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卢
Peterloo,彼得卢:血染曼彻斯特(港),彼得卢:人民之声(台),彼铁卢
导演:迈克·李
主演:玛克辛·皮克,罗里·金尼尔,蒂姆·麦克纳尼,戴维·鲍姆伯,里奥·比尔,尼克·迈瑞莱格伦,菲利普·杰克森,皮尔斯·奎格利,阿拉斯塔尔·麦肯泽,卡尔·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详细 >
2018年的电影,把英王拍得很猥琐,赤裸裸地辱英(按照所谓的中国逻辑,这导演该被炮决十八遍,太僭越太妄议了!),也非常直观地说明无论在什么社会状态下,“枪杆子里出政权”都是托底的原则,再激动人心的宣讲、软实力文化、号召及和平散步等【乱入:傻vB豆c瓣d广e播f审g查制h度&煞i哔j审k查l员】,都需要武力实力作为后盾,否则铁定敌不过刀剑所向——当然了,抗争未必能得到什么,但不抗争一定不会有回报。
Mike Leigh进我黑名单吧
看了一个小时就睡着了,剧情有点拖沓,前段太平庸了。
画面宛如勃鲁盖尔的画,多线叙事,详实的历史与趣味性并存,不失水准的大师之作。
无数张油画构成的故事
这电影拍的简直耿直。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前两个小时讲筹备集会,各种人聚堆扯淡。我已经多少年没有在电影院睡着过了,这部电影成功的把我催眠了一小时。后30分钟讲集会,连续20分钟的混乱场景,看的人异常烦躁,最后结尾也是不了了之。这电影整体简直拍的像部纪录片……
三星半。尘封多年的历史得见天日,争议点在于怎么拍或者说怎么取舍,迈克李拍了一部不拿手的历史片,虽然个人觉得节奏是有较大问题的,但是好几个镜头调度的大师手笔实在令人叹服。由于这完全不是老爷子的舒适区,就不多苛责了。
3.5/5,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孩子却在和平演讲的人群中被无情杀害,漫长的念白和生活镜头的捕捉,在最后人民欣喜的笑脸中,迈克李把权贵对人民的蔑视展现的淋漓尽致
各个精良的部分却拼不出一个优秀的整体。都说结尾部分赞,但和电影圣雄甘地的屠杀比,简直就是小学没毕业。导演有责任有担当,可没有驾驭这个题材的功力。
作为迈克·李大师的脑残粉不用说5分。光线和构图像油画,革命过程的众生相,简单又有张力的叙事镜头,好像又重看了一次双城记。可怜又善良的人们只是出来集个会,凑个热闹,上面的人就恐慌得不行了,镇压了,对着手无寸铁的人拿刀砍了,统治阶级都一个鸟样,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年代。出来买个菜妄想人家抢了他的玩具,身有屎。
油画效果的摄影,话剧式鲜明的角色,残酷而毫无希望的时代
无论是从历史演进和哲学思潮变迁纬度还是单纯电影纬度,这个片子的主题和表现方式都是有些过时的,但是从迈克李的个人纬度来说,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来说,说点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和青春,这也很马丁的爱尔兰人一样,是一首挽歌了!
无法不令人联想到“数字”——哪有什么XX人不打XX人,恰恰相反,打得要比JWSL更狠!
好厉害的油画质感。对事件推进中的各个阶级的面貌都做了比较详尽的展现,当然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地小丑化嘲讽。铺垫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的屠杀高潮震撼悲怆,但是最让人难过的还是那个国王享乐人民上坟的结局。演说情节实在太多了真的非常疲惫,最值得玩味的是hunter演讲的时候下面远一点的群众其实根本听不清他说什么。
【YVR-Vancity】作为政治系学生,我敬佩导演和整个影视团队。是的,本片观看门槛较高,前两个小时偏教育展示而不是艺术性,“冗长乏味”,重复的说辞。实际上,每次演讲的角度都不同而且层层递进,一切在最后爆发(大师级调度!)细节还原(口音,场景等)其一,但一颗赤子之心最为重要:真诚的面对历史反思历史。这是一部2018年的片子,讲述百年前另一片大陆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似乎在19年某个国度还在上演,多么可悲!
摄影服化道都稳。只是这两个半小时的演讲,已经完成了我下半年的党建活动吧
21/7/15
除了男孩在两个战场之中迷茫四顾的神情以及女性集会后那个三个男人在这边奏乐两个女人在对岸欣赏的镜头外都非常无聊,屠杀场面里镜头的丰富感还比不上冰火里的私生子战役。可能是因为太长又太多人讲话,看得特别疲惫,只觉得这一切既真实,又荒谬,又悲剧。这个国家经历了二百年的民主进程,才到了把当年的血案拿到台面给观众看的地步,但愿我们再等个一百六七十年也可以。
不好看,但不讨厌。
作为电影,难言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