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材有深度,也很吸引我。
作为自古就成为中国的这个国家的华夏子孙,我们从没有过身份的迷失和不被认同。
以色列的历史使她的后代经历了太多坎坷,并且看不到尽头。
身份已经成为生存的保证。
我没想到犹太人还有非洲分支和后裔,历史知识欠缺。
主人公的梦想是回到非洲找到自己的母亲,其实是找到自己血脉的源头,落叶归根。
这个梦一直缠绕着他,压抑着他。
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男主角,我觉得儿时的表现相对好一些,后来的两个完全是按照剧本要求表演,没有发挥,没有内容。
后来他和一个白人女孩相恋和结婚,看不出两个人的感情如何建立和维持,很简单,就这样了。
看到这里,就觉得剧本一般,演员也一般,深度和高度都还有欠缺。
2007-1-10 生命国界,Go,See,and Become。
一部看似反映种族关系问题的作品。
全片将近两个半小时,但看了不到一半,已经和《黑暗》并列一起,被我认为是这两个月里看过的上百部电影里最好的两部。
影片题目很大,感觉在泛说种族上的无国界,就像说音乐无国界一样,总显空洞,实际上,这部由法国,比利时,以色列和意大利的合资影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也是让人看得郁闷的电影,但事实不是。
电影去年在凯撒奖上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生命国界》已经说明剧情不会沉闷,可看性会很强。
同时在2005年柏林电影节获得了“欧洲影片标签”奖,全景单元观众奖以及人道奖,也说明这个电影不会是一般的闷片。
12点多的时候,我打开播放器,边吃着碗里煮的鸡蛋,里面放了白糖,冰糖,红塘和果汁,今天的蛋我觉得煮得刚好合适,接近九分熟。
然后准备边吃边看,可电影序幕开开始,里面那段《出埃及记》刚完,就停了下来,那种悲悯的气氛让我不能在继续看下去。
影片进行到十来分钟,那种悲悯的配乐让我立即想到另一部电影——《流浪者之歌》,曾经的“南斯拉夫”,也就是现在的埃塞俄比亚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最宏大叙事的电影,一个基因里写满流浪信息的民族的流浪史,那种悲悯的氛围给我的印象至今清晰。。。
看完电影,一看资料,证明了我的感觉,电影的配乐居然真的由库斯图里卡的御用配乐大师布雷高維克担纲。
电影大体由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的序幕部分开始,文字引入苏丹,埃塞俄比亚的历史,然后画面带入在苏丹边境的难民营中,九岁小男孩Solomon被母亲叫醒,然后被送上从以色列来的保护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的卡车上,临行前母亲只是说:“Live and Become”Solomon带着这句话离开,简单一句话,这也十整部电影宏大主题最精准的概括,也是Solomon后来长大后一直迷茫的,不知道妈妈曾经那句话要他适应什么。。。
一个刚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的女人出于同情和怜悯的帮助了他,她替Solomon编了他的家谱和身世,然后把他带到了以色列,完成了现代版的“出埃及记”。
然而这个好心的“母亲”也因疾病去世了,只是嘱咐他学习传统文化,记住自己的父母名字,祖父母名字,永远不要遗忘。
然后这些小孩被送到以色列的学校学习文化知识,Solomon的孤独和迷茫让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家,暴打寝室对他友好问好的同学和吃饭时候对他恶作剧的同学。
在校长教训以及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依然不悔改,最后被一家当地善良的夫妇领养,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他得到夫妇两个比自己亲生儿子和女儿更多关爱的环境下,长大成一个聪明英俊的黑人小伙子,这是电影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就是Solomon长大后的事,关于如何面对自己喜欢的白人姑娘,如何完成母亲那句话的遗愿,那个从小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对母亲的思念,还得面对自己多年来始终为自己不是真正的犹太人的困惑,最后学医回家。
如果说这个电影就这么简单的被分为三个部分,那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电影里让人感动的细节太多,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我的眼睛都浸着没流出的眼泪。
从开始那种满地被贫穷,疾病困扰的非洲人让人无法面对,这开场十来分钟的铺垫已经足够。
这是我见过的最真实的非洲,没有《走出非洲》里被美化到极致的非洲,那些漂亮的行拍,也没有《何处是我家》里作为德国人故事环境下被苍凉化的非洲,甚至比我很喜欢的《不朽的园丁》里的非洲更为让人难过。。。
电影最为让人感动的地方在第二部分。
当小Solomon第一次在以色列的学校洗澡,看到洗澡水从地下的洞里流走的时候,发疯似的尖叫,老师抱着他说这里不缺水,你是在为他看到水的浪费而发疯了感动吗?
不仅仅如此,在电影的第三部分,他回忆起他的家人,他的哥哥就是在一次取水中被人打死。
这种照应互文的地方很多,让观众产生双重的刺激。
比如家里的小孩问他喜欢什么运动,他回答说走路。
这一回答如此温暖,而电影后半段几次给他脱鞋走路的细节,第一次是在树背后脱掉后,导演给了一个特写,如此的有力量,尤其是最后电影那震撼人心的画面,他在贫民窟里看到自己的母亲,然后脱鞋庄重的走过去。。。
这种手法在另一部南非电影《黑帮暴徒》里有,但这部电影里用得更好。
多条线索的并行,最后才揭开,他在辩论赛里把上帝与月亮比较,那是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对母亲无时无刻的思念;认为亚当的颜色是红色,那是因为他一直困惑自己是不是犹太人,也因为他被自己喜欢的姑娘叫红皮肤小子。。。
而这一段里那些小的段落和细节一直左右着观众的情绪,从夫妇家人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开始,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聪慧的孩子,而这种聪慧又与敏感紧密联系起来,所以父母也是小心翼翼。
特别是弟弟的童言无忌,他在哭墙下写下想见妈妈的愿望后,在饭桌上被弟弟点穿。
要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被别人知道的。
然后妹妹用小手在桌子底下握紧他的手,这些细节总是那么的温暖。
母亲在学校知道老师要他转学,因为其他家长的异议,不想自己的孩子和这个来自非洲的带这疾病的人一个学校,妈妈知道后,在校门口大骂那些人白痴。。。
虽然我把电影分为三个部分,但这其实是电影在细节上的感人基础上,整个叙事上的成功。
而且是多条隐藏线索的叙事,更让电影控制度增大,而且在前两部分自然而然形成的线索更是让人部易察觉,或许导演自己也没察觉到,都是由那些对应的细节来完成。
导演应该是个法国人吧,这样的法国导演,的确太少见了。
越写越絮叨起来,总有太多的细节打断我的思路,所以索性什么也不再写了,就像姜文那句论断一样,影评家评电影,就像太监论美女一样。。。
,就让它成为太监吧。
何况我只是絮絮叨叨的感受,只需要感受。
埃塞俄比亚信仰基督教的黑人小孩,被母亲狠心推给了一位丧失孩子的犹太裔母亲,她只说了一句:适应、生存。
孩子离开贫瘠的非洲土地,被家庭环境优越又富有爱心的犹太父母领养。
他在隐瞒身份中成长,信仰的冲突,对亲人、故土的思念,都令他内心矛盾、困惑。
他历经重重,最终回到贫病、衰老的母亲身边。
电影寓意深刻,煽情动人。
任何事物划出界限的时候,灵魂也会囿于冲不破的牢笼。
生命是种子,适应、生存,不由你选择;或者说,选择的最高原则就是生存。
“摩西行动”将散落非洲的犹太人迁回以色列,对于混淆身份以求生存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孩子所罗门,他的生存有自身困境,也有犹太民族内在的不平等因素——迁回的黑人犹太人,在他国被当作犹太人遭受迫害,在本国又被当作低等的非犹太人遭受歧视。
所罗门在犹太养父母的抚养下见证了这一段历史,也始终在自我身份的辨认中寻找归属感。
他赢得了白人犹太女子的爱情,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他在生命的漂泊旅程中感受到博大的爱。
他回到魂牵梦萦的生养他的非洲土地,回到母亲的身边,令人感慨万千:种子择地而生,落叶却要归根。
有一种牢笼是灵魂的选择,生命原来也有打不破的宿命。
当我们为所罗门的回归感激涕零的时候,内心涌动的,却是爱的暖流——万物皆可划出界限,唯有爱,没有国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v93r.html
这是一个沉重的宗教和种族题材的电影。
什罗莫九岁那年,跟随母亲一起艰难生存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境的难民营里,随时都有生命之虞。
当时的以色列正在执行一项“摩西计划”,将埃塞俄比亚裔的犹太人秘密转移到以色列。
什罗莫不是犹太人,但那天早晨,他的母亲将他叫醒,狠着心将他赶进即将被转移的犹太人队伍里。
什罗莫跟随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以她的儿子的身份被送到以色列,又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但是每到夜晚,什罗莫都会对着天空的月亮说话,就如同说给自己的母亲听。
多少年来,什罗莫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犹太人的身份保护自己,背着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包袱,还要处处因为自己的黑皮肤受到歧视......这部电影获得05年度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编剧奖。
我想该奖的评委们也如我一样,被片中许多情节感动,泪眼婆娑。
一个宗教,一个种族,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和境遇,就能成为一个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结太难解。
片中什罗莫的养父母心地善良,作为白人,收养一个黑人养子,他们的周遭也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将什罗莫视为己出,尽管什罗莫从来没喊他们一句爸爸妈妈。
许多令人落泪的情节都发生在这对夫妇身上。
其中有一段什罗莫的养母在学校门口大声咆哮着为什罗莫辩护,不能不使人唏嘘。
而什罗莫的善良和聪慧也赢得了一个白人姑娘的芳心,这姑娘泼辣大胆,几度向什罗莫示爱,什罗莫都因为自己的身世一再拒绝,直到他们结婚的当晚,什罗莫仍然不敢道出真相--这爱,这温暖来得太不易。
世界在动荡。
被“摩西计划”拯救的人们又在以色列遭到身份质疑,电视上,有限的医药只发给某一种族的人、某一信仰的人。
什罗莫的养父主张他上前线当一名军人保卫国家,什罗莫选择了到法国读医学,其间,拉宾遇刺。
片中的音乐沉重、压抑。
即便是我这样极少接触宗教文化的人也能感受到其强烈的宗教意味。
看片的时候我就想,导演和电影制作者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拍摄这部电影的呢?
如果是我,没准儿我会时而咆哮的。
这是一个爱和仇恨混合参杂的世界,就如同牛奶和猪血的混合物,第一,你无法将他们完全分离开,第二,你没有其他的选择。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67114
原来对爱的坚守的时间可以这么长;为了爱,可以付出这么多;为了生存,要学会顺从……有时候,人就要活着,不为什么,只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就该活着,好好的活着
以色列人竟然也有黑人,第一次知道埃塞俄比亚的以色列人种叫法拉沙人,是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以色列人看来也是兼容并蓄的民族啊,奇怪是是怎么看出他们是以色列人的,跟一般黑人一样啊,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所以有些其他黑人也混进去到了以色列
当什洛莫看见不远的难民帐篷处,一双令他永生难忘的眼神后,不是迟疑,而是震惊地凝视了几秒后,迅速挂掉手中的电话,习惯地脱下鞋子,赤脚走向那位蒙面的难民,拥抱,发自肺腑地喊了“妈妈”。
这一声,是时隔多年后的感情宣泄;这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有要悲泣的感觉。
这是获得2005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编剧奖《生命国界》的最后一幕,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和人生磨练后,什洛莫终于和当初强烈送他离别贫瘠的非洲大陆的母亲团聚。
《生命国界》的故事背景是以色列当初施行的“摩西行动”。
该计划是将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也即“法拉沙人”从非洲运抵以色列,以充实以色列人的纯正血统。
身份回归的历史境遇下,为了自己的孩子永离贫困和疾病,什洛莫的母亲忍痛亲情的割舍,让什洛莫假扮“法拉沙人”,去往以色列。
与“法拉沙人”类似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扈尔特人无法忍受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民族灭绝政策,从沙俄回归新疆故土的历史事实。
但因为时空遥远,又由于文字和影像再现的极度匮乏,我们并不能在身份认同的历史归属感上,体会到某种心灵的触动。
在电影讲述的另一面,《圣经•旧约》里,神晓谕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
我要伸出来的臂膀重重地刑罚埃及人,救赎你们脱离他们的重担,不作他们的苦工。
”如今,以色列的“摩西计划”也要将“法拉沙人”救赎出非洲的苦难,回归以色列国土。
但也正如《旧约•出埃及记》里记载的:以色列人用埃及带出来的生面烤成无酵饼,这生面原没有发起,因为他们被催逼离开埃及不能耽误,也没有为自己预备什么食物。
什洛莫能够到达以色列,也是因为以色列的“救赎”行动,在此之前,于贫困缺水的埃塞俄比亚村落,因为水,因为战争,他的哥哥和父亲相继丢失生命。
建国之后的以色列,富裕、强大,基本上是没有生存之忧的。
然而年幼的什洛莫被他母亲强令离开时候以及在之后许多年月里,并不知晓母亲的良苦用心。
他一直认为,是因为他导致哥哥的死亡,才被母亲抛弃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以色列人接触,并成为一个热爱和平的以色列人家庭中的一员,逐渐长大成人,他比出埃及时候的以色列人幸运得多,他有食物,他心中始终有那一片非洲大陆,有他的母亲;但他又是不幸的,他没有以色列之神耶和华引导,因为身体里流淌的并不是以色列的血,身份难求获得承认,又身处异乡,只有一弯明月可以倾诉。
相较许多文学作品在表现种族问题时候流露出的焦虑,电影《生命国界》温和了许多,整个过程虽然充溢着历史和现实的厚重感,它在刻画生命回归和身份认同方面,依靠“回到母亲身边”这条主线,表述的是一个重在温情的故事,而非残酷的种族之间的纷争。
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地方。
在我内心深处,一个团圆的结局,远较四散分离的状况诱人得多,尽管事实大多不尽人意。
这么说,其实是说我已经被现实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内心,在今年冬天来临之前,似乎长出了那么点点的春芽。
电影中充斥着各种语言,猜测其中有法语、以色列语、希伯来语、阿尔巴尼亚语,反正是那种也不认识,好在有好心的网友翻译了字幕,才得以欣赏到这部“获得2005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编剧奖”的影片。
以色列好像从建国以来就没有消停过,犹太人获得一片栖身之地来之不易,所以今天我们在数落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和犹太人相比,身在非洲的黑人兄弟的遭遇就更不幸了,除了少数经济发展比叫好的地方以外,经常听到新闻里说非洲这里那里又发生战乱了,非洲又有瘟疫了,诸如此类,原本富饶的非洲,似乎在近代就没有让非洲人民幸福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初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洲或欧洲的黑人幸存者的后代,或许要比他们在非洲大陆的同宗要幸福的多了。
我们的小主人公,什洛莫,也是一位幸福的家伙。
电影从什洛莫9岁一直讲述到他成年、结婚,除了我们已经不愿再看的苦难、歧视之外,什洛莫还是很幸运的,有那么多的人爱他,亲生母亲为了什洛莫的幸福而送他离开非洲,村子里的大姐让什洛莫冒充自己刚刚死去的儿子来到了以色列,在以色列的学校里面,那一堆老师对什洛莫也算不错,最后,什洛莫得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他被一个以色列家庭收养了。
现在他除了仍然远在非洲的亲生母亲之外,又有了养父、养母、哥哥、姐姐等亲人,养父像爱亲生儿子一样爱着什洛莫(当然是以男人的方式),养母对什洛莫更是充满了母性的温柔,哥哥小的时候不懂事,但长大以后和什洛莫也象亲兄弟一样,姐姐更是对什洛莫更不错啦。
随着什洛莫的成长,还遭遇了很多其他的好人,包括和他拍拖10年的妻子。
幸福的什洛莫,但他那时常仰望月亮的眼睛里,仍然闪烁着埃塞俄比亚黑人的苦难。
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以色列人民对自己国家的爱,以色列人民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都热爱自己的祖国,虽然他们和巴勒斯坦的事情总是扯不清。
就像什洛莫的养父说的那样,这是我的国家,我就要在这里,哪里也不去。
我们家没有人逃避兵役。。
等等。
为什么以色列能夠生存在一众阿拉伯国家的包围圈中,可见一斑。
最后,犹太教,说实话在玩最新的“文明3”之前我几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文明3”里面宗教的作用很强大与重要,所以就记住了:欧洲的基督教(广义),中东的伊斯兰教,中东的犹太教,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
关于宗教没有仔细研究,在这里也就不敢乱说了,不过希望宗教是人类和平的媒介,而不是灾难的庇护所才对。
好了,再回到影片当中,什洛莫最终还是回到了非洲,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来帮助同胞,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回到了生母的身边。
影片到此结束,镜头从呐喊的嘴中拉高,让观众见识了一片狼藉的难民营。
非洲的苦难,什洛莫能改变多少呢?
http://www.fwolf.com/blog/post/275
很久没有写电影 书籍 音乐(音乐好像从没写过)的评论了。
这次也不算一篇真正的评论,只是把几个一时心气写的小评论合到一起。
《生命国界》 05年 法国。
母亲
妹妹
女朋友
1,是人性还是种族法国电影向来以其特立独行为荣。
他们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并对自己的能力、敏感度和意志力很有信心,因此并不致力于提高电影产量或追求利润最大化。
豆瓣上这么少人看过和评论这部片!
除了片名不觉得好外,感觉这是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了。
看的时候特别注意那些细节,每一个都出乎意料,但总是带来一种坚定的感动,因为总有那些心灵不被禁锢,坚强,美好而个性的人。
男主人公第二个母亲, 刚到以色列时对他们管理的几个男人, 新妈妈, 妹妹, 爷爷,新爸爸,后来关系变好的新弟弟, 写信的导师, 女朋友。
警察A 他们都是犹太人,但他们爱的绝不只是犹太人所标榜的,所“妥协”的。
怎么说这只是简简单单说种族的呢。
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大背景,有的轻松,有的沉重。
就跟巴别塔建造,被上帝摧毁,他于是说: “看哪!
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而到了现在,人们之间的差别,既不是种族,也不是偏见两字能够概括。
我对这样的差别,悲观地几乎无话可说,幸亏有很多法国人包容力这么大,并在这部片中相聚。
2,看得见的美好的女性我是说他妈妈和妹妹,不同于家里的男人,她俩的好溢于言表。
有趣的是妹妹,看的时候一直仔细的辨认,因为给的镜头最少,几次(两次?
)跳舞的时候都很不好认,而且好像在她长大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演员并不漂亮。
但有两个细节却是特明显的,一是小黑男孩吃饭了,她那个甜到心底的笑。
二是他战场受伤回到家人身边,他两亲密的聊天,这哥妹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让人羡慕啊。
他母亲,他虽然没叫她妈咪,但那心中能不一样吗?
3,爱十年那个女孩和法国版两小无猜里的女主人公同样的个性 同样的优美。
被她爸爸拒在门外,拿个随声听两人一人一个耳机跳舞,这样他就没有错过舞会了。
听到他说他不是犹太人 她说她放弃家庭本来就只是因为爱他 就是爱他。。
——————09年记在日记里了,今天看到,原来其实也是几个讨论区小短评汇合成的。
观后:「生命国界」揭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为什么要有国界。
人类社会本就不大,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为什么要人为的阻隔开来?
人的生命本来就有限,为什么要有语言、肤色、种族、宗教,乃至国家的界限?
而且界限的冲突,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界限的鸿沟,不减反增,任小小的我这片孤叶在狂风暴雨中吹打飘零。
怎样的力量才能让一个母亲眼睁睁地把儿子送给别人,从此天各一方?
又是什么使得两个异国母亲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
这就是《生命国界》要告诉我们的:爱无国界,生命永恒。
不过,有一个痛苦的事实是,在这颗星球上,至少到目前为止,隔阂、歧视、迫害、杀戮还是那么多,也许大同世界永远只是个梦!
母爱大过天
说教,刻意。
现在看起来很常规,但把结合着时代和民族命运的个人颠沛流离故事,拍得这么清楚,很不错了
看得快睡着了,故事过于平淡,人物转变有些生硬。
7.8+0.3
想看找我
让人心酸的同时又十分幽默,大赞剧本!看完140分钟的全片之后都久久未动…公司发行的电影都这么特别,都这么stirring有意义。引用老板说的一句“这些电影就是每天让我们起早贪黑工作的原因。”
过于理想化了,现实中的种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和平解决的
关于一个被领养孩子的成长和身份认同。期间参杂了关于种族和宗教以及社会政治各种因素。十分写实,最震撼的还是领养家庭中的温暖和养母的伟大吧,主题很宏大,但不成功,整体而言,节奏温吞,略微平淡。和《音乐节》以及《囚车驶向圣地》两部不可同日而语。
不错
《去吧,活下去》(2:22:56)
音乐 爱 无国界
格局够宏大。但剧情拼凑明显,结尾也潦草。电影总体是成功的,让我有对痛苦的感同身受。
很赞,这才叫大爱啊啊啊
沉重而温馨的片子。
这么博大的话题,怎么能拍得这么雷-04/13/13@UC McConomy Auditorium
苏丹边境离乡路,埃塞男孩别故园
eh,,left wing movie.左派的政治观点真是不敢苟同啊,看到阿拉法特和拉宾握手时Yoel的反应我就痛苦了...只有宗教观是一样的.最可恨的是这里根本不是希伯来语.很混合的态度...:(
貌似写实,文艺腔过多,讲述的很平,难以投入观看
看电影的时候,联想起《穆斯林的葬礼》中的韩子奇,同样隐瞒自己不是回回的身份,挣扎着活着。信仰、身份、族群有时候只是符号,有时候就是银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