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熔炉》《浴血无名川》注定将是寂寂无名的影视剧,也许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这两部戏,现如今时光网上都没有条目,豆瓣上没有剧照。
不过,国产战争片能拍到这个份上算是不错了,我专门给孩子看了一下,里面的服化道很有味道,特别是演员的妆容,绝对是硝烟弥漫战场上的感觉。
特效不多,做得用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故事内容向小人物聚焦,更接地气。
相比《战火熔炉》《浴血无名川》里的演员更的叫不上名字,所谓电视剧里的大咖,也只有张光北友情出演,开头下命令,结尾一句开炮落。
对于极少看电视剧的我来说,演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难得女演员摆脱了花瓶的嫌疑,非但没有奇装异服,脸也不那么白净,这才是向历史负责的态度。
《战火熔炉》作为一部十三集电视剧,时长保证了故事的相对完整性,也造就了主角赵和心路历程的转变相对可信。
解放战争中大量解放战士加入各野战军,随即在抗美援朝中冲锋在一线,为祖国解放,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 很早前就有一个故事构想,一名老兵,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礼历经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围剿苏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朝鲜战争,时间跨度近40年,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如果有,即使十四五岁参军,抗美援朝时也已经五十岁了。
缅甸佤邦有这样的年纪的老兵,从北伐一直打到了解放军跨境剿匪,年龄也到了差不多60,。
台湾影星郎雄在《异域》中饰演的老郑就是其中之一。
赵和作为国军坦克兵,有知识、有技术,难得懂英语,会思考,战场嗅觉灵敏,是天生的指挥员。
杜川是侦察排长,敢打敢拼,神枪手,但是对整个战场的掌握就局限在有便宜就占,敢于牺牲,非常符合角色设定,一个不会算数的排长,总不能挥斥方遒吧。
《浴血无名川》中“做你的第三枪”完全按照好莱坞经典台词重复三遍的原则,不过第三遍是无声的手势,做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
狙击战一直是中国军人的短板,虽然在抗日神剧中,常常有神枪手、神箭手出没,但都是胡编乱造。
真正出现中国狙击手还真到了抗美援朝后期,为什么呢?
道理非常简单,解放战争时期,装备第二好的四野,林彪还提出刺刀见红,一方面是强调“三猛”战术,一方面就是子弹不能敞开了用,临敌不过三发是大多数战斗的真实写照。
此外,抗美援朝前期,后勤保障很差,直到成立总后,才算有了好转,特别是苏联的援助(抗美援朝纪念章上士兵手持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到相持阶段的冷枪冷炮杀敌运动(主席所谓的零敲牛皮糖)弹药就不缺了,这才能产生狙击手,没有足够的子弹真的练不出来。
《战火熔炉》有一条赵和与陈天放和解故事线,两人从战场死敌,到并肩作战,最终凝结兄弟情义。
很好地体现了我党我军统一战线和阶级斗争的政治工作威力,用时髦的话就是,屁股坐得很正。
近期国际形势对我国不是特别友好,西方反华势力开始围堵中国,一度有点灰心,日子越过越好,偏偏有人欺负,就不想让你好,想起来就心烦,但是听到赵和动员讲话,“我们可以继续战斗100年”,突然之间就想起了1901年,义和团运动引来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联军不仅烧了颐和园来侮辱皇家,更要每个中国人赔偿1两白银来以示侮辱,屈辱距今已120年。
120年来,我们都在继续战斗,中国人是压不垮的,大不了再战斗一百年。
《浴血无名川》的外籍演员水平是有点低,特别是反派少校,很有点装腔作势的样子,像西部牛仔多一些。
外籍群演应该是没有接军事训练,军事动作明显外行,机枪扫射的样子像极了打电动,脸部表情倒是很狰狞,明显是在表演。
两部戏都有长津湖的内容,《浴血无名川》是回忆,女主思念哥哥的快速闪回,可以看出是为了节约成本,这一部分的化妆差点意思,优点是情绪饱满。
《战火熔炉》里有一段战斗场面,拍的就好很多,两部戏都没有过度煽情,毕竟现在拿冰雕连转眼泪和流量的太多了。
说到战场的残酷,两部戏都表现得很好,《战火熔炉》里有一段文艺兵遭遇战,背景是第五次战役撤退,看着像花一样的小姑娘血肉横飞,视觉冲击很大。
《浴血无名川》开头一声炮响过后以为是主角的孟大关排长说没就没了,干脆利落,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两部戏的结尾都是很有力的,《浴血无名川》结尾,呼啸而来的炮火覆盖了美军炮兵阵地,随即出现字幕,纪念那些无名英雄。
《战火熔炉》随着美军坦克逼近,赵和结束讲话,士兵们毫无惧色的投入战斗,让观者心潮澎湃。
历史上,抗美援朝中数不清的无名英雄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美军钢铁洪流,第五次战役负责阻击的志愿军战士以连为单位,孤零零的分散在铁原平原,出了牺牲没有第二条退路,硬是把美军机械化部队迟滞了12天,靠的就是志愿军顽强的意志力。
上甘岭战役,坑道里的战士宁可喝尿也决不撤退,增援的士兵用血肉之躯穿过美军火力封锁,靠的就是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希望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给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以信心和勇气。
PS:给《浴血无名川》编剧提个意见,作为一个陕西人,首先非常感谢安排了陕西方言对白,但是真的说的不地道,陕西人听了有点发毛。
其次是对羊肉泡馍的描述,真的非常传神,可惜有一处技术性错误,羊肉泡馍是不用油泼辣子的,用的是很咸的辣子酱。
希望编剧有机会来西安玩,亲身体验一次就好了。
张涵予解说了一部抗美援朝纪录片,台词几乎是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里的原话,其中烟台峰吹起小号片段,就应该用这张剧照,太有感觉了。
娃娃:19岁,1931年8月2日生人,北京通州人,家中独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为了避祸好长,老辈给起了小名娃娃。
1951年参军,同年加入人民志愿军入朝。
加入了8连,3排5班。
1952年春,北京通县招兵处。
北京通县招兵处热闹非凡,一队文艺兵在唱歌跳舞一番以后,走下台拿着征兵报名表塞在每个年轻人手里。
看热闹的娃娃被文艺兵王兕塞了一张招兵表。
家里鸡飞狗跳,三代单传,父亲反对,张中和偷了户口纸奔了招兵处。
北京站,连夜赶来送行的爷爷张博施冲着娃娃远去的火车立正军礼,身型挺直不见老态。
杜川复员回到离开的校园,重修课业,51年分配安东。
字幕:1951年4月7日,安东,三马路。
场景:安东市,三马路中心时间:日,外 人物:杜川、安东中学学生尸体△《数学次元》插在腾着烟气的泥土里,书皮上面写着:安东中学,杜川老师。
被一双泥和着血的手,从土里刨了出来,拍了拍,收了到了挎包里。
△永乐舞台剧院彻底炸毁,只剩一个大理石雕刻的大门,大门左边边的门挂着,忽忽扇扇的,不断的拍打着一旁的杜川,好像人在推搡。
△杜川一身血、泥站了起来,三马路当中炸出一个十多米深的大坑,大坑周围散落着一群孩子的尸体、书本碎片,永乐舞台门口“迎接数学杜老师”的横幅,一边连着,一边飘荡着。
△杜川看着四周,一声哀嚎,又跪了下去,脑袋在包里,咬着包的边沿,呜咽着吼叫。
徐明德&歪把老父亲嗷嗷的在哭,扬着算盘:我把你个碎娃!
卖铺早晚都是你滴!
你走咧!
谁给我养老送终?
徐明德砰砰磕头:我是党员,党员就要这时候冲乜,卖铺您给我留着!
我回来可是要盘点滴!
歪把在村口:老叔!
快走撒!
车来咧!
要是娃娃亲的婆姨知道咧,我就走不了咧!
结尾S:139 场景:新鸭绿江大桥时间:日,外 人物:张中和外孙女尾声:(画外音,女生)记事儿起,每年姥爷都到大桥边等战友,去年,他没能来。
△鸭绿江大桥边,一个年轻的军装女子站在桥头,立正观望。
S:140 场景:·繁华的城市时间:日,外 人物:张中和、三排△年老的张中和步履矫健、开心的和年轻的杜川、孟大关等一众战友,大家穿着干净的新军装,有说有笑走进繁华的城市,指点着新桥、新楼、新的一切,周围经过的人、车都停下来行着注目礼。
看了很多评论,说什么抗美神技呀,什么志愿军太厉害啊,总之一点,骗子,把美国人拍的太怂了,把志愿军的太神了。
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说个小故事吧。
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的中部,有个村庄叫秧田冲,村子里曾经有一位老兵,最早它是滇军第60军的,参加过远征军,后来从缅甸直接开拔到了东北,在曾泽生军长的带领下,成建制投降了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就是在辽沈战役当中投降了,林彪的部队。
两几年后呢,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单,他们作为从国民党那边过来的士兵,单兵作战能力,与历经红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部队相比,战斗力差不多。
记得他说和美军对打,单兵作战能力,美军大多数不是他们的对手。
别忘了,他们都是枪林弹雨,打打过几十场战斗出来的。
他们主要吃亏就是在武器上。
这个老兵一个人在朝鲜战场上,就干掉三个美国人。
但是他们一个排,最后只活着回来两个人,他是头上和身上都有大弹片,他们的他们的战友主要是牺牲在美国人的飞机、远程大炮的炮弹下。
那时候我还小,只隐隐约约的记得,他说我们一样办法都没有,看着天上的飞机在我们头顶飞,我们抢不能开,只能一动不动趴在灰里面,很多人就是这样死的。
可惜他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活着,能搞到一个能对他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采访就好了。
印象当中,他说他们步兵对战过程中,好像更怕的是日本人。
所以那些说美军多么厉害,可能就是好莱坞的大片看多了,被洗脑了。
本片道具很用心,画面也无可挑剔,是近期为数不多的五星级优秀电影。
关于部队已经拿到敌军炮阵坐标,又知道己方炮兵已经进驻前线,且侦察部队并没有被敌人围困,为什么不撤回师部呼叫炮兵一节,个人觉得可能的原因是增援的指挥官刚接上头就被炸死了,顺带电台也一起报销了,然后侦察部队的指挥官不知道他们打的阻击战已经把敌军重炮的新炮管给拦截下来了,还以为不尽快打掉炮团会给我方造成重大伤亡。
所以接管部队后决定继续作战。。。
作为狙击手的指挥官,连续三次做出了主动进攻的决定。
第一次不知道敌军炮兵已经瘫痪,害怕造成我军伤亡,或者害怕敌军转移。
这还可以理解。
第二次因为打扫战场得到了武器装备,有了对抗敌军的火力。
想趁热打铁?
但是在夜间打扫战场之后,部队已经知道了敌军卡车上装的是新炮管,敌人在努力夺回火炮配件,短期内重炮没有开火风险,却仍然不派人回报师部,这就有点说不清了。
没说让你全撤回去,派个人回去报信,双保险的事儿为什么不做?
那在围攻敌军炮阵地,被精英部队包抄,进攻受阻之后,第三次做出主动进攻的决定,而且还制定出抢占敌军电台呼叫炮兵的计划。
这不大打出手拼个鱼死网破都没法收场啊。
这就有些为了推高旋律的刻意了。
不过瑕不掩瑜,战争就是这样,你可能觉得如果这样的话会更好,但是实战中当事人就是做出了另一个决定。
否则二战德国打到敦刻尔克后没有趁热全歼英法军队而命令陆军停止进攻,你觉得那是逻辑正常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但是实际上他们就是这么做了。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精彩,必须五星好评。
是一部讲述抗美援朝 为主题的战争片。
就像名字写的“浴血无名川”。
那样的年代,除了邱少云、黄继光…这样被写进教科书的烈士、英雄;还有很多战士牺牲在了朝鲜战场,甚至没有名字,也记不得身骸埋在哪座山川…很多战士牺牲的时候甚至才十七八岁的。
电影中很多实景镜头:比如 在山上爆破,在雨中抢物资和美军撕斗,甚至也出现了回忆长津湖战役的“冰雕连”…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很令人动容。
和美军的战略(钓鱼诱饵,最后不惜打死自己人)形成了很大的对比。
电影海报上写着“打赢了带你们回家。
”我留意到影片中有一幕是杜川 真的写下了大致坐标,这个细节让我很感动。
因为有了这个坐标,以后才可以带他们回家 😭电影算不上大成本电影,但是每个战士都演的特别好,有一场戏是大家坐在一起,聊打完仗以后想做什么,据说这个长镜头演员导演都是一遍过的。
我想当时他们一定是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去了吧。
我真的想夸赞一下,杜川(李学东)和娃娃(郝汉弟弟)的演技。
同时好期待有第二部《奔袭》。
剧情比较套路,然后美军演的的确比较拉胯,志愿军整体演技都在线,比金刚川好多了,我的感动瞬间是唱雄赳赳气昂昂的时候,都是一群普通百姓,梦想不过是开个百货店种个田之类,但是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最可爱的人吗。
好多人纠结细节说神剧,那兰博单枪匹马干成百上千人就是TMD英雄了?
学啥不好,学别人双标?
如此优秀的题材,却拍成了一坨屎!
无休止的尴尬煽情,慢镜头的拉胯运作。
无止境的抄袭片段……狙击诱导,以伤换命!
同样的场景,《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次呈现出来就是震撼和绝望,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被无数影视抄袭借鉴之后,同样的桥段再次出现,就变成了恶俗甚至恶心!
看到了这里,我无法再抑制心中的怒火,关掉了画面!
剧中交代了为什么最后炮火覆盖,不就是开始时候电台被炸了吗?
要不然最后又是诱敌又是抢电台的。
为啥装备好?
已经交代了趁雨夜搬了好多物资嘛!
根本就没看完就狂吠不止!
凭什么不能志愿军里面有精英侦查排?
看到美国人容易死就心理一万个不愿意,凭什么看见第一滴血系列兰博一人顶一个师就狂舔不止?
这些人心理满满的公知感,恶心!
没想到吕奉先都来凑热闹了,派女医生参加救援队太雷了,什么最好的医生根本不是理由,带女的去很不方便,影视剧就喜欢硬编男女搭配,没办法,凑合着继续看吧,二十几个人,没有携带重武器,居然考虑要不要伏击有着几辆坦克的霉军车队,编剧以前是不是抗日神剧的剧本写多了,脑子瓦特了。
可怕的是后边还真打起来了,两个残缺的排打霉军的车队,霉军靠着一挺重机枪才扳回劣势,霉军大兵死的那叫一个稀里哗啦,要是换成日本鬼子的军装,这妥妥的就是标准抗日神剧,榴弹炮在步枪手五米外爆炸效果还不如一枚手榴弹。
刚想着居然有无线电,按照套路要切断联系的,果然通讯兵立马领盒饭。
后边进攻炮营失败被反围剿,又趁机夺取电台,打仗的场面很多,也很惨烈,算是亮点了。
三星6分,几十号人能围堵一个炮营,要不是有特种兵支援就端了。
原本以为是院线片,没想到是网大,前边的剧情没那么雷就好了。
开场五分钟后开始不妙,女医生出来了, 十分钟再次不好,两个排要用步枪手榴弹打坦克,一声枪响,心里骂,考,还真打呀!
等勇敢的战士们干了三车鬼子两辆坦克,只想骂人了。
志愿军勇敢无畏,用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打平了美国鬼子,这抗美神剧难道不是对他们的牺牲的一种歪曲么?
从表现战争的角度,这片子甚至比《上甘岭》的年代都算是倒退。
列几个必须骂得原因吧:女医生无故上敌后。
步兵打坦克。
排长讨论改变任务坦克炮打不死人武术袭敌营恶俗的士兵的军功崇尚和婆姨理想在战友牺牲后谈笑风生“为什么我们每次都能战胜美国人?
”我就看到到这儿吧,已经无法看下去了。
这种烂东西,除了舔,还有什么意义吗?
*抗美援朝烈士十九万七千人×美军记录死五万四千人真能拿这些去世的人来编故事吗?
像我们拿抗日,国共战争那样?
还是放过抗美援朝吧。。。
好看,感动,感谢。。。!!!
我只说6个字:比金刚川好看
食之无味啊。能看出在认真拍了,但就是来不了感觉,尤其是画面,没有战争电影工业的质感。
拍的很好
拍摄手法还是那么俗,不过有的战斗场景拍的还可以
17分钟看不下去了,打起来还是闹着玩一样,基本属于抗日神剧
可以
虽说抗美援朝题材放开了,可也不能这么祸祸啊,拍的真实点,真的就那么难吗?
虽然没有大片的气势磅礴,但好在故事节奏紧凑,人物形象丰满。网片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就军事片而言,就犯了很多军事上的错误,美军也不至于那么弱,整片看得并不紧张,军事片看得不紧张就已经是失败了,又一神剧的诞生,抛开爱国主义,只论影片。
又臭又长
挺好的题材却没拍好,可惜!
抗美神剧!
普通电视剧版抗日电影
这片不比金刚川好看?二人协同狙击技术,志愿军小规模协同作战,再也不是一拥而上,强行用命填的战争国片。我就纳闷了打了那么多年的中国军队为什么之前大部分战争片都是用填命来表现中国军队的英勇。明明就是有战术素养的。 没有了捡到装备后套路式打富裕仗的小家子气,没有了强行煽情不顾战场形势的停留,这导演避开了很多国产战争片的槽点,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也有瑕疵。一切都牺牲和悲壮,都是从战场抗命开始。至始至终都如鲠在喉的瑕疵。《集结号》为什么感人。因为没有抗命,几乎全员阵亡,更值得敬佩。战场抗命也许获得了小部分收益,但如果因为你的抗命导致大战局的损失,如何挽回。 最后被击溃的是空空如也的美军炮火阵地和老旧的榴弹炮。如果开始就派一名战士回去报信,其他人原地待守静观其变,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编剧和制作在认真和投入些就好了
黄色的土地,英雄的鲜血洒满了它。为什么胜利画面如此美丽,是因为英雄的鲜血洒满了它。
只要我的名字不被忘记,我就活着…一直记得 永远致敬!!!
造势不错,真看了电影后感觉前半部还是部神剧,中国部队太强了,坦克也随便打,感觉不太真实,美军像傻子一样。后半段中国军人前赴后继煽情送死,一点不讲军队纪录,大烂片。
相比同抗美援朝题材的《长津湖》和《金刚川》,在故事和细节上更接近《能文能武李延年》,大概比长津湖加金刚川还好看。小人物在无名之地的战争故事,虽然有很多剧情漏洞和违背战争事实的错误,但还是能看到诚意,整体完成度很高,武器音效满分,不同枪支配音都不同,尤其迫击炮的声音,超高还原度。通过一个具体的任务事件讲述战争,士兵一个个牺牲,是点对点的互相消耗,是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的牺牲,是应对围点打援的灵活变通,无谓牺牲的士兵都有自己战争胜利之后美好愿望是看着战友医生来不及擦干眼泪,狙击对抗比各种爆炸特效好看太多,讲着各种方言的士兵前赴后继也比外挂护体的超级英雄更值得让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