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抽时间把#花椒之味 刷了,潇洒哥毫无痕迹的出演,点睛之笔。
也许或多或少,是我观看时不自觉代入了父亲这个角色的缘故。
可以设想,阿B当年若不是深陷投资困境,他也会是梁朝伟、梁家辉、张学友这个级别的演员吧。
当然了,演技这方面,投资失败最近上热搜的某李姓演员一辈子也不可能的[旺柴]
刚看完粤语版的,粤语哪句咯道,偶木怨你道是国语版体会不到的触动父亲一直是个好人,但在大女儿这里一直是埋怨他的。
也一直觉得父亲是因为不想做坏人才回香港照顾她们。
大女儿是个极其敏感的人,会死抠字眼,想在一起和可以在一起,会在乎到分开。
华仔后面说的那番话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重要的是‘一起’,但一直在那个状态的大女儿是体会不明的。
其实大女儿的大半辈子也是很让人心疼的,她一直没原谅爸爸,也没放过自己。
原声家庭的影响在她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她要那种很爱很爱很明显很表露的爱才能让她丝丝安心二女儿和妈妈之间的感情矛盾我也很感同身受,尤其妈妈那句我也在努力好好学习怎么说话,和大女儿的状态如出一辙。
这世界上真的好多好多人对最亲密的人就是不会好好说话,明明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说上话,说出来的却总是反话,默默扎心,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现在也有在努力好好让自己表达真实的情感。
虽然没办法和老妈说我爱你,我想你。
但有在和她说一些以前不会说的真实的话三女儿打扮最叛逆,却是三个女儿里最贴心最孝顺的孩子。
我很佩服她在婆婆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后还能好好照顾婆婆。
可能因为小时候各种遭遇,她早就养成了能穿透语言看出事实了,的确,全世界哪有谁能比婆婆更爱更在乎她呢。
最后的那句离开就像搬家,搬进了活的人的心里让我眼泪啪啪的。
中间一度看的烟止不下来,治愈之前总是要先致郁的,因为知道结果是好的,所以在等着大家把真实情感表达,阖家欢乐的结局。
原谅其实也是放过自己,好多好多人真的要好好对待,好多好多事好多好多话我们要听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对亲近的人要善于表达心意又是一个好哭的电影,粤语版还是更动情
影片通过女儿的追忆重塑了一个古典式的平民英雄:隐忍、勤劳、乐观、热心。
这个形象寄托了导演对逝去年代的怀念,不可避免地带着怀旧滤镜。
观影途中多次对这种几个女性共筑男性史的表现手法不屑。
吐槽1:刘德华的角色着墨不多,爹味十足:一会儿说“男人就是能不说就不会说,说了你也不会听。
”一会是“你不要纠结‘想’还是‘可以’,重点是‘一起’。
”他的三场戏份姿态居高临下,虽普却信。
希望这个角色不是导演的心声吧。
吐槽2:重庆妹子的设定想不通,父亲在台湾初恋,后在香港生女,回台湾后听闻港妻生病,又抛妻弃子来香港。
好的,那么这个重庆女儿是哪一段?
如果是父亲拈花惹草,与人设不符。
如果不是,那么剧本解释不通。
是什么两岸三地齐聚首的恶趣味吗?
除此之外,剧本情节比较中规中矩。
真实动人的还是亲情本身。
最后郑秀文哭喊着“爸爸我不怨你了,我好想你”,太像是在替导演宣泄心结了。
以及,赖雅妍饰演的如枝实在太帅啦!!!
《花椒之味》。
8分。
麦曦茵编剧导演,郑秀文、赖雅妍、李晓峰主演,钟镇涛、任贤齐、刘德华友情出演作品。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张小娴的小说向来比较媚俗,《花椒之味》真是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档次。
在深夜看完,几次泪流满面,似乎许久没看过这样温良的电影,没看过这样散文式的创作,没这样被一点点抚摸过内心。
我并非说这部影片就很完美,我要说的是,它用了一个特别讨巧的设定,完成了在微观面上对父女情感的解读,又在一个宏大的层面上,完成了嘉陵江、香江、淡水河三地的互动。
钟镇涛饰演的火锅店老板亮叔,因早年的情感,有了三个女儿,而她们并不互知。
等到亮叔突然离世,与父亲住得并不远的大女儿郑秀文饰演的如树第一时间赶到并主持了葬礼;没想到等拿到父亲遗物却意外看到远在台湾的二妹如枝以及远在重庆的三妹如果的消息,她俩旋即赶来参加葬礼。
三个女儿,如树、如枝、如果。
特别好。
三个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似乎很亲近又显得很陌生,她们其实对父亲并不了解,甚至还有许多抱怨。
如今她们聚在一起,最需要做的是,反而是重新去了解父亲,以及如何将父亲的火锅店“一家火锅”继续做下去。
对父亲的重新了解,其实就是对父女感情的重拾——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那怎么不会疼痛,又怎么不会流泪?
所以任贤齐饰演的麻醉科医生对如树说,辣是一种痛感,吃辣就是用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
1.开头是舞狮,爸爸回头看镜头2.香港的公司,有一个女业务员打电话,各种骚扰电话,结果接到了一个真的电话:你爸爸进医院了打车,艰难,爸爸死了3.在食堂吃饭,有人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二个这样加辣椒酱的人,然后说你是不是他的女儿。
4.爸爸遗物手机里收到消息5.想起她小时候看到的,爸爸在台湾有女人,另一个人叫爸爸给爸爸发消息 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台湾一个在香港6.第一次见到如枝和如树但其实看到这里还是觉得好难看,好刻意的开头,但是我其实觉得他们三个人第1次见面不应该是这个状态耶,我觉得应该会尴尬一点吧,毕竟他们同父异母。
7.好尴尬……他们若无其事的谈起爸爸,真的不会尴尬吗额额额我反正不太能接受我有同父异母妹妹……为什么还能这么顺理成章地叫姐啊……8.他和台湾的老婆是初恋,后面和香港的老婆在一起了,又回了台湾几年。
所以我真的很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没有隔阂的……我真的会很恨第三者和他的小孩的。
不知道谁是第三者,是先在一起的还是先结婚的。
9.三个人碰到蟑螂,喜剧。
在机场分别10.爸爸生前和医生朋友遇见也是抽烟,笑死,她唯爱抽烟11.想卖掉爸爸的火锅店,但是买家要把招牌一起买,是工业火锅。
员工们都说舍不得真的好讨厌这个爸爸,为什么要和女的乱搞,为什么女儿还要义无反顾的喜欢他,受不了12.拍在台湾的生活,母亲已经再婚,有两个小孩她为什么眷念她爸啊我不明白,甚至连妈妈都顶嘴,确实是她妈养大的啊台湾女好像是个生活西化的人13.重庆妹妹是穿搭博主,外婆在外面打麻将,原来重庆的妈妈嫁到了加拿大,把女儿留给外婆照顾14.香港姐一个人开火锅店忙不过来,她在工作仿佛看见了爸爸的身影15.吃辣,是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16.香港姐和任贤齐的暧昧戏,他教她开车台湾姐是台球运动员,爸爸平时会定期看台湾姐比赛。
额但我其实觉得这种爱很虚情假意,缺席的父爱是看比赛能看回来的吗,,,如枝输了比赛,喜欢她的人追过来,说输了比赛也没关系“如果你的人生也努力过的话,就不会说没关系了”17.如树想起当年因为她和爸爸吃饭爸爸总去招呼客人吵架18.重庆姥姥在参加公园相亲,结果摔跤了,姥姥说她每次相亲都染头,婆婆逼她走,但是这个逻辑我不太能接受……好仓促19.火锅店开的很差,还有店员辞职,从店员嘴里听到爸爸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去接纳一些受伤、边缘的人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大家都是在等待一个能够原谅自己的人。
20.把桌球当成自己事业,又被妈妈呛,(但我其实觉得妈妈也好惨)一怒之下去香港开火锅店21.两个妹妹都来了 重庆牙疼,就把花椒塞进来用麻止痛22.客人说锅底味道不像,三姐妹一起研究锅底味道 不知道爸爸的秘方是什么,一起找23.她们到底是为什么看着老爸的日记本,看到他提到的重庆和比赛就很高兴啊,她们怎么这么伟大呀,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24.香港人也开始说普通话,好努力的北上尝试,笑死了25.他们三个喝醉了对着玻璃瓶里小强——传闻中逝者会附在昆虫身上哭诉自己最近的不幸26.台湾妈妈追到香港来,她说你找的工作就是这个?
当时所有人都让他放弃桌球的时候,只有爸爸让他坚持。
妈妈:可是它不要你了。
如枝:她没有不要我,她不要你额可是妈妈真的很惨啊,,,27.如树和如枝妈妈见面,“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老爸的秘制配方原来是里面加了台湾老婆最爱的葡萄酒28.然后台湾母女也很仓促地和好了,妈妈就是不会说话 告诉她其实自己一直有去看她比赛重庆和外婆也和解。
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搬家,住到活着的人心里面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没讲清楚如树最在意的就是爸爸当时回来是因为妈妈生病了,是为了责任29.如树听着爸爸当时打录音带,理解了爸爸中秋节去看舞火龙,她好像又看到了爸爸,看到当时爸爸要喊自己舞龙,自己冷漠地掉头离开,这里还是哭了“爸爸,我不冤怨了,我只是想说,我好想你啊”然后三个姐妹抱在一起最后还是把火锅店盘了出去
麦曦茵自编自导的【花椒之味】还是呈现出很好的质素与底色 当然不会是【金玉满堂】式的男人趣味 而是【饮食男女】般的“女儿家”心思。
我之前提过【饮食男女】本质上是电视剧拍法 而用大量的省略来“营造”电影感。
【花】当然也有省略 开头把老豆直接“省”掉 搁在回忆里 也省掉了再常见不过的姐妹间的勾心斗角 同父异母的距离反而产生美。
当然这种省略在电影外反而被放大 更有戏剧性。
而这种类似于“以前”金马奖的兼容并包 到底能“讨好”谁 真是很难讲。
老实说 我一直对郑秀文老师欠缺好感 反而更喜欢早年在TVB里胖嘟嘟的她 本来是素面朝天的她 却顶着一个百变天后的名声 跟杜琪峰刘德华合作的爱情喜剧 也是疲惫神经质多于浪漫好笑 抑郁症的自身经历似乎也不能对她的戏剧演绎有太多加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此片 我只能套用【宋家王朝】中的一句话:夏家三姐妹 一个爱麻 一个爱辣 一个爱烫。
居然一开始并没认出郑秀文,片中她显得更清秀和年轻。
表演不浮夸,特别是最后大喊“老豆,我好想你”,居然看得我眼眶湿润。
相比表演,整个三条故事线就略有些敷衍了,特别是台湾和大陆的两条线,相比而言,大陆重庆这条线甚至都显得牵强了,采用了我爱你,所以我不要你陪我这样的套路。
此外,导演显然和刘德华、任贤齐的关系都很好,不然,其实这两条线可以合成一条的。
整个片子给三星,因为郑秀文,加一星
【花椒之味•观后】简评:“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大家都在等一个原谅自己的人……我等到了,但是他却走了。
”失去后才发现那份沉重的父爱,思念渗透每个细节。
1.细节细腻,流星划过一样的泪点。
不知是对许鞍华麦曦茵的惯性信任,还是对亲情题材的全无招架之力,这部电影居然从一开始就让人心底特别柔软。
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细腻细致娓娓的风格。
扣人心弦的细节每每催人泪下:“从那时候,你很努力,妈也很努力……学习怎么说话”、“对不起,爸爸……不够时间陪你了”、“你走了,我只当你是搬家了,搬到了我心里”……2.铺陈太大,角色未够立体。
作为承载整个电影基调的父亲,我到最后都弄不懂是怎样一个人。
三个女人为他生了女儿怎么看都是渣男,他的正妻到底是谁?
他可以收留弱势人群似乎是个模式化的大善人,他对女儿的爱却在哪里?
大女儿多刺倔强纠结,二女儿因母亲毒舌备受伤害看不见爱,三女儿与生俱来的独立却带着被遗弃的不安全感……表演方面,两岸三地的演员选得都不太融合,三姐妹的戏有一点尬,我的眼里只有郑秀文。
郑秀文的味道完全出来了,细腻又舒服,最后三分钟是全片的精华,情感爆发的戏共情能力超一流,没几个人扛得住不掉泪。
这个角色的魅力是岁月的历练。
3.缺乏整体感与圆融感。
电影细节很好,整体却缺了一口气,不够圆融和水到渠成。
有点“我说是这样就这样”的生硬感。
润滑剂是不急不躁的运镜和得体得当的配乐,还有郑秀文的表演。
总体而言,最佳影片欠口气,最佳导演未够火。
最大的竞争力是影后——相比其他对手,我会喜欢灵性的周冬雨多一丢丢,但是郑秀文是时候了。
(女配角方面。
应该是《叔•叔》的区嘉雯,赖雅妍机会不大)三星半推荐,可以好好湿润一下眼眶。
“回头时忽然发现,错过的不止是时间。
” ——《花椒之味》主题曲《好好说》电影中,因父亲去世、措手不及举办葬礼而初次见面的三姐妹,身份、地域、背景、家庭、工作迥然不同。
她们面临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彼此相识、相认、相知。
当她们更进一步理解彼此,发现其实她们都在面临难以言说的、无法用金钱、权力解决的世代亲情关系困境。
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其实她们各自解不开的心结,分别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大姐如树,最为成熟。
父亲去世后包办后事的是她,放弃原本工作、挺身而出继承下火锅店的也是她。
她有一颗包容的心,也最具有责任感。
然而,也最迷惘。
她的心结,与父亲的过往密不可分。
出身于原生家庭的如树,自小看着父亲抛下母亲和自己去台湾,数年后又“浪子回头”,回到香港照顾生病的母亲。
期间发生了什么,父亲没跟自己说过一个字。
虽然和父亲同住在香港,来往却很少,更不要说心灵上的沟通交流。
父亲去世后,她困惑而恼怒:为什么父亲生病住院甚至生命垂危,都不和自己讲一个字?
为什么父亲到死也不告诉自己还有两个妹妹的秘密?
为什么自己还要通过他人之口,才能探寻到父亲生前的点滴经历?
在与麻醉医生、火锅店员、及两个妹妹的沟通中,父亲的形象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曾经久远的记忆也浮现在眼前。
自己曾欲随手丢弃的童年杂物,被父亲好好收集。
一张小小的磁带里,是父亲饱含歉意的深沉父爱。
中秋团圆之夜,如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万分愧疚,宣泄出压抑多年的情感,向那记忆中面带微笑的父亲喊出“我不怨了!
”。
弥补过往的遗憾,与父亲再次告别。
最后,如树把火锅店结业,学好了驾驶技术,开车离去。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想做什么就去做”的忠告。
这是她献给父亲最好的礼物。
二姐如枝,最为坚强。
自小爱好打台球的她似乎始终不被母亲所理解、接受。
漂亮的奖杯奖状和微薄的奖金,无法体面地支撑她的日常开销。
是远在香港的父亲的鼓励让她能够坚持下来。
她知道,虽然父亲始终未能亲自到场看她比赛、为她加油,但父亲会通过电视直播与录像,一遍遍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赛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
仅仅这样,便是对她内心最大的支持,是她在台球事业上苦苦支撑走下去最坚强的心理后盾。
如枝的心结,在于当下同自己的母亲长达半生的纠葛。
父亲离家出走后一去不归,母亲改嫁,自己也更名换姓为“欧阳如知”。
新家庭的气氛还算和睦,但她始终无法忍受母亲。
她怨恨,最该支持自己的至亲,却对自己心爱的台球事业冷嘲热讽。
母亲不请自来,到自己租住的小屋收拾一气,也让她恼怒不已,终于离家出走,来到香港投奔大姐。
父亲去世后,如枝母女二人才借由在香港碰面的机会真正交心相谈。
她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都有看她的比赛。
甚至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去现场观战,为女儿加油。
年轻时参加“青少杯”撞球比赛的纪念台球,母亲也一直好好收藏着。
其实,母亲关心女儿的经济状况、上门帮女儿收拾屋子,这些也都是母爱的体现。
自此,母女二人终于达成和解。
而如枝的母亲,经历这件事后,不仅与女儿和好,也通过麻辣锅底那神秘的“红酒秘方”,得知自己是那个“负心汉”最爱的女人。
这是父亲在去世后,留给爱人的无尽温暖。
三妹如果,最为活泼。
她最年轻时尚,把头发染成红色,自信大方地在社交平台上以直播的方式倒卖服装衣饰。
不同于两位姐姐纠结于究竟谁的母亲才是父亲的真爱。
如果内心非常清楚,父亲怎么选择,也不会伤害到自己。
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被父亲选择过。
甚至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移民到加拿大组建新家庭以后,也不再让女儿叫自己“妈妈”。
这是一种沉重的伤痛,在父亲的鼓励和婆婆的陪伴下,开朗的如果抛弃过去的包袱,坦然面对当下的生活。
如果的心结,在于未来。
年近八旬的婆婆年事已高,虽然身体还算硬朗,除了在家与朋友们打打麻将,还去公园相亲活动奔走,为自己外孙女的人生大事操心。
人老了,性格脾气就像小孩子一样任性。
即使不慎摔倒,也要和如果嘴硬几句,埋怨外孙女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
如果与婆婆相濡以沫地生活,彼此珍惜、相互照顾、相互关爱。
但如果心焦虑的阴影却越来越浓重,压得她喘不过气。
随着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她害怕了,害怕未来的某一天,婆婆不在了,自己将如何面对那失去至亲的痛苦与彻底的孤独。
这种恐惧而不安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她内心,成为一种难以自我消磨的负担。
远在香港的亲生父亲猝然离世,却让如果多了两个相亲相爱的好姐姐。
原来死亡能够带来的,并非只有痛苦与悲伤,也有亲情与温暖,更让人珍惜身边的人,关注当下。
如果化负担为信念,与婆婆携手承诺,相守相爱,直至最后一刻。
面对未来,彻底释怀。
是父亲的去世,把三姐妹聚在一起,聚在这家小小的火锅店内。
让她们一一完成自我疗愈。
和过去道别、与现在和解,将未来释怀。
这是一家能够穿越时光、治愈人心的“解忧火锅店”。
电影最后,如树站在空荡荡的火锅店里,独自向镜子望去。
镜子里映照出的,是父女四人同桌吃火锅、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图景。
这一场景是虚幻而不真实的,就像卖火柴小女孩看到的神奇幻象一般,是一种带有遗憾的、残酷的美。
在片中父亲与三个女儿天人永隔、生死分离的剧情面前,这样的温馨愿景只能是镜中水月,永远无法实现。
电影落幕,人生不止。
从影厅走出,或许我们也该思考。
是否要赶在残忍的时间、病魔没有带走我们珍爱的亲人之前,去做些什么早就该做,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情。
“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
”
如果有一天,与你来往生疏的父亲突然离世,你还赶不上见他最后一面。
爸爸留下了一家还剩一年租约的麻辣火锅店和一群老伙计,为了不让他的一生心血白费,你辞掉了旅行社的工作,当起了火锅店的老板娘,回到小时候居住的老房子、老店铺去生活工作。
更让你意想不到的是,你无意打开送爸爸的那部手机,发现原来爸爸在台湾、重庆居然还有另外两个家。
生命中离开了一个至亲,却突然多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电影《花椒之味》就是一个以这样狗血情节开头的故事。
故事虽然发生在寸金寸土的金融城市香港,但这次这部香港电影讲故事的速度变慢了,有着近乎理想、与世无争的感觉,用云淡风轻的方式,来讲述对原生家庭的接纳、和解与生命的触动。
人生总是要我们在遗憾中领略圆满,我想这也是《花椒之味》想表达的。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姐妹虽然同父异母,性格各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渴望得到原生家庭的理解和爱、被真正的关心。
因为出席父亲葬礼而相认的三姐妹,从接纳互相到帮忙各自解开心结,找到心灵的依靠。
我想《花椒之味》那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更多是家的味道,就像导演麦曦茵在最后的寄语中说的“我在影片中看到自己,虽然父爱有所缺失,可他却又无时不刻地影响自己”。
《花椒之味》导演编剧皆为麦曦茵,这位获得过金像奖的女导演早在执导的处女作已经一鸣惊人。
当年她的第一部电影《烈日当空》也是自编自导,讲的年轻人躁动的青春,同样有着残缺的家庭,七个在压抑且绝望的香港地下成长的少年。
还很记得这部电影看得让人心酸、无奈,里面有句台词,“如果我们知道答案,我们便是成年人了。
”十年后,麦曦茵再次自编自导的《花椒之味》或许给出了“成年人”的答案。
饰演女主角郑秀文前男友的刘德华里头有番话耐人寻味:“我想和你一起”“我可以和你一起”,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
是啊,为什么年轻时候的我们只听到“可以”,只在乎“想”,而没有感受到“在一起”的重要。
最后,想说这部电影选角非常成功,郑秀文这次在电影上的“久别重逢”让人很有好感。
大姐夏如树的务实恬静又有点“港女”的气质,郑秀文把握得很好,甚至一度让我觉得这个角色应该很接近郑秀文本人;二姐是来自台湾的酷酷女生,由赖雅妍一改平时女性形象,也是演绎很到位;三妹是来自重庆的带货博主,也很符合时下女生,扮演的李晓峰真的很像范晓萱,戏路也很接近。
题外话,《花椒之味》改编自著名爱情作家张小娴《我的爱如此麻辣》一书,但除了人物设置、故事背景,电影基本都作出了改编。
首先,三姐妹名字从夏如日、夏如月、夏如星,变成了夏如树、夏如枝、夏如果;名字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主题的改变,原著更多地是对爱情的感悟,电影是对亲情、姐妹、生命的成长,日月星辰是浪漫的,树枝果实更有家庭的感觉;结局也不一样,这里就不剧透了。
只可以说,我更喜欢电影的改编,电影深化了原著的内涵与深度,是对生命的感悟与解读。
你生命里也有那一个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吗?
感覺像是一個電影愛好者想拍一部電影,但又沒有太好的想法,於是從多部電影裡面找元素拼湊出來這樣一部戲。故事寫不好,太散,太雜,太虛。
6/10
刻意的设置,俗套的煽情。编剧自己开始执导电影,为何不为自己写个好剧本?故事稀薄,又平均用力,即使许鞍华监制,也难掩其平庸。
导演可能想要刻画一个关于血脉传承,死亡和成长的故事,但看来看去就是一个渣男祸害众多女性的伪命题,真晦气
为郑秀文
世界上能有谁不爱火锅呢!两岸三姐妹各有各自的心结 但是第一次见面居然都异常和谐 每次看见手机就满脸笑意堆过去自拍了哈哈 赖雅妍太好看了 也最喜欢她跟妈妈的那段
长大后才get郑秀文的美!火锅味的鸡汤!
两星半。父亲的形象过于刻板,靠的是钟镇涛的表演,三妹的背影交往不清,与父亲的感情没有一点支撑,一个两次三番出轨的父亲与女儿能有多深的感情是值得怀疑的,以父女之情串起姐妹情就变得有点空中楼阁了。虽然有一两个感动人的点,但总体来说很一般。
引人遐想啊,港长期沟通失效,最终救赎是在中华美食加一杯洋酒;台嫁给不爱之人,隐隐约约搞lgbt;陆靠直播赚钱,是怀希望识大体的“果”。还要总结陈词:大家都穿红色,你为什么搞特殊?最重要的是“一起”。火锅成了糅合且又覆盖一切的愿景容器。(sammi和刘德华那段也太中年版志明春娇了)
火锅三姐妹 都可爱
没想到居然从演技到剧情都搞得这么浮这么假,不是不讲大道理的鸡汤电影就是好电影,这么尴尬的表演这么无趣的故事这是要做乜嘢…
吴彦姝真厉害!
优缺点和《相爱相亲》如出一辙,但是依然足够好。
东施效颦之嫌(不过赖雅妍怎么这么帅
有点《海街日记》嫁接《饮食男女》的感觉,分别来自中港台三地的三姐妹,共同继承父亲的火锅店,并在过程中,重新开始人生,疗愈自身的过程。构想挺好,画风十分地不香港,但问题在于,故事过于抓马,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麦曦茵做导演还是不如编剧来得强,几个角色本质上都是演员个人魅力盖过表演本身,尤其是赖雅妍的角色。不过,有个细节印象深刻,剧中的来自大陆的妹妹给生活在港、台的姐姐做围裙的时候,台湾的姐姐说要黑色,不想要红色。结果妹妹说了一句台词:统一颜色,不要搞特殊化!据说这台词本来是无意之举,没想到拍完之后赶上了如今的事件,现在再看倒真是有些耐人寻味了……
有港味 又没把香港的酸臭生活味拍进来 格局也做得很大 想谈的东西也很多 虽然有一些交代不清 两岸三地的三个女人带来的故事其实挺有地域特征 也很有普世价值 台湾人的娇嗔 香港人的人情 大陆人的传统 华人的内敛 都拍到了 比海街什么都不讲来得好 演员都特别好 从老到小从主到配 每一个女演员都让我特别感动 两个小时有足够的戏点给她们发挥撑起人物 最后几幕喷薄而上的温情非常煽人 超现实和穿插的回忆戏也很棒 真的很好
钟镇涛饰演的老爸,不管什么角度看,都是一个渣男,不止是给那三个母亲带来的伤害,光是这三个女儿身上,也能看出许多,就通过这么几段普通的回忆,就轻松的原谅了父亲,这也太好笑了吧?香港人要是都这么博爱,就不会有今天的陆港矛盾吧?
跳错大神,认对姐妹,蟑螂老爹回魂夜;台球女郎,过海隧道,相亲公园银耳汤;“可以”在一起和“想要”在一起的区别,责任与爱情互为因果;其实不是那个地方需要我,只是我更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台湾和重庆部分的鸡汤有点生硬凑合,香港鸡汤还煲得可以
岁月情怀,花椒之味。
两岸三地,同父异母的三姐妹,刚开始有点纠结父亲到底最爱谁,但在共同继承父亲的火锅店时回味了父亲的难处和爱意,蛮温馨的。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渣男父亲到处留情,伤害了3个女人和3个女儿,居然被洗白了,扣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