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VITUS在昂贵的中国餐厅里跟心上人说道:根据统计资料,女人通常比伴侣小7岁,但男人平均寿命比女人少7岁,女人就要守寡14年,我们会死在同一年。
而且女人的性欲比男人晚10年达到高峰,所以有那么多人分手。
女人应该交小男朋友,我们会幸福美满!
这个明明就是莫扎特小朋友,6岁就向小公主玛丽·安托万奈特求婚。
如果得偿,一是小狼帮不会穷困而死,二是法国的大革命会推迟几年。
莫扎特也是数学天才……
今年Summer IFF其中一齣電影, 來自瑞士的"Vitus", 導演Fredi M. Murer於2006年的作品.Vitus(von Holzen)是電影中男主角的名字, 就是由現實中都是天才的男孩Teo Gheorghiu飾演的角色. 一個關於天才音樂家的故事, 不過是個非一般的音樂天才成長的故事.看過有關小孩子成長的電影不少, 即使是說天才的都或多或少有一個類似的模式, 不過"Vitus"橋段完全令人出乎意料之外, 因為這個IQ比一般小孩高許多的Vitus, 就是想放下他擁有的"異能", 經歷一下平常的小孩子的人生.電影的主角除了Vitus外, 還有飾演其祖父的Bruno Ganz. 整部電影都是圍繞一老一幼, 動人心弦. 一老一幼, 一向都是被大多數人遺忘的兩代, 令我想起早幾年看的台灣電影 - 李康生的"不見" (2003). 導演就是把筆墨都落在這兩代上. "Vitus"中另外兩個角色是Vitus的父母, 一個中產家庭的年輕夫婦. 不過他倆只是電影的配角. 電影裡, 祖父和孫兒卻比這對夫婦更聰明, 更明白生命的意義, 更清楚他們的方向, 他們的夢想.Vitus 的父母對兒子"跌倒"後智力及才藝不及從前的反應令人細味. 人都是軟弱且貪心的. 上天賜給我們很好的東西, 但不保證這些東西都會永遠屬於我們的, 隨時可以失去. Vitus的母親就是面對不了, 對兒子只可以做回一個健康正常的孩子十分沮喪, 情緒失控, 且失去方向. 其夫在工作上面對一般中高層面對的難題, 看在我們普通人眼裡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對於天才的Vitus來說, 一切都可以很簡單.喜歡鏡頭的運用, 多次用Vitus的POV, 如當他伏在床上, 橫看門外父親的影子, 不肯應門. 另當Vitus跟隨母親去見鋼琴名師時, 天花的吊燈倒映在黑色的鋼琴上.飾演Vitus有兩個小男孩, 年幼時的孩子演繹得很好, 而飾演十二歲的Vitus正是現實中的鋼琴天才Teo Gheorghiu, 他的確有天才音樂家的氣質, 不過或許演戲經驗少, 偶欠自然, 但總括來說都不錯. 飾演祖父的可說是電影另一個靈魂, 他的戲份不少, 亦觸動了每一個觀眾. 他倆的巧妙配搭, 加上對白及表情的幽默, 豐富了整個故事. 親情, 天才兒童面對的困境, 年老一代面對的問題及憂慮, 夢想, 金錢, 都一一由這兩個男演員演繹出來, 都很成功.Vitus最精彩的一句相信必定是: 飛機在地面上是最安全的, 不過它們被造出來原意就是要在天上飛. 要找尋一個人的夢想及達到理想的目的, 我們或許要走一條不同的路, 一條可能要暫且把這些願望放下的路.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 不過此片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獲多個獎項:Strasbourg, Strasbourg Augenblick, "Augenblick"-Preis 2007Solothurn, Solothurn Schweizer Filmpreis, Swiss Film Prize, Best Fiction Film 2007Los Angeles, AFI Fest, Audience Award 2006Chicago, Chicago IFF, Audience Choice Award 2006Berlin, Berlin Special, Bronzener Bär 2006Roma, Rom Festa Int, Publikumspreis 2006
看到这部电影是一连串的反应,点了豆瓣电影"家庭"的标签,不经意的发现<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想起那个让人不住想搂在怀里的男孩,忍不住用手轻碰屏幕,点击进去,在同类型电影中发现了<想飞的钢琴少年>最后,爷爷的信里说,这个世界追不上他,只有装傻才能逃开.孤独在影片前半段无处可逃,抓住维特,抓住父母,抓住我.幼稚园分析全球变暖吓哭同龄孩子,在中学与那么"正常"的高中生如此格格不入...一个早慧的孩子,却不知所归何处,爷爷的房间,散落在木屑间的新奇玩艺,好似这个世界最属于维特的梦幻岛。
那个背着大翅膀转圈的孩子,赚取了多少疼爱又无奈的微笑呢...终于“摔笨”的维特和同桌在应该属于自己的课堂里握手击掌的画面,突然变得那样美好。
后段的影片多了些“魔幻”色彩,好似又进入了英雄传说的俗套,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众人。
但演员是一抹亮色。
看<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总惊讶于导演不知从哪里找到了如此灵气的小演员,看vitus,还是同样的感叹。
幼年维特扑闪的大眼睛,闪着智慧,又闪着落寞,少年维特,刚开始并不为奇,看了后半部觉得,演出后续情节带些“成熟”智慧的形象,其实非他莫属...维特摔伤后,妈妈懊恼180的智商变成了寻常的120,医生这样说,你的儿子健康,安全,而其它人却未必有如此好的运气,为什么失落呢?
又一个少年,又一个梦想,也许最后,维特,海伦,里奥都会明白,it's my only life,所以用力生活,才有梦想
这是无法复制的天才,他在任何领域都能够成功,但他却不知道想做什么。
智力超群,就连观众都没办法相信他在5岁就能遇见自己的真命天女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伴侣。
但他时常在想,成为一个治理超群的神童,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被众人所期待的能力,家人的倾力培养,有的时候,他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练琴机器,所以他的性格与众不同,只是想摆脱别人加在他身上的枷锁。
还好,他有幸遇见一个老人家,那个人刚好是他的爷爷。
在他迷茫的时候会说:有的时候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
跟他分享他的理想职业。
最后,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
爷爷教会了他应该如何让平衡自己天才的潜能和时速的眼光,就是顺其自然,勇敢前行。
他也乘着爷爷的理想,完成了自我挣扎。
我想我是对音乐题材的电影毫无抵抗力的。
从1900到AUGUST再到Vitus,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天才么?
真是让人心生妒忌。
在看VITUS的时候一直在祈祷,千万别和AUGUST一样,被导演塑造的过分离奇,假的就像我真的是在看电影一样。
不过看完这部电影,我还是很欣慰的,VITUS是有血有肉的天才,当爷爷问他将来想做什么的时候,他说“我想做别人,做一个普通人”,爷爷问“像我一样?
”“不,比你还要普通。
”然后爷爷告诉他,要得到就得有舍弃。
所以VITUS舍弃了自己180的智商,舍弃了6岁就可以弹奏肖邦的《急流》的天赋,舍弃了幼儿园就玩的国际象棋,舍弃所谓的天才称号。
真正成为了一个和自己年龄相符的普通人。
但是就像中国人很喜欢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
”没有什么可以掩盖一个天才的光芒。
他自己也不能。
我想,VITUS内心是爱钢琴的。
是父母的期望和外人的眼光让他觉得弹琴并不是为了自己。
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天才,我绝不会像她妈妈那样让他觉得不快乐。
天才是应该得到自由和快乐的。
剧中的感情戏份十分细腻。
母亲对VITUS,父亲和他的同事,VITUS和伊莎贝拉,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VITUS和爷爷。
爷爷是唯一懂得VITUS的人,就像他遗书中所说的,“我们是挚友”,他为VITUS守护秘密,让他享受他所要的生活,而VITUS也帮助爷爷实现了梦想。
这种超越年龄的理解和真情,着实可贵。
是爷爷让VITUS摆脱了“天才总是孤独的”的命运。
是那么让人欣慰的。
再者,有些可悲的是,天才总是超越年龄的早熟,VITUS唯一享受童趣的就是“作为普通人”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转着一圈又一圈。
之后所有作为天才的时刻,他都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甚至比一个成年人还成熟。
当他对妈妈说“我爱伊莎贝拉”的时候,我就不再对这样的一个天才感到嫉妒了。
他可以在求婚的时候对伊莎贝拉说“女人通常比伴侣小7岁 ,但男人平均寿命比女人少7岁, 女人就要守寡14年, 我们会死在同一年 ,而且女人的性欲比男人晚10年达到高峰, 所以有那么多人分手, 女人应该交小男朋友, 我们会幸福美满。
”这实在是让我有些不能接受。
但也正是这样,才让VITUS有血有肉了起来。
天才并不等于完美,就像爷爷说的,在你要得到的时候,你必定要舍弃些什么。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运,唯有顺着命运勇往直前。
好灵好灵的小演员好用心 每次给弹琴手部特写,都感觉小演员真的会弹哦—— 一转场就长大了这个12岁维特的小演员,感觉没有小时候好看哈哈哈 长残了的感觉哇,我第1次见这个走向!
天才变成正常人盲听巴赫还有莫扎特小演员弹琴的神态真的好到位啊啊啊啊 原来是为了假装 普通人!
好巧妙(电影解说和原片真的很不一样笑死了,这熟悉的李斯特其实我很喜欢样的对天才的处理——尽管是天才,可是面对家庭和社会还是有很多无奈和脆弱并不是像夏洛克或者谢尔顿那样 怪异和嚣张(是从什么时候起 怪人和天才绑定到一起了?
)感觉小男主的智商和性格都是继承爷爷这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哇,成为独奏家了耶这个电影真的好用心 每次给手部特写都给很长时间 而且指法什么都没有问题每次演出过后的掌声都会让我想哭啊啊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与钢琴有关的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Vitus)。
维特(泰欧·盖尔基饰)从小聪颖过人,弹得一手好钢琴。
他的父母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钢琴家,为此在他的身上付出了巨大心血。
但维特自己并没有想好未来做什么。
父母的压力与不理解时常令维特感到不开心,还好他有懂他的爷爷。
维特的爷爷(布鲁诺·甘茨饰)是一名木匠,但他年轻时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
维特把爷爷视作最好的朋友,他常常去爷爷家玩。
维特从小对飞翔非常感兴趣,他最喜欢的动物是蝙蝠。
他拥有超高的智商。
看懂股市行情拿着爷爷的养老金大赚一笔,让爷爷买了模拟飞行机和私人飞机。
维特还收购了爸爸的公司,解除了爸爸的失业危机。
这部电影节奏舒缓,加上贯穿整部电影的钢琴曲,带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用钢琴曲这条线索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改变。
下面我们就通过影片中的三首钢琴曲来聊聊这部电影。
1 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电影的开头,维特翻过围栏,打开机舱门,驾驶爷爷的飞机飞向天空。
背景音乐是罗伯特·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给人梦幻般的驰骋感觉。
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维特举办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会。
他与乐团一起演奏的正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带有华丽的炫技,整部乐曲在辉煌中结束,也将电影推向高潮和圆满。
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象征维特拥有选择梦想的自由。
一方面,他拥抱天空,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另一方面,他也热爱钢琴,坚定了继续学下去的信念。
其实,维特的扮演者泰欧·盖尔基本身也是一位钢琴天才,2004年拍摄的时候,他12岁,也是在这一年,他在苏黎世举办了他的个人首场音乐会。
电影结尾音乐会的情节设计也呼应了这一点。
小百科: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人物之一。
19岁师从维克学习钢琴,1840年与维克的女儿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
舒曼继承发扬了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传统,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a小调钢琴协奏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之一,是舒曼以钢琴协奏曲体裁创作的唯一一首曲子,也是他与妻子克拉拉爱情的见证。
这首曲子作于1841年,历时七年。
1840年是他重要的一年,他认识了克拉拉,这一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
这首曲子于1841年8月试奏,演奏者就是克拉拉。
2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弗朗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每次表达的情绪都不尽相同。
维特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母亲请比维特年长七岁的邻居家女儿伊莎贝拉来家里照顾他,两人成了朋友。
一次,趁维特的父母外出,两人办了一次摇滚音乐会,他们喝得酩酊大醉。
因为这次“事故”,母亲辞退了伊莎贝拉,也让维特觉得跟父母的隔阂越来越深。
维特将母亲锁在门外,自顾自地弹起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以此表示自己的抗议。
随着这首曲子,维特也渐渐长到了12岁,模样发生了变化。
他来到了新学校。
在这里,他还是被比他年长很多的其他同学排挤。
老师们都表示教不了他,想说服他的父母将他送到资优学校,或是提前参加考试早点进入大学。
一次,家庭钢琴老师来到他家上课,他快速地弹奏《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的结尾部分。
老师并不十分满意,并告诉他要用切分法来弹奏这一段。
“那样很无聊。
”“那就弹得无聊一点。
”无奈维特只好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弹奏,老师面露笑容,但分明可以看出维特脸上的无聊。
最后一次出现在电影的后半部分。
维特在爷爷家弹琴,他问爷爷是否知道俄国钢琴学派,接着便弹奏了这首曲子。
这一次,他是用自己喜欢的切分方式来弹奏。
爷爷抱着刚刚接满房屋漏下的水的水桶随着跳舞,画面温馨美好。
只有爷爷是真正懂他的人,并且尊重他的想法。
小百科: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之王”。
《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这个主题经过一系列变奏,达到狂热后结束全曲。
3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可以看作是维特对未来想法的转折,也是整部片子的转折点。
一天,维特在音像店买了俄罗斯钢琴家阿雷克西·波维诺夫的钢琴演奏专辑。
在爷爷家听他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他听到一半,关掉CD,打开钢琴,接着弹了下去。
在此之前,他因为对飞翔的痴迷,曾从二楼卧室的阳台带着自己做的翅膀一跃而下,万幸的是并无大碍。
他假装脑子受到影响,故意装着不会弹琴,让他的爸妈不再对他抱有希望。
而在这一刻,他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喜欢钢琴的。
与此同时,他弹琴的一幕被爷爷看到,爷爷答应替他保守这个秘密。
小百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家。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代表作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哥德堡变奏曲》:这是巴赫写给凯塞林克的曲子。
凯塞林克是一名俄罗斯的大使,他每晚失眠,于是请巴赫写一部作品消遣漫漫长夜。
凯塞林克有一个琴师叫哥德堡,他是巴赫的学生。
曲子晚上由哥德堡来演奏,俗称《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被视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变奏曲之一,常被音乐界认为是巴赫的“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
全作品包括主题,30个变奏,主题反复。
在电影的结尾,爷爷在提到维特时在给维特父母的告别信中写道:“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
”维特的父母通过爷爷的信理解了维特,而维特也找到了与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最后,还想再说说维特的扮演者泰欧·盖尔基(Teo Gheorghiu)。
如前文提到的,泰欧·盖尔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一位天才,他是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员。
他会说五种语言、除了音乐也喜欢数学。
泰欧·盖尔基,1992年出生于瑞士,他天赋过人,5岁开始学钢琴,9岁以优异的天赋被推荐到英国伦敦知名的普赛尔音乐学院(Purcell School)就读,后来又在美国费城的柯蒂斯学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跟随加里·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继续学习。
盖尔基曾在圣马力诺和弗朗茨·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2010年,获波昂贝多芬协会颁发“贝多芬指环”殊荣。
在疫情期间,泰欧·盖尔基参加了若干在线音乐会,并在这段时间里录制了他的第一张个人唱片《Duende》,唱片将于今年12月开始发行。
【彩蛋】这部电影里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钢琴曲:李斯特的《钟》,超高难度的钢琴炫技曲;莫扎特《a小调回旋曲K511》,《傅雷家书》中傅聪认为莫扎特钢琴独奏曲中最好的两首作品之一。
快去电影里发现它们吧!
|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 THE END- // 二毛流浪记 与你分享生活中的宝藏
鲁迅说画鬼最容易,因为谁都没有见过。
我们聪明而又懒惰的编剧,大大发扬这句经典评语,鬼以降又加上了(1)天才,痴呆,精神病患者,自闭症患者等精神特异者,如雨人(2)成人无法回忆和内省的婴幼儿时代,如看上去很美(3)虚构的怪物,如金刚。
因为编剧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他们的言行为剧情服务,而观众则不可以从一己内省的经验来判断编剧的合理与否优劣如何。
本片就是(1)(2)组合,一个“无所不能”的天才少年。
关于天才少年本片其实可以有很多令人深省的着力点,比如天才是幸或不幸,儿童的教育是应该严管还是放任,天才儿童的心理适应情感沟通问题等等。
而影片都蜻蜓点水,小荷尖尖带过了。
重点夸张了天才少年的超能力,用炒股(又是很有时代感)买下一个企业集团送给他爸爸做礼物,然后再成为一个钢琴家,用演出送给做了多年星妈梦的妈妈当礼物。
为了迎合人人都有的夸大的自恋倾向而夸大到底,无暇其余。
虽然影片有不少生活化的小幽默点缀其间,然而本片仍然落入了好莱坞式超人电影的窠臼。
本片可以通吃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
《想飞的钢琴少年》,这片维特不仅是天才,而且饱含智慧,继承了老头超然的睿智,远离父母的市侩和功利。
在他看跌股市拿老头的37万养老金去炒股的时候,我竟然得停下电影重新思考期权到底怎么操作挣钱,这么一个小孩,怎能不叫人欣赏和喜欢呢。
这个电影里虽然一直在表现一个天才儿童,但不经意流转过的人物却叫人印象更深,比如少年的伊莎贝尔,一个唱摇滚喝红酒的辣妹;比如慈爱的钢琴家老太婆,不愿见到美好的乐章是被迫演奏的;比如维特受伤出院转学后的新同桌,那个教他击掌握拳示好的敦实小男孩;比如至始至终宽厚仁爱的老头儿。
这个小家伙的命运饱受上帝的眷顾,他人生最大的障碍不外乎就是高中生的眼红的绊脚了,其他顺畅得令人嫉妒,就如同他与老头相处的美好时光,旁人只见羡慕,鲜有身体力行。
伊莎贝尔打开了小维特一度腼腆闭塞的内心世界,让小维特见识到了聪明所不能表现的活力,从此种下初恋的甘甜。
老太婆让维特意识到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于世俗,慢慢的他对钢琴的练习逐步能脱离于母亲的干涉。
敦实的小男孩,用自己张扬的大拇指为维特喝彩,让维特找到同龄人的友谊和娱乐,这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跳级生许久来不曾体会的男孩间的感情。
至于老头,不仅为维特从小就埋下梦想,还为他指路,给他解压,随着老头丢出去的那顶帽子划过池塘,老头用自己一生的睿智和梦想,陪伴小维特整个缺少同伴而又被厚望重压的童年。
特别喜欢维特和爷爷间的祖孙情。
中国人有“疼孙不疼子”的传统,莫非老外也同样如此?
看得出维特老豆对老头不是很感冒,当然,那深情的拥抱还是承载着殷殷父子情的,但是这两个家伙之间肯定没多少交流。
从老头儿的风度和举止看,年轻时候肯定风流倜傥,幽默无比,那套把情书写上天的浪漫手法,显然潜移默化给孙子。
老头毫无保留地爱着维特,甚至贡献出自己的所有养老财产,细心聆听呵护着一个天才脆弱的内心和感情,不时指导孙子因为天赋而飘荡得太快的琴声。
老头甚至不介意维特是个屠夫或者兽医,唯一期望的,无非就是孙子能够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地成长。
而维特也非常操蛋,竟然要处心积虑输棋给爷爷,包括为爷爷的养老金殚精竭虑,嗯,也许这个词用得不恰当,不是殚精竭虑,仅仅小试牛刀。
木工的世界总是充满想象,在回力镖砸碎玻璃的许多年后,在木雕的蝙蝠翅膀已成回忆的时候,祖孙俩其乐融融,终于有机会一块模拟飞行了,我觉得这十多年中浓缩的景象,只有在很久很久之前的文字里才能见到了,比如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片情怀让人非常向往感动。
“这个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
当维特在平凡中过日子的时候,我青睐着在上面这些人,特别是老头。
我想,天才只是一种姿态,自由才是需要获得尊重的权利,不管孩子年龄大小,不要像维特的父母那样把厚望功利化了。
我希望以后对待自己的孩子,不管他(她)愚钝还是聪明,我都能像这些人一样,有趣,相伴,一起玩,又各管各的,尊重彼此身心和时间的支配。
交响乐演奏结束,全场真诚热烈的掌声响起,只为那钢琴伴奏,经久不衰,很久没有听到过这么热忱不息的鼓掌了——不管是屏幕内外,所有人,非常热情地表达了对天才的敬意。
而在我心里,表达的是一种对人与人间彼此尊重的美好期待。
http://yun0621.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html
看了一部片子,《钢琴少年》,一个关于少年天才的故事,也许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或许只是一部娱乐片而已。
只是其中少年的一句话,让我多少有点震惊.少年维特在对自己的真命天女示爱的时候说的话:“做爱只不过是DNA交换的问题。
”也许听起来像个冷幽默,或许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从一个11岁的孩子口中说出这句话简直就是思想道德败坏,估计要被请家长或者送精神病科的。
只是这个天才的孩子说出的话却让我在一瞬之前似乎对之前的疑惑、困窘、思考全都烟消云散……空余一片清明……当然,这个与爱情无关。
这也更说明了,真正的爱情和做爱并没有太大的关连。
如果你见到一个女人,第一个念头就是是想跟她做爱,或者说是在一连串的前戏之后的最终目的,那么你不是爱她,而是爱你的欲望。
女人反之同此。
并不清楚性解放的具体含义,当然也不同意所谓的乱交、或者说是有了感觉你就来,只是在内心深处清晰地感觉到,一个“性”字禁锢了中国或者说世界多少千年?
记得古代还有生殖图腾,即把图腾符号做成生殖器的样子,以表示对人类生殖、繁衍的伟大尊敬。
然后人类进化到今天,却把这件事情看作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区,更有甚着,你在QQ聊天或者是发表日志的时候“做爱”两个字是显示不出来的。
记得前几天在和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说道,很小的时候,抽烟、喝酒、恋爱这些字眼是我们的雷眼,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到了今天这些反而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其实他们在教育我们不能的时候也一直做着。
一个在酒吧驻唱的朋友说,看着那些四五十岁的大爷大叔们一个个搂着十几岁的小姑娘狂欢的时候,他看到了人类的悲哀。
从小到现在,从我个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是没有性教育的,即使在唯一有一点启蒙的生物课上,关于生殖构造的那一章节,老师总是简而化之,尽量避免,而同样有着传统美德的祖国花朵们,更是远离是以示高尚、纯洁……因为无知,而产生好奇,因为好奇而产生触探欲望,而孩子天生空白的大脑对所不知道的而又被家长严令不许知道的事情总会有那么深刻的了解欲。
所有,早恋、吃禁果等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对于知识,则是采取朝五晚九、教鞭口水等硬灌的方式,人总会有腻烦的时候,腻烦产生讨厌,讨厌产生克制,结果则是把学习当作是劲敌。
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而每个人又都有着各自的不同,既然如此,何不让各自开出各自的花朵呢?
在这一点上,圣人孔子比现代人聪明多了。
再回到关于DNA交换的问题上来,因为人们的禁锢,而产生人类对这件事情总是抱有欲得的信念,甚至在成长以后以自己与别人交换的DNA不同的数量而攀比,或者也只是个人欲望问题。
只是,在人生短暂的几十年的时光里,似乎把心思和时间放在这方面,似乎有些不妥。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一直很复杂着。
也许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在问及父母“做爱”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不要再训斥或者说不予理解,而是细心地解释给他,这不过是一个DNA交换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往走进了一部。
标准的网络爽文套路。
还是他们家老爷子最有爱~
我要生个这样的天才宝宝~~~~普通人就是被天才这样耍着玩儿的
觉得太牵强,soso说的对,真的是找不到什么感动,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只能奇观性的围观一下,笑一笑。依旧觉得他太虚伪了,在小天才题材的范畴不如billy elliot或者和你在一起;在老人与小孩的范畴不如永恒的一天。当然那个像小肥雪的兔牙少年还是很有喜感的~~
anyway ,i just like genius.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避。智商180能作到多少事情,为什么我这么笨
这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惟有装傻才能逃避
诗意的孤独。每个天才都是传奇。
蛮好看的,现实又美好!
影片的节奏有点奇怪。天才少年的烦恼。各种超展开很儿戏的感觉。总之,IQ高了,随他玩转。
少年维特,天才少年。2022
爛片。無聊透頂。
這世界跟不上你的聰穎,唯有裝傻才能躲避。
弹幕说老师让他们看的,怎么不让家长看,是不敢吗?小朋友,你不会以为老师想告诉你,只要赚了钱就能摆脱父母追逐梦想吧,太天真了,普通人赚钱刚够过活罢了。他们是想规训你,看到了吧,哪怕是天才,他的父母也很糟糕,他的老师也会训他。天才都想当普通人,你就知足吧。你看爷爷安分做个木匠多好,一飞上天就摔死了,天才不也放弃当飞行员听妈妈的话当钢琴家了?别想那些有的没的,要听话!而大人们毫无悔改!天才跳楼不会死,但普通人不会那么幸运。天才想当普通人就是个笑话,他有得选,你有得选吗?天才的开挂人生对普通人毫无借鉴之处。父母太失败才会渴望孩子替他们成功,越没什么越强求什么,很多父母是不合格的。孩子的出生是为了教家长怎么成为家长,可惜他们大多数不懂得,一事无成,只能从孩子身上尝到权力的滋味。但那都不是你的错。
过头。喜欢五岁时候的那个小孩,背着爷爷做的翅膀在草坪上一摇一摆,然后告诉爷爷自己知道这辈子该娶谁了。
正太欣赏系列
8分钟弃剧。
如果是这样的孩子,我想很多人都会努力做一个更好的父亲。“如何做一个普通人?” “想做就做,先舍弃一些东西就好了。”当你带着一双翅膀奔跑,我更爱你,以你为荣,即使你什么也不是。VITUS-想飞的钢琴少年,不错的翻译。
飞机停在地面比较安全,但飞机总是要飞上天的
一个较为寻常的片,男主小时候太萌了,眼睛太漂亮了
小朋友本人好像确实很会弹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