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底层苦难生活的电影《来福大酒店》,票房显然不可能有佳绩。
更何况,这是一部讲述生与死的电影,充斥着各种沉疴痼疾与生离死别。
谁没事愿意去电影院添堵呢。
除非有过类似经历,不太有人会主动选择。
作为商业电影,《来福大酒店》不能说成功。
作为文艺电影,他有他的价值,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来记录社会。
透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原来社会上还有这样一种酒店,一种开在大医院外面、专门给病人检查期间投宿的酒店——也许称之为旅馆更为合适。
房费低廉,经常需要复诊的慢性病人甚至会在这种旅馆长期生活。
旅馆可以陪病人看病、帮病人喂药,还能提供抓药、搓澡等各种病人所需的服务。
当然,我认为这些服务理应价格不菲,大部分病人应该负担不起。
不过在本片中,来福大酒店的老板柳岩就是曾经在这里长期居住的穷苦病人,治愈后在这里工作,在老板过世后继承了这家酒店。
因此她即便勉强维持也要保持平价。
对于柳岩,来福大酒店不仅是她嘴上的“生意”,更是她的精神寄托。
病人们在来福大酒店,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甚至老板也与病人们形成深深的羁绊。
从小缺爱的刑满释放人员黄轩,到来福大酒店工作,起初只是想搞倒酒店,在与病人的朝夕相处中逐渐良心发现,主动照顾病人们,把来福大酒店当作了他的家。
病痛无情人有爱,希望来福大酒店以及更多的life hotel能够一直开下去,给社会底层以一线温暖。
“余生遥遥,请多笑笑”。
这应该是三个电影的综合影评,《走走停停》豆瓣评分比如《来福大酒店》高,我只能认为是胡歌高圆圆粉丝比黄轩柳岩粉丝会评分。
《照明商店》算是惊悚片,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个人觉得照明最感人,来福好看,没有说走停不好,同等都是好,都是后劲很大,引发思考的那种。
真的不止6.2分,我打10分
本来打9分,对黄轩路转粉+1分
来福所讲述的出狱的工作问题和大病的关怀还蛮尖锐的,那些对于生命意义的小细节,就是会很动人。
走停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颓废的生活,那种那就这样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松弛。
照明展示了临终灵魂的故事,立意完胜!
(前面惊悚部分有点拉胯)影片都有父子和解的内涵,但也压得很深,几乎没有对话,甚至都没有父子面对面的场景,但镜头语言会一直带着我去感受那种无言的爱,渴望被看见,渴望被认可。
只不过,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电影几次让我泪流满面,我们内心渴望的安全感,那种生命力给予治愈的救赎,生命一场,时间有限,我们在人生路上走走停停,我们有很多的梦想,我们没法去保证每件事我们都能做成功,我们也没法保证我们最希望被认可的人不会误解,我们也无法预料意外来临之前,我们是否还有没说完的话,没来得及表达的爱与和解。
电影始终是美好的,如果离开我们的人真的可以在一个空间维度跟我们好好告别多好,或者,我也可以相信,离开,但爱一直在!
B站,分数不低啊。
片子不算好片子,其实有段时间没看电影了,是冲着切片当喜剧或爽片来的,结果既没笑,也没爽,可能看太多好片,要求太高了,其实吃亏的是我自己,感知力过于强了。
但我仍给及格分。
因为首先话题很好,反映现实确实有很多因为治病让生活陷入绝望的人和家庭。
而且柳岩在说出自己得过癌症,一下把我拉回很多年前的回忆,我那时候刚知道她,还没看过她的戏和节目,看的事一篇文章,后来看郭德纲跟她的主持,她竟然能接得住郭德纲的话,给我印象很深,当时想这个颜值身材不错的女主持有点东西啊。
这部片子其实柳岩肉眼可见的苍老了很多,跟我以前看的感觉都不同了,哪怕是近几年看的大鹏的《受益人》还感觉是个小姑娘,
但却觉得更好看了。
再就是艳子可太美了,这个造型的样子,比其他写真和古装造型要美太多,长到我心坎上了。
而且辣椒和河北选角还可以的,很有感觉。
憨憨,够义气,有绝活,纯良的一种不真实感,却打动人。
黄轩老师当然演技没话说,看我和我的父辈时,就觉得还不错,但是,只是我一个外行人的僭越啊,演父辈时,相比章子怡,没有张老师那么匠气,但是到这部电影,确实匠气。
而且有些行为,我觉得是有些不太前后一致的形象。
所以在我粗浅的看来,如果是蒋奇明或者阿如那来演,会演的非常到位。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而且其实打动我的一幕,是接近尾声三清喝醉了,扔了啤酒瓶子,被警察追,然后哭的那一幕。
虽然一个硬汉,这么哭,其实我觉得不太符合形象,不够真实,包括装狠确实整部电影业没狠起来,就不太自然。
(我这过于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其实给我观影造成了不少障碍)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那一段却深深打动我了,落了几滴泪。
我想了想,其实有时候不是说东西多好,而是共情了,想到了自己,就感性地自然情感流露了。
因为他想告诉爸爸他相当好孩子,包括他进监狱,也是因为救人过失杀人。
但父亲不信。
其实让我想到了跟父母的一些没法沟通的地方,你说我们爱父母吧,但明明我们很想成为他们的骄傲,也努力了,但是父母不愿意理解,虽然我在顿悟后,一直是放弃去让他们懂我。
但在看到影片的这一幕,其实我是感觉挺悲哀的。
其实这种悲哀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比如前面认识的一个柳岩老乡,是一个美女,明明也是生活不顺,遇到很多糟心事,而且很多聊的很好的点,而且现状属于比较低谷,很多事要打回重来,而且身体也有些小问题,一个人,我其实是特别怜爱的,其实看书也多,见识也广,但是在某些点,会突然爆发出心里阴影的条件反射,会特别情绪失控。
当然我觉得这我都能迁就,但是逐渐太多东西,我也承载不住,太多的偏爱,反倒让我更累,最后的破裂,反倒是种解脱的。
我想说的是,其实明明大家可以报团取暖的,但是为啥要去攻击,就像三清明明是想着给他爸弄钱治疗,但是他爸就不听,还对他说狠话,这个看似很悬浮,但恰恰这点非常反应真实。
其实我也知道,人呐,是被情绪推动的,而且被塑造成了一些东西在脑子里后,可能就定型了,而这些东西,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是错误的选择,试图去沟通和解释清楚,都是徒劳。
但我感性上,还是会过不去,觉得很可惜吧。
她肯定看不到我的这段文字了,但是我希望她好,而且能够懂一些东西,摆脱那些阴影,收获一个美好的生活。
对了,还有一个人,演三清,也演得好,章宇。
最后,祝愿看到这里的朋友和没有看到这里的朋友,如果处在泥沼中,都能否极泰来。
另外我先问一下,有没有知道的,这是柳岩的母亲吗,真的像,气质太好了:
01“举重若轻,希望观众看完获得力量”南都娱乐:《来福大酒店》是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你在拍摄这部电影前有做过哪些调研工作?
刘博文:调研工作做得还蛮多。
影片主要涉及两个人群,一个是出狱人员,另一个则是住在医院隔壁旅馆的人。
这类旅馆有一个名词叫“癌症旅馆”,但在我们影片中叫“病友之家”。
关于出狱人员群体,我和编剧老师同三四个出狱人员一起生活了将近一个月,跟他们聊聊过往的点点滴滴。
在接触过后,我们融合他们的个人特点,也找到了剧本角色的特质。
而且,我们在这些人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看出监狱它不是完全闭塞的,是比较人性化的,允许这些人接收外界的信息。
你会发现他们刚出狱的时候,思考问题还是懵懵懂懂的,就算他们在狱中也有接收到新的资讯,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还是处于当时的状态中。
这是我个人的一种感受。
有些人性格本身就是易怒的,因此他的情绪较寻常人更易被触动。
比如接收到一个关键词,可能对我们来讲没什么,但他们听后会对这个词极其敏感。
我们就把这种特点应用到主角李清让(又称“三青”)的人物性格中,他对于个别事情的理解和条件反射是不一样的,所以角色的易怒和爆发也源于此。
然后是关于病友之家,我们到一些城市走访、观察和了解,去看看它的生态是什么样的,看看能不能遇到有意思的人可以取材,包括影片中的广告卡片,我们发现医院的吧台、医院附近的商店都有人在派发;以及旅馆里的人久病成医,他们也会分享彼此的病例、指标,为彼此打气。
虽来自五湖四海,但在这个暂时的“生命之家”里相互取暖,尽可能地乐观生活。
有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刻,在东北一间特别狭小的“癌症旅馆”里,病友们在走廊里支起了桌子打着麻将。
因走廊特别狭窄,一个病友坐在房间里和大家一起玩。
给我的感受是大家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依旧在努力生活,开心一天是一天。
这些环境元素,我们都有融入到电影的场景。
南都娱乐:这部电影触碰到了不少病患及其家庭群体的社会议题,你平时一直在关注这些议题吗?
刘博文:对,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关注这类话题。
虽然我是90后,但随着身边的姥姥姥爷年纪渐长,也会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我对这些现象都会有所感触。
我也希望把这些所见所闻放到电影里,通过这些事件和各组的人物群像,去表达“既然死亡都在这儿,我们谁也逃不脱,那我们如何去选择未来的生活,过好每一天才是我们能做的事”。
南都娱乐:这部电影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很多地方用的都是轻喜剧方式,你有没有担心会稀释掉电影的写实性?
刘博文:我觉得这是一种选择,我跟编剧老师、演员老师在创作的过程,有个关键词叫做“举重若轻”。
我不愿意去加深某种意义的苦难,甚至消费苦难来赚取观众的眼泪。
在我看来,电影是一把钥匙或者一扇窗。
一部电影的时长始终有限,我们很难完全把生活摊开来讲,或者把不幸非常写实地展现出来。
我更希望透过这些部分,让观众看到生活的两面性。
我也不认为我们要去美化生活,只不过站在我们的角度出发,希望选取这个话题能稍微轻松点。
我们想传递的内容是真实的,可以通过观众的回味变得深刻。
不要一上来就直接戳痛观众,毕竟生老病死的话题本身就有沉重感。
我不希望观众看完很沉重、很无力,而是希望观众看完后能获得力量,所以我们倾向相对轻松的方式,以三青的视角为线索切入病友之家的正题,也希望用一些黑色幽默让当下的年轻人更愿意去接受,更容易代入到这个故事,也不影响影片的核心内容。
02“黄轩演的反差感,让人很惊喜”南都娱乐:这部电影有一些港片的元素,比如《古惑仔》的海报和林子祥的《真的汉子》,你本人对港片有情怀吗?
刘博文:我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情怀,我觉得内地很多观众在儿时都是香港电影的粉丝,尤其是周星驰的电影。
我本人是王家卫导演的迷弟,像电影《重庆森林》,我私下看过无数遍。
包括近几年港片也有佳作,所以电影所传递出的文化,自然而然有影响到我们这一代90后。
另外,三青这个人物设定是80后。
在那个录像厅比较多的年代,这个人物在成长的阶段肯定会受香港文化影响,喜欢听港产歌曲,看《古惑仔》电影,个人观点也是义字当头。
所以这些元素放进电影的场景里,也是起到辅助性作用,让人物塑造得更丰富立体。
南都娱乐:黄轩饰演的主角李清让虽然匪气十足,但又有一种武侠的仗义,有一定反差感。
当初塑造这个角色时是怎么考量的?
刘博文:角色形象的反差感,他的行动其实就是人物内心的部分。
故事背景定在东北,像三青这个角色,他就是有着明显的特点,外表看起来吊儿郎当,人狠话不多,比较爱吹牛,但他内心很温柔、很仗义。
不光是三青或者东北人,在20世纪混迹街头的江湖人士也具备这种特性。
这个角色也可以是某类人群的代表,比如是你上学时期遇到的某个“坏”同学,当你跟他打过交道后,会发现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可能还会在你被人欺负时候,站出来维护你。
南都娱乐:如何评价黄轩的表演?
刘博文:我觉得黄轩老师演得很好。
大家对他的固有印象是温婉如玉、艺术气息浓郁、性格安静,又写着一手好的毛笔字,很有文采内涵的演员。
但我在跟他交流的过程中,包括观看他以往的影视作品,我觉得他在某一个瞬间是有爆发力的,眉眼之间带有执拗,也是三青这个角色需要有的张力。
我觉得演一个社会大哥,在过往很多电影里的这种角色已经脸谱化了,就是典型江湖的混混大哥形象。
而三青跟这些常规形象相比,完全可以区分出个人特色。
正因大家对他的印象固有化了,所以感觉他反差大,我认为这是一种惊喜。
另外,黄轩老师针对这个角色也有所设计,比如怎么抽烟、跟别人怎么样交谈,有意思的是给这个角色添加了一个惯性动作,就是时不时拍拍头,然后夹着包走路。
在拍摄之前,黄轩老师就改变了他的走路姿势。
按我们北方话讲,拉着扩背、吊儿郎当地走着。
我觉得他从外在就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很好。
而且他还是沉浸式表演,他每天上下班都会穿着剧组提供的衣服,干什么事都是这身行头,从行动上完全投入进角色。
还有几场情绪起伏比较大的戏,尤其是被警察追的时候,我看得都特别激动。
其实他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我都不觉得他是黄轩老师。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去探班,看到黄轩老师把妆卸掉了,换回自己的衣服,我突然对他有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觉得有点不认识他了。
当他穿上我们角色三青在剧组里边的衣服,我就觉得无比的亲切和自然。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感受。
03“身处逆境,都要对未来抱有期望”南都娱乐:我留意到这部电影好多地方在打光上有一种复古的油画感,非常温暖,请问这部电影在打光上有何讲究?
刘博文:我们电影有个逻辑就是跟着人物的感受去走。
我和摄影老师大学就认识了,我在中戏,他在北电。
然后我们大学会一起合作,包括拍一些网络电影和剧集。
我们在前期的时候就会讨论,打光所有的依据是根据人物的情绪,以及人物的转变出发,所以在影片里打光反差比较大。
我们希望在影片开始给观众建立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透过光线的改变传达表现性。
影片中的李清让在前期进入到这个世界,会有反差较大的光线变化,隐喻这个人物到这个环境中有不适感。
影片中后段就偏向人文的部分,因为他跟来福酒店的群体有了关系,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情感,所以在画面构图、运镜都是采用稳定统一的,让人感觉有对称感,光线也是较柔和的感觉,也有油画感。
所以我们的影片光线不是说强调用哪一种风格,更多的是服务于故事本身,随着三青这个核心人物心路历程而转变。
南都娱乐:影片本身是对生老病死这一议题的讨论,你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刘博文:我个人对死亡是蛮好奇的,看过很多相关类型的纪录片,比如临终关怀的纪录片。
我之前还拍过一部电影,叫做《哀乐女子天团》,就是专门探讨生死和殡葬的。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叫做“沙漠里长不出虚弱的草”。
在看似有些恶劣的环境里,所迸发出的生命力要比温室里的花强烈得多。
就像电影的“生命岛——病友之家”一样,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过程中,我们才知道生命中那些简单却宝贵的情与事。
所以,我更想透过死亡,讲述我们该如何生活,怎么活着。
就像电影的一句台词“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
我觉得这是我们想传递的生死观。
我现在觉得死亡是必然会到来的,可能是意外的,可能是所谓的到了物理时间自然死亡。
但无论哪种,这都是必将到达的终点。
当然大家心里都希望活得长久,不希望自己生病。
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突然的重大疾病对于人本身,它就是所谓的一种意外。
但我现在可能会理解为,那也许是一种必然。
也许某种疾病的到来,它不是意外,它也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死亡像一个警钟,它在时刻地提醒你说人肯定会“到站”。
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我反而觉得要平和一点、放松一点,活在当下的每分每秒,然后开开心心地对待身边人和自己。
当自己想要躺平的时候,重视当下的感觉,可以允许自己歇一歇,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
珍惜生命中你认为重要的人,比如亲人。
人总是会忽略掉亲人,会将自己很多的情绪和沟通技巧用在外人面前,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伪装。
但在亲人面前就特别真实、特别直接。
可能把自己不好的一面都展现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或者说对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耐心。
你会觉得他们一直都在,不会抛弃你。
我在《来福大酒店》的创作过程中,才慢慢反思要对自己的家人报以更大的耐心、善意,这些最亲密的关系也是更需要你去用一些行动维护的。
同时,我们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要对未来抱有期望。
在有一些没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刻,也可以鼓励一下自己,接触新鲜事物,从中探索并尝试,让自己的人生丰富一点。
寻找到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从每天的小事、小计划里边,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不虚度光阴,不让自己因意外来临之际感到遗憾。
南都娱乐:你想把《来福大酒店》推荐给哪一类观众?
刘博文:我自己觉得这部影片的受众人群是蛮广的,比如即将高考结束的人,他们即将要迎来自己新一段的人生旅程,希望看完电影后能给予他们一种能量。
我们的影片里边有喜剧的部分,包括以“河北”(影片角色)为代表的年轻人,在电影里就有轻松开心、温暖治愈的部分。
我希望这部影片像一针强心剂,年轻人看完能更加从容面对人生的下一阶段。
面对稍微年长的群体,走进影院,给自己一个缓冲,让自己在这两个小时里边静下来。
透过生死命题,结合自身当下,对生活会有所思考。
同时,我们这部电影也有涉及到家的概念,年轻人可以带着长辈一起去看。
我认为这部影片是面向全体观众的。
今年端午档的电影已经陆续定档,细看下来,《来福大酒店》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着实让人期待。
在“来福大酒店”居住的客人都很特殊,要么是看病的,要么是陪着看病的,这里的待客之道也很特殊,从不说“欢迎光临”和“下次再来”。
李清让(黄轩饰)十年牢狱生活后再就业,被来福大酒店的老板娘马小琳(柳岩饰)收留,现实与情感碰撞,留下了一段温情感人的故事。
黄轩在本片中的角色和以往温润文静的角色不同,“李清让”让人眼前一亮。
他花衬衫一穿,皮夹克一套,小皮包网胳肢窝里一夹,晃着肩膀带着风走的那两步,开口就是底气十足的社会范儿,“三青哥”的气质一下子就上来了。
李清让的父亲从小就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父亲给他取的名字中的“让”字,因为那不是他的性格。
虽然李清让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爱,没有听他说过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但他总是带着父亲那块代表“优秀教师”荣誉的手表,对小时候父亲为他冲的那碗黑芝麻糊念念不忘。
远离社会十年是为了救人而误伤了他人,和人打群架是因为有人黑被病人称为“家”的来福大酒店,最后抱着和王达基(董宝石饰)同归于尽的决心终于保住了“病友之家”,李清让的“暴力”皆属师出有名。
在傅爷(任洛敏饰)看来,李清让可以用“上善若水”四个字来形容,一个看似总是与暴力和混乱、充满江湖痞气的人,却内心细腻,“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这使得“李清让”这个角色有作为“人”的多面性,同时又有闪光点,丰满又立体。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次有关时间的镜头,比如李清让随身必带的手表,比如来福大酒店前台挂的钟表,时间的停止,仿佛生命的终止。
在这个“病友之家”里的人们,“不怕死,怕的是等死”。
到达生命终点之前,可以是与家人度过,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场战争……而如何度过生命的后半程是由自己决定的。
不管是李清让还是傅爷,来福大酒店里的每个小人物,却演出了最蓬勃的生命力。
“愿你人生尽兴,热烈鲜活”,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地方也许是在最不起眼或者最让人绝望的地方。
以前只道每天都重复着简单的事情很枯燥,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幸福,“人生遥遥,请多笑笑”。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黄轩是一位很好的演员,在《来福大酒店》中,黄轩很好地完成了李三清的角色塑造。
为了更好地体现角色特征,黄轩还说了一口东北口音的普通话。
但是,可惜的是,李三清这个角色,那种原生态的东北男人味道,是演不来的。
这不是对黄轩演技的否定,而是这个角色本身自带的属性所决定的。
铁子,别说黄轩,你让影帝梁朝伟来演都不好使。
《来福大酒店》是一封写给东北男人的情书。
这部电影简直是给东北男演员量身定制的电影,以至于在观看电影过程中一直在脑补,谁演李三清更合适。
哪个东北演员能演李三清?
在脑袋中出现最多的是孙红雷。
如果是孙红雷,他都不用演,只要往那一杵,那种混过社会、蹲过牢子、能镇住场面、人见人怕的角色就立住了。
第二个想到的东北演员是演过《东北插班生》的史元庭。
让史元庭来演李三清,除了能够更好地塑造东北男人的幽默元素外,可以更好地与柳岩完成角色上的感情戏份。
第三个想到的是许君聪,也许你会觉得经常塑造逗逼角色的他不太合适。
但是对于具有相当演技功底的他来说,通过李三清这个角色让自己从黄金男配转型到男主角,会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期待点。
许君聪版的李三清会更具幽默感,也更真实接地气,只要角色让人信服了,才会最大程度上让观众产生共鸣。
为什么非要东北男演员呢?
除了角色设定以外,东北人那种天生的幽默细菌能在角色塑造中产生更加精彩的化学效应。
也许随意的临场发挥就能够让角色碰撞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另一方面,整部电影是聚焦在李三清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喜全压在了他的身上,所以只要把这个角色完成得足够出彩,这个电影就成功了一大半。
比如饰演 王达基的董宝石,有着纯正的东北血统,角色人物的味道就对了。
当然,不得不说,董宝石,老舅是有很高的演技天赋的。
所以,这么说的话,黄轩只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还不够出彩,不够出彩到能够掩饰剧本不足的程度。
《来福大酒店》与《奇迹笨小孩》都有点像是一种命题作文。
但是相比较来说,前者诚意有余而技法不足。
最后的高潮戏份太执着于外在的来福大酒店的强拆问题,内在深层的矛盾冲突在视听表现上并没有爆发出来。
如何拯救这部电影呢,我觉得,首先要让东北人来演李三清,另外,增加柳岩饰演的马小琳视角下的戏份,搞不好柳岩会拿一个演技类奖项。
最后,应该让王达基这个反派角色更加黑暗,更具笼罩感,更具现实危险性,只有让反派释放足够的压力,高潮戏的张力才会到位。
而不是现在的为了高潮而高潮。
总体来说电影值得一看,是用心的作品,本可以成为一部塑造东北男人角色的经典之作。
但是用心之外缺少了巧劲,让电影稍显平庸,缺乏了灵气。
真的成为了一篇勉强合格的命题作文。
本可以事半功倍的,可惜了。
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真实的反映,并且关注社会的某一个侧面,对于目标有一个切实的态度。
我认为这是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一个标准。
电影涉及了中国社会的医疗状况、临终关怀、司法情况以及社会治安等等方方面面的状况。
一个看似平淡的剧情,内潮内潮汹涌。
李三青对于来福酒店的认识的过程,可以说是人性上的一种升华,但是这种人性升华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包括女主角对于莱福酒店的归属感,描写的也不扎实。
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缺陷。
还有就是故事最后的大结局,大团圆的结果削弱了电影严肃的主题。
嗨,中国电影不缺乏有水平的电影从业人员,发展空间也很大。
为什么在有些题材上面我们却无所作为?
来福- life,都来福,很好的寓意电影名。
很喜欢轩哥在影片中的表演,一处是酒店内的晚会那场,还有醉酒后到警局门口那场,两个moment有打动到我,看不出表演痕迹,但能把人物情感很好的表现出来,真的很赞。
虽然剧情和故事结构没太多新意,但故事内核还不错。
希望这类现实主义题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敢于尝试,各种镜头语言的使用。
就足见一个年轻导演的野心。
很多镜头都很漂亮,有种摄影的感觉。
下了很多心血,看得出来。
黄轩的演技自不必说,在这个电影里可谓是鹤立鸡群。
不好的地方还是在剧作的层面。
尤其柳岩最后去跟人家儿子讲和的桥段,可能完全删了,最后都打在字幕里,整体上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然而那样处理,就会略微有一点讽刺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个所谓有点现实主义的喜剧就会更加深刻一点。
既然技术上已经做了很多尝试,练兵,那剧作上为什么不能再进步一点呢?
就让那老太太的儿子黑化下去,不要洗白。
既然要现实主义,就直接现实一点,就是有坏人,没进监狱的人比进了监狱的人还坏,这样所有人物的动机将会更加神圣化一些。
最后说一句,女人老得真快啊。
岁月不饶人啊。
一部内容是生老病死的电影,拍摄不好就容易用力过猛,要么刻意买惨,血淋林地揭开伤疤给人看,要么生硬煽情,配乐一起就好像导演用力按着你的头说“快哭!
”。
这部电影难得地克制,在生活化的展现中,一切情感都水到渠成。
不需要戏剧性地展现生离死别,不需要cue观众眼泪的饱满配乐,一碗黑芝麻糊,一句“我想做好孩子”,一个阳光照进房间万籁俱寂的镜头,就足以让人泪奔。
在这部电影里终于get到了黄轩的演技和颜值。
黄轩的气质带一点文气,一开始觉得不够“社会”,在表演凶狠时是狠的,但不“演”时又透出一点斯文,似乎不符合他从小混社会、因暴力伤人劳改十年的身份。
但偏偏是这种自带的“文气”和演出来的“痞气”的微妙结合,让李三青/李清让这个人有了独特的魅力。
如果没有那一点“文气”,只有“痞气”,李三青这个人便不成立了。
(回来的路上又想,李清让的父亲是中学老师,他身上带点文气,再合理不过了。
)偶尔会因为看脸而走神——好凌厉、有锋芒的侧脸!
现在导演们都扎堆拍犯罪题材,拍摄黑暗与血腥,但偏偏是这样平凡温暖中带泪又带光的电影,才能让人看到希望。
现在排片已经不多,过几天新电影上映,估计排片更少,推荐去看。
PS. 电影里原创歌曲很好听。
7.6二刷,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影片开头李清让出狱后重新进入社会,有一个从地下通道走上去的镜头,应该是在致敬谢飞导演的《本命年》。
李清让被送锦旗后不好意思地挠头,接过之后又大摇大摆地背着锦旗到处走,像孙悟空背着金箍棒。
非常喜欢这一段。
傅爷给他们仨求的护身符,辣椒和河北都挂在脖子上衣服外面,李清让的看不见。
后来发现原来他也戴着,只不过塞在了衣服里面。
傅爷去世后,他也把护身符戴在了外面。
“一块破表,一天还能对两回呢。
”影片高潮,对抗强拆,墙上的时钟正好是九点,是李清让父亲留给他的破表的时间,是“对的时间”。
除了到处出现的“福”字元素,笑脸元素也出现了不少次,李清让家里墙上贴的笑脸,李清让送小琳回家路上商店窗户贴的笑脸。
李清让跟父亲告别,父亲给了他一串钥匙,第一遍看时没明白,第二遍发现钥匙扣里贴着全家福,李清让的脸没被父亲抠掉。
看到有人评论“前半段还行,后半段崩塌”,我的看法正相反。
第一幕中规中矩,反而暴露了导演功力不足,很多地方如果换个更有经验的导演,会更有张力。
中后段故事展开后,变得流畅自如。
我喜欢故事后面很多人说的“崩塌”和“疯狂”,非常有力量。
(当然,看短评发现很多人看片时好像没带脑子。
)“一身匪气,一身正气。
”最喜欢这个评论。
黄轩演的李清让,就是有种“反差感”,有时执拗凶狠,底色却温柔善良。
这种反差感,对于过于死板的观众,一定难以接受。
对于我,这种反差感给了人物最大的魅力。
哦对了,还有“清让”这个名字,“上善若水,当仁不让”,我喜欢。
7.25补充:关于《来福》,关于李清让,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却一直没来得及写。
看新闻说黄轩写得一手好书法,就理解了他身上自带的那股文质彬彬的气质。
这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
关于李清让,我简直能写出一部人物小传。
电影里出现过全家四人合影,却从未提到过母亲。
大概从小丧母,想在父亲身上渴求关爱,但父爱沉默如山,从不表达。
对爱的渴望落空,变为反认同,既然做得好也得不到夸奖,那干脆做得坏,这样父亲的沉默严厉便合理了。
可他内心还是想做个好孩子啊。
离开来福的那段时间,电影里只给出了些许片段。
可以猜想,李清让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一个把人烧成灰的工作,他自己内心也早已心如死灰。
本来,李清让是在哪里都可以和人打成一片的,在这里,却封闭了自己。
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饭, 一个人醉酒,一个人回到出租屋。
李清让的矛盾性在于,他本来应该是养在温室的一种花,却被扔在了野地里,但没有枯死,而是肆意生长。
虽然在野外长得不错,但还是渴望有一个遮风避雨的雨棚,有人施肥浇水剪枝。
那种文质彬彬和痞里痞气的混合,是他最大的魅力。
他给我的感觉,像是一块碎掉的钢化玻璃,虽然碎成了一片一片,却还是坚强地黏在一起。
完整的玻璃太透明太无趣,碎掉的钢化玻璃,每一条纹路折射出不同的光线,却仍可透过玻璃看到对面,令人着迷。
后边拍的节奏不太好
“拉米苏,提着吧”对不起,我笑点低了。不一样的黄轩,是帅的,看得出O男有在努力变A,笑。煽情很硬来。
监狱里的犯人被看作穿着制服的污点,医院里的病人被看作穿着制服的病毒,他们都是影集里被烟头烫没的脸孔。来福大酒店被看作阻碍城市发展的钉子,这里却给另一群人的楼道里亮起了灯。没有脸孔的人聚集在这里,共同颤颤巍巍地描画出家的样子。坏掉的手表还有两次准时的时刻,尽全力总能给自己画上脸孔。
关注到了癌症医院旁的来福饭店,有如前几年的感动中国爱心厨房,电影也将饭店里的人物与故事讲清楚了,煽情适可而止,转折流畅自然,但这个剧情,就是吸引不了人。牢犯出狱后被来福饭店录用,肩负着父亲的医疗费,他干上了强拆的间谍工作。面对家人乃至社会的排异与歧视,他洗心革面又不失凌厉,通过饭店服务收获爱心,把饭店当成了家。但强拆是条不归路,染上了黑社会就注定难洗净,他被造谣被揭开伤疤,也因此伤了老板娘的心。所以他做出来一万个主角会做出的决定,阻止强拆,执行正义。你看,这故事老套得像藏在榻榻米底下的小学课文,虽然套了层温情的壳,但抵不住陈腐泛滥的无聊。《来福》没有《药神》的感染力与节奏感与强演技,也没有《人生大事》能出圈的大叔萝莉组合和高能明星,所以它沦为平庸,尽管它的质量已经超过今年很多国产电影了。
立意很好,编感很重。
柳岩演的真不错
关注到的话题和讨论的内容挺有意义的
一群飘零之人在世界的边缘找到心灵家园,不是什么新鲜创意,但这种故事只要讲好了,就属于每个时代都需要的电影。剧作环节上肯定还有进步空间,但整体水准已经值得夸赞了。而且,这部电影里黄轩和柳岩都演的非常好,属于那种能够建立银幕形象而忘记演员的好。而且其他配角演的都整齐的好,这种群戏里每一个角色的表演都能保持住好的基准线,这一点就很难得了。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本片可能在这个档期票房成绩不会太好,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地让观众看到,还是有人在认真拍电影的。
u1s1黄轩的可塑性还挺强,这是第一次get到他的演技,李三青这个角色真的很贴他
是一部少数人help少数人的电影。与其说是关注癌症患者的另一部“小红花”“药神”,倒不如说是病患关怀理念“包容心、同理心和爱心”感化了另一群矫正群体,他们同样需要被关注和给予帮助。在两个群体的互相滋养中,导演把故事落脚点放在了代际沟通上,我的哭点则在面对死亡的老人回看家庭录像带时说出的那句“我想我的爸妈了。”死亡不可怕,等待死亡才可怕。我们都要活得热气腾腾啊。ps:李清让这角色超级适合黄轩,黄轩一副2G网风,太像蹲了十年刚出来的李清让了。老舅依旧稳定发挥,贡献全片最佳表演。奔着张哲华去的,笑点都在他身上,但每段表演总有种刚要发挥就结束了的不尽兴感,继续期待他其他作品
前半段是很标准的药神套路,年轻病人无故事线,酒店活活变成养老院,男导演一拍感情线我就玩手机,无功无过。八股文写一半高潮开始太抽象了。宝石演技担当,张哲华专业傻子,柳岩的脸怎么上了银幕这么自然啊。错过10分钟
太他妈好看了 有温度有深度 黄轩演技太他妈好了 为黄轩的演技加一星……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生的最终意义也许只是得到至亲至爱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人过中年,再没有容易的事儿,但父母在,就依然能做个孩子。
我看黄轩也是风韵犹存啊
很有人情味,类似故事看过纪实文学,如今终于有人拍出来了。孑然一身的出狱大哥与老无所依的“病友之家”的反差组合,奇特的“酒店”像城市中的孤岛,却成为两种存在者的命运共同体,他们都属于“上一个时代”被遗留下来的人,内外都呈现出被这个世界拒绝接受的姿态,也都在这里找到归宿。故事有点像武侠片剧本,放置在社会现实题材下,也是一种错位感。比起剧情和情节设计,特色在于对于人本身的讲述,实实在在地刻画了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老板娘到傅爷、老石,最有意思的还是三人组,反派设置相对略弱。说到底还是人性的诠释,黄轩表演非常棒,无论是肢体动作还是食指上的纹身,精准刻画了角色,没想到他还能演这种风格的人物。
拉米苏 提着吧
平平
想学韩国的现实犯罪题材 讽刺官僚 讽刺黑社会 再来个人性大美满 最后只是隔靴搔痒后的用力过猛 哪头都不沾
很不错的关于救赎的商业片,不煽情,不说废话,每个节拍都很到位,这对中国电影来说,好好讲完一个故事比什么都重要。老舅你真的,太狠了哈哈哈哈哈哈
得不到的父爱、成不了的老大写得挺好,女性角色都太落后……性别观念也落后,所以换到《云边小卖部》一个档期,输惨很正常