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相信选择用这种方式表现的作品,导演会将所有最有价值的表达都埋藏在细节当中。
遂今早趁着脑海中还依然留存的余热,又去影院二刷了一遍,的确体会到了很多原本没有立即察觉的信息。
已经看过很多版本关于主角人物命运的解读,于是在这里只想先谈一些还比较确定的事实。
麦斯卡饰演的单身父亲Calum带领自己的十一岁Sophie在女儿开学前进行了一段私密的土耳其之旅,同时也在这期间度过了自己31岁的生日。
关于这位离异父亲彼时的生活与感情状况我们并未得到更多明确的信息,只知道他经济状况并不算很好,开咖啡店的计划搁浅了,依然和前女友保持着还算良好的互动关系。
无法忽视的是他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似乎存在着某些问题,所以整个旅途他都在努力尝试内化并与其抗争。
这些线索都明显地埋藏在他对太极与冥想的兴趣,以及在个人独处时候的状态,以及听到女儿谈及类似于抑郁时无力的反应等数个镜头当中。
至于他的同性恋情的揣测或许有部分合理性,但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那段关于Claire的谈话),好在实质上他当时的感情状态并直接不影响我们对这部影片核心父女关系的理解。
另外最后,他与Sophie关于十一岁的生日被父母所遗忘以及对于爱丁堡的归属感这样的细节对话可能透露出他的成长经历也许并不算令人开心。
而十一岁的Sophie似乎拥有超越其年纪的兴趣与成熟。
尽管在父亲的眼中,她还应当与很多幼龄小女孩建立友好关系,但她自己反而更喜欢和年龄稍长于自己的青少年打成一片。
在多年之后,重新回看录像带的成年Sophie早已明确在一段同性家庭关系中扮演起了当初父亲的角色,但是她对自我性向的认知探索应该早于那段旅程。
在导演零碎的镜头中,她会透过匙孔窥探外面青少年女性的亲密对话,会观察青少年couple中女性身材曼妙的背影,以及会在背包中私藏女性身体的像章。
在探索父亲迷雾般的生活的同时,她也在父亲隐隐的鼓励下探索自己。
总体说来,电影的hook还是建立在了一段极其简单的矛盾以及一段伴随时间推移潜移默化的角色互换之上。
父亲对女儿在经济上的支持能力捉襟见肘,但是他一面试图独自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一面又试图倾其所有地帮助Sophie达成一段属于二人的美好回忆。
在女儿潜水眼镜的丢失以及女儿对于自己经济状况的讽刺过后,Calum的失望与心碎尽管并未被直接呈现到观众眼前,但却不难想象。
个人有理由认为,身为父亲的挫败感理应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他人后崩溃痛哭时千万根导火索中重要的一缕。
而Sophie当时正处于一个对世界与自我都极为好奇的年纪,她爱自己的父亲但又并不完全懂得他,所以即便她尝试着努力去在那段时间中看顾她的父亲,但还是可能不小心被父亲的直率所伤而反过来造成相互的伤害。
不过这样量级的矛盾终究只是两者关系绑定并成为彼此人生基石的插曲:导演在本片当中用了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对仗情节来说明父女角色的变化:除去机场离境的镜头发生在了片子的首尾之外,Calum替Sophie在深夜盖被,涂抹防晒,以及清洁面部的行为在影片中后期都发生了角色互换的场面。
Sophie对太极态度的转变以及替父亲过生日的情节也解释了她如何迅速地让努力成为一个可以令父亲依靠的角色。
即便这种依靠从未真正建立于相互理解之上,但父亲想要成为女儿一生可以倾听的对象,而女儿安慰父亲同享一片天空来维系亲人间的情感纽带:在已然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路径之后,父女双方还是竭诚用各自的方式努力靠近与拥抱彼此,已是本片最重大的意义。
麦斯卡的Calum在Sophie面前与身后所构成的反差,尤其是在土耳其挂毯店里瘫现的精疲力竭,是个人认为展现该角色个性矛盾的最佳时刻。
多年以后,父亲当初咬牙为旅途留下的记忆而终于成为女儿生活的遗产,令人觉得既遗憾又圆满。
从此角度看来,个人也倾向认为所有关于旅程的片段都是真实的回忆。
由于某些并未明确道明的原因,Calum或已然在Sophie重新回顾DV的时候真正离开了她(成年Sophie画外两次都伴有警报声或是诀别的暗示,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于是Dance floor就成为女儿在混乱的人生中对父亲穷其一生的寻找的最佳寓意。
不过就在父亲彻底退出自己的生活后且女儿终于开始正式承担家庭的重责,当年未真正搭建起来的理解的桥梁也才因为这段回忆的重拾而最终完工。
回望《晒后假日》,用声音实现「记忆」感知|莫非听电影_哔哩哔哩_bilibili记忆是如何运作的?
在长片首作《晒后假日》中,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给出了一种关于记忆的感知方式。
影片用声音打开记忆的通道,如同挽歌般,唤起对假日往事的印象与咏叹。
这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将探寻《晒后假日》如何用声音来实现记忆感知,留下记忆的余音。
(本视频只用于电影声音设计制作等交流,无任何商业或盈利用途,如若侵权,立删。
)欢迎大家在微博、b站、微信等其它平台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有关电影声音的幕后解析与新鲜资讯🎬
看完影片, 脑袋里只剩下蓝色: 夜晚深邃得发紫的蓝, 正午明亮的蓝, 海水有褶皱的蓝, 瓷砖光洁的蓝, 牛仔布粗糙的蓝, 群山是蓝色的, 撞球池是蓝色的, 涤纶泳裤是蓝色的, 宝丽来成像是蓝色的. 跟着录影带, 片段式地回溯Sophie11岁那年的夏日假期. 也许是叙事手段, 又也许是记忆本身并不可靠, Sophie发散出了很多她根本无从得知的影像: 电玩城里跨着摩托的她, "看"得到Calum不顾呼啸的巴士, 径直地穿越马路; 在泳池边接吻的她, "看"得到Calum捡起抽剩的烟屁股, 有去无回地没入海水深处; 登上飞机的她, "看"得到Calum收回笑脸, 扣上镜头帽, 落寞地离开; 还有还有, Calum那副嚎哭的裸背, 是否也只是她半梦半醒时的想象呢?虽然有解读空间, 但影片确实留下了太多关于Calum自杀的暗示, 就不一一列举了. 只是想提一提, 闪回中那支幻想之舞, 初看还以为是Sophie延伸了11岁那年的记忆, 再后来才意识到Calum身上根本不是彼时穿的白色衬衫, 而是在机场送别时的蓝灰条纹T恤, 舞到尾声, Under Pressure正好唱到 "This is our last dance", Calum应声坠入黑暗, 画面和音乐都戛然而止. 画面转到看完录影带的Sophie, 枯坐在沙发上, 一年生日, 她重温11岁的录影带, 既不是12岁也不是13岁, 那无疑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吧.那个短促夏日里的父亲, 在Sophie成长的时空中, 早已成了一个朦胧如烟的印象, 只是经过脑中漫长的拼凑和添补, 才成了这个我们看到的, 逞强而摇摇欲倒的脆弱样子.对我来说, 影片最迷人的特质是它的私人性. 除了Sophie, 导演并不试图塑造出其他人的完整形象, 又或许是不想要自己编排吧? 采用情绪化的, 极端细节化的片段来叙事, 让我很有代入感. 我特别喜欢那些平凡又独一无二的记忆碎片, 像是“你130岁了, 再过两天就是131岁”/ 把自己的脸压成一团, 再去争论谁的头小/ 在登机的队伍里, 挥手告别了十来次… 很难相信这些细节是凭空编造出来的. 尽管父女间没有完全袒露心声, 关系也因为财务状况, 家庭的分割, 年龄的变化, 而有所疏远, 但是依然能从他们的互动中, 领会到无可复制的信任和安全感. 我也因此稍微想到我的爸爸. 我高中念的寄宿学校, 一周单休周日, 所以只有周六晚可以离校. 记忆中, 总是闷热的夜晚, 他开车载我放学回家. 我大概会瘫倒在副驾驶位上, 问他能不能开冷气. 有时候他同意, 我就驾轻就熟地摇上车窗, 把出风口对准汗湿的额头; 有时候他会以天不够热为借口拒绝, 那我也没所谓, 改把头往窗边靠, 最大限度的够窗外的风. 除此之外我们不太讲话. 我还记得每次开过大桥的时候, 路灯一盏一盏被甩到车后, 我刚松懈下来的脑子空荡荡的, 想法都蒸发了, 只觉得好安心, 热烘烘的睡意升了起来, 迷糊中只希望这趟车能一直一直开下去, 永远也开不到尽头.影片最后的那场幻觉, 好像是Sophie和Calum忿恨地厮打, 又好像只是跳得太痴迷, 所有无法弥补不可重来的爱恨, 都交织又湮灭在拥挤的舞池中, 然后他们紧紧的拥抱了, 我想, 不管是谁拯救谁, 谁推开或是挣脱了, 都不再重要. 我也想要那个拥抱啊.
父亲后来到底怎么了?
让我换个更为精确的问法:《晒后假日》里,作为主角的父亲最后死了吗?
《晒后假日》影像非常出色,准确地描绘了记忆的质感。
如苏格兰出生、纽约生活的导演所言,这是一部相当私人化的电影。
也正因它的私人化,才如此远离真实而贴近记忆。
影片打乱了时间线,大量地使用了再制作的影像,譬如DV、宝丽来、四比三电视和胶片相机,无限接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图像质感。
故事其实很简单。
很多年以后,三十岁出头的女主角回忆她十一岁时,与当时三十一岁的父亲一起同游土耳其的假日。
尽管地中海阳光灿烂,仍有阴影停留在父女的笑颜间。
他们过于接近的年龄,母亲的全程缺位,或许在暗示过早生育为父亲带来的负担?
影片没有交待阴影从何而来。
观众从十一岁女孩的视角出发,只是懵懂地感知到忧郁,却分辨不清背后的缘由。
影片最大的悬念来自后半段的情节:深夜,父亲独自一人从沙滩奔向海面,消失在茫茫深夜。
镜头停留在平静的海面上,父亲没有返回岸边,留下了不详的线索。
结合成年女主的消极和颓废,不禁让人怀疑:父亲是自杀了吗?
影片没有直接回应疑问。
下个情节,从泳池约会归来,女孩发现父亲在房间里昏睡过去了。
海面上的微光,穿过了门窗,照在了父亲俯卧的裸体上。
他没死?
他只是睡着了?
后面的情节没有交待父亲投海的结果,父女俩继续度假,一直到影片结尾,两人在机场分手。
父亲投海的情节,成了影片一个孤立的眼。
导演既没有安排后续情节交待结果,也没有选择删掉它,而是让它悬在观众的头上,一直到剧终。
这是个文学性的、超越性的情节。
我是相信父亲已死的。
也许在假日间,也许在假日后,也许是自杀,也许是意外,父亲最终是离开了人世。
我相信所谓晒后假日,其实是个“逮香蕉鱼的好日子”——这个隐喻,来自纽约作家塞林格的经典短篇作品。
二战结束不久,一对纽约的新婚夫妻前往海滨城市度假。
丈夫名叫西摩·格拉斯,是个饱受战争创伤的老兵,也曾是小有名气的天才儿童。
现在的他变得古怪、不近人情。
他会给妻子推荐非常小众的德语诗集,还为她取了个奇怪的外号:“一九四八年度精神流浪小姐”。
西摩的岳母非常担心他的精神状态,甚至为他推荐心理医生,但西摩的妻子不以为然。
在旅馆里,西摩·格拉斯几乎不与任何人交谈。
他躺在海滩上,从不脱下他的浴袍,不肯让皮肤接触太阳。
他少数愿意交谈的对象,其中有个名叫西比尔的小女孩。
西比尔来到沙滩上,找西摩聊天,煞有介事地警告西摩,下次遇到另一个小女孩莎伦·利普舒兹时,要推开她。
西摩没有直接回答西比尔。
他提议两个人下海,“看看咱们能不能逮到一条香蕉鱼。
”因为“今天可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呀。
”“它们过着一种非常悲惨的生活,”西摩·格拉斯解释何为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洞里,那里有很多香蕉。
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
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
嘿,我就知道有那么一些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香蕉洞,居然吃了足足有七八十根香蕉……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也挤不出洞口了。
”西比尔问,后来那些香蕉鱼怎么样了?
“我真不忍心告诉你,西比尔,它们死了……它们得了香蕉热,那是一种可怕的病。
”一个浪头过来,把两个人浇了个透。
浪头过去,西比尔说她看见了香蕉鱼,嘴里含着六根香蕉。
西摩亲了亲西比尔湿漉漉的、弓起的脚心。
最后,西摩和西比尔告别,西摩独自回到了旅馆,从行李箱抽出一把7.65口径的奥特基思自动手枪。
子弹穿过了他右侧的太阳穴。
我們煙民常常會以「出去呼吸一下」來指代「出去抽煙」這個動作,我們的煙癮大多不是來自尼古丁,而是來自生活的壓力。
生活壓力越大,我們「呼吸」得越多。
《日麗》便是一部關於呼吸的電影。
當然,它不是關於抽煙的,但它關於我們要如何換一口氣,在不堪的生活中繼續生活下去。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是戲中父親和女兒剛下榻酒店後,女兒在床上睡著了,父親關了燈,走出陽臺點了支煙,然後忘我地緩緩扭動身子──這個父親喜歡跳舞,跳舞的父親也成為了女兒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後面不時穿插。
整場戲的鏡頭都是從女兒床沿邊往陽臺方向拍過去的,而陽臺和房間有玻璃門相隔,我們只能看到父親在陽臺上背對房間的動作,卻聽不到任何來自室外的聲音,而房間內同時也只有沉睡的女兒發出的呼吸聲。
戲中對於「呼吸」的指涉還有很多,潛水、游泳(尤其有幾場在泳池水底的慢鏡頭),以及父親不時自顧自做的類似太極拳的動作(以太極拳來說,他的動作基本上全錯)。
女兒一開始不明白父親為何會做這些奇怪的動作,直到後來旅行團到了一個野外的地方,女兒看到父親又做起了那些動作,便也模仿起來──她那時也許仍然不夠明白,直到後來她長大後,面對著一些如她父親當年同樣的,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生活之不堪後,她那時也許真正懂得了那些動作對父親的意義是什麼。
十一歲的女兒並非完全不知道「一百三十歲」的父親生活在窘迫中,甚至在父親有次提出可以給她錢去學唱歌後,直接戳穿了父親的真實處境:我知道你根本沒錢。
父女倆的那次旅行正是女兒十一歲生日。
同樣是一場父親在陽臺、女兒在房內的戲,女兒拿著DV機問父親:你十一歲生日的時候是怎麼過的?
父親說:我想不起來了。
女兒成年後重看了自己十一歲生日時和父親去旅行的那些錄像(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錄像本來應該在父親手上)。
整部電影正是由此觸發女兒對那次經歷的回憶──如果沒有這些錄像,她大概像她父親一樣,已經忘記自己十一歲生日是怎麼過的,畢竟每個人成年後都面對著各自的不堪。
事實上,父母倆的生日非常接近,都是在假期間過的,他們互相給了對方最好的生日禮物。
想起了多年前的《Boyhood》。
《Boyhood》根據演員12年的真實成長,拍下了孩子和家庭的變化,而《日麗》恰恰相反,只講述了父女倆那短短的一個假期。
看似平淡的講述,卻在結尾爆發出了最濃烈的情感,既有父女之情,也有做人之難的唏噓。
黑暗中我感覺到一同觀影的朋友似乎在哭泣了,結束後我問她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她說沒有。
那她想起的應該是她那位最近剛剛在異鄉自殺的朋友。
好好呼吸吧,朋友。
(2022.12.14一刷,四星)记得一刷时没有非常认真…感觉很平淡的叙事于是很多细节感觉意识流没注意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想越不对劲,能想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后劲属实很强,于是进行了二刷…并且看了一些细节分析更注重的去观赏…——————以下为二刷———————二刷带给我了无限的悲伤…从父亲的每个蓝色背景的镜头渗透到长镜头海岸无边无际的深黑寂静…从苏菲和父亲的每一次可爱的互动到假象中苏菲在繁杂的人群中找到了假装跳舞窒息崩溃的父亲…从所有被扭曲的异常美好的回忆和播放的录像带中到录像带的结束伴随着拍摄者父亲的离去…以及不停闪回的黑色的不真实性的想象。
其实一直有种在“父亲”的世界里没有人爱着他…他唯一能继续爱着的并且也爱着他的只有苏菲了…他濒临崩溃可能是他受不了自己无法给予苏菲更多更多的爱…他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也没精力在乎经济上的困处(过马路不看车、用毛巾捂着脸产生窒息感、抽别人扔的烟)以及只是走入那个安静的夜晚…安静的走进海里…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关心…没有人阻挡…仿佛父亲真实的内心里有堵墙…即使是苏菲的爱也无法感化…
他一个人的背影总是那么悲伤…那个海岸带给我的感受只有窒息…仿佛黑不透底的海水被吞噬了所有…连同那晚走进良夜的父亲,把我也一起卷进深处…
如果假象会是真的该有多好…父亲得到了苏菲的救赎…(苏菲紧紧拥抱住了他)他就不会消失在人海之中…感觉那人海里支离破碎跳舞的父亲是他最真实的一面…他像一艘船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只是不停堕落…越沉越深…而苏菲像灯塔…指引着他…是他的人生之光…是他所活着的意义…但是现实是他没有抓到那根救命稻草…他永远迷失了,正如苏菲一样迷失在混乱的记忆中…破费的父亲买下的那条有故事的毯子依然还在…但是一切都物是人非…
也许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见到的苏菲,所以摄影机的画面也定格在这里许久…很崩溃。。
看到最后破防哭了。。
特别是父亲随着女儿的离去也默默放下笑容收起相机回到了人海茫茫中…
其实又想了想也许这个开满着的灯的房间是父亲暂时走出抑郁情绪时的短暂停靠点…它是固定的,空白的,但是也是稳定的,明亮的。
只有和苏菲在一起时父亲会拿出自己心中的摄影机记录下自己女儿的每一刻…记录下所有的开心…这些时刻都算是with the "sun"…当假日结束以后女儿的离去也暗示着父亲精神状况的回归…重归抑郁…重新淹没在黑暗的,嘈杂的,破碎的,流动的舞动“人群”中…也就构成了aftersun…
好希望他们的假日就定格在拍立得里这快乐的一刻…就像苏菲对她父亲所说的:“Why can't we just stay in here.”“Can't live in hotel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父母吗?
夏洛特·威尔斯 (Charlotte Wells ) 精湛而怀旧式的首作——《晒后假日》(Aftersun)给出了思考以及答案。
《晒后假日》无疑是过去不久的2022年最惊喜的电影,导演兼编剧的夏洛特·威尔斯从个人的家庭相册中找到灵感,讲述了一个即凄美又强大,近乎挽歌般的故事,反映了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父亲、女儿,和未及言说的事《晒后假日》讲述了一个简单但具有“欺骗性”的家庭度假故事。
影片的叙事视角以成年苏菲(Sophie)的个人回忆展开,而这段贯穿近乎一生的记忆被童年的一段DV录像所承载。
通过影像记录的回忆,苏菲重温起了11岁时与父亲卡路姆(Calum)的最后一个假期。
童年,11岁的苏菲与父亲卡路姆一起跟随巴士旅行来到位于土耳其的度假村度假。
片中32岁的离异单身的父亲卡勒姆由96年的爱尔兰演员保罗·麦斯卡(Paul Mescal)饰演,因一张过显年轻的娃娃脸,在片中还是荧幕外都容易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
卡勒姆与淘气天真的女儿苏菲开启了在土耳其的度假胜地逗留的一周。
时间和地点的细节一目了然,这个故事与过去息息相关:一大块的数码摄像机的像素化模糊、复古的时代陈设、摇滚乐队音乐(Blur、Queen&David Bowie)、无处不在的英国人、穿着马球衫的度假村代表、芬达汽水、街机游戏、玛卡莲娜舞,这里是90年代后期。
在度假酒店里,父女俩一起在泳池边度过慵懒的时光、互相涂防嗮霜、一起游泳;父亲因手打石膏,在一旁观望女儿打桌游时又不免担忧女儿与年长的朋友玩,又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一起登山、一起泡硫磺澡时谈论埃及艳后的传说——这是整部电影中最简单而温馨的部分:一张迷人、生动、细致的家庭假期肖像,一段苏菲开学前的暑期度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段轻松温馨的家庭旅行,然而整部影片的基调如同片中父亲的角色卡勒姆一样,是一座半浮出表面而底下淹没的冰山:水面之上的一切都意味着假象,水下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无法触及的,看不见的浩瀚。
仔细体会剧情的细节,会发现这段原本父女一起愉快的时光上却始终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感觉,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电影中十分巧妙地运用DV录像这一影像载体,将过去和现在虚虚实实地交织在一起。
影像的倒带、终止和启动的声音,从一开始就萦绕在电影中,并侵入到每个场景里,提醒观众所看到的可能恰恰是因为苏菲当时的记忆有所偏差,其熟练运用的视听语言,让故事在记忆场景和现实时刻之间来回穿梭,探索那段阳光下看似快乐的假期,其实是一段悄然深入骨髓的忧郁回忆。
随着安静、反思般的回忆叙事,我们跟着成年苏菲的视角拼凑起了回忆,这才在20多年后发觉——尽管当年父亲卡勒姆竭尽全力为苏菲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但他似乎一直在焦虑和抑郁中苦苦挣扎,甚至试图自杀。
影片的开头,父女俩到达旅馆时发现他们的房间只有一张床,而卡勒姆当初预订的是两张。
父女俩睡在一张双人床有什么大不了?
卡勒姆似乎不这么认为。
半夜,苏菲劳累地熟睡去后,他在一张小床上醒来,来到远处的阳台上。
透过平板玻璃门可以看到卡勒姆因右臂上的石膏而挣扎着点烟,在吸完一口烟后,他的身姿开始有节奏地前后摇摆,手臂向外、向上和向下移动,这是如梦似幻般的太极动作。
不太清楚他在思索什么,画面保持了疏离——这是父亲独属的孤独时刻,在孩子熟睡后才开始。
随后从父女俩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卡勒姆和苏菲的母亲已经不在一起了——他们显然在相对年轻时就有了苏菲,如今他移居英国,母女俩则留在了苏格兰,而这次父女俩难得的相聚的度假,实则是卡勒姆勉强负担得起的土耳其之行。
苏菲的父母分居,她主要和母亲一起生活,卡勒姆谈到要找一个新地方,苏菲在那里会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也许还会和一个叫“Keith”的人合伙做生意,但从他谈论这一切的“语气”来看,很明显他对这段描绘的未来不太抱有信心。
有“线索”表明他的人生并没有完全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发展。
他的年纪过轻到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显然他在年纪尚轻时就当了父亲,而过早的拥有孩子则打扰了他人生的规划,以至于今天还在职业上苦苦挣扎;旅途中他带着关于冥想和太极拳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打太极平复自己的焦虑,与其说这是他的终身爱好,不如说是一种避免焦虑的方式;他似乎没也有多少钱,一次潜水时苏菲没接住潜水眼镜,气氛随机紧张了起来,因为对卡勒姆来说潜水眼镜价值不菲,而这种焦虑压垮了他。
相较于忧郁的父亲,天真的女儿苏菲显示出了超过她年纪的敏锐和成熟。
苏菲在小时候听到只言片语的“订婚”二字就感到高兴,因为她希望父母能够和好如初。
而如今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她没有了这样的期望,但她很难理解为什么她的父母即使不在一起了,也会依旧交换“我爱你”。
她会在父亲打太极时翻白眼,并将之俏皮地形容为“像个忍者一样做着奇怪的慢动作”。
在度假村,11岁的苏菲第一次迎来了性别意识的朦胧觉醒,并体验了青春期的意义。
她偷听到青少年傍若无人地谈论着“性”,目睹着他们在泳池边肆意忘我地接吻,这是一个她未曾仔细看过的世界,她萌生了长大独立的想法,就像她遇到的那些青少年一样。
她甚至在玩摩托车街机游戏时,遇到了一个同龄人,一个似乎对她有浪漫兴趣的男孩。
与此同时,父女俩的世界、爱与了解,又是这么近那么远。
记忆承载了这份鸿沟,当录像暂停并再次启动时,某些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重复出现,一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对话和场景都具有更大的意义。
苏菲与父亲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联系,能敏锐地察觉到了父亲的“不妙”,但当时 11 岁的她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父亲的那些“时刻”,无法完全理解她父亲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但她还是尽可能的凭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深刻的理解,来安慰着父亲。
她能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空间与人的关系:只要共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抬头仰望同一个太阳,即使我们不在一个空间里,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在“一起”的。
这种独特的思维能够让苏菲与父亲分别的情况下依然感到安心,然而父亲却对这种文学般的语言和想象力感到困惑和不解,也许从他的角度看来,自我宽慰式的安心是短暂而虚假的,他见不到他的女儿、不能陪她长大、不能陪她玩耍、在她身边保护她、听她诉说小秘密,这种失去爱的痛苦才是“地久天长”。
苏菲认为他们能共享同一片天空真好,也许广阔而蔚蓝的天空才是真正将索菲和卡勒姆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而卡勒姆却体会不到这种文学上的语言和想象力。
这个明显的鸿沟无疑是电影的核心,它暗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潜在的亲近和显然的距离。
孩子是有洞察力的,能感知事物的,即使她不能用言语表达。
同时,孩子的认知也是弹性的,她一边可能察觉到父母存在的焦虑,另一边也会为在街机游戏中结识新朋友而高兴,这两件事甚至可以同时发生,并在思维中同时进行,而成年人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一次潜水游泳时,苏菲无意弄丢了潜水眼镜,父亲卡勒姆惊慌失措般转身朝着面具掉落的方向追寻,事后的苏菲敏锐地意识到了父亲这一情绪上的转变,先是进行了言语上的道歉,后是行动上的亲密示好,而父亲卡勒姆显然再一次对这一举动感到“惊慌失措”——因为女儿发现了他经济上的窘迫和情绪上的失落,而这两点他自认为隐藏得很好。
父女俩的另一点鸿沟,在于他们对于“年龄”的不同态度及诠释。
正接近于青春期的苏菲,对超乎她年纪之外的事显示出异常的兴趣,她看着泳池边的青少年大肆地散发的青春荷尔蒙,好奇什么是吻、什么是触摸,她跟同龄男生第一次尝试了什么是“吻”,又对父亲帮擦防晒霜的平常之举显示出成熟后的抗拒。
她会好奇吸水烟的夫妇在干什么,质疑成年们明明一边告诫孩子吸烟不好却一边明知故犯,她不明白为什么爸妈明明分开了却又互相表达“我爱你”。
苏菲迫切地想要长大,像许多孩子一样,她认为成年比童年更加令人兴奋,她即将进入自我分离并成为“自己”人的年龄,年龄之于她是义无反顾的肆意青春。
而如果假设年龄是许多 30 多岁的人的自然恐惧,父亲卡勒姆似乎比同龄人更受此困扰。
他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也许从未真正打算在 20 多岁时生孩子,他因此被迫承担责任,人生时乖运拙。
当卡勒姆回答他的前妻:"你是在检查我吗?
",这是轻松的戏虐还是另有隐情?
一次跟潜水教练的对话,他甚至提到无法想象自己能活到 40 岁,也对如今30多岁的自己感到惊讶,这是自我解嘲还是一种自我厌恶?
对于卡勒姆来说,年龄有时是一种“特权”,有时也是一种诅咒,他甚至对年龄的敏感达到了一触即溃的程度。
电影中的一幕,苏菲拿着录像机采访父亲卡勒姆,询问他的11岁生日怎样度过,卡勒姆随即新心生不悦,用冰冷生硬的语气要求苏菲关掉录像机。
苏菲在关闭了录像机后,再次发挥了超乎她这个年纪的聪慧,她说:我可以把它记录在我的小脑瓜(mind camera)里,父亲既而才道出当年11岁时残酷的生日过往:没人记得、敷衍了事。
这一幕背后的残酷真相在于,成年后似乎没有多少人能记得童年的某一次生日,而卡勒姆记得却避而不谈,则是童年生日给他留下太过糟糕的回忆,生日只是一场幽暗的憾事。
困在抑郁中的父亲
电影中,苏菲几乎每一次与父亲的互动都有一种深深的忧郁,那么父亲卡勒姆是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的?
人生的痛苦到底是一种过程,还是瞬间的永恒?
导演很巧妙地没有采用细致的叙事模式来描绘卡勒姆曾经遭受的痛苦,而是通过展示父女对话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对他遭受痛苦的原因有了一个粗略的认知。
他的抑郁似乎始自一直被忽视的童年,成年后他离开了一路长大的家乡爱丁堡,搬去了伦敦,希望和他的商业伙伴在那开起一番事业,但他似乎对这个商业冒险的未来也不太肯定,爱丁堡也是他再也“回不去”的家乡,是个没有归属感、失去共鸣的地方。
卡勒姆的性格充满了挣扎和痛苦。
他似乎难以在职业上的取得成功甚至稳定,他不断地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甚至提到目前考虑与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
职业上的不顺也似乎导致了经济上的拮据,尽管如此,他试图掩饰自己的困难。
面对丢失的潜水眼镜,他慌张不已,却又向女儿隐藏起了忧虑,作为父亲,他不希望苏菲因为经济拮据而看不起他。
卡勒姆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无根的。
在谈及浪漫生活时,卡勒姆认为自己是失败的,自从与苏菲的母亲离婚后,他似乎已经放弃寻找爱情或者人生伴侣,如今他唯一拼命抓住的根就是女儿苏菲。
而当苏菲不在身边时,他会绝望地哭泣,他尝试了一些方法来调解他的抑郁情绪,他在旅途中随身阅读关于冥想的书籍,闲暇时打打太极,而这些似乎都无法延缓他愈来愈深的抑郁情绪。
他开始漠视自己的生命。
一次穿过街头,他全然不顾迎面而来鸣笛的大巴车;一天熹微清晨,他赤着脚站立在阳台栏上,大展双臂不知道在拥抱什么。
明明经济拮据,对丢失的眼镜慌张、抽路边捡来的二手烟,却依旧斥巨资850英镑买下昂贵的地毯,而这一举动也可被视为许多精神紊乱的前兆——大肆乱买,挥霍财产。
影片的另一幕高潮展示了卡勒姆情绪上的失控。
一个夜晚,度假村举办了家庭卡拉OK,苏菲以父亲的名义报了名,并劝说父亲一起上台,而父亲显然对上台唱歌一事充满了抗拒,甚至是严词厉色地拒绝。
苏菲劝说未果只身上台后,再次示意父亲上场,而卡勒姆依旧无动于衷,坐视女儿怏怏地唱完一首歌。
随后卡勒姆表示只要女儿喜欢可以为她报声乐课,这笨拙的安慰点燃了苏菲的情绪,她生气地回答她的父亲不要承诺他做不到的事。
苏菲愤怒的情绪情有可原,一个再怎么成熟敏锐的孩子,也承受不住父亲突如其来的冷漠。
而显然,苏菲的回答深深地刺痛了卡勒姆。
这次不愉快的谈话后,卡勒姆为缓解尴尬提议一同离开,回到酒店。
而当苏菲冷冷地拒绝后,卡勒姆并没有再三挽留,而是转身离开,放任女儿只身留在这个陌生又未知的境地。
卡勒姆接二连三的异常之举显然与他突如其来的抑郁情绪有关。
他难以抑制的悲伤情绪与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在众人面前高歌,无异于进一步加剧他情绪上的失衡。
卡勒姆“被动”地旁观并未延缓情绪的到来,女儿回来后的讥讽则是彻底击溃了他心中的防线,他的抑郁情绪开始赤裸地暴露,他急于逃离现场,以至于不管不顾地将女儿抛下。
面对抑郁,他抵抗、妥协,最终落荒而逃。
正是在这次谈话之后,卡勒姆独自回到房间,若有所思地回看录像带试图转移注意力,然而终究还是坐立难安。
他走上夜晚空荡荡的街道,抽起路边捡到的二手烟,一路绝望地走进幽暗的大海,走进淹没他所有的悲伤、忧郁的大海——这一刻他最显孤独。
而影片中的另一平淡、动人的一幕,背后又是父亲无尽的悲伤。
父女俩跟随旅行团来到一处景点,当父亲爬向阶梯高处时,女儿悄然地在身后安排每位游客齐身为他唱生日快乐歌。
而当众人的歌声响起时,卡勒姆面露的表情难以看出是真正由衷的快乐,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悲欣交集(happy-sad)。
下一幕便是卡勒姆赤身崩溃地哭泣。
对于像卡鲁姆这样极其敏感的人来说,苏菲的善举和纯真的爱似乎超过了他的承受,他以往人生的挫折和失望似乎深受这种“善良”的影响,他曾期待过,又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最终心里一潭死水,生命以痛相吻,他却报之以悲歌。
他开始放纵自己内心的孩子,女儿则表现出成年人的成熟,苏菲的贴心无疑给父亲心里留下一片涟漪,只是这到底是不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留念?
褪去抑郁的底色,影片中一些细节也展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无论是精神上或身体上,他都很谨慎地在自己和成长中的女儿之间保持界限,他事先预订了两张单独的床,而住进一张床的房间后,他选择在窄小的婴儿床上辗转反侧。
他会教女儿一些防卫的招式来保护她自己,他告诉女儿她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当苏菲与他分享前一天晚上亲吻一个男孩时,他表达了他多么希望苏菲能与他分享她生活的秘密——无论是她选择约会的男孩,还是她沉迷于服用的药物。
他补充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让她重蹈覆辙,但她需要与他分享。
而尽管这是一次倾心的对话,但在视觉上,角色之间依旧保持着距离,从这次谈话中,我们也感觉到卡勒姆曾经也拥有肆意的青春,但也许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可以仰望的人、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秘密、也没有人给他建议,帮助他重回正轨,他想成为苏菲的“那个人”——一个她可以完全信任,指引她人生方向的人。
独特的视听语言
《晒后假日》是一部反映记忆的怀旧电影。
电影中,记忆是唯一能够消弭时空鸿沟的东西,但同时也让距离感更难弥合,孤独感更加强烈。
大卫·柯南伯格的实验性短片《 摄影机 》(Camera )中的一个角色说:“当你记录这一刻时,你记录的是这一刻的死亡”。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夏洛特·威尔斯的这部电影。
《晒后假日》作为一个非常私人向的情绪电影,由记忆和想象的阴霾组成,电影的视听以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存在,那就是记忆、想象、潜在符号的语言。
成年的苏菲回顾她儿时和父亲的往事,零散的35mm镜头展现了苏菲和父亲卡勒姆真实的回忆,同时,镜头之外是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强烈联系,即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电影中苏菲与父亲互动的画面几乎都是明亮温暖的。
本片的摄影指导 Gregory Oke 使用了一种柔和而丰富的色调、充满夏日气息和饱和度,来展现一种记忆之外,想象之中的美好色彩。
苏菲与父亲的互动是游离在当时的索尼录像机之外的,而这种明亮饱和、温暖的色彩展现了成年苏菲原本记忆中的内容——她童年视角的温暖,与父亲在一起时的温馨时刻。
而父亲卡勒姆的单独画面,大多是昏暗冷峻的。
这种高对比度、冷峻的色调,充满着一种忧郁的浓重氛围,这是成年苏菲的回忆视角,她现在可以看到小时候看不到的东西了。
而冷峻的画面显然是电影表达的核心——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记忆不可靠的本质。
这很《一一》回顾你的童年,有多少是你能具体记住的?
其中又有多少重要、深刻的片段是在事后多年回忆起来才感到细思极恐,让你领略到“啊哈时刻”(Aha moment)的?
儿时的苏菲拿着摄像机,父亲卡勒姆背对着她站在酒店的阳台上,脸上带着一种她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表情,在那一刻,她见到了父亲永恒的奥秘,只不过要到成年时才能完全明白。
这部电影的整体弧线是成年苏菲回顾并反思那段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通过成年苏菲观看家庭录像产生的回忆,使我们审视每一帧画面、寻找每一个线索,揭开一个个仍然难以捉摸的隐藏真相,将我们带入到记忆的最深处,成年的苏菲意识到了她父亲在那段时间一定经历了什么,她多么希望当时的自己能帮助到他。
成年后的苏菲与此同时,成年后的苏菲也出现在这种冷峻的画面中。
从影片穿插的画面中了解到,成年后的苏菲也来到了父亲当年的年纪——她32岁了,此外,儿时性别意识懵懂的她长大后是一名Lesbian,并与另一位女人组建了一个家庭,甚至拥有了一个孩子。
同时,她在这段家庭婚姻的内部关系中充当一名“父亲”的角色(“父亲”是一种性别属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属性,同性恋家庭群体也难以离开这种社会属性),她开始了为人父母的旅程。
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个性,卡勒姆在土耳其度假期间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挣扎,如今苏菲也可能面临着与父亲当年相似的心理斗争。
因此,此时的苏菲能看到她小时候看不到的父亲的另一面,并意识到父亲的挣扎。
一方面,她在录像带承载的美好时光中寻找慰藉的同时,逐渐理解卡勒姆的父母给他造成的创伤,也试图忽视或原谅曾经他父亲为人父母可能遇到的任何失败;另一方面,她或许也不希望她与孩子的关系会像她和父亲那样如出一辙。
一暖一冷电影中的另一幕采用了一暖一冷的色调,暖色的一边是苏菲在讲述童年的烦恼,冷色的另一边展示父亲难以言喻的心理肉体上的双重伤痛。
电影中也经常呈现偏离中心的画面、破坏稳定性的视角,通过卡勒姆透过的门缝,或者镜子和电视屏幕的反射,将情节中的对白远远转移。
这种被移开的语言、刻意疏远的立场,让观众置身于稀疏的对话中和沉默的空间里、更加沉浸于影片忧郁的色彩,使一些诸如爱、喜悦甚至失落之类的情绪更加强烈和真实。
此外,电影中大量出现了90年代的热门摇滚歌曲,如REM 的“Losing My Religion”,Chumbawamba 的“Tubthumping”、All Saints 的“Never Ever”、Blur 的“Tender”、Catatonia 的“Road Rage”,来烘托怀旧的时代氛围。
影片最后的一幕高潮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
吃完晚餐,父女二人寻着Queen&David Bowie的“Under Pressure”来到舞厅,此时,卡勒姆的情绪突然“癫狂”了起来,大胆地迈进舞厅并邀请女儿一起跳舞。
影片音乐的制作方 Pastel Productions 调整了现有的曲目,隔离了人声和原本的节奏,使得 Under Pressure 由原本的激昂向上的节奏情绪变成得低沉消极。
(个人觉得电影中Under Pressure 版本更好,跟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异曲同工——表面是温暖欣喜,实则是无限的悲伤。
可惜目前官方放出的ost并没有这个版本。
)随着卡勒姆开始在狂欢中跳舞,Under Pressure 只剩下Bassline的intro——A和D的十二品,升一个八度后不断重复,屏幕开始交闪着舞厅的频闪灯和漆黑的轮廓光。
成年苏菲此刻电影中“超现实主义”的一幕开始出现——成年苏菲在不断交闪的画面中出现,Under Presusure 的整个节奏被有意拉慢,Bassline消失,牙叔&宝爷的人声被放慢、尾音被拉长,画面不断交闪着着成年苏菲撇见她的父亲、她走向他、却看不到他的全貌;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开始向父亲怒吼。
放慢的歌词人声 Why can't we give love that one more chance? Why can't w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伴随着童年苏菲推开父亲的拥抱,黑暗中的成年苏菲又试图拥抱他,然而父亲还是从她身边溜走了,苏菲目视着父亲坠落于黑暗中,无法抓住他;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这段情节与Queen&David Bowie的热门单曲 Under Presusure 完美契合,这首歌体现了卡勒姆内心所面临的迷惘,那些他隐藏在太极和虚假的热情背后前所未有的挣扎。
而在画面上,明亮的阳光给人一种乐观的暗示,卡勒姆看似以他无忧无虑的舞蹈为舞池增光添彩,好似他的生命不止于此,而黑暗中闪烁的频闪灯暗示着希望即将耗尽,黑暗最终将卡勒姆吞噬。
同时,这一幕也可看作是不同时期的苏菲对她父亲的两种视角——多年后的一个寻常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脚踩在当年那张地毯上的一刻,忽然间才明白十一岁的那个土耳其夏日里你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我多么想回到舞池里去拥抱你,可是已经来不及。
父母是尊不被理解的雕像正如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导演的“假面舞会”,导演的首作多少都带有个人的自传色彩。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夏洛特·威尔斯在采访中坦言,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翻阅家庭相册:“我意识到那一刻——不仅是智力上,而且在内心深处,当我的父母生下我时,他们是多么年轻。
我看着一张父亲抱着两岁时的我的照片。
当时他大约26岁,我凝视着他的脸,他年轻的曲线,他眼中的光芒,他握着我手的温柔方式,(主要是为了不让我把他的眼镜从他脸上拉下来)这让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时间在两端来回伸缩,我想到了 26 岁的自己,多么年轻和狂野。
所以对我来说,他们曾经那么年轻,这似乎仍然令人难以置信,他真是个好爸爸,我很想问问他的生活。
”
导演11岁时和父亲的一次度假,恰好在土耳其《晒后假日》独特魅力来自于它的“微妙”表达、在于它的“克制”:它没有解释卡勒姆抑郁背后的原因,甚至是影片的最后,卡勒姆到底有没有自杀。
电影的最后一幕,卡勒姆在机场送别并拍摄苏菲飞回爱丁堡的画面。
他站在栅栏后面,一只手拿着摄像机,另一只手挥手告别,目送苏菲离开后,他转身,打开并走进那扇门。
仔细看门内不断频闪的灯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如空无一人的机场,没盖章的明信片等),影片中的卡勒姆在这次旅行后不久就自杀了,这是苏菲最后一次见到她的父亲,这也是触使她回忆起这段记忆的原因之一。
他可能因为一些自毁倾向而身死,或者他的精神状况糟糕到难以复加,以至于肉体消亡才是灵魂的唯一解脱;他也有可能不会自杀,因为这次旅行让他明白至少女儿苏菲还是他的Living hope,但他的生命仍然以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
影视叙事上的“模凌两可”即影像艺术留白的方式,如果你喜欢大卫·林奇,那么你就会喜欢这种艺术上的“留白”——父亲没有死,他只是转身回到了那个舞池。
Sophie, I love you very much, never forget that.电影中的两位演员也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在片中饰演苏菲的弗兰基·科里奥是一名儿童演员,每天只能在片场工作 4 个小时,演技依旧不失浑然天成。
此外,片中当卡勒姆告诉苏菲停止拍摄时,苏菲的那句巧妙回应 “好吧,我会用我的脑袋瓜记录下来” 是小演员脱口而出的台词,原剧本中没有,导演觉得这是一句很棒的台词,她都没有想到,因此保留了下来。
饰演父亲卡勒姆的保罗·麦斯卡,冉冉升起的好莱坞新星,一张深深抑郁的脸就是最自然的演技。
影片的一大亮点在于它通过展现一些人们日常平凡的时刻,从苏菲纯粹的记忆转向更抽象的困境,将看似简单的表现形式转向更确切的意义,通过一种非说教的方式为我们所有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走出他们的困境或阴影,甚至恐惧有一天终要变成ta、恐惧有一天也有一个孩子看着变成ta那样的我。
因此,电影促使我们回顾以往许多像这样看似平凡的小时刻——有时细致的观察会打破原本寂静的时刻。
记忆就像被影像记录下的画面,被保存了在琥珀中,时间变慢了却没有停止,以至于记忆慢慢发生了变质。
真正的记忆是不断暴晒着我们的烈日,而这些看似美好的回忆则是一种晒后修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记忆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偏移,以达到一种我们想要的,想象中的美好“假日”。
我们的回忆又是惆怅后渐合上的相册,美好的瞬间定格在画面的一侧,即将消逝的痛苦也变得不可磨灭,染上神秘、遗憾和诗意。
最后,影片中的卡勒姆也不仅仅只能被视作是“父亲”的定格形象,ta可以是父亲、可以是母亲,也可是长辈、朋友、恋人。
It could be anyone. 这或许也是导演想传达的意思。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
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
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我弟弟在那个失去生命的夏日走出房屋时,应该说是平淡无奇,他千百次这样走出房屋。
由于那次孙光明走出去后所出现的结局,我的记忆修改了当初的情景。
当我的目光越过了漫长的回忆之路,重新看到孙光明时,他走出的已经不是房屋。
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
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
——《在细雨雨中呼喊》余华
第一次舞厅镜头 2分05秒-2分22秒
第二次舞厅镜头35分06秒-35分36秒
第三次舞厅镜头56分12秒-56分44秒
第四次舞厅镜头1小时14分32秒-1小时14分36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一段1小时29分38秒-1小时29分50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二段1小时30分04秒-1小时30分22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三段1小时30分27秒-1小时30分56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四段1小时31分07秒-1小时31分17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五段1小时31分19秒-1小时31分23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六段1小时31分29秒-1小时31分30秒
浏览了下评论,大多从文本聊,我从导演角度聊聊。
纵观全片,观众应该有个最直观的感受,正反打对话镜头非常少,除了利用镜子或类镜子避免正反打突出情绪外,父女大部分对话场景主要两种方式,通过DV(增加观众代入感)和二人同框,为什么用二人同框的方式?
谁在“看”?
作为观众的我们和电影结尾处已经长大拿着DV的女儿,如果开场半马赛克的DV画面和结尾女儿拿着DV首尾呼应,是文学和电影的通用手法,那么二人同框是只属于电影的表达方式,即什么也没说也没解释,就给人一种关系的亲近感。
另外,小女孩的演技为电影大大增色。
首尾呼应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在调度、构图、转场下足了功夫。
文字转画面的能力较强且不甘平庸。
文学与电影通用且流畅的过渡 如需更加电影化可以这么处理,就不画分镜了,简单描述下:整段画面是连续的大远景推至特写,最后再穿至车外的马路——1,黑夜中行驶的旅游车;2(画外音:导游开场白,女主和父亲对话);3,车内,女主和父亲;4,车外,马路。
至于是从前车前到车后(回忆),还是车后到车前(旅途、回忆的开始),看转场需要。
全片随处可见的放弃正反打对话 这段可以优化如下:
全片经此转折
导演有意把快乐和难受分两段讲 快乐是当初的回忆,难受是现在(电影为倒叙)对于父亲进一步的思考和发现,或多或少体会到了父亲的痛苦。
结尾干脆,配合转场技法让本片后劲十足总结,导演想法优于同类电影,技法上很有野心,部分尝试成功,总体上尚未娴熟到和自己想法以及电影本身同步的程度,放弃一些非必要的技法会使电影更加轻盈与自然。
禁止转载
电影Aftersun,单词直译晒后修复,中文译名晒后假日,是我最近又加入夏日必看清单的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单亲家庭的女儿与父亲在土耳其地中海边,度过的最后一个难忘的夏天。
作为文艺电影,主题大多晦涩隐匿,仁者见仁,这部也是,在诸多可以探讨的主题中,与父母辈之间的关系是我最想聊的。
我们和父母辈之间的关系,也是与回忆的关系。
我们试图理解他们来理解自己,也试图通过理解这样的关系来成长。
影片中,镭射灯光明灭闪现的舞池,三十一岁的女儿与当年三十一岁的父亲相见,他们没有说话,各自狂欢,各自悲喜,是那么熟悉的亲人,也是那么遥远的陌生人,这么近,那么远。
舞池是迷幻舞池,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与同龄的父母在真实的时间轴上相遇。
但也是必然舞池,我们终究会长大到他们的年纪,面临同样的问题和选择,以这样错位的方式,与他们相遇。
时间是直线的,也是循环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父母辈之间的关系,明明那么近,但也那么远。
电影主要以女儿的视角讲述了这段假期,正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时态交叉行进,必要时才插入一些第三方视角,但总之,很少有完整的父亲视角。
女儿正在进行时的视角中,看到的,是年轻到甚至被认为成自己哥哥的父亲,帮自己温柔擦防晒霜的父亲,情绪时时阴晴不定的父亲,这样的形象,充其量只是一个缺乏表达爱的经验的父亲。
那时,成年万岁,渴望长大的女儿,是不能理解她的父亲本体的——一位面对感情生活会受伤,面对困厄会不知所措,面对生命的粗粝会想要放弃的大人。
而女儿一般过去进行时的视角中,她发现了那些草蛇灰线,发现了父亲那时深陷泥潭的事实,也发现了自己和父亲之间有意的或无意的相互救赎。
只是这样的救赎对于父亲来说,结局并没改变,对女儿来说,治愈的功效也是等到十几年之后,才得以显现。
孩提时期,其实也很少能真正的理解大人,这也是我长大之后才会说出来的话。
因为在渴望变成大人的小孩儿眼中,总以为自己所见,便是所有大人的世界了。
还没有出海的水手,再怎么从书本、过去人的言语中了解大海,再怎么自信自己强大的领悟感受力,也终究没办法理解大海的全部。
成长,只能靠公正的时间和切肤的体验才能完成。
故事其实是一个极端的悲剧,或许因为同性恋不被认可,或许因为事业不够顺遂,父亲走向了生命的黑洞。
也许,在幼小的女儿心中,这段最后明媚的父女假期,是很长时间里面都尘封在心底,不愿意打开的秘密。
长大后的女儿,在面临相似的境遇后,才终于愿意将回忆的匣子彻底打开。
舞池是一个意象,那些尘封的回忆早已被时间腐蚀成了碎片,只在某个灯光突然照进的瞬间,在某个通灵的瞬间,才有机会被重组,被寻回。
面对回忆,总是习惯性剪辑。
渴望藏匿痛苦的回忆,收藏快乐的回忆,来让日子变得好过一些。
被剪碎的回忆,而后会被时间冲散,变得像是湖面泛起的波光那样稀碎。
人怎么指望自己能对抗时间呢?
还是提到我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回忆若是起不到治愈之用,弃之不可惜”,这话听着挺爽,也挺解气,实则,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放弃回忆的权利。
静待时间的波浪把回忆稀释,冲散,某个潮汐溯回,有些碎片会回来,有些不会,回来的等待你去捡拾,拼凑,变成新的宝藏。
这是渺小的人类唯一能做的了。
整个电影的转场剪辑都在表达这种破碎感。
短暂的海边假期中,女儿度过了自己十一岁的生日,父亲度过了自己三十一岁的生日。
“当你十一岁的时候,觉得现在的自己会做什么?
”“你十一岁生日怎么过的?
” 女儿举起DV问父亲,也想记录下这一瞬间父亲的回答。
如果DV代表记录下来的记忆,可追寻的记忆,那至少在女儿的记忆中,第一个问题父亲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悲伤的答案。
似乎,这样的记录,破碎而无用。
但我相信,长大到三十一的女儿,在沙发上,那个回忆的夜晚,同样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她能有答案。
“当我十一岁的时候,我想长大,想去爱,爱人,也爱这个世界。
“”我十一岁的生日,是和父亲在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度过的,是很快乐的日子,我的父亲,把当时心中所剩无几的,对这个世界的爱意,都给了我。
“我想,这或许是长大后的女儿可以得到的答案 一夜的回忆,触摸到了那一刻的宁静与明媚,无尽与短暂,无忧与繁杂,以及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与父亲的告别。
这是女儿第几次回忆起这次经历呢?
我想,绝对不是第一次。
前面我说,人是渴望藏匿痛苦的回忆,收藏快乐的回忆的,但现实却相反,人总是擅长记住痛苦的回忆,而遗忘快乐的回忆,所以痛苦才度日如年,快乐才转瞬即逝。
这无法预料的,最后一次与父亲挥手作别的dv影像,估计不知道被女儿翻出来看过了多少回,那思思作祟的想念,也不知道在午夜梦回侵袭过女儿多少回。
镜头的忧郁感,压抑感也是影片的画面一直贯穿的风格。
这绝对不是女儿第一次回忆起这次假期,但却是最完整的一次,也是足够升华的一次。
所以才有了和解,修复和治愈。
当我们看到那些忧郁破碎的记忆,最终再现重组的威力,也终于明白了《老人与海》中的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人是可以靠着经历变成的回忆而强大起来的,无论,那时那地,你经历的是什么。
但,需要静候时间。
被打败的父亲并不是没被女儿拯救,也无法被女儿拯救。
直到三十一岁,女儿或许才明白,自己的父亲,只是没有等到完整的记忆碎片被潮汐溯回的那一刻,他只是,没有等到而已。
可是自己好幸运,等到了。
这是电影苏格兰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长篇处女作,去年才上映,难得的一个新故事,这也是很私人的一个故事,表达的私人,也意味着观者的自由。
电影男主角。
爱尔兰演员保罗·麦斯卡,也是出演HBO剧集《Normal People》的主角,深邃的眼睛,苍白的面孔,总是能把复杂的精神冲突表达得淋漓尽致,2023年被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期待这个符合我胃口的帅哥,多产出点好片子。
完
一段显然是在脑中重放数十年后化为完整回环的自我半虚构,一个softboi新手爸爸和早熟女儿的友情关系,就像童年那些碎片自我衍生的互文一般,愈是自洽,愈有一种破碎遮掩的伤感。许多水下镜头和度假屋镜头似乎受到了一些来自《Somewhere》的启发,但缺乏实际身份的描写让故事代入感更强。作为处女作真实惊人了。
文艺气质。玩拍摄。一种断断续续隔着时间点推进的叙事。让人很有印象的一个场景就是拍男主一动不动睡觉十几秒,然后再以男主动了做这一cut的结束。故事平平只有日常。这对父女 有 一点禁忌感,比如给女儿擦身体乳,以及光着屁股的爸爸,女儿给屁屁盖上被子,以及完全没有父亲气质的突兀感:“不是哥哥而是爸爸”。然后被小男孩捂嘴抓住以及互相亲吻还蛮冒犯的。这对父女 一直在一起无聊的聊天、互动,也挺 无聊 的。
私人记忆里用细节藏故事的电影后劲总是很大。
片并不长但却是今年最漫长难熬的影院观影
一次次的细腻到我犯怵。父爱如“山”?
看完太难受了,俺真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拍摄父女情啊,朦胧不清的暧昧四处流淌,还设定成年轻的单身爸爸和早慧的少女,从头到尾看得心惊胆战,总感觉下一秒即将发生什么。但无事发生。看影评说父亲有抑郁症,是电影有明确指向还是猜测脑补?像我这样跟爹不熟的东亚小孩永远不可能和爹这样相处,不但无法共情,而且对那一丝暧昧和懵懂心有余悸。电影是好电影,只是…无法进入这样的情感,可能是我作为亚逼的惩罚。
'我无法探索你的内心宇宙 多年以后才通过蛛丝马迹窥探到你当时的状态 我曾经那么靠近你 如今却只能隔着数年光阴拥抱那年夏天独自哭泣的你 多年以后我重回那个夏日 走过你走过的路 看过你看过的风景 才明白当我们在看同一片天空的时候 我们看的并不是同一片天空 我不知道那个我敲门无果的夜晚你经历了什么 你是否在海水中挣扎 模拟自己的死亡 又或许独自坐在床头 任由自己被淹没 你对我说对不起 现在我才发现 说对不起的人其实是我'
那精致而又锋利的回忆犹如烈日灼人,晒的时候觉得很温暖很舒服,但若不慎被晒伤身上则会又痛又痒,甚至还会脱下一层皮。小女孩的旁观视角既天真而又显得有那么几分成熟,但她看到的只是她以为的,而并不能洞见他人的痛苦。父亲的痛点在于无人可诉,与女孩的天真形成了对比,一种隐秘的压抑仅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来,且并没有直视这种绝望,反倒是用转场叠加了层次,也让女主体会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一种什么滋味。
非常不喜欢这种电影,中途一度快进也不影响任何感官,不感动也没有任何触动。几乎就是导演私人回忆录,只是整了一个夹杂vlog的模式显得好像很有质感。非常简单的条线和叙述手法,只是某些镜头很美罢了。不知道为什么评价这么高,也或许是我get不到那些很值得称赞的点。
Paul Mescal 就是坚实可靠的外形里混合着的那一点脆弱感最惹人疼!
导演试图展现情感中细腻的张力,但最终呈现效果是一部炫技不成的沉闷之作。
像濡湿了的纸巾,含满水:开始很轻,而后一点点舒展开来。
我也是在学着变成大人啊
把“小心翼翼”雕琢到毫厘之间,父亲始终在往下down,女儿一边小心托住他,用一种不符合孩子的早熟过早尝试领悟成年人的痛感。这种痛感同肉欲与灵魂相勾连,最终抵达一种突然的下坠(游泳池里撞进肉体的交缠),这样的快乐竟然会导致痛苦…父亲也在避免把死意扩散开来,他小心翼翼不坠落不淹没不流泪,却也依然不笑不唱不能做一个体面的父亲。整个电影就在这种脆弱的平衡和微妙的一点点的失重感中走完了一百多分钟,充满了生命的美好和过度美好的痛感。
女儿离开后父亲又转头回到那个让他窒息、沉溺无法自拔的舞池记忆里,带着沉重的过往一点点下沉。然而女儿面前他尝试缝合起这一切,他尝试在太极,冥想,地毯的纹路里找到平和和规律,却在一点失常与女儿厚纯的爱里痛哭与崩溃,赤裸庞大的身躯在哭泣抽搐时掩盖不住未成熟的悲伤的灵魂。女儿不知道父亲的忧郁从何而起,但她在未知时用超越年龄的理解尝试拖起和温暖下沉的父亲,这是她感伤而深刻的晒后假日。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终于看上这部了!选角太棒了,Paul就算演爹,也是一个迷人的中年男性。电话亭里那个瞳孔闪亮的特写太厉害了。父女俩角色之间的气场很恰到好处,亲密又陌生,片尾看到其实剧组有专门的intimacy cordinator。看完眼眶湿润了好一阵子,简单概括的话,无非是一个深受抑郁折磨的年轻离异父亲,带着11岁女儿来土耳其度假,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悠闲的夏日时光。因为影像风格实在温吞,中间一段开了1.5倍速,直到卡拉ok父女闹矛盾那里才恢复。父亲跑进夜色,海浪汹涌,几次来回都看不见他的身影,我的紧张情绪也被拉到最高点。我在心里默念祈祷,希望导演不要这么残忍,让大海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带走这个父亲,这段看得真煎熬,甚至前台过来喊Sophie我都以为要去认尸了。
这部电影拍出了记忆的层次。全片由三种影像构成。一是由电影方式拍摄的父女俩的最后假日,采用上帝视角,做纯客观的呈现,记录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二是由DV记录下的画面,也是成年后的女儿所观看的画面;三是成年后的女儿与父亲共舞的画面,那是幻想的画面,也是两人最后的快乐记忆。影片由这三者所结构,分别是客观事实,片段式的客观记录,以及主观臆想。而女儿对父亲的所有记忆,就流连于这三者之间,往来交替,若隐若现。回忆开始,即是影片的开始,回忆结束,影片也结束。只有括号内的情绪,没有括号外的阐释。这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能顶锅盖说句真的很一般吗......就是中规中矩的青年导演debut啊,为啥都在一水儿地夸?是后疫情时代大家对青年新秀的标准降低了吗?还是说是我长大了🤣
A-. 轻盈而忧伤,温柔而敏锐,想必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个这样充满nothing却成为everything的夏天吧?尤其喜欢它散落的笔触,和用一系列镜像/影像/映像构造的视觉空间,因为它们如此不动声色地拟合了人理解自身的方式:我们所感知的“生活”,本质上是对无数个瞬间“回忆”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