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已经过去8年了,可美国人还心有余悸,老是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会出产恐怖分子。
只不过,这次不是留着大胡子的穆斯林,而是一个长得乖巧可爱的狂躁症美女患者。
表面上看起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精神病患,利用美国人的“爱心”制造了可怕的事端,但仔细想想,如果这个家庭果真完美无缺,又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被人击垮?
此片从一个侧面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担忧:一方面,自己内部矛盾重重,问题多多;另一方面,来自外部邪恶国家的人又居心叵测,明明受了自己的恩惠,还整天图谋不轨,911就是一个明证。
这种后911情结,美国人至今未能释怀。
影片中,凯特和约翰的家是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有着令人艳羡的一切:体面的工作(一个是钢琴老师,一个是设计师),两个聪明漂亮的孩子,以及别墅、汽车等等。
但翻开华丽的表面,下面却是暗流涌动:丈夫曾经出轨,与邻居偷情;妻子在第三个孩子早就胎死腹中后,仍然隐瞒真相,假装临产;而且她酗酒,与婆婆关系紧张,以致于最后没有人愿意相信和帮助她;漂亮的女儿是聋哑人,儿子则喜欢躲在树林的木屋里看成人色情杂志…… “孤儿”艾斯特的出现其实只是给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家庭以致命的一击,加速了矛盾的爆发。
也许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孩用了很多恐怖和不堪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残酷冷血、不择手段、没有爱心、阴险狠毒,这些特性都非常符合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想像。
把她说成是一个善于伪装的精神病患者,导演实在是很客气,同时也成功避免了“污蔑”爱沙尼亚人民的嫌疑(如果今天这个女孩来自中国会怎样?
估计导演会被中国人的口水淹死)。
据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遇到投诉,因为其中的一句台词:“想要像爱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去爱一个收养来的孩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让有爱心的美国人民非常不满。
要知道,“博爱”,是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中重要的一环,正因为此,他们才会爱心爆棚地年年去第三世界国家收养孤儿(以联合国慈善大使安吉丽娜·茱丽为重要代表)。
如果你质疑这种精神,那就是动摇了美国长久以来信仰的基础。
此片的惊悚部分处理得很好,导演在气氛的渲染上技巧高明(虽然情节不乏漏洞)。
只不过,对于所有热衷收养孩子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来讲,影片背后所蕴含的、对精神危机的描绘会更令他们记忆犹新。
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爱心被彻底地利用,且最终成为伤害自己的武器,你叫那些信奉“博爱”的美国人情何以堪?
所以,艾斯特制造的真正恐慌并非是单纯的家庭危机,而是深刻的信仰危机。
杀人、夺爱,只是表面的血腥,摧毁的也只是简单的肉体,如果哪天美国人担心起来,觉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都不可靠,认定自己的好心都被当成了驴肝肺,觉得那些来自穷国的人全是恐怖分子,这才糟糕呢!
补充一点:影片貌似有个明显的BUG,女主人凯特在往萨朗院打电话查证艾斯特身份的时候,接电话的前台不会说英语,请了别人来接。
可后来,当艾斯特当年的主治医师致电凯特告诉真相时,却讲了一口流利英语,根本无需翻译。
难道英语在爱沙尼亚已经如此普及了吗?
2009.12.14
在我看来,恐怖惊悚类电影在电影界是一种容易上手,但是很难拍好的片种,我看每年出产的电影,除了“毛”的最多,接下来可能就算恐怖片了,其中常常模式类同,也是重要的烂片来源区,IMDB评分上,你看一部恐怖片能有6分以上就算不错了。
最近的《孤儿怨》是一部评价不错的恐怖片,它发扬了此类影片的长处,又带有新意,而情感性的代入,更让本片容易引发观众共鸣和余味。
《孤儿怨》的故事情节开场并不新鲜,一对夫妻,两个孩子,老大是个颇为叛逆的男孩,老二又是个聋哑的丫头,等着盼来老三,却不想胎死腹中,让当妈的好不伤心,终日酗酒。
为了感情寄托,他们来到孤儿院,领养了一个早熟的,或者说得更好听些,叫早慧的十三岁女孩Esther,希望给昏暗的生活带来亮色。
看到这里,我都可以猜到接下来准保家里就祸事连连,但是本片的一个长处就在于顺着这种“俗套”,发扬了此类影片的惊悚元素。
首先,这片够暴力,虽然如今关注对血浆已经有了免疫力,但是本片让暴力执行者由一个女孩来执行,就让大家的感觉不一样了,同时,特别在影片前段的暴力中,并不是直接展示,导演很注意铺成暴力发生前后的氛围,如木屋上女孩被推下跌伤一段,从前面她与Esther的矛盾,到事发时,木屋中制造的阴森效果,让人感觉,有事会要发生,但是不知会在何时发生,这样的惊悚感是最为骇人的,而最后的暴力属于浓墨重彩的一笔,完成了一个影片的小高潮。
而随着影片深入,到最后决战时,跟着紧促的剧情,来上更加赤裸裸的硬暴力,就更让恐怖片迷舒畅了。
在我看那,优秀的恐怖片,应该将暴力、血腥与氛围和节奏一体展示,这样的叠加效应,才能制造让人惊悚的效果。
同时,本片Esther制造的家庭紧张,相互猜疑的软暴力,同样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惊悚感。
悬疑,悬疑是本片一大亮点,而且逐步递进,Esther从起初的清纯和早慧,显得那么可人,到口出“FXXK”,报复学校与她有芥蒂的女孩,再到残杀修女,手段愈加残忍,而她的早慧中懂事、体贴的一面也愈加向成人阴险、狡诈、冷酷的一面转移,而导演让其养母首先怀疑其身份,开始调查,也自然带起观众脑中问号连连,Esther到底什么身份?
她为何如此暴力?
她为何一再激起养父母之间的矛盾?
悬疑常常是引人看完一部电影的动力,它吊足你的胃口,哪怕你有丰富的看片经验,脑中同时浮现N种可能,但是在没验证之前,还是充满了好奇,直到影片结尾。
而结尾,本片的新意也在于此,导演给出了有力的反转,当我猛猜这个孩子如何如何时,结果却是我立足的以“孩子”身份猜想的基础都被导演推翻,而且让我感觉新奇,舒畅,而非被侮辱了智商。
带入,代入,这部影片通过氛围和悬疑的制造,同时有力的情感表现,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让观众将自己代入为片中人物。
从之后,我看网上关于此片的感言看,很多人和我一样,看着哑女不敢说出真相干着急,看着丈夫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想冲进去抽那男人一顿,看着Esther为所欲为,嚣张无比,急的想上去跟她拼命。
影片的代入感是种境界,当观众融入进去,已经开始为剧中人物着急,甚至融为一体去感受时,那么这部影片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同时,这部电影给我很大的一个感悟是,人们是多么容易被表象所误导,其实,当我们认为这个丈夫不信任妻子是多么愚蠢和糟糕时,原因是在于我们知道了Esther的所做作为,想想吧,就算今天常常听到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恶性案件,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在你面前总是显得可爱体贴的女孩,被人指为魔鬼时,你能相信吗?
就如前段时间还在看的恐怖系列《鬼娃回魂》,看的时候,也在着急,“天呀,这个男孩说的是实话啊,这个玩具就是会杀人啊,你们这些大人怎么就这么蠢,不开窍啊?!
”,但是,想想,有人如果跟我指着一玩具说他会杀人,我也多半会说,你“烧饼”了吧,说啥呢?
人人都有常识,在片中的夫妇最初看来,Esther是可爱的女孩,是个需要爱和保护的对象,她可能有些毛病,也是这个年龄应该有的那些毛病才对。
所以,我们心中常常有个表象和常识的牵引力,当发现一个东西违背我们的常识和表象给我们的感觉时,这个牵引力就会拉扯我们往常规轨道上去认知,我们也可能发出“不会吧?
”,“不可能?
”,“我看错了吧?
”,“我这是怎么了?
”的自我怀疑。
表象和常识引发的认知常常需要强烈的刺激才可能改变,比如哑女亲眼目睹Esther杀人,更惨的是,始终相信Esther的丈夫,需要面对Esther的勾引和利刃,以生命的代价,至死方知隐藏于表象的真相。
这点上,妻子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所谓以常识和表象来认识世界,但是要保持质疑和科学求证的精神,所以她活了下来,也保护了她的女儿。
正所谓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本片告诉我们,更恐怖的是,你连一个人的年龄阶段都可能无法判断,Esther最后卸妆的狰狞和生猛异常骇人,可谓极富启发性的认知教学读本。
现在看起来本片算是挺成功,它也奉献了一个极具“魅力”的角色Esther,此类影片,常常喜欢在结尾留个苗头,以供续集可拍。
而关于本片,已经有不少人在热议其扩展,不过本片结尾还是挺主旋律,没有留下个恶女逍遥法外的让人添堵的结尾,特别是从Esther最后被踢那脚的受损情况看,续集来个她不死应该有些牵强。
或许如果扩展的话,一方面,可以从前传考虑,本片留下了足够的线索让人对Esther的经历感兴趣,所以或许可以拍部讲她过去恶行的叫《Esther》,拍部讲她如何成为这样的恶女的叫《Esther Rising》,或者还可以拍她在精神病院协助警员办案的叫《White Bear》。
另一方面,可以横向扩展,比如她有个俄国妹妹啥的又到了美国,继续作案。
从众多人看完本片对关于Esther人物和影片可能延展的讨论(其实这种讨论也表现着一种期待),本片还是颇为成功的。
Esther由一位名叫Isabelle Fuhrman的演员扮演,1997年生人,本片中,她的表演非常精彩,无论萝莉,还是熟女,无论可爱,还是狰狞,都演的非常棒,或许,一颗强势的影坛新星又在冉冉升起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3407a0ec14760b2d63d09f2c.html
我问过好多小伙伴看过的最恐怖的恐怖片是啥?
70%的给出同一部电影《孤儿怨》!
当然我和我老公的答案也是,因为我俩晚上看完之后恐怖的都没睡好觉!
(好丢人!
) 然后我就被剧里那个主演小姑娘伊莎贝尔福尔曼迷住了。
首先,她长的真好看,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没长歪,还是那么好看。
其次,她演技真的太好了。
她当年不过是个12岁的小姑娘可是眼神里居然没有一丝那个年龄该有的童真,对比她的养母妹妹。
她是怎样克服本身年龄所限制去演一个30岁的杀人变态人格障碍的妇女呢?
尤其,还有她色诱养父的魅惑。
天啊!
伊莎贝尔真的只有12岁吗?
我真的没法想象导演当时是怎么给小姑娘讲戏的?
然后,伊莎贝尔并且能精准的把握住导演的想法精髓!
看完《孤儿怨》我觉得我看到了明日的奥斯卡影后_伊莎贝尔•福尔曼!
这个故事很曲折,不过总结起来也很简单。
夫妻俩领养了个小孩。
妻子发现小孩有问题,丈夫不听。
修女死了,儿子挂了。
妻子说,真的有问题!
丈夫还不听。
然后他俩闹矛盾了。
然后丈夫就翘辫子了。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全家出行回来,我爸驾车。
经过一个5叉路口的大圆盘。
这条路是回家的必经之道,他没有开过上千次也应该成百了。
这时候妈妈随意地说了句:“前面右拐。
”我爸楞是装作没有听到,开过了那个正确的入口而硬生生转入了一条错误的辅道。
本来10分钟的路程变成了一个小时。
我又悲哀又庆幸地想,幸好我是百分百纯种的家养型女儿,否则搁到‘orphan’里,老爹您性命堪虞啊!
众所周知,“丈夫”这一职业的重要属性就是,在老婆错的情况下,不能听她的话;在老婆对的情况下,还是不能听她的话。
这个观点在我们五千年璀璨历史的泱泱大国尤其具有文化传承。
我们经常能在诸如《大汉天子》《至尊红颜》这样优秀的古装科普巨献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无论一女的说得如何洋洋洒洒口沫横飞,其夫君只要在旁伺机冷哼一声“妇人之见”就赢了。
这四个字独自构成了论点论据论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小精辟,生动活泼,见人杀人,遇鬼杀鬼,物美价廉,方便好用,实在是各位丈夫居家旅行之必备。
男人为什么不听老婆的话?
很多当老婆的女同志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不免悲情地想起,就在不久前,在那个红本本还没有领到前,身边这个人是如何的鞍前马后端茶送水,你说一他不敢想二。
不想如今却……我想这些女同志肯定没有按时收看动物世界的习惯。
在求偶期间雄性都会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孔雀会开屏,仙鹤会跳舞,狒狒会展示自己红彤彤的屁股,男人会表现得千依百顺。
你看过公狒狒追着一只到手的母狒狒说,“你看看,看看我这屁股红得”吗?
有吗?
没有吧。
从社会构成来说,在追求期间,男性和女性各自呈独立的个体,当男性个体试图取悦女性个体的时候,自然需要展现出性格中光辉的一面:诚实聪明可靠,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体贴(听话的书面用语)。
而经双方认可结合为家庭后,两个人就构成了一个单位。
在这个以两人为权力核心以小孩为受制媒介的群体里,男性天生的权力欲在这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他需要迅速而强有力地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尤其是追求期间死乞白赖地掉了不少价,这时候更是需要非常手段来宣示自己的权威。
在一个群体里,权威的树立需要证明自己优于同一群体里的其他个体。
所幸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只有两个人,丈夫只要证明自己在智商能力体力(最后一项无需验证)各方面优于妻子就可以了。
这种证明有很多方式,比如各自罗列丰功伟绩以及对家庭的贡献度,相互比较,高下立见——但这个方法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丈夫通常占不了上风。
所以最流行的一种是证明对方比自己傻冒。
这种证明具体操作起来,就是否定对方的每一个意见,从意志上摧毁对方的自信心。
我们来引证一段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的对话:妻:早夫:不早了妻:吃点早饭再出去吧夫:都几点了吃什么早饭妻:你晚上想吃啥?
小三前阵子送了点火腿,我们今天晚上加豆苗炒些下饭?
夫:没看到昨天电视里说吃火腿对健康有害吗?
妻:那蒸条桂花鱼?
夫:前几天刚吃过桂花鱼,整天吃太腻了。
妻:那你说吃什么?
夫(思考状):烫青菜。
妻:……夫:我出门了妻:外面冷,多加件衣服夫:冷什么,不冷。
妻:别穿那双白色皮鞋,跟你今天的衣服不搭夫(双脚伸进白色皮鞋):你们女人就是爱计较无所谓的细节。
妻:等等夫:还有什么事?
妻(试探地):你是人?
夫(义愤填膺地):我是人吗?
我怎么可能是人,我哪里像人了,我明明是头猪!
妻(崩溃)夫(至此树立主导地位)真的猛士,要勇于直面变成猪的惨淡!
从社会结构上来说,从六十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男性仍然承担着大部分的社会家庭责任。
因此,男性在职场上受到的压力要远远超过女性。
现代社会大部分男同志都没有学过易筋经,不会打个坐自己疏导缓解。
压力越积越多,总该有个出口。
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环顾四周,天苍苍野茫茫,目标也就那么几个。
孩子太小胜之不武,重要的是没有挑战性哪来成就感。
这是个不太难做的选择题。
通过对妻子意见看法的否定,丈夫领悟到了慕容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快感(虽然前“彼”是上司后“彼”是老婆),重新树立了对自己的自信心,建筑还原了已经崩溃的自尊心,以焕然一新的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去。
可以说,正是否定妻子这一行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各位女同胞们,我不牺牲谁牺牲,我不成仁谁成仁!
前面从主体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当然也不能忽略来自妻子方面的客观因素。
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两个职业是妻子和母亲。
看起来一个人打两份工实在很忙碌,但仔细分析,这两份工其实有很多重合到的地方。
如果粗略一点,其实可以算作一份工。
很多丈夫婚后都疑惑,怎么原来一个千娇百媚不食人间烟火的妻子怎么越变越像家中的老母呢?
那是因为妻子和母亲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属性:唠叨。
奇怪的是,唠叨并不是女人的天性,在成为妻子母亲前,女人是不唠叨的,最多只是八卦。
具体原因笔者今后有机会另外论述。
总之,唠叨这个关键的属性开启了丈夫的记忆大门。
“袜子不要乱丢”“筷子拿好”“马桶圈掀回去”“多穿一层棉裤”……曾几何时,在他满脸还是青春痘的时候,也有一个人在耳边这样不厌其烦地嘱咐。
对了,那是在他的叛逆期,而那个人,是他妈。
于是,唠叨激发了另一轮中年叛逆期。
实在怪不得丈夫们,早年的训练使得他们条件反射地对类似的祈使句一概予以否定。
看完Orphan后,很多同志——尤其是女同志——都对John的结局拍手称快,觉得此人十分活该。
大家可曾记得,在John之前其实是有另一个家庭的牺牲者的。
在另一个家庭之前,也许还有别的许多个。
可见,John这种不听老婆话自取灭亡的现象,不是个性而是共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奢求男人去听老婆的话。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祈祷不要碰到一个Esther
爱一个人可以很轻易如果他貌似潘安。
甚至可以忽略他灵魂空虚.如果她一笑倾城。
自然可以淡化她蛇蝎心肠.一见钟情只需要三秒钟.而要将这三秒钟从记忆中抹去却需要七年.不幸的爱如同肥胖.以亲近的名义带给自己懒惰.麻木.贫困.这是一部角度很妙的电影.我把它理解为反爱情.不信任的爱.让我爱你这三个字成了最违心的问候.最平淡的敷衍。
我很少在看一部电影之前看任何影评.我很怕知道结局.怕一眼看透风景.怕别人的感情淡了我对电影的直觉.但我喜欢被镜头骗.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那种死了一回的感觉.时过尽迁颠沛流离百转千回还有我在!这部电影是我没猜透的,小女孩的表演真的很赞.那种眼神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犯罪暴力美!天才.总是与精神病有微弱的差别.悲剧.只是因为她心中有一片荒野.突然想起一句话: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這一年跟形老師一起在電影院養成了堅持看完演員表和片尾曲再撤的習慣,Orphan的片尾曲是《the glory of love》,剛聽到的時候疑惑這首吭哧吭哧的老爵士跟驚悚片有啥聯系?
如果你看了豆友提供的另一個版本的結尾(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XIIsJPfA8w)就知道為啥了,因為邪惡小蘿莉在補妝時哼唱的就是這首歌。
好,哪位好心或手賤的同學,麻煩給下OST里的這首歌我?
這個電影最近在豆瓣上太火了,搞得號稱不看恐怖片的俺也忍不住心思活絡了一下,主動看了劇透發現不是那種視覺恐怖,于是上班開小差回家偷小閑一共分三次在網上把它看完了-。
-作為劇情系,我覺得叻,這個電影主要告訴我兩個事情,一是男人要相信女人對家庭危險的判斷,二是不要愛心泛濫!
這個女性主人吧,經過上千年的家庭生活,對危及家庭安全的信號應該是比男人敏銳滴,家庭里的男主只懂得去嗅自己女人有沒有被別的男性給灑了體液,或者去試圖給別的女性灑點體液,最家庭安全這種事情,是不夠敏感滴,所以我一看到類似老母雞護雛的壯烈場面就立刻心潮澎湃。
插播一個私人廣告:兒啊!
閨女啊!
媽一定爭取把你們生在他鄉,而絕對不是這個夢幻無痛(這個詞的來源請使用各種手段搜索“六里莊電臺”或者“東東槍”)的國度!
而還有更重要的問題,咳咳,是看完最想說的,就是不要愛心泛濫收養什么小貓小狗小耗子的!
少跟我說什么你們是有組織有計謀的,電影里的愛心泛濫夫婦當初不也以為那個小蘿莉是有出處的官方正品麼?
可被捂熱的小蛇反咬一口的老修女到死也沒告訴我們為啥她要非法收養這個來路不明的東歐邪惡女。
到頭來還是自己下的崽才會真的對你好,就算他們曾經逆反,曾經被迷惑,可到頭來不還是頓悟自家老爸老媽才是真心待自己好麼?
將來我也要把這電影放給我家丫頭小子們看看,別整天就知道逆反心理說不聽道不理的,靠的叻,還收拾不了你個小丫丫的。
別跟我說啥人家流產了的心痛我永遠不懂,當初俺前遭夭折了的小哥哥,俺奶奶還很不舍得地偷偷地多放了好幾天每天都去看看才舍得扔掉。
在這個夢幻無痛的國度,還有什么能比照顧好眼前的、襠下的(啊不,是當下的,不好意思,輸入法搗亂-。
-)自家人兒更重要涅?
想把愛心泛濫給來路不明的貓狗,that's your story, your glory of love。
dvd里包含本片三个删减片段和另一个结局:另一个结局是没有发生最后那一段在冰湖里的打斗,so伊斯特也就没有死。
当警察冲进凯特家里,没有在花圃里找到伊斯特,此时伊斯特在她的房间,对着碎裂的镜子,唱着自己洗澡时唱起的小调,冷静沉着的给自己化妆,一大盒白色的粉底,口红……把自己打扮回9岁的少女。
随后,在警察们的手电和枪口瞄准之下,伊斯特带着满脸的伤痕和厚厚的白粉底,穿着古典的小裙子,缓步走下楼梯,说:hello,My name is Esther. 随即拉开裙角轻轻施了个礼,走下来……影片结束。
她到底是谁?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些隐秘的线索带着观众接近真相,超越年龄的能力暗示了她身上种种疑团,牙医代表年龄。
缎带代表伤疤。
卫生间的门锁代表身体的秘密。
撕掉的陌生男子照片,代表禁忌之爱。
打量着与养父John调情的女人,抖落出一个少女不该有的嫉妒:这是成年女人才会有的比较。
Esther摘下骨灰黄玫瑰,佯装天真的递给Kate。
是她逐渐稳固自己地位时,最有力的挑衅。
自残代表了驱逐女主人的强烈愿望。
开场吊足胃口。
在女主人Kate的噩梦中,高空俯瞰的血迹,轮椅与地面摩擦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拿着录像机不知所谓的丈夫,死在腹中的婴儿。
所有被压抑的恐惧,伤痛,无力的挣扎,都显现在这几分钟。
残酷的现实阴影,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惊醒,Kate走入卫生间,在镜子中凝视小腹的伤痕,从壁橱取出药物。
满面愁容。
从一个脆弱、憔悴的母亲的视角开始,让人看到了一个家庭岌岌可危的局面,她因为伤痛而酗酒,因为酗酒而混乱,因为混乱必须服用药物。
所以她终将是不被信任的,即便她已经重新开始积极的面对生活。
她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她的过去,让他的丈夫选择去相信一个不知底细的女孩。
而不是相处了10年的她。
于是,所有的剧情都水到渠成,无需生硬铺陈,她与丈夫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为了没有消失的爱,而不断悲哀的努力着,他们试图用一个孩子来驱散一个家庭的阴霾,重获快乐。
直到Esther的到来。
Esther聪明而孤独。
带着古怪的优雅气息。
长了一张哥特脸。
很难想象一个九岁的女孩,精通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有着与年龄脱轨的成熟和淡漠,更有着成年人都乍舌的残酷和绝情。
她巧妙的骗取妹妹Max的信任,在谋杀修女的情节上,天真的Max惊觉酿成大祸,她看着姐姐冷酷的脸,以及毫不慌张的处理现场,拾取赃物,脱下塑胶手套。
Max的表情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Max是聋哑儿童,遭受过濒死的意外。
她一直期盼有一个天使般的姐姐。
Esther的出现让她快乐,并且感到安全。
Esther很快掌握了手语,满足她一切无声的需要。
所以她听从她。
直到她发现Esther是假扮的天使。
她从慌乱,惊愕,到哀伤,愤怒,恐惧,因为恐惧而忍耐,掩饰,同时紧张的注视着自己周遭的一切,这一系列的情绪转换,都被一个可爱的孩童,仅仅用眼神表现了出来。
扮演Esther的女孩Isabelle Fuhrman ,演技更是让人不得不称赞。
嫉妒,变形的爱,成年人的冷漠, 她用与其年龄极度反差的演技出色的诠释了这个深不可测的小恶魔,据说导演为了这个天才童星,更是花心思重新设定了剧本。
可见其惊人的表现力和潜在的,驾驭角色的能力。
这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包含着惊悚恐怖元素的文艺片。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是魑魅魍魉来作怪的话,一个小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能耐可以让人坐立不安、惊叫连连?
这就是剧情带给我们疑问的地方这部电影实属难得的好片,在今年众多惊悚片中,这应该位于一等片的行列,比起那些纯粹拿鬼魂吓唬人,挑战视觉刺激和心理承受的亚洲系恐怖片来说,这部电影i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丝寒意,更多的是内容的扩展度让人们思考很多问题,从而那种惊悚会持续很久。
至少我看完之后,晚上没有睡着,不是因为被吓着了,而是剧情带来的有心而生的本能的恐惧让人窒息!一部很精彩的心理惊悚片,在2009年恐怖片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可以算得上今年最好的恐怖片之一
《孤儿》(Orphan),09年暑期档上映,好莱坞制作,类型为剧情/恐怖,74年出生的导演Jaume Collet-Serra曾执导《恐怖蜡像馆》等不多的几部好莱坞低成本电影,编剧David Johnson参与过《绿里奇迹》和《肖申克的救赎》的制作,演员阵容中,演技派女主角Vera Farmiga曾出演《无间行者》中的Madolyn一角。
本片北美票房5000万左右,imdb评分7.2,8000余人参评。
好莱坞制作,就轻松加愉快地讨论一下。
Kate和John是一对有一些“过去”的夫妻:Kate酗酒,丈夫John曾经背叛过妻子,在此基础上,这对倒霉蛋还刚刚失去了一个未出生的孩子。
偏偏夫妻二人在领养的时候看见了艺术感觉极强、与众不同的Esther,好了,悲剧由此开始。
作为一部好莱坞制作,血浆在片子中出现过,但是不多;恐怖声效、和刻意制作的恐怖镜头技巧(大特写跟拍、前景遮挡、空镜头等等)有,但是也不多;魔鬼怪物灵异超自然更是完全没有涉及。
这种介绍之下,感觉这片子应该是个心理恐怖片,做梦啊双重人格啊童年记忆啊,按说都应该招呼上的,但是……也没有。
那这片子靠什么吓人呢?
悬疑。
由此看来,本片的故事是整个作品的立足之本,本来是一个变态第三者的故事,但是当这个第三者以一个9岁的可爱女孩的面目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对此有什么堤防。
从Esther伤害同学、杀死修女,显露出她的凶残本性开始,片子之前构建的一种讨论Esther的“Different”即“与众不同”的气氛立刻发生了变化,早早暴露了本性的邪恶的嗜血少女开始一步步地摧残做为母亲的Kate的心灵。
往后故事格局开始逐渐变化,节奏的迅速提升很好地刺激了观众的肾上腺素。
邪恶一方威胁、控制、挑拨、内心折磨等等伎俩层出不穷,导演的功课做的也不错,影片几乎没有通过“渲染”而只是“展示”Esther的狡猾和Kate的彷徨无奈。
也是从这里开始,影片开始有意无意地诉说了Kate的孤独。
不会说话的小女儿、立场不坚定的丈夫、没有音乐细胞的儿子,这一切既给了Esther可趁之机,也给了观众多一些主题的延伸,影片也因此增加了一些厚度。
后半部分,影片几乎可以说的上是高潮迭起,说白了就是你能想到她坏,但是你想不到她这么凶残和变态。
在整体节奏顺畅的基础上,导演也有意控制了廉价恐怖效果的使用,而以一种很稳健、甚至可以说不慌不忙地向我们揭开谜底。
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都经过了一定的消色处理,影片平且淡的色调和光线构成、配合恐怖分子Esther的哥特范造型,一种冷兵器时代的睚眦必报的残酷覆盖了每一个场景。
对于恐怖片非常重要的夜景戏的处理,导演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的确,点光源的使用只存在于刀刃上,最后荧光灯下的场景是对影片基调的突破,也是压弯观众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这点上来说,我比较庆幸自己是下午看的这部电影。
影片不足的地方其实不多,整体水平也比较均衡,只是在我观影的过程中,我看到这女孩第一眼的感觉就是丫绝对不是9岁,后来有一次提到说她不想去看牙医,这我基本就明白了,连她得的那个病我都在课上听老师讲过……这点来看,影片有点小看观众了,这种冒失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影片带来的悬疑感。
而且影片在前一部分的节奏有些缓慢,稍微要命的一点就是,影片让Esther去折磨Kate,我认为她做得不错,但是她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更狠,影片和Esther都少了一点对Kate一家之前阴影的挖掘。
毕竟变态的目的永远不是杀人,而是吓人。
值得一提的是,出演Esther的这个女孩真实年龄12岁,而且——我认为她长的有点像张柏芝。
简单总结的话,本片是一部故事先行,导演技巧合格,演员表现出人意料的儿童题材惊悚/悬疑类电影。
美中不足的是,不是特别吓人。
2009/10/21
牙齿和胸部可以蒙混,但是来大姨妈如何伪装?
没有那俩个小孩,恐怖度为零
两星半。
差。
情节很扭曲,不喜欢。杜致朗的杀人犯抄袭这片比较严重(本希望是仅仅是雷同)。那个叫Isabelle Fuhrman的小萝莉值得关注。
让人看着很不舒服的那种恐怖片。。
小演员一定会留下心理阴影的,给0分
本想看部恐怖片吓死自己,结果却被气死了
不错!不过有点拖沓
???wtf?为什么评分这么高?全靠配乐来营造恐怖效果,一惊一乍的jump scare还不吓人,故事也是可以,全员智商掉线,男主更是蠢到姥姥家,所有戏剧冲突都浮于表面,看得我直想快进,有意思吗?也就不为演技什么加星了,好久没有看电影这么想快进过了,直接两星不谢
厉娜。。
真他妈的吓人
好恐怖...
是女人的心狠毒?还是精神病患者太恐怖?
基本自圆其说,氛围不错,有点Let the Right One In的诡异。小女孩的表演很惊艳。
这个男主演傻逼到家了 不打0分还真对不起丫内张脸
1 永远不要带陌生人回家 2 事实证明 男人和911一样没用 3 一家俩孩子一男一女完美搭配 小三总是多余 4 不要分居
shit!!!看这个片子不是恐惧而是火大!太TM邪恶了!
豆瓣2.0时代爆款
多年以后再次重温本片,依旧会觉得精彩绝伦和韵味无穷。09年小女主才12岁呀,能贡献这样级别的表演那才叫“恐怖吧”。故事剧本写得特别扎实,悬疑落脚处理得恰到好处,惊悚感随着故事线层层推进直至片尾小女主身份被揭晓而到达高潮,太绝了!满分推荐,毕竟邪恶萝莉为女主的恐怖片实在太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