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影节第十四场,英皇,个人2023北影节最佳。
设定、架构、脑洞、走心的小细节、总体上的完成度均是90分以上的水平,惊喜、震撼与深思兼有。
尽管有一些不那么完全经得起推敲之处,在我这里都不重要了。
好像是在电影中谈论电影的制作和生成,但又在局部回环审视,漂亮地处理了一些会呵呵一笑的东西,并延伸出对“故事(人生)是提前写好的吗?
”的终极一问。
那么戏梦空间中的故事线、审查和删改、场景、主角/配角/错角/废材等的区隔对立与扶助、台词与说台词/发声的权利,学校、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运行逻辑,均有了隐喻味道,可供对照。
相比于完全的现实主义(如《下一个素熙》),故事在奇幻外壳之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去透视和理解社会运行的切入方式。
有距离感,及伴生而来的陌生化效果,但也更为冷静和疯狂。
一些小点,Silence那段也真是动人,“我给你一个可在喧闹时使用的声效”,真是动荡世界的一处安置,是真心啊。
Paula与外公、父亲画外音的那场戏有些困惑,但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解,处理得比《瞬息全宇宙》舒服很多。
结尾众人突然一个个站起来,一部分统治者和主角们试图千方百计维持的体系轰然倒塌,或有些许猝然,却也解释得通。
不让我们听内心的声音,要用合乎规范的方式运行自己的情感来生成音乐并达到共情,可有几个机器真能百分百地信服和遵从?
如Cooper者怕是没有几人,这样的人越少越好!
撕裂和冲突是萦回的鬼魂,承认并打破才格外动人,这才是大厦重建的希望所在。
一些思考inspired by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开场错过一丢丢但不影响对整部的感受,幸运的是一早一直守着手机学习竟然真的收到了票,甚至富有到做起了二道贩子三道贩子2333。
英皇这块屏幕是真值得!
北影节明年见!
呜呜呜呜呜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啊啊啊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惊喜,在剧院看超大屏电影的快乐,还是戏梦空间的设定。
太可爱了呜呜太美了色彩,是主角们虚假单调诡异的色彩,也是流水线般的配角身旁的色彩,是刻意甜美的色彩,他们在蜂巢彩色大楼里日复一日有序地展开枯燥对白。
不能被剥夺了对白啊,就算我们只是配角。
成为配角也是规则的错,不是因为肤色、细小无谓的错误或者其他无趣的理由。
别再为规则辩护了,你们这些聒噪的机器人们,在给定的情景里活得太久了,其实这些对白根本不属于你们。
和整个剧院的人一起看才会发现大家这么轻松可爱的发笑,所谓,哄堂大笑。
电影院或者一个聚集很多人看电影的场所是有魔力的,这么多个互不了解各有烦恼的人在这段时间全把心聚焦在大银幕上,要不怎么说大银幕能造梦呢,造演员导演的梦,也造观众的梦。
观影是私人体验,影院也给大众提供情感流淌汇聚的空间。
同一段画面,有人轻松愉快地发笑,有人紧紧攥着手指紧张,有时在剧情中紧张的人也会被旁边不知道缘由但发自肺腑的笑声安抚到。
戏梦空间,就是影院本身,也是我们的生活。
这两天电影给我的第一感受都是,它让我看生活的视角会变,会更懂得怎么去观察去体验生活,它们充实了生命,不止二三个小时,你知道思维变化的快乐吗,就像在黑暗洞穴里飞驰而过,走出洞穴的时候,世界又换了个剧本。
宝拉的独角戏考试太动人了,看着看着就,在最后谢幕那句话说出来的瞬间和电影中人物一起哭了,瞬间觉得好笑,是我像电影,还是电影太真实了。
电影设定里主角在有情绪时会发出音乐,不能给自己配乐的只能当配角,重点是,这是那些主角剥夺不同肤色不同讲话方式人幸福的方式。
制定规则边缘化他们,他们的情绪被忽视,有配乐的才叫情绪,配角和废柴的情绪一文不值。
他们的生命也被漠视,这里是虚假单调的主角和无限丰满的配角们,价值判断不应依据所掠夺的资源来定。
那个卡帧的男孩也太可爱了,卡帧让他出人意料,在戏梦空间的设定里他是可以被随意杀死的废柴,但在地质礼堂里,他是让所有人开心的主角,因为他卡帧,他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下一个位置、随机丢失台词,换一种视角就是高水平的喜剧。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元电影(对于制作流程/术语/罐头笑声/掉帧)几重身份(扮演者本身/扮演的角色/电影里呈现的角色)权力等级关系(主角/配角/花絮演员/幕后花絮的破碎角色)——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映射现实问题(罢工/反抗与暴力)它一定得是产业成熟之作,才能对其进行戏讽虚假的乌托邦痕迹(反乌托邦性质)——不允许杂音,剪辑,读心器音乐/随时的出框——一种打破(内部的)由戏剧组成的人生——无历史音乐的烘托的独白——一种希特勒医院灰色技术 数字化马赛克遮蔽丑陋情绪来源于扮演,人是空壳暖色调里的人头场景31外景晚上(不断提醒在拍摄)全景——中景英雄被减掉 被雪藏审查——文化极权无名的力量“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开枪黑屏 反复回放剪辑之枪——默片隧道——不同滤镜不同场景或许不需要什么实质化的权力象征出现,所有的体制就在运行中(没有人看到剪辑的人是谁,)感觉像是人种屠杀楚门的世界(门布景)“我们在哪儿”“在拍摄中”“快接近结尾了”
第一幕,配角母亲培养主角女儿。
以主角式的的演技,烘托乌托邦式的现实,母亲和万千单亲妈妈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起按部就班生活壁垒;第二幕,朋友的无稽之谈助推葆拉突破防线,踏上了寻找主演父亲戏梦碎片的旅程。
途中受到废柴“管家”等人的影响,葆拉认清自我,为循迹父亲真相克服主角对废柴的歧视勇感前行,自己做航行的舵手。
在这里导演用新与旧,黑白与多彩的电影史来隐喻葆拉多彩的现状和黑白的本心,葆拉在新与旧的立场中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犹豫不决,不敢于表达。
第三幕,真相大白后的最后考核如期而至,上台前废柴“男友”在配角母亲的伪装下来到幕后用“静音瓶子”为葆拉加油打气,最后真实又直白的口述表达了母爱最伟大,换位思考体会到了做母亲的不容易接纳了母亲的做法,触动在场的“观众”……葆拉打破常规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坚持、探索、改变,确定了立场得到了拥护,表达了废材也是不可轻易删减的觉醒,诠释了电影中饰演小人物的心路旅程和对废材形色眼光的深思引起观影人的共鸣……
【3.5星】
演配角的主角们1、这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新奇吧,虚构了一个电影的世界,这里面的人有主角有配角,还有废物2、感觉女主也没有演出那种生活中的配角,或者是废柴们的痛苦,仅仅只是电影里面的作为配角被忽视,这就很难让观众联系现实,产生共鸣3、女主换衣服那里,她的皮肤是真的白,虽然身材看起来不是很好。
她变成黑白之后(就脸上涂了灰色的粉)看起来真吓人,有点像鬼4、画面比较好看,对于被剪辑的设定(跳跃)、蒙太奇啥的,可能得对电影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人才看得懂5、女主和那个男生的爱情还是有点套路,男主就是有点傻愣愣的,然后给一些送一些东西、陪伴,然后居然就成了6、有点像《楚门的世界》,只不过没有外面的人在看,以前我们可能只是看被剪辑过后的正片,但是现在该电影让我们看到电影世界里面的所有内容
用电影的语言搭建一个只有主角、配角、废角三类人存在的世界。
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等级、秩序和权势,主角制定社会规则,正如他们从出生就打上的标签一样,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学里的统治者和教育者,拥有编写剧本、挑选主角、剪辑删除的权力。
同时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存放着被废弃演员的话语权,失去台词的演员就再没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废角是被放逐的牺牲者,被烙上了侵略者的标签,是统治者将放逐行为合理化,向后人隐藏一段不光彩的狼子野心。
他们的人生里不被允许听到音乐,否则就会被警察追逐、审判、关押。
让人倍感新颖的是,废角的展示方式是以降格、失真、黑白等电影效果呈现的,与众不同。
配角更像是一个个批量生产出的商品,被社会标准化,拿到被分配好的剧本和台词,随时都面临被剪辑的命运,害怕是他们内心埋藏的底色,每一天都过的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陷,穿上合格的外衣配合主角演一场别人眼中的好戏。
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实现阶级的跨越,高级的科学技术和精英阶层的帮助缺一不可。
主角的剧本也像是一场精心粉饰的戏剧,真正掌握游戏规则的永远只是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其他人哪怕拿到了主角的身份也不过是依靠出身或者掌握某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技能够帮助稳定这个社会机制而已。
依然摆脱不了被掌控的命运。
看完了一场名叫戏梦空间的电影,仿佛作为主角走完了现实生活的前半生。
真实到分不清现实和戏梦。
导演在映后访谈中谈及拍摄的心路历程中说道:We live in our own box.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专属的盒子里,以自己为中心看待世界。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享受了哪些特权,是其他人没有的。
什么时候应该讲自己的故事,什么时候可以将这个权利交托给别人,允许他人分享。
因为社会永远都有自己的主流运行机制,我们的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活跃,知己之优越,明他者之苦楚。
社会中时刻存在着不平衡,媒介存在的意义,是将这样的现实以信息的方式传递出去,不仅仅是存在,更是改变这种现状的理念。
作为一个导演,通过在自己的作品,寻求一种窗口传递,如何改变世界像我想象中的模样,把我对世界的认知,翻译成我电影的语言。
每每直视社会中糟糕的现状,不可否认,这部作品里包含Dystopia的色彩,但我依然说服自己一定要有Hope存在,一定要传递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
这部作品中是一种个人化的叙事,同时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认知,从内容看,这是从底层汲取平实的人生体验,用形而下的个体经历和个性化叙事代替形而上的题材。
这是不是证明,一个人可以自我定义【我是谁】,还是说最终仍需要被社会认可,扮演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小角色。
自我是被自我定义还是被社会定义,听起来像是一个鸡和蛋谁先存在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成为一个想成为的人,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塑造,进行自我的觉醒和反抗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不被定义的人,那这个社会究竟用什么样子的标准框住人的手脚和行为。
也许这个过程中,单纯的一个个体【我是谁】不再那么重要,更有意义的是发觉【我们是谁】,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有自我认知的【我们】是更有意义的。
————————————————观影有感完结————————————————————所以,对我来说比较痛苦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烈的个体意识,无法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的需求,接受了社会给予的规范,那,这样的人要如何才能意识到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不一样的我们?
【第十一届德国电影展·戏梦空间·2023】设定在电影一统天下的某个未来,电影语言已成为通用语言——剪辑之枪、默片隧道、动效瓶、跳切、背景人物、花䋈人物、情景剧老板娘、一言不和就消声、三观不正就打码……当电影工业的逻辑成为治国之本,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梦幻。
人们按三六九等依角色轻重被分配到主角、配角、废角人形金字塔中去,如同现世,资源和机会只照临塔尖,底层劳碌的芸芸众生时刻面临被删除的厄运。
经过严格的上课、培训和考核,为底层也留有上升通道,但只有价值认同,天资出众,技巧高超者通过若干年的培训考核方可入选。
哪里有阶级哪里就有压迫,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为实现阶级跨越却意外翻车,最终导致大厦将倾的惨烈事故。
很像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皮克斯动画的漫改,直白形象生动地呈现阶级、制度、集权以及它们的运转。
最锥心的是女儿探寻爸爸去哪儿的过程中不断诘问母亲真相,母亲却始终用三句固定台词予以答复,作为配角,心中纵有万马奔腾,也只能使用这些分配给她的台词,不得超纲,因此才有了在礼堂革命时,配角们集体跺脚抗议的名场面。
当电影照进现实,便是导致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面停摆的演员编剧大罢工,表面是对抗AI,本质上的核心冲突是好莱坞的分配制度,尤其是流媒体影视上线后付费收入的再分配。
艺术源自生活,并不高于生活。
它会卡带,会被剪辑,会回放,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是黑白色,他们不能说,他们看不见,他们会音画不同步…..但这世界还有另一个“完美”的版本,它有音乐,有字幕,有歌舞剧,有饱满的情绪,里面的人自带bgm,永远光鲜….你愿意活在哪个世界里呢?
最后的最后,黑白色的人生也有饱满的感情和动人的音乐,而做超人的主角也会怕高,演爱情戏的人也会用水管制造氛围,他们也会念不齐对白,也会有自己的缺陷。
打开最后一扇门,我们都存在于这个灰色的有无限可能的剪辑地带,我们的人生不是被设定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就是会碰撞出无限可能字幕有什么意义呢?
给观众看的。
我从来都不相信观众。
冲着有趣的主角配角设定进来看的,没想到浪费了我2个小时,以至于我一定要发我在豆瓣的第一个影评,这个电影是怎么打到7.6分的???
不要以文化和艺术做遮羞布来遮掩混乱的剧情线和逻辑表达。
除了女主角好看,身材不错,其它真的是坨。。
莫名其妙的科幻片,4分慢走不送(本来要给2分的,多的2分给女主)!
开头松散看不下去,意外的是在脑洞外还兼顾美学;一起看的也认为故事撑不起脑洞。
反乌托邦还能这么跟电影史结合
概念挺高 呈现方式太温和了
啊啊啊
对于这样一部以一种布努埃尔式戏谑的剧情设定来解构电影内部等级制度的高度迷影向的元电影(为什么要提布鲁埃尔呢,一方面片中的仆人显然致敬了《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同时在批判力度上真是不及十分之一,尤其是影片结尾实在是败笔),一方面惊叹于影片的表面想象力,尤其是可以预料到在导演铺设的种种影史路标的指引下足够让影迷惊叹狂欢。但对于这样一部剧情版的罗伊安德森之作,我们更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在此我想引一句于贝尔曼在《作为配角的人民》中的话:“自《工厂大门》开始,人民的形象是所有’原始电影‘和’现代电影‘的一个关键问题。群众演员向电影人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一个不可分割的美学、伦理和政治问题。如何拍摄群众演员?如何让他们作为演员出现在故事当中?如何让他们看起来不只是活动的阴影?要让图像成为平民化的地方。”
设定很有意思,但是主线和主角的动机没撑起来,有偶然性但是没必然性。如果说整个影片也是主角和配角所存在的宿命,那么女主角的剧情走向冲破枷锁打破既有台词也是一种“特殊”。喜欢这种声画实验,错位、跳切、最后大家纷纷起立的告解,略显鸡汤因为建置不足,也就不够有冲击力。喜欢女主告诉妈妈的那句,“你的对白是有限的 你永远不知道说什么”,和芭比里对母亲的描述暗合。
想写万字评价表达我的喜爱之情,还是用灯光亮起前场内一位观众简洁有力的评价总结一下吧:“牛逼!”(散场的时候捡到了D7排17座的票,这位观众还要票根吗?)———————————————————感谢豆瓣呀,找到了这位观众。
唯一有意思的是结构。影片包含了很多主题,可是哪一个讲清楚了?Justice for outtakes甚至有点kurios,这只在指涉社会的时候才有意义,而影片也不过是用电影制作做一个隐喻强调zzzq而已。那个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背景故事的警察和对白limited 的母亲扎心了。女主有点水。结尾太俗气。读心器的设定还真机械,有点偷懒。
23BJIFF⑥:概念很好,很关照社会现实。前一个多小时的铺垫戏份过多了,会有乏味感,个人觉得点到为止让大家理解概念就可以快点推进剧情了。总被cut掉的小哥金句频出,大部分有哲理的话都是他来说的,他这样的要都是废材的话!那我简直就不该存在!印象里有一句“它们害怕我们听到自己的情绪/声音,但你仔细听,还是可以听到的”,喜欢!结尾依然是三星跃向四星的关键,我发现这些片子都挺会后找补的!有人自己给自己编了独角戏,有人总忘记台词,有人饰演超人实则恐高,有人声画不同步,有些人台词永远说不齐,有些人近二十年没有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存在,一起跺脚打节拍这一段特别感人,走出彩色世界的时候,人生就接近杀青了。无论如何吧,我还是坚信我的人生自带bgm的!同时,妈妈在我的人生中也不会是配角!(万象的杜比厅效果挺好)
披着奇幻和迷影外皮的反电影现实片。天才想法天才执行(虽然还是《阿甘正传》那套但真看见了还是觉得通杀一切花里胡哨的超英系视效)。还得仔细看看,先打五星。
影迷专供,脑洞大开,古里古怪但意外好看,整体像个社会寓言,再微不足道的角色也应该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布景是一绝,和闺蜜打电话那一段,和阿甘对视那一段,被剪辑之枪追击的一段,还有cut专业户酱油哥的言论都比较出彩。中间寻父的段落占比太多显得拖沓且无聊,精简一下会更好。3.5星。
我们也是世界流动的片尾字幕 但这部电影世界观的构建与讲故事的方式是灾难性的,在我看来
大失所望,题材明明可以,拍的这么无聊
7/10。媒介的技术控制将困扰人类社会的存在焦虑做了深刻阐释,虚拟的电影空间中人被森严的等级划分,黑白彩色说明了外表有优劣之分,角色一旦被外界发现瑕疵(声画错位、音质损坏、图像退化),就只能和废角、错角这样的边缘人一起生活在垃圾堆,当宝拉和好友聊电话,对方的手伸出了分割画面的缝隙,直至景框变为黑域,还有角色谈话时播放的背景乐和罐头笑声,都暗示媒介对人的操纵是不自觉变化的。影片也对文化审查提出反思,封嘴的马赛克、场景和动作不连续的跳切,剥夺了人们的观看权力和思想自由,宝拉犹如一个逃离洞穴的觉醒者,她在寻找失踪父亲的过程中,逐渐确认真实的自我是一个被母亲精心伪装的废角,她的主角父亲不是因造反被取消官方档案,而是抛弃了母亲,最终她接受了自我缺陷,启发众人走出洞穴,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主角,无法被外界否定。
只能打问号
意外之喜,非常脑洞大开的设定,以这个设定其实可以做成很荒诞的喜剧。家庭部分的剧情转折很喜欢,觉醒部分比起设定常规了一些,铺垫略显不足。官方吐槽主角自带BGM。
画面和创意很不错,有点现代爱丽丝的感觉,但故事没讲好,表大于里。既想讲“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的大道理,又想花一些笔墨讲母爱,两条线都讲得中规中矩甚至有点生硬。主角到底为什么容不下配角,配角又为什么值得成为主角,舞台就一个(虽然结局是给他们一个自己的世界),很期待进一步探讨前面花了很多篇幅铺垫的革命,然而没有;女主辛苦十几年想成为主角,为何突然有勇气不怕成为配角甚至被删减?知道是想歌颂真实的人生、尊重不同人的价值,但配角的可爱不够,主角的虚伪也有点少;女主好几次“多管闲事”推进剧情,到底哪来的勇气?不交待就显得又莽又尬;母爱的线,母亲的视角是挺多的,但女儿的开窍有点突然,前面应该补一些女儿的视角。剧本多少有点粗糙,在我看来没有失控玩家好,虽然结局都有点草率(跺脚真的尬),但人家起码表里一致。
片尾时一个角色说,“我们不相信观众”。可是,电影结束后一位观众大喊一声NB,全场哄笑过后,在我后排的观众问我,“我们错过了什么彩蛋?”仿佛观众成为了角色,角色成为了观众。电影内外的有趣互文是电影院外独自观影所难以体验的。另,在配角们一起跺脚时,我总觉得下一秒就要广告植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横扫饥饿,做回自己!”黑白人物吃下士力架后变成彩色……#BJIFF 2023.4.23
好看,也喜欢,隐喻很明显,就是有些没太搞明白,可能是看的太过碎片,需要再回顾、思考一下。看到了很多其他电影的影子,《楚门的世界》、《V字仇杀队》、《布达佩斯大饭店》、《雨中曲》,甚至《浪潮》。片头音乐一响起,我就觉得可能是我喜欢的类型,想法很棒,像是用迷影的手法去拍电影。超喜欢片尾曲,在单位电梯里面一边听一边摇头晃脑完全忘了社恐是什么东西。年度最佳预定。
是我最最不喜欢的一类题材和拍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