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电影打分,它属于低分档。
刚开始看还以为是剪辑过差,过半发现,导演也不明白主体、内核是什么。
这个故事更适合写成一本书,而不是拍成电影。
拥有如此高质量的演员。
要是在中国那就是,胡歌加刘德华加李冰冰加邓超孙俪夫妇的组合啊!
影院放PPT都能赚钱好伐。
片子拍的难看是事实,演员的念白过长,除了杀人场景毫无情节推动力,对白太过于玄乎。
还没谈两句就扯到了哲学,人生、两性、人性、世界观。
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将电影的节奏拉低,而且大多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
实在是很糟糕。
本片能让如此量级的演员加盟,在文学剧本上恐怕很有深度,只是导演并没有将内核用电影的方式交代出来。
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本片也是极为浅显的。
这又与摄影有关联。
如果能写成一本书,应该是一本好书。
角色之间的对话,对人生等事物的思索,考量。
很适合用书的方式去承载。
以前听过一句话:读同一本书,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文字的包容性,让书的内核变得朦胧,它不会像电影中出现几分钟的主题交代、升华。
书只会让读者自己领会精神。
Ps:片头让人无法自拔啊!
Ps2:暗网真不是个好东西
法斯宾德和巴登出钱,经皮特中介,把墨西哥毒贩的粪车封装毒品转手卖給芝加哥的下家。
毒贩收到钱负责运输进入美国,交货方式是交付卡车启动模块。
卡车发动模块应该由摩托车超速男交给皮特。
但是超速男因为超速,被警察拘留。
此时迪亚兹买通警察,以法律援助的名义让法斯宾德接触超速男的母亲。
母亲说服法斯宾德去保释超速男。
超速男被保释后,拿到启动模块,他应当把该模块交给皮特。
但是超速男被迪亚兹的人跟踪,斩首。
迪亚兹拿到毒品卡车。
墨西哥毒贩没有送到货,怀疑到法斯宾德头上。
法斯宾德开始抓狂。
他找到皮特。
皮特老奸巨猾意图吓走法斯宾德,说我要逃了,你也赶紧逃吧。
与此同时,皮特找人安排从迪亚兹处夺回卡车,意图独吞毒品。
皮特找人在高速公路上假扮警察,夺下卡车,将卡车运到芝加哥,拿到货款两千万(电子货币形式)。
(不是毒贩的人抢到卡车。
毒贩的交易是把毒品給皮特一伙。
运到芝加哥只有皮特三人的买卖)。
其间,毒贩意图控制巴登,但失手将其爆头。
毒贩虽然没有经济损失,但是决不能允许别人抢他的东西。
作为惩罚,毒贩绑架了他女朋哦与科鲁慈,杀死并录制视频,交给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精神崩溃。
皮特假戏真做,将计就计远走伦敦。
迪亚兹抢来的卡车,被皮特抢走,想再抢回来,于是安排了伦敦一幕,先设计色诱骗下皮特密码等信息,后杀死皮特抢到他的电脑等文件包。
拿到两千万,找财务顾问洗钱,换身份去香港。
(虽然情节很简单,电影就没有正面交代。
我理解的故事是这样的,供参考)
他好像很优雅的样子,去到大厅的另一边,找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
他站在她面前,鞠了一小躬,说:我想吃你的下面——Reiner在看本片之前如果怀着对《敢死队》那种激情澎湃,死拼到底或者《偷天换日》那种构思精巧,奇谋秘计的期待,注定是要失望的。
《黑金杀机》的主线情节虽然属于高智商犯罪且镜头精简,叙事到位,然而作为观众却会感到拖沓和不知所云。
这使得本片在北美首周仅仅获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
对于这样一部卡司阵容强大,导演声名素著的电影而言简直就是一场滑铁卢。
这使我想起1982年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
该片首周票房仅为615万美元,口碑两极分化,市场一路看衰。
而11年后《银翼杀手》被美国国家登记部永久保存,成为国家级典藏。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被诟病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本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Counselor经不起诱惑与Reiner一起参与了贩毒集团一单生意,毒品从墨西哥华瑞斯城运往美国。
没有料到的是Reiner的情人Malkina螳螂捕蝉,指使杀手使用钢丝杀害负责运送毒品的摩托骑手,劫走装载毒品的卡车。
同样牵连其中的Westray通知Counselor祸事临门,并打算抽身而退。
之后峰回路转,卡车被贩毒集团的人追回。
Malkina与Westray互通消息,原来Westray竟是Malkina的内应,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注意Malkina打的第二个有关毒品交易的电话,影片中并未明确与她通话的人,但是我们应当注意Counselor第一次与Westray见面时问Westray与Reiner共享的女人中是否包括Malkina,Westray停顿了一下才否认。
这暗示Westray与Malkina有所勾连。
当Reiner和Counselor被贩毒集团追杀时,Westray却是被Malkina骗走账号密码并加以杀害。
这里也可以看出Westray与Malkina在这笔生意中关系匪浅。
因此与Malkina通话的这个人应当是Westray,这是一场从Counselor为Ruth辩护就开始的合谋陷害)。
而Malkina应当在交易过程中另布置下了自己的人(Malkina在被Westray问及你知道卡车的下落时回答:I know where the truck is going. I always did。
),两千万最终落入了Malkina的腰包,Westray则被Malkina灭口。
Counselor因为替运毒骑手保释而成为嫌疑人,与Reiner一起变成了被贩毒集团追捕的替罪羊。
Laura则因为Counselor的潜逃被贩毒集团残忍杀害。
在切入这部电影之前,首先要强调一点:Ridley Scott是一位字斟句酌的艺术家,他在影片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收录的每一句台词都非常明确地服务于特定的主题。
Ridley Scott的电影没有盲肠。
侯孝贤曾经说过,每个导演一生只能拍出一部电影,他的电影可能范围很广,但角度就是固定的那个。
我深表赞同。
如果我们认真去看Ridley Scott的电影,就会发现早在1979年的《异形》里他已经对人的本能表达过深刻且犀利的思考。
同样的特点《黑金杀机》中也显而易见。
影片前一个小时中充斥了各种关于性的描写。
Counselor和Laura整整6分钟的床戏,Laura直白地用语言表达她的性渴求,她希望Counselor抚摸她,用手指干她。
尚未装修完工的夜店内Reiner给Counselor讲的那个关于Peterson表弟的黄段子。
当然,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Malkina上了Reiner的法拉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也充满了性暗示,例如Malkina见到Counselor时拍了一下他的屁股,Malkina和Laura在泳池边赤裸着聊天,以及Laura与Counselor通电话时告诉他第一次在停车场见面时她就想和他做爱。
影片中关于杀戮的表现则更为立体。
Malkina的出场是在一片粗犷的草原上,她养的大猫正在猎捕野兔。
她深浓的眼线和浅蓝色的眼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告诉Reiner:Truth has no temperature。
我们注意到Malkina身上的豹纹纹身,她的首饰并不精巧细致,而她的鸡尾酒是血一样的红色,种种细节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一个野性的女人。
影片中一共死了8个人(Reiner,摩托骑手,Laura,Westray,公路上枪战死的3个和油桶里浸泡的那个welcome to America),4个主要演员中3个人的死亡都是被斩首,这是一种带有原始意味的杀戮方式。
影片对他们做了特别的描写,他们分别是摩托骑手,Westray和Laura。
摩托骑手是被精确计算高度的钢丝斩首,身首异处。
Westray是被bolito勒颈致死。
值得注意的是,警察赶来处理尸体的时候,Westray的头部被放在生殖器官上方。
此处画面给予特写,导演的意图不言而喻。
Laura的死亡过程并未拍摄出来,然而我们从Counselor和Westray之前的对话可以得知,她在摄像机前哭泣,一个带着面罩的男人走进房间,砍掉了她的头……Reiner的死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亮点在于Reiner死后,附近生活贫困的年轻人抢夺他身上的财务,此时两头猎豹从车内出来,惊走了掠夺者。
这场景酷似非洲大草原上日日上演的弱肉强食。
性与杀戮是人类不可否认也难以摆脱的本性。
从达尔文到弗洛伊德,从生物进化到心理探索都在不断证明,从本源上我们并不比那些野生动物更高级。
这也是所有贪婪,冷酷,欲望,残忍的根源。
正像片中毒枭所说的那样:“你现在走到十字路口,你想选择,但选择并不存在,你只能接受。
选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就做好了。
”人生来就带着本能,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这是人的原罪。
Ridley Scott是欣赏人的本性的,尽管它很残酷,然而它非常真实。
在《异形》中Ridley Scott借Ash的话表达了这种欣赏:“我崇拜它(异形)的纯粹。
它是生存的强者。
不被良知,悔恨和道德所左右。
”在《黑金杀机》的片尾导演则是通过Malkina的话再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猎食者的优雅,美丽和纯粹的心,哪里都找不到。
它们的本性和作为没有差别,猎杀就是它们的本分。
”Malkina的话并没有到此结束,她接着说道:“我们人当然是另一回事,人心的虚弱逼得我们走向绝境。
”我们看到了人的另一面或者说人类社会,现代文明有别于人类本能的另一面——虚伪。
认为本片拖沓的观众一定对影片开头Counselor为Laura选购钻石时与钻石商人的对话困惑不解。
它看似与主线故事全不相干,同时看似指向不明的台词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
这段对话是整部电影最为艰难的部分,抓住了它就扼住了整部电影的咽喉。
我不知该从何说起,但我会试图将它阐述明白。
这段对话非常有层次感。
第一层,价值(准确地说是用金钱衡量的价格)。
钻石商人告诉Counselor:“你在钻石中寻找的不是优点,这是一门恶毒的生意,我们只寻找缺点。
”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钻石的美丽与生意的恶毒,这种光芒四射的美丽是用挑剔瑕疵的方式来进行金钱交易的。
美可以被购买,而红钻之美,之稀有,它价值甚至高过信仰。
这段话很现实,很本色。
事实上贯穿整部电影的毒品交易,围绕两千万美金展开的无视“道德问题”的杀戮正是这种现实的最清晰的写照。
第二层,被偷窃的上帝。
年迈的钻石商人与Counselor谈起闪族文化,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闪族文化,在此之前是希腊文化,之后则没有。
”传统的希腊文化信仰众神,给予他们力量的英雄是战士。
闪族文化则信仰上帝,犹太人的英雄是信仰上帝的人,是摩西,是耶稣。
相对于先期的希腊文化,闪族文化是一种升华,它对于上帝的信仰来自于这个民族在数个世纪中所经历的苦难。
如果说希腊文化更倾向于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闪族文化则更接近于对灵魂的救赎。
驱逐犹太人的国家,无论是古巴比伦,马其顿,奥斯曼还是后来的纳粹德国,其命运都是灭亡。
这不是一个民族的诅咒,它与魔法无关,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上帝的驱逐,人性在此过程中泯灭,国家随之消亡。
在此逻辑上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钻石商人说人只信仰上帝,而这个上帝只是犹太人的上帝,不存在别的上帝。
也有只在此逻辑上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西方偷窃了上帝,上帝又如何能够被偷窃。
因为西方人或者说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作为象征符号的上帝用来“原谅”人们的罪过粉饰太平,他们拒绝灵魂与上帝的对话,他们摒弃了产生上帝这个民族的苦难。
没有了那些血与火的战争,没有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教堂里的十字架,人们向其告解的神父,原谅罪恶的上帝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代表的仅仅只是人性中的虚伪与懦弱罢了。
现在我们能够进一步地解释片头的床戏为何如此拖沓。
它描述的不仅仅是Counselor和Laura的感情,他们的情欲,还有一点就是人的虚伪。
Counselor:说点性感的话来听听。
Laura:我要你往上摸我的衣服。
Counselor:可你没穿啊。
Laura:这跟那有什么关系?
你喜欢我说这种话。
Counselor:我知道,但是要有真实感啊。
告诉我你想要我对你做什么吧。
Laura:我要你摸我。
Laura心里真正期待的是情人直接的爱抚,而她说的则是另一个想象中的浪漫且体面的画面。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Counselor也喜欢这种“体面的”情话,同时他也明确地知道这些话没有“真实感”。
再看游泳池边Malkina与Laura的对话。
Malkina得知Laura是一个church lady,于是问她:神父问过你的性事吗?
Laura:他不会问,但是你对神父应该毫无保留。
Malkina:你做过的所有下流事,你要假装你不会再犯了是吗?
Laura:我想是吧。
……Malkina:这世界很奇怪。
我是说你的世界。
Laura是一个体面的女性,这一点在她的衣着品味,家居环境和语言行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然而这样一位优雅得体的女性在与Counselor的性事中确实非常的“下流”。
对此产生的负罪感会通过她向神父忏悔而得到上帝的原谅。
是的,“上帝”就是这么随便!
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逻辑,这个逻辑与崇尚本性的Malkina格格不入。
于是她去了教堂。
Malkina凸显曲线的穿着与教堂里古旧保守的其他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一次人类本性和社会道德的碰撞。
从这个角度看,它有趣极了!
Father:你是天主教徒吗?
Malkina:不是。
Father:那我没办法赦免你。
……(不要怀疑,这串省略号的的确确是在表示我的无语= =)在对话的过程中神父一反慈爱包容的形象,他狭隘,傲慢,浮躁,嗤笑,仿佛遇到了什么不可理喻的事情。
这也正是人类的道德原则对人类本性的一贯态度。
但是当Malkina(本性)单刀直入地问道:女人对你说她们的性事吗?
每个来告解的女人会对你说她通奸或者私通什么的,所以你对女人的看法一定很特殊。
神父(道德)慌乱了。
他开始回避,开始抗拒。
他告诉Malkina:我不能谈这件事。
你真的必须离开了。
如果你不走,我走。
那是神父明确知晓存在但没有胆量承认的魔物,是“上帝”法度之外的存在。
于是他落荒而逃。
在这场较量中,道德看似高贵冷艳,实则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们不应忘记,道德正是维系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原则。
第三层,不逊于永恒的渺小。
相比较人类短暂的生命和易逝的美丽,钻石的永恒让人欣羡不已。
人们用钻石作为女性的饰品不仅是因为它炫目的光泽,更是出于对女性短暂且脆弱的美丽能够恒久保持的美好期许。
所以钻石商人坦言:“虽然不可得,渴望像钻石那般恒久远可不是小愿望。
想让所爱之人变得更美丽,就是承认她的脆弱和这层脆弱的高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使用了“高贵”这个词。
何以这层脆弱是高贵的?
钻石商人的这段话中没有给出解释。
但是当Counselor为自己的贪婪承受无比痛苦的后果时,毒枭告诉他:“人生不能回头。
但对知道日子所剩无几的人来说,死亡得到了不同的意义。
”这与犹太人的上帝如出一辙。
在经历了贪婪无知所带来的苦难之后,人才学会反思。
冯友兰先生说过,这种反思是对人生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人生才从终极关怀中得到不同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超越了它脆弱的存在,打磨出高贵的光芒。
因此“我们向黑暗宣誓,人生的短暂不会折损我们,我们不会因此更渺小。
”钻石商人的三段话是整部电影的缩影,人类的本性——道德的虚伪——灵魂的高贵,它由浅至深,自始至终贯穿了整个故事。
Ridley Scott眼中的世界是可怕的。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本能的诱惑和虚伪的束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Counselor在逃亡过程中得知Laura被贩毒集团抓走,但他穷途末路,求救无门。
在被明确告知没有希望,他仍然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挽回Laura的命运。
毒枭告诉Counselor:“说道悲伤,交易的通则就不适用了,因为悲伤超乎价值。
人愿意交出全世界,只求解除内心的悲伤,然而悲伤却什么都买不到,因为悲伤不值钱。
”人的悲伤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无法用虚伪的道德法则去否认,然而它如此地强烈,强烈到足以颠覆人所有的既成法则,而悲伤却是来自爱的破碎与希望的丧失。
影片中Laura问Malkina:“我知道你认为我的世界很单纯,但是有希望是那样糟糕的事情吗?
”Malkina:“我不知道。
我不能给你建议。
你该对自己的事情小心,天使,你不一定能心想事成。
” 爱与希望是人心中的天使,它支撑着人生存下去。
与人的本性相比它显得幼稚天真,与虚伪的道德原则相比它又显得如此美好纯粹。
怀揣着希望未必是件好事,它未必能实现,然而没有它的后果我们承受不起。
墨西哥的小酒店主对Counselor说:我不相信死亡没有意义。
但我的家人全死了,没有意义的人是我。
到这个时候Counselor仍然没有放弃Laura,他给店主看Laura的相片,那是他生存的意义。
然而隔天早上他就收到了那张来自死神的光盘,盘面上的“HOLA!
”语气那么轻佻,却打碎了Counselor全部残存的希望。
他一面流泪一面大声喊着:“哦,上帝!
上帝!
”然而能够拯救他的上帝从来就不在教堂里。
他的痛苦,他的无助就仿佛两千多年前被驱逐的犹太人所经历的磨难,我相信此刻Counselor口中不断重复的上帝才是真实的。
“一切现实的灭绝,就算是人死了也不能接受这个概念。
然而在那样盛气凌人的绝望里,你会发现古老的理解,贤人之石总是被人厌恶,被埋在土里。
”在那样的一瞬间,充满内心的是对人类不可逃脱的命运的悲悯,是对人类执着于爱和希望的震动,它如同夜风中忽明忽暗的烛火,感觉那么渺小,那温暖又让人无比珍惜。
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惊讶地发现整部电影竟然没有提及Counselor的名字,一次都没有。
如果说这是偶然,发生在Ridley Scott的电影里,你相信吗?
对于Ridley Scott来说,从来没有单纯代表人物本身的角色,在他的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经过提炼。
他们往往代表一个群体,一类价值或者一种信念。
如果说Malkina代表了本性,Laura代表了希望,Reiner代表了贪婪,Westray代表了人与人之间不可信任的脆弱联系,那么Counselor则代表了人本身。
是的,他没有名字,他的名字就是人类。
他小心翼翼地观望,他经不住贪婪的诱惑,他爱,他怀着希望,他维持着风度和体面,遵循着人类社会浮于表面的道德法则,同时他也胆怯,为不可消除的过去悔恨悲伤,而他的懦弱最终将他逼入绝境。
我很喜欢杜冷丁在《银翼杀手》影评的开篇:“1968年,上帝降临地球.那时他借Stanley Kubrick的手送给我们一个礼物:2001 : A Space Odyssey.1982年,上帝再次降临.于是我们选派了一个代表,虔诚的送上地球人的还礼......那个礼物叫Blade Runner,那个去给上帝献礼的人,叫Ridley Scott.”无论是在《银翼杀手》还是《普罗米修斯》中,Ridley Scott毫无疑问地站在人群中间,虔诚而又固执向上帝追索着对自身本真与起源的疑问,而《黑金杀机》则更多地浸染了导演对于社会,历史,文明的感悟和对人类本身的关怀。
这部电影里沉淀的不仅仅是思想还有77年的岁月。
如今Ridly Scott向上帝走近了一程,用充满了审视和悲悯的目光回望着在他身后依旧迷茫的众人。
愿上帝与我们同在,阿门。
P.S. 感谢自由的天马行空指出的错误,我确实把沙漠之星的工作人员和最后穿蓝色工作服的人搞混了,同时把Hernandez律师和毒枭搞混了。
文中已更正。
《黑金杀机》并没有像其名字那样赋有攻击性,思维中的那个好莱坞版本的火爆场面始终没有出现,各个大腕们在其中也过多都是旁白一样的表演,imdb系统也给《黑金》6.0+这样不尽人意的分数,800万的票房貌似都没收回成本价。
在n+人的眼中《黑金》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片子。
作为感性的评价,一部没有特技,没有烟火,没有车技...的这样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确是一个败笔,因为感性的人们追捧的大多是泡沫很多的商业电影,他们在用感官思考,如果拿《铁达尼克》跟《侏罗纪》两部神作给他们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有“意思”,的确,在平常人眼中“意思”这两个字可能就能代表 一部电影的价值。
相反理性的人就不会这么认为,他们会对一部几个小时的片子进行翻来覆去的看,他们要看的是其中的文艺价值甚至是人生哲理,之所以有了这些理性的旁观者,有些电影才会体现出它们真正的价值所在。
期初个人看《黑金》时也觉得无聊的很,好好一个黑帮贩毒火拼的剧本,拍的这么水,开篇克鲁兹那么淫荡的挑逗也没看脱个几件,迪亚茨的浴袍再怎么褪也褪不到正地方,皮特还纯属一说客...片子可谓文武尽失。
直到片子的结尾克鲁兹被倒进垃圾场,皮特被西洋血滴子去了首级的那一刻才感觉到一种变态的吸引。
作为感性的反应,也就能只有这么多了。
但理性的想一下,片子还是很有内涵的,律师,税客,土大款,毒贩这些人就好比如今社会上的三六九等人,而推敲后的主体构造,其实是在反应一个阴险的生存环境,走错一步就像律师一样掉进了无底深渊,永远不能回头。
税客的贪欲,色欲使他最终横尸街头。
毒贩的斗争就好比现如今的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一样,土大款的遭遇就是这场悲剧的起点也是终点,相反一直以来有变态性取向的迪亚兹却无形中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也或许就是诠释了社会上公平性,伦理性的脆弱不堪。
由此看来《黑金》完全是一部由黑暗,阴沉,负面这些负元素组成的电影。
这种电影其实往往会给人们比商业电影更加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部阴暗充满精神的电影”r“的程度要远远大于一部血腥充满视觉的电影。
这部片子实在是水准太低,大段大段的台词,太多了,讲来讲去还是没讲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不出意义何在。
律师本来是顺风顺水,生活幸福,有漂亮的女友,事业合作顺利,不过就在和毒贩认识之后,一切就发生了改变。
毒贩说服律师和自己合作,俩人一起合开夜总会,这块毒贩熟悉啊,只要是这方面的事毒贩那就是专家。
毒贩向律师讲以后的发展前景,还有自己的实力,律师显然是心动了。
故事转折点出现在律师一个女客户,客户的儿子因为超速违章被抓了起来,只需要400块钱就能被赎出去,律师一时心软就答应了。
这个客户儿子是小混混,专门给毒贩运送货物啥的,出来不几天就被人设计杀死,而他身上的毒品也不见。
律师成了众矢之的,女友也失去了,神秘人也好,毒贩也好都是算计律师,最后给律师还整哭了。
世道人心,人心险恶。
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大牌云集的影片,一瞬间的确感觉有点蒙。
于是到豆瓣上,想看一下大家的看法。
差评一片,我实在很难苟同,回到自己的博客,小心翼翼的探讨一二。
首先,肯定的是,这不是烂片,而是极其经典的一部哲学片,发人深思的点贯穿整片。
1.此片为何可以大牌云集?
我们从电影外的客观背景谈起。
这部片大牌云集,但并没有看到巨额投资,因为参与此片的大多数名角选择影片早已过了金钱的标准线。
几乎每个大牌在出演角色时都会希望带入自己的想法,表演风格。
要凝结这么多大牌在一起,导演靠的是什么?
只有一个答案: 马斯洛人类需求分解的最高需求 - 超越自我 - 奉献-造福他人-人类价值简单一点就是:这部片子是在诠释人生,用比较夸张和极致的手法点醒观者。
所以大牌云集的原因就是:他们认同剧本,这是他们希望演绎的深层次影片。
2.此片为什么叫 The Counselor?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提出来希望有心者也可以思索。
男主角在片中,几乎所有人叫他Counselor,律师代表公正,律师即可以为正义方辩护,也可以为犯罪方谋求最好的解决方案,甚至扭曲事实或者钻法律的空子。
律师需要有聪明的头脑,博学的支持,沉稳、冷静。
从影片的细节上可以看到,这些特性主角都有。
主角 = 具有优秀律师潜质的优秀的人 = 接近完美的钻石但他的下场很凄惨,为什么?
这是另一个问题。
The Counselor这个名字起的相当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律师,辩护着自己的正反两个面。
但很多时候,出于各种原因,我们都不能把一件事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其中不少原因都来自于“贪念”。
不一定是直接的贪图金钱,有的时候贪图享乐、贪图多玩一会、贪图多睡一会、贪图和亲爱的人多待一会。
我不想说这些是对的,还是错的。
因为几乎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事,只是一旦我们决定了,就走上了这条决定的分支。
3.开篇时,钻石挑选的桥段告诉我们什么?
从钻石没有完美的,我们发现他的瑕疵,这是这个行业。
<- 暗射人生到“每个驱逐犹太人的国家都遭受同样的命运”there's no culture,save for the Semitic culture. The last known culture before that was the Greek,and there will be no culture after, nothing.不用看具体意思,它映射到本片后来的意思是:律师也可以为了金钱做错事,承担对应的后果。
映射到当今社会则说的是当今社会太拜金,信仰文化越来越少。
The heart of any culture is to be found in the nature of the hero.Who is that man who is revered?这句话更有意思,作为美国大片,本片没有英雄。
从头到尾都没有!
这又寓意着什么?
至少告诉你,此片不同,他不求票房,至少核心不是。
它想让观者感悟一些什么。
“上帝被西方人偷窃了.... .... 你要如何才能偷走上帝?
”--是金钱?
欲望?
这些支配我们选择的因素?
“人们总是穷 ... 手上总是滴着鲜血”。
“每克钻石都能担保”--“后面皮特提到的担保人”哲理穿起来了吗?
4,5,6,7 .....非常多的细节值得回味,比如那个跟着卡车走的尸体,他让你感触什么?
最经典的莫过于 1小时50分开始的对话, 犹如上帝,却比上帝更现实。
也许上帝也是现实的,只是在祷告中,我们忘却了它的现实。
“行动造成后果,因而会产生新的世界,这些世界都不一样,每个人创造自己独立的世界”Actions create consequences which produce new worlds.HIATUS .... 裂隙,间隔 这个被强调到每个字母的单词,他在告诉你什么?
看完此片的瞬间是不是你也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没错,这就是HIATUS。
我们的世界也是一样,我们只看到事实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部分。
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我们只能推断、猜测、甚至假设、甚至连建设都没有的自以为是!!!!
你想弥补过错的那个世界,并不是造成错误的那个世界。
你现在走到十字路口,你想做选择,但选择并不存在,你只能接受,你在很久以前就已做好了选择。!!!
你就是你创造的世界,等你停止存在后,你所创造的世界也会停止存在。
音乐起伏---神圣!!!
“但对知道日子所剩无几的人来说,死亡得到不同的意义。
”<-- 这句很关键,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黑色的影片。
它警示你慎重你所做的选择,和你做的事。
唯有这一句告诉你,只要你还活着,虽然你不能改变历史,但你能用剩下不多的日子,改变死亡的意义。
即在另一个世界救赎。
比如参演这部戏的大牌们,希望告诫和解脱。!!!
“贤者之石 会总被人厌恶” 《- 这句也非常有意思,它有它本身的深刻的哲学意义,但似乎也预知了此片很多人不一定会喜欢。!!!
关键的点睛句(本人所看到的) : Life is not going to take you back. 人生不能回头8.为什么充满情色的味道?
和七宗罪一样,金钱和色情是人类最难抵挡的诱惑。
即便是完美如片中的真爱,正是有了如此深爱的人,主角才希望能短时期赚到更多的钱,他想给太太最好的。
犹如他挑选的那颗巨大的钻石。
9.悬疑片?
这真的是一部悬疑片,其实它真正希望观者去思考的不是剧情本身,而是每个细节中透入出来的哲理。
10.律师自己就是主角,他贯穿全场,但依旧活着,为什么他还活着?本片有一个点,我不确定是好还是不好。
它交代了太多的哲理,为了引起深思,分布在散落的剧情中。
它要做莎士比亚,红楼梦....需要被反复阅读至每个细节。
本人新浪博客 三修的小世界 喜欢挖掘故事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对观者的人生价值。
喜欢的人欢迎交流。
这是斯科特2013年执导的影片。
到现在为止,已经看了斯科特导演的不少影片了。
看了这些影片之后,总的感觉是,斯科特一直在探索和改变着,他所探索的不是一般的局部的变化,而是尝试着不同风格样式电影的新意。
好莱坞发展到现在,许多影片的样式逐步走向程式化,情感片必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打斗片必然是好人无敌好人不死,警匪片必然是作恶方诡计多端,而正义方的诡计更多。
乍一看,好一副千姿千态新模样,细琢磨,依然是一丘一壑旧行藏。
长此以往,大家不免会严重的审美疲劳。
改变是必然的,也是斯科特这类大牌导演的责任。
电影艺术说到底还是一种通俗艺术,它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向观众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传达一个导演的理念,说一个简单有意义的道理。
无论怎样改变或创新,都应该围绕着电影的这个特性去做。
和小说戏剧一样,最重要的当然是情节。
要用情节去抓住观众的心,使得这两个小时里不去分心,不打瞌睡,不去厕所。
枯燥的推理,繁复的思辨,深刻的哲理在电影艺术中都是很难有它的位置。
看得出来,斯科特一直有自己的思考。
这部电影就是斯科特思考的结果。
遗憾的是,斯科特在这部影片中没有向我们送上一个完美的故事。
按照类型,《黑金杀机》应该算是一个黑帮片。
黑帮嘛,必然是以贩毒卖淫打架为主业。
影片讲述的就是黑帮贩毒的故事。
然而影片对情节的叙述却是漫不经心的,跳跃式的,掐头去尾,故作高深。
使得大多数的观众如入五里雾中。
影片也许仅仅是试图去展示角色的内心,这种内心感受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大段的对话来体现的。
这些对话,有关于钻石的高贵,有性爱的描述,有教堂中的忏悔,有杀戮的感受,有绝望的挣扎。
这些互不相干的对话犹如一颗颗的念珠,情节则像是一根细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任由人们去摩挲把玩。
在这里,对话是主要的,情节是为这些对话服务的。
先来摸摸这些珠子吧。
“你在钻石中寻找的不是优点,这是一门恶毒的生意,我们只寻找瑕疵。
”“人生不能回头。
但对知道日子所剩无几的人来说,死亡得到了不同的意义。
”“虽然不可得,渴望像钻石那般恒久远可不是小愿望。
想让所爱之人变得更美丽,就是承认她的脆弱和这层脆弱的高贵。
”“说到悲伤,交易的通则就不适用了,因为悲伤超乎价值。
人愿意交出全世界,只求解除内心的悲伤,然而悲伤却什么都买不到,因为悲伤不值钱。
”“任何自作聪明的人,都是在自寻死路。
”“如果朋友是愿意为你而死的人,那你就没有朋友。
”“如果你沿着现在的这条路走下去,你终会面临道德的选择。
结果绝对会出乎意料,你会毫无准备。
”……这哪里是黑帮之间的对话,分明是在重温哲学读本中弗洛伊德和尼采的箴言!
让人看得愈加枯燥昏昏欲睡无比沉重。
不知道从何时起,观影的人群中形成了一个“索隐派”。
记得电影《让子弹飞》放映时,这个派别就大行其道。
我欣赏的是影片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情节的铺垫,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的精彩演技,沉醉于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
而“索隐派”则相反,他们注意的是片中的隐喻。
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为什么马拉火车?
为什么轿子里放礼帽?
为什么要去浦东?
为什么葛优身首异处还能说话?
力求琢磨出每个场景每个对话中的隐喻。
这些问题或者是导演的有意安排或无心调侃,或者是这些观影者的牵强附会。
我并不反对“索隐派”们的这种追求,也理解导演在影片中插入一些不便明示于人的隐喻的苦衷。
毕竟对影片有更深刻的理解是不错的。
不过,观众们观影的目的是获得美的享受,而不是为了考取心理研究生。
朋友之间可以以此为茶余酒后的话题,没日没夜的冥思苦索就没有意思了。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到头来才发觉,不过如此。
我觉得斯科特在影片中的这种叙述方式,主题并非是黑帮贩毒的过程,而是在考察所有这些参与进去的人们所经历的内心感受,那种贪欲、冒险和绝望,以及所遭遇的道德难题。
无助无解。
本人评分:5.5。
隔離期間在老家電視台深夜橋段看的,少兒不宜的畫面都被剪掉,且途中穿插不少廣告。
謝天謝地,不然我真是看不下去。
可以看出來導演不想拍一部商業爽片,不然應該可以拍成黑色幽默片,雖仍會有血腥暴力與心生鏡頭,但節奏會明快些,結局會讓人更舒爽些,比如劇中相對來說,"較像好人的主角"通吃等等。
然而導演還是太有企圖心了,結果成品爽度沒有,羶腥也夠不到B級片的程度,說紀實片嘛......,偏偏又添加了許多說教的橋段,結果就成了一部生澀得難以下嚥的怪味菜。
對我來說,相當於是在一碗香噴噴的牛肉麵裡面,摻入大量生冷的榴槤味甜奶油。
嗯,看完之後就是這種感覺。
不舒服,像吃了X一樣。
雖然演員演技、顏值在線,結尾有段位不錯的反轉,幾幕呈現的視覺效果堪稱經典,可劇情與剪輯支離破碎,部分主角人設要不不討喜,或蠢或壞或瘋癲;要不動機說明鋪墊不足,讓人感覺前後矛盾,我估計正常人都喜歡不起來,起碼我喜歡不起來。
本想寫短評的,結果一不小心又超出字數了,只好變成這樣一篇,也是"四不像"的影評了。
喔對對對,我想起來了,蹭個熱度。
看這片感覺就像看今年2022年的某賀歲片,看完你整個人都不好了。
这部电影最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导演,大卡司,应该很不错的可是当我看的时候真心好失望。
剧情支离破碎,人物关系莫名其妙,台词不自然,感觉演员再卖力也未能表达的很好,不晓得是不是剧本的问题。
剩下的没什么想说的了,真心想说,这部电影是大导演对自己的黑色嘲讽。
一句话感受:谁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老了可以多休息休息,毕竟不再年轻。
前面45分钟 基本上就三场戏 每场15分钟 快要成谈话栏目了 买了一颗钻石尼玛在那唧唧歪歪十几分钟 “黑金杀机”干嘛改成这名字 直译多好 多此一举 两星给卡梅隆迪亚兹 佩内洛普的戏份完全没必要存在 可以全删了 如果是纯粹为了做花瓶 找个稍微年轻点的 没有满脸褶子的 好吗 至少可以即使演砸了 还可以做一个漂亮的花瓶 还有:全片是在告诉我们性很重要。
几乎每次俩男人都在一出场都在讲女人 性 金钱。
这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男人是多么无聊的生物吗? 男主好懦弱动不动流眼泪 坚强点好吗 为什么最后感觉男主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两星给腹黑的卡梅隆迪亚兹
那个那个皮特的死法好吓人阿,久久不能忘怀
不好意思没看懂。开头Penelope的床戏太正点!不自觉看了两遍!
想叙述的主题太多太杂,许多线索后来全没了踪影,加上莫名其妙的同性异性调情。完全靠卡司在撑,卡梅隆的演技倒是意外地不渣
大段大段的对白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卡梅隆迪亚茨一字马操法拉利那段和布拉德皮特的死法还是让人大开眼界。
北京-法兰克福
最有价值的电影。不像大卫芬奇的大致上看了三遍就没兴趣了。钻石看的是缺点!我从来没祷告过。你的理想很难达到的。我想你手摸我下面。她竟然和我的车来了高潮!我那袜子擦了玻璃。
有深度 应该再看一遍
看完电影,摸摸自己的脖子,感觉好疼。剧情太散了。前面死气沉沉,后面暴力的可怕。
残酷的电影
明星阵容强大,帅哥美女非常养眼,对话和一些场景令人目瞪口呆,叙事有些不知所云,皮特血脉喷张断头一戏,让人受不了!!1
看到一半弃。实在不知道要说什么,台词一大把,又费劲又无聊。整个电影支离破碎,难以想象是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
探讨性爱那些台词真的神烦,不过这片也不是一无是处,这不就被南方车站给用去了。
,,,
屎片
人物群像,多线叙事,交织缠绕的角色关系,节奏沉缓缺乏张力,纯粹的叨逼叨犯罪美学片儿,凶残的卡斯阵容让这部片子还残留了一丝美丽。
我太肤浅。。。
What the f!
皮特被割头的一幕来不及用手捂着屏幕以至于好几天都忘不了……
有点混乱
不拍史诗拍黑色,却还按史诗拍,果然自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