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间
Səpələnmiş ölümlər arasında,雾中不知身是客(港),死于之间,In Between Dying
导演:希拉尔·贝达罗夫
主演:Oktay Namazov,Maryam Naghiyeva,Narmin Hasanova
类型:电影地区:阿塞拜疆,墨西哥,美国语言:阿塞拜疆语年份:2020
简介:达乌德是一位无拘无束,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年轻人。他一心想要寻找自己“真正”的家庭,坚信只有他们才能带给他爱和希望。在不幸卷入一场纷争后,达乌德踏上了一趟始料未及的逃亡之旅。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目睹一场接一场的“意外”,成为了死神的代言人。在潜意识与当下的碰撞之中,这趟奇幻旅程愈发扑朔迷离。师从贝拉·塔尔,..详细 >
概念先行的命题片,空洞无物。一场似是而非的寻求人世真谛之路,宛如死神来了。物化的诗意尴尬的令人发指,再往下说能说吐。装、装的还有腔调。
人总归要死,但也总有爱填在死亡与死亡之间的缝隙里
百度
#77th Venice#主竞赛 诗意寓言 逃亡路上的四场死亡
还是挺典型的欧洲影展网红片,看得出被各种力量揉捏过。
当MV看了…
好像第一次看阿塞拜疆电影。真是口感特别。做作吧又充满独特的美感。非常有趣的故事拍的如此含混无趣,貌似很有哲思的东西又呈现的这么幼稚。不可思议。全程所有人面对死亡都那么冷静,这难道是这个国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吗?
【阿塞拜疆】以六岁孩子的诗篇开始,行至山区绵延的山脉、恍若置身迷雾间的田野再到湖畔;一场诗意却近乎于梦幻般的旅程,上路却尽是凶险、失去以及生与死的交替发生。用少见的地理区区联系氛围做得让人沉醉,但有些时候却挣扎于它的表达。骑着摩托的时刻,总是不禁“魂穿”到巧巧和斌斌的故事,也是另重别样的感受吧。
通篇蔓延的自反情绪,亦与自反的寻找和最后的收尾构成呼应。
本来看这个电影就图他的国家一乐,没想到本片诗意满满,音乐也不错,缺点就是后面有点看不下去 注:2020威尼斯电影节入围电影进度:(3/19)
65/100。#NHIFF线上第三场#不得不说高加索三国在电影呈现方面这次竟然出奇一致,没有华丽呼哨的技巧,只有平静镜头下冷静到令人发颤的真相。本片在叙述手法上来说自然是无聊的,无论是每个片段中的角色,还是设置于其上的自然或人文环境,都显得有些没趣甚至于空洞。但整部电影呈现出的底色实在是极富意境,铺满天地间的大雾就好像弥漫在阿塞拜疆这些普通人生活中不可消灭的绝望那般,久久萦绕在观众的心头。主人公走在从一次死亡通往另一次死亡的道路上,他表面看到的是死亡,实际上是死亡后面更触目惊心不可言说的凄凉。也许有的时候,不是我们执意要选择死亡,而是因为死亡是逃离这丑陋世间的唯一之道。 @2020-11-08 20:51:41 @2021-12-23 01:18:29
三星半。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出现而死。Davud在一日时光中多次见证着他人的死亡,无论是罪有应得的男性,还是饱受社会摧残的女性。死亡成为一种过渡到幸福的途径。导演希拉尔·贝达罗夫颇有些努里·比格·锡兰的叙事风格,在视听上则更为虚无缥缈。
他杀了人,在逃亡旅程中他又引发了四场死亡:片名很实诚了。阿塞拜疆导演用锡兰的镜头讲述一个柯南的故事,自然的肃穆和命运的荒谬被提升到爱与哲学的高度。看得出导演是有想法的,但拍得太匠气,被强塞进威尼斯主竞赛可还行...
我只寻找爱、希望和光明,而死亡如影随形。
好像一场梦啊…
这是不是电瓶车公路电影,动不动就念诗,好好说台词不行吗,最后还说为了爱,当时我就吐了。这真的太做作了。过分了。
#77Venise主竞赛第十七场#看了四十五分钟实在受不了剧情的无聊退场了,不给评分了
3.5,虽然这个探讨生死界限的故事比较空洞,刻意去追求画面而忽略了节奏,但我永远不会讨厌这样的电影,他给了我一种氛围,一种能够安静下去的氛围,一种即使不对着屏幕也能掌握剧情的包容。
问答环节:关于白马,导演说是拍摄时湖边刚好有一只马,征得主人同意后加入拍摄。导演从小就觉得马是一种美丽的生物,看到白马让他回忆起故乡。关于象征,有人问电影是否讨论了男女平等,苏菲主义,以及选景上有什么含义。回答是导演没有想要传达传授任何信息。他只想把他从小一直想拍的“一天的经历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这一主题表达出来,是你们过度解读了。非要说有的话。就是最后的“爱”。另外,退场后听到有人和同伴讨论到电影是否暗示了三位一体和基督教的某些东西。(苦笑)另外的另外,导演学的是信息技术专业,但他相信自然是会在某些时候去服务我们的,比如说很多取景其实都是在拍主人公骑着摩托车的场景时偶然遇到的,还有包括雨和大雾。。
苦行僧般的经历死亡,代表死亡,最终通过生死之间的这样一场旅行找到归宿,拍的太文艺了,乃至于有些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