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有一个矛盾点,白母是一个极力配合警方的好人,白去新疆明确骗白母说了要去情妇的四川老家长住,但是25集调查员去调查,白母说不知道白宝山去哪了,这不是矛盾吗?
白母为什么要撒谎,白母人设崩塌?
总之这部片子还是值得有关单位深思的,这本是一件不该发生的大案,却因为社区民警官僚主义不给白上户口,让一个出狱后处于墙头草的人一头栽在了好的对立面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社会压力,让白选择了魔鬼,同时因为没有户口,多少次的侦办排查,都因为没有白宝山的资料而排出了他的嫌疑,社区民警的做法真是损人不利己,如同一根导火索改变了历史轨迹。
如果真的牢记党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切也许都不会这么恶劣。
好在国家因为白宝山的漏洞,做出了多项改革,比如让群众办事少跑腿,路上天眼多了,住旅馆和坐汽车火车都要查实名身份证,过安检也不再是只查行李不查人身了。
还有记得97年前后,全国发起运动大规模不遗漏一户地清查收缴家庭中可能存在的枪支弹药,让社会越来越安全了。
提到上世纪90年代,文艺青年可能会无比留恋。
毕竟那可是中国文艺无比璀璨的几年。
中国最伟大的电影《霸王别姬》、《活着》都诞生于那个年代;中国摇滚乐的巅峰时期也是那个时候;中国流行音乐的集大成者——广东乐坛的崛起,也是在90年代。
和当下令人心痛的娱乐圈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忧。
90年代在文青面前犹如盛世,但在普通百姓眼中,堪比洪水猛兽。
90年代的中国是贪污腐败最严重的几年,公款吃喝、权钱交易;也是中国治安最差、最乱的时候。
市场上强买强卖,车站里盗窃横行、公路上悍匪强盗。
中国最知名的几位悍匪,活跃时期就是在90年代。
张子强、张君、白宝山。
这几位的“光荣”事迹也都被拍成了电视剧。
制造了香港最大绑架案的张子强,他的电视剧是《插翅难逃》;曾经纵横八省作案的张君,有电视剧《天不藏奸》。
这两部电视剧算是童年回忆了。
有这么一部电视剧,我想小时候应该是没看过,但它的质量一点也不逊于前面两部作品,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就是根据白宝山事迹改编的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白宝山。
白宝山是90年代最猖獗的悍匪之一,他在北京、新疆两地作案十多起,打死打伤几十人,抢劫金额高达百万。
在1997年,“荣”登中国刑侦一号案。
白宝山一生有三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一件事:被重判13年白宝山因偷窃罪被判处4年,在狱中又因狱友揭发其他抢劫案件,加判9年,共计13年。
依照现在的法律来看,的确重了点。
但我告诉你,那是1983年,你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狱中服刑的白宝山虽然表明装作若无其事、表现良好。
但内心非常仇视。
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要是判我20年,我出去就杀成年人;要是判我无期,我争取减刑出狱,那我就杀小孩。
”也许从那时起,报复社会的种子就埋在了白宝山的心里。
如果白宝山出狱能受到公平的待遇,再加上家人的帮助,浪子回头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当他出狱后,经历的第二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因为白宝山在新疆服的刑,当他出狱后,回到北京。
按照惯例,只要条件符合,是可以重新给他上户口的。
可是办理户口的警察百般刁难、处处找茬,想要从中获取点好处。
这一下子把白宝山的怒火给点燃了。
从此以后,白宝山就一路走到黑,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的旁白是这样讲述的:“白宝山在被捕之后,声称户口问题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他为之后犯罪找的借口呢?
”第三件事是白宝山一手制造的8·19边疆宾馆抢劫案。
1997年8月19日,白宝山伙同关天明(电影化名)在新疆乌鲁木齐边疆宾馆的交易市场持枪抢劫,致使7死5伤。
这一案件是白宝山一生的“巅峰”,但同时也预示着他的人生走向了倒计时。
怎样评价白宝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看剧的时候,弹幕上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他是一条好汉,有人则说,他就是一个恶魔。
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
什么是社会问题,当冲突双方都是可怜人时,就是社会问题。
举个例子,被白宝山杀死的人当然是可怜人,可白宝山本人呢?
难道他就不可怜吗?
其实,这和严肃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人这样说过: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就在于,严肃文学里面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
比如《红楼梦》,大家都有责任,但好像又说不出来,谁是那个最坏的人。
评价白宝山,就像怎么评价梁山好汉一样。
有人赞扬他们的反抗精神,也有人骂他们是杀人放火的土匪。
包括一些农民起义。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在正史上都是被当做“逆臣”、“流贼”看待。
可在民间,他们都是享有盛誉的大英雄。
黄巢吃人30万,宋江依旧将他作为偶像,写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
洪秀全被清政府贬称为“长毛”,可孙中山就是听着太平天国的故事走上革命道路的。
官方政府看得是他们的忠诚度以及做的一些事情;老百姓呢?
他们崇拜的是这些人的反抗精神。
怎样评价白宝山,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支持他的人说,如果我要是遇上一些不平事,也有破罐破摔的冲动;反对他的人说,如果他残杀的无辜群众中有你的亲人,你还会颂扬他吗?
都有道理。
再举个例子,现在人愿意为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翻案,认为他们才是千古第一。
支持他们的人说,他们功在千秋;反对他们的人说,如果让你活在他们那个时期,你不是长城上的孤魂,就是运河下的冤鬼。
都有道理。
我们不一定要去赞扬像白宝山这样的人,但应该反思。
如果当时的片警一口答应要给白宝山上户口,又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应该把责任全都归咎给片警吗?即使这件事情顺利过去了,那会不会有下一个“片警”或者其他人呢?
总之,白宝山的爆发是在偶然之中充满着必然。
除了电视剧带给人的思考,这部剧本身也很有意思。
真实。
这恐怕是我看完这部剧的第一直观感受。
在今天的影视剧里,我警方人员自然无畏生死,前赴后继。
我百分百相信,但有没有一些害群之马呢?
这部电视剧里的警察就很有代表性,有的高瞻远瞩、争先恐后。
也有一些警察,吊儿郎当、糊里糊涂。
比如:因为紧张而忘记开摄影盖的摄像警察;开车还没走多远,车子突然没油的司机大哥;更少不了一些全凭自己臆想、不顾实际情况的推理警察......总之,警察的优点与缺点都在这部电影里有所展示。
2000年左右应该算是国产电视剧的一个小高峰了。
那段时间,真实案件改编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插翅难逃》和《天不藏奸》,还有孙红雷主演的《征服》、当年红极一时的《罪域》,即使像《重案六组》、《红蜘蛛》这样的剧,放在今天质量也绝对吊打不少粗制劣剧。
本片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写实了。
包括群演就好像真的是亲历者一样。
包括刘维震饰演的警察,从气质到细节,都确实太像90年代末搞刑侦工作的领导了。
之所以说不合时宜,之所以说优点即缺点,是因为在21世纪初,也就是20年前,播放这类电视剧,确实会引起普通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恐惧感。
而且,本片大量的警察办案的内部细节和办理思路与逻辑,也确实会成为潜在的犯罪分子学习的教科书。
过于写实了。
所以在那个年代播放确实不合时宜。
但是,如果放在20年后的今天来看,倒是一部非常好的宣传片。
在无死角天眼和在那个时代看来简直就很科幻,但是在现在看来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刑侦技术面前,这种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真的是大大降低了。
当然了,本片也不是没有缺点:第一,前三分之一,关于白宝山和谢玉敏的感情戏,或者说白宝山在北京家里磨磨唧唧的戏份太多了,严重拖拉了节奏。
第二,北京方面和新疆方面的比例配置好像更倾向于后者。
后面就没有北京刑警的事儿了。
第三,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白宝山的饰演者丁勇岱不会说北京说,比如说关天明的弟弟说的是黑龙江话,谢玉敏的普通话毫无四川口音。
这些口音上面的细节,做的不够扎实。
国内少有的能全面描述劫匪生活,还原他部分人的一面的电视剧。
90年代初,国内有一股思潮,反思犯罪分子的形成的社会原因,推动社会全面改革。
现在舆论环境变得单一,一刀切现象明显,舆论攻击现象愈演愈烈。
已经不具备这个环境了。
看完121枪杀大案后顺路追过来的。
两个片子对比下,1号案在对罪犯和警察形象塑造,案情线索分析,几次与罪犯擦肩而过的惊险方面要好的多。
例如好多影评中提到的警察小幽默,拍摄追捕犯人时忘了打开镜头盖,吃大盘鸡中毒催吐等,也是当时条件限制。
增加了片子的生活气息。
白宝山几次作案,都非常有耐心,前期侦察筹划都比较缜密,撤退路线,藏赃,藏枪的坑,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在那个没有监控没有手机跟踪的年代,作完案以后就可以没事人一样大摇大摆走出来了。
除了真正碰过面的人,恐怕围观群众碰上都不一定能认出来。
而且心理素质过硬,杀人时毫不手软,碰上警察还能装的一脸无辜,真是天生罪犯。
新疆819案,当天上午犯案,杀了10来个人,抢了100多万,把乌市闹得天翻地覆,下午还不忘回到十户滩烤肉摊露面给自己做不在场证明,不仅计划周密,而且执行干净利索,确实是个天生罪犯。
当路人证明他在烤肉摊时,我以为像印度片误杀里,把日子改一下,故意强调一下呢,没想到真的是当天。
从别人的影评里,把白描述犯罪心理的话摘抄过来,全面反映他的心理素质。
“每次作案前,我都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过几遍。
包括作案的方法,行走的路线,允许的最长时间,在作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我怎样处理等等。
我想好一件事,就把它定下来,全部想好之后,我觉得有把握了,再行动。
” “我对如何防备公安的调查做过专门研究:第一,我抓住正常人的心理。
平常的人,在碰到突发事件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先保护自己。
由于内心恐慌,对当时发生的人和事,一般都记不住。
甚至连打过几枪,打枪的人多高,什么模样,都记不清楚。
第二,我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碍,抱着这次出去干事,就回不来的打算,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我就什么都不怕。
第三,我事先准备得很充分,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疏漏。
别人可以犯错,我不能犯,一个小错,就可能断送掉自己的性命。
我是个冥思苦想的人,先往最坏处想,做好应付最困难的局面的准备。
第四,我主要是于抢劫的,我比较主动,抢劫时我有准备你们没准备,反应过来需要一段时间。
我在行动中尽量减少所用时间,在你们反应过来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毕。
所以我不怕你们调查……’ 这个片子对于警方失误不掩饰,真实表现也是值得肯定的,一来警察都是普通人,像影视剧里的神探那样的人几乎没有。
二来,那时的社会条件限制,除了领导着急外,下面总有懈怠的。
不可能人人都把所有筛选对象作为罪犯。
在没有舆论监督情况下,👮确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来办事的百姓都是那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白户口落实困难,👮吃拿卡要,这个现状恐怕到现在没有太大改观。
片子里虽然没有大幅展开,但对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有所涉及。
底层对工作不积极,讲怪话的👮哪里都有。
北京新疆和部里之间各有点小心思。
长年累月筛查,跟踪,设卡,底层和专案组领导层之间肯定也会有些小矛盾。
这都非常正常,有这些才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件件毫无感情的工具。
身高和鞋印匹配问题确实影响了筛选,下面个别民警意见不被重视也是一方面。
👮单独依靠脚印,却没有对比出围观群众的描述,也是失误。
每次作案,都有目击者,对身高问题应该有所讨论才对,而不应该紧紧依靠实验室专家鉴定结论。
当然,面对案件众多线索,谁也没开天眼,区分出哪条线索最重要,最符合实际情况。
有疏漏是正常的。
每次案发后,警方首先做的就是搜捕,但搜捕啥人呢?
看样子不是人,而是枪和赃物,可白偏偏不携带这两样。
所以无论北京还是新疆,都能够在包围圈里进出自如。
第一集里,两名警察碰见从小树林里跑出来的白,也只能询问下,好像没有任何怀疑,当时就觉得白心理素质可以。
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白有同情之处,孝顺母亲,但却冷血,敢下手杀自己爱人,狱友,同伙,给自己帮忙的警察和孩子,确实罪大恶极。
新疆案里,还演了被他杀掉的季平,贺志斌的家人,连我看的都落泪了。
也就是说,导演的三观非常正确。
也确实把所有的人物形象都立起来了。
121案里,就没有这么丰富的层次。
罪犯那边就是不断筛选目标杀人,警察这边就是不断追踪,还都是走支线。
中间10集略过基本不影响剧情。
而白宝山案,几乎每一集都有突破或者表现的必要,包括在四川对谢玉敏形象的塑造,都在推动情节发展,几乎没有多余的集数。
所以整体来讲,剧情设计非常紧凑。
总体来看,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
如果能够再仔细打磨,清晰度高一点,比美剧看起来更有味道。
当然爱看这样的片子,还因为片子里在北京河北的作案,就是我们周边,小时候也听说过这个案子,真实而有传奇特性有关。
这部剧来来回回看了十遍不止,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最先几次会觉得山子哥太帅了,雷厉风行,心理素质过硬又有头脑,简直是现代版梁山好汉。
一次次作案都完美的避开了警方的调查,从抢枪袭警,抢劫,直到最后在新疆犯下滔天巨案。
那时候更多的是崇拜。
随后几次观看的角度变了,从警方的视角分析为什么白最后被捕,细想哪个环节如果做的更好是不是结果就不同。
但再深层次审视他整个犯案过程,就会发现,白宝山其实并没有这么神,说他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双过硬可以接受,但是他的犯罪手段绝对称不上精细,甚至漏洞百出。
在北京河北犯案没有被抓完全是侥幸,一个脚印的推倒帮助了他,就像剧中旁白说的,这是当时科学的误区,也是没有办法绕过的误区。
所以到了新疆的行动,证明了白是一个极其粗糙的罪犯,两个重大的致命错误选择导致了他最终落入法网,一是选择了极其不靠谱的同伙关天明,二是对枪支弹药过分的迷恋,前者导致分赃不均杀害同伙并没有仔细处理尸体,最终被警方发现成为重要铁证,也因为后者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线索,由于白宝山一心搞枪和子弹,导致他暴窃花园镇武器库,留下了撬棍和子弹头等重要证据,同样因为执意弄子弹,竟然找到了前狱警索要,这些在案发后通通行程了有利的证据闭环,最终抓捕了白。
因此白宝山在犯罪中并不十分精明,前期只是靠着侥幸。
最后几次再看此片感受又截然不同,发现白宝山就是一个极其冷酷残忍并带着强烈反社会人格的罪犯,根本不值得任何共情。
从他带着弹药从监狱释放回北京,就注定了之后的犯罪道路,不要提什么社会不公平待遇,户籍警和城管的刁难甚至连导火线都算不上,因为他本身的贪和恶已经注定结局。
再来谈下他的原生家庭,如果剧中描写属实的话,在释放回到北京话,原生家庭更多的给予的是包容和接受,大弟经济上接济,母亲帮忙张罗住处和媳妇儿,这样的生活固然算不上幸福美满,但至少不足以逼他走上后来的犯罪道路,可以说无论原生家庭怎样的付出,也没有使得白有任何一点点向善或者悔改之心。
综上所述,不要共情罪犯!
尤其白宝山不是梁山好汉,是一个极其凶残,性本恶的罪犯!
看完这个剧也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当时严打,只要抓到哪怕一点小犯罪也要从重处罚。
因为抓捕困难啊,技术落后啊,本片中只能依靠走访派兵布局人海战术,脚印,相关物证等简易信息,抓一个人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抓住一个人一定要从重处罚以儆效尤。
白宝山不值得同情,可恨枪毙一万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我想过了,法律这样判我,我服刑出来,就去杀人,杀死那些受法律保护的人。
如果法律判我20年,我出来杀成年人;如果法律判我无期(徒刑),减刑后我出来年纪大了,没能力杀成年人了,我此时就杀孩子,到幼儿园去杀,能杀多少杀多少,直到杀不动为止……”“我出来并没想重新犯罪,我给自己设计了两条道路,如果我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我就不再犯罪;如果不能,我就去抢。
”“我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户口,先后跑了六七次,他们就是不给我办。
我认为,我已经从监狱里出来了,起码也是个公民,可派出所不给我办户口,我吃什么?
我不能靠父母养我一辈子?
我这个要求不过分,我要生活。
我对我母亲说,派出所要我送礼,我连吃都吃不上,拿什么东西送给他们?
”“每次作案前,我都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过几遍。
包括作案的方法,行走的路线,允许的最长时间,在作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我怎样处理等等。
我想好一件事,就把它定下来,全部想好之后,我觉得有把握了,再行动。
”“我对如何防备公安的调查做过专门研究:第一,我抓住正常人的心理。
平常的人,在碰到突发事件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先保护自己。
由于内心恐慌,对当时发生的人和事,一般都记不住。
甚至连打过几枪,打枪的人多高,什么模样,都记不清楚。
第二,我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碍,抱着这次出去干事,就回不来的打算,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我就什么都不怕。
第三,我事先准备得很充分,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疏漏。
别人可以犯错,我不能犯,一个小错,就可能断送掉自己的性命。
我是个冥思苦想的人,先往最坏处想,做好应付最困难的局面的准备。
第四,我主要是去抢劫的,我比较主动,抢劫时我有准备你们没准备,反应过来需要一段时间。
我在行动中尽量减少所用时间,在你们反应过来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毕。
所以我不怕你们调查……’”“买枪不如抢枪,买枪更容易暴露。
”“枪是一定要开的,而且一定要打死人,不然没有震撼力,谁也不甘心巨款被抢走。
”“我劝过吴,我说那些钱不能花,一花非丢了性命不可。
他就是不听,总惦记着分钱。
那时我就想了,为了保全我自己,我必须杀人灭口。
”白宝山被捕后,他认为一定是谢出了事,把他供了出来。
否则,公安局不可能找到他的家。
可是入狱后却没有抱怨谢,无论在公安局预审阶段,还是在法庭上,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涉及谢却很犹豫。
后来说:“这些事以她所说的为准吧,我记不清了,说乱了我怕害了她。
”谈到自己的落网时刻,他说:“我本来想拿枪打死他们(来到家里带白走的4名警察),可是,我母亲进来了,我就不能打了。
我不忍心当着我母亲的面杀人,我做不到……”[6]
电视剧还是老的好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哪里是电视剧,分明是纪录片!
现在再也拍不出这样的大尺度写实的剧了!
短短26集,把白宝山,谢玉敏,关天明刻画的生动而又淋漓尽致,回顾了白宝山刚出狱,如何得到枪,在新疆服刑是的经历,得到枪后的犯罪过程,更重要的是对警察断案过程的表达,这才叫真实,哪有那么多的神探,真实的调查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走访,抓细节,一个疑点一个疑点的去扣,多条线索并行,不断的绕弯路,走冤枉路,再回到正路,一点点梳理被忽视的线索,这方面我觉得新疆警方做的要比北京好太多了,北京只是在抱怨自己多累,加班,但是新疆警方真的是在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进,整部剧拍摄很有时代特点,配乐也很符合那个时代。
另外说一句,其实谢玉敏有无数个机会可以逃离,但是都没有走,我想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白宝山知道了他的家在哪里,怕被灭口吧。
整部剧在最后几集的拍摄手法其实并不算高明,但是仍然非常惊心动魄,如果可以将警方和白宝山两条线交叉的拍就好了,不然感觉有点脱节,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真实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精彩了,不论什么手法,只要能吧故事讲清楚,就不会差了!
在看现在的刑侦剧,个个都是神探,不痛不痒,看《征服》推荐的这部剧,本来还想简单看看解说算了,还好没有,完全是碾压《征服》。
另外就是里面陆厅在烽火台的一段话,正常来说感觉很假,可是看着人家判案的过程,真的感觉这段话说出来的好自然,最后就是说说演员,出了丁勇岱,其他演员都没见过,但是演的都很自然,有时候说话也会有一些磕绊,可是正常人说话不就是这样嘛,而且里面也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带着摄像机,但是没开盖,车走路上忘记加油等,总之都跟真实。
先后看过三遍,仍然惊心动魄。
陈国军的大作。
中国最精彩最好看的刑侦电视剧,没有之一。
最大的亮点是真实,太真实了!
从故事情节、演员表演、犯罪场面等都高度写实,完全看不出拍摄的痕迹,简直就像是身临其境。
特别是演员表演,不矫情不做作,真实可信,以至到了分不清是专业演员还是群众演员的地步。
相比丁勇岱,余小雪更出彩,把一个稀里糊涂的四川女人演得惟妙惟肖,让人哭笑不得。
另一亮点是尺度很大,多次出现枪击解放军的镜头,北京和新疆的两次抢劫全程展示枪杀场面,毫无隐晦,还暴露了公安内部的很多问题和漏洞,展示了警察的无能,20年前真神奇,导演好幸福,搁现在是再也无法拍出来了。
可惜结尾收的太匆忙,白宝山家中的抓捕大戏草草收场。
ps:那个不给白宝山上户口的警察太可恨,应该开除。
9.0
用了三天时间追完了末路1997,谈谈几点感想。
这是一部纯粹的九零年代的纪实性质的电视剧,九十年代开始电视剧流行一种后现代主义风的纪实性电视剧风,一方面因为那的确是我朝在治安方面比较薄弱、而分富差距又特别大的十年,发生的大案如果要拍成电影,剧情绝对比好莱坞所有的电影都要惊险和腾挪跌宕。
对于导演的精心编排与摄像,应该可以打9.5分的,虽然表面看上去演戏的痕迹还是比较重,但是必须佩服那么多的普通的无名的演员,大家都很投入,把每一个小角色都演得栩栩如生。
不得不说丁勇岱的演技,把冷血和孝道的个性演绎得入木三分,作为一个观众,每当出现他的戏份时,都有一种莫名的紧张与恐惧感。
而余小雪演的谢玉敏,可以看出导演为了让电视剧更吸睛,选择了美女和温顺作为她的化身。
这里顺便提一句,余小雪真的很美,可以想象出为什么今天的她会遁入空门,有点可惜了。
另外也必须提一下吴天明这个角色扮演的演员,演得也非常到位,把一个猥琐又鲁莽又愚昧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真实。
思索一下,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仿佛还是挺常见的吧。
提几个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一,剧情有点虎头蛇尾了,最后白宝山和谢玉敏被捕的剧情有点太戏剧化设计了,相比前戏的铺陈,这里显得骨感了。
二,内容设计上有不少导演修改的成分。
看网上公开的图片,白宝山被抓的时候还穿着短裤,形容猥琐,而电视剧上白宝山是从容就义的赶脚,显然不符,可见导演在其他情节方面一定也做了不少修饰。
这部电视剧最难能可贵的,是非常真实的反映了公检法的状况,并不是一味以歌功颂德为主旋律,同时,对杀人首恶在性格上的表现也显得非常多层次,有其果断决断、生猛凶狠、老谋深算、赤子拳拳的各种性格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多灾多难的九十年代的人生,希望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的晚辈们可以窥视到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的另一面,也希望今天的世界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2 “组织100个战斗小组?
” “少讲怪话 ?
” 哈哈哈哈 语言专家也逐一登场了,这架势可以了5 “我看你这人不错,咱们就相好吧” 土味情话,很是生动 7 徐水案打得够精彩的,禁枪的反黑浪潮兴起前,这些藏龙卧虎的单兵分子在那些年代里很是潇洒,那时候的电视剧拍的真好,一步一带,节奏感特别到位8 看谢说了一大通,然后宝山一脸懵逼的转了一圈,也没啥说的,然后蹦出一句什么事啊,好幽默的一个场景,但随后就冷冷的说了一句,没关系,透出了他本质上的冷酷与阴狠,相比感情上是否受到欺骗,他更在乎是否能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坐在屋顶看白塔,反派角色一贯是异于常人的,异于常人的又都或多或少是有些魅力的围墙内城头上哨兵看着他们的身影,这种心理和感情上对他造成的臆想,和之前刑侦人员对他的专攻哨兵的主观猜测,隐约表达了一个否定的侧面解释9 这个四川小赤佬想诈老辣的山哥,天真的很,还揽了一桌子菜,哈哈哈哈10 山哥潜伏回徐水寻枪,拍的那个徐水火车站台的样子太符合年代标志了,一字一顿的和谢强调的样子,那个阴狠的反派劲,着实是教科书式样的11 一座座批发市场 一首首90老歌,最浪漫的事,走西口,那些批发市场内场的烟火气,外场顶篷的年代感都太熟悉了一天天的坐房顶上看白塔的山哥,哈哈哈哈连路上行人服装,毛衣的款式,当时流行的棱形图,都那么的熟悉12 德门烟场一案算是处心积虑下的发酵作了14 石河子招兵买马寻枪问弹,奔波棉花点,哨兵加岗,摸入遇敌,两度劫枪未成,路上遇巡亮枪,日夜穿越大河跋涉沙漠遇伪装武器库,山哥这电视拍的跟玩游戏一般16 还搞一个乌龙团伙引悬念,这个套路可以的,那时候看电视算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消遣了,播报组里还有演艺圈关之琳的消息这个两张耍棍的野战戏怕是调剂剧情的支线了,不仅有趣还精彩17 这个公路劫车的把戏着实是简单直接,都是那时候的乡间村路易与的勾当,18 袭警长夺枪的确是有够强悍的,谁是好人,谁有能耐,谁有钱,谁才是好人,等我有钱那一天,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是好人,好人的事,只有有钱才能干,--这一番结论说的够赤裸了,内陆版山哥相比较港版豪哥来讲,都是一块土地上悍匪类别里教父级的人物,但又显得格局不够大,目的性不够直接,动机不够纯粹而曲折,毕竟内陆环境更封闭,仅就搞枪一条,就要比港多走一趟山路十八弯,条件更苛刻,由此而无疑造就他更极端,行事更趋完美向的心思19 怎么搞的,没油了,油呢,没看油箱,早就用完了,嗨,怎么回事嗨,镜头盖怎么没打开?
太慌了--这样类型的刑侦剧,有着如此幽默的搞笑水准“现在,必须要相信自己,从古到今,心不狠,手不狠的人,干不成大事”20 作为刑侦剧来讲,着实是太写实了,这个边境枪戏疾步如飞愣是不跑的气场拍的老宏大了,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群众演员,不管是过程还是勘察还是追捕,那种镜头和画面,剧本的写实接地气,完全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情风貌,相比较于当下的万物互联,那个略带一点原始的自由,粗暴狂野,更有想象空间的20世纪末,以现在的技术和设计风格来讲,再不能拍出属于那个年代的感觉来了21 又搞了一个邹氏兄弟的小支线出来调剂一下山哥暂时缺席的正方刑侦剧情,相比他们这类无组织纪律的蠢贼形象,山哥显的冷静机智,有胆有识,计划性强多了,忽然之间还能编排个轻音乐出来,而且还是特别有旧年代感觉,特别贴切应急的那样22 那个时候这么流行的一张世界地图旁边附一张国家地图,贴在墙上23 并案而来的北厅长在边城烽火台是诗性大发,这部电视剧在主线之外,额外体现点缀的多姿多彩的线条颇多24追捕时经常用到的背景音乐也特别带感特别给劲,特别衬出一份立体的画面感,一次动员大会可以把没有突破说成整体的慎重,没有那么多真假线索,进一步鼓舞士气和发号施令,很赞了,草林棍棒,群众反馈的要子弹,各条线索多点开花的摸排也很有味,总算是多少摸到一些山子哥了25 埋枪藏款两条就能避开那么多的关卡路点,悠哉悠哉的溜到水上乐园,再一本正经的制造当日即返的不在场话题谢氏的那份四川女人韵味,的确有味道26 “说了你也不懂” “我怎么就不懂呢?
” ”男人对枪的感情,你们永远也不知道”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宝山之辈于乱世,这样的独具一格的战斗素质与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不匹一方诸侯,也能三军一将,不管干什么事情,格局一定要大
可惜清晰度不够
他演完白宝山以后就开始演警察了
童年时看过的经典电视剧啊,什么时候能再拍出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呢
还行还行
感觉新疆比北京厉害
看了5集弃了。拍的很还原很真实。但节奏有些慢,外加15年前的片资源实在模糊
看不下去……
逻辑扎实的很,对当时生活事无巨细的描摹,也透漏出当时的灰色,放到现在的电视剧中简直是不敢想象的。P.S:新疆的警察甩北京的警察几十条大街
1、那个时候北京警方的战斗力不如新疆警方;2、陆厅长烽火台边的那番话很让人感动。
小时候每天晚上和老爸一起看
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不知前面俩人物都是谁。
歹徒很穷凶极恶,剧就看一集够了,太老了,画质和节奏都不佳。
老爸安利的,印象深刻,杀人不眨眼
纪实感比121差多了
以白宝山视角打开,是部不错的纪实文学影视作品
这个原声啊,简直记录了整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啊停不下来的,好看
狠人白宝山,缺点是不磨弹底标识,谢玉敏人不错,原来耙耳朵也分人
三星半
最后感叹一下现在的良好治安,毕竟二十年前白宝山可是带着枪和子弹坐了两回火车!
没有高清版本 还老是有背景音乐使得对话都听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