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件外套》电影的开头是一场热舞,热情洋溢。
这是一个固执可以说有点古怪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跨越几个国家,回到故乡向少年时救过自己命的挚友归还外套的故事。
这样说,很苍白。
我到此刻才明白电影镜头叙事的魅力,才体会到演员的伟大,体会到叙事节奏的把控可以有多巧妙。
我该怎么对你说,电影从这个老头的脸浮现在屏幕上开始是怎么紧紧的抓住了我?
这是一部阿根廷电影。
主角阿布托拉姆这个老头老的很庄严,很肃穆,甚至,很英俊。
电影最开始打动我的是衰老。
年纪已大,房子被子女卖掉,自己也将被送进敬老院,一条腿面临截肢的状态,为了和最爱的孙女合照,不断让步,800美元。
在一个晚上他打扮停当,出门打车,买飞机票,套近乎希望飞机票有个“最低价”,受挫,电影镜头一转,我们知道老头屈服了票价的高昂。
用老人的狡黠骚扰走坐在自己旁边的乘客,孤独的在座位上躺下,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
面对海关的盘问,他一开始不说实话,他问“需要我给你多少钱(就会让我通过)”他总这样,带着活了大半辈子的狡黠和经验为自己争取小小的胜利。
然而,他又失败了,镜头定在海关的脸上,镜头之外是老头的声音在响“我要去波兰,归还一件外套,他在等我。
”电影拍的很妙,有大量的小细节穿插,他骚扰走的乘客短暂的陪伴了他。
他在巴黎转车(也许是华沙),花言巧语的想要一间便宜客房,失败,他丢了全部的钱,他被迫去找女儿和解,拿钱。
他的怯懦与固执还有难为情。
你能在这里看见一个父亲的软弱和故作权威。
客房老板与小伙子送他到车站。
很温情,他遇到的人像一根防护栏,短暂的守护了他,连接了他的旅途。
在车站愤怒的说“我要去波兰,但是不能经过德国,一个犹太人,一个犹太人(不能忘记那样的深仇大恨)”时,一个德国的人类学家走近了他,她坐在那里,老头讲述自己少年时代全家的惨案,镜头转回他少年时,一个天使一样的妹妹被送上车杀掉,爸爸和舅舅被枪毙。
他一再强调“没有告诉我,是我自己看到的,我亲眼看到的。
”电影到这里我才明白电影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老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国人入侵波兰,疯狂的屠杀犹太人,种族狂热,集中营。
那个人类学家吻了老人的额头,她说“我很愧疚,作为我个人,尽管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很愧疚。
”老人在火车上的幻觉,德国大兵,他亲爱的妹妹。
他晕倒在地。
迎来最后一个温情守护者,护士。
她开车送他去他少年挚友的家。
两个老头都已满头白发,他们定定的相看,喊对方的名字,然后拥抱,欣慰的眼泪和笑容,让我也落泪了。
“我们回家”他少年的挚友说。
人会光溜溜的来,也会光溜溜的走哪怕是父母之间,也不要对关系有任何的羁绊感谢一切的关系和缘分别把自己的执念强加给任何爱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独立的灵魂也只能是自由独立的灵魂一起的缘分和关系都应该抱有感激的心感谢所有的遇见和苦恼人的一生都在学会怎么放下执念为什么写个影评非得140个字呢?
推荐指数:⭐⭐⭐⭐ 类型:剧情 导演:巴布洛索雷兹 上映日期:2017.10.15 时长:91分钟 语种:西班牙语 --- 这部电影有点意思啊。
从优酷上随便找的,其实看它是因为是个西语电影,没想到西语听力没怎么练习,反而发现这是部反战电影。
二战电影看得多了,大多数都是从战争的时候开始拍,拍幸存者,拍集中营,拍遇难者,拍战争本身。
幸存者的比如《钢琴家》,集中营的比如《波斯语课》《美丽人生》,遇难者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单》《赎罪》,战争本身就必须请出《西线无战事》。
再角度轻奇一点的就从儿童的角度来拍,比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个是从战后创伤来拍的,其实战争和集中营几乎没有镜头,但是老爷子的演技实在是出神入化。
放国内这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啊。
对他肃然起敬并且充满同情。
这种同情真的是廉价的,而且没有办法表达出心中的沉重。
战争和集中营对于幸存者而言,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创伤。
这实在是太苦了,而且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资格感同身受。
身体的创伤、心灵的创伤。
这都是根本无法治愈的。
老人这一辈子都不愿意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对德国人的痛恨和恐惧并存。
让他怎么能够穿越德国去波兰呢。
他能去,支撑他的信念就是这一件外套,和他知恩图报的承诺。
好在最后给了一个HE,让两位老人能够相见,没让那大哥死了,而且也没换地址,这也是一种温情吧。
最后还是跟前一篇欧维的影评一起说一下养老问题。
这个就是典型的养儿防老失败案例,当然男主的教育方式估计也是问题,从他的为人处事方面就能看得出来,他也是脾气古怪那一挂的。
孩子成群,却要给他送到养老院。
其实换我的话宁可自己选择,也不要所谓的孩子们去送。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可以吧。
能把平凡的小故事讲好了也是一种能力,有种阿根廷电影的色彩了。
那种故事没有太多波澜起伏,而且人物性格古古怪怪,最主要的是黑色幽默,故事切入角度比较新奇,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Ps.开头的舞曲真的太好听了!!
这个电影有好多的感动,片头的家庭舞会,一段舞曲中家人的欢声笑语,但是电影看完后才知道画面家人全部被残害了,无一幸免,唯一活下来的老者昏昏欲睡,做的这个美梦而已。
被叫醒,开始拍照,片子开始。
外孙女孙女善于抓住外公的心理,经过讨价还价,外公妥协了,但是最后论述,是我最喜欢的孙女。
那瞬间觉得很温暖。
为什么是最喜欢的?
因为她像老头儿自己而已,也有那么一点狡猾,一点小聪明。
儿女们儿女们开始就在争抢东西,一个女儿拿着一本书,两个烛台从开始到结束,哪怕抱抱爸爸的时候也没有撒手。
女婿女儿拥抱吻别的时候,感觉是那么敷衍,那种漫不经心,老头儿也漫不经心,并且给自己腿起名字,有誓与此腿共存亡的悲壮感。
这群儿女并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过去知道的也不多,所以卖了房子,把老头儿送敬老院就像处理一个包袱一样。
乏善可陈,不必去批判,因为他们本就是目前大多数人,精致的利己主义啃老族,老人尚有余温倾尽压榨,榨完抛弃了事,电影中尚不及一个保姆给予的温暖多,一句祝福,平安,简单朴实。
出租车司机言语中前期的漫不经心,套近乎的老爷爷称呼,老先生不喜欢。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当老头儿表现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时候,立马正色表示尊重。
当提出抽烟请求的时候,老人说的很直白,不希望一个习惯会害死他,但是他还是无视这个建议,电影中有火机的惨叫声,我想,他在骨子里还是没有理解并尊重老者吧。
所以当问下步去哪儿?
老头儿并不想告诉他,因为不信任,他不信任一个不尊重不珍惜自我的人。
故人孙女黑市买卖?
这里我一直奇怪为什么他不走正规途径,或许就是通过这个途径进入的,所以这么多年不联系,但是知道位置,知道如何联系,有故人赠送的信物十字架,忽然间觉得有点点悲凉。
因为他其实是黑户,虽然生活了五十年,有多个子女,但是这里却不是他的根,不是他灵魂的归属。
当保姆拿出那件衣服的时候,他做的临走赠言,我想就表明一切,也许他内心知道,自己寻根,自己履行承诺的时候到了,他不想背弃自己的灵魂,在最深深处。
当他很坚持要购票离开的时候,说永远不回来的时候,故人孙女用到了逃跑,他没有否认,他自我认同就是逃跑,逃脱子女的掌控,重新履行最终的承诺。
大眼音乐男喜欢的人之一,刚开始是不耐烦的,想要老者离开,但是看他那么坚决想坐,或者自己本身就理亏,整个过程,被老头儿骚扰的过程中,最终的让位离开,我想他觉得可能是烦死了吧,但是后面也揭晓了,他离开因为他也是偷渡的,名不正言虽顺。
老头儿一夜安眠以后直接面对欧洲的审查,对于审查员,我想他真的被老先生的气势给震慑住了,最终网开一面,这里提到欧洲对犹太人做的事情,对于整个欧洲人的教育不管是《辛德勒的名单》这类的电影,都让人觉得整个欧洲都有深刻反思的,并且对于这个并不否认和歪曲,相比较日本的各种掩盖和歪曲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参拜靖国神社,对于731部队的各种隐瞒,有时候看看《菊与刀》我可以理解他们,但是不会原谅他们。
老先生过关出来看到大眼男的时候,大眼男的求助,他丝毫没有犹豫的帮助了,这个老头儿很“抠门儿”啊,忽然间大方了,为什么?
因为他本身就不抠门,本来准备送礼的钱,不用了,给需要帮助的人,我想他自己也觉得很开心吧。
两个人如沐春风的一同坐车在巴黎的大街上的时候,互相没有对望,老头儿也没有邀功请赏。
最终旅店门口道别时候,一个道歉一个接受,附赠一本世界上最好的音乐杂志(真暖),一个为了报救命之恩留下电话,我觉得彼此都很坦荡,知恩图报吧,我想人和人相处,就喜欢这个样子,你敬我一尺,我尊你一丈。
在后面陪老头见小女儿,和车站送别,我觉得大眼男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真的很好,一诺千金,绝对不能只是说说。
旅店老板娘苦命的女人,遇到第一个男人,因为生了孩子,所以抛弃她去外面寻花问柳去了,当七年后女人遇到第二个男人的时候,终于也找到了第一个男人,所以她离开第二个男人投入第一个男人的怀抱,我想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爸爸,也是自己爱的第一个男人,我想女人爱的第一个男人总是刻骨铭心的吧,所以她错过了自己第二个男人。
当第一个男人接着跑了之后,她回去求第二个男人了,她一直强调第二个男人精力充沛,我想可能是性虐待吧,而且是那种狂暴的让她不想深谈,甚至有点现在老了想想都想着骂两句才解恨的那种恨意,我想她真的受了很多苦吧。
当她看书的样子,我感觉即使老了,也是那么的迷人,戴着眼镜,有种气质在。
我想最终她同意老头儿十五块住房子,就是那种尊重,一声声的小姐,虽然狡猾,但是表现的很谦卑和尊重吧,她渴望并欣赏的就是尊重吧,并且提供了叫醒服务,虽然晚了点儿。
带老头儿出去找食物的时候,她唱歌的样子,我可以想象她年轻的时候应该也是非常迷人的吧。
关于老板娘,我想说的很多,整体来说,能和老先生达成一种同龄人般的互相理解吧,尤其对老头儿小女儿的看法上,她不是不想收留,而是想要促进这对儿父女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
最终车站的一抱,也许此生便成永诀,但是,谁说那个抱抱不可以满足呢?
简单一个拥抱,相遇了,证明来过了,也就足够了。
小女儿小时候波兰是一个禁忌词汇,家庭不愿意提的,有着和爸爸手腕上一样的数字,集中营的编号数字,因为爱爸爸,想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是爱爸爸的,不是口头的虚妄之徒。
当然和姐姐哥哥们形成了对比吧。
当片子开始的时候,保姆拿着条子,给老头儿看的时候,只看一秒,就扔掉了,他后面还是可以精准的找到自己小女儿的家。
我想这些,就已经说明一切了,他一直知道,知道自己心肝儿小宝贝在哪儿住,具体的位置在哪儿,但是也知道自己的面子重要,不想认错。
父女两个在楼下相见的时候,女儿多想抱抱,但是看看爸爸落魄的样子,最终还是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承认,她去给爸爸拿了钱,也哭了。
我赞同她的观点吗?
对不起,不赞同 ,老人可能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呢?
照顾一下,口头上甜言蜜语,行动也尽可能多尽孝心有矛盾吗?
我认为不矛盾。
整个是非对错有意义吗?
最终发现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价值,不如真的多陪伴,多了解,因为陪父母时间真的很短很短,比你自己能想象的要短暂。
德国女孩儿一缕阳光,在车站看到老先生窘迫的时候,虽然好奇,但是还是尊敬的想要表达了想要帮助,整个片子里,这个女孩儿最让我赏心悦目了。
像一个天使,当她吻老先生脑袋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好暖,就像一缕阳光,真切的融化了老头儿的心消弭了他一半的恨意。
当老头儿叫小姑娘的时候,她就探出头儿来,瞬间,我快萌哭了。
帮助老人坐到椅子那段,真的非常非常暖,认真并眼含热泪听老者诉说自己家人妹妹被残杀的过程中的理解并体味,我觉得那种尊重让我肃然起敬,是从骨子里那种反思,不是表面文章,一直广播柏林站台整修,我像就像整个德国在整修一样,不是外观,而是真的由内到外的整改。
当她跪下给老先生穿鞋子的瞬间,我感觉相当于道歉了。
不单单是尊老爱幼,而是真的一种愧疚,虽然那个时候她并没有出生的。
所以,相逢一笑泯恩仇,老先生,站起来,笑笑,女孩儿抱抱,原谅其实只要一个态度,日本呢?
因为没有,所以我们一直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天使小护士老人在一个德语的环境下,精神紧张,最终出现各种幻觉,显示出自己曾经的见闻,曾经的家人,年轻的自己妹妹一家四口,妹妹呼唤中想他,想要找到他,瞬间泪目,父母在我们还有归处,父母不在呢?
我们的根呢?
当醒来的时候,遇到了护士,可爱的如天使般的护士。
询问父母名字的时候,几十年了,还是清晰可以答复,想起来,只是嘴角抽搐,像个孩子想要哭泣,因为确实想了,想自己爸爸妈妈了。
当提出要去罗兹,护士表情真的很可爱,一路上,我们也算知道了整个全貌。
就这样,飞机,动车,火车,汽车,当临近家门的时候,入乡情更怯吧,想要退缩,但是护士鼓励的真的很好,我也觉得,他真的伟大,不管彼此认可的上帝是什么类型的,是什么称呼,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行为是值得尊重的,都非常伟大。
老人与朋友当你内心是什么样的,就会照射出怎么样的世界。
你如何对待世界,世界也就会如何对待你。
当在窗外看到自己五十年未见的朋友的时候,瞬间时空呆滞了,我想都彼此回想起当年的那个样子,我们都还年轻,你有一个天使一般的妹妹。
德国人来了,什么全部失去了,只剩下躲在树上,一条废腿,一具残躯,被你像宝贝一样的抱着养着。
如果没有朋友,我想他不会活下来,他走的时候 穿着也是朋友做的外套45码,蓝色的,现在要还了,一起相扶持,一起回家,那个儿时,自己的家。
整个电影色彩明快,每个人与老人交集过程中,都让人感到温暖,有的关注他做什么,有的混不在意,看完甚至觉得儿女不如路人,或许真正的伤害就在自己最亲的人吧。
不想去探究这个电影告诉我多少内容,我只看我可以看到的。
不知未来的我,能否如他一般幸运,万里追寻,即使尘满面鬓如霜还可以笑如少年,入乡情更怯,依旧可以履行承诺,因为承诺太重要了。
在这个尔虞我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这种真情,我们好缺乏,可以被我视为最可贵的东西。
即使未来步履蹒跚,但永远有坚定的目标,因为那个是家的方向。
拍的太好了😭 有时候当代的我们看一些事情时候的“大度”只不过是没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开始可能会对男主的言行不理解,实际上就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也就是代沟。
男主和儿女们的代沟,在飞机上和音乐家的代沟,在巴黎车站和乘务员语言上的代沟......代沟是故事一条线矛盾的起源点,而通过代沟的缩减,男主和其他主人公加强了相互的理解,也是一种老一辈人和年轻人的相互交流理解的体现。
故事的讲述穿插着男主的回忆,在看到车厢晕倒那段真的很心疼。
战争带给人的内心的创伤是一辈子的,幸好人间有爱。
😢伴随着男主的爱是一路的,途径西班牙、法国、德国,最后到达波兰,男主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也通过这段旅程与自己慢慢和解。
男主七十年后重返波兰,回到朋友家所在的小巷子里,七十年前后电影画面的对比和两人重逢之后的对话太感人了,直接大破防😭 电影只有90多分钟,却在书写一些人的一辈子。
我们需要向前看,但也永远不应该忘记历史。
Nunca debemos olvidar la historia.
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精致残酷又有些可爱温暖的小故事。
老头的塑造并不那么讨喜,对孩子们有些任性乖张,对路人也是呼来喝去没什么礼貌,只能说是一个古怪的小老头。
可是当穿插着的一幕幕镜头开始了解老头的少年时期时,一切了然。
那么热切美好的大家庭,大家吃着喝着唱着跳着的画面,轰然倒塌。
那么喜爱的独一无二的妹妹,再也不能相见。
面对老头不愿经过德国的念头,大家愕然不解,甚至有些嘲弄。
可这些刻骨之恨,没经历过的又岂能感同身受。
可神奇的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旅途中,正是认识了一个现代的德国青年,老头才能真正的放下。
他并不是放下了过去的仇恨,只是他理解了那些已成往事。
跨越七十年,却从未相见。
可能是因为太痛苦,不愿想起曾经的丝毫;可能是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信心,觉得不配再站在好友面前;可能是自惭形秽,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报答好友万一。
可是终于在人生的尽头处,还是决定去见了。
当两位老人眼神交汇时,仿佛也瞬间击中了我。
一切的感激和愧疚都无需再多言。
老头的这辈子有喜有悲,有起有伏。
可是他经历了这完完整整的一辈子,已是幸运。
一个经历过二战的犹太老爷爷,在快要过世前(子女要将他送往养老院),一路奔波,回波兰找自己的救命恩人送最后一件外套。
他的舅舅,父母和妹妹都在迫害犹太人的战争中去世,他亲眼所见,心理阴影很重。
去波兰要途径德国🇩🇪,听德国人说话都极其痛苦。
很简单的几个场景都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
当然,他一路也遇到了好多好人,最后的那个女护士真的有点像C罗。。。
这也算是一趟治愈之旅吧
“没有人告诉我,我看到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不好的词语坚决不说,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有些执拗,又很坚定可是啊,他还是踏上德国的土地了。
为什么呢,是放下了吗?
有点没看懂。
这一情节让我想到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坚决不踏入日本的领土,绝不上岸横滨。
不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果为真,他们的心境应该很相似吧。
有些东西于我们而言只是历史,于他们而言却是人生。
如果我经历过那段历史,甚至如这位主人公一样饱受迫害,我还能客观理智地对待曾经的敌国吗?
何况日本右翼势力如此猖獗,他们对待历史的反思,落后德国八百条街。
不过,也许会有更重要的事情,能够压倒这种我曾经认为是比较狭隘的民族情感。
第一代领导人作出了中日建交的决策,他们也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但是形势变更,总有更重要的利益要争取。
而且,死守着痛苦的过去,更多的是在折磨自己吧。
被男票安利看这部电影,看的时候仿佛在带着问题做阅读理解:为什么他会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推荐给我呢?
不如直接问问他吧开头描绘的老年生活,还是让我觉得不安。
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人生果实,已经是很美好的描绘了,可是下半场还是不可避免地面对分别。
anyway想太远也没什么意义,享受现在吧
旧时的一个承诺从生到死带着这份誓言老裁缝“逃”出家中独自前往波兰找寻他的救命恩人也是找寻他的记忆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却也是这些人给予了他无限帮助和温暖登上音乐杂志封面的音乐家暂时收留他的宾馆前台小姐用衣服铺设道路的德国女士陪着他去胡同找老友的护士在他看来这些陌生人比他那一群冷漠的家人更值得交流坚决不踏入德国的一步的他在和德国女生回忆自己亲人被杀害的回忆之后他释怀了和自己释怀也是和这个世界和解把自己因战争深受痛苦的双脚有力的放在德国土地上德国女士深深的拥抱了他他拍了拍她的肩这一幕是那么的动容和耀眼走进旧时胡同回忆立马涌上心头“我害怕他不在,又害怕他在”忐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七十年未曾联系的老友是否还记得曾经的誓言呢隔着那扇窗一个老人掀起一块布露出一台老式缝纫机时两个老人彼此相望 眼眶湿润着拥抱 搀扶一件外套的誓言终将实现
故事梗概:一位老人在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女们决定把他的房子卖掉,把老人送进养老院里。
老人与他们约定好了第二天上午就过去。
但是在他的儿女们来之前的凌晨,老人带上他的皮箱和一件西装外套离开了。
他要去波兰寻找他的儿时的好朋友。
老人的身份与经历就在这趟旅程中逐渐揭晓。
原来老人是一名经历过二战的犹太人。
在他青年时期,曾经目睹了自己的父亲和舅舅被德国人处决,妹妹也因为未满十岁就失去了生命,他自己也被抓紧集中营里。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是犹太人。
而他此趟旅程要去见的人,则是不顾家人反对救了他性命的挚友。
这部电影真的很多泪点,看的时候我是哭到不能自已的。
在集中营待过的老人身上是有一串数字纹身的,而她一个与他赌气很久不见的女儿身上也为父亲纹上了同样一串数字。
她离家之前跟父亲说:爱不是说出来的,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
老人痛恨德国,也害怕德国。
旅程中换乘却不得不经过德国,于是便出现了图片中那一幕,语言不通的他用纸条写着“去华沙,不去德国”。
但是周围所有人都笑他。
以为德国的人类学家反而尝试去靠近老人,并用行动让老人开始接受踏入德国的土地。
这是和解吧。
虽然罪恶永远都不可饶恕,但是态度会让减少世人的憎恶。
老人在越靠近以前的地方,就越胆怯。
他害怕朋友已经死去或者忘了他。
但是很高兴没有,虽然彼此都老去了,但是还是能一眼认出来。
朋友跟他说:我们回家。
太好哭了,一边哭一边笑。
沉重的历史却没有被无限放大,只是淡淡的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
火车上的德国女士一味纵容固执的老头,不是因为想要赎罪(这种罪从逻辑上就不应该是下一代平民来赎),而是秉持着: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3个女人的帮助,友情。
一般情况下这种题材感动我太容易,但这部…平平无奇
看到最后,有点泪崩。我们的电影里,真的很少有个人的人情味占主角的时候。换成国内的导演,又得感恩感激感谢了。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跨越大洋及欧陆的公路片,实则是一个犹太老人的寻根之旅。故事开头颇吸引人,结尾很感人,中间部分许多桥段既幽默且有趣,只是太强调故事性,许多地方缺乏逻辑,且叙述有些过火。老人的还愿之旅一路皆遇好人,只是其众多亲人似乎太过冷漠。
3.5叙事节奏有点奇怪
很多地方体会不到
十年前的我会喜欢的类型,缺乏逻辑的剧情,充满了文艺气息。现在只觉得看了一出现实的童话,均为虚浮的形式主义,以及莫名其妙的忧伤和欢喜。音乐非常棒。
感动,犹太老人落叶归根时的种种美好奇遇。
对这类电影总是不能抵抗,影片留白较多,没有把那些残忍的经历用片段表现出来增加力度,但能理解的观众已经为他们心碎
2.5
他没有理由一直活在过去里,也没必要以此来索取众人的共情和体谅。不是老人变作了,而是作精变老了。
很普通 火车站铺垫子那里给我看懵了 只是可以理解而已 还是有些无语
老人痛恨德国,也害怕德国。老人在越靠近以前的地方,就越胆怯。他害怕朋友已经死去或者忘了他。但是很高兴没有,虽然彼此都老去了,但是还是能一眼认出来。朋友跟他说:我们回家。
挺简单的事情讲的如此复杂
讲个笑话:犹太人报恩
本以为选对了叙述沧桑历史的合适角度,结果却是自我忏悔的意淫慰藉。塑造一个伪善的空壳,无视上帝已死的历史深渊,替人达成虚伪和解,让人生理不适。
作为一部再述二战的电影,其意义给两星。但在我看到得有关二战电影中不会是令我印象深刻的。
为老爷爷演技点赞,回忆亲人一个个去世那段让人憋不住眼泪。剧本中犹太老裁缝的形象通过各种讨价还价、啰嗦到逼走旁边乘客好躺下,真是很好笑(不知都这样还是有点刻板),配乐也是浓郁的犹太风。德国人类学家与老人的和解,也是很有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