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本土的法律电影,《秋菊打官司》与《马背上的法庭》常常进行对比。
前者体现的是一种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撕裂,秋菊骂了村长断子绝孙,村长踢了男人下体,秋菊试图将乡村秩序下的生育议题引发的纠纷诉诸现代社会的法律程序加以解决,而最初村长赔偿两百块并未道歉给说法,秋菊逐层上访到市里只为说法。
而最后村长不计前嫌雪夜里送难缠的秋菊去生产,秋菊生了儿子也打破了断子绝孙的“诅咒”。
满月酒上,村长却被认定为犯罪,以秋菊的尴尬结束。
后者则体现的是中央推行法律与地方原有秩序紧张,电影与其说是马背上的法庭,不如说是马背上的国徽。
在这个边陲小城,现代司法制度为民风民俗让步,无论是老冯砸水罐解决妯娌纠纷,而是祖坟被别家猪拱了,都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无力与妥协。
马背上的“法庭”并没有适用现代法律,而是依据当地传统的人情秩序。
所以马背之上无法庭,而只有国徽,法官一行人所做的更多是宣扬治权的存在。
《秋菊打官司》结尾秋菊的尴尬,《马背上的法庭》结尾唯一留下的老冯失足坠崖,前者是现代社会法治战胜乡土社会的人情;后者则更多是地方原有秩序顽强有力地抵抗着中央治权的触角。
冯象批评现代法治概念,认为现代法治本质是一种基于资本与权势的压迫,“法治建成之日,中国会沦为资本帝国的行省”。
此言有些危言耸听,但也导出了其对于法治的担忧:何故一种秩序得以推行全国?
这背后不是普适性与地方性的对峙,而是在于两种地方性对峙中,一种地方性知识掌握普适话语权,进而通过“国徽”加以全国推广。
杨阿姨及摩梭族所奉行的走婚制度与当下婚姻制度格格不入,而杨阿姨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则令她处在两种秩序的冲突之中,造成杨阿姨感情不顺的不幸,折射出全国秩序借助权力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与边陲地区对于这种推行秩序的消极抵抗。
无论是萨维尼主张的“法是民族的产物”还是哈耶克倡导的“自发秩序”,都可以为这种困境提供学理上的解释。
而法官也只能在两种秩序之中斡旋与调解,而杨阿姨作为民族法官被清退、阿洛携未婚妻出走、老冯失足坠崖,也许即在证明两组秩序妥协的不可能。
不单是法官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通过“马背上的国徽”显示国家治理权力的渗透,法官群体本身亦是如此。
杨阿姨作为民族法官,进入法官队伍看重的不是其法律专业能力而是其摩梭族身份,看重的是民族法官对于少数民族更容易接纳,是基于民族政策的考量。
更常见的例子则是“军转法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推行的专业军人进入政法队伍,更多的则是基于解决退伍军人就业的考量。
当法院成为国徽之下秩序的触角、利益的考量,而不是如其希冀的理性、正义的崇高概念,法官与法院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
假如没有明天:您好,万分感谢您给予的高度评价.我是一名律师,<<马背>>的导演刘杰是我二十几年的朋友.去年这个时间他找到我谈了要拍这部电影的构想,基于目前司法公信的空前低下,我大为感动.此后,我给予他创作该影片力所能及的物质与竟声精神支持.第一次看拷贝后,我大为感动.此后,我向发行单位提出与威尼斯电影节同步点映的要求,只为能有更多的中国观众能和一样,观后能产生思考和共鸣.没想到,本周从威尼斯捧奖归来,却看到你们广州媒体的恶意攻击,其大意是越获奖观众越不买帐.我一气之下要求发行单位收回全部拷贝.准备从北京开始重新组织宣传与公映.昨晚,我去西祠胡同看到您的影评和推荐大为感动.你可以联系您的网友和有兴趣于本片的人提前约定时间和地点,我们愿意免费提供专场放映(可选择中文或英文拷贝),以至谢忱.
故事从一个偏远山区拉开帷幕。
四个主人公分别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老冯,即将退休的杨阿姨,新官上任的大学生新蛋子阿洛,还有一个就是从未出场已经死去二十年的长腿。
四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主旋律。
老冯已然是这个山区中最有经验和话语权的法官。
学历,资质,经验。
他用自己摸索出来的方式跟大山里的人不停的沟通着。
为了保护在这山沟沟中脆弱的法律效力,他做了很多妥协,或许他破坏了很多法律,但他至少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他在心中默默承受着那份孤独与寂寞,而没有人可以与他分享。
有事找老冯,这或许就是他做出的最大努力。
他舍不得自己花钱,却会为了解决官司花钱买打官司者的罐子,小猪。
他的亲人都因为他在这里工作而选择了抛弃他,而他依然在坚持着。
杨阿姨为了主旋律也是牺牲良多。
自己的青春没有了,自己的风俗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也耽误了,最后还因为政策的改变而提前被挤出门外。
然而她并没有半点抱怨,她喜欢老冯,毕竟这大山里面只有一个不同的男人,跟她有着共同的理想。
可是,谁都没有说出来。
阿洛这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只是寄希望于法律的强制权,寄希望于打官司的人都能老老实实听话,而完全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想法。
我想,几十年前的老冯,或许也是这个样子吧。
长腿自不必说,他的尸骨若干年前就已经为主旋律做出了奉献。
那么接下来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毕竟人生啊也就是这么长,衣服还没洗完就讲完了。
衣服还没洗干净,人生就已经讲完了文/小古剧终的镜头是这样的——老冯独自一人牵着马,回到当年的同事长腿失脚滑下去的悬崖边,对长腿说“昨晚我又梦见你了,长腿,你还是那么年轻。
可是我已经老了,昨晚牙齿也掉了一颗”。
然后,牵马回到天将黑时的山路,一个趔趄滑入山沟,马匹独自走向前去,天很快地完全黑了,而老冯却再也没有出现。
中间,夜半洗衣,老冯和杨阿姨的几句对白,谈起两人这一生的职业和家庭,衣服还没洗完就没话可说了。
一个多活了几十年,一个永远那么年轻。
老冯和长腿,究竟谁更幸福?
谁更幸运?
按照习惯性的分类,这是一部“原生态”的影片,它老实地呈现出云贵大川彝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风情,有许多非职业演员的参与;这是一部“主旋律”的影片,一个为鸡毛蒜皮的官司而奔波在藏在深山的群寨,一个把国徽当成自己的图腾的老法官;它也是一部向《黄土地》致敬的影片,从色彩、台词和故事结构,都能看到那种荒凉和悲壮的影子。
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冲着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名头去找来看的。
片名《马背上的法庭》已经把故事讲清楚了,老大学生法官老冯,带着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阿洛,因没有文凭而被提前退休的少数民族女书记员杨阿姨去山寨办了一场不归案,这是一个不需要悬念的故事。
半记录片的形式,平视的视角,只是为了使我们相信,这是真的。
其实,有什么不可能是真的呢?
妯娌为了一个两块五毛的坛子分配不匀而闹上法庭,因为一句话不周而导致人命案,贫苦不堪的山民,执拗地发出示威的干嚎,在我们看来,像孩子一样冲动、易怒。
我们虽未曾体验过他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遭受过与他们类似的困苦,我们的丑态是一样,只是表演的形式不一样,仅仅是换了一种谄媚语气来干嚎,仅仅是换了一种斯文但更阴暗的方式来争夺而已。
焦灼不安的时刻,如困兽的你我,何尝不曾变形地挥舞过自己的双手,何曾不气急败坏地狠狠跺脚?
有批评者也把矛头对准导演的摇摆,就是这个视国徽为图腾的老法官,竟然判被告给原告做一场法事,在债务官司无法了结时,傻乎乎地掏出150元买了一条几斤重的猪崽。
法律在这里败给了民俗和旧规矩,法官死于苍老和孤独。
虽然,他一辈子都在这些深山险沟用一匹马拖着法庭。
不难理解,几个山民最后说再也不来打官司时,他恍如天崩地裂,因为在他看来,他一辈子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山民来打官司,就是要他们承认这个马背上的法庭,在这样巨大的打击下,所以他的死亡也不意外。
以我们的判断力和行事习惯,我们照样很难相信,因为不堪民俗、亲情和法律之间的冲突而带着新娘子逃跑的阿洛(正是他的携妻逃离,使那几个认为法院的人破坏了彝族的规矩的山民说出了那一番话),会最后继承了老冯的路,去重复着他的生命。
我们会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困苦和不堪。
我们不难给视野或视野之外的世界涂抹更多的灰色。
但是,我们并不会轻易相信,那一个个孤独的补天者的存在。
怀疑,或者认定那是一种谎言。
所以,当我们带着好奇,带着对风光的获奖作品的先入为主的框框,进入这部老实的影片,我们能收获的,也许只是疑惑。
失去了确信能力的我们,因此无法判断,无法回答,究竟是永远年轻的坠崖人更幸福,还是老到了掉牙齿的赶路者更幸福?
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
其实是在路上的模式,类似《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有内外两条线。
一条是对外的,就是审理各种接地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案子。
一条是内部的,三个法官之间的法与理冲突,理与情的纠结。
审理少数民族地区案件,遇到的是法律与民俗的冲突,需要法官有高超的技巧,尊重地方风俗,巧妙协调司法尊严和权威与民族传统和风俗的权威之间的关系。
有些风俗是贫困和落后,例如为一个泡菜坛子争执不下,法官只好自己掏腰包奉献。
基层法官的奉献精神都得到了表现。
首先都舍弃了家庭,老杨未婚,老冯远离老婆孩子。
薪水不高,职位还不保,最终老冯连命都没保住。
影片非常原生态,纪实美学的,有人类学的价值。
也有些奇观效果。
一直蛮喜欢李保田大爷的作品,但没想到给我推荐这部电影的竟然是一个法国人,圣诞夜和俩外国人一起看十多年前的国产电影也是很魔幻了。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对于法治与人性和信仰的思考,老冯懂法,也尊重信仰,他比阿洛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彝族人还要了解当地民俗,当他用更易被人接受的方式维护着法官的尊严的时候,换来的是阿洛的不理解。
片中充斥着不和解,无论是杀羊案中村民的咄咄逼人,或是要报警抓偷马贼,亦或是阿洛最后的摔门而去,老冯都只能闷坐着抽烟(李老爷子真的敬业啊,一根一根地不落停),别说老冯,就连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
所以对于结局我始料未及,又意料之中,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沉闷又无力,为老冯不舍,也为他的坚持感动。
看了两遍结尾,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老冯就这样走了。
人的脑子和人的心大概是不一样的吧。
老冯的脑子有多固执,他的心就有多脆弱。
他要把马背上的国徽给露出来,他会调停村子之间的矛盾哪怕是花自己的钱消别人家的灾、他相信法相信自己作为国家的使者能够给一个个村子带去公道,哪怕最后其实是以乡绅长老的方式。
这是他的信念,但信念和心总还是不一样的。
他的心底里当然知道国家的法律和乡村观念风俗有着靠自己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过去有杨阿姨撑着。
她更理解那片土地,她也理解老冯这个男人心底里的拧巴,心底里的苦。
她与他之间那模模糊糊的情感,那种东亚男人的羞涩不服输和东亚女人说不清楚到底是啥的“清清白白”。
这些所有让老冯得以坚持自己的脑子,让心里潜藏的矛盾就继续潜藏下去。
然而,阿洛来了。
他改变了所有这些微妙的平衡。
年轻人的莽撞,年轻人对于法律的天真的信念,年轻人冲动地违抗长老和老冯。
那套观念已经无法支撑了,心底里的脆弱已经藏不住了。
当阿洛彻底地跑掉,当杨阿姨最后的那句“别打瞌睡”的回音也消散殆尽,当他向大山呼喊自己的信念,他的脑子终于抵不过心了,老冯的信念不是丢了,只是人总有松懈的时候啊。
他就这样“打瞌睡”,走了。
有一篇评论说得很好,这是中国司法体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消化不良,而这种消化不良并不是靠一个基层法官就能解决的。
所谓“既要法理也要人情”,所谓“既要坚持国家规则又要尊重地区文化”在真正的基层实践中就是矛盾,最后只能靠妥协,不断地妥协。
这样的基层官员被宣传和歌颂在中国太普遍了,而这部电影却用老冯、杨阿姨、阿洛的关系之间的张力去揭示出一个“为民着想而又能坚守正义”的好官员内心的脆弱。
再说回法理上的消化不良,我想法律出现水土不服绝对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也绝对不是仅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
太多法律确实是必须推行,但又确实触犯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各种各样的传统。
可到底该怎么办呢?
基层法官的热情、耐心和奉献当然是一方面。
但仅仅依靠这些真的够吗?
我也不太能想到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法了。
又或许这种消化不良就是某种必然,期待一种普适性的法律去作用而不迎来反对大概也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种命运的必然的反对性导致了老冯的脆弱吧。
更何况,这是一个反对的声音不可能被完全表达的国家,最后的压力也只能落在老冯的头上吧。
这部电影我觉得是专业课老师为了嘲讽了我们每天准备考试不上课放的。
其实我总觉得他大不必这样泼冷水,我不管是恶意戏谑还是善意提醒,我所做的决定就支撑着我走下去,我一开始觉得自己有选择但是实质上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
电影讲的是一个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带着简陋的工具和书记员奔走在各个村寨里为大家解决纠纷的事情。
整个拍摄背景是在中国零几年的时候,在云南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对于这样的时间点和环境,他们尊崇民族风俗习惯,信用神明,真正渗入法制本就难。
其实就放在现在,我住的小镇,也并不是所有的人会想着要去打官司,他们并不会那么明显的感觉到法律的不可侵犯性,人情、野蛮气并没有退去。
在电影里有几次我都觉得有点想要落泪,在老冯法官他们准备启程去办案时,阿洛准备把接收信号的锅绑在国徽那边,刚好挡住了国徽,老冯法官看到拿过了东西,将它绑在了另一边。
还有马被偷了时,国徽也不见了,老冯奔走寻找,本来以法律为信仰的人,请神问是不是还能找回来,发现时甚至开始不顾生命安全要去沼泽地把国徽拿回来。
老冯法官说“那是和他们信奉的神一样重要”——这就是信仰。
我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描述这种感动,我不觉得自己因为这个国家有多么自豪,甚至有时还会感叹制度的“吃人”,可是在升国旗时会想不自觉的保持安静,我还做不到朝着升国旗的地方伫立,我会因为国家的政策改变和进步赞叹,为国家的每一次勇敢和硬气点赞,开始感恩这所有的一切——这是我越长大越能发现的一点,越长大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就像昨晚在法协的最后一次团活里,我对着大家所说的,我一开始也抱怨这个学校和专业,但是越到后面我不能说是完全洗脑,我只是很感恩这一切我所经历的,诚然,在哪里学习四年都会有所感恩,在更好的地方可能更佳,但是我就是在这里了,一切也没法重来,我就去接受他,其实也不困难,也没有多差,我真的感恩我的所有经历。
老师可能是想告诉我们这就是基层法院的现状,并非我们想象的轻松。
但是世间有什么事情是轻松的呢?
我本不是出生在可以衣食无忧的家庭,我的一切都需要努力。
就像妈妈老跟我我说的“人生下来就是来吃苦的”,所以我可以苦点。
这一层面上来说不是我不想要享受,我只是觉得一切需要自己去争取,这过程真的很苦,很累。
我也没有伟大梦想为人民服务、支教乡村,我没办法这么厉害,我想的就是我现在吃完我的苦,我还是这样,我认,我不怪谁。
其实看完我反而更加想要从事法律这一行,他给人正义感,让我内心有自己的独立想象,就像老冯法官他的制服让人尊重他。
我也想获得那种感觉,也想让人说起这些就心生敬畏。
我的这些想法是真的过于幼稚和宏大了,不想说自己有多高尚,因为我本就是平凡人,谈不上这些,可还是想。
老冯最终还是因为过度疲劳昏昏沉沉的走向了悬崖,这是一个bad ending,但是他让我想起我在法院实习时的庭长,庭长在节假日也在处理案子,基层人民法院的忙碌是一阵一阵的,案件又杂,家长里短,欠钱不还,合同违约,交通事故,小偷小摸,寻衅滋事,就是一些些很小的案件,可是他也需要解决,就是电影里所说的,那些不解决的案子只能越发酵越大。
我们杨庭长每天忙的脚不离地,年假规划着和老婆孩子出门玩,在和他们吃饭时,杨庭长老婆就埋怨杨庭长每天忙这忙那,这就是做这一行的苦恼,最亏欠的还是家人。
我不说自己是否要这样去奉献生命在这里,我喜欢轻松,但是这就是想要努力活下去的精神粮食啊。
就像老师上课讲的,贫瘠的地方的人们精神总是振奋的,他们需要鼓励自己活下去。
我喜欢钱,我想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我现在没得选没有退路。
半年前就想看的片子,今天终于如愿。
马背上的法庭,是云南边陲的基层派出法庭,有点像普通法的巡回法庭,一个法官和两个书记员,一匹老马驮着国徽,颠颠簸簸地行走于云南各寨开庭。
老冯,有着二十多年丰富法官经验,走路容易打瞌睡,妻女没有跟他而在城里开家大音像店,但仍会积攒着钱给女儿做嫁妆;杨阿姨,摩梭族人,在年轻的时候被选拔为法院干部,而城里不兴走婚,因此就错过了结识阿注的机会,从此“一生正正经经”,但现在因为没有文凭而要提早退休;阿洛,刚毕业的接受正统法学教育的年轻大学生,还没接受过生活的洗礼,只懂得“公民”、“国法”。
鸡喉寨→鸡肚子寨→鸡肠子寨→鸡尾巴寨,老冯说,觉得自己像一泡屎似地被拉出来。
一个行程下来,数个鸡毛蒜皮的小案子,马背上的法庭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一个明亮的国徽挂在柴堆上,几张陈旧简单的木桌椅(有时甚至连这些也没有),写着“法官”、“书记员”、“原告”和“被告”的几张纸,当事人或坐或蹲或站,这就是法庭。
第一桩案子是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分不了一个泡菜坛子而告上法庭。
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两妯娌互相让步化解纠分,但苦口婆心的劝说仍然未能使其握手言和,这时老冯突然将泡菜坛子狠狠摔碎在地上,然后掏出5块钱让两妯娌买两个新坛子,一人分一个。
老父亲老母亲从屋里走出来,不住称好。
呵呵,我觉得老冯颇有古代县官判案的智慧与决断。
第二桩案子是一村民家的猪拱了另一村民家的罐罐山(内装众祖先骨灰)。
后者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
这种情况下,司法显得如此尴尬,阿洛甚至以为用一句“封建迷信不予立案”就能处理此事,直至两家人就要打起来了,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聪明的老冯,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斗之前的纠分,实在是妙!
好玩的是,猪主人不让其他的村民牵猪,只让生气回家的老爷爷牵猪,无奈之下穿着威严法官服的老冯只能以法官的身份将猪牵到另一家,官司才算告结。
第三桩案子是一个妇女告另外一个妇女欠150元钱不还,后者愿意让前者随意拿她家中的东西作为赔偿,但家里最值钱的小猪都远不值150元,双方陷入僵局。
刚遭遇失马与国徽的老冯,倦缩在配位椅子上,显得特别萎靡不振,我还在担心他怎样处理时,他站起来,自掏腰包花150元买下欠债妇女的小猪崽子,以此钱还债了结纠纷。
后来,这只小猪还两次发挥作用:) 第四桩案子是一离婚案件。
在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无力,根据法律断决离婚的妇女搬出丈夫家,妇女哭天喊地誓死不从,折腾得老冯一行三人毫无办法。
事情最后解决得有点勉强:丈夫决定不再离婚,双方共住房屋。
如果丈夫执意离婚,老冯他们又能怎样做呢?
第五桩案子发生在阿洛妻子的村里,岳父姚葛正是该村的村主任。
邻村的一只羊因越过村界吃了该村的谷物被宰杀了,邻村的人来讨回公道。
老葛认为根据自己的村规,只要其它村的羊越界吃谷物就可以随意处置。
老冯认为村规有违法律民主,并让阿洛说姚葛的做法不合法。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国法的尴尬,在姚葛和村民眼里,通过全村村民投票一致认可的规定就是最真实的民主,过界羊就应当宰杀,完全无需考虑正式法律的约束与其它村邻的利益。
事实上,这种国法与乡规民约的冲突在片中多次得到体现,还如摩梭族的女长老虽然帮助老冯他们找回了国徽与马,但却拒绝老冯让公安机关介入此事。
“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看过《送法下乡》后,再看这部片子,会颇有收获。
看的时候,还发了一堆感慨。
但由于时间关系,不说这么多了,免得给大家带来一种前见.http://aki2107219.spaces.live.com/
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辟“幸福小康”展映单元,由刘杰导演、李保田主演的《马背上的法庭》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部。
说它特别,是因为它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片中的法官不是我们习见的端坐于法院高堂之上的高大形象,共和国国徽也不是高悬于厅堂的国家符号。
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基层法官骑着老马、驮着国徽,行走于云南大山深处,尽心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村民们排忧解难的画面。
刘杰从《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出发,铺衍出这么一部片子,这也是他的处女作。
全片单线叙事,没有冗余枝节,镜头沉稳冷静,色调自然朴实,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鲜活地呈现于银幕之上,有一种影像志般的纪实感。
画面在苍黄、裸露出粗粝骨节的大地上展开,五十多岁的老冯法官和因学历不足、被强制提前退休的杨阿姨,带着新加入法院队伍的彝族大学生阿洛,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流动法庭之旅。
旅程中的一站是阿洛的新婚。
只见简陋的法庭在村寨的广场上摆开,法官一桌,书记员一桌,剩下两桌分别坐着原告、被告。
别家的猪拱了我家的罐罐山(骨灰冢)怎么办?
别村的羊跑到我地里吃庄稼,我能否依村规把羊吃掉?
这些从现代法学视点看来似十分荒诞的案件,切实考验着老冯一行的智慧。
经过你来我往的诉状、审判,现场仍乱哄哄、一团糟,怎么办?
在第一次下乡的法学院高材生阿洛看来,这儿根本就不是讲法理的地儿嘛。
实话说,村民们所争的理,和法理不在同一维度。
由此引申出核心问题,即在乡情民约、传统建制维系下的偏远山区,司法下乡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司法的权威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当地民众承认?
情理与法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激烈地碰撞。
老冯是经验丰富的法官,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大冲突。
他和杨阿姨相互配合,用种种变通、折中的方式调解着邻里、妯娌、村落之间的矛盾。
但阿洛不理解,他质问老冯什么是法官形象:穿着制服、戴着法徽,牵着猪满街跑,不仅丢了脸面,连带着胸前的天平徽也掉价;甚至认为老冯为了结案,自掏腰包买人家的小猪仔,是花钱给自己买形象。
透过阿洛的眼,可以生生看到一股少年人的傲慢,他信奉书本上的法条,强调法律运用的严谨,看重执法人员的尊严,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法的适用性和法的目的。
司法下乡,只有与传统的村寨约规和人情事理相互适配补充,才能发挥效力。
老冯和杨阿姨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才赢得村民们的信赖。
影片揭示了矛盾,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和《秋菊打官司》一样,要个说法,那么这个说法在哪儿呢?
如何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沟壑,通过调和两者,进而汇入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图景,影片的态度依然暧昧模糊。
比如通过少数民族的萨满仪式来树立国徽威信:当国徽因盗马贼顺手牵羊丢失后,老冯与杨阿姨并没有求助警察,而是寻求摩梭族女长老的帮助;后者则是在做了敬祖宗的法事后,于茫茫草海中找回国徽,继而将国徽高悬于木桩,供村民载歌载舞膜拜。
显然,借助神秘主义赋予国徽力量的取径不是正途。
再如阿洛的婚礼。
阿洛自始至终都套着笔挺的西装,戴着领带,是标准公务员打扮;阿洛的新婚妻子也穿着牛仔裤,而事实上他们都是少数民族人。
年青一代缺失对本民族的身份体认,致使有些传统在代际的传承中渐渐湮灭。
影片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所面临的接续无力,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在此现状下,怎样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裂隙,走出司法下乡的困境,对于司法人员和村民来说,都是一道需要不断深思探索总结的命题。
片末,夕阳的余晖洒落,驮着国徽的老马仍在山间踟蹰,老冯已不在画面中。
他的坠崖身亡,对于影片故事来说是道德完善的必然宿命,同时也是对中国城乡司法实践的献祭。
马背上的流动法庭,颠簸中的司法实践,前进中的中国法治,需要如老冯、杨阿姨这样的公务员先行者在摸索中烛照出前行的方向。
幸福,进步,从来都来之不易。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俄语好催眠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看得我死了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一篇与戏照应的小散文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吻戏呢?!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剧本写得好诶。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