遗迹,就像那辆展览馆里的向阳号汽车,在没经过那时代洗礼的人们看来,就只是一堆废铜烂铁而已。
时代与主流的价值观变化是何等快,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如何才能支撑起自己走过那么漫长的一生?
成为植物人的丈夫作为符号性的存在,成为人生价值的来源,他是劳模,而她是劳模的妻子,即使时代过去,她还是他的妻子,为丈夫活着,为他昔日的荣誉而自豪,这自豪就支撑起她全部的人生。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照顾了他的身体,而他照顾了她的灵魂。
故事只能这么讲,如果他早死,则她将一生生活于内疚之中;而他变成植物人的结局就使她可以照顾的形式偿还心理的债。
若早看他日记,则她的照顾只是感激;而晚看的结果使她的一生都成为一个妻子无怨无悔的奉献。
从此片还可看出生活同化和改造人的力量何等强大:曾经天真烂漫崇尚爱情的小姑娘变成了四十年后沉静隐忍而保守的寡妇,谴责起小姑娘的恋爱,忘记了自己也曾有过那样年轻冲动的时候。
整个片充满禁欲主义伦理,符合大男子主义男性对女性的期待:她必须为他守寡,从身体到精神上都为他所占有,照顾他成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幸福感的来源。
――最后,她脸上浮现微笑,是用他的眼睛看见了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这个片还可以说是讲一个女人如何被男人、也被自己的命运彻底征服的故事,这征服是如此彻底,以至她都不再感觉到痛苦,而是彻底的认同于此,于是有了微笑。
真是一部好电影啊。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给打了还行。。。。
很感人。
现在人因为有了太多的选择而变的不开心。
以前的人因为没有选择而活的很知足,有自已的坚持和理想。
我想这样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坚持就是胜利,不仅是自已信念的胜利,更是生活中的胜利。
夫妻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更是值得现代年轻人所学习的。
老崔把肉和鱼都放在春芬的碗里,让我泪湿眼眶。
春芬照顾变成植物人的老崔,无怨无悔,让我泪湿眼眶。
老崔看了刘奋斗给春芬的信,代替刘奋斗实现春芬的小梦想。
或者老崔就是这么一个实在却不懂浪漫的人,但却认真从心底里爱着春芬。
一条红围巾15块,但春芬喜欢,老崔就把口袋里的钱全拿出来给春芬买了戴上。
当向阳号被人们遗忘的时候,春芬一个人将它从废品站开出来,在灯火通亮的马路上,我们才认识到,时代不同了,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唯一未变的是春芬和老崔的情感,这份有着时代烙印的情感。
或许是我之前没有了解太多关于这部片子的消息,所以看到了就看到了,居然也被感动了好几次。
诚然,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当然看得出破绽,挑得出毛病,而没有经历过的人,也大可以表示嗤之以鼻难以理解。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这部片子会不会拿奖,有没有得到普遍的好评与认同,对我而言,都无所谓,我看中的,就是从中透出的温暖与人性,而我相信,那个年代长大的人,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善良,如此温暖人心。
那个活泼天真的春芬,狼吞虎咽地吃着老崔给她的红烧肉和烧鱼;老崔将春芬撕碎的刘医生的信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并且按照刘医生的意愿,为春芬买红围巾、带她去坐火车;老崔善良地去接刘医生,想让他最后再和春芬见上一面,却最终变成了植物人;春芬无怨无悔地接替老崔,开起了“向阳号”,并像老崔那样爱护着这辆车,把它从废品站又扒拉了出来;春芬照顾老崔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倾注了所有心血;……至少这些,已经足够感动我了!
而演员们的演技,无论是范伟还是张静初,在我这里都已经成功了!
也许他们的演技的确还可以提高,但,这种话是局外人从理论上说的,况且,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演员想这样演绎,而我又觉得可以,这就够了。
当然,在他们的演绎之外,我还自己想到了些什么,这个是属于我的思想,是属于我的感觉,没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和我拥有一样的感受,因为,他们也有自己体会的权利。
粗粗算来,春芬的年龄和我妈妈差不多,所以我更愿意从试图了解妈妈的角度来感受这部影片,原来她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原来她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虽然我永远不可能和妈妈感受到的完全一样,但是我为我能对妈妈的生活“断章取义”而感到兴奋,感到窃喜。
妈妈生活的年代,我也略知五六,足矣。
爱情,人类美好的情感,永恒的追求,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更在电影中被演绎过千万次。
电影《芳香之旅》也是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然而看过之后,最感动我的不是爱情,是超越爱情位于其上的善良,一种人性中最质朴也是最珍贵的情感。
《芳香之旅》的故事是这样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春芬(张静初饰)在长途车上屡屡遇见一个让她心仪的男人刘奋斗(聂远饰),旅途因此变得美好……,当两人终在一个滂沱雨夜得以亲近彼此,命运却将这段可能修成正果的情愫戛然掐灭。
惶惑、落寞之下,春芬脸上青春的颜色黯淡了,但内心依然对情爱有着隐秘的憧憬。
长途车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依旧,春芬的一颗女人心虽然怦怦跃动,但命运再次翻覆,她最后选择嫁给了年长自己许多的师傅老崔(范伟饰)。
有了婚姻的春芬,身体却如花苞,从未绽放,直到不能给她肌肤之亲的老崔去世,春芬才恍然明了,肉体上做不到男人的老崔,曾经穷其所能证明,在春芬面前,他精神上是个完完全全的男人……寂寥一生之后,春芬最后释然,每一个年代,每一段经历的情感,都无异令人感怀万千的“芳香之旅”……这部片子我是分两次看完的,第一次看到春芬因想去见刘奋斗而与老崔发生争执和冲突,在没有看后段之前,按我的想法,认为剧情应该向春芬离开老崔而与刘奋斗远走这方面发展,进而认为这又是一个讲述老百姓自己在特殊时代普通三角爱情故事的影片,最终的结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回到城市的刘奋斗渐渐忘记当年的爱情,逐渐嫌弃人老珠黄又是来自小地方的春芬,此时的春芬才开始怀念当时“向阳号”上的美好时光和师傅老崔对她的好。
事实证明我肤浅了,片子并没有按照这个套路发展,而是从爱情的纠葛转向人性的探讨。
老崔和春芬都是不幸的,老崔不但“不行”还成了植物人,春芬不但得不到爱情还得不到与她过日子的人。
但他们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用善良对待周围的一切,当命运把一个个不公平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默默的承担着。
老崔没出事之前,对不爱他的春芬百般呵护,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春芬在老崔出事后,挑起生活的重担,接替老崔的工作,还要照顾一个不能自理的病人。
此时的影片是一个升华,是一种最朴素最感人的表达,表达一种人间高尚的情感——善良,是善良让他们做了这一切。
因为老崔和春芬在做这些之前,完全没有考虑自己会得到什么,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
如果说老崔的善良还能换来喜欢的人和各种荣誉,那春芬的善良只能换来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但她还是承担着、付出着、坚持着。
有人会觉得春芬面对命运的捉弄只有忍气吞声、盲目顺从,人物的个性被抹平,无论老崔阳痿还是成了植物人,她都毫无怨言地尽着一个妻子的本分,老崔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把自己人生的列车驶向了绝路。
可我却认为春芬的个性就是善良,命运的戏弄是时代的悲剧个人无法选择,她可以选择的就是用什么去面对,她可以抗争、可以报复,但命运安排给她的丈夫是一直敬仰的、同样善良的老崔,她能伤害他吗?
春芬在和老崔的生活中的确没有爱情,但也不应该算是忍气吞声,要知道在那个狂乱的年代能善良的对待他人和被善良的对待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我们现在有一种偏见,总是过分的强调个性,的确个性应该被尊重,但也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为了突出个性当作一种压制别人甚至伤害别人的态度来处世。
春芬的一生是孤独的、不幸的,但她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对的起老崔、对的起周围的人,她用牺牲自己承受着命运的不公平,没有让这个不公平伤害更多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春芬是伟大的,她的个性也是鲜明和可敬的。
从更高的角度来探讨善良,我觉得应该从对过去时代的反思所应包含的内容上谈。
我很赞成对文革进行深刻的反思,但我们现在所说的似乎都是在破,而很少立,也就是批判的列举的错误很多,树立的很少。
我们看到的影片多是文革中带给我们带来的创伤,除政策的失误外,就数人性的泯灭,是人与人关系的大倒退,欺骗、陷害、出卖、争斗,人性阴暗的凶残的一面彻底暴露。
这些是应该深刻反思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们更应该赞美一些好的品质,毕竟我们还需要它来指导未来。
我们不希望以后再发生错的,就应该树立对的,尤其是在最黑暗的时候还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善良,值得我们树立和赞美。
再有,目前国产的同类型影片的确过多,确实有“自从《孔雀》在柏林“开屏”以后,国内便一窝蜂地去拍怀旧电影”的趋势,很有投机之嫌。
反思是个持续的经常的事情,而不是特指在某个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局限和不完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一样,需要我们不停的反思。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看人该有的样子
很好看,我们一起经历着时代的变化。
看是看过了,讲啥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张静初做作的方言。
够烂,我当导演也不怕了,难以超越的
高度始終上不去,煽情倒是挺拿手
影帝影后的演出。导演不行
还挺好看的
花田+1
张静初很漂亮 还是受不了范伟和美女搭戏
还是那个感觉,张静初有点狠劲,傻傻的狠劲
张静初演得真好,美丽的女人.
受毒害太深了……
我记不起为什么下载这电影
悠悠记得当年笑。
一部适合张静初的文艺年代片。
讲的什么玩意!浪费两个好演员。
范伟和张静初都是我喜欢的演员,范叔的平民路线和本片所设定的年代很相符,张静初的表演处于角色需求必须展现出一副少女情怀,章家瑞的片子很讲究情怀,几部片子的故事发生背景都与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是否刻意为之恐怕只是导演个人喜好问题,虽然怀旧情怀够了,与观众距离也拉大了
张静初
不得不提的是张静初和范伟的演技.有些地方竟然让我心酸的感动.一个女人的一生,请允许我理解这部电影的名字.
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