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指数:★★☆深刻指数:★★★★感动指数:★★新意指数:★★★综合指数:★★★未来世界石油耗尽,人们天天乘着地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穿梭,地下最庞大的商业帝国企图用一款特制洗发水来控制人的思维,充满了关于极权统治钳制思想的政治隐喻,平凡而又向往自由的小老百姓给了这黑暗帝国沉重一击,不过终究还是被另一个政治势力所利用,不可避免地将陷入到下一个轮回。
从观赏性上讲,全片风格阴郁,人物表情僵硬,主角破坏反派阴谋难度过低,不管女主角多么冷艳魅惑、献身诱人,故事本身还是多少显得无趣。
有一阵子我总梦见地铁和电梯,这样的梦境并没有不快,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总会梦见这两个东西。
这两个东西在梦中差不多是同一种物体——快速运转的机器,为人类所依赖。
为此我特意查阅了《周公解梦》,但是在周公那个时代,他老人家既没见过地铁也没见过电梯,所以这个梦根本就无从解起。
结果看到《地下理想国》,这个曾经的梦境又跳将了出来,看来我的“理想国”要比这部影片欢快得多,起码有些场景要明亮得多。
实际这部片子并不像奥威尔的《1984》,而更接近于扎米亚京的《我们》。
《1984》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我们》则是对整个时代的否定,这样比较下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要算是最为欢快的“反乌托邦”了。
片子色调很阴暗,很潮湿,男女主角的那一抹红以及洗发水的蓝是整个片子的亮点,打破了那种沉闷。
就如《我们》中那个特立独行的女主角。
在《地下理想国》中同样有一个打破一切的女主角,虽然不如《我们》中纯粹,但这两个故事同样的:女主角利用了男主角,女性是聪明、敏感、美丽,同时狡猾的象征,男人则浑浑噩噩生活在这个时代,关心的只是自己那点儿破事儿。
当然,就像片中说的,其实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破事儿,于是男人女人都一样——这片子中没有人对时代不满,除了那个寻找证人想要证明曾经出现过春夏秋冬四季的老人。
于是这是“乌托邦”的另一种境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抗,所有人都习惯了这潭死水。
这倒应了陈升《1989》中那句词:该分离该相聚,我也没有主意。
你瞧,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纪年法:1984、1988、1989、2012、2024……我们现在是不是该努力记一下,这个世界确实曾经有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既然讲述地下的故事,为毛人们还居住在地上,还要在地上发布广告?
地上岂不是没多少人看么?
女主的动机可以理解为夺取家产。
但疑惑处有:1男主女友和女神名字相似,安娜和尼娜;2红衣男主冒充死去监视者,照片可以相似,门禁的掌纹怎么会也一样呢?
或者管理门禁的女人也是女神一伙的?
3为毛要把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工作也搞那么相似呢?
红衣男的工作貌似是接线员,也是戴着耳机讲话,只不过有个显示器的背面镜头,没有视频的正面镜头;3凯蒂猫,明显是男主女友喜欢的,家里到处都是,所以女神也用了凯蒂猫炸弹;整个事件从男主晚上入睡开始,意味着梦境的开始。
我的理解是这些其实都是男主的梦境或白日梦,梦境就是现实的投射,很多BUG就能说得通,也解释了男主为毛不死,小人物要通过英雄壮举重振雄风啊。
当然通常这类片子的导演都要故意混淆梦境和现实的界限,展示开放性效果。
丹麦的动画片,,不得不说的是,人物画得很丑,不知道是作者故意这样设计人物的,还是丹麦的动画就是没有日本发达。。。。
抑或只是审美观的不同。。。
难以理解。。。
丑得有点难以接受了。。
让本来就有点悬疑的故事,因为这么恐怖的人物,,而更加深了恐怖的气氛。。
讲的是一瓶头发水,可以顺着头皮进入人的大脑,从而控制人的听力和视力。。。
罗杰就是这样一个被控制的目标。。
但是控制他的人告诉了他真相,也为此丢掉了性命。。。
而Nina是怀抱着另一个计划的人,,他们两个合作,,进入洗发水公司的内部。。。。。。
罗杰经过了这段离奇的生死经历,又回归了自己地上困难的生活,而整个世界还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监控下。。。。
千禧年的结束标志着许多事的结束,自然资源枯竭了,全球金融市场崩溃了,而关系到所有人命运的这次危机,仍然把个体孤立在他的毁灭里,他们说,和平和流动性将把我们从这场崩溃中拯救出来,TREXX集团把所有欧洲的地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并称其为“the metro”。
2010.12.08
哦,请不要再把政治讽刺片拍成动画片骗小朋友了~~那些跟在洗发水老板背后的,越南人,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们,各自是什么身份我就不说了,说了也要被敏感~头发是天线,通过洗发水往人体里植入微小芯片,用人的眼睛,耳朵传达信号,并与之大脑对话,以达到控制人群的目的,耶,怎么和军曹的剧情差不多啊?
额,好吧,我严肃点!
人家是政治片~话说,我现在也有点受不了欧洲了,文艺片越拍越孤芳自赏,以不被人理解为荣,以隐晦到绕18个弯才能见到主题为乐。。。
既无日本押井守的拉里邋遢画风,也无美国迪斯尼的华丽大片风,为啥这么个毫不沾边的剧情非要拍成动画呢?
哼哼!
北欧人,我看穿你了,想炫技术是吧?
好吧,我真心承认,这动画真的很牛掰!
没什么兴趣去讨论片子影射的那些现实问题,太多的电影讨论过这些……环境,一体化,政治,垄断,人身自由,对思想的控制,隐私……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只是为了讲一一个故事,一个有点含混似是而非的故事。
你可以说美女是反对垄断的暴政……也可以说仅仅是想自己登上那宝座……而倒霉主角,要么纯粹是出于巧合,要么就是被处心积虑的设计了。
那好吧……虽然故事让人含混不清,不过画面很精致。
一种阴郁,低沉,绝望的气氛……所有人都像是抑郁症患者,很喜欢这风格的画面。
如果能有一个机会,能够在自己不在时窥视伴侣的一举一动,我想没有多少人会拒绝。
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小人物的意外经历的电影,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政治隐喻的电影。
1、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伴侣——生理上的抑或心理上的,至于理想的伴侣与现实的伴侣有多少相似度,就因人而异了;然而我们不会对理想的伴侣厌烦乃至怀疑,而现实的伴侣总有一天会让我们觉察出各种各样的不足和毛病。
可以说,影片中有两个我,执行监视的我与被监视的我。
执行监视的我中规中矩,而被监视的我却常发越轨之行——在一个地铁帝国不乘地铁而骑自行车,在该上班时不上班而去跟踪自己的梦中女郎。
执行监视者的伴侣是一条鱼——可以被视为理想的伴侣;而被监视者有一个说不上美丽的女友与之同居。
被监视者的女友很爱他,但每当她想与他亲热时他却逃进卫生间,对着自己的梦中女郎想入非非,以至于他的女友只能每天对着电视手淫。
故事以他的自行车毁坏为开端,他只能选择乘地铁去上班,然而在地铁中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梦中女郎并跟踪了她,于是,一次政治隐喻揭开了序幕。
2、地铁公司通过地铁控制每个人的出行,通过电视机上的摄像头监视每个人的家居,又通过洗发水中的微型监视器监视每个人的头脑。
地铁帝国里的人愚钝至极,每晚都会定时收看地铁公司的垃圾节目——而地铁公司也借此满足自己的偷窥欲。
这让人不寒而栗的想起《一九八四》。
被监视者鬼使神差卷入了一场争斗,他与他的梦中女郎结成联盟共同致力于毁灭地铁帝国。
他以为是在为自己争取自由,其实不过是他的梦中女郎手中的一颗棋子。
执行监视的人发现他正走向毁灭,提醒他“生存”第一。
然而最终执行监视者死于非命,而被监视者却“成功”地毁灭了这个地铁帝国的核心,他脑中不会再有另一个声音对他说话,他不必担心回家后再被人监视。
而被监视者的梦中女郎也借被监视者之力成功消灭了对手,继承了地铁帝国。
梦中女郎显现本来面目,平凡的被监视者也只能筋疲力尽地回到他现实的伴侣身边。
影片中地铁帝国的老大身边常常出现两个身着笔挺军装的亚洲人,自然而然让人想到鸭绿江另一边的那个国家,又或者,就是鸭绿江这一边的这个。
而梦中女郎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又与这一个主义那一个主义有什么本质区别。
被监视者所代表的平民百姓在各种各样的政治口号中投身向前,而最后所争取到的不过是推倒旧的政治人物,换来新的政治领袖而已。
当政治口号最终显现为谎言,平凡的百姓……
期待中这个瘦弱有点懦弱的男人最终会拯救了什么的。
老实说这画面效果搭配这个剧情有点不伦不类,或者说这动画效果本身就有点不伦不类,就算纯粹是为了show一下技术,也拿一个好的故事吧片中的每个人都有点像木偶,有些长久得不到阳光的呆滞,不知是不是受到影响,看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眼神都很迷离无意义。
用洗发水控制别人,很有想象力。
加上metropia,有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
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莫要沉迷于浮云,到头来还不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请不要把这个动画片当成单纯的动画片来看,里面包含着政治,人性,怀疑猜测,阴暗的画风和颜色直接将你拉进那种被控制被监视的压抑感,为利益而生,为利益而活,所有的行为最后都是为了自己,地铁专用,自行车的另类,也是体现统治的一种手段,这种统治,完全没有隐私,统治者在偷窥别人隐私的时候,当个笑谈和别人聊天。
最后的推翻,不过是为了另一个统治的成立罢了
由于白天睡的太多,导致夜里睡不了。
所以闲来无事写写字。
这部电影的好多影评我看了一些,涉及了很多的当代社会因素。
写的都不错,那我写什么呢?
不如,我延伸电影的灵感,写个故事吧。
在所有人的影评中,都只是说了如果发生监控的种种形式,都是外在的。
我往聊斋走走,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给我的印象极尽深刻。
如果是真实的呢?
想象一下: 月黑风高的某日,伸手不见五指,突然你的身体被控制了。
你的思想被实时监视,你想的事情不论是思想还是吃 喝 拉 撒 睡,别人可以同时段接收,你会不会很“惊喜”?
你的心脏的跳动 脉搏的次数 打嗝的次数 生气 悲伤 愤怒别人可以进行操控甚至夸大,你会不会“惊喜”?
你拉不拉屎 何时拉屎 拉多少屎都不能由你决定,例假同理,你会不会很“感动”?
你讲话突然有错字了,心里与嘴上说的会有差别。
开始当乐儿看,后来发现是被控制了,你会不会“wow”?
你身体可以突然发生疾病,又突然可以痊愈,你会不会“哈里路亚”?
你发现躺在床上突然不能动了,像有人压着你,你会不会龇!
牙!
咧!
嘴!
的“娇!
羞!
”?
如果这样的监视是真实的呢?
我看了导演的论述,说如果有人监视会极度生气😒。
我想了想,嗯!
是会生气!
可如果是上面更匪夷所思的监视,那我是一定会炸毛儿,至死方休的吧。
半夜无聊,延伸了一下,呵呵。
想来是个延伸,因为如果真是事实且发生了,那我估计也得被精神病了,谁,会信呢?
而且如果这是如此,那此人之毒 狠必也不是普通人。
那不明就里的群众岂不是以卵击石,有生命之忧?
所以在此深夜我的浮想联翩也是挺有趣的。
不过是个故事,别当真,娱乐而已。
不过我再多想一下: 如果真有凭白遭遇此事的无辜人儿,定会特别“感动” “惊喜”的感知自己生命的使命: 此生将拼死与此畜生至死方休,绝不妥协。
咳,半夜延伸个鬼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概不负责。
在此让我得瑟的为人类无限的联想致敬,因为有无限的联想,才有了发明与创造,呵呵。
呵。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慢节奏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BJIFF 240425 党史馆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