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继续不下去了,最简单粗暴的理由就是“无话可说了”。
每一句“无话可说”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庞丽娜和牛爱国所谓的无话可说,根本是庞丽娜嫌弃牛爱国的穷,满足不了她去生态园吃大餐、去欧洲旅游更高的需求。
受母亲的影响,女儿百惠也有了攀比的心理,牛爱国的处理方式大概就是所有底层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要比玩具要比学习,将父母这一层在经济实力上面的失败,转嫁成了对子女一代欲望的压抑。
别人有的为什么我没有,百惠是无辜的,也是明白的,当她小汽车被牛爱国摔碎的时候,逼出了百惠的心里话,你就是没本事你就是窝囊。
蒋九是婚纱店老板,跟庞丽娜搞破鞋。
牛爱国知道自己被绿后,有两次要杀他们的打算。
每一次都做了准备,每一次都因为女儿百惠的存在让他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他在佛祖面前说,杀了人就得一命抵一命,我女儿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了。
牛爱国第一次和庞丽娜谈过之后,其实庞丽娜是想断了跟蒋九的奸情,蒋九非要搞一个正式分手仪式,要不是这个分手炮,也不至于被牛爱国现场捉奸。
但其实,庞丽娜和牛爱国之间的“无话可说”并不会因为蒋九的退出而变成有说不完的话,一个蒋九离开,肯定还会有蒋八蒋七的补位,苍蝇不叮无缝蛋。
考虑到女儿,牛爱国放弃了杀人的念头,他决定借刀杀人,他去找了蒋九的老婆赵欣婷。
牛爱国对赵欣婷说,那对狗男女的分手炮一晚干了三次。
赵欣婷是个狠人,听完后,一不做二不休就喝掉了一瓶农药。
被抢救过来之后,忽然明白了牛爱国借刀杀人的把戏。
蒋九在抢救过来之后的赵欣婷面前痛改前非,这一对儿又和好如初了,牛爱国却受不了了,他大概也清楚无论如何他和庞丽娜的感情应该是覆水难收了。
他跟庞丽娜说,我可以跟你离婚,让你跟蒋九,但夫妻一场我得为你负责,你去先让蒋九离,他一离我马上让你们在一起。
这小人物稍微一动脑筋,马上就得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硝烟的战争杀人不见血,也挺狠。
该散的终究还是散了,故事的最后,绿茶和渣男幸福的搞在了一起,还有了一个小生命。
破鞋事件中,对于牛庞一家,庞丽娜要负全责吗,也不一定。
当年领证的时候,牛爱国正好要去当兵,给庞丽娜的承诺就是,将来接她到大城市兰州去发展,结果十年后没去了大城市,退伍后回到家乡只是个钉鞋的。
就好像买到了一支垃圾股,十年的时光估计庞丽娜也看清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想去高档饭店、想去欧洲旅游都变成了梦幻泡影。
牛爱国给的只不过是一次次口头承诺,每开一张空头支票,就让庞丽娜更加清楚牛爱国永远无法满足她的期望。
牛爱国最后放过了这破鞋二人组,表面原因是他偶遇的老同学章楚红跟他讲的一句话,“婚姻是过未来不是过过去”,但实际上应该是他明白了没必要消耗自己去惩罚别人,因为,他从章楚红那里看到了希望,电影中这条线没有讲明白,据说小说中牛爱国和章楚红是做好了私奔的打算了。
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看了上部,被“出延津记”震撼了好几天,脑子里全想着人物的荒诞命数。
下部“回延津记”却没再花时间细看,不是因为据人说下部的完成度差一些,收尾仓促,而是人物名字我不大喜欢,不如上部老杨老马和老詹。
于是找看了改编电影,就当是原著。
书不敢评,只需夸,因为写得凝练,值得一读再读。
但电影一团乱糟,所以踩两脚。
导演是原著作者的女儿,编剧是原著作者,按理说,影片会很抓心,起码故事的内核能抓准。
然而,电影重心却挪到了捉奸怄气上,剧情引向了小牛如何处理婚变,格局不知小了多少。
而且,仅有的几处“一句顶一万句”戳心点,没戳出来力度。
(章楚红点破“不过以前过以后”、百慧怏怏“能去青岛,病值了”)全片带着淡淡的随意感,就好像大三学生分组拍微电影。
县城真就是老老实实拍,把“县元素”胡乱呈上,未加摘选,有电动车、酒店饭店镜头,好像城管执法录像,看得我心跳减速、表情凝固。
摄影透着股抓搞破鞋的电视剧味。
电视剧拍天冷,好歹打束光,照照锅碗里的热气,这片子则是拿个围巾,口里念句天冷,我送围巾。
台词打磨得一言难尽,家常的不能再家常,居然还布满了全片。
比如:我要杀人;佛祖,我不想杀人,也是被逼的;要不是女儿,我早杀了你们这对狗男女。
另外情节上,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百慧突然脑炎),有种头不顾尾的割裂感。
值得说道的是小牛屋里的布置,本来很狭小,镜头旋转来去,还挺自如。
这说明隔行就隔山,作品不是组了局就能组全,优点缺点一合拢,缺点就格外显眼。
主要人物有两对,牛爱国和老婆丽娟、牛爱国他姐和老宋。
小牛是部队出身,结婚时感觉未来向好,跟对象丽娟无话不说。
甚至不用说,都互谙心意。
可10年后光景不好,两人再无话说,小牛在县城修鞋温饱,丽娟到纺织厂做工。
老姐39岁单身,做摊食买卖,相亲多次都没有谈得拢来的人,饭店的老熟人厨师老宋上门提亲,她被逗得可乐,于是结了婚。
丽娟愿景大,向往好生活,看上开店的蒋九,于是聊得开了,走得也近。
后面几乎全都是绕着这事在破开情节,没这事,就没这电影。
老姐一结婚,立刻发现跟老宋说不上了,本畅想着的幽默情趣味儿,瞬间寡淡如水。
电影主讲的是县城婚姻。
大家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国内离婚率飙到了44%,所以片子提的主题非常深刻,事关多少人大半生幸福。
可惜只有问,没有解,提出了80分的问题,却没给出哪怕20分的答案。
影片里合适过日子的,一对儿也没,缺失“反面”案例。
只要言及婚姻裂痕,就说:俩人说不着。
然后止在这里。
若想听细细的、往深里的,无人言语出来——我不管你了,事儿摆着,凭看官你品。
说不着,往往也不止是嘴上的事。
人们觉得,曾经说不着,也许是因为不愿聊,所以小牛咨询了战友,忍一时,说点好话,摆一桌好菜,想要挽回感情。
但聊家庭展望的时候,被丽娟泼冷水。
这时的说不着,是家贫寒而眼光不齐,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丽娟向往优渥生活,已经从内心看不起牛,这是丽娟自结婚至今的判断。
期望过高,导致失望累加了,想说得着也不可能。
所以,明明是现在、以后的事,偏偏脱不开以前。
结尾有强调: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但以后的事情是以前带来的,当初结婚能聊,因为在起跑线势均力敌,比志向不会输,少年心事当拿云。
可跑输给别人时,就意见大了。
所以年轻看人品、看家境都行,另要自己想清楚:人品没有兑现利益我还会接受ta吗,未来家道中落了能做到风雨同舟吗?
丽娟明明有顾忌,愿意多照看家里,回归正常,她也看得出小牛的用心。
但她偏不给牛机会,不顺着话头鼓励,反而最擅长说的是:你没本事带我出去吃饭呢。
因为这种话几乎立于不败之地(类似为你好),只是为了说赢对方。
偏偏寒人心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只说了说不着,没说怎么说得着。
要想说得着,就要多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好,感谢对方的好。
老宋年纪大点,没坏心,还要被老姐蔑视,当做无话聊的木头。
可假若老宋有话头、有厨艺,那早就有人说媒了,哪里轮得到老姐呢。
很多人看不起对象,其实也是一并瞧不起自己,这其中是无能的狂怒。
他们俩匆匆成婚,尚未了解太深。
其实老宋看不上卖火烧,拿自己当大厨,但幻想里的老姐是知书达礼、大气温柔。
所以在一起后立刻觉得老姐是使唤人的霸王,不再爱了。
亲私人离得近,家长里短都在一块儿,做多错多。
三天两天见不着的,反倒不受批评,是谓“距离产生美”。
双双的失望下,难免有隙。
假若老姐夸老宋的菜,老宋夸老姐美,互相认可,总比别扭着强。
现实是,大多数人的结婚是将就,爱情是种幻想,门当户对是奢望,甚至有个话头好交流也是难题,但这不意味着要一辈子别着心。
因为对象ta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没价值的。
选择说哪一头,是人的选择,始发于内心。
所以,我们应当选择一种更好的度过将来日子的方式——那就是过好自己,揣度好选择,换位思考,说好每一句话,不说寒心的话,才能维护家庭氛围,启发彼此心智。
举个例子,老公1个月没好好休息,赶上一天大雨在家,痛快打了游戏,几个家务事没看到眼里。
老婆带孩子回来看到,会大骂整天就知道电子游戏,连最简单的垃圾都不收拾。
一个拿月工作比、一个拿简单事物比,两边人都没错。
假若老公换位思考,则会说,老婆你放着,好久没休息,今天玩得忘了神,我把这些活一起弄完。
假若老婆换位思考,则会说,你也没很长时间没正经歇歇了,我先带孩子,这些活你一定别忘了。
假如来句:“你就玩吧,打游戏一辈子没出息,拖儿带女跟着你过苦日子。
”再回一句:“你整天骂我,自己不节约天天花钱,化妆品买一大摞。
”那将绝杀,又是一句顶一万句。
电影里有几句很认可,“一找就得出人命”。
奸情跟人命相隔就一箭之远,连修鞋匠都有鱼死网破之心,换其他人更难容忍。
小牛想杀人,揣着刀去给佛祖贡苹果,唠叨了一圈来由。
佛祖听了估计也难断,只会支支吾吾地让放下。
现代法律更加完善了,大家都懂法,但杀不杀人的其实也无谓,只要出现奸情,在心里那个人已经死了。
有时间定会找律师扯清财账,跑马圈地,倘若没时间也会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
丽娟最后怀上蒋九孩子,在路边吃馄炖,两人你情我愿,倒还一丝令人羡,仿佛看到了感情应该有的样子。
可惜这场面只是出现在刚刚私奔之时。
记得牛和丽娟在河滩边互相坦白之时,因为蒋九不愿离婚,丽娟还骂看错了人。
待将来时久,蒋九没有店面,生活未见好转,恐怕又是指着鼻头互斥。
“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情感是大风。
”这句话来自于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什么看这部电影会想起蒲柏这句话,因为比起很多饱含情感的诗人,蒲柏的风格,清汤寡水,语句工整,情感内敛,但很多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他是一位格言大师,牛津语录词典中收录了212条蒲柏的作品精辟语录。
如“只有少量知识是危险的”,“人皆有错,难能宽恕”,“正确的学习造就男子汉”这些,都是蒲柏的。
感觉蒲柏的风格,跟这部《一句顶一万句》很像。
我对这部电影比较有感触的,是因为我身边的故事。
下面开始跑题时间:我有个亲戚(不说是什么亲戚了,反正是有血缘关系的那种,不算近),他的孩子与我同辈,小时候经常一块玩。
亲戚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长大后在一家工厂当保安,一干就是一辈子,平时也不爱说话。
他娶了一个挺光鲜的媳妇,不算漂亮,但很会打扮。
故事就发生在他孩子上职高的时候,媳妇出轨了。
特别说一下,他媳妇在一家商场(那个时候叫百货商店)里上班,10点上班,晚上估计快九点才下班。
而亲戚呢,由于亲戚是夜班保安(很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换过工作,夜班保安直干到退休),时间正好错开,我去他家玩的时候,很少见这两口照面。
后来他不知道从哪儿知道媳妇出轨,就去商场门口堵人家。
几次都没堵到,我妈当时还说他,“你就在人家大门口蹲着,人家能不发现你啊?
”后来亲戚学精了,就找了一个旮旯猫着,一猫就是一天,真给逮着了。
但他当时也没爆发,后来听家里人念叨,当时亲戚怀里是揣了一把刀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当初发作,而是回到家中把媳妇打跑了。
后来离了婚。
最可怜的是他的孩子,我们从小玩到大,他上职高那些日子,亲戚索性在单位传达室住了,孩子也没人管,饭都吃不上,一米八的个子也就100多斤,我记得很清楚,有次中午吃饭,他托我去门口买份凉皮,翻遍了家里所有角落,都找不到几个钢镚,后来我家还管过他一阵。。。
后来,我去外地上大学,见面就很少了,记得有一次,亲戚来我家,已是满头的白发。
跟我家里念叨,自己是保安,孩子跟自己老吵架,说看见他爸穿得这身制服,害怕。。。。
再后来,我不说恐怕大家也能猜得到。
我想说的是,我身边这件事,很像电影里的某些情节。。。。
下面回归正题。
来自作家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不好意思,原著没有看过。
这里只是就事论事,从电影所呈现的故事中,探究电影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主题。
刘震云的作品不必多说,《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等作品都搬上银幕,还有过几天那部《我不是潘金莲》。
他的写作风格,就是那种倚重生活的描写,带出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或者揭示或者批判。
但这部《一句顶一万句》中,所呈现的感觉有些不一样。
电影的主题基调其实就是两个字:冷静。
不仅仅是对于电影的整体风格,也是对于电影的主角的心态。
作为一部生活气息很浓厚的作品,个人认为,生活类电影,在这个市场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话题性作为立足点,不但可以突出话题之下的生活质感,也能吸引观众眼球。
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就连同期的《盛先生的花儿》也是因单身女子意外怀孕而引发的事件。
《一句顶一万句》的话题,是老婆出轨。
很有噱头,有意无意间,也贴合了当下炒得正热的明星事件。
一个老实巴交的丈夫,一个颇有姿色的妻子。
三口之家,七年之痒,红杏出墙。
加之电影中其余角色出场,构架了一个中国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根纽带——交谈。
这就是电影所要呈现的主题。
中国讲究“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中国,语言是维系关系中里最厚重的东西。
语言这个东西的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
就像《一声叹息》里,爱情在多年之后,变成了“左手拉右手”,而夫妻之间的情感,在多年之后,也变成了语言之间的维系。
电影中将故事主题呈现在台面上的,正是对于若干人物形象成功的点染与塑造。
牛爱国、牛爱香姐弟俩之间的对比,用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所表现出来。
姐姐无数次的相亲,每次都是话不投机,而与她话最多的,还是范伟饰演的宋解放。
用姐姐的故事衬托牛爱国这个老实巴交的丈夫。
而将他们拧成一股绳的就是,现实生活所交织的网。
伴随着牛爱国三番几次的打算反抗,打算“行凶”,甚至找到了齐溪打算“借刀杀人”,但最终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有的时候,观众可能跟我一样,觉得这个角色很窝囊,活得很憋屈。
但随着后半段,牛爱香与宋解放结婚之后的状态,牛爱国出行之后,遇到的老同学,以及最后夫妻俩在车站相遇的那一番对话,电影一步一步的阐明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这个市井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张难以挣脱的网。
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压力,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牛爱国如此,姐姐牛爱香也是如此。
所有的角色在面对这张网挣扎的同时,又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
在这老实人牛爱国的故事里,看到了顺服开始,到反抗、挣扎、再到克制,最后不得不选择适应。
其实,姐姐的故事,就是在隐喻牛爱国的未来,她用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告诉牛爱国,这就是生活。
回到开篇,理智是罗盘,情感是大风,在风浪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向,依靠的是自己的理智。
而让维系理智与情感之间平衡的,有多种多样,在《一句顶一万句》,正是“语言交流”这根纽带。
好与不好的话,都说出来。
作为李健的粉丝,首先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李健写的宣传曲,第一次听到《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惊艳,觉得跟李健以前的每一首歌都很像,然后看到电影的原作和编剧都是刘震云,出于对手机和温故一九四二的认可,决定找原作来看。
于是我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冒雨去新华书店花四十多块钱买了一本典藏版的《一句顶一万句》,序言里面说这是刘震云最成熟的作品,然后我花了一个周日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在读回延津记的最后几章的时候再听《一句顶一万句》,我开始明白李健一定是读完了这本书才写了这首歌,觉得那句“这一生似乎无从选择所以要找人说苦与乐”写的无比贴切。
杨百顺的一生无从选择,于是费尽一生去找人说,牛爱国的一生也无从选择,所以要找人说。
但同时我觉得李健其实并没有读懂这本书,因为孤独的终点并不是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能“说的着”的人,而是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是倾诉,孤独是常态,接受孤独并心怀希望为之努力才是良药。
读完原著其实我依旧没有明白这能顶一万句的一句到底是什么,小说最后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电影显然也把这句话当做了解答。
当然电影的编剧是刘震云本人,那么不管我接不接受,这句话应该就是这一句了。
在我看来,杨百顺的一生从来没有过以前,也没有过以后,只有生活所迫无从选择,他是一个完全活在当下的人。
小说的最后牛爱国找到了杨百顺留下的那张图纸,看到了神父留下的那句“恶魔的私语”和杨百顺的那句“我不杀人,就去放火”。
牛爱国的反应是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只是觉得“这种狠的心情,自己也曾经有过。
”我其实更愿意把这句“恶魔的私语”和“我不杀人,就去放火”当做答案。
这句话让牛爱国明白这种孤独一生的感觉和压抑到极致的感觉不止他一个人有,这种压抑到扭曲、善与恶的一念之间也不止他一个人经历过。
回到电影,虽然原著即给人一种为了突出主题而强行“没话说”的感觉,但起码作为一种文学表达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可以把它当做一种戏剧性的夸张手法来看。
但到了电影里,这种强行刻画的“说不着”跟写实的生活化系列变得格格不入,为了这种“说不着”甚至连人物角色也变得苍白而脸谱化,牛爱国被演绎成了一个懦弱无能又卑鄙恶毒的人,庞丽娜成了一个被生活蹉跎的可怜人,钟楚红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竟然被一笔带过。
编剧意图把杨百顺和牛爱国的故事糅合在牛爱国身上,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完全不合理的故事。
年轻貌美的庞丽娜凭什么要跟窝窝囊囊的牛爱国受一辈子委屈?
被老婆自杀吓的回心转意的蒋九为什么还会跟庞丽娜走?
东窗事发打算离婚甚至杀人的牛爱国就因为朋友几句话甘心带绿帽?
手持西瓜刀打算杀人的牛爱国就因为几句狗血对白而顿悟了?
还有不得不吐槽的长镜头……无数个从左向右平移的镜头看的我头晕,那个长到想哭的挂面厂镜头就为了说明这个只有两场戏的男主朋友是个做挂面的?
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掌控简直令人尴尬,完全看不出整部电影的高潮在哪里。
然后,最最最令人失望的是,一直等到放映结束黑屏,也没有听到李健那首《你一言我一语》,片尾曲是一首听不清在唱什么的歌……最后我想说:辣鸡导演还我血汗钱!
也許是年齡大了,我現在也會看一些沒有武打、槍戰和特效的電影了。
這年頭要找一個說得上話的人可太難了。
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和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久而久之,不通人情的人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讓人們的眼界拓寛了,但學識、能力、素質、社會階層…各方面都沒跟上,問題就產生了。
對於很多底層人民而言,外面的世界不僅拓寛了眼界,還激起了慾望。
他們不會明白,很多地方是永遠去不了的,很多東西是永遠得不到的,而只會因為欲求不滿而躁動不安。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一群膈應的人鬧到一塊儿了。
給三星,原因是不完整,我正等著看那個不負責任的母親知道女兒病重之後的反應呢,“喀”的一聲,節束了。
影片只有起、承,没有轉、合,導演打了很多結,但一個也沒有解,看完之後,很憋屈。
據說原著很龐大,電影只選取了其中的一段,說實話,給作平庸了。
所有的石頭都沒有落地,該說的問題沒有說透,但范偉的演伎是一大看點。
今天工作上不是特别忙,下午忙完之后就准备找找以刘震云老师的书籍为剧本创作的电影,在豆瓣上翻了一下就看到了《一句顶一万句》的这部电影,我在月初的时候刚刚读完,就想着看一下,结果点进剧照才发现要在18年就已经看过一遍了,但也并没有因为看过就放弃二刷,在视频平台找到片源后我就开始看。
.看的时候还经常被原作《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人物关系给绕迷糊,不过因为是月初才读的书,所以一边看我还一边回想书中的情节,我记得原作中回延津记部分应该是在山西的,但是电影部分进行了修改,把故事的发生地搬回了延津。
.再次看到延津二字就是读完《一句顶一万句》的今天,电影中客运大巴上方写着延津——新乡,也格外使我感觉到亲切,电影中的大致剧情是摘取了《一句顶一万句》的后半部分内容,对此还是稍显遗憾的,因为《一句顶一万句》的上半本对于本土延津乡土人情的描写格外传神,还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也不时会用河南话将书中的对白加以模仿,特别有趣。
.整部电影基调是暗淡的,就如同那天想起的一句话「无常是生活的底色」,生活哪有啥顺遂,人活着是活当下和以后的,不是过以前的。
以此共勉~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根据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只选取小说中的部分章节部分人物,宣传语打着“一个绿帽子的史诗”,讲述的是中国某个小镇一对结婚十余年的夫妻的婚姻危机。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向来也是好莱坞热衷的题材。
不过《一句顶一万句》里的中年生活,没有美国电影中的别墅,花园,围着围裙做甜点的主妇,下班跟邻居热情打招呼的男主人。
电影中的小镇是陈旧的呆滞的,主人公牛爱国曾是个军人,退伍后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夫妻俩有一个女儿。
他们过的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牛爱国忽然发现老婆庞丽娜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他动了杀掉奸夫淫妇的念头。
电影的重点并不在于牛爱国如何想杀人或如何杀人,而是以此次出轨为契机,探讨小镇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
牛爱国和庞丽娜,蒋九和赵欣婷,牛爱香和宋解放,三对男女怎么走着走着爱情就死了?
影片开头,是牛爱国和庞丽娜去民政局领结婚证的场景。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说得着”是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理由,可后来,“再没人说个话,就把人憋死了”,这是庞丽娜要离开牛爱国的理由。
爱情的死去,伴随的是夫妻俩“说话”的失效。
这样的婚姻危机,并不只发生在牛爱国和庞丽娜身上。
《万箭穿心》中,国企厂办主任马学武和小贩李宝莉知识层次不同,“说不着”;《忘了去懂你》中,蔡伟航和陈雪松的关系就像牛爱国和庞丽娜的翻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中年,一个风貌犹存、充满幻想的小镇女人,两人对于生活的期许不同,“说不着”。
《万箭穿心》剧照之所以“说不着”,一方面因为细水流长的婚姻生活,常常是平凡甚至平庸的。
就像作家章诒和说的,“项链变成钥匙链,面纱变为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或者如日本大编剧向田邦子所形容的,“波澜不惊默默吃草般的日常生活,回首看来,成了大量的肉层和脂肪层”。
《一句顶一万句》虽然简单带过了牛爱国和庞丽娜十年的夫妻生活,但在两人相处的太多细枝末节中,我们都能察觉到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对他们的磨损。
另一方面,庸常的生活掩盖不住跳动的心。
无论是马学武、牛丽娜,还是美国中年危机的扛鼎之作《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中的莱斯特、爱波,他们心中始终难以挥散对乏味的家庭、婚姻以及自我的失望。
他们对于外部的世界仍有着强烈的欲望,但他们的另一半似乎与庸常的生活一起停滞了,并成了庸常的一部分。
欲望无以突围,无从释放,所以要从生活当中寻求新的突破口。
就像庞丽娜之所以爱上蒋九,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仅仅因为他能带她逃离小镇,反之,牛爱国从未践行过带她到兰州的承诺。
《革命之路》剧照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精简版的电影虽达不到这样的分量,但却着实刻画出了“孤独”。
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有这么个解释:“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几千句里,基本上都是废话,但他真想说一句自己内心的话,却是很困难的,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听他这句话,并且听懂这句话的这个人。
”这其实就是巴别塔困境,当交流失效,精神无法契合,孤独便成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本质。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不过是这种孤独的一个鲜活样本。
可出路在哪里?
《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万箭穿心》都是以一方的死亡终结,而更多人则选择赖活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瞎过呗。
牛爱国呢?
他终究没有杀了庞丽娜,而是在老同学的一番劝告下“顿悟”: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以前。
这个放手来得有点太容易,但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首发荔枝锐评——
小说很好,改编成电影,很生活,也很无奈,很真实。
但是,电影拍得不怎么好,只是平实的叙述了一个故事,也就是真实而已,没有带入感,没有同理心,没有更多的反思,没有应有的认同。
故事不错,演员都表现得挺好,但是整个电影缺少魅力。
毕竟是新导演,功力不够,整个影片仅仅是叙事,没有激起观影者的共鸣。
有点可惜原著,电影完全可以更好。
《一句顶一万句》是部非常捧的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统统在线。
人物塑造与情节推动同时进行,有悬念、有悟性,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是近年来少见的完成度极高的电影。
一个有前途的军人变成了一个卑微鞋匠,无法再与漂亮的老婆相匹配,老婆出轨并不出乎意外。
当丈夫目睹老婆瞒着自己与人约会,起了杀心。
但在战友的劝告下终于当个缩头乌龟,那屈辱是可想而知的。
丈夫想用讨好挽回婚姻,老婆虽未被打动,但为女儿也准备与情人断绝关系。
不想与情人的告别旅行被丈夫盯梢,导致丈夫杀心再起。
但为了女儿,他没有下手,转而把奸情告知了奸夫的老婆,导致对方老婆的自杀。
自杀未遂,奸夫也因内疚而有回归家庭之意。
回到老家,丈夫用不离婚,也不让妻子见女儿的方式怨罚妻子。
妻子思念女儿而不能见,又因奸夫回归家庭而难续旧情。
不想,妻子再次与奸夫私奔。
在舆论压力下丈夫只能外出寻找。
观众正担心他杀心又起,但此时他很理智,也并不真想找,只去新乡城里混几天避过风头。
不想在新乡遇到了女同学,相言甚欢,正当观众以为两人会发展出一段关系时,女儿得病,急电催他回家。
女儿病危再送到新乡救治。
女儿神志恢复后要吃馄饨,于是丈夫深夜去火车站买馄饨。
在此遇到了正准备乘火车离开的妻子与奸夫,丈夫杀心又起。
此时接到女儿的电话。
最后夫妻相见,丈夫放下执念。
电影貌似平淡,实质内里波涛汹涌,悬念叠起,环环相扣,实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在豆瓣只有6.3分的评分,而莫名其妙的《长安三万里》却有8.6的评分,这都说说明了豆瓣评分是多么不靠谱。
压抑=现实,这是一部描写底层小人物被绿后的心路和行为的史诗级的作品,对男主那种愤怒、那种绝望、那种无助、那种卑微,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片子开头发生在民政局,一对儿离婚的,问“为啥离婚?
”答:“没话说”。
一对儿结婚的,问“为啥结婚?
”答:“说得着”。
这对“说得着”的人就是主人公牛爱国和庞丽娜。
经历了“十年之痒”的爱国和丽娜,从“说得着”变成了“没话说”,信任的墙壁也逐步崩塌,爱国的“工作重心”也从“挽救婚姻”转变为“抓奸”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来的总会来,那晚爱国在门外听到丽娜和蒋九干了三次、说了一宿话后,心死了。
于是想到了“借刀杀人”,立马转头告诉了蒋九的媳妇,那时蒋九媳妇正在做蛋糕,听完了牛爱国关于“奸情”细节的描述后,淡淡说了句“我知道了”,接着在没完活儿的蛋糕上摆上了“百年好合”的蛋糕牌,真是讽刺。
那一刻,她的心也死了。
至此,两个家庭完了。
牛爱香说:结婚就是想找个人说话。
她是幸运的,找到了老宋,一个甘愿成为“虎落平阳”去帮衬火烧摊而放弃大酒楼工作的大厨。
两口子过日子,总得有牺牲和迁就,这不就是爱吗?
片子讲了一个很浅显易懂、却容易被忽略的道理:光懂的做饭是没用的,家庭需要经营,牛爱国不懂经营生活。
可怜、可悲、可叹,把爱情的悲剧转嫁到下一代身上,不公平。
看见小百惠半夜起来后,在屋里低头坐在储物间里啜泣,俺心都碎了。
看似懦弱的牛爱国,知道自己被绿了以后,起过杀心,而且不止一次。
最终因为百惠的一席话,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放弃了杀人的念头,放了别人生路,更是放了自己一条生路。
他能做到这个的根本原因是,他真的懂了,而且相信了,一句顶一万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叙事 表演 内涵以及导演水准都堪称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 所触及的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和情感话题更是有许多触动人心 引人思索之处 同时会带给观者以精神疏导和抚慰 而且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故事和角色能够吸引观众 同时也给观众留出了分析思考的巨大空间 隐含着中国人日常情感世界背后令人细思极恐的真相
老套的故事配极其平庸的视听语言,上世纪县城电视剧的风格。比《百鸟朝凤》的叙事方式还旧,问题是还不动人。婚姻的不幸明明有很多种,这里面所有人不幸的根源都归结成“没话说”,对婚姻最美好的想象也是能说很多话。反复点题太刻意。看完更期待《我不是潘金莲》了。
超难看的电视剧风电影
生活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刘老师把最好的书给了女儿 女儿大笔一挥砍掉大半 继承了父亲聪明的文字 美国学来了基础的运镜和剪辑手法 现实往往很残酷 残酷到我们不愿意去直面 刘老师女儿的现实想必应该是距离走出父亲的名字还远着
我不仅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不喜欢你们认为的所谓金句:说得着,说不着的,什么狗屁玩意。最近刘震云频繁上综艺,现实是开拍吧导演,然后是脱口秀大会嘉宾,觉得他还是有点意思的,整个人狡黠幽默,又因为是河南,开封新乡等地,所以看的很专注。对他的理解是,因为和冯小刚合作,他沾得了 一些北京人的幽默,这来自于王朔,后期有手机,潘金莲等和裤子的合作,是因为王朔已经不和裤子玩了,裤子抓了一个最像王朔的刘震云,这部电影,还是维持一星,即便在2016年,把婚姻的死亡归结于两人无话说,也还是焦点找的不准
平铺直叙,无功无过。演员努力,配乐不行。挖掘得还欠深……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平淡的故事,没太点题,但挺憋屈。夫妻之间,学会放下,“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以前”,想通就在一念之间。
没人说话真可怕,虽然这种感觉我几乎没有过,就像看了一个浓缩的电视剧(非贬义),表演非常生活化,范伟刘蓓这样的戏骨也有,武林外传、龙门镖局、约会专家这些我最喜爱的国剧的演员也有,就是刘震云的女儿实在没有导演技巧,一表现压抑就拉大远景……李倩笑得辣么可爱,她出轨我也会原谅她
什么都没说清楚!
事实证明,想把伟大的小说拍伟大,还是太难了。片子完全没有呈现出小说那种旷世的悲凉与每个人心底深沉的寂寞,人生在世,贵乎心交,能找个说的着的人有多难,只听那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可了其中真味。电影勉强可看,小说五星力荐。
浪费了
挺真实的故事。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绊。
刘震云老师21世纪以后应该再没见过苦日子了吧,写九十年代有信服力,一写到当代,光成天出入并不便宜的饭店茶室且从未心疼过饭钱的卖烧饼的中年妇女,和给孩子买一件衣服就花了七百五十块的纺织厂女工这两样,本小城市青年都是生平所未曾见的了
有种看中央六的感觉
抛开电影技巧、语言不论,故事真是个好故事!难怪朋友说刘小姐拍坏了,就看原著
萧军那句“爱便爱,不爱便分开”用在这部电影里正合适。男主想不开别着心压抑整部电影,还差点酿成数个悲剧,放爱一条生路吧。
三星半,刘蓓演得不错。由女儿来拍摄父亲的作品,这种满足感不是一般人能享有的。
最大的遗憾可能是因为片子太老气横秋,少了一点年轻人的锐气。小说到影像的转化,很生硬。范伟老师的演技超好,电影打动人了么?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