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n’t about looking back. It’s about living forwards. 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笼子,你的笼子从来没有上锁,但你的恐惧让你陷入困境,摆脱那些蜗牛,让自己自由,你摆脱了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肯恩,现在是你脱掉外壳的时候了,清理你的宝藏,重新开始,有点自怜也没关系,但时候继续前进了,会有疼痛,但这就是生活,你必须正面它,勇敢一点人生是一件精美的挂毯,这需要经历,都是细细品味的小幸福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迈进,蜗牛永远不会回头,永远前进,是时候让你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些闪闪发光的蜗牛痕迹了,记住,永远不要回去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最近,有一部新影片上线。
编剧和导演的名字非常引人瞩目——亚当·艾略特。
(澳大利亚独立动画导演亚当·艾略特)黏土定格动画的方式,强烈的悲喜剧风格,是属于艾略特的标签。
截至最新这一部,艾略特虽然仅执导了7部动画影片(5部短片,2部长片),却部部经典,获奖无数。
2003年,他自编自导的动画短片《裸体哈维闯人生》,获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
2009年,首部长片《玛丽和马克思》更是让他声名大噪。
略显怪诞的画风,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故事。
两个“不完美”的人,在成为忘年交笔友之后,收获着友情、自洽和彼此的心灵疗愈。
(《玛丽和马克思》剧照)影片大放异彩,在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斩获最佳长片“水晶奖”(该电影节最高奖项)。
同时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和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
(《玛丽和马克思》截影)尽管导演为影片安排了一个非常“反迪士尼类大团圆”的“BE”结尾,给观众留下了诸多感伤,但影片中金句频出,治愈着银幕前的我们。
(《玛丽和马克思》截影)在豆瓣上,超过44万人为这部影片打出了9.0的高分,入选豆瓣TOP250名单,排名第150位。
甚至,有网友称这部影片是超越《飞屋环游记》的“神作”。
今年,亚当·艾略特携新动画长片回归。
6月,新片在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首映,即荣获最佳长片“水晶奖”。
又在渥太华国际动画节、锡切斯电影节、 伦敦电影节上捧得多个大奖。
口碑也是相当的好:IMDb7.9分,MTC综评83分,烂番茄新鲜度94%,豆瓣8.3分。
15年磨一剑,果然出手就是王炸——《蜗牛回忆录》Memoir of a Snail
海报中,坐在左边的男孩叫吉尔伯特,旁边是他的双胞胎姐姐格蕾丝。
格蕾丝,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此刻的她正坐在床前,伤心地哭着。
因为,她的忘年交挚友萍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突然,萍奇坐起,大呼一声:“土豆!
”重又倒下,撒手人寰。
(《蜗牛回忆录》截影)土豆?
什么意思啊?
带着萍奇留给自己的“谜题”,格蕾丝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回忆之中。
01不幸童年格蕾丝是一个早产儿,由于发育不完全,她出现了唇腭裂的情况。
因为难看的嘴巴,从小到大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不断地嘲笑和霸凌。
她很想像蜗牛那样,躲进壳里,逃开周遭的一切。
(《蜗牛回忆录》截影)是的,蜗牛。
格蕾丝的妈妈是一名软体动物学家,家里有很多关于蜗牛的收藏。
比如,蜗牛首饰八音盒。
(《蜗牛回忆录》截影)比如,一枚蜗牛造型的戒指。
现在,这枚戒指戴在了吉尔伯特的手上。
(《蜗牛回忆录》截影)因为,它曾经的主人——格蕾丝的母亲,早已不在了。
弟弟出生之后,母亲就去世了。
幼年丧母,加上畸形的外貌,令格蕾丝很自卑。
但她仍是个善良单纯又有点鬼灵精怪的孩子,她会给醉鬼詹姆斯布置圣诞彩灯,让对方感受节日氛围。
作为回报,詹姆斯送给了格蕾丝一只真正的蜗牛。
(《蜗牛回忆录》截影)从此,蜗牛成了姐弟俩的朋友,相依为伴。
吉尔伯特平时看起来总是一副很emo的样子,但他也很善良。
他热爱动物,是个素食主义者,他还会不顾危险地冲进车流中救回被困的蜗牛。
(《蜗牛回忆录》截影)吉尔伯特很爱“玩火”,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街头艺人,表演烟火秀。
为此,他不断练习。
只是,练习的结果往往是这样的——
(《蜗牛回忆录》截影)那些被烧伤的伤疤叠起来竟是一个笑脸的形状。
很疼,但这感觉很棒,让姐弟俩感到心意相通。
(《蜗牛回忆录》截影)人生的开端并不太美好,但好在有弟弟的陪伴,格蕾丝感到一些安慰和温暖。
对了,还有蜗牛。
蜗牛开始繁衍了,有了它们的家人。
格蕾丝和吉尔伯特的身边仿佛也多了一些亲情。
西尔维亚,是格蕾丝最喜欢的一只,因为它的螺纹方向和其他蜗牛都不一样。
它很不同,就和我一样,格蕾丝这样想。
(《蜗牛回忆录》截影)格蕾丝的父亲珀西,曾是一名制作定格动画的动画师。
为了找创作灵感,他时常走上街头表演。
在那里,他和格蕾丝的母亲相识、相爱。
可好景不长,母亲刚刚怀孕,父亲就被一个酒驾的人撞成了截瘫。
职业生涯尽毁,加之妻子离世,心情沉郁的他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酒鬼。
没了收入来源,钱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姐弟俩的童年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慢慢向前滚动。
窘迫的生活里总有一些欢乐和亮色。
比如,那一天。
他们一起去了游乐园,在过山车上没心没肺地喊上一通,那些阴霾一扫而光。
(《蜗牛回忆录》截影)父亲还会打毛线,格蕾丝的蜗牛帽子就是他织的。
(《蜗牛回忆录》截影)父亲其实很疼爱自己的一双儿女。
他很支持吉尔伯特的梦想,也会拿出老式宝莱克斯摄影机教女儿如何制作定格动画。
(《蜗牛回忆录》截影)若干年后,格蕾丝回忆起那个宁静的夜晚,那一整天的美好,仍然感觉如此珍贵。
珍贵,是因为那些欢笑与幸福转瞬即逝。
父亲的睡眠呼吸暂停症又犯了,格蕾丝和吉尔伯特像平时那样拍拍手,想用声响叫醒他。
但是,这一次父亲没有醒来。
那一天,有童年记忆中的喜悦;那一天,承载着无尽的悲伤和不幸。
(《蜗牛回忆录》截影)父亲去世了,姐弟俩没有别的亲属,儿童福利部门来接他们了。
他们会被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因为没有家庭愿意一下子收养两个孩子。
分别时刻,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没有,眼泪已经诉说着一切,他们身边从此再无任何一个亲人。
从此,天各一方;从此,两不相忘。
(《蜗牛回忆录》截影)02苦乐参半到了新的家庭中,姐弟俩各自的生活并没有变得好起来。
格蕾丝的养父母总是沉溺于自己的“爱好”,无暇更无心照顾这个名义上的女儿。
格蕾丝仍旧孤僻、敏感、内心如同一片幽暗的森林。
吉尔伯特就更惨了,他的养父母是一对“xie教神棍”,不仅在思想上控制他,还强迫他从事体力劳动。
(《蜗牛回忆录》截影)为了活下去,吉尔伯特只能忍气吞声。
他在等待,等自己长大了有钱了就去接姐姐,一起离开这里。
他把这些幻想写进了信里,邮寄给姐姐。
弟弟的信给了格蕾丝希望,她决定试着活下去。
她去了图书馆当义工,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萍奇——一位性格古怪的老奶奶。
(《蜗牛回忆录》截影)萍奇的一生堪称传奇,有过两任丈夫,但都因离奇意外死在她眼前。
见过极光、在死海上漂浮过、当过脱yi舞娘、和雪猴一起泡过澡……还和菲德尔·卡斯特罗打过乒乓球……
(《蜗牛回忆录》截影)格蕾丝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和萍奇的相处上,她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种菜,一起打发时光。
这位阅历丰富的老人总能洞悉格蕾丝的忧郁与哀伤。
她说:“生活不是回顾过去,要向前看。
”
(《蜗牛回忆录》截影)格蕾丝在萍奇的陪伴和劝导下,逐渐开朗了一些。
但生活中只有萍奇和对弟弟的隔空思念是远远不够的。
她努力去社交,却收效甚微,孤独感始终如影随形。
她慢慢沾染上了“囤积癖”,不断地购买跟蜗牛相关的一切,摆件、装饰物,大的小的,让它们填满自己的房间。
好像也就能够填满自己的孤寂与空虚。
(《蜗牛回忆录》截影)她感觉自己快变成“小透明”了,她很怕,怕那仅有的一点存在感也消失不见。
(《蜗牛回忆录》截影)终于,她遇见了肯。
爱情来得猝不及防,生活焕然一新。
肯的爱好是修补瓷器,他告诉格蕾丝他很想修补她那破碎的心灵。
约会一个月之后,肯求婚了。
(《蜗牛回忆录》截影)格蕾丝欣然同意。
格蕾丝很开心,她觉得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一个爱自己的人,还有萍奇的友谊。
当然,还有吉尔伯特。
格蕾丝开始畅想,婚礼结束之后就留吉尔伯特在身边安顿下来,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就在她满怀希望,高高兴兴筹备婚礼的时候,就在她等待着弟弟从远方赶来,敲响屋门,姐弟重逢的时候。
格蕾丝等来的,是弟弟的骨灰。
格蕾丝的世界,再次倾塌了。
那些曾经的期许,那些对生活的憧憬,那些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光芒全都失去了色彩。
格蕾丝的内心,再次陷入幽暗之中。
(《蜗牛回忆录》截影)伤心欲绝的格蕾丝开始暴饮暴食,很快就变得过度肥胖。
丈夫肯表现得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她。
可是,格蕾丝无意中发现了肯的秘密。
原来肯之所以从不阻拦她的大快朵颐,是因为他有“恋肥癖”。
肯爱的根本不是格蕾丝,而是她的“肥胖”。
亲情,爱情,烟消云散。
本以为生活会是苦乐参半,只是为何要让我一直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03向前而活前面提到,“悲喜剧”是导演艾略特一贯的影片风格。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会因为黏土角色的种种滑稽夸张的表情和行为而嘴角上翘。
同样,也会因为他们的宿命感和悲剧性而飙出眼泪。
与《玛丽和马克思》相比,本片的感情线要丰富一些,既有友情,也有亲情,同时还有拓展开来的陌生人之间的互相温暖。
比如,萍奇“手拉手”的想法逐步发展为成熟的慈善机构,为那些孤独的老人送去温情的陪伴。
(《蜗牛回忆录》截影)很多人都说艾略特的影片是“又丧又怪的鸡汤”。
的确,影片的主角往往都是“怪人”:患有阿斯伯格症的马克思、因为脸上的胎记,自卑又胆怯的玛丽、活在缝隙之中,被生活的狂风暴雨所裹挟的格蕾丝……他们,都是世俗眼中的“怪人”,却也是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他们经历的悲欢离合,与现实中又有什么两样呢?
这碗“鸡汤”确实别有风味,让人忍不住先干为敬。
对了,影片最后有“反转”,小派就不剧透了。
萍奇告诉格蕾丝——困境,往往源自作茧自缚。
我们的“牢笼”并没上锁,是恐惧让我们深陷其中。
(《蜗牛回忆录》截影)我们并不应该是去羡慕蜗牛能缩进壳里。
而是应该像它一样,从不后悔来时的路。
(《蜗牛回忆录》截影)格蕾丝对着她最喜爱的那只蜗牛西尔维亚,叙述着自己的过往,像是自语般的独白,又像是老朋友一样的倾诉。
这是她的回忆,也是“蜗牛”的回忆。
格蕾丝曾经是只“蜗牛”,她想逃避。
现在,她还是“蜗牛”,向上、向前。
影片中,萍奇留了个“土豆谜题”给格蕾丝。
现实中,我们总会忍不住吐槽生命的艰辛酸楚,如格蕾丝一样咒骂:生活才是那个“该死的谜题”。
(《蜗牛回忆录》截影)骂过了,哭过了,生活还要继续。
也许,有时回头看看,才会略懂生活的奥义。
可我们终归要“向前而活”。
蓦地想起《漫长的季节》的大结局,王响对着“曾经的自己”高喊——「往前看,别回头」
(《漫长的季节》截影)
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作者
“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
”我住进蜗牛壳笼里怯懦蜷缩囚禁于此,可笼门从未关闭将我封锁;我活在蜗旋般卷曲的过去只顾伤亲悲爱,可过去并不汹涌将我设限。
堆叠的心理创伤囤积了满屋蜗牛,着魔的宗教热潮煽动了满腔热火,需要火焰将蜗居过往烧光,将同性迫害焚毁,将虚伪教堂燃尽。
了事拂身去,云淡风也轻。
我应该像Pinky奶奶一样活着,遇亡不惊,遭难不恐,生得沉重,死得轻巧。
曾经她也躲在蜗壳里畏畏缩缩,但她更早走出暗穴享受前行,褪下蜗壳孵出新生。
这种丑派定格动画看着挺有意思的,形象都很有记忆点,而且动画的夸张度也让全片叙事缓中有紧,第一人称回忆也紧贴文题,娓娓道来一个年轻人住在蜗壳里的前半生,拍得很舒服,其中主角拍定格动画的梦想也像是导演的小彩蛋,打破了次元壁。
蜗牛回忆录 (2024)8.42024 / 澳大利亚 / 剧情 动画 / 亚当·艾略特 / 莎拉·斯努克 柯蒂·斯密特-麦菲
亲爱的格雷西,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然后我就像甜甜圈一样死了,你找到我的饼干罐和一些我希望你拥有的东西。
你已经睡了好几天了,我需要告诉你重要的事情,在我的大脑完全腐烂之前。
诶,苍老真是个混蛋,在你不知情的时候来临。
有一天,你把牙齿咬在了苹果上,它们留在了上面;你去拉直裤袜上的皱纹,然后意识到你什么也没穿。
无论如何,我离题了。
我的秘密,首先我是一个孤儿且在孤儿院长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那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我日夜被关在婴儿床上,从来没有被抱过或拥抱过。
唯一的联系方式是我旁边的小男孩。
不,我不会告诉你我记得的恐怖,但想告诉你被囚禁是什么感觉。
关在笼子里简直太可怕了。
但是,在那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了解到最糟糕的笼子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
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笼子,格雷西,你的笼子从来没有上锁过,但你的恐惧让你陷入困境,摆脱那些蜗牛!
让自己自由!
你摆脱了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肯恩,现在是你脱掉外壳的时候了,清理你的宝藏,重新开始。
有点自怜也没关系,但是时候继续前进了,会有疼痛,但这就是生活,你必须正面面对它,勇敢一点。
无论如何,我要谢谢你,格雷西,你已经很棒了。
不久我的号码就到了,是时候拉上我的窗帘了。
我一生中第一次觉得自己比看起来更老,我看起来像高玩。
人生是一幅美丽的挂毯,它需要被体验,都是细细品味的小幸福,就像在雨中抽雪茄一样,或穿着直接从烘干机烘干的毛衣。
够啰嗦了,是时候我们两个都放手了,就像我说过的,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
蜗牛永远不会回头,永远前进,你是时候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些闪闪发光的蜗牛痕迹了。
记住,永远不要,永远不要回去。
Mary&Max15年后的作品,导演Adam Elliot的那份由衷表达,那份自在纯净的创作,是真心流淌且完成度超高。
能想象着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流淌的愉悦。
喜欢导演暗黑古怪风格里幽默温暖的自在。
真的很治愈, 对死亡的探讨是给成年人的动画片。
虽然 这么有名气的Mary &Max 看票房也很拮据。
导演这15年看来不是靠创作粘土动画活着的。
万一能引进, 一定要问问他是如何在尘世间解决柴米油盐的。
《蜗牛回忆录》距《玛丽与马克思》有15年,我看只隔了一天。
开始不太喜欢的画风,看到最后竟然看出了点可爱。
如果说《玛丽与马克思》是书信对话,那《蜗牛回忆录》就跟她的名字一样,是一部自白信。
开头便是格蕾丝娓娓道来的故事。
格蕾丝和双胞胎吉尔波特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太多波折。
最被打动的事萍基最后埋在土里的信,那封信改变了格蕾丝,让她从过去自己给自己的笼子里出来,开始新的生活。
就像萍基说的“我所了解最糟糕的笼子,是我们为自己制造的”,很多时候不是被别人困住,而是自己困住自己,这样想想未免觉得太悲哀了。
“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只能向前迈进”时间只能顺着走,有时候会总结过去,后悔过去的某个决定,觉得这些年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出,然后当下的时间又在懊悔中度过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就向前看,但好像又不知道怎么走出去,时间又在浑浑噩噩中过去了。
低落的时候就应该看丧丧的电影,就像这部。
下垂的蜗牛眼睛,不堪重负的身体、灰蒙蒙的天气,一桩接着一桩的不如意,像及了down到低谷的阴沉的自己。
尤其是唯一的生命支柱——哥哥被大火夺去生命那一段,我仅存的小火苗都被浇灭了,共情心泛滥,想和女主一起自暴自弃!
上天怎么就这么笃定地作弄可怜的灵魂!
还好有时候上帝开个小差,我们的主角还是有散发微光的契机,比如有一个多才多艺有趣诗意的父亲和一个正直温柔的哥哥、邂逅一位坦诚相待还能在危急关头拉你一把的soulmate。
虽说无缘生在一个充满爱意温柔以待的环境,但也没有恶人挡道,单纯的天性和一双能够洞察微小事物的眼睛,让她足以构建出一个独有的“蜗牛壳”,在这里她能够完全放下戒备在幻想乌托邦里安全生活。
soulmate曾说过:你的不安是因为你给自己造了一座“监狱”。
当千头万绪挤不下这座房子时,蜗牛壳就成了监狱,再也容不下世间的纷杂。
当她把收藏的“蜗牛周边”全部烧掉,便是凤凰涅槃之时,看,上帝也没这么多功夫针对你,他为你关上一扇门,但为你开了一个保险箱。
转机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哪怕最后的“哥哥重生”让我觉得哪儿不对劲,我还是会热泪盈眶,因为内心的火苗虽微弱,但依然生生不息[爱心]
22092024年,剧情动画电影《蜗牛回忆录 Memoir of a Snail》没看过大家口中导演的神作,单从这部作品来讲,并不算惊艳,但是有他的电影意义。
这样的电影必然拍摄不易,眼神表情都细致表现,这个必须点赞,故事确实是个回忆录形式展开,开头前半部分略显无聊。
后面也确实赚眼泪。
但是剧情不难猜。
也有讽刺味道。
还是有些小尴尬的,没想到这个电影是有分级的,我只是感叹澳大利亚真的是自由民主的地方,开放,真开发,可能不适合我这样的自闭的人吧。
不过话说,这个电影的造型啊,确实我的审美接受不来,丑是真的丑。
如果。。
但是表现如此现实的东西,还真不那么容易美起来呢。。
整体还好吧,最后的升华太好了,很具现实意义,就像电影里的萍奇奶奶,接受生活,热爱生活,照亮他人的生活。
对了,提醒一下,不要给小孩子看(哈哈)---我是蜗牛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星半,认清生活,热爱生活,照亮生活。
漩涡一般人生真相大抵就是失去,失去,失去,失去,偶尔得到一次,则会天旋地转地如同神迹降临。
然后,再失去。
终归我们拾取重生的力量,是宛如蜗牛前行的闪闪发亮的踪迹。
电影全程用格蕾丝的旁白讲故事。
成堆的蜗牛“垃圾”,Pinky奶奶的百宝箱,爸爸的骨灰和定格动画,双胞胎弟弟的性取向和无法逃离的邪教农场,格蕾丝被蜗牛囤积癖困住的人生,每一个细节都值一公升的眼泪!
在丑派美学的包装下,《蜗牛回忆录》实则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寓言。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褪去沉重的蜗壳,在火焰中焚烧过往的创伤与偏见。
正如Pinky奶奶所示范的那样,生命的真谛不在于逃避,而在于直面苦难后的重生。
最后,想以豆瓣网友的一条短评来结尾:只要勇气集满,就可以抛开名叫“安全感”的牢笼。
如果某一时刻,你很灰暗,很痛苦,应该如何继续前行?
人生只是一场经历,是你的经历编织成了此刻这一幅图景,不要回头,继续前进,留下一些闪光的痕迹,那壮丽的景象,终有一天会在你眼前徐徐展开。
《玛丽和马克思》导演的最新作品《蜗牛回忆录》,漫长,琐碎,荒诞,人和画面都是脏兮兮的,灰色的。
然而最后一刻,夕阳的暖色铺展整个画面,平凡的人类又一次在自己不为人知的世界里浴火重生。
那不是终于成神的一刻,而是一个人轻描淡写放下重重苦难,冲破那没有锁的牢笼,第一次直视阳光的暖色,并任由自己与这世界轻盈地融为一体,再无所畏惧。
无数次拯救我的那句话是I am 大于I was,我不是我的苦难,我的血液,我的眼泪,我的汗水,他们是我的一部分,他们经过了我,而我是——我所允诺我所是,坚定,轻盈,是我对生命给予的私人魔法,与必然实现的承诺。
少年时代我曾经为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写过一篇影评:同样的孤独才能双手交握。
因为没有署名,其后在不同的场合看到过这篇文章的句子被不同的人盗用和改写,我并不愤慨,大概是觉得好的电影应该被人知道。
这部电影也一样,好电影,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
年度最佳动画长片
矫情
剧情缺乏新意(针对这种类型片来说),无非是说教面对生活中的厄运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唯一的亮点是reveal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突然想起曾经对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说过的话:我并不喜欢你的全部,你应该去找一个喜欢你全部的人。最后必须要说,反感突兀的血腥场面。
7。Dendy Newtown @Yajing /Pinky told us, don’t look backwards, always look forwards! It’s ourselves who made the cage for our lives, but the truth is it was never locked. /I prefer Mary and Max though.
除了我不喜欢沉闷的粘土电影以外,没什么毛病
缺爱的人,吸引来的从来不是真正的爱。
格蕾丝小时候被吉尔伯特保护,萍奇老奶奶照顾,很多时候她的软弱是源于自身的不独立不面对不解决。命运如果是格蕾丝被分配到邪教农场,吉尔伯特分配到裸体主义夫妻家庭呢,坚强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困境都会活下来。人生是不断失去又构建的过程,80%的生活都需要自己过,依赖父母,另一半,兄弟姊妹,善良的陌生人,这个舒适圈太安逸了。
也不是我喜欢的动画类型有点木偶的感觉妈妈生了姐弟俩,然后就死了,姐姐有兔唇一直被别人嘲笑,弟弟会去保护她 爸爸后来也死了,姐姐就一直拿着妈妈留下的蜗牛,最后他们姐弟被分开收养了,最后跨过万水千山找到了姐姐over
[3-]几乎完全是靠着旁白来推进叙事,如果是这样我想不出为什么我不直接去看剧本。完全没有发挥出动画作为媒介最大的优势,承认粘土动画的辛苦,但是根本看不出任何必要,而且这也仅仅是导演身为创作者自己的喜恶而已。不功不过的好学生作品,没有长片首作那个时候的惊喜了。
恶心!
差上一部太多 剧情转折很刻意 女主只是一个顺波逐流的人 而电影一定要给女主一个好结局 真正的逃出自己的笼子绝对不是大法官是自己安慰过的人和哥哥的死而复生 而是挨打要立正 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接受现实 寻找自己的美好
被嫌弃的Grace的一生,额,半生
在伊藤润二的漫画里,蜗牛是旋涡镇的欲望化身,在本片里蜗牛是关于亲情的回忆。之前就非常喜欢《玛丽与马克思》,时隔多年导演依旧为孤独的灵魂代言,并且善意地为边缘人赋予友情和亲情的慰藉。
“蜗牛从不回头看它走过的路,总是不断向前。”想体验golf一杆进洞的快感,把所有悲伤留在今年吧。
可能就像老外看哪吒一样吧,消化不良,故事节奏都还行,就是画风无感
吉尔伯特出现,我的眼泪瞬间掉下来了,细品生活中稳稳的安定,点滴的小确幸,其实很难稀释生命中的致命伤口;童年里看似挤满了人,但孤独的好像小透明,而成年世界里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充满着欺骗、背叛,还有长长久久的孤独;好在,那些可怕的死寂的终将要过去,而你终于也在路上了,眼睛里有了光亮,更重要的是此刻的我,感觉到某种释放和治愈。
因为我在35岁之前的人生都是“脱缰”的状态,所以我感受不到这种“未完成”的酸楚,抱歉,综合美术我只能1星。
真的没看懂,而且铺垫太多,人物形象也不讨巧,甚至丑的吓人!
念诗的邮差尼克洞被鳄鱼吞了。。鳄鱼还无辜脸。。话说蜗牛能活几年。。(繁体字幕为什么不翻译约翰丹佛和卡斯特罗??换偶的标志还真的是秋千。。
完全不值得浪费时间看。故事晦涩、人物造型丑陋甚至恶心。没看到“新生”的希望,只是让社畜本就疲惫的心,在下班之后看了这烂片后,心情变得更糟。我甚至怀疑心里没点儿疾病,都鼓捣不出来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