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完电影都懒得写东西,电影嘛,消遣观之即可。
但是近来发现自己似乎除了比别人多看了几部LGBT电影外,再无其他优势,所以就想着为何不把它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特长呢。
毕竟这也是一种锻炼嘛!
好啦,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电影。
在豆瓣上刷同性电影,《暗之光》数次出现在我的眼前,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标记,因为一看名字我就觉得自己不会喜欢,实在太沉重了。
事实上,像《夏威夷》、《上帝之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类的电影会更吸引我一些。
因为它们将重心放在人物感情上,两位主角互相试探,暧昧,最后相爱。
在这些电影中导演给了“爱情”特写镜头,并不是同性爱情,有人称这是一些模糊性别的电影。
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导演的目的是展现爱情的美好,同性恋只是一个比较好载体(或者说赶潮流的载体)而已。
由此必然会虚化社会背景,以便给爱情更多的展示空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类电影往往是我心水的HE。
事实上,这类电影想要拍好特别考验导演和编剧的情节、镜头的把控能力,这三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社会背景作为增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利器,如果虚化社会环境后还不没有能力细腻地展示情感,就难免沦落为无病呻吟的男男偶像剧,比如国内近年较火的网剧《上瘾》、《盛势》之类以及掀起中国腐女圈轰动的一些泰国剧。
其实在同性电影中折射些许的社会背景,会增加厚重感,毕竟同志的生存现实就是这样。
如《断背山》、《轻轻摇晃》、《四个月亮》在感情和现实之间处理的比较均衡。
现实施以同性爱情压力,但是爱情此时依然是有维持的空间的。
一压一伸之间呈现一种张力,为故事提供一种空间感。
而《暗之光》呈现的是一个极端环境,人物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
电影以巴以问题为背景,男主尼莫有双重身份:巴勒斯坦人、同性恋。
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极端恐同,家人发现尼莫的性取向后,将其驱逐出去。
他只能到环境相对宽松的“对面”——以色列生活,但是由于哥哥的原因,他被怀疑与巴勒斯坦的恐怖组织有联系,非但没有在以色列居留的可能性而且还面临着被以色列秘密警察追捕的危险。
在这样的极端情境下,人被动地走向绝境,窒息而亡。
这要比萨特的存在主义悲观的多,起码萨特为人们留下“选择”的空间和勇气,而《暗之光》只留下一片黑暗中对“光” 的幻想。
电影的正式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Where truth must be hidden ,love lives in the shadows",一句话道出了电影的精妙之处。
事实上,编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给我们展示社会环境有多么残酷,而是要呈现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我们的爱情有多么坚韧。
这与《带上手套擦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推荐一部欧洲电影,两个国度的男人,在一家酒吧相遇后相爱,但因宗教跟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爱却被视为怪物,被视为有罪,甚至连家人都抛弃了他...片名《暗之光》一部以色列的影片,豆瓣评分8.2分,男主的颜值是真的帅,在两国交战的背景下,他们的爱显得异常的珍贵,也让人揪心难过。
主要讲巴勒斯坦的学生和以色列的律师,在一家酒吧相遇,然后相爱的故事,前半段主要讲他们美好的相遇和相爱的过程。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不经意间的喂食,泳池的畅游,他们深深的爱上了彼此。
但这种爱,只能偷摸着进行。
学生是巴勒斯坦人,而当时所有的人只会把txl当成病来看,更把去过以色列的人当成敌人来看,当他的通行证过期后,他只能被困在家乡,而爱人去在另一个国家。
律师是以色列人,他们过度对txl的态度友好很多,而且他也向家人坦白过自己的X取向。
两个相爱的人只能被迫分开,他们寻找一切可以见面的方式,但学生的行为,最终被家人发现。
他不仅想去以色列,还是一名txl,这对于他母亲来讲,简直是毁灭加耻辱。
他被所有人抛弃了!
好在,他爱的律师,为他承担了一切!
他们的爱冲破了宗教,国度,家庭,战争,冲破了自己的内心,两个人的反抗让这份爱越加的耀眼。
喜欢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喜欢他们一致有趣的价值观,喜欢他们帅气的脸庞,更喜欢他们勇敢无畏的勇气。
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幸福的国度,不用因为自己是txl而犯罪,更不用担心被莫名的处决,和他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自由的!
同志电影大多是悲剧,这部也不例外。
不过与其他探讨同志爱情和主流文化的矛盾不同,《暗之光》还加入了政治和信仰的冲突。
这让影片没有落入俗套,但却让看的人感觉极度的无助。
毕竟相较文化,政治和信仰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尼莫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虽然爸爸在他12岁的时候去世了,但妈妈、哥哥和妹妹都爱着他。
如果他不是同志,或者没有被拍下约会照片,这个家庭也许不会因为他而瓦解。
尼莫生活在因为政治、信仰和同志身份的冲突带来的“黑暗”中。
可在他这一生中却遇上了几缕点亮他生活的光芒。
第一缕光芒-穆斯塔法。
他的一句“小家伙,你好啊,进来进来,别害怕。
”让尼莫瞬间放下紧张和不安,融入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中去。
虽然对自己的认同很重要,但只有和自己处境一样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
穆斯塔法让尼莫知道他不会因为身份和出生而被排斥。
第二缕光芒--女老师。
作为学生的尼莫在和2位老师讨论治疗问题的时候,女老师站在了他的一边,支持尼莫的判断和治疗方法。
这是对他分析判断的正面肯定。
这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第三缕光芒--妹妹。
在尼莫被发现同志身份时,只有一旁哭泣的妹妹恳求哥哥和妈妈不要这样对待尼莫。
哪怕因为尼莫的同志身份会造成她一辈子都嫁不出去悲惨命运。
第四缕光芒---哥哥。
在抓住穆斯塔法并施以枪决时,哥哥是坚决的。
可遇到自己的弟弟,虽然他很生气,打了尼莫,用枪吓唬他,扬言要杀了他,并向地上开了几枪。
可最后他还是放走了尼莫。
如果哥哥像对待穆斯塔法一样对待尼莫,尼莫就不会有机会“逃离”黑暗了。
第五缕光芒---妈妈。
从12岁开始就是妈妈撑起了家,养大了3个孩子。
在知道尼莫同志身份后打了他,并赶他走。
“他要立刻离开这个家。
“”从此消失。
” 这是妈妈对哥哥和尼莫说的两句话。
后来尼莫电话妈妈,妈妈听到尼莫声音立刻挂断电话后的决堤泪水看的出妈妈赶尼莫走其实是要保护他。
她不是不知道尼莫如果被其他人发现同志身份后的下场。
所以为了避免儿子从世界上消失,只能让他从眼前消失。
这是妈妈所能做的最残酷的决定,但为了儿子的性命,她只能忍痛这么做。
第六缕光芒罗伊。
作为爱人的罗伊给了尼莫全部的爱。
从提供住所,到穆斯塔法被杀后安慰尼莫,再到因为父母对尼莫的冷漠而和父母发生口角,为了尼莫去拜托黑帮帮忙偷渡,直到最后和尼莫互换衣服让他逃走。
罗伊做了作为爱人所能做的一切。
第七缕光芒尼莫自己。
他的纯真、善良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包括看电影的我们。
第八缕光芒电影制作方。
在巴以冲突不断的当今,能合拍一部也许会和宗教教义发生冲突的电影,对今天巴以局势,不得不说是黑暗中的一缕光芒。
可这些光芒最后的结果呢(第八缕不算)?
穆斯塔法死了,哥哥、妹妹、妈妈被抓了,罗伊被监禁了尼莫呢?
也许在海上被海岸警卫队抓住?
也许被蛇头抛进大海?
也许平安偷渡到了法国?
可就算到了法国,也见不到他最爱的罗伊了,他在没有家人朋友的异国,以一个偷渡者的身份活着。。。
可怜的尼莫又跳入了新的黑暗之中。
两个只想单纯恋爱的人,无奈却遇到民族的对立,家庭的排斥,现实的绝望逐渐吞噬着他们,爱情,是他们在黑暗中让他们相遇相恋相互依偎的一点光明。
电影里面,总会被他们自然而又甜蜜的对话迷住,仿佛世界没有了杂音,只听到彼彼此的声音。
也许命运总需不完美,最后不知能否重聚的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忧伤一些期待。
愿明日的明日可以更美好。
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有四项权利,第一,言论自由的权利,第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第三,免于饥饿的权利,第四,免于恐惧的权利。
而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恐惧,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自由生活无法自由相爱的压抑。
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这个国家享受美好的生活,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祖国追求美好的爱情,当国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祖国时,我已经不清楚当局者们为何要追逐那些权利而将他们的国民置于这样生活难堪的境地。
我们无非是想要平和自由的生活而已,为何那些浮华的权利一直凌驾在我们这卑微的愿望之上......另,爱国贼真的比卖国贼还可怕,当尼莫的哥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冲动行为来捍卫他所谓的爱国之情时,他已经丧失了理智。
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怀有多么高尚的赤子之心,都不能代替国家作出决定,更不能做本该是国家做出的行动。
最后,不管结局是导演觉得直白表现出来太残忍所以不讲明白,还是留了续集想法,我都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
别忘记点击右上角“…”将学长设为星标哦
故事的主角是敌对民族中的两个年轻男人。
巴勒斯坦的青涩大学生尼莫(尼古拉斯·雅各布 Nicholas Jacob 饰)夜里跨境潜入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邂逅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迈克尔·阿洛尼 Michael Aloni 饰)。
两人相互倾慕,迅速陷入热恋。
巴勒斯坦无法容纳同性恋,尼莫便以学术交流的目的,取得了合法出入以色列的签证;罗伊顺势将男友尼莫介绍给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对尼莫的身份持怀疑态度。
热恋的好景不长,尼莫的哥哥由于参与恐怖势力,并私藏非法武器,导致尼莫被黑手党跟踪监控,暴露出自己和罗伊的恋情。
尼莫的性取向被巴勒斯坦的地下组织人员发现,自己成为家族耻辱,签证被吊销。
又因为私自入境以色列,且不愿加入恐怖势力,便被相关人员追杀。
在民族斗争和生死攸关中,两个男人的爱情如何继续?
2012年的同志片《暗之流》,又名《爱,悄悄越界》,是近年来少有的,在民族冲突和政治敌对的背景中讲述同性爱情故事的影片。
电影上映后在国外荣获许多奖项,豆瓣得分8.2。
一面是同志天堂、一面是同志地狱电影的一开头,导演便着力渲染恐怖、紧张、压抑的政治气氛。
男主角尼莫在无声的黑夜里匆匆前行,不明朗的灯光在破旧的城市和道路上散落,监狱、电网这些不寒而栗的场景相继出现。
接着场景一换,酒吧里的男同志们饮酒、嬉笑,交谈。
尼莫和罗伊在这里相遇,他们谈学习、谈家庭、谈生活,两个神颜值的男人在一起,美得让人心醉。
这家同志酒吧,就像是分界线,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两个国家,对同性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以色列,同志是不会被歧视,不会被妖魔化,更不会被地下组织杀害,所以罗伊有勇气向父母出柜。
而在巴勒斯坦,人们视同性恋为疾病,为异类、一个家庭会因为同性恋成员遭受灭顶之灾。
为了突显巴勒斯坦的对同性恋的政治压迫,电影里还有一个小细节。
在同志酒吧里,老道的男同性恋对年轻人说“快要到十一点了,谁不想被家里发现的现在可以悄悄离开了”。
这句台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玩笑话,而是在提醒那些从邻国潜伏过来的年轻同性恋,要小心,不要被人发现,巴勒斯坦的同性恋享受的快乐是有代价的。
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的冲突整部电影以尼莫为第一男主角展开,由他引发的家庭、爱情、身份的冲突相继呈现。
特别是尼莫的家庭成员,在得知他是同性恋后,三位亲人的反应非常真实。
尼莫的妈妈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一改往日的宠爱,连扇两个巴掌,恶语责备,并当即狠心将他赶出家门。
在尼莫往家里打电话时,妈妈一听到尼莫的声音,立刻紧张地挂掉电话,之后又伤心地哭泣。
尼莫的妹妹,不小心看到哥哥的手机短信,知道他是同性恋,但因为爱他,一直没有揭发。
甚至在哥哥被责备因为是同性恋导致自己嫁不出时,妹妹竟帮着哥哥说了一句:“那不是他能选择的”。
尼莫的哥哥是黑手党成员,一直和尼莫处不来,平日说话从来没有好语气。
在最后要求处决尼莫时,他还是顾及了手足之情。
没有枪杀自己的弟弟,而是悄悄将他放走,让他悄悄去以色列,永远不要回来。
尼莫的三位家人,在电影里很好的呈现了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之间的冲突,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多面化的人物。
再来说说尼莫的爱人罗伊。
罗伊托各种关系,希望能帮尼莫永久居留在以色列。
当尼莫走投无路,请求他带自己一起远走高飞时,罗伊犹豫了。
抛弃家人和事业,以逃难者的身份到异国他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两人间的冲突最终爆发了,尼莫看到家中发生的事心里惶恐,罗伊对尼莫的隐瞒而心怀不满,两个成长于完全对立环境的恋人,终于在对敏感事件的态度,暴露出了立场的巨大分歧。
电影的最后,罗伊为了帮助尼莫逃离追杀,主动穿上尼莫的衣服引开敌人,为了保护爱人,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那一刻很感动。
当浪漫与牺牲融为一体时,总是能让人落泪。
罗伊会不会逃离危险,尼莫有没有成功偷渡到异国,导演设置了悬念。
爱情总会找到途径《暗之光》以同性爱情作为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探索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之间的恨能否吞没个人之间的爱,国家的立场是否就代表个人的立场,巴勒斯坦的尼莫因为性取向,向往一墙之隔的以色列;作为以色列人的罗伊却爱上与本国对立的国家的人。
尼莫和罗伊用行动告诉观众,个人情爱的力量,强于国仇家恨。
这部片子也让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如今中国社会对同志们持有的态度也愈发开放,无论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明星相继出柜的消息。
《暗之光》整部片子看下来,由最初的甜蜜渐渐转入沉重。
借用网友的总结,导演想表达的核心,除去对政治的丑化,就是罗伊送给尼莫那块手表背面那句话: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黑暗的地方固然存在,但光明之地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 END -作者 / 李澈 排版 / sen
:)猜你还喜欢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我长得有多丑?
软件上从来没有约成过!
⚡ gay在写交友帖之前,先看看这篇文章⚡ 爸妈对我说:你要真的喜欢他,就去内蒙追他吧!
将最积极的能量,传给最多的性少数
自然界的白天和黑夜,交替转换。
而这地球上有些地方,似乎永远是黑夜,比如影片中所涉及的地区。
暴乱,种族斗争,宗教派别间的观念冲突,已经成了提到这些地区首先浮现在眼前的画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同性恋”,更成了一个沉重得足以让一个人,让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难以启齿并永远不想触及的话题。
剧中的男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和他们对这份爱情的坚持,是这片黑暗中的光。
这样的人性之光,可以划破黑暗。
因为太过迷恋这部电影,导致我一直寻找有关它的全部资讯结果意外发现了各种导演访问和资料,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1,导演访问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中东国家的禁止:有关一位巴勒斯坦心理学学生Nimr(Nicholas Jacob)和以色列律师Roy(Michael Aloni)的禁恋。
在电影的开头,故事就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复杂紧张的政治关系作为序幕,还将两国文化的差异拍摄给观众看,包括同志在两国被如何对待。
渐渐的,故事将重点着重到Nimr的身上。
他开始在“忠诚面对新的犹太男友”和“遵守穆斯林家庭规则”的抉择中挣扎得近乎疯狂,再加上面对他那加入极端恐怖行动残忍对待以色列人的哥哥,更是让他无法喘口气。
除此之外,他也深深害怕呆在不能接受他的社会国家。
同时,Nimr的国籍也让他被人盯上。
就连Roy的父母也不看好他们的爱情,这可以明显从那天的晚餐聚会看出。
以下是一些导演Michael Mayer面对的Q&A,请看:问题:禁忌之恋一向是个火热的主题,但你们拍摄了有关于陷入爱河的以色列男和巴勒斯坦男,还不幸被卷入中东无止境的冲突漩涡。
那请问这种禁忌之爱在今时的以色列有多严重?
MM::就算现今的以色列已经开放多了,尤其是同志圈,不过像这种爱情关系还是被视为禁忌和少见。
不只是两个男人,就算是异性恋也一样不被接受。
问题:影片也涉及到移民和同志被国家驱逐的真实问题。
在以色列这是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
还有你会不会替Mustafa(被枪决的变装男)这个角色发表官方声明?
MM:移民是个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冲突不断的地区。
有些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都会被以色列接受。
以色列会准备暂时住所,或者准备工作给他们,但是这不常见。
几年前,BBC计算大约有300名巴勒斯坦同志躲在以色列,这并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驱逐还是会发生。
如果巴勒斯坦人民靠近边界,同志人群会被无情地对待,很遗憾的是,像Mustafa这种情形还存在着。
问题:故事开头就以紧张一直延续到结束,你和Yael Shafrir写的是部优秀,具有悬念,还有骇人的剧本,当然还包括暖心和浪漫的元素。
请问这部剧本的起源是什么?
还有在同志电影节得到那么多好评有什么感受?
MM:几年前,我和一个在Tel Aviv的LGBT中心做义工的朋友吃晚餐,他告诉我有关他们给巴勒斯坦同志作的支持,这很快便燃起我的好奇心。
他们的计划是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打破冲突互相帮忙,不是为了政治名义,而是维护自己的性向,这真的是震撼了我。
我的合伙剧本家Yael和我开始研究主题,还花了好几个月在以色列了解双方人民的冲突和了解两国的同志群体。
我们研究得越多,就觉得有越多东西要写,直到最后我们决定写下《Out In The Dark》这个剧本。
电影节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的世界首映是在2012年9月的Toronto Int'l Film Festival上,过后我们还参加了另外50多个影展。
我们还在伦敦的LGBT影展获得了同志类观众投票最佳电影奖。
问题: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对本电影有什么反应?
MM:我们的以色列首映会是在Haifa Int'l Film Festival,我们在那里赢了最佳以色列电影奖。
从那之后,我们得到电影院的支持,影片上映了两个月之久。
不幸的是,没有在Ramallah(巴勒斯坦重要的城市)上映,但是我们正在筹备在巴勒斯坦城市举办小型播映会。
问题:你们在哪里拍摄这部电影,为什么是那个地方?
MM:我们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边拍摄,就是为了保持影片的真实性。
因为要得到在Ramallah拍摄的准许证实在是太久了,加上一些工作人员无法踏入那边,我们只还在Jaffa和靠近Jerusalem的小村庄拍摄巴勒斯坦住宅区和一些街道景色。
我们只在Ramallah拍摄一些无法欺骗观众的街道景色。
问题:你想要观众在离开戏院后记住电影的什么?
MM:我的第一目的是做出一部能够激动人心,跟观众的情感连接的电影。
不管怎样,我希望观众看完《Out In The Dark》回家后能够更加想要了解片中所提及的问题。
问题:你比较喜欢拍摄LGBT类型的电影吗?
MM:我觉得好的故事就是好的故事,不管主题有没有牵扯到同志。
问题:同志类电影开始蓬勃了吗?
有没有成功吸引到大多数观众?
还是你觉得这只是一样只是小作品?
MM:有好几次,同志题材类的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好比如《Milk》《断背山》还有《The Bird Cage》,不过总的来说,大多数同志电影只是小作品,要我说的话,这也没什么不好。
反之,这能让你自由创作。
问题:你的下一步是什么?
MM:我现在正在计划翻拍一部小说。
这对我来说是新事物,改编小说,到目前为止我还很喜欢。
那是发生在南阿尔兰不同寻常的侦探故事。
完全没有跟政治还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有关。
问题:单身还是已有?
MM:已有PS:这部电影上映后,导演甚至还收到了来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指控信,说他anti他们。
——————————————————————————————2,结局我和我的合伙剧本家Yael对未来一点也不乐观。
但对于乐观和悲观的看实在很有趣。
我们在洛杉矶试映给朋友看的时候,他们说:真是个悲惨的故事,结局实在是让人沮丧。
但是我的制片人拿给以色列人看的时候,他们却问题他:为什么是快乐的结局。
不同人种就有不同的看法,就像是有些人觉得Roy会出现在码头等Nimr,而有些人则觉得Roy一定会被关在监牢出不来。
导演觉得这部电影不能跟《泡沫》做比较,两部的结尾完全不同。
这部电影的结局让人觉得始终还是有一线希望存在。
——————————————————————————————3,演员资料扮演Nimr的Nicholas Jacob其实并不是一个演员,不过扮演Roy的Michael Aloni却是以色列的大明星。
Nicholas的女朋友来试镜,不过却不成功。
当她离开时,她向我们介绍她的男朋友,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找到扮演Nimr的男演员。
她的男朋友到是个有着有趣背景的人,他是个阿拉伯人,但是他的妈妈是意大利人,他还会说四种语言。
他本来要去当飞机师,他打算去德国的Lufthansa飞机学院就读。
所以当他来的时候,他跟选角导演对戏对得并不是很好,他从来没有学过演习。
不管怎样,当时Michael在那里跟试镜演员们对戏,而Nicholas长得比其它两位试镜演员还要帅,所以大家便决定留下他。
当他跟其它演员对戏时,他的表现真的很好,加上跟Michael对戏时,他们竟然擦出了火花。
Nicholas在一个掺杂的环境下成长。
他是犹太学校里的唯一一位阿拉伯人,所以他都认识那两种语言。
对他的阿拉伯朋友来说,他太过犹太;对他的犹太朋友来说,他太过阿拉伯。
他并不是同志,不过他却可以把自己融入角色,我们还为此彩排了很多次。
他们能够脱离真正的自己还真让我敬佩。
Michael Aloni是个以色列童星,导演是从自己侄子海报上发现这个人,然后还看了他的一部电影,觉得他真的很棒,所以便邀请他加入剧组。
——————————————————————————————写得好累啊!
希望这能让大家更加了解这部电影,撤了
《暗之光》(Out in the Dark)这部影片又是一部可以着重推荐的影展电影节获奖影片,因为它的确是一部非常具有话题性和内容深度的同志电影。
影片的话题性看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涉及政治冲突影片两位主角的背景是中东两个具有政治冲突的国家以色列和和巴勒斯坦。
2.同性恋与宗教信仰冲突主角尼莫出身在一个穆斯林家庭,而伊斯兰教是不允许同性恋存在的。
3.同性恋LGBT平权运动这么多年,同性恋依旧还是无法和异性恋一样被普罗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所以同性恋题材本身也具有足够的话题点。
先不说影片有这么多具有深意的背景背书,提升了影片的层级,光是两位男主的颜就足够说服你点开一看了,并且回味无穷!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跨国禁忌之恋:巴勒斯坦大学生尼莫偷偷潜入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同志酒吧,邂逅了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
当尼莫取得学生签证可以合法出入以色列后,他和罗伊迅速陷入一段难以自拔的热恋中。
然而随着感情升温,阻力也随之而来。
对尼莫来说,巴勒斯坦不耻他的性取向,以色列不承认他的身份;而他的哥哥因为是政治暴力分子,使得他被以色列特工部门列入黑名单,签证也因此被吊销。
罗伊倾尽所能为尼莫奔走,却遭到来自官方的恐吓;而尼莫的秘密也似乎被家人窥破,生命陷入空前危险中……
在电影的开头,故事就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复杂紧张的政治关系作为序幕,还将两国文化的差异拍摄给观众看,包括同志在两国被如何对待。
渐渐的,故事将重点着重到尼莫的身上。
他开始在“忠诚面对新的犹太男友”和“遵守穆斯林家庭规则”的抉择中挣扎得近乎疯狂,再加上面对他那加入极端恐怖行动残忍对待以色列人的哥哥,更是让他无法喘口气。
除此之外,他也深深害怕呆在不能接受他的社会国家。
随着身份的败露,尼莫每一次前往以色列都是以身试险!
罗伊和尼莫就像处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不同的国籍身份,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宗教信仰。
两种不同的命运却交织在了一起,注定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之前的推荐我都会肤浅的以“颜”“肉”为看点主推,但这部电影虽然颜肉俱佳,却不是我想主要推荐的点。
这部电影背后的问题深度才是吸引我的关键。
因为你无法想象在我们享受着安稳快乐生活的同时,还有多少个尼莫在饱受着因政治冲突、种族身份、性取向等问题所带来的痛苦。
多一份关注,多一份思考,就是多一份希望和可能!
观看指南:汁源微信公众号:腐梨社微信ID:fuyupaopao
当张敬轩都在某首歌中呻吟到巴以冲突我的爱情的时候,搞艺术的家终于又有新的爆点可以搜刮。
不是希伯莱语糯米搞基就叫小清新饭文艺,也不是刷版中东背景就显摆导演政治小九九。
你以为放两个以色列巴勒斯坦小帅哥立马偶像商业元素走一个?
告诉你,这种中规中矩合拍押韵的标准毕业作品也就帅翻天的双男主吸引我这种低水准没节操的观众神神叨叨了。。。。
帅是可以加星的。。。。。
搭配≪雷光夏。
黑暗之光 version2≫。。。
美啊。。。。
将两个男人的同性之爱放大到巴以冲突的国际环境下,让禁忌之恋变得更为困难重重,片子最终还是给出了答案:“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背景非要放在中东。制作团队很坏
和《非法入境》好相似,只是多了份爱。中东这些电影都拍得好,因为没法做梦,只能借电影之口说出现实故事。
补标
没有什么新意,且从头到尾都透着一种不真实,太理想化太想文艺,结果过犹不及
是帅哥 但是剧情没那么有冲击性
反恐精英版周末时光。G片就是该在电影院看的。。
这种题材is not for me
活在虚幻里的,毁掉自己。活在恐惧里的,无时不刻不在和被吞噬的命运角逐。努力。
恶`~啊~!滴滴滴,我是超时空警察,我表示十多年后今天回来看,恶心!简直了!恶心!跟它玛日侵时期拍731前的爱情似的!恶心!
我勒个去开放结局,坟蛋!
同志情跨越边境
无聊ヽ(ー_ー)ノ
這一對也許能逃出生天,但愛情永遠跨不過宗教、種族、國家如此之类更沉重的概念,除了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更應該期冀世界和平,雖然這更是痴人說夢……挺帥的兩位主演,劇情虽然稍老套,但影片大背景如此真实,當年我竟然錯過了
以色列帅哥就是养眼
主演美如画
爱一个人,离开一切爱你的人,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信念!
第一次看关于伊斯兰同志的故事,被这个充斥着真主信仰与叛乱的社会深深震撼了,巴以之间的爱情就像他们之间的战争一样,满是看不到出口的不幸。ps:两男主颜太正(¯﹃¯)!!!
好在演员帅还能坚持一次看完 其实也就演以色列律师那个比较好看
两位主演很到位,很养眼。剧情很残酷,让人透不过气!怎么以巴人民谈个恋爱这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