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平静收尾,摩斯没能参加警司考试,同时因太晚就诊可能留下后遗症。
他一个人有些狼狈地回到家中,疼痛还在隐隐作祟,打开灯,倒一点酒,靠在椅子上,让结局的乐曲就这样响起,一切都将湮没,明天还会继续。
比起神夏里塑造的侦探形象,摩斯平庸而落寞。
他的确有过人的演绎推理思维,除此之外,他便是一个普通人。
不善于交际,不会讨好上司,不懂得表达情感。
他的正义感总让人哭笑不得,他并非拥有反社会人格,并非以探案为乐,并非为了升职高薪,仅仅因为善良,保卫王土之内的和平,却不带有超级英雄式的光环,他甚至对于获取情报需要付出报酬极为不解,福尔摩斯为了获取情报可是组建了一个流浪汉信息网的。
虽然工作卖力,但面对一个极为世故又易怒的上级,老实又心直口快总是错的。
才干并不能带给摩斯些什么,又或者说社会更需要的是另一种手段。
但很明显这是一个悖论。
庸才挖掘不了真相,真相需要摩斯,需要他的才干。
正是如此,摩斯破解一件又一件的案情,但由于性格缺陷,姑且认为这是一种缺陷,他只能换来一句上级的carry on,算不上表扬的无奈口吻。
没落的能力者。
趾高气扬的献媚者。
但我们无法忽视,你心中有些东西,黑暗无法染指。
摩斯并非愤世嫉俗之辈,他以更为务实的行动坚守原则,抵抗狡诈、堕落与犯罪。
带着英伦绅士情怀与灯塔般的正义,挖掘更深层的线索,撤销无辜控诉,还原事件原貌。
这并非是一部时代感极强的剧集,或许更像是小人物的故事,平庸才是常态。
但受生活所累反而倍感亲切,平凡人中自有不平凡的头脑,有所追求,偶尔叹息,却不曾悔恨。
在娱乐圈,小雀斑就是一个开挂般的存在。
埃迪.雷德梅恩,英国演员,第87届奥斯卡影帝,江湖人称“小雀斑”。
为什么叫他“小雀斑”呢?
看一下未精修的高清大图就明白了:脸上密密麻麻的,宛若天上繁星,遇上他,化妆师的遮瑕膏都要用掉双份。
一般来说,白种人的皮肤长斑是常态,但,多到这个程度的还真是少见。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缺点,混娱乐圈有特点是好事,最忌长得四平八稳泯然众人,观众根本就记不住。
才华横溢,年轻有为,举止优雅,受过良好教育,身上还有一种文艺小生特有的书卷气——这,就是大众对小雀斑的第一印象。
因为长相,也因为家世,出道没多久,小雀斑就拿下了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的代言,赢在了起跑线上。
小雀斑出生在大富之家,是那种不努力就要回去继承家产的人。
虽然说富不过三代,小雀斑的家族却不在此列。
家族的财产由高曾祖父奠定,19世纪初,他靠经营丝织品发家,开过化学公司,底下员工700多名,还娶了海军少将的女儿当妻子,拥有财富和名望后弃商从政,当了治安官。
曾祖父创办了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和矿冶系,担任过大英帝国矿产资源局主席。
小雀斑的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物流公司的老板,大哥是全球最大英文出版集团的CEO,和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是同学。
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家里的关系错综复杂,宛若现实版的《豪门恩怨》。
小雀斑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就读于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和威廉王子是同窗。
不过,他在家族中是个异类——他喜欢演戏,剑桥毕业后,他拒绝了父亲的安排,一头扎进了娱乐圈。
2003年,参演个人首部电视剧《Doctors》,从而开始了他的影视之路。
同年,在舞台剧《哈罗德主人与男孩》中饰演哈罗德。
2004年,在家庭剧《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饰演儿子比利,凭借此剧获得伦敦标准晚报戏剧奖和英国剧评人新人奖。
然后,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心智相投》《特务风云》《欲孽迷宫》《辉煌年代》《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德伯家的苔丝》《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蓝色粉末》《荣耀三九年》《黑死病》《圣殿春秋》《乡下人》《鸟鸣》和《奇迹之年》。
这个阶段,小雀斑以数量取胜,他在小成本中演主角,大制作中跑龙套,混了个面熟,却没能激起什么水花。
最受好评的,还是那部《我与梦露的一周》,影片中,小雀斑扮演初出茅庐一脸青涩的贵族青年柯林,被梦露迷的神魂颠倒。
(该角色相当于度身定做,因为,小雀斑演的就是他自己)2010年,凭借舞台剧《红色》获得第34届奥利弗奖和第64届托尼奖最佳男配角奖 。
2011年,主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二世》,凭借此剧获得英国剧评人奖最佳莎剧表演奖 。
2013年,他被英国版《GQ》杂志评为“年度人物”,获得最具突破奖 。
和前辈们一样,崭露头角的小雀斑将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那里,他还是个新人,打怪升级的过程又得重来一次。
他出现在《木星上行》中,为钱宁.塔图姆配戏,扮演一个弱鸡且没什么存在感的大反派。
或是一展歌喉,在群星云集的《悲惨世界》中轧上一角,扮演革命青年马吕斯——男主角女儿的男朋友,演员表中五番开外的角色。
很快,小雀斑就迎来了演艺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机遇:在《万物理论》中扮演青年时代的霍金。
为了更加贴近原型,他开始疯狂减肥、减重,把自己折腾得瘦骨嶙峋。
他在伦敦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所里待了4个月,每天缩进轮椅里,研究和模仿病人的肢体语言,电影拍完,他的脊椎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一经上映就好评如潮,就连霍金本人都流泪点赞:“埃迪.雷德梅恩演我演得很好,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我!
”
凭借该片,小雀斑拿奖拿到手软,先后将第72届金球奖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收入囊中。
每个演员,都有个奥斯卡的美梦,美梦成真的却是少数,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老一辈的,保罗.纽曼和马龙.白兰度,都是人老珠黄身材走形后才拿的奖;中生代的巨星汤姆.克鲁斯,增肥扮丑演残疾,把所有的花样都玩了一遍,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小李子,为了获奖,把自己搞的又肥又残,屡败屡战,成了颁奖礼上的一个段子。
奥斯卡是讲资历的,还有种对屡次提名者的补偿心理,新人和老人争奖,一般来说总是新人吃亏。
但,小雀斑可不是一般人,他首次提名即获奖,打败的,还是当年呼声最高的小李子,这个结果,让所有人的眼珠子都掉了一地。
小雀斑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获奖后他佳作不断,叫好又叫座。
2015年,他出演了《丹麦女孩》,电影中他大胆尝试女装,真是千娇百媚,活色生香。
这个雌雄莫辩的角色,为他赢得了第二个奥斯卡提名。
(要不是才拿的奖,第二个影帝也不是没有可能)2016年,他被英国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
前途一片光明,除了文艺片,商业大片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男主角最终选定了小雀斑。
作为《哈利波特》的前传,本片未映先红,尚未开拍就万众瞩目,大批的明星跑去试镜,小雀斑能够胜出,还是靠了那个“80后第一个奥斯卡影帝”的头衔。
影片上映后,在全球共收获8亿美元的票房,小雀斑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华纳宣布,该系列至少会拍个五部曲,可以想象,小雀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娱乐圈有句老话,叫做“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小雀斑才出道的时候,家世确实帮了点小忙,后来的获奖,靠的却是那逆天的好运。
当然,他一直是很努力的,但,别人难道就不努力了?
对芸芸众生来说,成功的路上布满了荆棘,不是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
最近,我在追一部英剧《摩斯探长前传》。
摩斯探长是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他单身、酗酒、脾气暴躁,却有着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IP,电视台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衍生剧,一拍就是六季,至今也没有收手的打算。
剧中,摩斯探长还是个刚刚走出牛津校园的小萌新,又软又糯,动不动就被人推倒。
该剧的推理并不严密,那种六十年代的英伦风情却把我迷得不行。
看的时候,总觉得男主角似曾相识,但,此前确实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
直到第五季,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他长得很像小雀斑。
男主角肖恩·埃文斯,从年龄长相到身高体重都与小雀斑相仿,那股子腼腆含羞的书生气,更是如出一辙。
他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人生赢家小雀斑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不是那逆天的好运气,小雀斑就拿不到奥斯卡影帝。
没有影帝,也就不可能接到《神奇动物在哪里》这种大IP,来个商业文艺一把抓。
他不是主流帅哥,也演不了动作片,只能在小成本的文艺片中打转。
他有老婆孩子要养,一个三十多岁不算太红的男演员,机会有限,他会很乐意在长寿剧集的前传中扮演男主角,增加曝光率,也得到一张长期饭票。
剧集年复一年的拍下去,他也就日复一日地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对演戏的激情,那些曾经的雄心壮志,一点点地在重复劳动中被消磨殆尽。
然后,在不知不觉间,皱纹增多,两鬓也出现了丝丝的白发,他老了,开始接一些男二男三男四的戏,扮演主角的父亲或师长,顺便,被人家尊称为“英国老戏骨”。
他也不是不幸福,只是,总觉得人生中还少了点什么。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偶尔会想到某个幸运儿:“当年,那个角色要是让我来演就好了,说不定,也能拿个奥斯卡……”
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度来自于英伦的探案剧。
无论是阿加莎的波洛,还是福尔摩斯,亦或是摩斯探长前传。
难人寻味的英伦庄园风景上流或中产的端庄仪态精致打扮,还有最值得反复咀嚼复看的破案情节。
就像是那些耳濡目染歌剧的意大利当地人或许没有那么高的文化程度,喜爱只是源自于内心原始的偏好,情不自禁地赞叹bravo却说不清究竟精彩在哪里是演员的演绎还是歌剧本身。
我对英伦探案经典剧的喜爱也是这样的茫然原始。
波洛的十三季看了一遍又一遍。
摩斯是新的让人欣喜的发现。
我最爱的生活方式,跑步撸铁出身大汗,然后阴雨绵绵或是暖阳融融的下午窝在沙发里听着优雅的伦敦腔看着在古典建筑或精美花园里一场场上演的谋杀案。
整体看下来很平淡,节奏平缓,案子也不复杂,有些地方很牵强。
怪不得那么多影视剧侦探都个性鲜明,和周遭生活冲突不断。
摩斯这种阴郁内敛的性格,在情节上,确实缺乏制造波澜的源动力。
同时,缺乏同伴的设定,也让摩斯没有太多机会和观众“对话”,不论是上司“星期四”还是好友“奇异博士”,他们在探案前期关于案件的讨论都太少。
加上平和稳重的镜头和剪辑,以及推理更多依靠情报逻辑而非一些侦探剧和小说注重的现场证据,让整部剧的信息量被稀释(怪不得不讨论,前期根本就没什么可讨论的)。
在关键情报没有被发掘出来前,观众往往被镜头格外关照的嫌疑人迷惑,以至于常常在观看后感叹:“啊?
最开始给了TA那么多镜头,最后就是个路人甲?
”情报的缺失,往往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情报的缺失,导致观众很难做到和摩斯“共同探案”,而只能等待,等待摩斯把深层的人物关系等情报发掘出来。
而往往到了这个时候,真相就已经不远了。
但好在,人家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改编自小说《摩斯探长》的ITV英剧摩斯探长前传Endeavor,在2013年播出,在英国反响火热,但在中国或许有些冷门,不过在豆瓣上还是达到了9.0的高分,那么这剧到底为何能在另一部侦探剧(我们都知道是哪部)在世界范围都火爆的前提下,在英国观众或者豆瓣er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集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每个经典的故事,都是一个年轻的少年,走向成熟,有经验的男人的过程。
”这也正是这部英剧所讲述的故事首季第一集第一个镜头,牛津的大全景,复古的色调,古老的学院,莫扎特歌剧配乐,似乎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本剧的主角摩斯从公车上下车,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看一个漂亮的金发女孩帕米拉,摩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身材瘦弱,相貌英俊,是个典型的英国绅士。
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个性情中人,他欣赏女性并且尊重她们,女人们有时也会被他的绅士般温文尔雅的举动所吸引。
在试播集里他就毫不掩饰对于歌剧女演员的爱恋,看到弱者他会忍不住同情施予援助,容易动情这对于侦探来说或许是大忌,因为这会干扰到你的思路,但也正是因为这点,又让他和那些注重理性的探长有些不同。
他眼神里始终带着忧郁,因为他有过一段心碎的往事,摩斯虽然爱慕女性,却始终与女性无缘,我们已经知道的正传结局是,他和大部分的名侦探一样,孤独终老。
有些愤世嫉俗,不爱出风头,第二集里记者想要采访他,被他果断回绝,性格有些孤僻,这也许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都难以升迁的原因。
身为警探却从来都不敢看尸体,在试播集里第一次看到尸体就昏倒真是有些滑稽又可爱。
摩斯聪慧过人,曾经在军队做过通讯员的他,能够找出线索中的破绽,但他绝对没有福尔摩斯那样的天才头脑,他也会犯错,比如就像第一集连个煤气贼也抓错,也不像波罗能够看透人心,摩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艺术家的文艺气质,在剧里,摩斯总会被人问到这样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他一个牛津的高材生会甘于选择当警察,我们知道的是他从牛津肄业,这和他的那段伤心往事有关,而他为什么会走上警察之路,也许就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他富有同情心,又有头脑,他也许渴望能改变世界。
但当了警察,就要面对世间的各种罪恶丑陋,在第二集里,年轻的摩斯见识过歌剧连环杀手后, 难以平复,便问星期四警长,该如何把这些抛在脑后,警长告诉他的是,“你心中始终有些地方,黑暗无法侵袭。
”星期四警长,在这剧里,扮演了既是父亲,又是人生与职业导师的角色,演员深沉又不录痕迹的表演非常精彩
摩斯是个片儿警、大学生、票友。
也算是大英帝国本土,地方上的一名小巡官吧,不用跟着巡警们轧马路。
老巡官一手带着小摩,知道他是识文断字儿,肚里有墨水,所以常常提携他。
劝他多参加考试,多听领导话,没事少得瑟。
尽快把自个儿提上去。
到时候口袋里英镑多了,也能多买两张戏票不是?
部门里有个队长,反正是横竖看摩斯不顺眼,觉得这货是猪八戒戴眼镜—冒充大学生。
不去教书,跑到警局跟大爷我抢饭碗,看把你能耐的。
所以时不时刺儿他两句。
部门老大呢,本着我们是帝国一颗螺丝钉,要时刻为大英帝国效忠,虽然不能为了女皇切肚皮,但是挨枪子的勇气还是有滴。
所以呢,一切都得讲规矩。
摩斯干得再好,口头表扬,再有多的赏赐,那就不合规矩了。
摩斯呢,反正是工作干好,下班喝喝啤酒,泡泡妞,听听音乐,就很开心了。
反正摩探长不喜欢和官僚们打交道,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
于是,故事就着帝国的阴冷和摩斯内心的灰暗,在一片亚健康的氛围中,开始了。
摩公案的第一回。
在平静水面中突然起了一个涟漪,剧情开始。
然后是一系列的平常的刑事调查。
伴随着歌剧的背景故事慢慢展开。
观众仿佛也在调查案件的经过,凶手可能是她,也可能是他。
带着疑问慢慢融入剧中。
最后摩斯灵光一现,从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中找到线索,于是案件浮出了水面。
伴随着剧的结束,观众才发现原来凶手是她。
而后感叹剧情的精彩和摩斯的天才。
看完第九集再回头看第一季百感交集。
曾经他还是那个心里只有案件,只要求真相,只想将坏人绳之以法的小警员,后来他也懂了退而求其次,懂了有些事并不能求个是非曲直。
开始是四叔对他百般照顾,到了第九季他变成了那个照顾别人的人了,他会替四叔考虑,会替未来考虑。
婚礼上的那一场梦,或许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观众圆梦吧。
看完以后理解为什么以后的摩斯会是一个邋遢探长,在和世界的不公对抗时,有的人会同流合污,有的人会远离一切,但有的人因为有心中想要守护的东西所以不得不在自己不认同的环境里求生,酒精使他能够片刻抽离他憎恶但又不得不拥抱的环境。
摩斯,谢谢你~
试播集里推理倒是不算出彩,胜在主角认真忧郁有点性冷淡的人设比较吸引人。
ep1 从结局来看,主线应当是derek和父亲,而众多的副线却平等地交织,未免让真相揭示的时候显得略微突兀也少了些说服力。
以及穷苦学生那条线给的份量也有点重,让人怎么猜也料想不到竟会是derek的父亲。
ep2 更多像是一部悬疑剧。
节奏把控得舒缓自如,场景、氛围都紧扣人心,留下的可以给观众推理的余地不大,好在即便是顺着剧情走也有着极大的观感上的愉悦。
只是医生在一开始就没把自己藏好,结果一下就怀疑上了他。
ep3 见色起意真是个“好东西”,它能让一个你根本没有怎么注意的人陡然成为凶手。
总结一下:不能算作本格,实际上案件线索和推理依据都是观众不知道的也很难发现的。
尽管大多数时候杀人动机很勉强,破案时也有些莫名其妙,我还是愿意给出四星。
一是很想继续看morse和Thursday小姐会怎么样发展,二是剧集本身制作还是比较精良的。
虽然推理占比不大,也没有什么深刻的立意,起码让人看着很舒服。
第一集聚焦了普通人之间的私人恩怨,第二集讲述了天才之间的猫鼠游戏,第三集深挖了长达十几年的失踪案,第四集牵扯到了金融贪污与杀夫事件。
整部剧都采用了同样的套路,前面叙事平稳缓慢,铺垫各式各样的线索,当你以为凶手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时,突然来个反转,摩斯开始讲述真相,原来凶手是个不起眼的意想不到的人物。
第二集和第三集案件比较精彩,前面的铺垫也不是很无聊,但第一集和第四集的案件比较一般,所以前面的铺垫也稍显冗长。
并且由于铺垫过长,导致有时真相揭露得过于突兀,第四集尤为明显。
案子其实都挺简单,但是味道好正。下一季还是会看。
画面挺美,英伦风太吸引人了。故事本身的话,除了第二集,其他的都挺一般,节奏太慢,推进太慢,矛盾太平缓,一集就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看着眼睛真的有点吃力。
虽不如神夏酣畅淋漓,但绝对高质探悬疑剧。时代设定在二战刚结束很有质感,我喜欢。地点在牛津啊亲切感要泪目了。第一集好多场景都在St. Edmund Hall,那位物理教授就是这个学院的,看着他们在我吃饭的位置上吃饭啊那种感觉很微妙O(∩_∩)O
itv和BBC的侦探剧比起来,我还真是更喜欢itv这种节奏有些温吞、人物低调内敛平凡、天气阴阴的湿漉漉的、透着有些英国独特个性、不怎么pop的风格的剧集。看着独有一种味道和感觉。Morse和《白教堂血案》的DI Chandler都是那种有一种独特气质很吸引人的侦探。
第二集五星,其他算是非常工整。【2017.02.23】
案件本身实在有些敷衍,虎头蛇尾。但英国男孩确实可爱,年纪轻轻法令纹就那么深刻也依然可爱!
节奏略慢,有点脸盲症发作。
剧情 马马虎虎 喜欢男主这种纠结的淡然样子
That’s something that the darkness couldn’t take from you!我的英文名也是Fred,然后我还特意查了一下万年历,我还真的是星期四出生的,最真实的抽丝剥茧透露出最真实软萌的你,2014年度最爱剧集,无可争议,强力推荐本季第二集,Fugue —— 格局谋杀案!
节奏略拖沓,最后一集容易让人联想起Sherlock的情节
可以呢,很平静的案件片,不作妖不一惊一乍
比1987版精致,从调度到剧情,基本演绎法活生生把摩斯变成福尔摩斯了,整体算是比较优秀推理剧
第二集里主角说:“如果黑猩猩喝这个,那我就是中国佬了。”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歧视了。案子是好案子,但是我就像之前因为《上气》拒绝漫威一样,犯不着继续恶心自己。摩斯探长前传系列再见,那么多好剧我何必犯贱。诸位随意。
剧情没太看懂,但是主角好有人格魅力,温柔又冷静,是我喜欢的人设!!!
有意思的案子,有意思的人,处处花心思。典型英剧的feel,在片荒遇到它,可比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除了给5星,请允许我给个么么哒。
E1齐刘海金发妹子好像斯嘉丽哦
太扯了,编剧编的这些个故事真是拧巴,拧巴完了还是作案动机不充分,故事很不科学
堪称史上最萌软最温柔最爱歌剧最爱字谜的侦探,蓝色眼睛里尽是不谙世事的纯净天真,也会惊惶,也会愤怒,但他更愿包裹在壳里,看到他失落的表情真是心也碎了;Thursday最佳上司,Strange最佳同事;障眼法做足,刻意线索重重,最终的柳暗花明回头想想也是意料之中。
虽然逻辑严谨,但是人设太简单了,每个人的嘴脸永远都是如此,无趣!!
就故事性来讲,感觉有些杀人理由实在是故作安排,例如第二集和第四集。不过拍得还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