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Vogter,Sons,惩囚逆子(港)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主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塞巴斯蒂安·布尔,达尔·萨利姆,玛琳娜·波拉斯,奥拉夫·海涅·约翰内森,雅各布·豪伯格·罗曼,希尔·提莉芙,拉米·扎亚特,马蒂亚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瑞典,法国语言:丹麦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一名年轻重犯被送到监狱服刑,却在女惩教员内心投下巨型情绪炸弹。素来理想主义、对监犯仁慈的她,申请调到重犯监禁区,逐步亲近她的猎物,争取他的信任,致力安排他与母亲见面。是母性大发,要拯救这头狂野之狼,抑或被勾起了掩藏多年的暗黑过去,一发不可收拾?毕竟,监狱令人疯狂,不!疯狂与监狱,都只是规训张狂的病征,真相在扭曲力..详细 >
看过~
整部片子朴实而有力量,像一幅库尔贝的油画。
(3.2/5)镜头语言设计很棒,沉稳克制,情绪递进反转,不是每个人都能被救赎,包括自己。
故事讲得不吸引人,可能剧本的叙事节奏差了一些。23分钟弃。
Verti Music Hall, Berlinale, 2024.02.24. Masterful piece.
延续北欧电影冷峻的风格,对人性的剖析相当深刻,女狱警利用职权报复杀害自己儿子的犯人后反被要挟的故事。女主的表演相当克制而精彩。
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电影,一贯的北欧冷峻的色调和风格那些杀人犯,重犯,是否有被教化的可能?出狱后是否还会危害社会和人们的安全?女主对罪犯儿子的仇恨,以及对杀死儿子的凶手的仇恨,借职务之便进行惩戒,又因职责所在,在最底线克制住了
北欧版《圣殇》
气氛烘托的其实不错,人物表现也真是北欧丧气和冷气十足,更多的是情绪,剧情稍弱。
8.3
几乎是只给出了女狱警的处事视角(母亲),所以对于之后发展的行径一直受限于一方的视野。导演刻意安排了一件事件,将这种单义的视野发生反转,原本处于低位的"儿子"突然间有了把柄,但依然那位十恶不赦的坏孩子。利用了并非全屏边框,而是有意将观众所看的变短,变狭窄,形式上既宽住了观赏者的视野,其实也是宽住了母子无法沟通,无法言语的复杂关系。
北欧版“亲切的金子”?全片唯一悬念(儿子们)设置得不错。女狱卒与母亲双重身份的对撞,制造出幽闭空间的情感内爆。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救赎,复仇也只是她换取内心平静的瑜伽。
女狱警接近杀了儿子的少年犯,想要公报私仇,最终放弃,她的悲伤迷惘写在脸上,居然没写在档案里,以至于监狱方允许了女狱警和少年犯相遇,这是最大的不严谨。
一个狱警有这么大的权力吗?太专注于表现女主的心境变化,而把监狱管理处理得有些儿戏。
从吐痰栽赃暴打就看出这敌对的关系…不至于要藏到最后吧…弱了点
很好的题材,电影氛围把缺失的情绪表达弥补了回来,影像的艺术也得到了发挥,只是情感部分的不足,让本可以更好的影片少了灵魂,气质在线,还是为不足的部分加分了
孤冷的镜头语言,沉寂的氛围,面对杀害自己的儿子的凶手的时候,她的内心波澜描绘,都相当到位。讲述故事的时候,又做到非常克制,压抑的情绪弥漫整个影片,北欧人的冷峻。“不是所有人都能被拯救,这就是事实。”,她选择在有机会复仇时而放弃复仇,她选择从中央0区回到她曾经管理的西侧5区,一位母亲选择了放过自己,实际上她也是拯救了自己,而017号罪犯,则在得知真相的时候崩塌了,鲜明的对比。影片表现的就是这种复杂的内心冲突,且较为完美的做到了。
很私人的片,各取所需便好
浅焦镜头,4:3画幅,完全从女狱警的视角出发,故事很工整,但可惜先看了《圣殇》,最后母亲代替儿子向仇人复仇的反转已经不再新鲜
在《他人之子》《圣殇》等作品之后还能有这样的人物关系写法,也只有北欧人干得出来了吧。监狱作为关押机构,狱警作为权力的代言人,囚犯作为尚未产生负罪感的故障机器。在以人物为主导,以人物关系为驱动的叙事系统下,竟然能够把这对人物关系作为一组平行参照对应出女主和她儿子的相处模式(控制关系),而后又从一个单元时间开始让男孩倒置为高压角色。恪守主角的叙事视点,情感作为第一生产力,组合成序的视角关系镜头,边框构图与几何线条构筑出内心的牢笼,调度相比导演前作有了很大进步。女主的表演实在是太好了,技术层次如此细密,今年的最佳主角奖稳了。另外,最佳编剧奖的赢面也很大。btw: 要注意片名Sons是复数。@Berlinale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