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毛泽东写的。
《沁园春 长沙》,全文,如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小寡妇咋就成了仙了?
答,人欲爆发,神仙都不够用了。
村里人,视野狭窄,就知道,多一个神仙多一条路。
亲眼得见一个屡屡遭难还不死的奇迹,宁愿信其神,不信怕吃亏。
北方一片苍茫,南方好过点儿不?
南方和北方,顶多隔着1个朋友圈,1条热搜就穿透了,怎么可能有差别呢?
求神拜佛的,不都是这一套:我是新来的,从没钱的地方来,到有钱的地方去,求指条近道呗。
你想想,小寡妇一路成仙都干了啥?
1. 四爷的养老问题,她用恢复健康给解决了。
后果,四爷死于健康。
2. 妹夫的重男轻女问题,她用保生儿子给解决了。
后果,两个闺女被爹卖了。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B超没问题,新生的儿子,也是买的!
那就是3女换1男。
)3. 留守花季少女的自杀悬案,她用狗怀孕的误会,破了。
后果,自己前夫自杀的真相,也破了。
再也没法自我欺骗了,就是自己贪嘴,害了2条人命,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丈夫。
4. 当街救了被绑架追债的初中同学一命,她用了神仙的招牌,忽悠。
后果,假狗头金忽悠了全村,导致矿难,十几条人命,没了。
5. 保护动物,举手之劳。
后果,相依为命的哑巴小叔子,学会了爱心,丢掉了性命。
事与愿违,小寡妇,肯定是明白了。
没有谁的死,重于泰山;更没有谁的死,轻于鸿毛。
灭霸做的对。
响指一打,一半团灭。
负担轻了,神仙就能满足,正常人的正常欲望了。
【备注】电影,值得二刷,台词都值。
举例三:1.对着可乐瓶子,哭不出来。
2.二叔有两条,谦虚的眉毛。
3.鬼魂都通情达理。
【花絮】我看的是113分钟公映版。
老豆腐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我很不满意。
小寡妇成仙记从去年开始找这部片子的片源,《小寡妇成仙记》记得是去年拿奖的片子了。
看预告片的时候剧情已经知道了七七八八,再加上为了弥补FIRST初试说看的电影,就一直在百度内容。
又名北地一片苍茫,看完心里觉得缩在了一起,二好成仙了么,成了,她治好了聋四爷,让妹妹生了儿子,但是成了仙也会去势啊,从看到那只雪地里的鸟儿的时候,我便明白,大势已去,有种完了的感觉。
结尾好难过啊,聋四爷多忙活了一年倒不如瘫在床上还能多看看孙女,妹妹生了儿子,却把招娣引娣给卖了,大家开始打起了后山的主意,给二好去神,石头过世,所有的一切像是一团黑气骤然来袭。
记得在看影评的时候,说,二好虽成了“仙”,她想救别人,救聋四爷,救妹妹一家,还有石头,可是呢谁也救不了,都失去了,什么也不剩,心如死灰的二好把最后一张定身符说成是平安符,所有恩怨落下尾声。
明明是很难过很阴暗的片子,却让人看的热泪盈眶,那个女孩子,说,那个男人说他媳妇爱吃野山梨他是摘野山梨的时候不小心掉进去的,不是自杀。
看到这,哭成一团,聋四爷的魂魄跟二好接话的时候再哭成一团,看着万念俱灰的二好,想起又一篇影评里说,那些请神的人根本不在乎是谁,狐黄白柳,再请一个不就是了。
人要生而有敬畏之心而不是依赖之心啊,凡事靠自己而不是请神做法自我安慰,行的端做的正,又何必请神。
虽是牛鬼蛇神的片子看了却不害怕心里满是温暖。
看完这个电影,无言以对。
偶然发现的这个电影,在看之前当然照例先看豆瓣评价,出乎意料的分为极为开放的两级,有的说真实且深切,有的说这神马玩意儿。
我不去在乎导演和演员是不是有名气,有没有代表作,我只对电影评论,这电影也许是想表达人性的灰暗面和社会上的种种让人不齿的行为,虽然情节有些“无厘头”但还是通过这鬼神的表述来反应。
北方一片苍茫,人心处处荒凉。
――《小寡妇成仙记》和《冬》一样美丽动人的北方雪景,一样的道尽人生孤独,有纪实黑白风的感觉,画面很棒,完全感觉就是生活,却更多的是借鬼神讽现实,揭人心。
揭可怕的生活。
或许导演也是个愤青?
生活有那么恐怖?
或许是我真的没有生活在北方,看不到那么多的苍茫。
也或许是我生活在烈日灼心的南方,傻啦吧唧连生活都顾不上,更哪来闲心眼去看去想?
偷得浮生半日闲,稀里糊涂心不烦。
二好说:鬼不可怕,不骗人。
人才比鬼可怕。
让我突然间想起了初中的一篇课文印象十分深刻:“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搜神记·宋定伯捉鬼》当时记得老师是说人得机智勇敢什么的,而年幼的我却隐约觉得哪里不对,现在才突然明白,鬼,无论好坏善恶,我是一个没见着。
人,不择手段坑蒙拐骗,却随处可见。
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那样:牵牵绊绊,心有所念,有所执,所以不悟,不能放手,无法转生,沦为鬼?
那样看来,却是聂小倩般让人向往的纯情了。
而人间呢?
真如《道道道》里那个市集?
无法看到真实,烈日才是炼狱。
这个片的女主还是很性感的,本想只说好,不说不好。
但听说拍摄成本100万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片子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是很有意味的,或许100万是拍摄地全村全年的GDP,就这样变成了一部俩小时不到的影像,站在村里人的角度是不是很魔幻?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农村的室内,院子,荒野。
最花钱的一场戏恐怕就是请了一个老年秧歌队。
他们是怎么成功花掉100万而且没有人声张的?
我想如果first是导演野心勃勃迈进院线行列的背书,那这100万简直是污点,毕竟未来没有那个出品公司敢冒这么大风险请导演表演如何魔幻的花钱。
说回电影本身,我觉得全片可以理解为二好的臆想,在瘫痪但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被强奸,无力反抗的怒火有足够的动机让她进行复仇,但奇怪的是这居然是个以德报怨的人,由此显得二好本身就不是这个村里的人。
超现实创作的方式是用幻想构建真实的话,这个反差还不够大。
如果不是臆想是精神分裂就更容易解释魔幻现实主义了(那个宣发公司想出的这个缺德词?
)因为瘫痪老头子不是咸菜,冬天放在水缸里腌制一宿是不可能还喘气的。
写实的鬼怪和死去的人出现在镜头里,都令人怀疑这本身就是一场想象,二好面对如此邪恶的村民(没有任何一个好人)曾是其中一员的二好,是怎么做到保持善良的?
她的道德水准为什么高于其他村民?
因为本来就是她的想象,谁不愿意把自己想的好一点呢?
关于卖孩子,老头子强奸少女,少女又复活,村长等人被炸死,这或许本身就是二好报复的结局还是因为全片都是他的想象,二好让色搋子同学拿到那么大的金子,一只手就可以拿起来,除了给死人烧的金元宝轻若无物,真的金子俩手他也搬不动,而这个人有钱了还要娶她,而恰好二好少年追求过这个男人。
视听语言来说乏善可陈,长镜头被滥用了,但内容并不足以非要用长镜头来表现。
一片野地里一男一女,有必要用镜头照射上百秒嘛?
镜头又不是照妖镜。
即使照几百秒的全景,我想也无法证明这一百万没有被滥用。
在拉康看来,婴儿由于阅历的匮乏,会将镜中的“自我”误认为“他者”,接着当婴儿意识到自己就是镜像本身之时,又会把镜子中的完美身体“误认”为理想化的自我。
颠来倒去,直到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仍在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将他人的眼中的自我误认为理想化的自我的悲剧。
二好披上羽毛,她就成了神仙,这个神仙就是二好的自我映照出来的他者,也是村民们映照出来的他者,是可能给二好一个栖身之地的他者,也是能满足村民愿望的他者。
二好的受虐经历使她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神仙的设定”,一如刁亦男《制服》里时常穿上警服的小裁缝,这种“自恋行为”虽然有可怜之处,但也是二好的悲剧之源。
村民的自我在披上羽毛变成神仙的二好身上同样映照出来他们的“他者”,这些“误认”或是瘫痪老人想下地走路,或是弟妹想生男孩,或是性侵罪犯想摆脱责罚,或是贪心商人想炸山挖金。
从这些层面上来看,利益、愚钝和迷信合谋而生的诸多“愿望”,实际上就是一场场“镜像”的狂欢,村民们确证了二好的“他者”是完美的神仙,导演也让村民们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本中被二好确证了他们狂妄的愿望,整个村子看似弥漫在自恋的美梦之中。
当然最后的结局也正是导演想要的——彻底的悲剧。
东北幽默+写实很接农村地气的电影,像纪录片。
我有一个疑问,聋子四爷在水缸里泡了一夜,没冻过去,倒把病给治好了,这个说二好神灵附身,他走了大运能说过去,那二好是怎样一个人把聋子四爷搬下床再放到水缸里去的?我百思不得其解被大家认可后的二好,愈发神灵附体灵验了,一句就能戳中别人的境遇,但也是说的越灵,大家越是保持距离,一个热火炕始终是她对生活的基本追求,一次次的没着落,让她一次次的栖身于自然中用身体接收天地灵气,再用这股气来惩恶,扶善。
包
★★★★☆北方大雪纷飞苍茫一片,村里的人们奔向金钱,纵使小寡妇成仙,也拯救不了人心的贪婪和欲念,纵使法术日渐精湛,也无法把封建的观念改变,乡村的现实越来越魔幻,现实比电影小说更加荒诞,虽然阴差阳错能拯救病患,却无法改变命运残酷的脸。
女主角演的真实自然,不会说话的男孩让人怀念。
不是最真实的乡村,但却是丑恶人性的真实呈现。
这个片子能过审也真是难得啊从小在农村长大 看到片中的场景和人物形态 也算是很还原了,配角应该都是本色出演吧。
听不出来蹩脚的方言是北方哪里,小金杯的车牌号是冀,那就是河北吧。
烧着大炕的北方深冬。
狐仙,萨满,大神,不瞑目的游魂;留守儿童 性侵, 空巢老人 ,死也要生儿子 过不下去卖女儿 ,寡妇门前是非多走过路过都想揩些油 。
什么腌杂泼皮事儿都是你,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一旦有了利用价值,上杆子要跟你攀关系。
也算是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了,并不算揪心,本来也就是这个样子,徐徐缓缓地展现,所以才更可贵,没有刻意现实的痕迹,只是觉得台词可以再精简一些。
很多细节也很有意思,农村老媳妇出口成脏怼架那架势真的很传神了;姜四爷被遗忘在铁罐子临时改成的“浴盆”醒来后破口大骂的精神头,就是乡下那些有意思的老头们的样子;二好正经起来绝对是出马仙本人了;第二任丈夫只是为了给流产后的妻子摘梨,失足落井,并不是不堪承受丧子之痛自杀,镜头一闪,二好啃着黑梨,是迟来的感动幸福的泪水吧。
片中多次出现北方干净整洁的大块雪景,穿过村庄和阡陌交错的田地,白茫茫一片大地 落个真干净,算不算某种暗示。
再多的波折苦难和常人之不解,也不能压垮二好,心里存着一口气吧,正气御身,小人物的对于善和爱的坚守,普度众生苦 仙女下凡尘 冷雨凄凉尽 浴火塑金身。
结尾的平行镜头,看似荒诞的两个小时终于高潮,现实本来不就是荒诞的,在似是而非之间,众生皆苦,片尾曲一定要认真听完。
但是,石头为什么要死,教堂的忏悔室为什么要被烧,没搞明白。
去年在FIRST影展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小寡妇成仙记》,第一印象是惊艳,这种喷薄而出的才华无疑是少见的。
也许是我才疏学浅,阅片量太少,但作为一个剪辑师,我相信还是有资格说出这一番话的。
有人说喜欢这部片子的人都是没看过故事会的,这真是无知到了极点。
首先故事会里没有生动真实的故事吗?
其次天底下的故事早已经被讲完,但一样的框架是可以产生不同的内核的。
首先《小寡妇》这个故事框架稳固而精彩,其次蔡导的表达与设计让这个故事更加的富有魅力。
过多片子的内容不再赘述,只是希望这部片子没有在被太多阉割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看到。
1.要让电影人看一下中国的电影艺术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是浮于表面的还是深刻于民族内心的。
2.要让圈外的“电影人”知道,不是一个小品,一首歌,就可以当作电影的(当然它们永远不会知道)。
最后希望中国的电影艺术越来越好,迸发出越来越多的好故事,好导演。
——一位小小的影视工作者俯首敬上
惊喜
时间差对话,王八精熬汤;欠债鬼上身,耳光治落枕;金刚罩挡土炮,跳大仙治流氓;狐狸救母,井中怨魂,冻山梨和晒苹果,求子卖女,站队泼尿,忏悔屋外冲神仙……东北驱魔小寡妇出没,农村问题治标不治本,一片苍茫的大东北魔幻现实黑色幽默,惊喜
角色很迷人,电影青涩的质朴感其实很可爱。要给3.5
少见的有东北民间萨满氛围的片子。可惜台词和表演太拉胯了。
还是“小寡妇成仙记”的时候就想看了,北影节没赶上。如导演所说,新名字更加宏大,精简后更加凝练、突出主人公。不由想起《村戏》,同样的农村舞台、黑白色调、意象丰富,村戏融入了时代元素,演员整体即群戏更高一筹,而本片由二好主导,从个人角度挖掘深度。魔幻现实,魔幻却现实。
作为想象的农村的典例。直接拍成讽刺喜剧,剪到100分钟之内,应该会好很多。另外,我看到的这个版本,声音很糟糕。
影像本身和符号设计耍滑头到了可笑的地步 导演试图讲述寒地上生涩迟郁的苦难切面 但刻板的肤浅理解和自以为意的不理性让故事时不时泛出陈旧的霉味 农村 贫穷 性和暴力不应该是中国独立电影的万金油 也不可能是
和朋友时隔一年再聚,看的是去年first名片《小寡妇成仙记》,名不虚传,厉害,一点都不闷,好看,荒诞幽默,有些细节没看明白,以后还会再看。
想了想,像故事会拍成了电影版。
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农村,农村的未来在寡妇。这才第一部,有缺憾才是正常,希望中国这批认真埋头拍戏的独立导演都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又一出北方农村的魔幻现实主义。镜头挺好的,但看腻了。女主一看就是城里人,气质差别大。群演演技不行。
公映版本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性和表达,也没机会看原版了
看得我生理不适,装过头了。
花钱买罪受。以后真的对这类片子敬而远之。从没见过这么怪异的念白方式。
原名《小寡妇成仙记》多好,票房最少多个几百万,这种魔幻现实主义鬼啊仙啊的题材国内很少见,值得看
处女作通病,不舍得删,就少了持续爆满的张力,显得冗长拖沓。寡妇是个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演活了。摄影像吕松野,俯拍山庄汽车大气苍凉。破碎镜子,炸药苹果,儿童和村长,重男轻女,黄金崇拜,猎杀动物,破坏生态,讲的点还是挺多的。农村迷信大仙题材太多了,再出现难免审美疲劳。
建国后居然真成仙了…女人老人孩子们的无信仰乡村地狱,唯一一个可能带来希望的男性也处于“失语”状态,虽是无心插柳但很点睛。黑白-彩色变化做作,风格不够统一,技术上也有很多糟糕的地方(声音、摄影、剪辑、表演、台词写作),但丝毫没有掩盖电影里的巧思与灵气,愿意送出四星鼓励不完美的它。
花几次时间,终于把这部今年FIRST电影节获大奖的影片看完了,确实各方面都有创新意念。做为处女作,值得肯定;但编导演方面功力的青涩与“业余”,很大程度地妨碍了观众对它的接受度。着力反映现实中的问题愿望很好,基本功要结实也是必须的。
50/100 和刘大胖一起去过北方的农村,那满地干脆的玉米皮,躺在房间里等死的老人,烧柴火杆子取暖的炕,苍茫一片的平原,都很有冲击力。这个片子要珍藏起来,等粟粟大了给她看看,小寡妇成了仙也渡不了自己,拼了命也渡不了的村,都是什么模样。
小寡妇成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