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人看的话,可能会闷。
节奏比较慢,剧情也不算紧凑。
但一定是部有意思的片子,当大家坐在一起看的时候,细节里不经意的轻快很容易被发现。
一个人坐着看时很可能被忽略的笑点,在一屋子人的眼皮底下很轻松地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所以也不会觉得过得太慢,乐乐呵呵地看着俩小孩儿逗趣,做着在他们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事,留住非常重要的朋友,拌嘴、和好,追车送别。
坐在电影院里,笑得非常开心,其实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
导演笑称在老家拍电影是因为特别省钱,其实我相信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论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特别熟悉的地方拍一部以自己经历为原型的片子,这样的熟悉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莫大的自信。
对于这片土地,导演一定有最想表现给观众看的地方,这种熟悉便能最大程度地帮助他表现出来。
在影片结束后的主创交流中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对这部片子是胸有成竹的,甚至是有点得意的。
导演的精力集中在他做的片子上,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考虑过市场,导演也坦诚地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种得意真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是用自己的双手把生命中认为重要的人、事、地留在了胶片上,然后有点得意地站在观众面前。
世界需要这种无畏的理想主义。
坐在旁边的陌生人说,导演能把难拍的儿童拍得这么好,真不容易。
确实,两个小主角不加修饰的方言和表演为整部片子加分不少。
片后交流立刻有观众提议导演说这部片子可以给很多小孩子看。
然而导演说这不是一部拍给小孩儿看的片子,他给这部片子的观众群的定位是80后,小孩儿坐不住,必须看那种蹦蹦跳跳的片子才行。
回家的路上我在回想这个提议和回答。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虽然不确定效果但是很值得尝试。
导演很干脆地回答说小孩子看不了这种节奏的片子,可是您面对当前这么凶险的市场环境尚且不曾畏惧和退缩,这样一个小小的提议何不考虑一下?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潜在观众群也许比导演所设想要广阔得多。
不要以为小孩子坐不住看不了这样的片子。
无论怎样的观众,看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寻找共鸣的过程。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与电影里的两个小主人公显然可以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处在一样的年龄段,对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同龄人,孩子们心底是存有天然的好奇的。
此外,与成年人观看这部影片的俯视角度相比,孩子的眼光是平视的。
成年人眼里,这些情节可能有欢笑、有怀旧、有感慨,但是孩子们眼里,这些情节的情绪会变得简单但更直接,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这种年纪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单凭这样强烈的好奇与共鸣,就足以支撑孩子们看下去。
面对这样一部有情结的影片,与看上去蹦蹦跳跳的小孩相比,我觉得可能会坐不住的,反而是大人。
因为有不少大人,可能已经无法把心静下来面对两个山西村子里的小男孩的世界里重要的朋友、家人、故事和黄河了。
也许其实就是不敢,因为如果真的认真看完以后,可能心底会遗憾、甚至伤感,所以干脆用“节奏太慢”、“没时间看那么慢的片子”等种种理由搪塞过去,或者吝惜心中的一点好评。
对于大人来说,“共鸣”可能变成了一种让他们害怕的东西。
而对于小孩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一份可以欣然接受的礼物。
那些奇奇怪怪的理由,也只有大人想得出来。
也只有奇怪的大人,会有“一个人看可能会闷”这样的担心。
在杨晋和王小波面前,我看到自己长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大人。
真遗憾。
在被国产电影折腾了一年之后,邂逅这样一杯甘泉,是一件幸事。
我有多不理解现在的国内导演或者说编剧的妄自尊大和粗鄙的圈钱行为,就有多喜欢这部饱含导演自己体验和思想的独立作品。
当看到《美姐》《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样的独立佳作,我才暮然明白,国内不乏真诚有心的创作者,只是目前国内的电影环境不允许他们在影坛大展拳脚。
他们有自己的诉求,有思想,有情怀,也有不被一般人察觉的细节表现,而这些在今时今地更显弥足珍贵。
无独有偶,这三部作品都是反映国内最淳朴的乡村生活,讨论的是中国的芸芸众生。
我不是反对那些华丽包装的电影,只是他们包含的东西太过肤浅与寒酸,以至于看过之后我都不好意思评分。
《聪慧》一片,显然包含着导演杨瑾的童年记忆。
第八套广播体操,小学毕业后撕课本卖废纸,到小河里游泳抓鱼,还用举例么?
这就是我们一样的童年。
学习好的杨晋小学毕业后,借口去外婆家,跟着班里“一帮一”的差生小波到农村去玩。
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刻画,真实的场景,一下子能把你带回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比如学校的课桌,校服,厕所,比如简陋的小卖部,比如那一排排瓦房。
就在这几天的假期里,我跟着小波和杨晋感受到了久别重逢的童年往事,那么鲜活,到最后小伙伴的分别我的眼睛就模糊了,就像我今天挥别了我的童年小伙伴一样伤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年又要结束,天涯海角的小伙伴们,这一年可好?
影片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把杨晋的回忆性叙述都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童趣盎然,将影片轻松自由不拘泥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
对我来说,罗晋是电影里最大的代入感介质。
电影里两个小主角,如果要对号入座的话,我小时候更偏向罗晋一些。
罗晋是个敏感的孩子,从起先被小波对乡村里游泳炸鱼抓螃蟹诱惑到了小波家里,然后发现小波的很多话都是“吹牛”后的生气,最后还是被小波打动留下,这些都会是我会有的反应,而小波却让我想起了那些活碰乱跳的你们。
罗晋与小波是两种性格的孩子,一个学习好一个学习差,一个爱说爱笑一个沉默寡语,一个静若处子一个动若脱兔,可是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反差大的却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性格互补。
今年的《极速风流》《弗兰西丝•哈》都是这种角色设置,价值观迥异的两个人,却莫名的和谐。
友谊这东西,太奇怪,不经意之间他就来了,摸不着头脑,就在你心里刻下了一个大大的印记。
千万别忽略电影里的一个小细节,杨晋回忆里动画呈现的猫与猪,竟然在现实情境里惊现。
我想这是导演要对观众说,我讲的每一句话没一个画面都是真实可考的,不是瞎编乱造的。
回忆里,罗晋的奶奶家有一只特别厉害的大黑猫,村里人经常找奶奶带她的黑猫去抓老鼠,有一次罗晋还被黑猫咬伤了;罗晋外婆家有一只猪,在外婆家玩时,外婆总会带着罗晋和妹妹和小猪崽一起玩耍。
影片的最后,这两只萌物先后登场,且和动画片段的讲述和画面不谋而合,堪称本片的另一大惊喜。
超现实主义的应用,直接体现了导演的才华以及用心,这就是我为什么欣赏这些独立导演的原因,他们总在不经意间用行动打动你,不需要任何华丽伪装。
作为儿童题材的影片,《聪慧》对于性没有避讳,而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刻画了小男孩的性认知,这些画面不但不做作,反而更显真实。
罗晋和小波在学校厕所尿尿时,小波看着自己的鸡鸡,突然冒出一句:“长大以后,一定比马老师的大。
”看到这里,我忍俊不禁,这话小男孩谁没听过?
还有,当小波带着罗晋来到姐姐家时,罗晋明显对小波姐姐有好感,说姐姐眼睛漂亮,头发黑,胸大,说完后小波和罗晋失笑,又是一阵打闹。
所有的这些我们似曾相识,小时候的性认知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懵懂的过程,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然作为导演,电影里肯定会包含他对于生活的理解。
《聪慧》是杨瑾对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追忆,不用猜,肯定饱含深情。
同时他也毫不留情的揭示了农村里愚昧无知的一面。
农村老人的重男轻女,对头胎生了女儿的母亲打骂,逼着母亲将女儿扼杀;在空地上种树,以期国家在建大坝伐木时给予经济上的补助;挖煤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被蜜蜂蜇了后把蜜蜂吃掉等等。
导演用轻松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厚重的问题,这些领悟如此真切,观众不知不觉就会被感染。
其实很久很久前,我就想写的什么或者做点什么献给我童年的小伙伴,但是太笨拙,心灵或者手巧我都不沾边,以至于冷漠似乎成了我的标签。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真正的朋友,节日里不发短信,平时也无电话寒暄,一旦有事,拿起话筒,连一句‘不好意思’的客套都不用。
”我不知道这话几分对,但至少我大致符合这种描述。
看杨瑾的这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你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的脑海心田。
也许我们几年没见面,也许你在海的另一边,也许你还在家耕种一亩三分地。
湖边的蜻蜓,树上的小鸟,课间的纸条,操场的乒乓球桌,都有你的印记。
那时候,我只知道有一个外国,我只知道数字都是有尽的,我深信天圆地方,我深信有妖魔鬼怪也有盖世英雄。
So young so naive,一去不复返。
长大了,从小山村到了城市,从小学到大学,从无知到信息四通八达。
生活越来越丰富或者越来越单调,为工作奔波,为生活奋斗。
你们的消息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脑海里你们身影常常毫无预兆从脑海一闪而过,我知道那是你们住在我心里最深藏的一隅。
回不去的从前有你。
回不去的从前有我念念不忘的小伙伴。
再见,我的童年小伙伴。
再见,我的2013.
上周五晚应朋友之邀,参加了后窗放映.文艺之春在南京紫峰卢米埃影城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独立影展,看了五部独立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杨梅洲》、《天津闲人》、《危城》、《静静的嘛呢石》)中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首映,看到一半已经被电影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所吸引,而包含其中的清新明快的格调倒成为观影之后的最深印象。
这部电影是杨瑾的第二部长片,相比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二冬》,这部更具有作者电影气质,新作中他抛开了应有的故事框架,把更多的情怀留给了自己,以两位小主人公为媒介,让自己儿时的种种记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和观众面前。
先说在画面处理上,作为学院派出来的杨瑾导演,拍出的画面却没有太浓重的学院派气息,这是值得称赞的。
他没有对电影进行过多的修饰,把电影交给自然,归还给生存过的土地,通过两个小主人公的所见、所说、所闻,再慢慢地寓情于山水之中,寄情于阡陌之间,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副美丽、纯粹的乡村图景。
两个小主人公的美好演出成为这部电影最亮的亮点了,两个小主人公不做作、不生硬,生气也好,开心也好,委屈也好,都是随着个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看不出有任何雕琢过的痕迹,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也得益于导演对儿童心理拿捏的恰如其分。
在其他角色的选择上来看,配角的亮点不是那么突出。
尤其是在王小波妈妈的选角上,妈妈的气质过于出众和脱俗,没有那股农村妇人的淳朴的味道,显得很不协调;反而小波父亲的扮演者却是比较到位,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活脱脱的就像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百姓一样,一个天生的小煤窑业主,一个天生的北方农民,一个天生的中国父亲。
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时不时就会出现令人愉悦的电影原声。
确实,小河的配乐给电影增添了太多了亮点,提升了原有的电影品质的同时,欢快的基调,清脆的旋律与电影中的情节配合的恰如其分,画面与电影相得益彰,OST的旋律至今还在我耳边回绕。
此片中动画场景时常出现,与现实画面相互交织,占了相当一部比重。
而在动画运用上,因基于个人喜好,一直不是很看好在电影中插入动画的做法,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也许导演插入动画的本意是带给增强新鲜感和童真趣味性,这部电影也达到了之前所期望的效果,但同时也破坏了画面上的协调性,此外,插入动画的做法也阻碍了电影叙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坏了电影整体的流畅度。
叙事始终是这部电影的硬伤,那可能也是中国电影人普遍的短处。
整个故事始终缺乏一个主线,故事只能去跟随着摄影机的步伐一步一步继续前进,故事的紧扣性,连贯性更无从谈起。
在电影放映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也许导演自己也已经忘了电影中的人物要去做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了吧;即使在电影结尾也是被牵强插入的奶奶带走了两个小主角之一,至此电影才算自己把自己完结,期间的电影的逻辑性也只能靠魔幻色彩的笔墨来填充了。
观影过程中,浓厚的山西口音、露天的煤矿、土做的窑洞、天真无邪的对话等原生态的东西倒是对我造成了不小的触动,甚至会认为这些无一不是导演儿时经历过的事迹。
此外,片中用动画的手法来表现小主人公们的往事,恰恰说明旧时光毕竟远去,而美好还在、童真还在,童年的闪回依然在杨瑾脑中不断回绕,这种情怀也许值得每一位观影人去细细地品味,缓缓的怀念。
即使是回忆,也只能是对逝去的光阴一种臆想罢了,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在电影中,回忆中包含着种种真实的、深刻的、虚幻的、飘渺的梦幻的经历,最终会与影像中的蒙太奇相互交汇,并掺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美妙绚烂的、怀旧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
完全没有料到,我被重返童年的感觉、小伙伴的友情、还有浓浓的乡土味击中了!
本来看预告的时候,我还有点儿犹豫不想看呢。
现场和好多观众一起,多次被片中的幽默和童真逗笑。
在赞美小主人公们“很聪明”、“真聪明”的多个场景,导演也很聪明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人夸奖小孩聪明是带有目的性的,而姐姐的夸奖则是真心的夸奖,当姐姐说起奶奶说起大坝说起他们的未来的时候,三个人那种亲情和友情多么让人温暖。
“你能不能再多陪我玩一天呢?
”“你的衣服!
”“你穿走吧!
”突然结束的假期,像足了人生,也是这么猝不及防,我们就长大了……
暑假,尖子生杨晋被同班同学王小波忽悠来到他黄河边上的老家玩, 期待着能实现小波常和他提起的,在河里炸鱼和游泳。
而杨晋到了小波家才发现,小波每天要应母亲之托去给奶奶、舅舅、姐姐跑腿送圆白菜,根本没有时间去玩。
杨晋感到自己被骗的同时,又在陪伴小波送圆白菜的过程中,产生了真挚的友情。
故事的戏剧冲突很简单, 一个掉书袋的好孩子和一个学习差有爱吹牛的孩子之间,人物本身就有着不可交集的冲突。
这个故事的魅力就在于,两个天壤地别的孩子弥合差异、成为了好朋友。
故事中所有的事件,也是有人物衍生出来的,所以让人看起来很自然和很合理。
动画和真人插叙的形式,有非常纯真打动人心的部分。
黑猫看到客人来送饼,哧溜一下从房顶跳到奶奶怀里求爱抚的狡黠…小波半夜下床撒尿,才落地就被蹿出的黑猫咬出四个齿痕,奶奶给孙子抹完药膏,抱着黑猫说它是好猫,误以为下床动作太快的小波是坏老鼠才会咬他…田野上,奶奶用细线一头绑住蜜蜂的腿、另一头系在小孩子的手指上,小孩子就这么轻巧巧地飞起来了…也有苦涩和沉重的部分。
给孙儿孙女零花钱的区别对待,可见奶奶的重男轻女;十九岁的姐姐对她才出生就要将其抛入黄河抛弃的奶奶的谅解和不怨…以悬殊的学习成绩差距一齐小学毕业的小波和杨晋,面对即将到来的长久的告别,耍尽了小孩子间的花招伎俩,想方设法地来延长共处的时光…最终杨晋被他奶奶接走,帮奶奶雇三轮车的叔叔对杨晋说,包这辆车花了整整八块钱,他不收奶奶车钱,但是他要抱走杨晋奶奶家的大黑猫,他家最近被老鼠搅不安宁,村民们都说这只大黑猫可厉害…我看见,童年的我们,拥抱离别最真诚也是最懵懂的挽留。
p.s.在论坛里读到很有趣的一个提问,在回奶奶家的三轮车上,杨晋看着对面帮他们付包车钱的男人,他的额头上突然开了第三只眼,变成了杨戬。
这是什么意思呢?
网友答,导演的解释是,因为杨晋曾被大黑猫咬伤,在他心里大黑猫那么凶猛,当看到大黑猫温顺地蜷服在这个男人的怀里,一种强烈的反差让杨晋觉得对面这个男人就是打败孙悟空的二郎神,驯服了暴戾的大黑猫。
哎呀,导演的视角太有爱了,比心。
:)
苏珊·桑塔格是战后美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位,以前偶然读过关于她艺术观的介绍,感觉很有立场,不过某种程度上也很奇怪。
她认为,艺术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从哪说起呢……年轻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有自己的影子大概是自然规律吧,因为记忆无论如何都是财富,加上还没有开挖,里面是肯定会有宝贝的。
仔细想想,用童年经历解释这个片子里的七七八八,也完全说得通。
比如“背了那么多地名结果一个地方也没去过那有什么用”这种话,我们用一点想象力,就可以把它放进导演的“人生启蒙”系列里了(如果真有这种东西的话)。
不过也就是在听到这段金句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儿童片不是我今天要看到的东西。
大概除了记忆,导演还是有话要说的。
你像,伴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是画面上静物一样的工人和煤山。
我们干什么都讲意境,不知道讽刺算不算也是一种。
山西人大概对煤都是又爱又恨的吧,只不过直到“一个人一天能挖16吨”这样的台词说出来,我才大致确定了导演心里这些爱恨各自的比例是多少。
还有。
一个小男孩,因为奶奶偏向自己不喜欢妹妹,所以不喜欢奶奶。
听起来拗口,却让我记起来一本小说——至少有一本吧。
怎么说呢?
因为挺多文艺作品,电影啊小说啊,都涉及过这一类的情节,比如小孩子看到别人伤害动物会伤心,看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同学挨欺负也会生气等等。
正义感是天生的吗?
这是所有这些相似的描写抛给我的问题。
我当然回答不了,而且相比于从哪来,我对到哪去要更感兴趣一些:正义感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
不过话虽这么说,过去和未来之间,也还总有一个现在,“意义”即在此发光发热,覆盖众生,正义感这种东西,也只在当下才有实效。
电影里的情节发生在童年,观众却是在真实的时空里观看,如果体验到的东西能对此时此刻的我们产生一些影响,我觉得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我对纯粹没什么执念,所以加入的东西有价值的话,我不在乎它把纯粹破坏掉。
这里跑个题,说一嘴《寒战》。
《寒战》是个什么样的电影呢?
听起来像商业片,看起来像商业片,赚起钱来也像商业片,但它就是有商业片之外的东西撑着气场。
刘德华硬生生地说了两次香港是普通法的社会,也不管这台词是有多突兀。
但就是这句重复了两次的话,让我把它当成一部严肃的片子去看了去想了。
回到这部《聪慧》,上面说的那些,对我也就相当于刘德华的台词了吧。
最后,桑塔格是能顶得住“知识分子”这个光环的人物,有她自己的方式反哺社会,对待艺术自然就没什么包袱,可以坦然地只求纯粹。
只是如此大家本就难求,电影人和观众活在当下,社会责任总归是不可逃避的话题。
所以说,记忆是构成《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底色,但我还是感觉导演要说的应该不止于此。
现在的我说成长和告别童年显得很不合时宜,我已经太老太疲惫。
但我还是会为这部片子打动,片中小波一次一次地挽留小伙伴杨晋留下,让我想起小时我用各种小玩意央求表哥表姐陪我玩。
电影中他们两个玩水捉鱼在山路上一遍遍地走着拜访奶奶舅舅姐姐,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去河里泅水而不被父母发现。
童年的某个时刻成为此后人生中的一个锚点,也是刻舟求剑的划痕,前者是打开回忆的起点,后者也是无法找寻的无奈。
(人生真的是一场体验吧!
到底能留下什么抓住什么呢🤔……唉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本片还有个洋名Don' t Expect Praises,乍一看,还以为引进片,可惜,是国产儿童片!
哈哈!
其最初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片中小主人公杨晋可以看作为导演杨瑾的谐音。
该片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作为儿童影片,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中国的儿童电影,不是多了,而是越来越少,想起自己童年看过的那些《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下次开船”港游记》、《十四、五岁》、《我的九月》、《少年彭德怀》,再看目前充斥屏幕的日本动漫,国产闹剧之各类“我一定会回来的”,似乎加点现实题材,不是盐多了加糖的无病呻吟!
因此本片再稚嫩,也需要加以关注与摇旗一下。
乡间尘土飞扬的小路,烈日下奔跑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玩着不知道从谁那学会的游戏,心底最深处的记忆都被这部电影勾起来了,看的时候很投入吗,看完才觉得唏嘘不已。
曾几何时,我也信誓旦旦的说谁谁谁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哪里哪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什么小食品是我最爱吃的,认真的说将来我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我要做一名主持人······我也想不起来是到了什么时候,我知道了传媒大学分太高,我考不上;主持人要求太高,我做不到。
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太多我不想却又不得不懂的东西,懂得的代价是不再单纯,很难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很难用单纯的想法去想,懂得的好处,就是没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缺心眼“。
那些最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了,你说奇妙不奇妙,人一旦开始长大就会先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是因为无知才有的无谓,笑话自己无边无际的说大话,忘记曾经的最爱,每天想很多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那时候的自己才是最纯粹的吧,说的是自己想说的,做的也都是自己想做的,没有阿谀奉承,也没人对你冷嘲热讽,用不着考虑什么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至少有一颗自由的心,活着不就该是那样的吗。
满身的俗气,却没有勇气,不敢做自由的自己,只求有一颗自由的心给自己就好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看得我死了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假期
😭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好喜欢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