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的金南佶青涩又有灵气,前面塑造的诡异变态的人设,顶着一张人畜无害的脸还真有点害怕!
故事里面,薛景求独角戏分很多,演员的自我信念感很强,女儿面前温柔的眼神,陌生人面前冷漠的眼神,杀人时邪恶的眼神,瞬间失忆后的茫然眼神,都表现的很好!
故事叙事时真真假假,虚实结合,不到最后一刻都无法知道真相!
老年痴呆这个病症会丢失很多记忆点,剩下的记忆点拼凑起来就是全新的故事!
导演版是R18。
一开始检察官来到金炳秀的病房,拿出他的日记开始问问题,从撞上杀人犯到杀死他营救女儿,金炳秀坚持自己的说法。
令检察官不明的是,闵泰洙的尸体最后消失了,连环命案的死者都被挖出,嫌疑人一个找不到,一个痴呆,而金炳秀的女儿也不愿多说,检察官只得作罢,把金炳秀放了。
金炳秀提着包走出病院,走到隧道口(这里总算接上了开场),寒风吹过,他低头望着自己反穿的鞋,脱下来,正着穿好。
这是他第一次正着穿鞋,刚才在病院,检察官看他的拖鞋都是反着摆的。
这意味着,他全想起来了。
不是他撞了杀人犯,而是他杀完人被撞了;不是他去救被绑架的女儿,而是他杀人杀红了眼,杀掉了保护女儿的警官,还把人沉到湖底;和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不是被别人所杀,而是他自己干的。
之前所有的剧情,不过是他用自己残存的记忆脑补出来的,所以最后他才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
”
掐脖杀手vs绳子杀手,不是双重人格乱斗,不是高智商罪犯装病,也不是连环杀手皇城PK,而是男主选择性记忆。
全片两层回忆叙事,男主前期设定像《嗜血法医》以正义的名义连环杀人。
影片一直在勾起观影者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最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节奏感控制的非常好,镜头语言及配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叙事手法很高级,在老年痴呆所幻想的世界与真实世界里反复交叉叙事,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层层反转引人入胜,把父爱、痴呆、悬疑三种元素融合的非常好。
他从小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青年时期弑父、弑母,经历唯一的亲人姐姐自杀,结婚后遭到背叛弑妻,这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无差别连环杀人。
有次被追尾后暴露了身份,被小警察一步步调查,最后他为了掩盖真相把警察朋友和小警察全杀了,女儿从此患上了失语症。
这是一黑到底的悬疑片,让人细思极恐,前面大段的铺垫和烟雾弹都是扰人视线的,最后的反转是全片精华。
不过最后不管他现在是不是老年痴呆,他曾经杀了很多人这是事实啊,然而这样也能放他走?
还有警察朋友的尸体没有后续解读,诗歌班女人被杀死后尸检也没有,小警察沉尸于水底男主是怎么做到的?
综上所述这些证词全凭男主一人之言,警察们就无脑信?
“如果杀人是诗歌,那么照顾小孩就是散文,养育一个人比杀死十个人更有成就感”
看完导剪版,我理解的是首先,男主是有老人痴呆的,因为我觉得无论如何,警察不可能忽略一个客观存在的袒露式证据。
男主小时候被父亲殴打,被母亲背叛的经历是他杀人的情绪动机,至于后面为什么不杀了,我理解的是因为一方面是车祸造成的大脑物理性损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找到了"纯白的鞋子",即他的女儿。
因此他不在需要通过杀人去"擦拭"鞋子。
但后面为什么会继续杀人,我理解是导演跟观众开了一个“剪辑玩笑”。
实际上,女儿找到男朋友这个情节应该发生在他开始杀人前,因为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所以在情感基础上,男主感受到了和小时候一样的“背叛”(换句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我从小擦到大,擦得这么干净的鞋子,凭什么给你穿),但出于“父爱”,男主只能杀死“别人”来模拟对鞋子的擦拭过程。
这也解释得通,为什么是闵而不是其他人。。
他为什么不杀死闵的理由,我猜测是因为,除了是因为他的仇恨根源是女性外(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他本能觉得打不过他),还有就是他将闵和女儿捆绑在一起了(就像穿着白鞋的人),所以他需要一个过程去慢慢解开这个捆绑,而不是直接一刀切。
后续的解读和其他评论差不多。
导演的高明在于,他不仅通过视角的来回穿插构架一个“记忆缺失”故事,而且还打乱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将所有情节动机线索隐藏在“白色的鞋子”中。
而主角的矛盾,从来不是如何逃脱警察,而是他在努力描绘的对于女儿的“父爱”到底是什么(对纯白鞋子的依恋)。
老人痴呆所引发的情节不过是他心里挣扎过程的现实映射。
影片最后,到底是“父爱”赢了?
(他始终没有杀死他的女儿),还是“偏执”赢了?
(他杀死了闵,重新让这双白鞋依旧纯白)我不知道,因此,患上失语的不只是女儿,还有看完电影的我们。
本以为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是正邪双结局,然而看完两个版本我眉头一紧,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上映版和剪辑版共同拼凑出的,才是事情的真相。
这么梳理下时间线吧:(以下全剧透)男主17岁被父亲家暴,怒而杀父,诞生出人格A。
人格A认为杀父的义举拯救了家庭,从此嫉恶如仇。
但现实是,不久后男主母亲或怨恨或畏惧男主,拿电熨斗击杀男主。
男主未死,但因此少了小半头骨,并从此仇视女性。
现实中男主姐姐目睹家庭变故父母双亡后上吊自杀,但在男主人格A里姐姐一直活着并成为修女。
男主一直以人格A「行侠仗义」犯下多起命案。
直到他成年后,发现老婆外遇怒而杀妻,并得知女儿并非亲生。
在这样的刺激下,男主出了车祸且脑部受创,诞生了人格B,人格B只杀女性。
人格B准备杀死幼女,却被幼女的哭喊唤回人格A。
划重点,男主第一次眨眼失忆就是此时,而非年老后患老年痴呆才出现。
眨眼喻示的其实是两种人格的切换,后来大部分长时间的失忆也是人格切换造成的,只有小部分失忆是因为老年痴呆。
之后被幼女的哭喊召唤的人格A控制了男主,刚刚诞生的人格B被压制。
男主人格A的戾气也被幼女的爱感化,金盆洗手不再犯案,且对女儿疼爱有加。
直到男主老年患了老年痴呆,大脑出现问题,蛰伏的人格B开始控制男主,并重新开始杀人,且只杀女性。
之后就是人格A和人格B的较量。
人格A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女儿,但人格B憎恨女性,甚至把女儿看成老婆试图掐死。
小警察其实是个背锅侠,现实的小警察很可能只是个平凡查案警察。
但男主把人格B投影到小警察身上,在错乱中让自己相信,犯案的、伤害自己的是小警察而非自己的人格B。
到影片的最后十分钟,上映版和剪辑版拼凑起来看,即是同一个结局。
现实的小警察被人格B杀死随车沉尸河底,男主的人格A杀死了幻想里的小警察(即人格B)救了女儿。
但人格B并没有消失(幻想的小警察尸体也消失了),随后给被救的女儿注射了药剂,使得女儿从此失语。
人格A被关押和审问,CT片也显示少了小半头骨的是男主,而非现实的小警察。
女儿知道男主双重人格但又被人格A的父爱感动,决定不揭露男主并去探望男主帮其剪发并送人格A白球鞋。
男主证据不足最终被无罪释放,但人格A仍决定自杀,将死时幻想自己走到隧道口,发现怀表里头像是小警察,才意识到自己早就提醒过自己有人格B(这里的失忆是真的因为老年痴呆造成)。
人格B并没被杀死,所谓的小警察一直不过是人格B的投影,即自己。
首先说一下,这片光靠主演的演技我觉得都不该给7.1分。
内容很紧凑。
其实大部分给低分的针对的都是结尾,其实我也觉得有点突兀,就是认为自己看懂了,然后最后给你来一下觉得自己好像完全成了老年痴呆。
这个结尾,看懂了是神剧,看不懂就是画蛇添足了。
第一次写影评,就是针对结尾,会有剧透,谨慎观看。
以下均为个人观点,勿喷,欢迎一起讨论。
结尾最后那么一下,金拿出的照片却是闵的。
让我完全懵逼。
后来仔细回想一下了一下情节。
有一个情节就是,警察队长说,17年前,烟店的小姑娘被杀之后他就再也不抽烟了。
按照金之前的习惯,杀人都是杀一些对别人有危害的人,为什么会杀一个烟店小姑娘?
这点当时让我有点怀疑。
而且17年前不可能是闵杀的,那时候闵还很小,肯定就是金杀的了。
再次回想,金在回忆17年前最后一次杀人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为什么要杀她。
”这两个情节串起来就有点意思。
金最后拿出的照片,里面的确实闵。
有的人说,是因为告诉自己要把闵杀了,所以把照片放在里面,我觉得不太合理,这样很可能在失忆阶段把闵当成亲人,这点我觉得说的很勉强。
那么我有个猜想。
最后金拿出照片,是闵的,其实这张照片就是金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
金有双重人格,第一个人格,因为父亲的虐待,专门杀有危害的人。
第二重人格,因为母亲的背叛和妻子的背叛,专门杀女人。
所以金当时小时候是先杀了父亲,结果因为母亲的背叛又杀了母亲。
姐姐受不了上吊自杀。
(这就是为什么姐姐上吊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人)正因为有第二重人格,所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回掐住自己的女儿。
也真是第二重人格,所以他杀了烟店小姑娘,却不知道“我为什么杀她”,因为在第二重人格杀人最后,他变成了第一重人格。
那么影片中的这个线索也说得通了。
同时,在水库边杀人的那天,巡警有不在场证明,这个也说的通了。
那么一切就说的通了,片中的闵其实只是一个巡警,是女儿的男友。
那么金在第一人格的时候,把自己的女儿交给男友,让男友带她走,为的就是防止第二重人格出现的时候杀了自己的女儿。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在证据确凿,女儿还可以做为人证的情况下,检察官却问他“你为什么杀了巡警闵泰周”总结一下,这片结尾,其实意思就是,金是自己的第一重人格,为了女儿的安全,和第二重人格做斗争。
最后说了一句,他还活着。
意思就是第二重人格并未消除。
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才解释的通吧。
其他暂时没想到,欢迎一起讨论。
内有大量剧透!!!
慎入!!!
慎入!!!
慎入!!!
↓↓↓↓↓↓↓↓↓↓↓↓======================剧透=======================相信很多人看的都是上映版,我就不多说了,就说一些导演剪辑版跟上映版的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导演剪辑版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了,尤其是闵警官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杀人狂这两个问题。
导演剪辑版中,男主金炳寿跟安巡警是有交情的。
安巡警带了警察学院的学生去找男主学习犯罪心理学,也的确一直把男主叫哥,证明两人私交关系不错。
影片后期,男主跟闵警官“大战”之后,屋里突然只剩下遍体鳞伤的他自己和女儿,闵警官不见踪影。
对此,男主向查案的警官交代为闵警官带着录有他犯罪告白的录音机,开着8588的白色轿车逃跑了。
而身为目击者的女儿对木屋里发生的事情绝口不提,既没有认同父亲的供述,也没有否认供述。
因为实在找不到闵警官和他的车,警方也只能暂时照男主的供述,将闵警官列为犯罪嫌疑人,连新闻媒体都这样播报。
男主出院时,恰好病房里的电视就在播嫌疑人闵警察依旧在逃的消息。
(不过这个新闻未必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男主的臆想,因为他此时仍然认定闵警官就是杀人狂)
但是在出院后,也就是关键剧情他走出隧道的时候,他忽然想起来杀人犯其实就是自己!
闵警官是因为撞车后看见男主后车厢有大量血迹,怀疑他是杀人犯才接近他的。
甚至影片末期闵警官也只是告诉男主的女儿竹林里有尸体被发现,她父亲是嫌疑人,根本没有伤害他女儿。
安巡警在小木屋里其实是跟闵警察在打电话,希望闵警官借未来女婿的身份劝男主自首,并不是认同闵警官有罪在追踪他。
杀了安巡警的人是男主!
(这里有点牵强,安巡警所在的小木屋就在闵警官和男主女儿藏身的大木屋旁,却非要在小木屋里打电话而不走进大木屋直接跟闵警官说。
想来想去,勉强可以解释为为了不让男主女儿听见他们的完整对话。
)
那么“失踪的”闵警官到底去哪了呢?
被男主在木屋里杀了之后,连人带车一起沉水库了。
女儿估计是因为对父亲的爱太深,才始终没有把父亲失神杀人的真相说出来。
所有事情的真相瞬间明了了,闵警官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不是杀人狂,所有他犯下的暴行都是男主的臆想,或者是男主变态人格的映射,因为脑袋缺一块的人,不是闵警官,而是男主自己。
真正因为杀父而被母亲用熨斗打掉几乎半个脑壳的人是男主,推测男主从那时起就对女性产生了厌恶心理。
导演剪辑版的结尾并没有出现女儿去医院探望父亲的情节(女儿应该还没原谅杀人犯父亲),没有混淆视线的贴有闵警官相片的项链,也没有男主“闵泰周还没死”的喃喃自语,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在影片中展示出来了。
这个版本解释了很多上映版的谜团,但同时也将事情讲得太白、太彻底了,反而让观众失去了开脑洞的乐趣……
当红色围巾在冬日的雾气中飘动,金炳秀的日记本上开始浮现血迹般洇开的字迹。
这部改编自金英夏同名小说的心理惊悚杰作,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视角搭建起记忆的镜屋。
在元新渊导演的镜头下,薛景求饰演的连环杀手既是手握解剖刀的施暴者,也是被记忆凌迟的受刑人——这个充满存在主义困境的角色,将观众拽入记忆与真实的量子纠缠之中。
一、记忆褶皱中的双重谋杀影片以非线性叙事织就细密的悬疑网络。
退休屠夫金炳秀在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后,开始用录音笔与日记对抗记忆消逝。
当少女连环杀人案打破小镇平静,他凭借残存的本能嗅到同类气息。
与警察闵泰柱的猫鼠游戏,逐渐演变成记忆迷宫的生死竞速:停车场的神秘血迹、消失的蓝色雨伞、女儿恩熙颈间的淤青,每个细节都如记忆碎片般折射出多重真相。
导演在此构建了精妙的叙事陷阱:金炳秀视角下的现实不断塌陷重组。
诊所里的诊断录像带突然出现未记录的对话,监控视频中的身影在记忆里变换装束,连女儿的存在本身都成为可疑变量。
这种不可靠叙述者的设定,使观众被迫成为精神分析医师,在真实与妄想的光谱间进行艰难甄别。
二、阿尔茨海默的哲学隐喻疾病在此被赋予存在主义色彩。
逐渐消失的短期记忆如同被橡皮擦抹去的罪证,而不断闪回的血腥往事却如幽灵般愈发清晰。
金炳秀在地下室解剖动物的场景,与年轻时虐杀妓女的记忆形成镜像——当刀刃划开皮肉的触感跨越时空重叠,疾病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释放出被理性禁锢的暴力本能。
影片对记忆的物质性呈现令人战栗:冰箱里冰冻的录音笔、笔记本上反复涂改的日期、手机里自动删除的通讯记录。
这些记忆载体的异化,暗示着现代人依靠外置存储器维系身份认同的脆弱性。
当金炳秀在雪地上用树枝画出记忆宫殿的平面图,突然断裂的线条恰似被疾病撕裂的认知图谱。
三、父权神话的坍缩与重构金炳秀与女儿的关系线,编织出令人窒息的俄狄浦斯寓言。
他在超市货架间跟踪保护女儿的长镜头,混杂着父爱温情与窥视欲望;教导女儿解剖兔子的场景,则是暴力代际传递的惊悚隐喻。
当记忆迷雾中浮现妻子死亡的真相,这个自诩为"清除社会垃圾"的道德判官,终于直面自身基因里流淌的恶之遗产。
闵泰柱的角色设计充满拉康式镜像意味:年轻警察既是金炳秀的职业对立面,又是其暴力基因的倒影。
两人在审讯室的对话如同照妖镜,照出执法者与违法者共享的嗜血本能。
当第三代暴力以更优雅的姿态降临,影片完成了对正义叙事的彻底解构。
四、血色记忆的拓扑学影片结尾的惊天逆转,将全片提升至哲学高度。
精神病院的白墙成为终极记忆画布,所有时空线索在此重新排列组合。
金炳秀在镜前撕扯头皮的癫狂,与年轻时实施暴力的快感形成莫比乌斯环式的因果链——当记忆成为可塑的黏土,连罪恶本身都失去了锚定点。
那把在记忆迷雾中反复出现的解剖刀,最终刺破了所有叙事谎言。
元新渊用这个充满痛感的镜头宣告:在记忆的迷宫里,没有无辜的旁观者。
每个人都是自身历史的共犯,在遗忘与铭记的永恒撕扯中,不断重写着属于自己的罪与罚。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惊恐地发现——自己竟也开始怀疑某段被深埋的记忆是否真实存在。
“去救你的女儿,这是你现在活着的唯一理由!
”-- 薛景求在《杀人者的记忆法》中扮演的角色和《素媛》中一样,是一位对女儿饱含深情的父亲。
这两部电影采用不同的路线和视角,但唯一不变的则是薛景求神演技的赞绝发挥!
《杀人者的记忆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犯罪悬疑片,阿尔茨海默病+多重人格的绝妙组合;影片集合了《致命ID》、《禁闭岛》和新近的《解冻》的悬疑设定的优点,没有过多的番茄酱画面很干净,导演掌控节奏的功力也属一流;而潜伏于故事深处的主题无疑还是“爱”,无论是家族之爱或是父女之爱。
影片结尾处杀手人格的复活应是参考了《盗梦空间》结尾(那个转啊转的陀螺)的设定,赞!
个人觉得剪辑版所谓的完整是为了强行铺出另一种结局,让一部片子两种解读都可行,但有些画蛇添足。
上映版的结局更合理,逻辑也更合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已经不杀人的杀手如何一边应对老年痴呆的阻碍,一边为了保护女儿解决新冒出来的杀手的故事。
而剪辑版的逻辑是,一个完美的杀手依靠杀手本性,即使老年痴呆了,仍能故意创造一个接盘侠,完美掩盖自己的犯罪。
问题是,他杀的人都过了17年了,他没必要又去新杀人,然后又来嫁祸…有人可能解释是17年后他因老年痴呆症而重新想起17年前的习惯开始杀人,但两个核心矛盾点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一是抓赌方连杀两人,那一定是警察所为,二是如果因为痴呆症,17年前的杀人习惯复发了,那一定杀人的方法是一致的,不会出现其他方法,还拍照拍视频放血。
所以综合来看,更喜欢上映版,导演剪辑版,就当成是导演老年痴呆了后的一种幻想吧~
薛景求
原来又是讲述了一个《非常嫌疑犯》的故事
2024.11.22 20:43
两星半,故弄玄虚且无聊,要不是薛景求表演撑着,可能更无趣。
为了看薛景求
非常嫌疑犯一级恐惧第六感…… 故弄玄虚强行反转的叙事线,为了塑造男主的挣扎与破碎以及男二的冷酷与破碎硬要把全片女性角色设计为荡妇和蠢货。
这就是王小波说的那种让观众发现自己被耍了的作品。《冷面赤心》的人物设置,《记忆碎片》的流程,可能请《解冻》班底做的氛围,前95%的剧情就是老年痴呆的昔日连续杀人犯为保护女儿抓新杀手,剧情因他的失忆反反复复真假莫辨,反一号也像有虐待癖一样迟迟不下手,导致剧情黏糊的要死,最后强行反转
想法很好,但完成度不高。叙述与表演有着东亚人的共同缺点,太过极端。
又摸清楚了韩国犯罪电影的一个套路,凶案总是发生在光线很差很复古的密闭房间,凶手总是儿童时期受过家庭虐待仇恨女性的人。现在爱豆演员真的厉害啊,前有林允儿花痴演技代入感巨强,后有金雪炫惊悚演技完全不夸张,更别说连鼻孔都会演戏的李惠利了。反观咱们那些号称科班毕业的面瘫们,真的想一脚踹出演艺圈啊
五星
本是杀手,却佯装圣人;试图铭记,却总在遗忘。勇者向强者抽刃,怯者对弱者扼喉。也不过是一个可怜人,用仇恨作茧,被记忆自缚,困在几亩茂盛竹林,活在一片荒芜人生。哭与笑都不能和世界同步,爱和恨都无法和别人共存。被所有爱的女人抛弃,承受上天捉弄记忆的惩罚,永远体会不了为一个人戒烟的幸福。
8/10.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比剧场版多了10分钟。得了老年痴呆症记忆混乱的老连环杀手为了女儿的安危与新出现的连环杀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对决。看到大部分剧情的时候我是有点不以为然的,连环杀手这个题材并不新鲜,新老连环杀手对决稍微有点新意,但片尾几分钟出现了大反转,这就解释了前面不太顺畅的情节,也让影片的品质升了一个台阶。看豆瓣得知这个反转只有导演剪辑版才有,在那几分钟里敌我完全倒转,一切皆为臆想,充分利用了老年痴呆症这个设定条件,细思恐极。但再仔细回想一下,还是觉得有点牵强。薛景求演得太好了。
这个故事只看简介就被吸引,是很好的一个设定,拍出来也有毛骨悚然的地方,只是总觉得没说清楚一样,大家的推理我看了,觉得有道理又不够那么有道理,能有这种感觉,说明电影本身还是有欠缺吧?
看的导演剪辑版,只能说非常刺激,演技和剧本都非常厉害!本来还在为终于控制了对女儿有威胁的闵警官的好父亲人设说的“你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不用担心,你不是杀人犯的女儿”而感动,结果镜头最后就是原来从始至终杀人者就只有一人,有点像《记忆碎片》?但观感比碎片流畅轻松好多
前半段其实还可以,后半部分差了些影片总体感觉在强行扭
变态又无聊
看完激动得想对神一般牛逼演技的薛景求五体投地膜拜。绝对是影史最伟大父亲形象之一。得了阿兹海默症和妄想症的杀人犯,也是极力想保护女儿的父亲。充满悬疑的故事如《记忆碎片》《飓风营救》合体,起伏转折,让观众无比揪心。结尾在意料之中且稍显拖沓,画蛇添足。但整体亦可圈可点,瑕不掩瑜。四星半
记忆不靠谱,你相信哪个就是哪个
记忆碎片父女版……
拍的是个狗屁,乱七八糟,浪费2个小时,只有烧脑后的不知所措,不知导演所言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