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欢《冬去冬又来》的开放式结尾,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既表达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又诠释出来了东北女人的大爱。
颜丙燕在整部影片里,并没有一句台词,但她把坤儿这个人物,刻画得丰富立体,用高超的演技,将这样一个女人和命运抗争的诠释的淋漓尽致。
让人心疼,又莫名的感动,一把辛酸泪,被那白茫茫大雪覆盖,细细品来,全都是真实情感下的人间烟火气。
这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
一条围巾,从头至尾换了四个人围,老大被抓走的时候,坤儿为他围上,念念不舍,但又无能为力,只希望这最后的温暖和念想,可以成为老大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事与愿违,老大死了,老三意外生存了下来。
当看到围在老三脖子上的围巾,坤儿在情感纠结之后,内心也得到了释然,合情合理地和老三为老乾家延续后代。
命运无常,最终坤儿未能如愿以偿,在出现意外之后,一个小女孩用日本在门口喊出妈妈的瞬间,坤儿又把围在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了小女孩。
从小爱到大爱,一条围巾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纽带,从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到另一个男人的脖子上,是生命的延续,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孩的脖子上,是爱和包容下的无私奉献。
一个女人和命运无声的抗争。
颜丙燕没有台词,全程无语,也正是这样一个人设,让坤儿这样一个女人的大半生显得更加跌宕起伏。
她是被老乾捡来的,好像就应该为老乾家付出一切。
在道德层面上讲,老乾想让她为老乾家延续香火,她不得不面临着和兄弟们之间的复杂情感纠结。
她和老大有爱,但老大并没有生育的能力。
她不喜欢老三,但又因为想要延续香火的愿望,怀了老三的孩子。
她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她更喜欢老二那样有担当的男人,但是,老二并没有机会将她带出这个家庭和环境。
她曾想过,不要违背道德伦理,但又不得不服从于老乾的威严,老二跑掉之后和老三的被迫圆房,虽未成功,但整个过程如静止般的画面,深深的刺痛了观众的心。
那种无力的挣扎和内心滴血的无奈,颇为心酸。
怀了老三的孩子,又被迫和一个“傻子”假装睡在一起,谁又曾体会到她内心的害怕和不安。
整个故事看似简单,却很丰盈,每个人物间的感情串联,都是细腻又抓人的触动心灵情节。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力。
不得不说,每个人物都不可或缺,翻译看似很吃香,但吐出米粒之后被关好几个月的下场,一样也让人有共情感。
看似村里明白人养了一个“傻子”,事实上是为了躲避日本人抓劳工,道出真相之后,才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老乾有三个儿子,最期盼的就是能够延续香火,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能在有生之年盼到这样一个结果,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善良而又质朴的坤儿,从一个男人的世界走向另一个男人的世界,最终还是靠自己学着与这个世界和解。
她用自己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路,虽然艰辛,但是温暖又治愈。
冬去冬会再在,但冬天过去之后,我们也不会错过每一个春天。
看这部电影纯属偶然,打开淘票票时弹出一张十五元代金券,于是花九块钱一票包场。
这部电影就是日据东北时期一个农户家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只有麻木与沉默,观看时有那种大雪积压下的喘不过气来和寒冷。
长期以来虽说非常看不上国人的繁殖欲,但也知道客观来说, 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微生物群,繁殖都是第一驱动力;“延续”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对延续血脉“香火”之说, 有人嘲讽“你家是有一个王位要继承吗”,其实“王位”算什么,是有几亿年的历史要传承。
现代社会的最可爱之处是包容与柔韧性,你可以不生不育,也可以多生多育,就像“无论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 最终都会后悔的”一样,无论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 都会有得有失。
我感激祖辈的生生不止,让我跨越百万千万年的时光来到这世界,我也感激社会大多数人对孩子的热爱,让我未来应该大机率有退休金可领。
既然生生不息是人类的宿命, 那么就努力让活着的甜多一些,苦少一些。
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曾被如猪狗一般对待,被强奸被蹂躏被屠杀的历史。
忘记历史, 必然重蹈覆辙。
我们没有权力忘记, 更没有资格代替祖辈原谅。
建国七十年,那段历史都还在百年里, 居然就有人已经忘记:
南京师大南京!
曾经发生大屠杀的城市!
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地方!
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如此以往,历史还会重演,屠戮会继续发生在我们的后人身上!
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希望这样的电影,一年至少要有一部!
让孩子们知道, 曾经, 中国人连大米都不配吃不能吃!
我们的祖辈曾经活得如同牲畜。
这不是宣扬仇恨,这是记住历史,这是为了长久的和平!
新锐导演邢健继《冬》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全片采用了黑白影像,直接奠定了这部电影悲凉的基调,女主人公坤儿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但通过颜丙燕老师教科书式的演技,把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面对“延续香火”传统观念的压迫毫无能力反抗,只能艰难喘息的女性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谱写出一首凛冽的女性悲歌,值得回味。
影片一开始从东屋、屋外到西屋、屋外,再到车里,是一段差不多二十分钟的长镜头。
影片大多采取平视固定的镜头来陈述,尤其前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剧情推动不强,所以有些沉闷。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动,台词增多,运镜增多,大多也略带了一些视角,所以后半部分显得更加鲜活。
以影片的整体性而言,前后的差别有些明显,所以还不够工整,也许在前半部分加入一些主观视角或大特写可以提升一些可看性,也可以让影片风格更加强烈。
或许也可全部采取固定镜头,以客观视角陈述。
影片黑白色调,较多的中远景也不大能看清演员的表情,所以画面要依靠光影变化和演员运动来实现调度。
窗外不停闪过的探照灯,还有偶尔开门关门中的门缝,可以算是惊喜的小特别,但一些画面上的安排加上一些运镜确实显得有些拖沓,也有一些瑕疵。
故事简单但主题不简单,其中包含的很深,也很广,政权交替下的平民百姓、旧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压迫、以及旧时代父权下的家庭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或许懂得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了解的更多。
因此影片是挑观众的,也容易产生“就讲了这么个简单的事”?
等“主题不够明确”的感觉。
但这也确实与镜头的使用和调度上有一些关系。
乾坤,这是导演留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男为天女为地。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无不透露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女性的地位。
一开始我也以为坤儿是没有说过话的,但是后来导演说,其实她有很多次想说,只不过是因为这个男人那个男人,让她将话又憋了回去,此处女性这种地下的地位昭然若揭。
在哪个动乱的时代,女性活得有多辛苦。
还好,我们会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这个时代敢这样去拍电影,我觉得很需要勇气,因为这个时代的观众是有史以来最没有耐心的观众。
剧本被打磨得非常简单,一个特殊抗日时期一个小家庭在特殊背景下生存和命运,这个背景下“传宗接代”所担负的不仅仅是它所承载的一种生育执念,更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艰难的生存一种凝聚,为什么在这个背景下要强调这种传宗接代,因为在它之下引出了一个家庭,一个父辈,三个子辈,一个童养媳。
从父辈执念,到执念成真,再到执念破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存与命运,而善良的“坤儿”更是传统人格的一种纯粹代表,她只是生存,善良的生存,也在公公传宗接代执念下付出着,又破灭于她对日军的援手。
颜丙燕的表演没令我失望,国内目前比较好的演员其实都在收着演,很有分寸的演,这种演法对电影没有任何僭越,难得。
镜头和电影最终成像感也很接近电影的纯粹感,演员被非常克制的限制在电影框架里,导演也很有定力。
从大众角度,或许会觉得故事过于简单,但电影可以这样简单,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得同样的套路轮回一遍,那是拍给被主流晃花了眼睛的观众。
我可以预料主流市场会如何诋毁这类电影,但在我看来这是为数不多国内还知道电影该是怎样的人拍出来的东西,它是可贵的。
当然,它受限于制作成本,无法极其完美的将它更深入的拍。
你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电影里头一种纯粹的善良吗?
其实已经看不到了,这部电影里还保留着这种最质朴,传统的,坚守着的善良。
昨天晚上,因为看错电影院地址,所以赶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五分钟了。
我着急忙慌地找到位置坐下,却发现我的椅子坏了。
我环顾左右,好像就我一个,我试着站高一点,前五排依然没有人,我认真看了看整个电影院,可以容纳两百号人偌大的一个厅里面,就我一个人。
这是周六的晚十点半场,可以算是每周当中最强的晚十点半场,这个影院所处的商圈,可以算是这个1000万人口二线城市的最强商圈之一。
楼下海底捞人流如织,不是没有人出来消费。
对于我这个经常趁着孩子睡着出来看夜场电影的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那电影院怎么赚钱呢?
这么大的场地,赚我这优惠后十几块的票价,肯定是暴亏的。
放场大明星出演的商业电影,它不香吗?
那创作团队怎么赚钱呢?
截止目前票房还没有过10万块。
对,你没看过,10万块都没过。
很多时候,这个钱可能还不够学生拍个习作。
用爱发电,不可以吗?
太可以了!
可惜的是,本片没有公益价值,更没有商业价值,只有主创的自我满足价值。
短片,慢节奏可以更有意蕴。
但是你这次长达110分钟。
黑白电影,可以突出主体,集中观看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灯光和调色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角可以被拍的长时间看不清脸。
玩隐喻、填充历史细节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拯救整体的乏味与冗长。
颜丙燕演技再好,也架不住被安排成一个符号。
冬去冬又来,小鬼子走了老毛子来。
一个生活不幸的女人还要捡另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儿,正如当初被捡回来的自己那样。
全体男性在被侵略的家园故土上,装疯卖傻,四处躲藏,哭着喊着要回家,学日语当汉奸,这些刻意的人物设置,注定影片厚重不起来。
和那条红围巾一样,只能是不合格的模仿者。
玩概念不耽误讲好故事,有内涵不等于放弃宣传,价值是自己创造的,并不是你觉得自己牛叉全盘丢过来,观众就得叫好。
院线电影,不需要观众询问细节设置,你却说别人没看懂的高冷。
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毛主席和他的伙伴们,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冬去冬又来》:在日俄之间生生不息求生存的东北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昨天看了冬去冬又来的点映,就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欣赏点1. 黑白构成设计与人物命运: 说实话我是不能理解有些人批评电影说“过于低明度”而导致女主人公的脸都不清晰这一点,恰恰相反,这样室内的遮挡与低明度的安排恰恰是我欣赏的地方。
纵然清晰及高对比度的画面拥有更强烈的张力和镜头的力量感,但是却难以表达当时社会环境下人物的无力感,黑白影片无法用色调暗示人物心境,有的只有灰阶的安排调度。
黑白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低明度也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
2. 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外在表现真实而细腻。
有人说坤儿是无声的不会反抗的懦弱,使得电影缺乏张力,但是一定是有剧烈矛盾冲突的人物才具有张力吗?
我倒认为坤儿角色刻画得太过于真实了,真实到几乎每一位女性都能感同身受,真实到可以让女权主义极度愤怒。
一个被现实一次又一次欺骗的女人,到影片的最后依然保持着她的善良,她傻吗?
她懦弱无能吗?
不,我恰恰认为她很强大,胜过大部分人的强大,因为她的心很干净很纯,她从头到尾坚守如一,都没有更改过她的善良,对任何人的关怀,甚至可以不管对方的身份。
这样一个角色,是一种静止的力量,就像汪洋大海,可以容纳万物,却蕴含着波涛汹涌的力量3. 关于日本军官中村的塑造: 并不是刻板固有的残忍印象,反而似乎透露出一些非暴力思想,让我想到《浮云骑士》中对一段话:“浮云骑士在想,面前的这个对手不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吗?
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喜欢美食和安逸的生活,打他他会疼,会受伤,还会死。
可他为什么要战斗?
这里一定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原因。
只要我们坐下来,像朋友那样找出这个原因,战斗就变得毫无意义。
” 中村军官会关心中国俘虏的粮食问题,他很爱他的妻子女儿,他的镜头不多,却给人一种温和而普通的感觉,他和那些东北老百姓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日本军阀,也不应该是被道德制高点谴责的对象。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他反倒比任何一个主人公更加地触动我的内心,但似乎他身上的矛盾冲突似乎甚至大于了整部剧的主要矛盾。
这一点又让我不得不思考、中村的加入究竟对电影的利弊究竟何者比重更大呢?
缺点1. 人物性格缺乏逻辑证据。
每一个人都只有固有存在的形象外现而去原因在线,比如为何同样是四爷的儿子,相差如此大,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又是什么导致了坤儿不会反抗,是什么引导她的善良。
没有原因逻辑链的可挖掘,会导致人物纸片化,才会导致观众看完后后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可以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导火线。
2. 主要矛盾混乱,开始和结束似乎都在同一个点上。
或许是我一刷没有理解深入,但我真的抓不住一条贯彻到底的并且逐渐深入的线索。
贯彻到底的明线我只能找到关于“传香火”这一条,但是从头到尾矛盾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都是依然存在且无法抵抗,难道“冬”指的是不能传香火、“冬去”指坤儿怀孕“冬又来”指的是流产吗?
显然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电影也太肤浅了,我个人更偏向于导演有更深层的表达只是我尚未发现。
但是,我还是想说,虽然激烈明显的矛盾冲突在文艺片里面似乎并不完全需要,但是在叙事上如果初始和终结过于接近,不管中间如何都有可能导致整体的水平线,使得叙事不知所云。
三、关于我个人对片名《冬去冬又来》的解读: 1. 相对中国东北人民而言,抗日结束,冬去。
但由历史可知,这之后还有解放战争,还有抗美援朝,还有文革(就四爷这家庭背景,尤其如果收养了日本孤女,文革的伤害可能真的是暴雪了)。
战争性质不管国际上怎么定义,对于累死四爷这样没有多少“先进”思想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都是冬,乱世中的历史就是“冬去冬又来”。
2. 可能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对战争刚过且胜利的中国人民来说,是冬去,但是对于战败日本国来说,是冬来,譬如中村丧失挚爱的妻子,自己也命丧黄泉,女儿一下子孤苦无助。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缩影。
很多日本官兵是残忍无人性、罪有因得,但是最痛苦的还是那些明明没有什么错却飞来横祸的普通人或者普普通通只是被迫征兵而来的士兵,对他们来说,冬天真的才是刚刚开始,后面的酷寒真的太残忍了。
只是一刷,可能很多都理解不透彻、希望多多指正!
黑白摄影、自然光、大段长镜头、极简对白,构成了《冬去冬又来》的影像基础。
影片开头,是一个17分钟的长镜头。
摄影机跟随着片中人物从屋内到屋外,再回到屋内,最后又回到屋外,完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镜头调度。
在这17分钟时间里,片中角色几乎全部登场,每个角色的性格和人物关系通过极简的影像传递给观众:
乾老四是中国封建家庭的父权代表,女性在他眼里只是生育机器,老大不行,老二上,给祖宗传递香火才是首要任务,老三被日本人抓走之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儿子的安慰,而是一直追问和大嫂的事儿“成没成?
”老大在乾老四的口述中被认为“不行”,片中直接也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被日本人打死都没一句台词;老二性格“倔强”,有着强烈的传统伦理观,被乾老四逼着续香火,果断拒绝,“那可是我大嫂,这事儿,我不干”;老三性格“懦弱”,不想离开家,在爹面前哭着说害怕,和大嫂续“香火”时,一声枪响就瘫在地上了;而金鸡奖影后、华表奖最佳女主角颜丙燕,饰演的女主角坤儿,在片中作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不仅遭受战争摧残,还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压抑,她在片中完美诠释了表演上的极简主义,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只靠表情、眼神与肢体语言推动情节,于无声中打动观众。
一位画家说过:“你留在画布上的东西越多,留给观众的东西就越少”。
导演邢健深谙此道,极简叙事,画面之外的内容留给观众去思考。
作为近年来业内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邢健导演凭借处女作《冬》一战惊人,揽下第3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成为该电影节诞生至今继陈凯歌、张艺谋等之后第七位获奖的中国导演,也是至今第一位以处女作入围主竞赛并获奖的电影导演。
作为导演“冬”主题系列的又一新作,《冬去冬又来》无论是在故事叙事还是主题表达上更加成熟完整,逐渐形成自己的作者风格。
抗日战争末期的东北农村,被日本占领的伪满洲国,再加上东北冰天雪地的凛冽天气,就注定这是一个深沉压抑的故事。
不过,影片没有展开那种家国仇恨式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家庭的命运变故去讲述那段历史,战争背景下,一个家庭为了延续香火,不仅要和日本人斗智斗勇,还要和自己的同胞相互“欺骗”,这就让故事多了几分黑色幽默的荒诞味道。
为了不让日本人抓去当壮丁,老三藏在地窖里,和坤儿续下了香火,乾老四找来老先生的傻儿子背锅,没想到“傻子”不傻,都是为了活命。
片中角色的名字很有讲究,高强饰演的乾老四,与颜丙燕饰演的弃婴坤儿,构成一个“乾坤”关系,也就是天与地。
虽然影片是通过一个女性、一个家庭的故事进行讲述,但重点不在于像观众传递女性命运、女性觉醒或是家庭兴衰,而是要展现一个时代留在土地上的印记,同时探讨生存、天与地的概念,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现一个时代的故事.
这种题材我是真的不太行🤦🏻♀️
我们的大荧幕上应该多看见这种电影~
压抑,苦难,无声
映后制片人介绍说导演写这个剧本写了四五年。讲真,前一个小时有任何剧情流动吗?
讲了冬去,没讲冬来啊?!
缓慢沉重,过于沉闷。
4.5
家国存亡与伦理道德 感觉要往深里揣摩 然而也就这样
战争,压迫,封建,女权……那时候的日子暗无天日,就和影片颜色一样,现在的美好是流血斗争来的,铭记
4.25南开主创见面会 沉闷又无聊 充满了尿点和睡意 听导演讲完 以为确实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 但是过于含蓄和符号化很难真正地传递 就像人很难真正地去理解任何人 无论你隐晦地释放了多少信号
全片采用了黑白的表现手法,仅在最后出现了两处红色的地方,显得格外醒目,酷似《辛德勒的名单》。用黑白片表现战争时期的黑暗与恐惧,再合适不过。电影的外衣是抗日战争,但里子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将女人视为传宗接代的生育机器,带有浓重的封建思想。坤儿好不容易怀上了,却无法对外宣传是老三的,只能借傻子当幌子,没想到傻子是装的,这一点设计非常巧妙,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最后流产,傻子真疯了,意味着这一切的毁灭,也是对这一思想的抨击。颜丙燕老师全程没有台词,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中都是戏,将委屈,无奈,又想挣脱的情绪表达的恰到好处。
全片黑白画面像是重新翻开一段黑土地远去的历史;颜丙燕饰演的女主全程没有台词,仿佛是在暗示那个时代女子逆来顺受失语的命运。整个故事可以看作女性版东郭先生,女主勤劳而且善良,可她的善良却给自己不断带来更多的折磨,好像一直置身于寒冬,感受不到一丝温暖……使用黑白画面却又安排不少很暗的场景,画面缺少层次,一些细节也不容易让观众捕捉到。故事留白有点多,需要观众脑补或者通过后面的剧情才能多少了解。
形式大于内容,且形式不出彩。
小家重于大家,自己家传宗接代最重要
颜丙燕有莫名的吸引力对我。黑白故事在一个小院子里娓娓道来。
这个电影很特别,因为据说删减后来的四场关于苏联人占领东北的戏,其实目前的成片仅仅是创作中的一半分量,标题「冬又来」的部分没有呈现。除了开场几分钟的长镜头和辛苦的雪景,电影在导演那里成了一件简单的事了——表演潦草、情节缺失——靠着映后谈去说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不是鬼子来了、这不是活着、这不是辛德勒的名单,但优秀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启迪是显然对主创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这点观众看在眼里,主创自己未必承认。2019年4月SCFF观影
就是这个调调
很大胆的角色设置和情节安排,围绕一条血脉由一条红围巾串起的故事,颜丙燕除了某一两个镜头还是太美之外堪称完美,黑白影响构图上都有老电影的味道,不由得和鬼子来了做对比。导演在Q&A环节干货满满,居然提到三兄弟分别对应水浒里那几个著名角色,简直脑洞清奇,意想不到。
传宗接代,角度刁钻。
女人的命运就像冬天一样,冷得让人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