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另一边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风的另一头(台),另起风头(港),风的另一侧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奥雅·柯达,莉莉·帕尔默,艾德蒙·奥布莱恩,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卡梅隆·米切尔,皮特·杰森,丹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伊朗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1970 年,传奇导演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开始着手拍摄新片,参演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和威尔斯晚年的合作伙伴奥雅·柯达,而该片最终成为他的遗作。但受资金问题困扰,最终制作过程止步于 1976 年,并很快在行业内变得声名狼藉,无法完成也无法发布。威尔斯死后..详细 >
2018476 三星好片
这剪辑真的不行,网飞把这片子弄出来纯粹是糟蹋素材,还毁了导演的名声。
单独的场景与镜头拿出来,都让人觉得别有意味,像风一样轻盈、优雅、别致,但是当这些画面拼凑到一块的时候,那种无法捕捉到具体脉络的抓狂感则不断摧毁着那些慢慢滋生的欢愉的观影体验。
如同一场包含一万台摄影机、一万名卡梅拉男和一万名其他电影从业者及其附属的凌乱幻象。《冰淇淋与雨声》里"real"到"reel"(戏剧空间)的切换是压缩/剪裁画幅,《风的另一边》里"real"到"reel"(银幕空间)是放大/伸展画幅——“真实”和“虚构”哪一个比较宽、哪一个比较长呢?终于有人这样大喊了:Antonioni—oni—o—ni—o——!
从 Citizen Kane 到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 ,Welles 的电影终于不再有内外之别。人的谜与电影的谜在这一时刻混淆成了永远的东西,“恍然间如有酒无杯又如有杯无酒”。
剪辑太碎加上手持镜头拍摄,看的我有些头晕眼花,另外70年代的嬉皮士风格元素的确不适合我,整体而言,观感不佳。
什么垃圾玩意 这就是大湿? 两个钟头不知道在说什么 给到两星是因为有漏点 否则直接一份 快进都浪费生命
威尔斯是二十世纪最前卫的电影文体家,无比繁复的嵌套式结构,讲述着对于电影之爱的失落与讽刺。
风的另一边还是风啊
在威尔斯拍摄的碎片中,看到了一种通常在沃霍尔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自由的影像,进入“电影”以后,画幅和色彩的流动造成致幻的体验,淹没在高速剪辑、镜头运动和变焦组成的蒙太奇盛宴中;文本层面自然是有寓言色彩的,借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灵感,进行关于电影本体的一次伟大实验,而电影自身的命运让它的后设性又多了一层。时间的魔咒无法打破这部杰作,因为摄影机早已同人物一起进入庞大的迷宫中,如“Rosebud”一般成为永远的谜题。
如梦如幻-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以及未完成的风史。
一部无法窥知导演真实意图的片子
8#
无法言说,是重塑还是篡改,每一个短片都是一次相遇。
整体很飘,既有种轻松的态度又有点浮躁在里面。期待很高确实有一些失望的点在,但这部终究也只能是管窥奥逊了。
奥逊威尔斯用电影的方式去解析电影人物汉那福德,片中的记者、演员乃至导演汉那福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在试图理解杰克拍电影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一次次地放映事故正好把杰克的电影巧妙地进行了分割,每一部分都是汉那福德的一面影子投射在屏幕上,电影结束之时也是整个人物或者说观众对于汉那福德理解完成之时。
非常巧妙的纪录片,把奥胖作为导演和演员的部分和现实人格的三重穿插,戏如人生的最佳版本。从不屑于好莱坞到向好莱坞谄媚,从悲剧底色的人生到在剧中大笑引发的观者大哭,一个鲜活的电影天才让人钦佩又无比唏嘘。
很戈达尔。闪得眼睛痛。我还是喜欢公民凯恩和第三人、审判那样的黑白片。
A Hollywood director emerges from semi-exile with plans to complete work on an innovative motion picture.
纪念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也属于自己的状态问题,实在太累,前部分看得昏昏欲睡。密集的剪辑和多如牛毛走马观花的人物支离破碎的故事真的非常非常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