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我最深刻的不是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那个酒鬼后父实行了家暴后,母亲就躲了起来,她已经安全了,可她仍回来接在危险中的儿女,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奋不顾身,而是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这个家庭的变化让我感觉到时间过的飞快,在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大人时,经历许多的事情,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吵架、一个个新的继父,母亲一次的换丈夫······这些事情一转眼就过去了。
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送儿女去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母亲为儿女所做的事情,想到这里不禁想起母亲我和弟弟操碎了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都应铭记在心中,从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穿衣服,系鞋带,教我们走路,骑自行车······母亲的伟大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回想时间的匆匆流逝,让人赞叹不已!
我们应把握时间,而不是时间把握我们,时间流逝的速度让人想不到,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时间!
第一幕仰望蓝色天空那稚气的脸和电影的名字都着实唬住了人。
剧情的开头,帅气的小男主和他闹腾的小伙伴玩涂鸦,看裸女,真的会让人误以为这会是有一部小鬼当家之类的电影。
剑走偏锋的节奏,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说着一个普通小男孩慢慢长成一个普通男青年的故事。
编剧在开头做了多少可以改变整个故事的铺垫,有一个励志的妈妈,有很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英雄的理由。
在时间慢慢推进中,编剧慢慢把我的这种期待慢慢掐死,可以脑部他冷冷一笑说: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实话实说,爱看不看。
当他们的生活闯进了一个刻薄的继父,不,是他们寄人篱下。
故事真实得有点不近人情,我们注视的这个主人公怎么没有反抗?
为什么只是唯命是从?
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投降了。
当孩子的亲爸出现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怀疑他是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呢?
只是因为他丢下了儿女,让一个曾经相爱的女人承担一双儿女,我对他进行了诅咒,我想编剧一定站在正义的一段,他必将在观众的诅咒下接受命运的惩罚。
慢慢的,我放弃了,更可恨的继父登场了。
为什么开始看到继父的第一眼会感觉到他是个靠谱的人呢?
可不是,男孩子的妈妈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的。
电影中很多角色进入之前都是有过充分铺垫的,故事背景慢慢地像蜘蛛织网那样一点点丰满,完整。
但对于影片的进展和结局,观众没法预测,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愿望是美好的,未来你是不知道的。
通过艺术攻占时间堡垒的事业实际上只是一个幻觉,这里面没有确定的成功者,只有短暂的骚动(无论它是热情的还是隐忍的)。
短暂,是时间的根本圈套。
理查德·林克莱特总是和时间对抗,“爱在”三部曲以七年为一个节点,描绘一条探讨爱情的生命线,这个做法的精彩,在于前两部中捕捉并呈现了爱情闪动的火光,这种精彩还是瞬时、偶然的,而只有瞬间的,才可能是永恒的(普遍性的永恒也许可行,时间线的永恒本不存在)。
实际上,到第三部的时候,他已无出路,为了故事与目的(或责任),只能进入到婚姻的主题里。
而这一点,是时间早已给出的、毫无新意的结论,已是林克莱特的意志所无法左右的。
他只能在婚姻俗常的主题里,凭借有限的才华,拼命投入细节,当然,活儿挺漂亮,但已经只是匠器,而非有创造力的作品了。
林克莱特落入了时间的圈套,后继无力。
《少年时代》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对抗时间的野心之作。
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更加错误:在三部曲中,他仍在可控的虚构里进行构筑,但在《少年时代》里,野心使他触犯了真实与虚构的泾渭,电影试图做一种对两者的贯通与联接,但最终只是拍出了一片可疑的模糊地带,既没有真实的触动力,也没有虚构的表现力。
没错,很多人都被触动了,但是要分辨清楚,这个触动并非来自好作品对观众内心的深度搅扰,而是来自林克莱特的叙事技巧。
说的难听点,这触动是一种算计,从构思这个作品之初,这个算计就成立了,十二年的虚构故事以模拟真实的外衣挂出来,一定会造成廉价的、肤浅的、高效率的感动。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为作者的焦虑,我可以预想这个作品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预想了,这只是一部已知的电影,已知的情节、已知的人物走向、已知的结局、已知的煽情点,甚至连音乐,也几乎是已知的。
果然,电影结束,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这部电影从构思之初就是失败的。
这个方法让作品丧失了留白和想象空间,就像你打算去无印良品买一只木碟,你还没有去,就知道你一定能买到一枚让你满意的木碟,你去买,只是在验证一种必然、满足一种需求。
也就是说,《少年时代》的叙事过程里,已经不再能发现偶然的闪光。
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一部必然的电影呢?
我不知道林克莱特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放弃这个作品,我也不知道,除了隐匿的投机心理和懒惰的惯性,还有什么能促成他花费十二年去完成一件无趣的、冗长的、缺乏新意的作品。
在真实与虚构的暧昧处理之中,林克莱特不可避免地堕落着。
“爱在”三部曲以及《半梦半醒的人生》中精彩的对白、对白间溢出的才华,在《少年时代》里也所剩无几。
这部工整的电影,丧失了一个作者存在的必要,从好莱坞可以抓出一大把能做出同样工整效果的导演,只是他们更务实,不会去做这件乏味的事情。
也许支撑林克莱特完成这部作品的动力,还有他执拗的作者性的自负或者说天真的理想主义。
但是真的很不可取,他在这种自我认定里失去了理性。
把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进行等同处理,这件事的要义在于理性地把握好恰当的分寸。
贝拉·塔尔的方法是局部的对应,这种局部能够造成观众进入影像时空时,便适可而止。
而林克莱特,在更大跨度的、以年为刻度的对应里失控了。
前者利用了时间的属性,后者中了时间的圈套。
如果林克莱特不去反思并否定《少年时代》与《爱在午夜降临前》的话,这个导演也就不再值得被赋予期待。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成长历程的故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
片子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到岁月流逝的痕迹。
十二年的漫长,记录着这波澜不惊的生活点滴,伴着时代流转和家庭变迁汇成一首成长的交响乐,一切琐碎的日常蜕变成不一样的音符。
从仰望天空的纯真少年到故友齐聚的毕业庆典,走过人来人往世事纷繁,能留下的陪伴不过寥寥。
离家远行的儿子奔驰在通往大学的光明大道上,青春昂扬投向未知的远方,一路跋涉的母亲面对着单身独守空巢的幽怨,生命步入等待坟墓的迟暮。
长大衰老生生不息的轮回中,颠簸平庸又不失希望的旅途中,时间流动的痕迹似曾相识。
影片清楚的传递着什么叫时间的凝视与岁月的静好。
导演与编剧在本片的理念极度接近电影的本质,从来不炫技和晒段子,电影的本质关注是人,也就是个体的状态,或情绪的流淌。
白描时间的凝视、岁月的静好,理念接近电影本质。
梅森从小就面临了父母离异,最美好的时光便是父亲用吉他弹奏着些许伤感与温暖的乡村音乐。
这是一种普遍遭遇的个体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简单来说指的是事物总是从有用功向无用功发展,局面总是从有序向无序、混乱发展,熵的最大值总是在增加,《少年时代》描绘的正是这种颠扑不破的道理。
投射到婚姻中,换个讲法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初的婚姻、最初的时光往往最令人怀念与感动。
梅森母亲后来多次结婚,却越来越艰难,人的一生与多舛的命运作抗争,带给观众的启发便是珍惜最初。
影片结局非常温暖与深刻,相视莞尔、活在当下。
每年的奥斯卡季,都卡在农历年尾,阳历年头,这段时间总能集中看到些既不那么文艺费脑,也不那么商业脑残的舒服的好电影。
今年看到现在,略感失望,没几部让人眼前一亮,只能期待一下风评颇佳的《狐狸猎手》。
所以,也能理解奥斯卡提名领跑的不是颁奖季定制,而是去年年头的柏林制造,一年到尾方知:最初的惊喜,已经是最好的等待。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不必多说的心头好,对《少年时代》则有某种复杂的观感,从柏林开始期待起,年中第一时间一刷完颇多感叹,回头想想觉得有些过誉,前些日二刷心中评分又往回加了不少。
除了其他片资质平平,年底大概更容易对感慨时间心有戚戚。
这部连续12年拍摄的电影,以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做加持,让你看到了时间本身的强大,奥斯卡最佳电影也许将是顺理成章的成全。
从观影体验来说,《少年时代》虽不乏味但也并不愉悦,它好像浓缩版家庭录像,年年岁岁的家长里短无缝衔接着两个孩子的慢慢长大,你并不知道,当然可能也并不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一切冗长前戏,累积到最后10分钟Manson离家上大学前突然爆发,一直作为背景呈现的妈,因为一张Mason不愿带走的相片开始咆哮感叹:这真是我人生最糟糕的一天啊!
生命啊,你是咋的啦,你凭什么就在成家搬家、结婚离婚间过去啦?
帕特里夏阿奎特这场戏演得确实好,既没有破坏整部电影随性克制的纪实风格,又拯救了前120分钟剧情复刻生活的平淡,好像所有的碎碎念都一下子有了主题,变成了导演处心积虑的预设,所有蝇营狗苟的生活,都指向了明确的主题:时间有如钝刀,只见肉,不见血。
那句“I thought life is more than that”,估计会让大部分观众心中咯噔一下,感同身受问一句:“他妈的,时间都去了哪儿”。
影片的主线当然是Mason的“少年时代“,但一代人人生破茧成蚕的豁然开朗,恰恰是另一代人花落去也的无可奈何。
考虑到纪实性拍摄的缘故,导演对Mason主线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方式,由他从可爱正太长成忧郁文艺少年,所有戏剧化的部分则由他妈来承担——三次婚姻看上去都所托渣男,又何尝不是自己的No Zuo No Die,她大概是许多人的模本:冥冥中期待戏剧性,又不遗余力去消解戏剧效果,一面幻想脱轨,一面又拼命把生活拉回正轨。
一句话,瞎折腾,这大概是大多数人对时间最无奈的抵抗。
人生让人惶恐不安的地方在于,每一刻都可能有意外降临,但如若意外真的来临,时过境迁后,它又显得那么理所应当和不值一提。
男人来了又走,房子大了又小,母亲承担了柴米油盐生活不惊波澜的面子,缺席日常的父亲呈现的则是生活的里子,是导演理查德克莱林特三观的化身,变化不甚明显的伊桑霍克十二年来与Mason每年假期一会,谈论政治和音乐、说说爱情以及性。
叨逼叨派掌门人克莱林特台词功力非凡,他小心翼翼把“每一秒都要吐金句”的野心,藏在了日常对话之中。
《少年时代》当然是部好电影,对主力观影人群来说,他会让你既怀念逝去的少年时代,又反思正在经历的成年生活,它唯一让人产生观影障碍的是,看完电影,你分不清你感触的是影片故事,还只是在喟叹时间本身。
表现手法上,你也分不清导演是故意放弃戏剧性,来呈现生活的琐屑冗繁不可控,还只是无心插柳的拷贝生活,恰让电影变得丰沛充盈与众不同。
我们老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少年时代》告诉我们的是,生活是多么精妙的安排,能做到和时间之手亲密无间,那你已经是半个上帝了。
也许并不是克莱林特的本意,但《少年时代》模仿生活最出色的一点,就是对于配角的不管不顾,除了Mason爹妈,其他诸如莫名其妙乱入的爷爷奶奶,首任继父可爱的孩子,当然还有其他许多人,他们登场得鲁莽、消失得果断,一直到结尾,取而代之是又引入了Mason有趣的大学室友,和一个看上去有点什么要发生的软妹子。
这种在普通电影中可能被认为是问题的安排,反倒克莱林特成了对生活的某种致敬。
我们看电影、听故事,总想弄清楚道每个人的来龙去脉,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可生活是没有逻辑的:你认识过的人,突然就消失了,你亲近过的朋友,突然就疏远了,你爱过的人,突然就不认识了。
你自己在你的道路上奔跑,他们陪你跑一会儿,前一秒还说说笑笑,后一秒就忘了,有可能再见着,有可能你没想过或者来不及说再见,他们就再也不见了,不是这样吗?
在扮演上帝玩弄时间方面,倒也的确没有比理查德克莱林特更好的人选,他可是每隔九年和文艺青年们谈一谈爱情和婚姻的教主。
《少年时代》他也使用了“哈利波特、披头士“这样的文化标签,也漫不经心地展示着手机从翻盖到全民苹果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德州维特成长之烦恼,但远远看来仍旧心有戚戚焉。
和国产青春片填鸭式的堆砌“时间纪念品”比起来,理查德至少做得不那么廉价庸俗,他至少有耐心用12年的时间,刻意营造了生活的平静质感,来掩藏催泪煽情的用心。
关于时光易逝的话题其实并不新鲜,克莱林特全片的点睛之笔,除了母亲没来由的泪崩,就是片中最后这句话,少男Mason和少女坐在绚烂夕阳前讨论:我们总说抓住时间,嗨,哪有这回事儿,从来都是这一刻抓住了我们。
是的,就连你高喊着“我要珍惜时光”的这一刻,也恰巧成为时光记住的一部分,并不可回头。
也许,在那个时间是第四维度的四维世界里,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走向无限细分的世界里,我们可能就像一个个泥塑的人偶,冻结在每一个不同弯曲的时间维度中。
电影被创造出来,不是因为它等同于生活,而恰恰是因为它与生活的差别。
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用了12年时光拍成的电影《少年时代》(《Boyhood》),时长2小时45分,演员在电影中长大的长大,变老的变老,可惜的是,他们只是长大了和变老了……这部影片的叙述方法,虽然是中国文学和日本影人作品中,最喜欢和最擅长表现的那种平淡至极的生活流,然而,他用的却是西方油画,而不是东方绘画的方式。
他的技法是记录、记录、再记录,如同油画笔在画布上一路涂满、涂满、再涂满。
这导致他的电影喜欢堆砌琐碎。
《爱在午夜降临前》也有这样的弊病。
爸爸和儿子的聊天,和朋友的聊天,也常常陷入无聊的漫谈。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理查德•林克莱特缺乏那种把生活提炼成艺术的“作为艺术家的自觉”。
其实,高超的、生活写真似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是把生活事无巨细、不分详略地一概讲出。
当无情的时光总是如河流一般充满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缓缓流过,当天地容颜未改,人和生活却已翻天覆地……艺术的价值,就是要在那些翻天覆地的地方,有所停驻。
这样说吧,岁月固然可以“悠悠而去”,艺术作品中的人生却要“点点滴滴”。
如果用相片和图画来形容,对于景物尽收眼底、丝毫不漏的相片,远比不上画家对于事物选择之后的美的再现和凸显。
安格尔最著名的画作《大宫女》,以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常被认为人体的比例不对。
当别人指责《大宫女》“简直多了三节脊椎骨”时,安格尔的学生可以昂然回应:“这一切都是为了美!
”艺术就是这样奇妙的东西。
《少年时代》正是因为故事的详略太均衡,节奏太冲淡,才缺乏了艺术上的记忆点。
第一个让我产生遗憾的地方来自主角梅森的第一次搬家:当他和妈妈、姐姐坐在行驶的车里,看到童年的玩伴儿骑着自行车向他们追来,他的眼角扫了扫,这个镜头就过去了。
如果这可以称作是导演情感的节制与惜墨如金,那么后面导演用了大量的中景来表现梅森和姐姐在车里的嬉闹,就显得完全可删。
如果这时导演对搬家的叙述戛然而止,儿童玩伴追车的情节就会保存在观众的记忆里,也方便塑造出后来略显“敏感、内向、克制”的主角。
第二个遗憾来自妈妈在房间里突然失控流泪,也就是说“我本来觉得人生还会有很多”的那个桥段。
在这一段中,故事的表现显得单薄,只是匆匆结束了事。
这一段的台词真是少而又少。
影片中对她的三任丈夫都做了相对详尽的性格展现,可谓大费周折,然而对她的展现却是不足的。
她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时期,她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她自己又是如何完成心理成长的,都语焉未详。
那么长的一个电影,她只是一个大配角。
这就像整个网撒出去了收不回来。
因此就很难真正动人。
这部影片是历时12年才拍成,演员本身形体和形象的改变倒是非常能够引起人的触动,使人觉得“少年子弟江湖老”。
可是很遗憾,我却更希望它在主角和配角的灵魂塑造上触动我们。
我想要看到的,也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言:“当大自然漫不经心地捻出无限的长线,绕上纺锤之时,当不调和的森罗万象发出厌烦嘈杂的响声之时,是谁划分那种单调的流线,赋予生命,使它律动鲜明?
谁把个别纳入整体的庄严,使他奏出一种美妙的和音……”。
另外,因为拍摄周期过长的原因,开头的二三十分钟的画面显得粗疏和过时。
它更像是一个老式美剧的开头,运镜、剪接都不够新颖。
在这个电影中,我还惊讶于它的剧本是怎么写成的——这看上去很难完成。
如果是一本小说,作者倒可以在出版之前,历经几十年反复对于前后的人物、情节等进行修改,以到达最终成品气质的和谐统一。
可是电影若按照12年前的剧本开拍,那么以后的12年来,导演的构思、想法、思想深度或多或少会发生变化。
要求自己必须要遵守数年前的思路,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情。
这就像垒积木,如果积木垒到第三层,发现第一层有缺陷怎么办?
演员已经长大,是没有办法重新拍的。
而且,在全部拍完之后,整体的故事结构和逻辑,因为混杂了导演每一个阶段的新思想和感悟,又该如何揉和在一起呢?
如果一定要成片,那么这样得到的结果,一种可能是成片时的影片思考的明显落伍,一种是导演的思考一直在演进,随拍随改,但最后艺术上却要为自己数年前的影像和稚嫩买单。
剪接时不得不委曲求全,只做一些线性故事的拼凑。
我觉得《少年时代》颇近似于第二种。
比方,尽管故事一直聚焦在艾拉•萨尔蒙饰演的梅森身上,但他到底是如何从一个躺在草地上看天的,有些小叛逆和调皮的6岁男孩,逐渐成长成一个18岁的青涩、内向的男生的呢?
其实交代不足。
姐姐在他身边,性格也非常表面化。
有时候我觉得,可能因为时间流变,导演已经顾不上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严丝合缝。
只能给角色们一个大概的性格走向,随后就用剧本堆砌模仿真实的细节,放任自流。
父亲带着他们打保龄球、谈初恋的处理、游泳、露营、送唱片……,有哪一个是必须不可去掉的情节?
后来的两任继父,他们对主角造成的影响,也是犯重的。
在那些优秀的关于少年心理成长的电影中,无论是特吕弗的《四百击》,还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们都聚焦在少年成长的某个阶段,通过抽丝剥茧地对故事的打造,来完成一个丰满的人物,推动他心灵的速成。
《少年时代》则更像是纪录片,缺乏塑造的自觉,而更多是自发。
可以这样说,它算不上差片,但是不够好。
与同时提名柏林金熊影片并最终获得评审团大奖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相比,《少年时代》缺少的是鲜明的视觉语言和个性思想,韦斯•安德森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创造的时代气氛和电影气质,相比更加令人流连忘返——它那么独特、甜美、精致、感伤!
而去年戛纳金棕榈的得主《阿黛尔的生活》,虽然与《少年时代》一样,也是讲一个人的成长,但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却能使我们深切触摸到阿黛尔的心灵颤抖。
阿黛尔的青春乱发,就像她纠结的情绪。
她那经常被特写的绯红的、婴儿肥的脸蛋和迷离的双眼,则是突出了她的青春,和因为不够老练必然导致的茫然。
的确,在电影导演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成长”是最永恒也最令人着迷的主题之一。
天下无一事不和成长有关。
可是,有选择地展现素材,而不是逐一记录,这才是对艺术家的真正挑战。
重看了一遍《boyhood》,重看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我过了三年多suburb的生活,虽然德州澳洲还是有差别,但大体上感觉是相似的,尤其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每一天都在考验父母的耐心和涵养。
片中再婚多次的Olivia带着两个孩子换了许多地方,许多学校。
我自己的童年是非常稳定的,虽然似乎一直生活在贫困中,但大部分时间都挺开心的,我几乎二十几年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也因此希望我的孩子有同样的稳定环境度过童年。
大学时读罗素的《幸福之路》里说童年就像一棵小树,不要总是移来移去才能扎根稳固。
电影里孩子抱着自己心爱的布偶和旧居说拜拜的镜头令人心碎:他们只能带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其它的都堆在街口扔掉了,女儿大哭大闹之后也不得不平静的面对失去童年好友,失去心爱的玩具。
她上车前对旧居说”拜拜,其实我不想和你说拜拜。
“我经常在英国电影里看到那些从小玩到大的小群体,那种友情的默契甚于亲情,比如《诺丁山》里那群每年都聚会的朋友,《yesterday》里那些在你车祸撞掉牙齿后送你假牙玩具和公交车模型的损友,我也因此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些从小不分开的玩伴,发展出这样的友情。
可惜这太难了,即便我自己,算是二十岁前没离开过故土,但大学毕业后我甚少回去,也没有多少类似的玩伴,这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中国,几乎不可能了。
片中女儿长大了,妈妈又一次搬家(远离一个酒鬼丈夫),她非常生气,妈妈载她到新学校门口让她进去,她对妈妈发火说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就让我自己走去这个陌生的学校,你太过分了,妈妈说你快下车走过去左转就是办公室,老师在等你,会介绍你给班里同学认识,你十几岁了,这些事你要自己处理,女儿骂骂咧咧下了车,她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叫:我已经尽力了,请你多少有点儿感激之心。
当然这话女儿听不见了,坐在后面的儿子则一言不发。
这种场景我也经常面对,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孩子觉得很糟糕,这可以是一场生日会,一顿晚餐,或者任何你遇到的生活中的困难,许多时候我内心也和片中的Olivia一样崩溃,但我总会提醒自己,她只是个孩子,她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最重要的是,这些抱怨是源自她对你的期望很高。
《boyhood》是导演林克莱特用十年拍摄完成的电影,拍了一个小男孩儿从六岁到十六岁的岁月,它可以是boyhood,parenthood,也可以是一个女孩儿的成长岁月,他拍了很丰富的生活,但看完又觉得不是平淡的流水,重点非常突出。
例如,他没有着墨于父母的生活,镜头对准的是一对儿女的喜悦与哀愁。
Olivia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结婚,看错人,逃开,最后自己生活。
梅森则继续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同时做着保险精算师的工作,最后和一个女孩儿在一起,又生了个孩子,他和新的伴侣之间还是求同存异的,他是民主党铁粉(带着孩子到处栽奥巴马拜登的牌子,偷偷拔掉麦凯恩的牌子),而女友一家显然是德州保守主义者家庭。
但这时他已经成熟到能非常好处理这些差异。
看得出梅森和Olivia都在努力的做好父母,尽管她们因为相遇时机不对而分开了,后来小梅森的毕业party上,梅森说虽然我答应付他州内大学学费,他跑那么远去读大学,我还是会付学费的。
之后他跑到厨房对收拾厨房的Olivia说,这个party很好,我不能让你自己破费,我也负担一些钱吧,Olivia想都没想说好啊。
梅森翻开钱包说,哎呀,我没现金,我去找XX拿(他的新太太)。
这些小小的细节,令人会心一笑。
电影基本都是由这些小故事组成的,梅森每两周和孩子们见面,带他们去过周末,有时看球,有时露营,问他们近况,让他的孩子们不会失去父爱。
他坦诚的和女儿谈避孕,和儿子谈如何应对失恋。
他带儿子去荒野露营,晨曦里起身,尿尿浇灭营火,他说这是古老的印第安传统。
这部电影打动人心的,正是这无边的,琐碎的成人生活(Oivia坐在餐桌前一遍遍的核对各种账单,最后不得不卖掉房子)和一派天真,毫不掩饰的童年,青少年生活的对比。
大人有大人的烦恼,孩子的烦恼不遑多让。
从这样的电影中,我想看到的是新一代不再重复上一代的不幸,这是人类唯一的进化和希望。
儿子长大后是个沉默忧郁的文艺青年,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失恋。
女儿则坚强而独立,远远的离开家庭过上了她向往的生活。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反思,养育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她们长大后就会离开你,统计数字说,孩子高中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已经度过了80%。
回望自己,的确如此,我初中就开始住校了,接下来高中,大学,毕业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真的每年可能就和父母度过十天半个月的时光。
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也许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的人生改造自己的性格,所以不必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
片中的Olivia,在儿子高中毕业离开家时,她downsize了自己的房子,换成一个两房的公寓,女儿问,圣诞节我们回来了住哪儿?
她非常伤感,这伤感用愠怒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她不仅伤感,还夹杂着对自己前半生回望的五味杂陈:早早的结婚生了一对儿女,做辛苦的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嫁了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男的,同时攻读自己喜欢的学位,并如愿成为大学教授(虽然是社区大学),最后她擦干眼泪说,你们走的远远的吧,接下来就是我自己的人生,我终于可以安心写点东西,发点儿论文。
电影在小Masen的大学第一天生活中结束了,他告别了中学的puppy love(其实也不算puppy love),和大学女生擦出火花,感到爱情正打算再次降临,眼前属于他的无边的成年生活,缓缓拉开了帷幕。
Will I be handsome? Will I be rich?Qué será, será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之前幻想过很多次这部片子要怎么拍,在如今花十二年去做一件事情太难得。
想到最里所应当的就是像翻日历一样一年又一年,没想到导演在剧情中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痕迹,甚至没有任何的交代,一切都自然过渡,看开头时还觉得不知不觉中就好几年过去了。
后来才明白其实这就像人的回忆一样,没人会记得那件事究竟在哪年,只会记得几年级时有什么事发生。
所以与其把这部当作成长的纪录片,更不如把他当作一个十八岁少年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自己很喜欢看这种用很平静的心态去表达生活的片子,因为如今的电影哪怕是都市电影也免不了浮夸,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而少年时代这样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独特的自己。
这个家庭中,mason,姐姐Samantha,加上父母四人,在这十二年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十二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可忽视的成长。
Mason这十二年就是从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印象非常深刻的十二年,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每一个男孩的成长轨迹: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偷看美女画册;从偷看母亲吵架,到看不懂母亲为什么和一个老师那么亲密;从第一次搬家时天真地问现在的小伙伴们怎么办,到第二次搬家时茫然地看着骑车追上来的好朋友,从被剪长发的默默哭泣,到后来打耳钉涂指甲油扮酷,从相互吹嘘自己不是处男,到和女朋友去姐姐的宿舍过夜,从小时候喜欢玩涂鸦,到长大后喜欢摄影……这些就像是每个男孩成长的片段,每个人似乎都经历过其中的几件事,看似平淡却能永远留在回忆中。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把自己的旧车卖掉换了新车之后mason的表情,正处叛逆期装酷的他那时也能看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每个人都有几个从小就记在心里而大人早就忘光了的承诺,那种承诺没有被兑现时的失落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
我们终将摆脱青春期青涩的爱情,拜托掉之前种种的稚气,用更美好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Samantha姐姐是电影中的配角,但她也有自己完整的成长故事。
从小时候的小公主,第一次搬家时把管理童子军的重任交付给好朋友,到第二次搬家时很认真得和妈妈讨论一家人应该何去何从,从听爸爸给自己做性教育时的害羞到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经常换男友的女生,从小时候和弟弟无时无刻不在打闹到长大后给弟弟毕业派对上祝词时竟语塞只说出一句good luck……这些细节同样抓住人的内心,从天真的小女孩到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生,在她身上的种种细节变化同样令人唏嘘。
爸爸年轻时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有了两个孩子,虽然离婚但仍爱他们,竭尽全力尽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带着孩子玩耍,教孩子橄榄球运动,给孩子性教育,尽量让自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成长以指导……人也从年轻时追求自由的无所事事到后来开始精算考试进入保险行业,再往后等自己准备好了便开始认真组建家庭,人也渐渐收敛起锋芒稳重起来,年轻时和儿子东扯西扯的父亲到儿子毕业派对上竟然也腼腆了起来,鬓角上也开始有了白发,不禁让人感慨。
不过他终究是幸福的,在对的时候遇见了对的人,最近越来越觉得时间和人这两点缺一不可。
妈妈结婚离婚再结再离,人生似乎太过坎坷,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也确实不易,十分能理解妈妈最后说出“下件事就是自己的葬礼”时的心情,女人内心中总是希望有依靠的,有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希望有依靠还是希望被爱,这或许就是一次次婚姻失败的原因。
但一次又一次希望又失望后她也渐渐习惯一个人生活,把两个孩子带大是她这些年来的全部动力,而两个孩子真正离开家的时候就会倍感空虚,其实她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接下来需要的是真正开始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像他们的爸爸一样。
160分钟小桥流水般划过,仿佛真的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以至于看到结尾时好像自己也记不清开头讲了些什么,就好像对儿时的记忆变得模糊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角无疑是幸运的,从六岁起便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不知道他最终看到这部影片时心里是什么感受,不过最神奇的是男主角最后在眉宇间竟然有些伊桑霍克的模样,不可思议。
虽然现在大家还在用输给白日焰火的这个梗调侃这部片子,但无疑它对生活表述的细腻是悄然无声的,最难的莫过于抓住了成长过程中很小却非常动人的一个个细节,看似琐碎,但如果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留意这些细节的人根本不可能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放到电影中。
在我写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最后我用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结尾的结尾,不是后记的后记。
生活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起点和终点,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就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就好像爸爸刚出场时就说没想到你们已经这么大了,到高中毕业派对上还是会和妈妈发出同样的感慨,而影片最后两个人有关时间的讨论更是说出了电影的主题,这十二年只是一段生活,接下来还有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所以我们的故事不会有结局,一段生活的结束本身就是下一段生活的开始。
So let me g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your big man……音乐响起,老旧的小卡拖着行李行驶在粗旷岩石裸露的大地时,不禁有股想落泪的情绪堵在心胸。
但它只是淡淡缺股推力的,全片太过真实,没有戏剧化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叫是想落泪却哭不出来的心绪。
离最好的境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未滴落,还有半分。
它想表达的只是在平淡生活际遇里的你,我,他的不同处事方式而已。
总说东方的美学是隐忍与恬淡。
在这部传统美式家庭剧中却更也把点到即止的这种力量表现得如此得如此之深。
不需要呼天抢地,也不需要多格冲突升级,点到即可。
虽讲的boyhood的世界,但母亲的隐秘而又伟大,父亲的跌撞成长却更叫人动容。
为母则强,片中虽借他人之口有多番对母亲的赞语,于学生的闲聊,于女友的由衷钦佩,于终了父亲的谢语…….但他眼中的母亲则更加立体,他了解母亲的一路走来,何尝不是跟他一样彷徨忧虑。
他们都无法聪明地预知在最初的最初,掌控了解如何从两点以最短的直线的距离到达想要的终途。
从离婚,到重返校园,边工边读,搬家、刷墙、算账单。
灰色恐惧笼罩的暴力,就连她自己都无法了解是否能真的好起来,无法坚定的回答为何无法去不回衣物。
就在一切都很绝望的时候,却又能重新站起回到校园教书。
很喜欢年幼到年少时,他总到母亲教室听课的片段。
最初,才几岁的孩童坐在最后一排,母亲还处于学生身份,懵懵懂懂。
到后来,母亲已在讲台神采飞扬而又不忘幽默地授课,在台下既有钦佩又有凝视的倾听,都无不让人动容。
若是一般的家庭伦理剧,总会有非黑即白的一方。
父亲年轻时期的晚熟,多少会在离异家庭中备受念叨。
但在这部美式家庭剧中,这种黑色的坏情绪自然会有,但终究是被时间的力量淡化。
与少年一起父亲的成熟,也倍感温情。
“你以为我只想当每周来接你们去购物,买些廉价玩具的父亲么?
”。
从分离,孩童的疏离自然是有的。
但到后来,父亲以一种极尽“唠叨而又平实”的方式逆转了这种疏远。
打保龄球的时候你确认不是在秒杀孩子的自尊心么。
在中式家庭中多会连哄带宠的方式刻意拉近这种离异后的父子关系吧。
但从一开始,这个落魄消瘦的父亲,倒也不藏着掖着,打一开始就把这姐弟俩当作成年人般平等对话看待。
“多谈谈你们的困扰,我宁愿你们多谈的是自己的烦恼”,虽然很家长里短,但却打开了心扉。
此后,在很多阶段,毕业,失恋等等此时,这父子也总能如朋友般互相探讨。
在经济问题上,忧郁的少年似乎从来没放过他的父亲。
那般年幼的时候,话少的小小少年总不忘问父亲,你最近有工作么。
我以为你是乐手呢。
也许是忘记或是随口,八年级生还记得父亲说要在16岁生日将老旧GTO送给他当礼物的随口言。
可在这些当口,不论是父亲或是继父,颇为自豪的有意传达的都是,礼物不可言,年轻人的标新立异的炫酷都不值得自豪。
若你真有能力,那就打工真正拥有自己的皮卡吧。
因此,出现了与我们走过的路完全不同的模式,美式的十六岁,高中生活是有端盘子刷碗的打工片刻的。
片中的曲不多,但每每响起,都那么恰到好处。
片起时,躺在绿茵草地上正太仰望蓝天,对一切还不甚知晓,伴着COLDPLAY的《YELLO》是怀抱着希望的;分别后,热爱弹唱的父亲即兴solo,试图打开姐弟心扉的家常生活询问;再组建家庭后,后院内诙谐的三代家庭传唱,猫猫狗狗乐趣的揶揄;离开后,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告别的《hero》,谁也成不了谁的英雄,每个人都要move on继续向前。
这两年,抛弃了华丽外壳的美式片,总在用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方式,或机械工业美学,或平静的麦田风光留下片片真实的场景。
《星际穿越》和《少年时代》都选择了以一种寡淡而又平实的开场,用三小时的缓慢铺陈讲述着那些平常。
初看会觉得乏味,但静下心来,留下唏嘘感叹反而多多。
这两部片在内里上极其相似,是有关时间,有关家庭,有关如父如母,用不同的方式触碰心底。
诺兰可以让天上一天,地上几十载,晃眼再见时时间穿梭年华老去,用爱的力量穿越五维时空,让某些瞬间定格;拍完了《爱在》三部曲林克莱特,用细水长流地方式实现了《one day》里的约定,一年一会。
这种坚持与不懈堪称真实版的《爸爸去哪儿》,现实型的《楚门的世界》。
导演的女儿是幸福的,为了一个成长式的记录,这一拍摄就是12年。
小正太从乖巧孩童胖了又痩,父母额头间细纹的出现。
容颜会改变,心绪也会变,但爱的主旨不会变。
只有缓慢与预热,晚熟与渐悟之分。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少年时代》,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碎片得很生活。
空地林克萊特擅長將真摯的情感體驗置於復盤時觸手可及的創意靈感之上,拍攝出一代人都無法複製的電影項目。
George看到后面忘记前面 童年随之而逝Pincent戈达尔说电影就是生活的琐碎。
德克萨斯少年六岁到十八岁的记录史一桶猫没有过度煽情 影片真挚简单的表达却让人潸然泪下 喜欢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对话 它拍出了生活本身的样子 成长、时间、青春 - 才是人生最核心的主题Joeyside时间的痕迹与无痕迹的时间才是本片最大的精彩,难以想象以一种田野调查的方式跟随着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或许林克莱特最擅长在时间内融化人生。
最美妙的片段莫过于在继父家被赶出骑着自行车狂奔的时刻,仿佛时间在身旁起舞。
Run Erika Run拍了12年的电影,将12年压缩进不到三小时的时长里,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却不枯燥,不仅展现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过程,也包括了男孩的父母、姐姐的苦与乐,以及美国在12年里的变迁。
我和片中的男孩年纪相仿,电影有许多时刻将我带回到过去的记忆中,那些记忆都很琐碎,就像大多数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但那些转瞬即逝的日常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
约克纳帕塔法你看那日子,如此悠长。
我略知她一二"你知道大家一直怎么说,把握时间?
我不知道,我在想恰恰相反,就像时间把握了我们,时间是恒定的,就像它一直是现在。
"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这份十二年的礼物无法不让人回忆起十八岁的自己,那时的向往迷惘与天真有邪不知道还留存有几分。
生活永远都不是流水账,你可以从中提取中你想要的好看精彩的碎片,但是无法将它变成荡气回肠的肥皂剧。
没有对时间的探讨反而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只有平平淡淡的流淌最能在细节处打动人心。
#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我们总以为能把握住时间 但最终 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大概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偏爱剧情强的电影,所以刚开始看时不觉得有多喜欢,但这部电影奇妙在让你觉得时间交错,时间可以很慢,慢到日复一日察觉不到任何变化,也可以很快,以至于几个小时再来看一场横跨12年的变化,时间它不说话,却把痕迹刻在了少年的蜕变里。
一部真诚的作品,一部认真的看了三个小时,几乎没有笑点和泪点,迷之震撼的文艺片。
喜欢插曲《hero》
我是中土文青,欣赏不了这部2014年度高分神作。
爱在好看 虽然长达18年 拍的是moment 这就是流水账
形式大于内容,一部长达十二季的美剧剪辑,流水账一样乏味啰嗦。美国中产阶级的少年时代,跟你们的青春有半毛钱相似吗,某些“泪流满面”的文艺青年们,你们感动个鸡巴???
不明觉厉, 成长是个永恒的命题, 只为了拍了12年而攒,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本来三星全给十二年的拍摄时间。剧情流水账~花了一星期断断续续看不下去。为了平衡,给一星吧
生活化的不行,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小演员真是幸运有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记录他们的成长。。
在真人秀把所谓“真实”搬到舞台上尽情玩弄的年代,还有人把故事投射到广阔的时空中,甘愿以十倍的心力去完成一部电影。仅此就值得赞叹了。
三星顶天了
太長太無趣了,我不想看一個白白可愛的小正太變成一個髒兮兮瘦巴巴頭髮油膩膩鬍子拉渣的男的。 真實的紀錄片都比這個強。今年看過最失望的電影。
妈妈送男主上大学的时候说,“我总以为人生会比这个多”。可是人生真的只有这么多,结婚生子,抚养他们成人再送他们离巢,一系列的里程碑罢了。不是我们扼住了岁月的喉咙,而是岁月把我们困牢。导演太聪明了,12年,还有谁比岁月本身来演岁月更有说服力呢。
真是对不起噜,我在小男孩长大变丑之后就睡着了= =
小男主简直斯嘉丽约翰逊亲儿子啊你们绝不觉得
2小时45分的话痨片,剪辑上却一刀都不拖沓,啥叫电影大师知道不?
彻彻底底的让我失望了,莫名其妙的无病生吟....
我都不知道3个小时怎么就看完一个人的12年,我甚至不知道我的20年怎么流逝的,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大学毕业已经2个月了。
berlinale2014.Day8.人人都爱Linklater,历史12年拍摄的超级诚意之作。不过在擒熊上,我还是更偏爱《十字车站》。
so magic idea, but sorry not my tea。也许相较时光的风景,我更喜欢时光的灰烬。
如果不告诉你拍了十几年,估计会再掉几颗星
抛开噱头真是太难看了...还要忍受眼睁睁看小孩变emo的痛苦...
坚持看完,真没什么意思。七点,清醒,将要早餐,无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