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点鹰这个隐喻为啥出现的是鹰捏?
内在含义不说了。。。
相信很多人都设想过不过STONE不是因为隐喻而选鹰的——虽然肯定有这成分在历史上高加米拉中马其顿军队有一个时间很倒霉也很崩溃。。
不但两翼被敌人迂回包抄,阵线中央被敌骑突破,连大营也失陷敌手。
马其顿官兵的抵抗意志已经到达崩溃的临界点。
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
根据古典史料记载,一支苍鹰突然飞临马其顿阵线右翼上空,在亚历山大的头顶盘旋。
祭司亚里斯坦德立刻跳上一匹战马,沿着马其顿阵线奔驰,大声呼唤:“看那支盘旋的鹰,这是马其顿胜利的征兆!
” 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盘旋的鹰”其实子虚乌有,很可能是亚里斯坦德为了振奋马其顿官兵的士气编造出来的。
高加米拉战场是松软的砂土地,数十万人马几个小时的混战势必扬起漫天尘土(电影很真实吧),这种能见度下马其顿官兵根本无法看到一支低空盘旋的鹰。
无论如何,显然这个征兆极大地鼓舞了马其顿将士的士气,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马其顿阵线突然坚挺起来,第二线的希腊联盟步兵甚至反攻大营成功,将波斯骑兵驱逐出去。
这就是为啥选鹰做simbol啦——我觉得说完了鹰,现在就要开始说电影拍打仗拍的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我这篇东西想说的东西就是夸下电影中的高加米拉之战的真实挂羊头卖狗肉Obviously,这就是我的用意不过不取个文艺点的名字的影评不好意思拿出手关于里面高加米拉那场战斗拍的是比较有条理的。
首先从装备而言,老美对于复古装备相当认真,那时用什么,拍电影就拍的就像用什么。
战术阵形层面电影拍的很清晰 重装步兵16×16方阵,军乐手协调前进 方阵之间散兵的运动 波斯军骑兵在前方运动,步兵后方伺机压上,战车待命 而且 因为波斯的人数优势,战线比马其顿长太多 导致亚历山大最大限度的拉长了自己的战线造成的左翼过薄 都有说的。。。
(左翼顶不住还有个原因是马其顿左翼的骑兵不是嫡系重装 是雇佣骑兵和一些轻步兵) 胜利原因,从影片中可以得出 主要: 亚历山大的骑兵向波斯的左翼平行移动诱惑波斯骑兵也一起行动 由于马蹄掀起的尘土漫天, 马其顿装备标枪投石索的轻步兵得以不被发现接近波斯骑兵展开攻击 拖住波斯骑兵使亚历山大的亲卫队继续进行迂回 波斯左翼的单薄迫使大流士继续调动军队来阻击亚历山大的亲卫队 急速的调动加上波斯军数量大导致的不灵活使波斯中央偏左出现了缺口 亚历山大等的就是这一刻,带上所有骑兵配合步兵对其缺口发动冲锋 然后大流士遁走 次要原因: 大流士的刀轮战车挂了——其实战车本来就没什么用只有威慑力 数匹马拉的战车很容易出问题,找几匹速度体力性情相当的马就很难了 而且随便哪匹马受伤了受惊了战车就会自己翻掉 那时候没有轮胎没有公路 前进路线磕磕碰碰颠颠簸簸车上的乘员要紧抓扶手防止摔跤 要搭弓射箭还要百步穿杨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战车上面多几个士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还让不让马跑了 还不如轮子上那把刀 马其顿人就是把车子放过去然后迫使车停下用轻步兵把御者收拾了 波斯中央的步兵无法与马其顿重装士兵抗衡 一个是训练——从协调前进,能躲开战车的冲撞与波斯军的步兵稀里呼噜往前冲的对比 二是阵形——16×16小方阵,5米的长枪,良好的防护。
从马其顿第一排士兵起,从0到5米都是马其顿方阵的杀伤范围,片中波斯军大多都是短兵器。。。
这些东西电影里啊面说的很明白。。。
为啥有些人怎么会看不明白。。。
觉得亚历山大赢的不清不楚。
不知道赤壁拍的叫不叫清楚。。。
不过赤壁那种的清楚不叫打仗。。
叫团体操。。。
而且是敌人很配合的团体操。。。
印度那场比较难拍。。。
丛林,而且混乱中交战。。
亚历山大靠的也是和高加米拉一样的 步兵顶住然后 召集能召集的骑兵进行中央突破 搞了老大瓦解军心一了百了的战术 因为古代战争一般不会出现老大死了老二接着干的情况 所以能做掉boss就做掉boss最后,回到电影取景剪辑镜头运用均是一流叙事手法十分干净,觉得拖沓吗?
我不觉得。。。
关于一个导演的评价我认为stone很好编剧还算OK虽然免不了美国的那套价值观民主自由。。。
拜托。。。
人家Macedonian是君主制诶。。。
马其顿和雅典还是很不同的。。。
GAY戏的问题我觉得拍的挺好的。。。
电影至少让我觉得,男人之间的情谊比女人优越之处就在于——男人可以既是浴血奋战的生死之交亦是海枯石烂的永恒恋人挚友与情人合二为一但是与异性之爱。。。
好像比较难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几种爱不单指GAY亦可以用于异性恋人异性之恋其实重心在于肉同性之恋或许更重于灵不过。。。
同性之恋太高尚了。。。
不适合我。。。
亚历山大先生,他确实疯了,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啥啥征服世界的壮志雄心,啥啥超越大力神的传奇成就,这些显然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偏执狂想,所以,片中一位讲故事的老先生说得好:他的这些梦想根本就没有人相信……是我们杀了他(因为他最后疯得实在太厉害了)。
亚历山大的精神疾病源于童年,他既恐惧随时可能失去的(父爱、母亲、地位),也恐惧随时可能得到的(父爱、母亲、地位)。
他还是小朋友时就深刻地体验到了失衡和矛盾的人生压力,这样一种没着没落的童年经历使他稚嫩的小心灵开始充满纠结。
最初还好,亚历山大少年默默酝酿自己的郁闷,但在妈妈大人为推自己上位而暗杀掉自己的偶像爸爸大人后,如此丑陋肮脏的手段使得我们具有精神洁癖的亚历山大暴怒了!
他可是以超越神为目标的有追求的俊美少年啊但是!
当时亚历山大潜伏已久的精神疾病还未真的发作,他满腔怒气如果能在谴责母亲大人的过程发泄掉的话,也许未来还能像个正常人一般度过平顺人生,可惜呀可惜,母亲大人一句:世界与权利就在那里,你快去拿吧。
轻而易举就击中了他的要害,呃,从此亚历山大就与自己唾弃的一切完美融合成了一体。
于是他远离母亲、远离国土,其实是在远离自己的罪恶。
逃避自己黑暗的宿命是他唯一征战的动力。
不停歇的远征杀戮似乎在很多时候,是亚历山大缓解自己抑郁狂躁症的一剂良药,但是时间一长药效便开始减弱,军心动荡、亲信疏离、手刃爱将等等都愈发刺激使他的病情恶化,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疯狂却开始无法控制。
终于在印度受到重创不得不认栽妥协,亚历山大先生的内心出现第一次自我崩塌。
弑父罪名、与母亲的隔膜、同性与异性爱的困扰、发病后遗留的恶果、纯美的心灵追求与恶疮遍布的宿命对照、无家无根的飘零感等等等等何其壮观的内心纠结!
回到巴比伦时,亚历山大尚且还有一丝未泯灭的人性,但也就是一丝而已,当爱人死在眼前,这一丝也就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断裂了,他的内心再次受到重创,终于全盘崩溃。
最后喝着毒酒与众人狂欢的亚历山大已是一位无药可救的真疯子。
死亡才是他的终点,这是他自己说过的话,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么对疲于奔命也看穿了亚历山大无药可医的众将们而言,此刻就在这里弄死他那是相当的合理。
现在我们知道了,当抑郁狂躁症患者拥有智商和权力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让我用故事最后那位老先生的原话做结尾:我们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他的梦想我们没人相信 那就是他人生的真相梦想很累人 但在我们被他讨厌的梦想害死之前 他必须死 他一生都在为了摆脱恐惧而奋斗因为这样只是因为这样他得到了自由他是我见过最自由的人他的方式是增加自己的寂寞和让那些不理解的人不耐烦但是光荣始终属于那些拥有伟大梦想的人(呃,至于亚历山大先生有生之年成就的那些“伟大事迹”,那不过是在他病情起伏中顺手做的而已。
)
在看《亚历山大大帝》这部电影时(请大家一定要看final cut版),挺喜欢巴高斯,喜欢他青春貌美,充满魅惑,能歌善舞,却又能低眉顺眼,毫无存在感的伺候着亚历山大,可以说是得力的仆人,又是受宠的妾室,但是读完《波斯少年》时才知道,巴高斯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人,事实上,如果把他放《甄嬛传》里,他也是能周旋的很好的那种,他的秘诀就是不多事也不贪嗔。
其实如果面对一个不怎么在乎的人,他又能提供很好的生活要素,那其实也没多难,比如对待大流士,巴高斯算是应付的游刃有余,而且也不累心。
然而后来遇到了亚历山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活在蛋壳里的鸡雏不知道另外的世界、壳壁透进来一片白茫茫,然而它不知道那是光,只是敲打着白壁,不明所以。
它的心划过一道闪电,蛋壳破开了。
我想,他是我的主人,我生下来就是为了追随他。
我找到了一位王者。
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对自己说,我会不惜生命来获得他。
”这就是被爱情击中的feeling啊,对于从小目睹父亲惨死,自己又遭遇各种戕害,被当做工具和物品送来送去(他就是被当作赔罪的礼物送给亚历山大的),从来没人爱他,也没人渴望他的爱的一个人,这种感觉简直是致命的。
所以面对亚历山大,巴高斯心中一直有个冲动,就是摇着他的手臂让他表态“所有人我最爱你”,你看,这就是陷入爱情中的人的痴念,即使你不能只完全属于我一人,那我也得是你最爱的那个,可惜巴高斯面对的劲敌是赫菲斯提昂。
巴高斯绝对算是冰雪聪明,他能很精确的筛选对手,无论是亚历山大的波斯妻子还是前面纳的蛮族小妾,他都不放在心上,那些一夜情的好基友们他也不怎么在意,却把所有纠结的心思全部赋予赫菲斯提昂。
从他开始恋上亚历山大,他就盼着赫菲斯提昂死,最初他不仅动了念头,几乎落实了行动,毒药都买好了,但幸好他对亚历山大爱得很真心,也知道若是除掉赫菲斯提昂,几乎也就是要了亚历山大的命,于是他忍了下来,但还是每天照三餐诅咒赫菲斯提昂,并且猜测赫菲斯提昂对他应该也是一样的态度。
只要赫菲斯提昂出现就在心里百般吐槽他,简直是恨这个情敌恨到了家,恨他能和他随意的聊天,恨他可以完全不在意君臣之礼依着他读他的私人信件,恨他们有时说起一些只有他们知道的往事和秘密,每当这时候,巴高斯不是马上回避,就是要出去骑马大哭一场,这对他来说,也是种煎熬吧。
有人评价巴高斯阴狠圆滑,说从他以一个波斯阉人的身份在敌方的宫闱中那么吃得开,肯定不是个省油的灯,但我却觉得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智慧与情商,懂得隐忍,而且终究是爱情至上。
伤害爱人的心的事,怎么能做呢,虽然因为这个自己常常要被体会凌迟。
所以他后来就盼着赫菲斯提昂离开,赫菲斯提昂终究是将领,又是亚历山大最信任的人,所以常常要去执行各种打仗的外勤任务,这个时候,巴高斯就会快乐的独占亚历山大一阵子,心中恐怕还是继续照三餐诅咒情敌。
这些只言片语,读来倒是很有趣的,对于爱情的观点,从远古到如今,大家的心情好像都没什么太大差别。
总之就是,我爱你,我也要你爱我,而且是最爱我。
(他们那会儿不能期待只爱我)《亚历山大大帝》电影中的赫菲斯提昂的扮演者是Jared Leto,扮相漂亮得不可方物,难得那时候身材也是史上最健壮的状态(等擦下口水),但是电影给他发挥的空间终究不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总是泪眼汪汪的凝望着亚历山大,而书里面又是以巴高斯的视角出发,小巴基本是恨不得随时把小赫轰得三十秒滚回火星,所以对他的描述都是偶尔为之(但也基本都很切中要害,让人看得心痒又感动),而讲述他和亚历山大成(定)长(情)史的那本《天堂之火》还没有官方译本,真是让人好生捉急啊(无处安放这颗八卦的心),但是在我的理解中,赫菲斯提昂和亚历山大就是传说中的灵魂伴侣关系,电影中他俩的感情很柏拉图,隐忍克制但一往情深,互相似乎不必说太多就能明白到各自心灵深处,是对方的精神支柱,也是未来前进的航标,就像波斯人投诚时认错了赫菲斯提昂为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很高兴的说你们没认错,他也是亚历山大,所以这俩人好得就像是一个人了,巴高斯一直在心里期待终有一天能打败赫菲斯提昂,成为亚历山大心目中的NO.1,但直到赫菲斯提昂死去,他看到了亚历山大的反应,总算明白这是他一生也无法完成的任务,书中的赫菲斯提昂比电影中的要busy很多,而且从未描述他为了亚历山大争风吃醋,或许正如巴高斯所想(气哼哼的),他知道自己地位很稳,就是亚历山大最爱的那个人,所以不必表示也知道,或许他也因为巴高斯伤过心(见电影里的各种小眼神儿),但在巴高斯在沙漠里掉队几乎死去的时候,他一个人折了回去(不能命令士兵去,因为很危险,而且我想士兵也不会用心去找)寻找并救了他的命,还嘱咐他以后要好好照顾亚历山大,因为自己太忙了无暇顾及。
从此巴高斯虽然还是继续嫉妒他,但却不再盼他死了。
这段写得很轻,但我却感觉到最重的情。
赫菲斯提昂的死电影里凶手直指蛮族小妾,书里却说不好是谁了,嫉妒他的人太多了,他们可不是都有巴高斯的高情商。
看完《波斯少年》,真的是对亚历山大大帝肃然起敬,这真是个很棒的leader,每个雄图大业的落成,终究需要伟大的领袖,亚历山大就是这样的领袖,永远追寻梦想,勇敢坚定,身先士卒。
所以他是大家的众望所归,他也需要大家热忱的眼光和矢志不移的追随。
他几次心碎都是因为发现下属不信任他,或者童年的伙伴背叛他,亚历山大鼓励投诚,但是绝对不原谅欺骗与背叛,他崇拜英雄,对英勇的敌方也是尊重的态度,待投降的敌人和俘虏都非常好,这也引起了己方的不满。
一碗水端平这种事做起来根本不容易,而亚历山大心底是崇拜波斯的优雅礼仪,而且他从小不受父亲宠爱,母亲强势且整天教唆他恨父亲,所以他根本就是想要逃离家乡,电影中赫菲斯提昂问他是不是为了逃离母亲才奔向远方,而书里面他又向巴高斯表示希腊家园是他父亲的国,而波斯才是他自己的(因为是他自己一路打下来的),这完全体现了亚历山大性格中不服输的强烈自尊心(难道真的是巨蟹不是狮子??!!
),所以他对波斯是很亲的,这就让他的马其顿元老们很不爽,说到底,还是那个“我最爱你”的怨念,“这帮外国人你和他们这么好,整天勾勾搭搭不说,吃饭给人家夹菜还让他们亲你脸颊,你就是变心了,你喜欢他们跪拜你的那种感觉了吧!!!
”当时看到马其顿士兵们悲愤的说出你都让他们亲你脸颊那句时我真是要喷了,原来这也是对情敌关系啊。
于是我们博爱如太阳的大帝上前拥抱了他的老伙伴们,还让他们笨拙的亲了他的脸颊。
(你们想要什么说啊,大帝我有源源不尽的爱可以给你们哦!
)我想他被争宠时应该也是很爽的,人都需要被需要的感觉。
只是人再强大,总需要一个能让他表现脆弱放心依靠的人,这个人只是赫菲斯提昂,小赫的重要性和唯一性或许就体现在这里。
电影里用了句挺暧昧的话说“亚历山大一生唯一一次失败就败在赫菲斯提昂的两腿之间”,而书里则是巴高斯的怨念“我是亚历山大的男孩,而亚历山大是赫菲斯提昂的男孩”。
小巴本来抱着我能让他从男孩变成男人的念头企图打败小赫,可惜每个男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男孩,他想依靠的或许正是那个让他放心当男孩的人,于是小巴的怨念终成残念。
有点儿不爽石头导,因为看完书想起亚历山大时浮现出囧林的脸会有点儿囧……亚历山大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缺爱导致他对爱似乎很饥渴,他希望所有人,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都相信他爱他,但是他也不吝付出爱,或许要求一个伟人唯一的最深的爱有点严苛,但我觉得起码在传说中,亚历山大已经做得很好了,最后分享一段书里面他带兵的感言吧,“对总督可以那样统治,对士兵可不行。
他们不希望追随一个要匍匐朝见的帝王。
他们希望你记得他们一年前打过哪场仗,有没有兄弟在军中;而要是这兄弟死了,他们希望你去吊唁。
如果大雪落在他们身上,他们喜欢看到将军也一样。
如果粮食或水短缺,而你要继续带兵前进的话,他们希望知道你是在为军队寻找给养。
这样他们才愿意跟你。
”
对于奥利弗.斯通的电影我总是抱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他的电影一相都喜欢走离经叛道的路子。
不管是惊世骇俗,还是旁门左道,他都不会让他的电影流于平淡,他的视角和观点太过异于常人。
所以我还是喜欢他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个世界需要一些奇特的论点来不断让我们思考。
《亚历山大》却不是这样,它没有给我以往斯通式的惊世骇俗,有的话也只是一点点。
影片没有票房那么糟糕,只不过这一次奥利弗真的有点流俗了。
奥利弗选择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来出手,这似乎约束了他自己的手脚,是正史式的讲故事呢还是野史式的讲故事呢?
最终面对一个历史上一个伟人,奥利弗还是基本按主流正史来拍这部电影,不过其中也加入了不少个人对历史的猜测。
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叛逆构思有三处,第一处,就是安吉丽娜饰演的王后奥林匹娅斯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国王菲力,以便让儿子亚历山大登上王位,这一桥段很是加强了宫廷斗争的戏剧性,也让奥林匹娅斯这个人物更加突出。
第二处,亚历山大的同性倾向,他与儿时密友西斯费特斯间的情感被相当程度的推崇和放大。
第三处,亚历山大的死因,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是个历史谜团,奥利弗大胆的将他的死因归纠为他手下将领的集体谋害。
这三处的构思秉承了斯通电影作品一贯的怀疑态度,但基本上并不影响整个影片故事的主流历史走向,而且奥利弗这一次对于自己的怀疑也没有提出有足够说服力的论据。
影片主要围绕着亚历山大的征战历程展开,通过亚历山大昔日旧将托勒密的回忆和解说跳跃式地讲故事,有选择性的截取了亚历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战部分。
然而托勒密的旁白给人的感觉显得非常托沓,而且与影片的故事完全没有溶为一体。
其实应该将托勒密作为陈述者和经历者双重身份多作描绘而令他参与到影片的故事中,而不是仅作为一个陈述者存在而显得与亚历山大的一生格格不入。
影片对于希腊各邦的征战和统一都没有作过多的交代,直接就进入到与波斯帝国的对决。
这是一次决定亚历山大命运的战役,以弱胜强,彻底摧毁了庞大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
奥利弗用了最多的精力和金钱在这场重头戏上,他用大量的鸟瞰镜头来表现出铺天盖地的战争场面,从高处望下去是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的军队,其实这很象诸如《淮海战役》等国产战争片中常用的运镜方式。
奥利弗比较详实地重现了马其顿军队以步兵方阵和机动骑兵相配合的战斗模式,步兵方阵以集体行动口号作战,比较有气势而且可以降低伤亡。
左翼骑兵由帕米尼奥指挥,主要负责稳住阵脚,而右翼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负责包抄进攻,攻击敌军的缺口。
伊苏斯会战在奥利弗的镜头以最详实的方式得到了展现,基本重现了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影片中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包抄到大流士三世的跟前,一举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大军。
对于这场战争,我想奥利弗应该算是拍得颇为大气而且不落细节。
说到这部史诗片《亚历山大》,就不得不提到那部在当年口碑极佳的史诗电影《角斗士》,虽然奥利弗对于那场战争重头戏考据了大量史料,而且对于各个战术细节都严格参照了历史的记载,极力还原了当年历史的庞大战争场景,但却没有《角斗士》中开篇的那场罗马军团与日尔曼人的战争来得精彩而振奋。
在影片中饰演亚历山大的柯林.法莱尔在战争开始前有一段激励士气的发言,与《角斗士》中罗素.克洛的那段发言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在某些语句上也是相同的。
抛开对模仿和抄袭的谈论,以平等的视角来比评两位主人公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法莱尔和克洛之间的明显差距,法莱尔的表现更象个冲动的年轻人,远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英雄所具备的霸气和鼓动性,而克洛却有一种谈笑间指点江山的王者之气,应该说在演员的选择上奥利弗.斯通有些失算。
在战术上,其实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军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方阵作战配以游击骑兵突击。
《亚历山大》中对这种战术的拍摄是宏观的,用大的视角去看,并没有突出主人公亚历山大本人,所以观众更象是旁观者。
而《角斗士》则拍得更加纵深,微观的视角紧盯住主人公马克西默,从而更易带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与影片互动。
对于影片处理战争的不同手法,倒不一定说得清孰优孰劣,但观众似乎更偏好《角斗士》的运镜视角。
其实真实的往往不如虚构的,依托历史的《亚历山大》和杜撰的《角斗士》相比,即使如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传奇一生也远达不到虚构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而象《角斗士》这样的虚构故事完全可以按着观众的口味来一波波的制造出戏剧化的效果。
虽然历史可以改编,但也不能走得太远,奥利弗可以加入许多的猜想,但却也不能脱离真实而完全拍出一部全新人生的亚历山大的电影,真实往往也会起到约束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奥利弗一贯的惊世骇俗,对于亚历山大与西斯费特斯的那种暧昧同性之爱影片处理的非常到位,也的确相当感人,他们的关系似乎也综合了友谊、爱情等诸多情感,一点也不流俗。
同样我也非常喜欢奥利弗对于亚历山大英年早逝这个谜团的猜想,在影片中也作了相当众多的铺垫,亚历山大下属将领们对于连年征战远离家乡厌恶,以及因此造成的冲突。
但是我仍然觉得提出这个假设实际是不错的,但确实不如奥利弗以往影片给出的推论有说服力。
《亚历山大》作为电影结束,但奥利弗的标签却不见。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奥利弗的作品,我们找不到明显的痕迹,只是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如果换一个导演其实也无不可。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过不失,一切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画卷,但也失去了惊喜。
看这部电影和看亚历山大的历史传记是一个效果。
文:眉间尺
历史爱好者眼中最好的史诗电影,并不是《角斗士》一类,借助一个虚构的人物(麦克希姆并无其人也没有类似的原型),串起一段并不精彩的历史(相较康茂德的倒行逆施和心里障碍,他死后在罗马城大街上纵马拍卖帝国皇帝之位的近卫军,以及内战中凭借合纵连横和铁血强军胜出的日耳曼皇帝塞维鲁似乎更为引人入胜),而是毫不胆怯的以历史重要人物为中心,描绘历史重大事件,而且对于人物的动机和事件的逻辑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真实的情况恐怕早已飘散在时间中而不可得了)。
《亚历山大大帝》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不过历史爱好者眼中的珍馐未必对大众的口味,大多数人无意通过看三四个小时电影来上一节历史课,所以几经妥协删减的原版《亚历山大大帝》票房口碑双双遇冷就不足为奇。
奥利弗斯通本人却对这部作品十分在乎,连续三次重新剪切,这部电影也史无前例的有四个版本:175分钟的公映版,167分钟的导演剪辑版,207分钟的终极剪辑版,以及214分钟的final cut第四剪辑版。
在第四版的导评中他直言自己始终难以放下改进这部作品,直至用完了所有的拍摄镜头。
尽管他不是最顶尖的导演,但是马泽尔的瓦格纳也好于富特文格勒的施特劳斯。
更何况,作为历史顾问的亚历山大传记作者福克斯所索取的报酬仅仅是:在片中的高加米拉会战桥段扮演亚历山大麾下的一名骑兵冲锋在第一线。
这一帮执着而可爱的人们铸就了这部电影的灵魂。
公元一世纪的普鲁塔克在他的亚历山大传中写道: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琐事,仅仅是一种表情或一句笑谈,比起最著名的围攻、最伟大的军备和最惨烈的战争是我们更能深入了解一个人的风格和习性。
这部电影的落脚点也在于此,尽管其中两段大场面战争戏——高加米拉会战和印度的最后一战在感官上足够让人热血沸腾,影片最好的部分却在于朴素的对白,几乎句句都是普鲁塔克的白描风格,一开场高加米拉会战之前的战略讨论会上亚历山大回应卡桑德拉夜袭建议时所说的 “ I didn't cross Asia to steal this victory ” 已经显示了他为了荣誉宁愿放弃现实好处的性格;随后闪回少年时他的父亲腓力对他的教导再次以尼采式的腔调浓重点题 “A king isn't born, Alexander, he is made. By steel and by suffering. A king must know how to hurt those he loves. It's lonely.” ;青年时他母亲的评论最终一语成谶 “You're like Achilles; cursed by your greatness. ”;印度兵变时亚历山大所说的 “ and you, as well as I, know, that as the year decline and the memories stale and all your great victories fade it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you left your king in Asia ” 已经显示了他一心只想完成达到世界镜头的歇斯底里。
最终旁白的老年托勒密用两段经典语录总结了亚历山大的伟大和消亡,一方面他肯定了亚历山大的梦想家本质以及出色的执行力和领导才能:“How can I tell you what it was like to be young; to dream big dreams? And to believe when Alexander looked you in the eye you could do anything. In his presence, by the light of Apollo, we were better than ourselves.”,另一方面他坦诚普通人和伟人的根本不同:“The truth is we did kill him. By silence we consented... because we couldn't go on... I never believe in his dream. None of us did. That's the truth of his life. The dreamers exhaust us. They must die before they kill us with their blasted dreams.” 如果不是这种偏执的理想主义逐梦热情,亚历山大不会成就如此伟业,但是伟大本就鹤立鸡群不被芸芸众生所理解,而且偏执的理想主义本身就已经违背了世俗的所谓现实主义明智的逻辑,比如他一心只想到达世界的尽头,没有娶一个马其顿妻子或者留下一个马其顿孩子,所以他消亡了。
不过如果他真的这么胸有城府腹有心计,符合世俗的枭雄形象,恐怕也会失去人们纯真的敬仰。
如同片中老年托勒密所说:“Alexander used to say that we are most alone when we are with the myths.” 因为传奇和伟大注定独行。
亚历山大死后大约200年,30岁的凯撒在他的神殿中孤独地自怨自艾为什么别人30岁时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又20年后凯撒自己也在征服了整个世界后孤独地消亡。
如是,影片中建立了这样一个完整有趣且可信的逻辑:“亚历山大少年时父母不和的创伤导致了他极端自恋和自我放逐的潜意识,最终升华成了征服世界尽头的逐梦历程,并且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下比历史上任何人离这个梦想都走得更近,最终被普通人背弃,他们在被他的梦想吞没前杀死了他,在他死后为世俗的利益争执不休,忘却了他的纯粹的荣耀和梦想,如同黑泽明的《七武士》最后在武士坟前载歌载舞的平民。
” 不过,影片的这个逻辑大概率是错的。
首先,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的婚姻虽然是政治婚姻,但绝非不幸福。
电影中故意让安吉丽娜朱莉用俄罗斯口音的英语,说是为了对美国观众显示奥林匹亚来自于一个敌对的国家,但其实腓力和奥林匹亚的结合象征的是马其顿低地地区和山地地区豪强的联姻,这在马其顿征服希腊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后盾,至少在腓力征服希腊之前,这桩婚姻总体是幸福的,亚历山大作为嫡子也备受重视。
在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关键战役中亚历山大也作为最重要的骑兵长官显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
然而腓力使希腊臣服之后准备远征波斯的时候政治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更亲希腊的马其顿低地地区也是马其顿的基本盘更为重要,需要在自己外出前巩固,因此影片中腓力的第二次婚姻并非是一时兴起。
至于杀死腓力的凶手,早在2000年前的普鲁塔克就认为是奥林匹亚甚至是亚历山大本人,这种权力斗争的残酷在历史中数见不鲜,从逻辑的角度也不难理解。
其次,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并非是完全对于世界尽头梦想的追逐,尽管亚历山大本人的确有着超乎寻常的雄心壮志。
马其顿甚至整个希腊都对他敌视(前者因为腓力的死,后者因为亚历山大征服希腊过程中对底比斯的屠城),他的不停歇的军事征服是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因而他更愿意把巴比伦定为自己帝国的都城而再也没有回到希腊或者马其顿。
片中描述处死帕美尼翁和他的儿子并没有给出前后的复杂人物关系,仿佛是多疑的亚历山大的失心疯之举,但其实帕美尼翁是马其顿低地地区政治势力的代表,曾经和腓力那个第二任老婆的父亲并肩作战,亚历山大对其的清洗是地位稳固之后深思熟虑的决定。
至于亚历山大本人和他最信赖的赫菲尔斯的死,显然是被毒死,因为两者时间相隔很近且症状一模一样。
主谋的指向是卡桑德拉(同样是杀死奥林匹亚和亚历山大弟子之人),片中由《都铎王朝》的乔纳森梅耶斯扮演(还有《赛末点》中的精彩表演,实在是腹黑阴谋家的代言人),他其实并没有很多时间在远征中,更多的职责是留守马其顿本土,也是马其顿低地地区的政治势力代言人。
亚历山大的死,可以看作是腓力和帕美尼翁派系的复仇成功。
真实的历史更加冷血和无趣,就像布塞菲勒斯(亚历山大从十二岁起的坐骑黑马)并不是如影片中一样在印度的最后一站中战死而是自然病死,在印度的最后一战(Hydaspes之战)也并不是影片描绘的惨胜而是轻易的大胜。
亚历山大之所以从印度撤军,不是他被自己的梦想所吞噬,而是他意识到了之前希腊人了解的世界地图有很大缺陷(片中亚里士多德讲课的地图中没有印度次大陆,更不用说东亚)因而无法指导军事行动。
但影片中的处理显然更为煽情,有一种传奇英雄注定落幕的命定悲伤。
很喜欢这部电影,重读彼得格林的亚历山大传记时又重新翻出 它。
最好的历史电影总是浪漫主义的,然而历史总是现实主义的,如此而已。
(微剧透请慎入)生命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生命消逝了爱情多么迂回梦想又是多么宏伟——题记(改自燕垒生之《情尽桥》)露台之一很多年以后,当年追随国王四处征战的将军托勒密(Ptolemy)已垂然老矣,雪须鹤发的站在露台上遥望海滨,还能对着史官回忆往事、娓娓道来:“……但是,该怎么说呢?
我该如何向你形容,年轻的时候怀着宏大梦想的样子?
一心相信当亚历山大看着你的眼睛时,你无所不能。
无所不能。
当他出现时,就如沐浴在阿波罗的光芒下,我们变得比我们本身更优秀。
”Ptolemy: …But how can I say it?How can I tell you what it is like to be young,and to dream big dream?To believe when Alexander looked you in the eye,you could do anything.Anything.In his presence,by the light of Apollo,we were better than ourselves.很多年以后,那个令人们变得比他们本身更加优秀的人也曾站在另一处露台上远眺。
不同的是,他不是在回忆历史,他——正在创造历史。
露台之二那是一个处在巅峰上的露台,亚历山大率军击溃了数倍于己方的波斯军队,长久以来一直威胁着希腊的波斯王大流士的统治顷刻间轰然倒塌。
只存在于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先哲们言谈中的黄金之地——巴比伦,如今成了马其顿人的新家,神话里的光芒照进了现实。
那一年,亚历山大年仅25岁,距他从鲜血中继承马其顿的王位,刚刚5年。
夜幕降临,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财富的狂欢中。
金碧辉煌的波斯宫殿内,年轻的君王站在露台上眺望灯火璀璨的巴比伦城,憧憬着一个延伸至世界尽头的旷世帝国。
身边,是一同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亲密伙伴赫菲斯提安(Hephaistion),亚历山大唯一信任的人。
终其一生,赫菲斯提安没有辜负这一信任,这一非同寻常的情谊。
“如果你真的到达了世界的尽头你还会做什么?
”看着若有所思的亚历山大,赫菲斯提安凭栏问道。
“我会回过头来,征服世界的另一面。
”Hephaistion: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ever reached the end of the world?Alexander: I’d turn back and conquer its opposite.赫菲斯提安微微的笑了。
那一刻,他心里是否在想:好一个亚历山大式的回答。
有些无奈,有些担忧,又有些许欣慰:这,就是亚历山大。
更早些时候,在与波斯人激战的前一晚,在连月亮也渐渐消噬的暗夜中,赫菲斯提安也是这样默默随同在亚历山大左右,并肩穿过人心惶惶的军营。
走至营帐前,亚历山大回转过身,凝视着他的伙伴:“如果你先倒下,赫菲斯提安,纵使马其顿会失去它的国王,我也将为你报仇,然后追随你至冥府。
”“我也会这样做的。
”这,是赫菲斯提安的回答。
Alexander: If you were to fall,Hephaistion,even if Macedonia were to lose a king,I will avenge you and follow you down to the house of death.Hephaistion: I would do the same.接着,他有些伤感的轻声说:“那么,也许,也许今夜就是永诀了 ,我的亚历山大。
”镜头转向亚历山大的脸,那张年少俊朗、英气逼人的脸,瞳孔在火光的映衬下焕发出熠熠光彩的脸,坚毅的嘴角上扬起自信笑容的脸:“恐怕不是,赫菲斯提安,我们才刚刚开始。
”Hephaistion: Then perhaps,perhaps this is farewell then,my Alexander.Alexander: Fear not,Hephaistion. We are at the beginning.是呀,纯粹深厚的情谊才刚刚开始,漫长艰险的征途才刚刚开始,残酷又光荣的筑梦工程才刚刚开始。
当战胜的一刻真的到来,当希腊文明的东方之梦终于在亚历山大的手中变成现实时,他的母亲,奥林匹亚斯(Queen Olympus)的书信也飞到了巴比伦的王宫:“但是你——宙斯之子,你的心就像光芒照耀大地,……你的名字会永垂史册,闪烁着最荣耀的光辉,永远年轻,永远激励人心。
再不会有第二个亚历山大出现——亚历山大大帝。
”Olympus: But in you,the son of Zeus,lies the light of the world. …you are a name living forever in history as the most glorious shining light of youth,forever young,forever inspiring. Never will there be an Alexander like you. Alexander the Great.露台之三结束了多年艰苦卓绝的东征,亚历山大回到了他辉煌的中心——巴比伦。
这一次,雄鹰的目光转向了广袤的阿拉伯世界,开始规划下一个远渡重洋的征程。
赫菲斯提安却已是奄奄一息。
亚历山大伏在他的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即使在最艰难的境地,当其他将士都在质疑他们的君王时,赫菲斯提安始终支持着亚历山大的梦想,守护着他们儿时的壮丽神话。
病榻上,赫菲斯提安微笑着:“你曾把我装扮阿拉伯酋长的样子,挥舞着你的木头军刀。
”赫菲斯提安回忆着:“我记得有一个年轻人,他渴望成为阿克琉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然后他真做到了。
”赫菲斯提安呢喃着:“那神话是多么美丽啊!
”于是亚历山大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们登上了巅峰,我们又跌落下来。
”Hephaistion: You used to dress me up like a sheik,wave your wooden scimitar.Hephaistion: I remember the young man wha wanted to be Achilles and then outdid him.Hephaistion: …how beautiful a myth it was.Alexander: We reach,we fall.病痛折磨中,赫菲斯提安努力望向他的国王:“我很担心,你没有我会怎么样。
”“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
”国王呜咽着,“振作起来,赫菲斯提安,我们要死在一起。
我们会有各自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会在一起玩耍,就像曾经的我们。
”说着,亚历山大起身走近窗台,望着城外辽阔的海域,向赫菲斯提安描绘起他毕生的蓝图:“……有一天,当各民族自由的融合和交往时,亚洲与欧洲会合二为一。
然后我们会变老,赫菲斯提安,在我们的露台上看这个崭新的世界。
”Hephaistion: I worry for you without me.Alexander: I am nothing without you.Come,fight,Hephaistion. We will die together.We’ll have children with our wives,and our sons will play together as we once did.Alexander: …And then one day,population will mix and travel freely. Asia and Europe will come together. And we’ll grow old,Hephaistion,looking our balcony at this new world….他停下来,迟疑的、轻轻的唤了一声:“赫菲斯提安?
”然后,是带着哭音的、颤抖的一声:“赫菲斯提安?
”终于,最深处的绝望全部迸发于歇斯底里的哀嚎中:“不!
”原来,梦想可以很大,大到普通的人心所无法容纳、无可企及;梦想也可以很小,小到像普通的人心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在露台上看万家灯火,遥想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儿孙们在一起玩耍,延续父辈的梦想和情谊。
夜深,人醉,却又好像无比清醒的洞悉了世态炎凉似的,他,饮尽了那樽酒。
营前,月下,仿佛还站着眉目依旧、携手并肩的伙伴,他,履行了当初的誓言。
生命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生命消逝了爱情多么迂回梦想又是多么宏伟他是暴君,是侵略者。
当一个人有梦想又有实现梦想的能力时,他用铁腕追随他的心之所向。
金发的少年跨上黑骏马,驰骋过希腊半岛的平原,驰骋过尼罗河畔的沃野,驰骋过亚细亚的草地,驰骋过兴都库什的雪山,驰骋过中东的大漠,驰骋过西印度的雨林。
耄耋之年的托勒密笑了:“强者统治世界。
……他改变了世界。
”在亚历山大之前,欧亚的交界处是文明的壁立与隔阂。
在亚历山大之后,一切都有了可能。
或许,或许这都不是亚历山大的本意。
他幼时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我不过是个梦想家。
”而他,却是一个实干家,与他骁勇务实的父王不同,这个实干家有了更加恢弘的梦想。
他,是一个真正的逐梦者。
他们说:这电影是一部商业化的跟风之作。
他们说:亚历山大所做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唯有他杀死的人,如今还是死人。
我却记得那个热衷于神话的小小少年,当历史的大幕落下时,他已把自己也变成了神话,为世人仰望。
而他本人却不仰望任何东西,他只是伸出手去,抓住他应得的一切。
然后他就成为了太阳,用6300度的烈焰吞噬任何阻碍他实现梦想的东西,用温柔和煦的光芒照耀大地、泽被生灵。
神话有时就像历史,那人曾用行动昭示:年轻的梦想可以走多远,财富的道路要用多少尸骸来铺就。
历史有时就像神话,那人的追求已超越了他的时代:别人只想带着黄金回家,而他看见了未来,一个繁荣、统一的未来,有着一千张不同面孔的未来。
神话与史实的界限有时错综纠缠,随着时光流转,人们已分不清:那远去的是光荣与梦想,还是侵略与杀戮。
唯有动人的故事生生不息,比所有的荣辱成败更加持久。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ir stories have been passed on.Forever Free. Forever Young. Forever Inspiring.
最近在温习亚赫的时候,忍不住又把这部长达3个半多的电影又翻出来(着实没找到4个小时),重温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赫菲斯提昂在里面的片段确实不多,但是莱兔少爷确实演的格外精彩,每当他用那双深情的蓝眸望向你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化掉。
整个电影的篇幅,亚历山大本人是绝对的主角,就算是很多人诟病导演剪辑版的插叙太多导致,其实细看一下也是跟着故事主体走的,而且整部剧非常欢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有的马都没有配马鞍,囧林还在拍摄的时候摔断手臂和摔伤脚踝,貌似还因为这个他和少爷单独出去玩了(我记得是看过相关报道还是小道消息来着)。
唯一可惜的是,3个半小时,让人心潮澎湃的战争场面确实是太少了(如果拍摄成历史短剧的话,说不定会有更好的表现力),再加上插叙,导致这部电影失去了一部分观众。
不过要是耐下心好好看,这部电影绝对是身与心的享受。
就亚历山大的家庭环境来看,很难相信这样他这样伟大的人,有着这样的父母。
腓力二世和奥林匹亚斯,当真是一对怨侣。
腓力二世由于这个原因,对亚历山大并不算是亲近,他有些时候因亚历山大儿骄傲,但是更多时候会忍不住嘲讽自己的儿子。
而奥林匹亚斯则称亚历山大是宙斯之子,小阿克琉斯,对他有着满满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这次重温的时候,我就深深的怀疑,亚历山大过于明显的同性倾向其实是他母亲给的他的施压太过沉重,奥林匹亚斯豢养毒物,蛇蝎心肠,最后还谋杀了丈夫,从小和这样一位耀眼有狠毒的母亲相处,对亚历山大一定是有影响的。
影片中表现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刚刚征服巴比伦,进入波斯王宫,殿内美女如云,亚历山大唯一关注的只有巴高斯,历史上也说过大帝确实算是“性冷淡”,起码在早婚早育的古代,他18的岁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即没有娶妻又没有儿子,从某一方面可以表明他对这件事情是真的不感冒。
巴高斯,亚历山大最爱的男宠,因为时间的限制,电影里巴高斯多半表现的漂亮、温顺、妩媚,既是受宠的妾室又是得力的仆人,如果想多了解一下巴高斯,可以读一下《波斯少年》,这里面巴高斯更复杂,在某些方面可能也更靠近历史上真实的巴高斯,他聪明又懂得节制,毕竟这样一位男宠服侍过两位帝王,不会只是一个温柔的角色。
在《波斯少年》里,巴高斯深爱亚历山大的同时在内心深深嫉妒着赫菲斯提昂,爱与恨撕扯着巴高斯的内心,像我这种亚赫cp粉真的是读起来会觉得很有趣,恶趣味满满。
罗克珊娜,亚历山大的第一个妻子。
或许是导演想体现亚历山大的俄狄浦斯情节,演员和饰演奥林匹亚斯的安吉丽娜朱莉有几分形似。
罗克珊娜作为政治上的一个牺牲品,爱而不得反生恨。
在婚礼上的时候,波斯人曾经提醒亚历山大“她看起来对你很是太深刻,爱的越深的人什么都得不到,相反,肤浅的爱却会得到一切。
”亚历山大并没有放在心上,可能在他心里罗克珊娜作为妻子的作用仅仅是维护政治稳定以及传宗接代,毕竟在当时马其顿人的观念是,女人确实不必放在心上。
就连罗克珊娜的舞蹈,都没有赫菲斯提昂和人起争执更能牵动亚历山大的心。
更要命的是,罗克珊娜的美梦在结婚当晚就被戳破了,她撞见了赫菲斯提昂给亚历山大送戒指,尽管亚历山大为了安抚她,允许她把戒指打掉了,但是至此之后,这枚戒指到他死才与他分离。
赫菲斯提昂,哦,赫菲斯提昂,打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整颗心都在颤抖。
这个英俊、高大、优秀的男人拥有着亚历山大所有的爱,必然也会承受所有人的恨,是的,所有人。
亚历山大的将领恨他,因为他是大帝最信任的人;亚历山大的妻妾恨他,因为他是大帝的挚爱;甚至连亚历山大的母亲也嫉妒他,嫉妒他夺走了亚历山大的注意力。
回顾那段历史,真的是很难想到赫菲斯提昂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承受这么多爱与恨,但是莱兔确实是把赫菲斯提昂演活了,他的蓝眸看向亚历山大时饱含着深情与水光,每次重温他送给亚历山大戒指那个片段,我整个人都会感觉心碎,完完全全能感受到他是全心全意爱着亚历山大。
因为太爱所以懂得他的选择、支持他的选择,但是也因为太爱,在情感上真的很难放手。
顺带可以讨论一下,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昂到底是不是柏拉图式恋爱,在我心里,他们在成年时期绝对是柏拉图式恋爱了,毕竟两个人都师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小就聆听老师的教诲。
再加上赫菲斯提昂与亚历山大的关系真的是太过亲密了,他们两个共享奥林匹亚斯的信件都足以招来别人的不满,如果再有什么更亲密的接触,那真的是给赫菲拉满了仇恨值。
(历史上有传:奥林匹亚斯常常写信给亚历山大,劝他对朋友的赏赐不宜过度,但他将这些信作为秘密保守,只有其中一封被赫菲斯提昂拆开并看了,他经常阅读亚历山大的信件。
当时亚历山大并没有阻止他,只是取下了自己的戒指,把印章按在他的嘴唇上,以此示意他不要泄露秘密)但是在他们年少的时候,我也愿意确信他们两个尝过爱欲的果实。
少年人从不听话,也不会节制,爱一个人就是会过度,更何况他与赫菲斯提昂是身与心的共同契合。
18岁的亚历山在第一次遇见政治危机的时候,奥林匹亚斯要求他娶妻生子以防万一,亚历山大怕赫菲斯提昂伤心拒绝了这个要求,少年之爱一览无余。
在《波斯少年》里赫菲斯提昂并不会把巴高斯放在心上,但是在影片里赫菲斯提昂还是会因为巴高斯的存在而吃醋,虽然不知道真实历史上是怎么样子,但是电影这种设定还是会让人觉得赫菲斯提昂更加生动。
刚刚入住波斯的时候,奥林匹亚斯给亚历山大来信,刚好赫菲斯提昂来看望亚历山大(电影里莱兔的那个大袍子真的是华丽又好看,把他整个人衬托的别有一番风情),心烦意乱的大帝要求赫菲斯提昂留下陪伴自己。
赫菲斯提昂煞有介事的看了一旁的巴高斯一眼,亚历山大立刻让巴高斯下去了。
其实感觉那个时候亚赫已经进入了柏拉图的境界,但是赫菲斯提昂偶尔流露出的小醋意,真的是会让人觉得既孩子起又爱意满满,而亚历山大那种下意识的反应,让我这种cp狗吃了一嘴糖。
值得一提的是,赫菲斯提昂虽然会吃醋,但是心里很清楚,亚历山大身边的人谁是真心实意在爱着他。
当亚历山大因为愤怒杀死克雷图斯而崩溃的时候,赫菲斯提昂禁止罗克珊娜去看望亚历山大,却允许巴高斯在身边陪着他。
两者相比,不能说罗克珊娜不爱着亚历山大,但是这个女人的野心表现的更明显,而且她并不懂亚历山大,在亚历山大那样一个崩溃状态下,罗克珊娜就算是见到亚历山大也毫无意义,很有可能更容易使得军心不安。
而罗克珊娜的那句“难道他需要你”也验证了赫菲斯提昂的观点,他整个人的反应就是轻蔑一笑,真的太太太扎心了,几乎是在明说你真的是什么都不懂(但是看得时候就真的觉得赫菲斯提昂又美又霸气)而赫菲斯提昂的死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说实话这段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惊讶,这次重温的时候到觉得是理所应当,毕竟更离谱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波斯太后(影片里改成了千朵公主)想为自己一家女眷求情,却错把赫菲斯提安当成了亚历山大,但是亚历山大的真是一点点都不在意,甚至还说:“你没有错,他也是亚历山大。
”赫菲斯提昂也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惶恐和不安,两个人的眼神中只有好笑和开心。
这种毫无保留的爱与信任,我觉得他们发生啥都不稀奇。
影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相信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亚历山大只有朋友身上才找到健全的心智。
”童年的环境,让亚历山大疯狂渴望别人的爱,但是唯一能满足他的渴望的只有赫菲斯提昂。
亚历山大想当阿克琉斯,他就愿意成为他的帕特洛克罗斯;亚历山大想让他娶素未谋面的波斯公主,以完成两个人有血缘关系的梦想(亚历山大的脑回路真的是奇奇怪怪又很有逻辑),他也欣然应允;亚历山大颁布的每一个令马其顿贵族不满的法令,他都会遵循并呼应,就仿佛赫菲斯提昂为亚历山大而生,因此当他去世的时候,亚历山大爱的源泉,生命之源就此枯竭。
重温时看到赫菲斯提昂去世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落泪,到死他都在为亚历山大担忧,他太懂得这个男人了,因此他才会说出那句:“我非常担心,没有我你可怎么办啊。
”因为他明白,自己死了,亚历山大再也获得不了纯粹的爱。
每一个人爱亚历山大都是有目的的,只有赫菲斯提昂的爱是无私的。
对外亚历山大大帝是杀伐决断、有勇有谋,是宙斯之子,真正的勇士;只在赫菲斯提昂面前,亚历山大才是他自己,他会迷茫,会质疑自己的软弱还是疯狂,会脆弱会悲伤,有关他人性的一面他只能展现给他的挚爱赫菲斯提昂。
历史上,赫菲斯提昂死在了亚历山大再次出征印度的途中,亚历山大甚至没有赶上见他最后一面,当他从剧场上赶回来时,见到的只有赫菲斯提昂的尸体。
在众说纷纭的史料面前,唯一能确定是亚历山大当时悲痛过度,失去了理智,又或者说他疯了。
亚历山大趴在赫菲斯提昂的尸体上痛哭了三天,水米不进。
之后他吊死了赫菲斯提昂的医生,巨资筹办葬礼。
他还仿照阿喀琉斯哀悼帕特洛克罗斯,剪掉了自己的头发,让它陪伴着赫菲斯提昂,并且亲自为他驾驶灵车。
亚历山大写信埃及的大恶人克利欧米尼斯,让他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为赫菲斯提昂修建英雄殿,并承诺如果他能将神庙修建的令他满意,他将饶恕克利欧米尼斯过去和将来的所有错误。
为了保留赫菲斯提昂在部队的名字,亚历山大没有再派任何人去接任他的职务,部队仍叫赫菲斯提昂旅,行军时队伍前头的人举着他的遗像。
而电影里导演大胆的把赫菲斯提昂和亚历山大的死都归于谋杀。
罗克珊娜毒杀了赫菲斯提昂,这个女人真的是敏感又愚蠢,她始终知道谁是她最大的敌人,但是她不能了解赫菲斯提昂对于亚历山大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巴高斯远远比她聪明。
而亚历山大,死于众目睽睽,心知肚明的谋杀,他饮下那杯酒的时候,看着他的将领、他的男宠,这些声称爱着他的人却又想让他死的人,内心是什么感觉?
失望?
无奈?
解脱?
人世间已经没有他可留恋的事物了,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可四海之内无人与共,那不如归去。
就我私心来讲,我也很喜欢百度百科的那个解释,这位横扫三大洲的勇士死于哀伤过度和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过量。
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我其实内心也倾向于亚历山大没有故意自杀殉情,当时的亚历山大仍在做着再次远征印度的准备。
但是为了缓解因赫菲斯提安的早逝无法遏止的悲伤,他逼迫御医给他服用过量的菟奎(这种药物现代都被当作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再加上过度的酗酒与早年的旧疾复发,在赫菲斯提昂离世后的3个月或者8个月,他终究还是随他而去了。
亚历山大其实死于心碎,既是行动上再想走出悲伤,可是他的心仍旧不允许。
他对赫菲斯提昂爱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在赫菲斯提昂离去的那一刻,他灵魂的一半已被死神带走。
亚历山大一生以阿喀琉斯为榜样,他和赫菲斯提昂曾一起拜过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的墓,并分别为之献花。
在影片里,他们两个也无数次重复过那个著名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结局,“如果我是帕特洛克罗斯,我会先死。
” “如果是这样,即是马其顿失去国王,我也会为你复仇。
”最终一语成谶。
传说在亚历山大濒死的十几天中,他没有再说过任何一句话,任由他一手建立的王朝,就此崩塌。
我们总说帝王无情,显然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昂打破了这一设定,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永远停留在最好的年华,人生最辉煌的时候。
不必去面对之后的朝堂纷争,不必在日日的尔虞我诈中,消磨彼此的爱与信任,早逝这对于这对恋人来讲是不幸也是幸事。
照搬史书的台词,没有下文的苦难哲学,平行紊乱的情感交流(母子,男男,男女……超额了。
面对大众的电影无法承载复线叙事。
)但亚历山大大帝神灵保佑,只需加一点积极的脑补,即使有再多错,整个电影不差。
我看到了原来所期待的一切,堆得乱点不妨。
做不了史诗,但可以做教科书。
这是一部拍得极认真、极厚道的的片子。
《西洋军事史》中写道:亚历山大认识到神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所以应该杜绝城市与城市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视和对立情绪,将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四海一家的都市。
所以德罗森说:“亚历山大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纪元的开始。
”韦尔克恩也说:“此后的整个世界历史,包括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如果不研究亚历山大的毕生事业,就可能很难加以了解。
” 无疑导演斯通抓住并强调了这条主线。
非常可惜的是,种种感情纠葛本来只是人物的烘托,却被过度处理了,用来讨好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如果不熟悉历史的人,恐怕会迷失于亚历山大的种种怪癖之中,而忽视了他最伟大的地方。
亚历山大凭自我的禀悟,超脱了老师、父母和当时社会的偏见与仇恨,孤独的完成了不能为时代所理解的荣耀之征。
那种王者之风贯穿了我们能欣赏的一个个零碎的摄影极品:沙漠鏖战、马象对决……导演的金钱,可以买到的最卖力的编剧和演员也不过如此了,而只有真正不为钱所动的作者的文字才能直指人心。
正如真正的史诗大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T.E.劳伦斯的台词,“他们之中最好的不会为钱所动”——What they want is me.
故事是叙事般的忠实再现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于是更多的感受是对于这位伟大历史人物本身的。
也许很多人会把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拿破仑相提并论,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是不同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继承了希腊的传统,尤其是希腊的文化与哲学,那种对于人精神与体质的追求,亚历山大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他对于希腊传统是深深的敬仰和予以发挥的,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带来了所谓“希腊化时代”,每到一处就要建造体育竞技场,他希望把希腊的传统带到那里。
希腊的那种求知欲望,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给他的征服带来新的含义,他那时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地球究竟有多大,边界到底在哪里,当他面对印度边界上的雪山,除了征服的欲望,还有单纯的一点点冲动,看看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样的。
成吉思汗、拿破仑一定不会这么想。
于是他也有了用四万马其顿重装步兵对阵波斯百万雄狮的不可思议的勇气。
征服本身是血腥的,这一点上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没有区别,只是亚历山大身上的一点来自希腊文明的浪漫,让他的征服显得特别一些。
其实感觉评分没有那么差,亚历山大大帝和巴高斯的这两个人物都很深地印进了我的脑中,虽然其中的史实有待考究,但是全部电影在情节上的设置还是不错的,但是个人比较不喜欢那种一直翻来覆去的时空穿梭手法,加上一时使用公园前后,一时使用战争前后的计时方法,实在有点混乱啊,很喜欢演巴高斯的那个演员,那种温柔和娇媚并不是一个普通女人能演出来的,而他却是个男人!!!
有空再看最终剪辑版的吧
我一定是比alexander the great更伟大,不然怎么解释我可以硬着头皮看完这部难以下咽的史诗灾难,看的还是诸多版本里最漫长的终剪版。几乎所有历史传记能犯的禁忌都犯了一遍,琐碎的截面被完全纪录片式的旁白解说串在一起,打乱的时间线不仅无意义,还更凸显导演对组织材料的失控。对宫廷艳闻的流连迷恋最终胜过了对征服狂人的描写比重,尽管很明显导演试图在亚历山大的神话母本之上演绎鹰蛇缠斗,日神酒神永恒交战的俄狄浦斯模型精神分析图谱,但由于影片事无巨细却也了无结构的片段剪辑,只剩下了一组接一组空洞的视觉剥削狂欢盛宴,被无以为继的过时执念维系,被低俗媚众的奇观乱炖葬送。
托勒密那演员长得太像希斯莱杰了········这片子的男淫太养眼了>o<
恩 很恢弘!看了之后我对亚历山大大帝的看法都颠覆了!
三個半小時,囧,最愛史詩片!!!
纯粹为了基情...
啊啊啊亚赫西皮大好啊!!!三个多小时就是一个真爱故事!少爷每一个眼神都超级到位!但这对真是被导演拍的太精神恋爱了,亲一下会死哦!
重看了一遍加长版,3个多小时基得更彻底了啊啊啊无语凝咽.....
一位神经质帝王的传奇一生。
因波斯少年重温了一遍214min版,我擦,还真不是一般的浮光掠影... 不过话说回来,这题材确实不好拍...
DVD/清华
看得最终剪辑版,叙事结构倒是新奇,平行蒙太奇真是大坑套小坑,小坑套老坑,但是总觉得交叉点并不是所有都很奇妙,有些很拙劣。总而言之,真是一部激情和基情都很飞扬的史诗片……
不好看
柯林·法瑞尔的扮相怎么看怎么像13岁出道的牛郎 怎么看怎么不像23岁打天下的帝王
可能是期待太多,真正看到的时候反而觉得只是一般了~
基死了。
为了大帝和赫菲斯提昂!!
额滴神呀剧情好蜿蜒啊~
片子拍的套路不明确,神神叨叨的,看完之后并没有意犹未尽,而是梦游的感觉
感觉就是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