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看,恰与友人路过影院,盛邀观影。
一看电子水牌,有场的只有《大武当》和《甲午大海战》,再看其它上映的片子,均感索然无味。
先说我为什么坚决不看《大武当》,看过黄飞鸿系列中李连杰版和赵文卓版的人,估计就明白了。
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已经相当不错,我坚信不是赵文卓之流能企及项背的。
由于对赵的不感冒,我无奈之余选择了《甲午大海战》,为何无奈?
不是我对冯小宁有成见,是他从来没让我抱过希望,和冯小刚差一个字,可冯小宁对电影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当我开始观影后,可以说一点也不失望,因为影片之水准一如我的预测,我很惊叹整部影片的光线是那么强烈,你随时可以看清身旁人的脸。
我很惊叹,这电影完全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纪念版,客观说即使是《北洋水师》的水准也已经是在当时就很落伍了,过了二十几年,居然还能这样拍,我很无语。
我说的水准包括,影片的叙述手法,战争场面的表现,人物刻画,道具服装之类。
(补充一句,日本御前会议墙上的亚洲地图真tm扯,中国被画得非海棠非鸡的),(再补充一句:北洋水师再腐败也不至于让个女人随便到舰长室串门吧)。
本来我不想说,不想骂人。
可是你拍什么不好,非要拍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你却用这种山寨的,不入流的的电影亵渎了甲午海战。
甲午胜负已定,可就算你拍不出《男人的大和》,那你至少别整得连人家几十年前的《啊,海军》都不如啊,你到底是什么水准?
有的事情不是你喜欢就能做好,也不是喜欢加上勤奋就能做好,你懂吗?
北洋水师输了,可至少还赢得了日本人一些尊重。
你输了,日本人只会鄙视你。
2023年9月5日21:32:58《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陆毅、夏雨、杨立新、孙海英、龚洁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讲述了甲午年间我们的先辈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
[1] 该电影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并获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
看完电影一阵无言啊!
海军是一个 烧钱的部队,谁花的钱多,谁的船好谁就更能有战斗力!
士兵的个人意志在钢铁巨舰面前影响微乎其微。
甲午海战中国失败了,现在想想幸好是败了。
要是不败,腐朽的清王朝的覆灭得往后延长几个世纪!
故事背景: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国土虎视眈眈。
1863年6月,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日本下关,下关战争爆发,日本幕府与欧美联军国签定了通商友好条约。
1867年,李鸿章上书,建立船政学堂;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制度,建立明治中央集权政府。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大型使节团(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国营企业,引进近代先进设备,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代。
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学习。
同学中包括:伊东佑亨、东乡平八郎。
1888年,清政府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建立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根据《美国海军年鉴》当时的排名,北洋水师世界排名第九,舰队实力亚洲排名第一呢。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祈求援助,日本乘机派兵进驻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袭丁汝昌率领的北洋护航舰队,甲午海战拉开序幕。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
1895年,威海卫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孤立无援,援兵半路返回,致使北洋舰队困守刘公岛长达一个月,同年2月,威海卫之战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胶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增开:重庆、苏州、杭州、沙市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甲午海战直接导致日本迅速成为亚洲暴发户,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掀起了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洋务运动耗空国库,人民生活困苦,官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这大大加快了甲午海战失败的结局。
其实影片日文航海术语不对,陆地上左右和海上的左右用的单词本来就不一样,所以冯导的考证团队需要多多努力才行。
影片中用了ひだりかじいっぱhidarikaji ippai和みぎかじいっぱいmigikaji ippai用到航海上是不对的,这个是典型是错误用法。
应该是左满舵 取り舵いっぱい とりかじいっばい torikaji ippai 右满舵 面舵いっぱい おもかじいっぱい omokaji ippai 大家可以仔细听一下发音。
我记得以前起点有个银刀驸马考证出来当时他们的航海指令应该是全英文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因为当时本国语言的航海指令还没有流行呢。
(本小节仅供参考)
从1894到2014,正好是两个甲午,联想到了近日有关中日的那个岛屿的问题,所以,有一种预感,也许,历史又要来一次轮回了。
当年,我们的失败,并不在于军事,只是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病入膏肓,试着一个垂死挣扎的人,怎么能打败一个正在变强的人呢?
也就在这两天,看到新闻,说菲总统阿鸡弱感谢中国提供贷款来给他们建水利,我就想不明白了,一个敢拿我们领土当自己领土的国家,我们凭什么还要给他们钱,他鼓吹南海问题,高喊背后有美爹,还正拿钱买军备,我们凭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无赖国家?
我们真有钱呀!
再一看,就连越南,也拿着我们给他们的250亿美园去买潜艇了。
我在想,当年清政府是因为战败了,才不得不割地赔款。
今天,我们倒好,这战争还没开始,就又送钱又送地了。
真大方呀。
政府的腐败是人的堕落。
再好的武器,给了不知道怎么用的人,那等于是废物。
再好的武器,给了贪生怕的军队,那还是要输。
但最重要的是,再好的军队,没有一个自强不息的的政府,决定要成炮灰!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大家都想着要去当公务员,难道都是为了人民服务?
非也,大家如此热情高涨,不遗余力地几百人去抢一个岗位,无非是图一个安逸的工作,为今后的养老找个靠山。
试想,一个地方政府,有这样一群在行政运营,这个政府还能发展到哪里去?
试想,一个国家,有这样一群政府在支撑这个国家,这个国家还能发展到怎样的一个程度?
所以有时,看温总、胡总在那里说这话讲那话,感觉他们就像当年的刘、邓两个管代有舰,有炮,却少有几发可以用的弹。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幸再次输在海上了,我不会奇怪。
如果有一天,日本的军队开到我家门口了(我家就在海边,东海舰队就在我家门口。
)我也不会奇怪。
如果有一天,我听到了炮声,看到了太阳在我们阳台前升起,我也不会奇怪。
我唯一能做的,只是做好一个小小的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陆毅演民族英雄,还是撑不起那个架子。
导演的功力也不够,这么气势磅礴的题材,拍的跟小孩打架似的,不知真是功力不够还是怕得罪小日本,我希望是前者。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海战,教训已经够深刻了,光有钱买先进的设备是不行的,腐朽的体制才是根本。
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与否不是简单看你有几个鸡底屁有几个高楼大厦。
那时的中国还有个李鸿章,是中国的幸运。
再往后的话就不能说了,说了会麻烦,自己体会吧
《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在我国黄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大海战。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武器装备不够先进等原因,中方“经远”、“致远”等5艘战舰全部被击沉,中方惨败。
影片中有个片段令我难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国的野心,买战舰时,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动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而中方的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的六十寿诞。
却把北洋水师买枪炮弹药的费用用来修建颐和园,由此看出,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对比何其鲜明。
甲午海战的失败,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并把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日本一跃为亚洲强国,而中国更加贫穷落后。
《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现在我国已经很强大了,特别是在2012年,神九飞天、蛟龙下海,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力强盛,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打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的航空母舰,它就是《辽宁号》。
我们必须要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着我们的国力越来越浩大,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祖国的强大依靠我们去建设,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
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
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
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
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
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
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
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这部电影真的把我气坏了。
我要说的是一些硬伤。
硬伤。
作为一部“史诗巨制”,此片漏洞百出。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虐心之作。
主题就不用说了,这是一段沉痛的历史。
此外更虐心的是,一塌糊涂的道具(以地图、舰船为最),简直是侮辱观众啊。
不说向《男人们的大和》、《超级战舰》看齐,它连多年前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都不如。
我所在的厅只有十来个人,烂电影注定得不到高回报。
编剧部分,这部电影在两国命运对比的表现上,并没有超出电视剧《走向共和》,只是《北洋水师》的翻版。
海战部分,道具(就是舰队了)简直惨不忍睹。
北洋水师的舰队像木板一样在水面飘荡,让你完全失去对历史的敬畏感。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都无法忍受;要是专业军迷来了,会气得跳脚。
英国教官念学生姓名(英文点名)时,念到日本学生东乡平八郎时,居然是“DongXiangPingBaLang”!
黑线……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所用图,粗糙得一塌糊涂,日本自己的国名都没有,“清国”居然用简体字(呜呼!
);日本舰队所用地图,几乎就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示意图的放大版,道具组大概不知道什么叫“军用地图”;北洋水师衙门里挂的东亚地图,居然是英文的。
各种伤不起,各种吐槽无力!
片中简化字不止一处,又如“致遠”写成“致远”,真让人摇头。
建议导演以后拍历史题材,能好好向日本人、德国人学习。
低级错误的一再出现,只能说明你根本就没用心。
浪费观众的时间、金钱以外,更是糟蹋了好的历史题材。
这个片子上映的时间还是很不错的是吧。。。
如果我说这片子场面不大,没有震撼,你可能会说我庸俗,但是如果你发现这个电影里的战舰只有一层壳,舰炮像橡皮泥一样,一开炮就“抖动”个不停,你还会有对历史的敬畏感么?
反正我没有,我觉得这电影就是在恶搞!
更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制作方好像在凭着直觉拍电影,如果日本人都已经决定抢占台湾、澎湖的话,他们会去考虑钓鱼岛么?
编剧你喝醉了吧?
关于最后的赔款,考证一下应该不难吧?
配得越多越震撼么?
加上“赎辽费”清政府也只出了2亿3千万,马关条约实际上只签了2亿啊亲!
再来3千万说不定中国真的就完了。
还有剧中所谓的“抢米事件”,我要说是子虚乌有好像有点过分,可是确实不是这么回事。。。
更搞笑的是吗,导演组好像认为海军的炮弹和手榴弹差不多,炸一下就是着点火,“中弹2000多处”,那定远都变成灰了!
而且被鱼雷击中真的会造成侧弦起火么而且前提是舰体完好无损?
我好好奇啊作为电影人,应该尊重观众,可是以上这些做法我觉得就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如果说让观众就是冲着“甲午海战”这个名字去看的话,那我顶多走到影院门口,看到那个巨大的宣传画上“给力”的场面还有那几个字就ok了,又何必让我们掏几十块钱看你胡编乱造一顿呢?
电影中绝大多情节与内容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不该犯的基本海军及历史知识亦错误百出。
例如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本是1972年开始的;曾母暗沙是1947年命名的;定远回国是在《中法新约》签订之后。
1.关于长崎事件。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邓世昌随北洋舰队前往长崎,遭遇“长崎事件”。
而在历史上,邓世昌当时并未随北洋舰队前往长崎,更没有被卷入到“长崎事件”当中。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对长崎事件的经过亦作了美化处理——史实本为中国水兵在妓院酗酒寻衅滋事引起,但影片中却改为日方警察和市民因民族主义情绪而挑起的排华事件。
2.关于琅威理的辞职。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琅威理因为在“长崎事件”中准备指挥“定远”舰对日开火时遭到刘步蟾的制止而愤然辞职。
而在历史上,琅威理是在“长崎事件”发生后4年,也就是1890年,因“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忽然降下提督旗换升总兵旗(史称“撤旗事件”)而愤然辞职。
3.关于高升号。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日舰吉野在丰岛海战中发射鱼雷将运载着清朝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击沉,并向落水士兵开炮轰击。
而在历史上,击沉高升号的日舰应是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浪速舰,而非“吉野舰”,并采取的是派出小船向落水士兵开枪射击。
4.关于广乙号。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广乙”舰在丰岛海战中靠近日舰“吉野”试图进行鱼雷攻击,结果被日舰集中火力击沉。
而在历史上,“广乙”仅是被日舰击成重伤,退出战斗后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管带林国祥为避免军舰落入日本之手,遂下令将“广乙”舰焚毁。
5.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经远”号先于“致远”号被围攻沉没。
而在历史上,“经远”是在“致远”沉没以及“济远”和“广甲”撤离战场后,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围攻而沉。
6.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坪井航三在1894年甲午海战时仍是大佐。
而在历史上,他在1890年时已是海军少将,甲午海战后因功晋升为海军中将。
7.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北洋舰队“超勇”、“扬威”两舰遭日本第一游击队集火攻击,“扬威”于13点10分被击毁并很快沉没,“超勇”也于13点27分被击沉。
但据史料记载,“超勇”直到14点23分才沉没,而“扬威”的沉没时间还要晚。
8.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北洋舰队在黄海海域发现日舰时,各舰管带聚在“定远”上会商。
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海军在当时的通讯手段是旗语,绝对不可能发生见敌之后各军舰舰长脱离本舰到旗舰开会的事情。
9.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黄海海战前,北洋舰队由致远舰首先发现日舰。
但事实上是日本舰队先发现北洋舰队,七分钟后才由北洋舰队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
10.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北洋舰队在接获平壤陷落消息后出发。
但在历史上,平壤是在北洋舰队出发后当日下午才陷落。
11.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有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桥段。
但在历史上,慈禧的60岁生日未举办庆典,只是在宁寿宫中黯然渡过的。
12.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影片旁白在片尾处说了这么一句话:“60年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战胜日本,……”事实上,从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间隔时间只有50年。
13.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东乡平八郎与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叶祖圭等人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获得优等成绩。
实际上,东乡平八郎留英时就读的是训练商船驾驶人员的泰晤士航海训练学院(Thames Nautical Training College),故与刘步蟾等非同学。
实际上林泰曾也从未进入任何英国海事院校就学,仅在舰上实习。
曾就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仅有方伯谦及叶祖圭。
在历史上,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中国留英学生十二人中仅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圭、萨镇冰六人通过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入学考试并进入就读,后上舰见习。
而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未参加入学考试,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三人虽有参加入学考试,但未获入学资格,此六人仅上舰见习。
14.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的毕业典礼上,英国教官唱名领取毕业证时将“东乡平八郎”的名字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成“Dong Xiang Ping Ba Lang”(东乡的名字在日语中发音为"Togo Heihachiro")。
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发音完全不同,英语对中日语言的名字翻译都是译音,英国教官不可能把东乡的名字按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读出(尽管此情节本身乃虚构,参见上文13条和下文15条)。
15.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东乡平八郎、伊东祐亨、坪井航三三位日本人出现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而在历史上,东乡平八郎未就读此校,伊东祐亨亦未就读此校。
此外,坪井航三曾留学于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在片中为接军舰而前往英国,却穿着和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就读的学员们一样的制服。
16.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天演论》在一八九四年甲午海战前已被邓世昌获得。
但在历史上,此书是一八九五年才由严复译成,一八九八年方出版。
17.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所用地图,竟以中国为地图中心,而日本却连自己的国名都没有标示(但朝鲜KOREA却有标示),中国领土上标示之“清国”字体竟然为简体字,而英文却为"CHINESE EMPIRE",而且,地图上库页岛附近的地方居然是清朝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
电影中出现地图的时间大约在1885年,此时库页岛等领土已被沙俄强占。
)18.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李鸿章于1886年在烟台检阅北洋水师,各舰军官报名时出现了“致远舰管带”、“经远舰管带”、“靖远舰管带”、“广甲舰管带”、“广丙舰大副”等职称。
事实上,“致远”、“经远”、“靖远”、“广甲”、“广丙”等舰在1886年时均未建成,更未被编入北洋水师序列。
19.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1886年伊藤博文接待北洋水师的场景,在史料中并无记载。
20.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中日海军军官前往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参观军舰。
事实上片中不管是伊东祐亨还是邓世昌都未曾到过伏尔铿造船厂。
而伊东与德方船厂人员对话使用英语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英语要迟至二战后才随着美国的影响力成为全球通用语。
在此之前,西欧国际交流通用法语,非西欧国家交往一般使用当地语言。
外国客户和德方船厂人员交流使用德语更接近真实情形。
21.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女主角可自由登舰进出。
但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的海内外,除客运船只外,女性登船是禁忌,尤其是军舰。
22.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女主角(刘步蟾之小妹)为虚拟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23.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中日双方在春帆楼中之对话中现东北三省,但此一名词是在1907年东北设省后才出现的。
24.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有多艘鱼雷艇冲出港湾逃亡,在清军及日军炮火轰击下,在黄海海战以三枚鱼雷攻击日舰西京丸的“福龙”鱼雷艇管带(蔡廷干)指挥鱼雷艇冲上岸,遇驰援陆路援军,向其谎称北洋水师已覆灭,刘公岛已失。
在历史上,北洋舰队全部的鱼雷艇十三艘分别从西、北两处突围冲出港外(清军当然不会开炮轰击),遇日舰追击但未被全部击沉,其中福龙及右一、右三等艇被日军俘虏,福龙艇管带蔡廷干受伤被日军俘虏,后被押送至大阪囚禁,指挥鱼雷艇逃至烟台登岸遇驰援陆军的是左队一号艇之管带王平。
25.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定远和镇远两舰是由北洋海军军官开回来的。
而历史上记载的是由德国水兵驾驶,悬挂德国商船旗,经苏伊士运河、新加坡、香港,于10月抵达天津大沽。
10月29日,定远升起龙旗,正式成为大清海军舰只,北洋舰队旗舰。
26.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的大东沟海战中,定远号是在12点55分开了第一炮。
而历史上记载定远号开炮时间是12点50分。
27.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扬威号被日舰炮火直接击毁。
而历史上记载的扬威号被日舰击伤后,在撤离战场时,被正在逃命的济远号一头撞上,随后济远号倒车离开,扬威号才沉没的(亦有说法是“〔济远〕‘撞扬威舵叶,扬威行愈滞,敌弹入机舱’,舱内弹炸火起,‘渐不能支’”)。
28.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丁汝昌说:“日舰44艘舰船封锁了出口……”实际上当时的日本只有41艘舰船,其中还包括16艘鱼雷艇。
29.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杨用霖用手枪自击太阳穴自杀。
实际上杨用霖是以手枪从口内自击而死。
30.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定镇,镇远的主炮炮台是非露台式,但历史上黄海海战时已改装为露台式。
因为实战证明这种原本设计来抵御机关炮的炮罩厚度不够,对大口径炮弹没有防御能力,如果没有炮罩,大口径炮弹可能就会飞过,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即使打中了人,也只是杀伤被打中的那名水兵而已,而采用了封闭炮罩以后,虽然能防小的炮弹,但却防不了大口径炮弹,一旦破片进入炮罩,因为钻不出去,就会在炮罩里面飞来飞去,给炮位上的人员造成严重杀伤。
31.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清廷与日本争购一艘英国刚完工的新式快速巡洋舰,最终被日本购得并命名为“吉野”。
事实上,该舰于开工建造前便被日本预定,而清廷购买失败的那艘军舰则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海军建造的巡洋舰“Blance Encalada”。
32.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中的松岛号被误印为鬆岛号。
33.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长崎事件中国海军访日时,日本军演奏的军乐是在甲午战后才出现的〈做勇敢的水兵〉,内容是歌颂黄海海战时战死的水兵。
这是史实上不可能出现的情节。
34.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定远水兵以人力装填主炮的305mm高爆弹,事实上,305mm高爆弹的重量近400公斤,不可能以人力完成装填。
35.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定远主炮305mm高爆弹击中松岛号,引发松岛甲板上堆积弹药殉爆,死伤甚众。
而事实上,这一炮是镇远发出的。
不管怎么说,冯小宁尊重了历史。
见过烂片,没见过这么烂的烂烂烂片!!!白瞎了陆毅啊夏雨啊这些演员的演技了~~导演赶紧钻下水道吧,别出来混了!~~哈哈哈
都是血肉,恐怕又要重蹈覆辙了。这个国家,爱的深沉,爱的难过心疼。
陆毅的英文真叫一个啧啧啧
伤心……(不要把钓鱼岛强加到影片中)
核平解决日本!
不论中国的版土在历史上曾遭受多少次分割变迁,在面对这段历史时,还是深深感受感受到了耻辱和痛。
篡改历史教育片,孙海英夫妇你们内涵啊~~~
主旋律的电影! 利用钓鱼岛事件. 里面不少地方跟历史差距大
看得出来,本想拍的很真诚
拍的是不太好,不过百年以来我们有什么进步吗?
还可以再垃圾点么?
豆瓣这一群疯狗,看到国产片就是骂,不骂不装逼么?!
正视历史,请客观对待一部认真制作的电影!
下来 半年多 总算今天晚上把他看了。。。。。。哎
不管怎样,中国应该有这样的电影
撇开讨厌的吕丽萍外,我觉得整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有还原当时的事实,生气当时中国的落后与无知愚昧~
之所以给一颗星,是因为这里最低就有一颗星!想在影院里重温90年代中期二流电视剧水平的话,可买票进场。
预告片不好,正片是不错的,激情澎湃,镜头语言运用略有不足,还是强力推荐下吧
五颗星全权交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