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经有梦到过我该多好啊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有一秒一个在梦里,一个在现实爱着的究竟是谁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我很喜欢。
可能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和华语版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也就是《两生花》)。
不少人说它伪文艺,这不要紧,在这个被商业片鲸吞了的华语电影市场,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这样的片子,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而且,它的反响还不错,不是么。
它成功地掌控了我的情绪,但总让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完美。
一、梦可依,难成眠,怎奈醒时更远。
Max在梦里遇到艾玲,似乎相处得不错,逐渐相爱,但醒来却感到压力和排斥感,他怀疑梦境,他想要逃避,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其诱惑。
柳梦梅在梦里遇见杜丽娘,同样相爱了,而他醒时依然坚信,这世上真有一个杜丽娘,且必在某处等着他,他要在现实世界寻着她,与她携手人生长路。
我为你而来,你为我存在。
Max终因噩梦难缠,远赴上海,在那里,他看到了那个一袭白衣,眼神凄楚迷离的女子,那是,他梦里的丽娘。
而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停留,这一趟,终是要错过的。
到这里,剧情稍稍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牡丹亭》般的冲破现实距离的东方浪漫主义的爱情传说中,可就在此时,西方人文主义细胞又在导演体内复活了。
二、双生:而你是你,而我不是自己。
Max在此来到大陆,却因机缘巧合到了杭州,遇到了那个和梦中人有着同样面孔的女孩依依,而她不是她,她活泼,热血,和梦中人一点都不相似。
依依答应帮他找艾玲,也是帮自己找到失散的双胞胎姐妹。
可以肯定的是,双生题材是纯西方的东西。
我不是说这电影里就不能东西结合了,我想说的是导演既没有把握这两者的精髓,也没有决定到底哪个为主哪个为副,让整部影片缺乏一种协调感。
大多数的双生题材,都有一个重点:作为双生的两者,必须共有某样事物,比如共有一个身份(休.杰克曼《致命魔术》)、共有一个生命体(《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话说《如梦》中有太多情节抄袭此片)。
近年来,许多东方艺术家也尝试了不少这样的题材:共有一段爱情(岩井俊二《情书》)、共有一个身份(山本文绪《蓝,另一种蓝》)、共有一个名字(矢泽爱《NANA》)。
以上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抓住了双生题材的精髓,两者是独立而统一的,两者因相互依存而完整,而作为不同的个体,却是要完整一段故事或是发现生命的不同可能性(此前的东方艺术家更习惯用轮回来达到这一目的)。
而本片的导演却违背了这一宗旨,不但没有突出他们共有的事物,还活生生地把她们撕开了,摆在两个有着极端冲突的对立面上,更是残酷地让男主角择其一,让这对双生花拼个你死我活。
双生这个元素的渊源,我觉得应该是西方强调个体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结果。
也可能是强调独立意识后人们为填补内心的孤独感而产生的美好想象:这世上还有这样一个我……如果这个元素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成为文艺片中的经典,只可惜导演在东西方主色调之间一直在徘徊,此时,她的东方主义情怀又发酵了。
三、影子或者替身原来你爱我,不过是因为我像她,只要她一回来,我的一切就都结束了。
这样的桥段曾是多少东方式经典爱情悲剧的主题啊。
改编自歌剧《图兰朵》的魏明伦的《中国公主杜兰朵》就有一个任何西方导演都想不出的东方式结局:公主杜兰朵后悔莫及,披上被她害死的女奴柳儿的外衣,放下身段,成为柳儿那样的平凡女子,去寻她的爱郎。
没有一个西方导演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强调个体意识:我就是我,我为什么要像别人呢。
而《如梦》中依依这个角色也确实有着这样的背景和骨架。
一个乡下女孩,仅管有着和Max梦中的艾玲一样的面孔,却没有她那样的城市气息,她那样的时尚感,冰冷的气质。
依依,土里土气,热情,活泼,单纯却因善良和质朴而显得可爱。
比起艾玲神经质的冷漠,我当然更爱依依,爱她,是个有血有肉,脚踏实地的人。
当她换上精致的衣服,干净的妆容敲开Max房门的时候,Max问她:“不是很累吗?你的头发。
不是说,不吃饭吗?
”她忍住了,她并不是想要扮成别人的样子去偷来一点不属于自己的幸福,她只是不想让Max白来一趟,失望而归。
她宁愿暂时不要做自己,放下自尊和自我,也要成全他的幸福,哪怕只是一个没有逻辑的梦。
可是这太可怕,这亦是她的噩梦,她离他越近得到越多就感觉越失落,他抱着的是她,想这的却是另一个人。
当Max吻过她以后,她不得不让自己清醒,她失魂落魄地走了出去。
第二天还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出现在Max面前,继续帮他寻找艾玲。
而Max对她的态度的急转直下,越发让她觉得自己可悲。
她给他留了一张纸条,劝他回去。
当Max在纽约迷失自我的时候,她却清醒地做着傻事,她在上海工作,要继续Max未完成的梦。
直到Max再次来到上海。
其实当Max在午夜的广场再次把她错当成艾玲的时候,她完全可以将错就错地演下去,此时她已经可以演得没有破绽。
而她没有这么做,因为她期待他喊出的是她的名字——依依。
她留MP3的那一段,像是一把利刃,刺穿每一个当过影子的人的心。
她想赌一把,只要他也梦到过她,哪怕只有一秒,她就有信心 把这个信梦的傻瓜唤醒。
可是没有,她还是输了。
她退出了,让他继续那个可悲的梦,去寻那个真正的梦中人。
其实她可以自私一点的,任性一次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几乎把全部的爱和同情心都给了依依,而狠心的导演却又把天平硬生生地倒向了艾玲。
Max根据依依给的地址找到了医院里昏迷的艾玲,还有她那本记录他们共同的梦的日记。
他把她从梦镜中救出,团聚了,最后艾玲还是不可避免地死于脑部退化。
这样一来,艾玲就成了绝对女主角,那依依算什么,既然大篇幅都是以依依的视角切入,前面大半的浓墨重彩都是放在依依身上,现在又突然这么来一下,你让观众之前对依依付出的感情情何以堪啊。
当然你可以说,Max不是说过吗“再精确地机器也计算不出,他到底爱她们两个中的谁更多一点。
”他爱依依吗?笑话,你不觉得这句话很牵强很违和吗?
四、它值得更好的结局我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而且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更能让人接受。
1.艾玲和依依是同一个人先前Max梦中的艾玲,其实是后来得了脑部退化将不久于人世的依依,穿越到从前Max的梦中的结果。
也就是说,那个上海女孩艾玲,其实就是依依的后来,她为了帮助Max寻找梦中人,留在上海工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如Max梦中人般的时尚白领,而她因经历了与Max的感情,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梦中男友自杀的情节可以改动一下以前后呼应。
接着,就可以安排依依留给他“大学医院313”的地址其实是她自己的病房。
然后可以有一个人告诉Max全部事实,Max才发现一直错过的忽视的就是一直要寻找的。
2.艾玲和依依是两个人艾玲就是个配角,也确实经历过男友离世,但并没有那些与Max相同的梦,不接受Max,态度恶劣或者接受Max只为骗他钱,当他一穷二白后离开他。
而依依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他无法接受梦与现实的落差时帮助他重现站起来。
最后,Max解开了童年的心结,认清了梦境与现实,选择走出梦境,真实地生活。
以上两种结局的好处就在于,主调明确,也不用把对女主角的喜爱割裂,依依的存在显得举足轻重,增强协调感。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导演一直在东西方精神哪一个做主旋律的问题上犹豫,在两个女主角之间徘徊,亦在“梦与现实”和“梦是什么”哪一个做主题之间踌躇。
电影的确很精彩,但是却显得老练而不够成熟。
梦境与现实的题材其实可以很有挖掘性,可是这部片子角度设置实在让人费解,没有明确的主题,画面也无特色,看到一半就心生腻味。
也许吴饰演的男人需要一种外来刺激,因为生活的苍白,童年的遭遇,但虚浮的描述是不具备说服力的,电影的动人在于细节的呈现。
所以,个人认为开篇独白中那句“把猫煮了,附有菜谱”是此片的亮点,吴彦祖的语气是那样无力的戏虐,很恰好地反应了他角色中那点未被生活磨灭的感情。
其实,吴彦租在影片中的独白(除了童年那段煽情),都还是值得玩味的,一如他蓬乱的造型,大有反客为主之势。
影片情节本身,幅度的把握太弱,柔美不足,戏剧化也不到位,因而有点不伦不类。
至于袁泉,她还是适合演话剧……
电影缔造梦境,梦境予人幻想,可是幻想又会摧残人心。
人们以为规模宏大的电影是适合在影院里观看的,那令人瞠目的特效、震耳欲聋的声响、甚或是万千血肉之躯组成的汹涌潮水,这些往往都是票房的保证。
如果给你几个亿,你不知道往哪方面花,那么我建议你去拍电影——既能娱乐他人,又能娱乐自己,更重要的是,你拍得好了,人们马上就认识了你,你若拍得不好,人们也不会把你骂到陈凯歌、张艺谋之流的地步。
那么文艺片该怎么办呢?
中国的院线都交给国外的大片了,少有的场次要么被用来放映《建国大业》,要么被满屏幕的刀枪剑影所占据,虽然时下文艺青年越来越多,但是带着点装逼范儿的文青们更愿意去买十块钱一张的盗版碟也不愿意花费六十块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纠结的、毫无头绪的、小清新的故事。
网络宠坏了这些死文青,也断送了那些新锐导演的前途。
当然,罗卓瑶算不上新锐导演,毕竟在多年以前她和李碧华合作的《诱僧》让大陆观众为之一震。
李碧华是个看点,因为中国最好的几部片子都改编自她的小说,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好片都需要有优秀的原著作品为蓝本。
我想《如梦》应该是这样一部影片,它是适合在影院里面看的——但是只适合在空旷的影院。
《如梦》是什么?
是空旷的街道?
是城市里冷冰冰的建筑?
是两个人在夜色中的相遇?
还是昏暗的空间里不断扩大的裂纹?
似乎都不是,似乎又都是。
在梦里与另一个人相遇,这本是无法想象的。
只有在童年时才会傻乎乎地问另一个人,嗨,我昨天梦到你了,你梦到我了没有?
或者说,喂,昨天晚上在梦里你居然打我,来,让我打你一下。
又或者对某个喜欢的女孩子说,你不是说喜欢我的吗,现在怎么又不承认了?
在影片的开始,吴彦祖抱着他的死猫——我的猫死了,怎么处理?
是挖个坑埋了还是煮了吃了?
一切令人震惊的处理方法都来源于网络。
可是网络不能代替你处理生活中的困惑啊,所以吴彦祖选择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处理,埋葬了他的猫。
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对某些事物感觉到依赖,或许你并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吴彦祖和他的猫似乎便是这么种关系。
有些人在失去以后会想办法进行补救,比如重新买只猫;有些人则对过去念念不忘,认为失去的如同时间一样不可挽回。
因为不适应,吴彦祖开始频繁的做梦,并且总是梦到同一个女孩。
梦里的女孩很落寞,很悲伤,她像一切恐怖片的女主角一样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来来回回,如果说影片总分是十分,那么女孩的表演应该能占到了六分,她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看到她的人。
我爱死了袁泉,因为她的演技太好。
空空的梦境、长长的街道、高耸的建筑、盘旋的回声,这些都是构成舞台的因子。
《如梦》成为一个露天的话剧,似乎是这电影的与众不同之处。
与之相比,吴彦祖的台词却显得冗长,比如他讲述的那小孩的故事,如果你长时间盯着一个人看,他又在讲一个无比悲伤的事情,他一边讲一边哭,而观众呢,他们刚刚酝酿好情绪,也许正要流几滴泪,却发现这个故事居然还没讲完——天已经亮了。
我只喜欢点到即止的煽情。
所以我喜欢看那些若有若无的爱情。
梦里的爱情是不切实际的,但世界那么大,总有几个傻乎乎的人愿意去相信。
拍电影大概也是如此,你如果不喜欢,你对它批判再多,也很难改变别人对影片的第一印象。
因为人们是不同的,他们如果觉得电影中的某个桥段触动自己了,很可能是那个桥段与他本人的记忆接了轨,而不是这个段落拍得有多么的好。
吴彦祖我当然很喜欢,虽然在关于这部片子上,他讲了几句冷笑话。
但是好的剧本,好的演员(这片子演员并不多)让这样一部原本该沉闷无比的影片显现出了更多光泽。
尤其是当电影舞台上的袁泉和话剧舞台上的袁泉终于找到了契合点时,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观众并未对这部电影失望。
吴彦祖对梦中的女孩着了魔,于是他真的去上海寻找袁泉了。
人生的际遇是不可捉摸的,梦中的女孩没有找到,却找到了女孩的同胞姐妹。
当另一个袁泉语无伦次的解释着,因为知道世界上有另一个自己的存在,现在她感到不安,总是在想关于她的一切时,我是有些小感动的,直到她在自己的孪生姐妹耳边悄悄说,我们曾经拥抱了十个月……吴彦祖在两个女孩之间挣扎不定,他心里感受到不安,因为现实和梦境的区别实在太大了,你在梦里谈恋爱,不会出现第三个人,你在梦境之外——到哪里去找那个和你做着同样的梦,在遥远的两地都还能手牵着手,甚至亲吻过的人呢。
梦中女孩的逝去让人心中隐隐作痛,因为从此以后你只能静静等待着在梦中与另外一个人相遇。
也许喜欢这电影的人可以一个人去看,因为一个人时似乎更能体会什么是梦,什么才是错过后的意味深长。
如果不是这个片名,如果不是有吴彦祖,还有对袁泉的那么点小兴趣,我不知道会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先说演员。
吴彦祖很好的又挑战了自己,扩宽了自己能够承担的角色。
然而,女主角,算是一个败笔。
不说说袁泉不好没有气质,而是她的气质就是那样安静,有些文静内敛的。
她的气质没有办法改变,这太根深蒂固的气质反而导致她在表现country girl的时候是如此的做作,那些特意显现出来的没有素质的动作,大笑都夸张的那么假。
电影就变的不像电影,像是在演 戏。
在故作天真上,袁泉远远还是不及另外一个精灵女演员,周迅。
在天真与沉静上,袁泉只能胜任后者,两者都能胜任的,周迅应该可以。
难不成是考虑到周迅和吴彦祖身高差距太大了么。
再说说这部片子。
罗卓瑶算是一朵奇葩。
之前看过城画上有关她的一片报道,这个被认为是情毒的导演确实让人捉摸不透,让人震惊,让人唏嘘感慨。
如梦是一部诡异的片子,然而她的情节又是完整的。
只是艺术的画面不能完全遮掩最后有些狗血的剧情。
抛开那些文艺的幕布,情节其实非常的单纯又狗血。
概括起来人物关系也不过几句话。
所谓的两个人相遇在回家的路途中在我看来,似乎多了一丝恋母的成分。
不过让我喜欢的,是猫的意象,这部片子,至始至终都是由一只猫引起的。
猫的还魂,让这些诡异的梦变的有迹可循。
记得那片罗卓瑶的报道,特意提到袁泉带领吴彦祖去看他爸爸遗体的那一幕。
小小的脑袋,装满了人生。
这是再高级的电脑也无法媲美的记忆。
每个人的脑袋,从一开始就开始记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纠结,要悲伤,要面对。
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如梦的,至少我们都知道,人生如梦。
到最后,那些记忆都成为了梦。
如果她不叫如梦,这部片子还是这部片子,上海纽约特质也都不够明显,还是部裹着文艺外壳来展示人生复杂与宿命的片。
只是因为文艺的一层渲染,这部片子变的有了倔强的气质。
所以说,这部片的文艺衣服确实穿的挺有档次的。
PS: IT男的不修边幅在片子还真实淋漓尽致的体现啊= =
有些东西明明那么狗血,几乎是每部高收视率的烂电视剧必备桥段,比如绝症、比如双胞胎、比如梦中情人、比如欢喜冤家……但罗卓瑶聪明的请来了正想转型的大帅哥吴彦祖和气质美女袁泉,用梦幻的色彩和镜头调度为这出狗血剧披上了一层文艺的外衣。
不,我绝不是想说《如梦》是部烂片,恰恰相反,流畅的镜头切换和场面调度、冷色调的气氛和色彩、各种明示暗示、服装道具,这些电影语言被罗卓瑶运用的十分到位,剪辑也丝毫没有突兀之感,梦与现实的切换,配上哀伤的音乐和阴郁的色彩……加上袁泉和吴彦祖的表演,说实话我真想不出除了袁泉谁还能把这么丰富的内心戏演的淋漓尽致——能把这么狗血的剧情拍摄得如此梦幻,罗卓瑶的功力是够的,吴彦祖和袁泉的演技是够的,如果这故事换了人选真不知道会拍摄成什么样子,恐怕还得叫《如梦》,“噩梦”的“梦”。
可能是罗卓瑶之前的《诱僧》和《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的故事太过于流畅了,难免对《如梦》的故事诟病起来。
前半段的故事很好看,难得文艺片有恰好的喜感、笑点,也有着恰好的悬念,让整个电影院的观众都全神贯注起来。
但,当迈克再次找到了依依时,影片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
在影片中迈克已经流露出对依依的无限好感情况下,并且两人也已经相遇,突然出来一个桥段让迈克不用两难的选择——而他的镜头语言却分明已经表现出自己的选择——之后是一段有些拖沓的戏,让我一下由四分降到了三分。
私以为影片中大忌就是在一个可以结束的点没有结束,尤其是《如梦》后半段更是有数个点让观众产生错觉,这样反而让观众对影片不耐烦起来,明明是悲情场面,但电影院里笑声不断,足以让幕后一旁观影的罗导演和方编剧费解,结尾处半中半西的点题,更是有些画蛇添足。
《如梦》是一部好片,通俗的说是电影美学的飨宴,更有吴彦祖大帅哥和美女袁泉足够一饱眼福,但是它的故事还可以更好,结尾也还可以更好。
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以为自己猜中了结局,我以为迈克难以控制的爱上了依依,回头去找她,在上海同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以为迈克对依依就像艾玲男朋友对艾玲那样,还养了一只猫,我以为迈克偶然间又再次梦见艾玲,然后陷入痛苦纠结无法自拔,我以为猫又死了而迈克会在与依依最后一次约会中,做了所有艾玲男朋友最后跟艾玲做的事情,我以为迈克最后会跳楼自杀,然后依依像艾玲一样飘忽着到处找他,最后依依对一个人说,你在跟着我么?
——镜头转到那个人脸上,他,还是吴彦祖。
PS:1 吴彦祖演的迈克很自然,袁泉十分有张力,画面及其养眼。
2 音乐和色调配合的天衣无缝,但不建议有矛盾的情侣一起观赏此片。
3 见到吴彦祖本人的时候,觉得简直是欧莱雅的真人广告。
4 吴彦祖新婚、袁泉当妈,祝这两人都能幸福。
现在是两点,很晚,犹如剧情里两个主人公相见的时间。
天亮之前,我想把影评写完。
我从来都不觉得国产的文艺片好看,也一直觉得这样的片子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用的。
今天回了老家,回来之间在电脑里下了很多电影。
看了一个很糟的国产烂片之后看了如梦。
让我惊讶不已。
一直觉得阿祖不会接这样的戏,但是他做到了,而且演的那么好。
至于原泉她本来就是实力派,这样的表现不在话下。
而阿祖,他真的不再是那个只能演坏坏帅帅的香港明星了。
他已经迈出了最好的一步。
以下是我对剧本原创人员的致敬。
犹如自己,如梦初醒。
是的,人间如梦,浮生如梦。
梦是另一个真实,另一个特殊时空之中,我在,我们都在。
有人纳罕,罗卓瑶和方令正何以继《遇上1967的女神》后,十年了,才推出一部《如梦》,有人期望甚殷,对《如梦》不甚满意,有的以为此作是艺术片,难免曲高和寡。
《如梦》贯注罗卓瑶的流动和寻索命题,半唐番特色和作者手迹清晰易见,101大楼、华山创意文化园区、信义威秀一带在镜头下成功转变成不真实的城市空间,而更重要的是,时间沉淀了细密的思考,对人生的深刻领会,东方人的精神反省,这些一一诗意地反映在《如梦》之中。
《如梦》跟去年韦家辉的《再生号》一样,关注人的存在与流逝的时光,堪为近年香港电影中饶富哲理性的两部佳构。
《如梦》的基本二元结构十分清楚——生与死、梦与真、理想与现实、人脑与计算机、男与女、东方与西方、活力与忧伤、自我与他我等等。
而爱情作为主线贯穿整部电影的千头万绪,又具体化地呈现在同一面孔的两个女孩身上。
身在纽约的男主角Max(吴彦祖饰)在梦中遇上伤心人艾玲(袁泉饰),找到了理想的女神,就令他神不守舍。
Max到了上海公干,遇上跟艾玲相貌一样,性格迥然回异的乡村女子依依(袁泉分饰),Max似乎只能够在茫茫人世找出现实的对象或是理想的倒影。
理想属于一边,现实属于一边,从男人角度出发去看爱情,这是挺真确的反映吧(遇上100%的女孩几乎不可能)。
《如梦》中的依依后来奋发淬砺,投入上海的城市生活,更在现实里找到Max的梦中人艾玲,表明女人也会为个人理想而奋斗,当中可能是为了成全男人,但也可以是个人生命的实现,到底跟男人无关,是为了自主的生活而努力。
爱情以外,还有存在。
Max和艾玲一样,都在童年时,遭到遗弃,遗世独立的孤绝感,无法适意自若的生存遗憾,令Max自小就想躲回衣柜,好像要爬回漆黑幽深的母体,断绝人世,尚未诞生,永远在被保护的安全状态之中(Max埋首于计算机世界和从事网络保安工作多么顺理成章呢)。
而艾玲面对孤儿的身世和男友的自杀,直到跟Max失之交臂,早令她感到人世腐烂,存在没意思。
面对于这个不确定的、神秘的世界,Max只能够寻找。
寻梦?
寻生?
寻求?
《如梦》的外在情节及人物设置上可能令人联想到《两生花》、《情书》、金基德的《悲梦》等电影,。
然而,《如梦》到底是跟汤显祖的《牡丹亭》眉来眼去的,压根儿跟传统东方情怀遥遥契合的。
汤显祖尝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信哉此言。
《如梦》借取或改编了《牡丹亭》梦中相会、忧思成疾、形象写真几个重要情节,但罗卓瑶和方令正并不亦步亦趋,他们没有提供起死回生和缔结婚盟等光明尾巴,而是来一个现代的转化,剎那的光辉和开悟就够了,编导借最后的梦中,世界倾坍,二人在舞蹈中迸发出一股单纯的生命力,将生死情爱赋予一种艺术美,情与梦,梦与戏,结合起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经营的放任自适境界。
艾玲的死别,令Max回到自然,看山看水,这是失意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出路,复返自然,Max吟哦孔子川上的名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时间的流逝,生离死别教人唏嘘,而我却想起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也说逝者如斯,他却从变中看见不变,物我无尽,天地万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等领悟。
对于Max,他又从山水中看到多少?
我们从《如梦》中看到,罗卓瑶和方令正的表达主线效法汤显祖,精神核心依傍苏东坡,这是一种属于道家的美学人生情怀。
而片题《如梦》,想必是来自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信报》2010.5.26]
看到这部电影的最后,我不禁又想提出那个问题,为什么台湾电影的风格都这么不商业。
恩 这又是某个协会赞助的拍片博纳的电影院和清明节前一样很冷很冷,而这部片子也很冷很冷,后来导演和吴大帅哥也都说自己是很冷的人,吴大帅哥还问了一个冷问题“你们有人看这部电影哭了吗?
”。
也许他们没有听见,在这部长达两个小时,观众主要由一干女影迷及其家属组成的提前点映最后半个小时频频出现了笑场。
————————我是剧透的分割线——————————开始的时候胶片一直在抖。
然后是一些主观镜头,后面的剧情回应了这些暗示。
首先出场casting的是一只死猫,然后摇到吴彦祖。
陪伴了男主角十几年的猫死了以后,男主角在网上(应该不是豆瓣,但是是群发)征询处理死猫的意见,当然啦,意见很多(和豆瓣网友能够提供的建议差不多),之后男主角带着死猫来到他最喜爱的海边,将猫咪埋葬了。
从那之后,男主角开始做梦。
在梦里他遇到一个中国女孩,她的男朋友不久前坠楼自杀了,她想不出前男友自杀的原因,整夜在男友生前工作的写字楼丛林中徘徊。
也许是出于好奇吧,男主角在梦里答应中国女孩帮她寻找前男友自杀的原因。
这些不是一个晚上梦的故事,而是几个晚上梦的连续进展。
男主角去见他的心理医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米国,人家从小就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从小就吃心理医生开给他的安眠药,所以男主角的睡眠一向很好。
心理医生对他说,他一切都很好,他对那只猫的去世的心理反应属于正常。
男主角不得不独自面对梦里对那个中国女孩的承诺,他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请中国女孩与他合作,扮演他们最后一次约会的场景,从而判断她的男朋友,为什么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便急着离开,把她丢在这样孤独寂寞的夜里。
中国女孩是这样一个柔弱、易碎、安静、文艺腔的character, 她不和男友深情地拥抱,见到男友也不会滔滔不绝和唧唧喳喳,因为那样男友怕她说话累着,还有,她和她的男朋友去餐厅只喝咖啡,不吃饭。
在中国女孩和前男友最后一次吃饭的那个餐厅,我们帅气的男主角——美国阳光大男孩,怀着对女主角不许他吃汉堡的恨意,抛出了问题的答案,“我和你的好朋友搞上了”,女主角平静地回答“我什么朋友都没有”,男主角楞了一下,“那我和别的女的搞上了,我们已经上了床,她身材超棒,我非常喜欢她,要和她在一起。
”女主角黯然了,“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跟跟我说要把那个留到新婚之夜,他抱着我,吻我,但不碰我的胸”(考虑到电影开始不久,而且影迷都很纯洁,没有人笑场)。
随着对中国女孩交往的进一步加深,男主角甚至代替死去的前男友许下从前未曾说出口的承诺,在下一个下雨的日子,带着中国女孩一起跳舞……梦里的故事连绵不断,而梦外的男主角不过是纽约的一名IT男,和朋友开着一家编网络安全程序的创业型企业,等着有朝一日被收购,在NASDAQ上市。
梦里的故事虽然美好,但确让他感觉困挠。
他开始跑马拉松,开始停掉安眠药,开始每日每夜地待在公司,尽管并没有任务要deadline.创业伙伴们看不下去,给他一个机会去上海旅行,权当放松心情,调整一下,并且要求他多拍些照片回来。
他感觉到这座城市中有中国女孩的气息,但没能等到那场邂逅。
但是是是是是,在去飞机场的路上,男主角吸引店去领那卷随手拍就的照片,竟然领错了,而照片上的女主角正是男主角的梦中情人!
飞机飞回了美国,由于男主角的勤奋加班,他们的公司被大公司看中了,他们就要一夜暴富了。
可男主角只是萎靡不振。
于是,他的合作伙伴又给他一次去杭州出差的机会。
在杭州,他在拥挤的街道上捕捉到一个把自行车踏得飞快的中国女孩的背影,他拼命追赶,终于在一条狭窄的小巷上截住了她。
此时被梦境折磨得失魂落魄的男主角不再阳光了,他像个在大马路上和中国姑娘搭讪的老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认识你,我在梦里见过你……”这位梦中情人的现实版——或者说是山寨版——梳着凌乱马尾,打一份“全世界最闷的工”,行为举止大大咧咧,动辄便要吃掉两斤小笼包子,还无法在高跟鞋上站稳。
但是山寨版梦情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她质问男主角为什么要把那份拿错的照片给她看,那些照片打乱了她的生活,她无法停止对“世界上另一个她的想象”。
于是,她陪他来到了上海,一起寻找那个神秘的梦中人物。
他们在上海的街头寻找,他们去过那份给错照片的吸引店,也去过照片中梦中情人合影留念的地方,但无法找到梦中女孩的踪迹。
他们疲倦地回到宾馆。
夜晚,山寨版中国女孩展现出令人震惊的模仿秀能力,她凭着多日来男主角口中的描述,假扮成那个梦境般中国女孩的摸样,寻到男主角的门前。
她几乎骗住了我们的男主角,若不是站不稳的高跟鞋暴露掉她……但连日来相处的点点滴滴,山寨版中国女孩的真实、奔放、无拘无束渐渐征服着男主角的心,还有对梦中情人的深切思念,这一切已经让男主角意乱情迷,假戏真做,顺水推舟,他抱住对面的这个女孩,不管她是山寨版还是梦境般,他和她拥吻,先咬上嘴唇,再咬下嘴唇,喉结起伏,欲语还休。
山寨版冲进了浴室,锁住了房门,打开了花洒,让水淋湿全身,她冲门外的男主角华丽地喊“你听见了,下雨了!
你说下一次下雨的时候,带我去雨中跳舞,你还记得吗!
”在上海逗留的最后一天,山寨版带着男主角去她儿时的秘密花园,故地重游。
她的爸爸在她十岁的时候,因为一种罕见的脑部疾病匆匆离世,爸爸的大脑被作成了标本,收藏在医院。
现在医院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些陈列着标本的柜子。
山寨版蹲在爸爸的大脑标本前,倾诉了一大段关于记忆的感慨。
在公园的长椅,下午的斜阳洒满了草地,疲倦的山寨版躺在男主角一旁,怅然道出心中那份掩藏的恐惧,“爸爸的病有可能会遗传给我,即使我不得,我的孩子也可能会有”,她的双手将脸覆盖,挡开了灿烂的阳光,男主角去握住她无助的双手,手指终于交错啊,缠绕。
而与此同时,男主角感到梦中的召唤更加强烈了,如果他再不找到她就来不及了……男主角回到纽约,卖掉了公司,成为年轻的百万富翁。
在内心的痛苦陪伴下,醉生梦死着他的人生。
山寨版的一个morning call,让他再一次回到上海。
这次他顺利地找到了梦中的那片写字楼群,而且在夜里与山寨版女主角重逢了。
但这次的山寨版已经蜕变为地地道道的魔都姑娘了,着装气质与梦境版不想上下,除了在胃口上一如既往地豪放。
他们两个人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观景餐厅吃饭,叙旧。
之后男主角在饭桌上罗哩啰嗦地给女主角讲了一个衣橱男孩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男孩的妈妈因为扎姘头被爸爸扫射致死,一共用了32颗子弹。
后来男孩被送到会说中文的外婆家,并且开始养妈妈留下的一只小猫,直到小猫变成老猫,最后变成死猫。
之好长大了的男孩开始做梦,梦见与一个失去男友的中国女孩……(此时出现与开始时的主观镜头相呼应的镜头)天亮了,山寨版女孩和男主角告别去上班,留下了一个手机号码和一个MP3,MP3里有她想对男主角说的话。
原来山寨版已经在心里爱上了高大英俊的男主角,她希望男主角也能有一丝牵挂留给就在身边苦苦等待与守候的自己,那样的话,只要有一丝希望,她也会全力以赴,参与竞争。
然而,男主角的答案却让她失望了。
她告诉男主角另一条重要的信息,她找到了那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梦中女孩——从小失散的孪生姊妹(此时出现与开始时的主观镜头相呼应的镜头),并写给他一个医院的房间号码。
男主角狂奔至医院,可为时已晚。
那个梦中的中国女孩安静地躺在洁白的床铺上,没有任何知觉与反应。
白发苍苍的善良养母说,“你终于来了。
”是的,这个女孩的故事和男主角梦到的一样,没有其他的朋友,前男友突然自杀,从此精神低落。
后来被人发现昏倒在一家洗印店的门口,紧接着被发现罹患一种罕见脑部疾病,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养母发现了她的日记本,日记本中是关于梦境的描述,梦里的故事属于女儿,也属于男主角。
只有养母将日记念给她时,她的脑部才会出现反应,还有就是那次从未见过面的妹妹来看她的时候。
现在,男主角也握住了她的手,仪器鸣叫起来,她知道她等待已久的人来了。
接下来是一组几秒钟的跟随镜头,男主角的脚步穿过若干房间,飞快地行走。
(这时听见周围有声音议论,吴彦祖的双胞胎要出场了,我汗!!
)我们的男主角的梦中分身在空旷的办公楼,玻璃幕墙前找到了女主角,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是死寂、疏离的城市景象。
巨大的裂缝出现在地面、幕墙、天花板和悬挂的时钟上,像新闻照片里云南干裂的土地,霉菌从各个角落腐蚀过来。
男主角拉着女主角向外逃离,在写字楼丛林的花园广场中,雨落了下来,他们用高度表现主义的舞蹈,表达着心中曲折的激情爱意。
黑屏两秒,画外音插入,“我参加了一个葬礼”。
然后是一组风景镜头,男主角寄情山水之中(是三峡还是龙庆峡?
),他说,“后来,我学会了一句古老的中国话”,之后是几秒的等待,(大家都在猜是什么话),一组流水镜头上继续出现画外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次很明显的笑场,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电影院太冷)。
最后,镜头回到了纽约,镜头中出现了山寨版中国女孩。
END我是随便说说的分割线---可以感觉到,这是一部导演非常非常用心拍就的电影。
剧本、摄影、镜头调度都很成熟。
电影的“纯爱”主题,也是我这种女性观众比较接受的口味。
回想一下,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不是缺点)就是拍的太充分,剧本编的充分、镜头交待的充分(连趴在吴彦祖身上的那个黑妞都给了那么充分的镜头)、人物刻画的充分,吴彦祖那个故事从remote controll car说起,磕磕巴巴,落了啰嗦,外带袁泉做语言指导,才把前面的主观镜头和开始他为什么看心里医生和吃安眠药的情节呼应上。
彼时,我终于意识到这是一部剧情长片啊!
我开始期待导演尽快给出个结局!
在影片的结尾,我看到的赞助拍片之类的字母。
不由想起一次参加豆瓣同城观影后的讨论,当时我很疑惑为什么我看过的台湾电影都那么不商业(现在稍微我明白一下,不是他们不商业,而只是他们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大片型),然后七七八八地了解到一些关于台湾电影的协会赞助制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电影人,台湾电影倒是很符合“慢生活”的理念,他们恪守能用三个镜头说清事情的就坚决用三个镜头的原则,想怎么充分就怎么充分。
比如,吴彦祖一定要来一趟中国,来一趟中国,再来一趟中国,写在手机号码背后的医院房间号一定要到机场才能发现,让空中小姐念给他听。
这样的折腾,与我这种急性子的人很不相宜。
电影的名字取名为《如梦》,宣传片也基本全是由梦境部分剪辑而成,梦境部分的色调拍得相当的寒冷,到后来坚持成为折磨。
对称线依依则是一派放松与温暖,但导演和男主角更偏爱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一部分,最后依依也收敛了自然随意的气息,变得知性了许多。
为什么会喜欢梦,为什么叫《如梦》,导演在最后给出答案,因为梦是纯粹干净的(这个答案怕是我记叉了),她也是按照这个标准选择男演员的。
吴彦祖马上冷冷的解释说,“我每天都洗澡,所以很干净”。
话说我也是一个每天晚上都做梦的人,而且梦中的世界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承续性,甚至感觉到享有双重人生了。
我也喜欢梦,但是导演的梦我不能说是太喜欢,尽管梦中的帅哥比我梦中的帅多了,但是温度太冷了,如果能开着空调就好了。
最后,赞袁泉的演技!
因为电影太长了,我都忘记这件事了。
++++++++++++++++++++我是八卦的分割线+++++++++++++++后来居然发现编剧居然是《唐代豪放女》的导演,我震惊了。。
这同样是一部纯爱片啊!
纯爱无处不在,只是自由不复存在!
+++++++++++++++++++++我是致谢的分割线++++++++++++++++++++++++最后,感谢豆瓣网观影活动,感谢小凯曦光提供信息和帮我拉票。
这是个梦与现实的故事我也梦见过一个漂亮女孩儿我们一起玩啊说啊快乐啊她问我:我能嫁给你么?
我就抱住她真好她绝不会不辞而别也不会对我变冷漠,不理我也不会在火车上彻夜畅谈之后,离开我会等我,在那儿等我你说我再见你娶你的时刻我却高兴的得意忘了形没好好听你的话最后,她亲了我一下梦醒了梦醒后,眼睛湿了心也湿了原来我还有梦里的那个你之后就是怅惘我真想就活在有你的梦里,再也不醒来可是啊,我拼命的像做梦,做有你的梦再也没有过。。。
幸好这个电影告诉我们 她进入了你的梦 其实你也进入她的梦只恨当初没听你的话想再见时,已千难万难了--希望梦里有你梦到你后,就想再多睡一会希望时间能快点啊,想见到你没有你,我一个人很单。。
刷牙的时候在想,你在干嘛饭桌对面没有你我只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直想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门打开时希望见到你面对世界还要假装坚强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498190735/
背后一阵凉风……果然是喜欢的人往死里顶,不喜欢的人往死里骂
严重不搭
袁泉,我当初一度暗恋的对象。。。。
生命不过是一场刺痛的幻觉
開始一直快進 後來發現快進不下去了
一向对台湾文艺片不待见 纯属为了吴彦祖
两颗星全给哈利波祖 袁泉那叫演戏嘛 疯了一样的 本该很出彩的角色演成这样 说你没把握好机会还是该说你本来就造作而没演技呢?后者吧 关键是还丑 怎么能当上演员的 玛德看吐了要
仿佛梦一场,权做一场梦。
2011.Apr.17九亭 DVD
袁泉演的有点太用力了,好生硬啊。这个故事还是没能打动我。
因为袁泉,所以4❤
呃、 压抑
源泉的角色像个疯子
为了看美女而看一部电影的直接结果就是除了美女什么都看不到 美女演戏太用力帅哥太花痴 剧情不知所云细节天雷滚滚 形式大于内容 2星给小成本纯文艺片的超美画面
没怎么看懂,可能因为睡着了把
混沌而清醒,如梦又似真。失去的都带走了生命的一部分。吴彦祖劲儿真大能举起袁泉来。抽筋儿且文艺没什么不好的。都是图一乐。啥跟啥也别去管它。以上。
人生如梦,爱情,只是这个梦中的一个插曲。。。有的时候,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托梦境,在梦里,会有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醒来后,我们依然要面对现实的生活,梦是生活,生活也是梦。。。
装13
like a dream~
纯爱。。整个儿一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